(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等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以至威胁到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应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 谐 为核心主线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它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等基本要义,是结合中国国情,对可持续 发展的新思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结晶与升华。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为保障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应,2 0 0 5 年3 月1 日,联合国启动教育促 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2 0 0 5 _ 2 0 1 4 ) ,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该文件作为引领全球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 即为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可持续i 公正态度,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需要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尊 重: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 的星球上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涵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四个领域。 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跨学科性与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要根植于整个课程之中,而 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结合,使可持续 发展教育自然渗透、有机融合到各门课程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课程 ( 即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 又是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该课程涉及到的诸多问题 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是中学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门显性课程。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的整合,如何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渗透可持续 发展教育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本文旨在阐明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实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 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在中学德育课程中 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及现行人 教版初、高中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 则、目标、途径、方法等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全面疏理了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 发展教育内容并结合具体课例,对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之,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视角审视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方 向,以期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从而在根本上提 升基础教育质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德育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i d e a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p r e s e n t e dw h e n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e c o n o m i cf i e l d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 s ot h a tt h e yt h r e a t e n e dt h es u r v i v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a tm e e t st h en e e d so ft h ep r e s e n tw i t h o u tc o m p r o m i s i n g t h ea b i l i t yo f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t om e e tt h e i rn e e d s t h ec o r e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c e p tist h e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h u m a na n dt h en a t u r ea n d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a m o n gt h eh u m a nt h e m s e l v e s t h ec o n c e p to f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s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w o r l di d e o l o g y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a b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b a s e dt h eh u m a n ,o v e r a l l ,h a r m o n i o u s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 i ti st h e n e w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e d sf r o mc h i n a s a c t u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d i s t i l l a t i o n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d e aa n dt h e o r y w es h o u l dg u i d eb yt h ec o n c e p to f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s e tu pt h es t r a t e g y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i mo ft h es t r a t e g yi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u m a n ;t h e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o ft h es t r a t e g yi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e c o n o m y ;t h eg u a r a n t e eo ft h es t r a t e g yi st h eh a r m o n i o u sa m o n gt h eh u m a n p o p u l a ti o n ,t h er e s o u r c e s ,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h er e s p o n s ef o rt h es t r a t e g y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m a r c hl t2 0 0 5 ,t h eu n i t e dn a t i o n s s t a r t e du p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i t e dn a t i o n sd e c a d e2 0 0 5 - - 2 0 1 4 一 ,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c a m eap r o j e c tt h a ti sd e e p l yc o n c e r n e d b yt h eu n i t e dn a 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 c u l t u r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u n e s c o ) a st h ep r o g r a m a t i cd o c u m e n tw h i c hg u i d e st h eg l o b a l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 , i tp o i n t e d o u tt h a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v a l u e s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v a l u e s e d u c a t i o nc a ni m p r o v e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m o n gt h ep u b l i c : c u l t i v a t e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a n dt h ei m p a r t i a la t t i t u d e ;g e t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 s k i l lt h a tm a i n t a i n i n ga n di m p r o v i n gt h es u r v i v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e d e d ;m a s t e r t h ec r i t i c a l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a b i l i t yo fs o l v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s t h ec o r e c o n c e p to ft h i sv a l u e se d u c a t i o ni sr e s p e c t :r e s p e c tt h eo t h e rp e o p l ew h os u r v i v e n o w a d a y sa n di nt h ef u t u r e :r e s p e c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d i v e r s i t y :r e s p e c t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r e s p e c t t h er e s o u r c ei nt h eg l o b a lw el i v e 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c l u d e sf o u rf i e l d s ,t h a t i s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a l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e c o n o m i c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 n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a n dh o l i s t i c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u b j e c t ,s ot h es t u d yo fe d u c a t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e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o u l db et a k e n r o o ti nt h ew h o l ec u r r i c u l u m ,b u tn o tb ec o n s i d e r e da s a ni n d e p e n d e n ts u b j e c t i n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o u l db e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n o w ,s ot h a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nb e i n f i l t r a t e dn a t u r a l l ya n di n t e g r a t e d o r i g i n a l l yi ne v e r ys u b j e c t t h e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p a r to fe d u c a t i o n ,a n d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 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 j u n i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m o r a l i t ya n ds e n i o rm i d d l e s c h o o l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c u r r i c u l u m ) 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h a n n e lo fc a r r y i n g o u t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m a n yi s s u e si nt h i sc o u r s ea r er e l a t e dt o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i sc o u r s ei sad o m i n a n tc u r r i c u l u mf o rc a r r y i n g o u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m i d d l es c h 0 0 1 h o wt oa c h i e v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h o wt oi n f il t r a t e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t h ec o r eo ft h i st e x t i nt h et e x t ,1w i l le x p o u n dt h e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a li s s u e s o fc a r r y i n go u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o r a l 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t h es 岫r i z a t i o n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t h et h e o r ya n d a c t u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c a r r y i n go u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 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o t h ec o n t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j u n i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m o r a l i t ya n ds e n i o rm i d d l e s c h o o l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c u r r i c u l u ms t a n d a r da n dt e x t b o o k s ( p e o p l e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t h ep r i n c i p l e ,a i m , c h a n n e la n dm e t h o do fc a r r y i n go u t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0 0 1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s o ft h i st e x ti sa r r a n g i n gt h ec o n t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t h o r o u g h l y ,a n dd e e p l ya n a l y z et h ec h a n n e l a n dm e t h o do fc a r r y i n go u t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o r a l 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b yt h ee x a m p l e si nt h et e x t b o o k s i naw o r d ,1w i l l l o o kc l o s e l ya t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b yt h ev i e wo ft h e 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c a r r y i n go u te d u c a t i o n 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o r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i naa i m e d a n dp l a n n e dw a y ,a n d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a ti t ss o u r c e k e yw o r d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m o r a lc u r r i c u lu mjnm id d les c h o o l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耐留 日期:z 坼,月v 目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乙舶芎 日期删咕卑卜月厂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 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被看作是发展的手段,更多地也被人们看作是发展目标。 工业化社会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从 1 9 5 0 至1 9 9 7 年,全球木材的使用量增长了3 倍、纸张的使用量增长了6 倍,鱼的捕获量 增长了近5 倍,谷物的消费量增长了近3 倍,化石燃料增长了近4 倍,空气与水污染增长 了好几倍。贫困、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人口的过度增长、移民、营养不良、健康和艾滋病、 气候变化、资源与能源供给的危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一系列关系人类可持 续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可 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意味着人类价值观的变革,教育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变革的主要手段。这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教育能够传承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能够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强人们把想法变成现实 的能力。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过于浓重,我国实施可持 续展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社会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开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等领域 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还没有单独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方 面的相关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渗透于各门课程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i 中 学德育课程( 即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 又是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极大地丰富了中学德育课程所关注的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诸多内容均 是中学德育课程的基本要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具有开展可持续发展 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 展相关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能够培养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最终能够实现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双赢力。因此,深入把握中学德育课程与可持续 发展教育的内在联系是当前亟待解决、有待研究的问题。+ 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2 0 0 5 2 0 1 4 ) ,转弓i 自钱丽霞主编:教育促进可持 续发展一国际研究与实践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p 1 8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述 ( 一) 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以至威胁到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条件不 同,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不同机构、不同学者分别从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界定。因此,可持续发展概念 本身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 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也称布伦特兰报告) 中提出的。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片。报 告在其结论部分声明:“从广义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 之间的和谐。刀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为核心主线。 人的生产与庄活,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基础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气候环境、 水环境、生物环境等,离不开各类资源的保证。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发展不可避免 地遭遇到自然演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没有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就不可能有 人的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是可持续发 展的“硬支撑,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外部响应。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要处理多种关系,包括一个国家不同阶层与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 关系、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地区和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 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等。只有在人与人和衷共济与全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氛围中, 人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修是可持续发展的“软支撑弦, 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经提出,已得到世界多数国家首脑和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可,这种发 展模式已被迅速地引入到区域治理、国家规划与全球合作等诸多领域。我国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全球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我国的基本国情表明,在人 口不断增长、人均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走出一条有中 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始于1 9 9 2 年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任国务院总 理李鹏在会议所通过的里约宣言上签字,承诺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同年,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务院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当代及未 来的必然选择。1 9 9 4 年3 月2 5 同,国务院正式通过中国2 1 世纪议程,这是世界上第 一部高水平的国家级2 1 世纪议程,规划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蓝图。1 9 9 6 年3 月1 7 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 0 1 0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以最高的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国 家战略。 2 0 0 3 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2 0 0 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科学发展观给 予了最新的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它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气“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是结合我国国情,对可持 续发展的新思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结晶与升华,科学发展观所包涵的“以人为 本 、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及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表述。总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为保障。 自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 一,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加强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实施监督;第 二,国家通过了各项发展计划并建立协调机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第四,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 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 成效;第五,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第六,可持续发展 领域的多边、双边和地区合作得到加强。 (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的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意味着一场从世界观到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变革,意味着 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也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关系处理方法的变革。公众是否认 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等活动是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以及人类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发展历程中 的中介环节。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促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 中心战略支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内涵的历史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的提出阶段( 2 0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纪8 0 9 0 年代初) ;概念的形成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中2 l 世纪初) ;概念的完善阶 段( 2 1 世纪初至今) 。在这几个阶段,国际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表述形式 多样,例如:可持续性的教育( e f s ) 、可持续性教育( e s 、可持续性的环境教育( e e f s ) 、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s d e ) 等。这些表述虽有一定差别,但其核心基本相同。 2 0 0 5 年3 月lr ,联合国启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2 0 0 5 2 0 1 4 ) ( 以下简称十年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 作为引领全球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十年计划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 e d u c a t i o n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简称e s d ) 的表述形式。该文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为 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可持续、公正态度,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识 与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观教育。这一界定突出了培养人的可持续 发展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时,该文件提出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肛的概念, 这突破了过去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理念,突出了教育肩负着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 十年计划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理解。狭义可 持续发展教育,即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与训练, 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为了可持 续发展,并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对现行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与创新,从而有利于促进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 十年计划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 人,包括当代人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 资源。 _ 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同时,十年计划还指出;可 持续发展概念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领域。它们是社会、环境和经济,政治方面的内容归入 社会领域之下。这三个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它决定了什么是可持续学习以及可 持续学习的内容。这三个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和根据是文化。社会、环境、 经济这三个领域,是通过文化而相互联系的。回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涵盖社会、文 化、环境、经济四个领域。 概括来说,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时,我们应以“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一 为主线,即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为中心,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文化问题、关注环境问 题、关注经济问题为主线。“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的表述,简明而集中地概括了可持 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 3 、学科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 。联合周教科文组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2 0 0 5 2 0 1 4 ) ,转引自钱丽霞主编:教育促进可持 续发展一国际研究与实践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p 1 2 1 3 o 同上,p 2 3 2 4 - 4 一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校生活各个方面,它的实施途径 包括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方课程与校 本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外活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中,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实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 前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以尊重 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和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奠定良好 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通过独立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进行,即从 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领域中选取相关内容与主题,将其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 程。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助于对 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但由于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地点,需要专任教师,在实施当中还面 临许多困难。目前,只有少数国家采用这种方式。 十年计划在论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跨学科性与 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要根植于整个课程之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目前,多数 国家所采取的是通过一、两门核心课程或者通过多学科来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即根据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意识、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有机地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化整为零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 标。例如,德育课程中引入对人类与自然之闻、人与人之问、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 科学课中引入生物多样性、珍稀动植物保护、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资源和能源利用等知 识,音乐欣赏中增加描写自然景物、文化景观的乐曲和歌谣,语文或英语阅读课中增加与 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等。这种模式无需改变现行的课程门类,对人力、物力、 财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也不会过重增加学生负担,因而为多数国家所采用。目前,依据我 国课程政策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条件,主要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 2 )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我国课程改革 2 0 0 1 年6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并以此作为新一轮课程 改革的总纲。该文件规划了2 l 世纪前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至此,建国以来的第八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从总体上讲, 围绕。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 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 培训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培养适应2 l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 素质的新一代国民具有重要意义。 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中小学吖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h t t p :l l w w w b j e s r c r d e s m c , s i t d b j j y 9 , w l e p 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2 0 0 5 2 0 1 4 ) ,转引自钱骶霞主编:教育促进可持 续发展一国际研究与实践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p 2 8 5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1 9 9 8 年,我国正式启动“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 简称e p d 项目) , 这一项目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e s d )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 育的回应。我国所丌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特点在于:“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教学改 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过程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统一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 革对人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 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圆可持续 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以尊重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 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从课程的基本功能上看,二者在强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于所有学科 教学之中,它强调学科渗透与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课程结构上看,本轮课程改革 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 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固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 际的结合,强调将学生所关注的视野引入无比广阔的现实世界,这就使得有关社会、文化、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与未来问题能够进入到学生学习、探究的视野,从而有效 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本轮课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具有一致性。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 施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一为基本原则。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和体验,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体现了课程改革所 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 国陶西平: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是推进教育创新的成功实验:i ,转引自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教育教学案例选评, ( 序一) ,教育科学;l l 版社2 0 0 4 年版,p 2 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国教育报,2 0 0 1 年7 月2 7 日 。同上 。同上 。同上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各地区应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评价方案。各学校也应制定针对学校整体规划、教师教学、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 教育情况的评价方案。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 经验,促进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原则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与方式具 有内在一致性。 第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注重 在国家课程中的渗透,也应重视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学校要 开发与利用校内资源与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应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合作;教师要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需要重组教材,甚至自编教材。因此,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上 看,本轮课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 总之,本轮课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承担着相同的 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吸纳和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乘新课程 改革的东风得以推广和铺开。 ( 3 ) 中学德育课程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本文所指的中学德育课程指完成中学阶段德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 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的规划与设计,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 入中学课程体系的德育类课程,包括当前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思想品德和在高中阶段开 设的思想政治。该课程负有全面地、集中地进行德育的任务,是实现德育的特定目的的中 介与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总和,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 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意义的经验的主要渠道。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学德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课程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均与可持 续发展教育相关,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