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沉淀在农村,势必影阿整个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因此,无 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层面都必须对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简要总结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 的相关理论,结合其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国 情及株洲市的实际情况,得出启示:在长期,我们要从制度上促进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即时培训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建设。本文在查阅相 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了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转移 的数量特征、转移的地域方向和转移的主要产业方向;阐述株洲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政策环境不佳、乡镇企业吸纳 能力降低、转移稳定性差和转移过程当中具有盲目性;分析了株洲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度约束、信息不完全 和转移主体素质较低;最后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提 出解决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制度上保证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和转移目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建设。 关键词: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信息化建设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on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i e si sa n i n e v i t a b l e 1 a w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 a n da n 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o fr e a l i z i n g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m o d e m i z a t i o ni n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i sak e yi s s u e ,w h i c hw i l lm a k e m u c hd i f f e r e n c ew h e t h e rf u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w e l l - o fs o c i e t ya n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c a nr e a l i z e i ti st o oa ni s s u eo fs t r a t e g i ca n do v e r a l l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t h es o c i e t yp r o g r e s si no u rc o u n t r y w h a ti s m o r e ,i t 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a s kd e m a n d i n gp r o m p ts o l u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n om a t t e rf r o mt h es e c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a n d s o c i e t yo rt h es e c t i o no f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w em u s ta t t a c h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i s s u e ,t h i sp a p e ra d o p t saf e wr e s e a r c hm e a n ss u c ha s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a n dac o n c r e t ea n a l y s i so fc o n c r e t ec o n d i t i o n s ,w h i c hc o n c e r n s t h et h e o r yo fl e w i s b i n a r ye c o n o m i cc o n t r a c t i o na n dt h em o d e lo f t o d a r o ie x p o u n dt h e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 ,t r a i t so ft h ec o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 ,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m a d eo nt h es o c i e t y i na d d i t i o n ,ia n a t o m i z e 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t h a te x i s t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a n dt h ec a u s e s b a s e do n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c a u s e s1w o u l dl i k et o g i v es o m ea d v i c ea n d f i n ds o m ew a y st op r o m o t e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i i i 中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t r a n s f e r , w h i c hc o u l db es u i t a b l et oo u r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i se s s a y p r e d i c t e dt h e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a n dt r a i t s 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i nz h u z h o u c i t y e x p r e s st h ep r o b l e m sw h i c he x i s t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a n dt h ec a u s e s a n a l y s i st h ep r o b l e m s w h i c hi n f l e c t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 r e s u l ti nt h e c o u n t e rm e a s u r e so fh o wt op r o m o t e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 k e yw o r d s :t h ez h u z h o uc i t y ;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 ; c o m p l e t e l yi n f o r m a t i o n i v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它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经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 作者签名:毯至2 互日期:盈五l 年业月堕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继丕l 多导师签名塑造魉日期:碹卫年卫月笪日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改革开放近3 0 年来( 1 9 7 8 2 0 0 7 ) ,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就业,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为城镇经济 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而且又开辟了农民 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多地 少和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困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沉淀在农村,无 法转移,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 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 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 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也直接 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客观借鉴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进行探索,来 关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找出合理转移及利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主要途径,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具有 深远的现实、理论实践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理论综述 1 2 1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国外学者从发展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进行了大量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四大理论: 刘易斯理论( 1 9 5 4 ) 一刘易斯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 的经济部门,一个是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该部门集中了大量资本,具有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该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 率极其低下,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这时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从农业部门 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 在于资本家的利润投资,当资本家的利润用于投资时,现代工业部门的生产就扩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大,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力就增加。随着资本家利润的不断投入,工业部 门的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发展态势一 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为止。此时,发展中国家的二元 经济变成了一元经济,不发达经济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 从这一理论的分析过程可能看出,7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存在的,至多 只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并没有给传统部门增长和改造提供良方。 “所谓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无非是一个劳动力转移模型加上一个现 代经济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而己 。实际情况是富余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 来不仅不会影响所在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无 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状况,是不科学的。拉尼斯一费景汉对这一理论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正模型。 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 1 9 6 4 ) 一该理论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和补充。主 要以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基础,大量运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计量经济 的方法来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主要强调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 意义,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剩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试 图证明,通过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可以使经济不断发展,并完 全实现商品化。在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农业总产出没有减少,粮价 和工资不会上涨,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遇到困难:农村劳动 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在此阶段中,农村仍然存在着剩 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和第一阶段的剩余劳动力都必须转移到工业部门,转移的 越多,资本家的利润就越低,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减缓甚至停滞: 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和大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在此阶段中,农村剩余 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民和工人的收入水平都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 这时,整个经济实现了商品化,传统的二元经济进入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为 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到第三阶段,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同 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同步发展。 此模式的假设前提是:( 1 ) 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是城市已经充分就业,农村中 有剩余劳动力,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工作的人都能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一份 工作:( 2 )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之前,工资水平不变。然而现实与此不符,自 上世纪6 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劳动者从 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不但没有减慢,反而在持续增长:再次,即使城市的失业人 口在不断增长,由于工资的刚性、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工资 在持续上涨。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乔根森理论( 1 9 6 6 ) 一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 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余大 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 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规模。 乔根森理论否定了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的剩余劳动假说和固定工资假 说。但乔根森模型存在诸多缺陷:首先,乔根森的农业部门生产函数中没有资本, 而资本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其次,乔根森模型强调了供给因素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却没有论及需求方面的作用:再次,和古典模型一样,乔根森 忽视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托达罗理论( 1 9 6 9 ) 一托达罗模型是上世纪6 0 年代至7 0 年代,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 象出发,建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该理论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正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决定其是否转移 到工业部门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 失业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城市失业率很高,但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为了减轻城市的压力,可大力发展 农村的各项事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托达罗针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就业 的实际情况,认为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不足以吸纳全部农业剩余劳动力,必 须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农业部门,并提出取消一切人为的城乡实际收 入差异的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把农 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同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缩小城乡差别的措施,从理论 上跟我国国情比较相符,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 鉴意义。 上述是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四种经典理论,国外后继的关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学者一般都以这四种经典理论为理论基础。 斯科塔( 1 9 8 5 ) 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受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拉动,还 受到农村户与户之间收入相对差距的影响,那些按照当地基本要求来看收入水平 太低,因而感到经济地位下降的农户会有转移动机。 舒尔茨( 1 9 9 0 ) 认为刘易斯、托达罗等创立的理论及模型过于注重物质资本的 积累作用,而对人力资木对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不够重视。同时认为农业部门自 身可以有所作为。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本杰明( 2 0 0 0 ) 发现,大多数年轻的、具有城市低层次就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 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都愿意并且事实上迁移了出来。导致农户之间收入差 距的最持久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的差异。 社会学家波特斯( 1 9 9 3 ) 和道格拉斯悔西( 1 9 9 4 )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劳动 力的转移问题。他们发现移民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等社会关系,降低了迁徙风 险,有助于劳动力的转移。 k w c h a n ( 1 9 9 9 ) 等人则发现中国入口的机械变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改变 户口的变动,被称为迁移;另一是不改变户口的变动,称为人口流动。从迁移渠 道来看,户籍迁移通常是由政府安排,而非户籍迁移一般依靠自己,通过非正规 渠道,比较依赖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 1 2 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建国以后直至7 0 年代 末长达近3 0 年的时间里,政府在绝大多数时期基本上采取了限制农村剩余劳动 力流动的政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只是在进 入8 0 年代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日益恶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 题的研究才逐步丌展起来。 我国在该领域主要是对是对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的研究,并运用这一理论 分析了中国城乡关系方面的问题,多属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的研究结构, 且多是用定性的方法。直到2 0 0 0 年以后,才歼始出现针对农民工的深入研究以 及相对应的实证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推辉教授1 9 9 7 年利用四川省农户调查资料考 察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发现农村外出劳动力多为年轻、未婚、受过 良好教育的男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作用非常显 著,但教育程度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产业的作用要比促进外出的作用 大的多,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倾向于首先选择进入农村本地非农产业就业,其 次才是外出就业。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1 9 9 9 年的研究发现,教育不仅 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且决定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 定性,在经济萧条时期,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较好地避免被解 雇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总队长鲜祖德2 0 0 1 年的研究发现: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文化程度成正相关,与农村人均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耕地面积、g d p 中农业所占比重、劳动力的年龄成负相关: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规模与城市劳动力工资率和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教授1 9 9 6 年的研究表明,社会 网络和社会资本在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2 0 0 1 年专门对中国改革以 来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户所在社区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和缺乏 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主要推动力;劳动力是否流动以及流 动方式的选择( 例如季节性外出打工还是全年外出) 取决于劳动力及其家庭对流 动成本( 包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和物质成本) 和收益的评价。蔡叻等人2 0 0 3 年 的另一项研究证明,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持续动力,但 不是唯一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农户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是促 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1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3 1 理论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 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以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出发点,通过 科学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制约因素,结合一定的实证研究,提出 相应对策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有效转移,理论意义较强。 通过科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和基本特征,有利于规避风险, 更有效的实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研究充分借鉴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 流动模型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了全面分 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合理、有效的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 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丰富我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成果。本 文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丰富了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 果,也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为农民工的学术研究提供区域性的调查资料,丰富目前我国对农民工的 转移现状的研究。通过分析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等资料,为今后株洲市 农民工问题的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 学术研究提供区域性的调查资料。 1 3 2 实际意义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 农村现代化进程,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探讨和研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和政策参考,减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政策障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大量实证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并提出一些操作性和可行性强的对策措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说服力 的依据,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合理、有效地转移。 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途径,促进其快速转移。本文提出 多渠道分流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可以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就业渠道,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对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通过提 出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搭建信息平台及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政策建 议,出台政策改革、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快速分离和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农村规模化经营和加 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其向城市的彻底转移。本文深入分 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实现彻底转移的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体现社 会公平。 1 4 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以及意义。 第二章介绍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三章讲述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研究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对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借鉴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第七章针对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产生原因的对策 第八章对文章进行结论总结 6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文章结构图 2 1 株溯辔的经济产业络构 l 2 2 栎_ i l i l 农幸寸翻众舞动力转移数鼯特钲 ,72 3 株渊农幸寸碉余鸶刊力转移地城方向 2 4 椿灏农科霸余劳动力转移产业方鳓 4 1 铡嘘约柬 l4 2 乡镇,食地暇缡能力降低 ,r 4 3 馏患不宪夸 4 转移i :体袭顼段 眭 5 1 扬杯逸箨的说明 5 2 敬弦与列f 分析 5 3 本章小结 6 1 羹源的敬村铡余劳动力转侈豹荫环 k 5 2h 本农村褒衾劈端力转移的翩示 厂 5 3 发达曝寐窦埂农丰| 铡余势动力快惩 。转侈的普遍性靡示 7 j 1 从涮缝l :豫降农村稍余势动力擞剥转f ; ? 2 翱恢产照结椽璃镌 i 3 旋岛农村剩袅赞国山豹臼身索鹱 7 4 健避农村剃惫营国,j 转移船患建援 中南大学硕l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5 研究重点和难点 1 5 1 研究的重点 重点一: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一定的社会调查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概括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再从微观上细述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现状,然后指出了目前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二:针对株渊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 国情,提出了努力发展经济,扩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 力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若干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建 议和措施。 1 5 2 研究的难点 难点一:本文在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由 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据难以得到确切的数值,很多仅仅是估算。1 、国家统计局各 级别农调队使用的是抽样调查然后再以基数乘以一定百分比。2 、株洲市劳动与 社会保障局使用的是各个行政村报上来的有效数字再加以汇总。因此各个数值有 一定的偏差,以及一定程度上欠科学性,影响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难点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任重而道远。本 文中的对策建议只是针对目前株洲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其有效性需实践检验,这 一过程也较长,而且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需不断调整措施以适应新的形势,难 度很大。 1 6 本文的创新之处 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在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多是以二 元经济制度和地区经济差异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信息闭塞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人认为信 息因素在当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条件下,体制改革 时间漫长,地区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不是短时间 能够见效,因此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建设是我国当前应当而且必须完 成的任务。 8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7 剩余劳动力相关概念 1 7 1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中多余的劳动力。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农 业剩余劳动= 农业劳动力一农业可容劳动力。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尚无普 遍得到认可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农业剩 余劳动是指在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供给超过种植业需要处于闲置状态 盼农业劳动力。其认为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相应地认为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是指从种植业向外转移。二是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现有农业生 产力水平下,劳动力供给超出农林牧副渔生产需要而处于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 力。在这里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劳动力,不仅包括从事种植业的劳动 力,还包括从事林、牧、副、渔等其它行业的劳动力。这些理解均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但单从某一方面下定义是不科学的。综合其合理 因素,应从两方面来理解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超出广义农 业即农、林、牧、副、渔生产需要而闲置的农业劳动力。由于种植业只是农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通行的是大农业观,这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划分也是相适 应的。其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从市场需求来理解,包括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有效 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力。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己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 品问题己由原有的数量不足转向质量不高,生产低品质农产品的劳动是无效劳 动。综上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中劳动供给超出生产有效农产品对 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闲置劳动力。 1 7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剩余与相对剩余 。 从形成的机理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绝对剩余与相对剩余两种情形。绝 对剩余是指在确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超出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资料所需 求的劳动力规模,它是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将其劳动力吸纳能力充分发 挥,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仍然超过需求总量而导致的。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 绝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完全实现与转化,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出路在于向 非农产业转移。相对剩余是指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缺陷,致使其对劳动力的 吸纳能力受到制约而造成的劳动力剩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的具体 表现,在农业生产资源确定的情况下,改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调节农业劳动力的 需求总量。为此消化相对剩余劳动力应依靠农业内部挖潜解决,包括延伸农业产 业链、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途径。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要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上述两种对策应并行不悖。 1 7 3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别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超过维持农村再生产实际需求 处于闲置状态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同,主要 表现在一是范围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包括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包括农村 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其数量远远大于农业剩余劳 动力。其次,属性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地域性概念,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 应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产业性概念,与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再次,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主体是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当前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总量中占 据绝对比重,我国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很 少,劳动力剩余不明显,即使剩余也往往回归农业,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1 7 4 劳动力转移 国家统计局认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年的时间内 到农村非农产业或到乡以外的地区就业超过6 个月,但不包括通过参军、升学、 招工、招干等国家计划方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也不包括因婚姻关系而发 一生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 1 0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第二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2 1 株洲市的经济产业结构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市区由天元、芦松、荷塘、石峰4 区组成。面积 5 3 7 平方公里。总人口7 3 7 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 3 7 2 人。 株洲市区依山傍水。湘江以西为冲积平原,以东为丘陵地。市境四周高,中 间低,呈向心河谷盆地之势。郊北枫树寨海拔3 2 8 米,为市区最高处。湘江从南 入境,曲折向西流经市区北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 7 6 。c , 降水量1 2 8 0 毫米,无霜期2 8 1 天。 农产品以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品为主。市区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 城市,拥有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玻璃、建材、电力、电子仪表、纺织、机 器制造、电力机车、机车车辆等工业。工业水平与生产能力在省内均居重要地位。 是我国南方重要交通枢纽,有京广、湘黔、浙赣三条铁路干线交会,3 2 0 国道、 京珠高速公路经过市区。湘江全年通航。 株洲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全市有林地5 7 8 8 万公顷,森林平均覆盖率为 5 6 6 。市区人均公共绿地8 平方米,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株洲境内动植物品 种繁多,珍贵、稀有树种有4 0 多种,野生药用植物约1 5 8 0 种。境内湘江、渌江 等河流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株洲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煤、铁、 铝、锌、锡、铀、金、银、萤石、石膏、高岭土等4 0 余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 2 亿多吨。青山秀水和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勾画出株洲奇丽的自然人文景观,主 要有国家级的炎帝陵风景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等风景 名胜。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1 9 万余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 水平的科技专家,多年来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大 批重大成果。 株洲工业实力雄厚。现有大中型企业6 1 家,其中有2 家跻身全国工业5 0 0 , 8 家进入全国同行业1 0 佳。目前,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 合金生产基地,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株洲电 力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企业,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 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近年来,随着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新型材料、食品、制 药等十几个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引领工业发展,高新区形 成了“一区三园三基地”的发展格局;株洲先后进入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 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行 中南人学倾i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j 现状 列。2 0 0 6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 d p 的比重达4 1 2 ,实现净盈利超过1 0 亿元,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6 3 家。 2 0 0 6 年株洲市生产总值达6 0 5 3 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 5 5 亿元,第二产 业增加值3 1 1 8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 1 8 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 d p 为1 6 5 2 6 元,按汇率折算人均为2 1 2 0 美元。 亿元 7 0 0 6 0 0 : 5 0 0 4 0 0i 3 0 0 。 2 0 0 10 0 o 一 如o l r2 0 0 2 年e 0 0 :;1 i2 0 0 ,t 印2 0 0 5 年2 0 ( j 6 年 图2 - i 株洲市2 0 0 i - 2 0 0 6 年g d p 数值图 根据2 0 0 1 2 0 0 6 年株洲统计年鉴综合得出 2 0 0 6 年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 2 5 :5 1 5 :3 6 ;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 9 :l , 城市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 7 1 ;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 5 9 8 ;财政收入占g d p 比重达8 7 。 图2 - 2 株洲市2 0 0 1 - 2 0 0 6 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根据2 0 0 1 2 0 0 6 年株洲统计年鉴综合得出 1 2 伯仃12他们9 7 5 中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2 0 0 6 年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2 4 5 5 元;生活消费性支出9 7 7 7 元; 人均住房面积2 1 1 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 0 4 。城镇单位在岗职 工人平工资1 8 3 4 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3 6 6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 4 2 7 元;人均 住房面积5 4 3 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 3 6 。 ! ! ! 城镇居 c 圆震琵父西 城镇居民 一,器疋a 臼 6 0 0 0 4 0 0 0 2 0 0 0 o 1 2 4 5 5 12 4 图2 3 株洲市2 0 0 1 - 2 0 0 6 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图 根据2 0 0 1 - 20 0 6 年株洲统计年鉴综合得出 2 0 0 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2 1 4 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 0 8 力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3 7 9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 6 l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 数5 4 0 万人。 2 2 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征 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我国f 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 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问可能是在2 0 0 9 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 涨。 最近,在中国社科院庆祝建院3 0 周年系列讲座中,社科院人口与与劳动经 济研究所所长蔡哜发布题为中圈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报告介绍,农村剩余 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资源,目前普遍的晚法是我国农村大约有1 3 1 1 0 o o 兀 o 0 o _ 、 o o 0 4 2 0 1 1 1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 亿到1 5 亿,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据其研 究,目前4 0 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 2 1 2 万,这与剩余比例 1 3 的说法差距甚大。 报告因此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 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我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 象,2 0 0 4 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 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 表2 - 1 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变化表 年份2 0 0 02 0 0 12 0 0 2 2 0 0 3 2 0 0 42 0 0 52 0 0 6 株洲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增加人数 4 1 74 5 l4 8 75 1 55 3 15 3 75 4 同比增加人数 0 3 4o 3 60 2 80 1 6o 0 60 0 3 同比增加百分比 7 5 47 3 95 ,4 43 o l1 1 20 5 6 数据来源:根据株洲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农村就业服务科( ( 2 0 0 6 年工作总结及2 0 0 7 年工作 设想综合整理而来 如上图可以看出,株洲市的情况与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相符合。株 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转移的绝对数量一直在上升,从2 0 0 0 年的4 2 7 万人上 升到2 0 0 6 年的5 4 0 万人;但增加的数量却一直减少,从2 0 0 0 - 2 0 0 1 年未增加的 3 4 0 0 入一直到2 0 0 5 - 2 0 0 6 年未增加的3 0 0 人;上升的幅度也是慢慢回落的,从 2 0 0 1 2 0 0 2 年未的7 5 4 一直到2 0 0 5 2 0 0 6 年未的0 5 6 。 根据以上的数字,再结合资料,“我们认为,到2 0 0 8 年未,株洲市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绝对数量将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将不再充足。我们可 以预计在可预见的两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还将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慢 慢下降至零然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将减少。 2 3 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方向 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主要是广东。根据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关 l 株洲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 0 0 6 年工作总结 1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株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于2 0 0 6 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面的数据显示,株洲外出就 业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打工首选地区,这一部分人群占 了总数的7 0 9 6 以上。剩余的则一般分布在省会长沙和株洲两市。 根据株洲火车站春运情况估算,仅2 0 0 7 年春运4 0 天的时间内,通过株洲火车 站乘座火车去往广东方向的民工至少有2 0 万人。 下面以2 0 0 7 年春运期间株洲火车站l 6 2 9 次( 株洲广州) 来举例说明。春 运期间,湖南在京广线上各地级市均有去广州的临时客运列车,其车底是绿色硬 皮硬座车厢。临客每天下午从湖南各地级市开往广州,然后凌晨在广州进站再空 车厢返回。其中株洲站衡阳站郴州站每天一趟,长沙站岳阳站每天两趟。 株洲临客车次为l 6 2 9 。临客l 6 2 9 每天按照广州铁路总公司额度规定限售车 票2 0 0 0 张,根据客流情况从大年初四开始一直持续运行2 7 天,在第2 8 天2 0 0 0 张票没有卖完然后停开。车票票价人民币7 2 元整。此车为绿皮无空调慢车。 由于临近的长沙衡阳均有直开广州的相似临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乘座 l 6 2 9 车次的民工主要是来自株洲市内的五县( 市) 。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到此 旅客列车2 8 天期间总运输人数为2 8x2 0 0 0 = 5 6 0 0 0 人。除开l 6 2 9 ,株洲市每天 还有大概十趟左右开往广东方向的火车,例如无空调绿皮硬座5 3 6 1 5 3 6 3 ,n 字 打头空调快速列车n 7 3 3 等,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去往广东打工方向的农民工。 由上可知,在株洲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不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 的数据还是铁路部门的数据,去往广东方向的占绝大多数,占株洲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数量的6 0 以上。其它的按照就近原则一般都在株洲市或者省会长沙市。 尽管长江三角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地域原因,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长江 三角洲转移的数量极为稀少。 2 4 株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方向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个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已经开始多年。我国的经历正在进一步的验证着经济发展 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从而 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从全国范围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如表2 - 2 所示,1 9 8 0 - - - 2 0 0 5 年间,我国社 会总劳动力从4 2 3 亿人增加到7 5 5 亿人,年均增长2 4 3 。但是,1 9 8 0 - - - - 2 0 0 2 2 株洲火车站2 0 0 7 春运工作总结 3 资料来源:株洲火车站客运车间调度室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株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年间第一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仅为1 0 9 与0 5 0 ,远低于社 会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由1 9 8 0 年的6 8 7 5 ,下降到2 0 0 2 年的 5 0 0 0 ( 2 0 0 5 年的4 6 1 9 ) 。在2 2 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就 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 8 7 5 ( 2 5 年时间内的2 2 5 6 ) 。根据图示,这一比重正持 续下降,说明我国已经处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快速转换阶段。 表2 - 2 中国按产业划分的劳动力变化表 按三次产业划分:万人) 第一产第二产 第三产 年度合计 业 业业 1 9 8 04 2 3 6 l2 9 1 2 27 7 0 7 5 5 3 2 1 9 8 54 9 8 7 33 1 1 3 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