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约翰克里斯托夫弗德里希席勒作为德国古典时期著名的剧作家、美学家,他 的美学理念汲取了康德美学理论的精华,又对其弊端进行了大胆地扬弃,形成了独特的 审美观,使美不再高居在神圣不可攀的庙堂之上,而走向了凡世间的每一个人,与人性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闪耀出最美丽的光辉。这种人性化的审美观不但揭示出了美的真谛, 明晰出了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且提升了审美对于人、人性以及人生存的重要性。 本文意在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席勒审美观进行整体关照,探析这种审美观的成因、 内涵本质及其特点,进而揭示出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席勒 审美观的本质。这种探索能够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指引我们走出人本身的迷雾、认识 的误区,走向希望的曙光。 首先,本文从多方面、深入细致地探析席勒人性化审美观的成因,揭示其产生的主 客观依据及必然性。第二部分,进而剖析在这种审美视阈下,席勒对人性的认识,人性 是人格与状态的有机结合,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理性的提升导致人类原本完 整的人性出现了分裂,面对这样悲哀的事实,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使得人性恢复完整、 和谐、美好的状态。第三部分,集中阐述席勒审美观的核心,他对希腊精神有着极高的 崇拜,又对自由有着美好热烈的向往,他把美的本质看作是物质与形式的有机组合、理 性与感性的融合、人格与状态的统一。席勒认为人性完整美好的展现就是美的实现,完 善人性是审美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审美不仅是艺术活动,也是人的生存,甚至整个世界 存在的基础。最后,本文归纳了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的特点,并作以客观性的评价。 在席勒的整个审美观中,强烈地体现着他对人、人性和人生的着重关注,无处不在 探讨人之为人、人性如何完善复归的问题。整个理论体系不但以人性为剖析起点,引出 审美存在的依据,以人性的整合复归来探索审美的本质和意义,又以人性的完美实现为 审美追求的终点,围绕着人性这个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律体。因此,他的审美理念 实质上就是人性化的审美观。 关键词:人性;审美;游戏;古希腊精神 a b s t r a c t j o h a i i nc l l f i s t o p h 蹦e d r i c hs c h i c ri st h e 血叫sd r 锄碰s ta n de s t i l e t i c i 柚i l lg e l a i l d 舔s i c a lp c r i o d h i se s t h e t i c a li d e aa s s i m i l a t c st h ee s s e 眦o fl ( a r i t i s m 锄dr e m o v e st h e i n e f f i c i 锄c ya sw e l l ,s oa st of o m h i sp a n i c u l a r s t h e t i cc o n c c p 幽璐,hh i si d e a ,a c s t l l e t i ci s n o tf a ra w a y 打o me v e r yc o m m o np e r s 衄sr c a c hb u tt op e d e c t l ym e l ti m ot l l eh 啪a n 锄dt o r a d i a l e 砥g l 锄o u ls u c hh u m a i l i z e d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印t i o i l sd i s d o s e st h ee s s e n c c ,t h e t n l c v a l u e ,t ki m p o n a l l c ea n dt h es i 留i 丘c 卸c eo fa e s t h 硝c 。 t i l i st l i e s i sa i m sa te x p l o r i n gt l l eo r i 百n ,c s s e n c ea n df e a t u r c s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 丘o mt h e h u m 蛐p e r s p e c t i v e ,b 弱e do nt h eb i r dv i e wo fs c h i l l e f si d e a 1 1 1 es i 印i f i c 卸c e 柚dv a l u c 眦 r c v e a l e ds oa st 0 伊勰pt h cc s s e n c eo fs c h i l l e r 觚db cc n l i g i l t e n e d f i r s t l y t h et h c s i sa i i a l y z e sm ec a u s e so fh u m a na e s t h e t i co fs c h i l l c fa n dr e v e a l st h e o b j e 曲e 锄ds u b j e c t i v eg i s t t 1 1 es e c o dp a na r g u e st h a th u m a n i t y i s t l l el l i i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锄ds t a t ew h i kt h es o c i c t yp m 孕e s s i n g ,s d e n c ed e v e l o p i n ga n di n l p r o v i n gh u m a nr e a s o n i n g l c a df oh u m 姐毋b 玷a 妊n 昏f a c e dw 主l h i l ef a c ,s c h 西l e fb e l j e v e sf j l a to n l ya e s t l l e t j cc 柚 r e m e d yt h eb r o k e nh u m a i l i t yt o 孤i n t e g m t e d ,h a 珊o n i o u s 柚dc h a 咖i n gs t a t e i l l 也et i l i r dp a n , m ec o r eo fs c h i l l e r s 扯s t h e t i ci d e ai se x p l a i n e di nd e t a i l s c h i l l c ra d i i l i r e sg r e e ks p i r i t sa 1 1 d p u r s u e s 丘e e d o mw i t hp a s s i o n h et h i n :bt h en a t u r eo fa e s t h e t i ci st h ec o m b i i i a t i o no fm a t t e r 锄df b m ,r c a s 彻i n ga n ds e n s i n g ,p e f s o n a i i t ya l l ds t a t c h eb e l i e v e st t i a tt os h o wm ci n t e 伊a t c d 柚d o p t i m i s l i ca s p e c t0 fh u m a n i t yi st 0s h o w a 瞄t i l c t i c t 1 l ef i n a la i mo fa e s t h c t i ci st op e r f e c t t h eh 啪a j l i t y _ a e s t h c t i ci sn o t l ya n 枷s t i ca c t i v i t y ,b u ta l s ot h ef o u n d a t i o n0 fh u m 趾卸d m ew o d db e 纽g t h e1 a s tp 卸f tc o m e sl ot l i ec o n c l 卫s i o no fs c h j l l e r ,sh n m 柚j z e da e s t l l e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sa i l dc v a l u a t e ss c h i l i e r so b j e d i v e ly s c h i l l e r sa e s t l l e t i cc o c 印t i o n sr e n e c t sh i sa n e n t i o na n dc a r co t l l eh 岫a i i ,h u m a i i i t y a i l dt h e1 j f c ,t oa r g u ea b o u tt h ei s s u eo fp e r f e c t i n gt h ch u m a l l 蛆dh u m a n n y t h ew h 0 1 e t h e o r c t i c a ls y s t e mi s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j so fh u m a n i t y ,t oe x p l a i nt l l ef o u n d a t i o no fa e s t t l e t i c b e i n ga n dt oe x p l o r ct h ee s s e n c ea i l ds i 伊i f i c a c eo fa e s t h e t i c ,t of e a l i z i n gt h ep e 疵c t i 0 o f h u m 蛐i t ya st h ep u r p o s eo fp u r s u i i l ga e s t h c t i cf r o mt l i ep e r s p c d i v eo fp c r f c d i n gh 眦a l l i t y s 出n e rf o 唧sa ni n t e g r a t e ds y s t e mw i t hh u m a n j t ya st h ec o r e t h e r c f o r c ,出en a t u f eo f s c h i u e r sa e s t h e t i ci d e ai sh u m a n i z e d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h u m a i l i t y ;a e s t h e t i c ; g a m e ; g r e e ks p i r i t s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蚪日期: 塑么土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料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冲z 点: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至从哲学产生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本身的追问,人之所以为人,人性究竟是怎 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人怎样的存在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 幸福? 面对生存的困境、认识的迷茫,是否能够找到条途径让我们走出来? 我们带着 种种的疑问前行着,却始终没有答案,或许我们能够从席勒的审美观中找到些启迪。 席勒的审美观强烈地关注人的生存,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人性恢复完整美好 的状态,弥合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带来的人性分裂的伤痕,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明晰出了人性的构成、美的本质,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把美从“天上”降至 “人间”,使美不再悬浮在抽象思辨的高空中,这是一个极人的进步,不但揭示出了美 的真谛,更充分展现了审美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席勒的人性化审美观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是历史的必然,在美学理论的发展 史上,更有着卓越的地位。他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推演至客观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来, 对黑格尔的客观主义美学理念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席勒的审 美观起到了飞跃性的桥梁作用。古往今来,很多的理论家都对席勒的美学理论十分关注, 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试图从人性角度入手,对席 勒审美观进行整体关照,深入细致地条分缕析,力求更有效地把握席勒审美观的本质内 涵、特点及其价值意义。 涵、特点及其价值意义。 第一章、人性化审美观的形成 一、席勒的青少年经历与其早期思想 约翰克里斯托夫弗德里希席勒( j o h a i l nc l l r i s t o p hf r j e d r i c hs c h 丑l e r ) 生于1 7 5 9 年1 1 月1 0 日的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约翰卡斯帕尔颇有才能,自学成为医生, 跟随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成为了一名军医。军队里的熏染使得他把军队里的作风带 到了家庭和管教孩子上面,席勒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充满暴力、专制命令中度过的。小学 里他经历的和那个时代的孩子都遭受的一样,圣经和教鞭永远具有至高的权力和残酷的 威力,严重压抑人的自由,不过在父母的影响下还是较早的接触到了文学,受到了文学 艺术的熏陶。 欧根公爵的专制不仅仅只在军事上,他的目的还要控制人的思想,塑造出为自己专 制所用的人才。他建立了军事植物学校,后更名为卡尔学院,强迫已升调为公爵苗圃管 理人的约翰卡斯帕尔把席勒送进了这所监狱似的学校,那时席勒才十四岁,他的青年 时代不得不囚禁在冷酷无情的军事训练中。在这期间任何的自由活动都是被禁止的,甚 至连同父母和亲属的来往都被迫中断。席勒起先学习了法律,那不是他理想的殿堂,这 种严酷的管理、高压专制的环境,禁锢不住他那颗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心,他们秘密偷 偷阅读莱辛、狂飚运动诗人们的作品以及歌德的小说。从那里他真正找到了为之奋斗的 方向,血管里迸发出压不灭的热情,他与挚友暗中组织建立“反对派诗歌俱乐部”,抒 发法自己的热忱。尤为庆幸的是他得到了雅各布阿贝尔教授的指引,丰满了文学的羽 翼,扬起探索哲学的翅膀,学习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兼科学家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钻研 了哲学家谢夫特伯利把唯物主义认识与神的信仰结合起来的理念。他崇仰温克尔曼、莱 辛、赫尔德和歌德歌颂的真、善、美。1 7 7 5 年军事植物学院增设了医学系,他改行学医, 对人和心理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于1 7 7 9 年秋写出一篇论文生理学的哲学,但因公爵 认为具有叛逆思想、触犯了科学权威而被否定。1 7 8 0 年底,他又写了一篇试论人的动 物本性与精神本性的联系得到了通过,在这篇论文里面,他就提到了对人的认识:人 不光具有精神与肉体,而且人的精神与肉体物质是相互混合的,那时他才二十一岁。由 此可见,后来他的人性化美学思想之所以形成是早有端倪的。 在父亲的专制下他渴望自由,在欧根伯爵的“奴隶培训所”罩,九年的煎熬,并没 有使他温驯、屈服、消沉,成为封建奴隶,而是更加具有反叛精神,席勒确立了自己追 求的方向,那就是如何能够让整个人类都获得解放。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的记忆总是最 深刻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可以说席勒的青少年时代是当时整个德国的一个浓缩,这些 成长的经历与感受对他后来美学理念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二、席勒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席勒提出这种人性化审美观,可以说他心灵成长、理念思辨的果实,也是那个时 代历史的必然。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时德国 的一些重要地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业,许多中间转手商行业和手工工场行业大大发 展了,然而,此时统治阶级仍是封建王朝君主,宫廷生活曰益奢侈,工业格外受到扶持, 君主们成了企业、国营手工工场和国营银行的主人,贵族特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而且各个地区关卡林立,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致使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如此来,德 国国内就出现了两种状况:一是极为严重的经济停滞和政治压迫使得社会极为黑暗,二 是分裂状况日趋严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痛苦。正如恩格斯描述的那样“这是堆正在 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 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遭受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不景气。一 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一切都是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丝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那个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 都没有。”【”就在此时,法国大革命在欧洲爆发了,如一声春雷深深震撼着德国这个压抑 了已久的火山,处于长期受虐待压迫的人们鼓起了反抗的精神、热血沸腾,争取民族自 由解放的呼声越来越大,许多人都为之高歌,表现出对革命的美好的期望,尤其是那些 为首的伟大思想家和诗人们,席勒更是其中之一。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德国正处于狂飙运动的尾声,此时席勒正是从事着历史研究, 1 7 8 7 年,席勒以荷兰资产阶级民族独立革命为背景写下了堂卡洛斯一剧,讴歌资 产阶级革命精神。1 7 8 8 年,他又写下了尼德兰独立史,记叙了荷兰人民摆脱西班牙 统治的独立斗争。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表达了对革命中心巴黎的尊敬与期待,指出与法 国大革命相比“德国的社会与政治方面显得多么卑微与可怜”。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 海的一个独立的冷静的旁观者”【2 1 审视着这一切。在1 7 9 2 年9 月2 6 日,他被授予“法 兰西荣誉公民”称号,当雅各宾党人决定判处路易十六,革命出现波折,人民受到摧残 时,血腥的现实使得人民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并没产生理想的效果。这使得席 勒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在给丹麦亲王奥古斯汀堡谈他的美育书简的主题的信中说“法 国人民的尝试不仅使那些不幸的人民本身而也使欧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以及整整 一个世纪倒退到野蛮与粗暴之中。” 3 l 由此,他希望探索出条新的途径,既能避免采取 革命的暴力手段,又能保证人们摆脱一切精神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种思想转变并不是完全由于对革命的失望造成的,在威金逊和威劳比1 9 6 7 年写 的英译本( 美育书简) 导言中就指出“人们常说美育书简是由于席勒对法国革 命道路的失望情绪,由于理想的东西变成了混乱与暴力,由于取得胜利的政权实行原则 的失败诸原因而产生的。这种对席勒在政治事变中的反应过于简单化的解释,导致我们 叫避他文论所提出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探究,而只是把它当作向永恒的美的世界之逃遁, 当作在唯心主义象牙塔之中脱离政治的退却。这种意见的阐释首,过于把席勒看成是一 个彻央彻尾的唯心主义者而失之偏颇,浇他在青年时代是一个革命的狂热分子,急于要 把人道主义的理想变成政治现实;而在晚年又是一个倒退的哲学家,驯顺地满足于追求 在更为理想化的形式之中去实现它们云云。这种意见无视席勒同公众幸福保持着的不可 切断的维系,而却夸大了他早就起着作用的一些基本倾向。”【3 】可见仅仅是对法国大革命 的态度并不是唯一决定他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通过前面我们对他的青少年成长历程的 解读,我们就不能单一的认定席勒美学理念的形成仅仅是社会历史造就的,这些只不过 是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转变,鲜明而充分地暴露出来罢了。 三、席勒思想的文化理论传承 政治与经济的斗争必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启蒙主义思想随之蓬勃发展,康德给 启蒙下了个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 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 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 之于自己的了。s a p e r ea u d 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4 1 康德提倡鼓起个人的或集体的勇气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无需畏惧任何权威,无论是世 俗的或宗教的观念,无论有多强的不可否定性,一个有能力运用自己理智的人都该对客 观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启蒙运动要对过去的宗教迷信和专制主义的倒行逆施给予排斥 和鞭笞,推倒旧的专制主义社会,在这个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理性王国”,肯定人 的尊严,其主旨就是追求自由、理智、平等和自然秩序。启蒙思想就是这一社会变革时 期的一种认识论,要求解脱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建立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要求一 切事物从旧的传统观念中,从传统的衡量事物的标准中获得解放,并通过人类取得的新 知识去修正过去的谬误,求得进步。这场贯穿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对欧洲 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批判,在理性的指导下,对一切事物包括政治、社会、 文化及人的认识都重新微一个合理准确的裁决,深深地影响着德国。 随之,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兴起的“狂飙运动”在赫尔德与歌德的引领下蓬勃 地发展开来,这个运动令德国整个社会为之振奋,掀起反抗暴虐、反对封建专制、反对 宗教权威的高潮。席勒正是在这种高呼声中成长起来的,这些思想不仅强烈地体现在他 的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在他的美学著作里,“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 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狂飙运动推崇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宣扬“天才论”, 认为人类生来在体魄精神和气质方面是健康的,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在一定层面 上对席勒的人性化美学思想的产生有着积极性的启发意义。“天才论”认为只有一些懂 得追求个性自由、个人意志和理想的人,才能是运动的领导者。这种人具备感性和理性 相统一的能力,感性作用可以使认识深化。这种口号强调感情,但并不排斥理性,可以 肯定地说这种观点在理论认识上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性。席勒将这种只有个别的伟人 身上才具备的素质扩展到普通的每一个人应有的理想状态,成为了他美学理论为之追求 的方向。 拉丁文,原系糍拉斯语。意即:要有勇气施展奉人的智忡。 4 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风暴,使得理性迅猛成长,各种科学取得了飞跃发展,此时 “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化,而几乎是所 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的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 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的存在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 断标准中发生的转化。”f 6 馆蒙主义时期的美学家们似乎形成了一个文化传统,就是对古 希腊精神有极高的推崇和向往,借助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传达他们对理想社会和完美人性 的理解。象温克尔曼强调英雄道德精神“认为那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那 种英雄的道德精神转化成强烈的意志力克制人类欲望的冲动,使人性达到了完满自足的 状态。在他的笔下,古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莱辛同样认为希腊人性有着普通人的 自然欲望和痛苦等所有的感情,是正常的、真实的。这种观点似乎离现实人生更近了一 些。席勒的审美观是这种人性化古希腊精神的传承,上升到审美高度的结晶,他所提出 的审美范畴与宗旨更接近于现实。 此外,席勒自身对知识的渴望、真理的追求也是从未停止的,他没有满足于戏剧创 作的成功,历史探求的进展,1 7 8 8 年在给科尔纳的信中他说“如果我对你说,我是如何 的无知寡闻,你或者会认为这是我骄矜的自谦。但这却是事实,我的知识太浅陋了。” 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1 7 8 1 年问世,把席勒引向了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康德 哲学与美学理论研究,受康德的影响,不久他便写下了两篇关于悲剧的论文。海涅指出 “席勒是一个猛烈的康德主义者,他的艺术观点便孕育着康德哲学的精神。”【7 】可见席勒 的审美观更是建立在康德哲学和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他研究康德的理论达十年之久 ( 1 7 8 2 1 7 9 2 ) ,并相继完成了美育书简和秀美与尊严和论朴素的诗和感伤 的诗等一批重要的美学著作,由此可见,康德对席勒美学思想影响之大。在美育书 简的开篇他就直言承认“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各项原则”,即采用康德的 先验分析法,使综合先于分析。康蒲斯密就说:康德的先验分析法“在一般性质上等 同于自然科学的假说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寻求必须假设什么样的条件来使公认为给予 的东西能够被解释和说明,而进行。它从给予的东西出发,也使它的结论受给予的东西 证实。”【8 】这是康德处理本体论的方法,是一种以自然科学的实验一归纳方法完全不同的 方法,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假设一演绎方法。它是一种主观的、纯粹的哲学方法,属于 先验逻辑,让综合先于分析,即康德指出的那样“与联结相反的分解,& 口分析,也总是 以联结为先决条件。”【9 1 联结是包含在综合之中的。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不会将美学贬低 成为知识学。席勒正是沿用了这种分析方法,他明言写道“为了使你了解我的理论,我 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非常引入入胜的而硬捷的,借助经验的途径,而另一条是不大吸引 人的,借助推理的途径。请允许我挑选后一条途径;因为它如果有一次通过了其他的就 会更令人愉快地通过。”【1 0 1 他选择了“人性”这个纯粹的概念为先验的出发点,经过分 析推理论证美的存在,归结出只有审美才是使人性达到完善的途径的结论。“总之,美 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要条件。我们现在必须提高到人性的纯粹概念上,因为经验只 是晚明个别人的个别状态,而决不能表现出人性。因此,我们必须 f 它的这种个别的、 变化着的表现方式中揭示出绝对的和不变的东西,尝试着通过去掉一切偶然的限制来把 握人性存在的必然条件虽然这种先验的方法会暂时使我们脱离现象的熟悉的圈子和事 物的生动显示,而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纯粹领地。但是,我们是要寻求认识的不可动摇的 牢固基础,谁要是不敢突破现实,他就决不会赢得真理。”【1 ” 综上所述,我们不可机械地把任何一种因素看成是席勒人性化审美观形成的唯一根 源,而且不能把这些因素看成在任何时期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席勒本身所处成长环境 的变化、知识丰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历史的变动,它们都在席勒的身上起着作用, 复杂地交错起伏的纠结在一起。因此,他的思想应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 对德国劳滞不前的历史与现状,狂飙运动的低落、分裂,法国革命引起的失望情绪, 当面临一个新的纪元,十九世纪来临之际,他在1 8 0 1 年创作的新世界的开始一诗 中写道“只有在梦之国才有自由,只有在诗中间才有美的花朵。”席勒认为只有走审美 的道路,人性才能的恢复完整和谐,人们才能摆脱困境,才能解决严酷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审美视阈下的人性剖析 一、人性的构成 席勒是用审美的视角来观照人性的,他认为“在人身上可以区分出一种持久的东西 和一种经常变动着的东西”,【1 1 人性是由两大要素构成的人格和状态。人格是指人 自我的绝对存在,具有主体精神内涵,是保持不变的自我统一的理性形式,源于人的理 性层面,也就是席勒所说的“持久不变的东西”。因为有人格的存在,人才会“从休息 到活动,由慷慨激昂到漠不关心,从和谐到矛盾,我们始终保持着我们自己的样子。在 绝对的主体中,是以人格保持着他的全部规定性的不变,因为这些规定性就是来自人格。 神性所具有的一切,人格也都具有,因为它就是人格。它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一切,因为 它就是永恒的。,【“1 人性中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因素是状态,即席勒所指的“经常变动着的东西”,状态 是人随着时间的变化、外界的影响,随之生成的不断变化着的多样性的感性内容,源于 人的感性层面。席勒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他说这好像“花开花谢”一样,在 花的生命历程中,花呈现出的不同样态,包括“开”和“谢”两种相反状态,而花的本 身这种无限的、绝对的、超时间不变的状态就类似于人格。而在花朵生命的周期当中, 它的每次展开一个花瓣、每吐露一次芬芳在不同时间展现出的不同美丽样态,这也 就相当于人性的状态。这些不同时期的样态就像世界上绝对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 样,永远没有重复,事物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组合体,是人格和状态的融合体。人格和状态的有机组合、相互 依存、完整统一才构成完整的人性。“人格和状态即自我和他的规定性只有在 必然的存在物中我们才能把这两者看作是同一的,而在有限的存在物中则永久是两个东 西”, “1 在这里席勒用思辨的纬度去审视人格和状态的关系“状态在人格的不变中变化, 人格在状态的变化中不变”,【“】作为有限存在物的人,人格与状态是不同的。因此, 既不能以人格作为状态的基础,也不能以状态作为人格的基础。” 1 1 1 人格有着自身的根 据和基础,那就是自由,因为不变的东西不能由变化中产生,而状态必然也有着它的根 据,它不是通过人格去实现的,而是时间一切赖以生存或形成的条件。也就是说在 自由这种永恒绝对不变中生成了人格,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生成了形式的状态。“人格 只显示在永恒不变的自我中,它是不能形成的,不能在时间中丌始。因为正好相反,时 间是在人格中开始,因为必须有固定不变的东西才能作为变化的根据。”【12 1 “毫无疑问, 人是形成的,因为人不单纯是一般的人格,而是处于一定状态下的人格。” 1 2 j 可以说人格t j 状态是相互包容的,人格在状态中实现,状态在人格中呈现。人格是 无法离丌状态而独立存在的,反之亦然。“人的人格离开一切感性素材而就其本身看来 只不过是一种可能具有无限表现的素质,只要人不观照和感觉,他就不过具有种形式 7 和空洞的能力。”【1 3 】同样,感性的状态也是无法离开人格存在的“人的感性如果离开一 切精神主动性而就其本身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素材,因为没有感性人就只是形式,但决 不会把人与素材结合在一起。”【1 3 】“这就在人身上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它们是感性 本性和理性本性的两种基本法则。前者要求绝对的实在性,它应该把一切凡只是形式的 东西转化成世界,使人的一切素质表现出来:后者要求有绝对的形式性,它要把凡只是 世界的存在消除在人的自身之内,使人的一切变化处于和谐中。换句话说,人要外化一 切内在的东西,赋予外在的事物以形式,这两项任务的充分实现就可以归结为我们开始 时提到的神性概念”【1 4 】也就是说只有理性与感性、人格与状态都充分的发展达到平衡 共存的状态,才能使人性走向理想状态,达到神性。 二、人性的分裂 至从哲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都未停息对人的探索,这正是哲学深层中所存在的一 个共同的“隐形主题”人与人的生存、人的本性、人的命运和价值。人类最困难的 就是审视人自身,对于这个问题的挖掘和探索不仅能够使人真正地认清自己,有效地把 握自己,更能展现出人类在世界万物中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只要有人的 存在,这个主题就是永恒的,那么关于人性的探讨便不会停止。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和发 展,回望人类以前所走过的路,从屈从自然到拥有一定主宰外物的能力,从蒙昧走向知 性,展望今后人类要走的路,人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值得我 们去深刻地思索。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人性,必须明确怎样认识人,而不是要把人认识成为什么。人 本身就是一个肉体和灵魂组合而成的结合体,与其他生物相比,具有着独特的特异性, 肉体属于物性,连接着自然界;灵魂则属于精神性,是超自然的。那么也就是说人同时 既有物性又有超物性,所以这才是人性。由于人自身因素的这种特殊性,因此人们对人 性的探求就产生了两大倾向:一是把人归为物质本性,属于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一是 把人“神话”为精神,属于纯粹的唯心主义观点。两者截然对立,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去 确立自身为唯一真理,这种追求单一原则的传统思维方式,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 得对人性的探索一度陷入了死角,结果就是谁都无法通过这独木桥,达到真理的彼岸。 对于人性完整性认识也就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再全面,人类也就无法走出自身的迷雾。 然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尤为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是席勒对人性的探讨,从他那里 我们能够得到良好的启示。席勒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追求单一的原则,破除传 统对人性的认定,不再认为人性是前定、不变、外在规定的,而是论证人性的来源、本 质和特征,把人的“自由”提高到首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肉体与灵魂、物性与精神的统 一有了可能性。康德认为人之为物,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人是唯一的自然物,其特别 的客观性质就是叫我们在他罩面认识到一种超感性的能力( 即自由) 。弗希特也说过人 类完仝是自己的创造物,不是自然使人成为他所成为的人,而是人本是把自己造成他将 成为的人,那么也就是说人类自身是自我的一切存在和现象的唯一一源泉。 席勒对现代人性作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使现实客观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对人自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 上:一是人与社会的割裂,二是人自身个体内部的分裂,人自身所具有的感性和理性各 执一端,逐步丧失了原有的平衡和单纯的和谐,“一切民族在他们通过理性化而能归复 自然之前必然毫无例外地由于理智的过分敏感丽脱离了自然( 本性) 。”列”填原因“正 是教养本身给现代人性造成了这种创伤。只要一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更清晰的思维使 科学文明更明确的划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家的越来越复杂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 的区别成为必然,那么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也就断裂了,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 分裂开来。直观的知性和思辨的知性现在敌对地占据着各自不同的领地,互相猜忌地守 卫着各自的领域。”【1 6 l 在这里席勒深刻明确地指出了人性分裂的根源,那就是人理性的 提升、经验的积累、各类科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近代社会分工的加剧,国家各种等级 制度和职业划分,这些都加速了理性与感性的分离,终究造成人丧失所有原有的和谐, 人性可悲地分裂成为碎片,人也就不再完整。就像“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 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 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它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 本 性) 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这里充分描绘 了人性分裂的状况,而作为单独个体的人,其“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 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 激发和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它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 有一个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 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 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1 1 8 】因此,个体的人也就被肢解了。对人性分裂的认识虽然 没有成为定论但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共识,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将席勒人性分裂明确的定义 为人性的“异化”,之后许多文论家都沿用了这一概念。 面对人性的裂变,席勒并没有单纯的感伤,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剖析了人性发 展的阶段历程,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观点可谓是难能可贵的进步。他确信人性产 生分裂是人类进步的最好的说明和体现,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这里只是要揭 示时代性格的不良倾向及其根源,而不是要指出自然所酬报它的好处。我可以向您担保, 在对人性存在的这种肢解中,个体虽然得不到什么好处,然而非此方式类就不能取得进 步。”【1 8 】“我不否认,作为一个统一体和从知性的天平上看来,现代人比古代世界最优 秀的人物更具有优势。” 1 9 】这明显说明了席勒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在人类历史的征程中, 从最初的感性状态,发展到现在理性思维的扩张、知识技能的进步,是历史阶段性的前 进,尽管这种进步是以牺牲部分感性,导致人心走向碎裂后果为代价的。因为“要发展 人的多种素质,除了使它们相互对立之外,别无它法。各种能力的这种对立是文化教养 的重大手段,但也仅仅是手段而已,因为只要存在这种对立,人就只是处于通向文化教 养的途中。”【”1 只有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辨地分析、割裂爿能获得进步性的理念的知性认 识,只有这样人本身的能力j 能得以外掘,文化得以发展。因此,感性世界必然被理性 突破,这是发展的必然,否则人类只能是停滞不前,处于野蛮状态之中,这是不符合任 何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理性的发展壮大具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不能够看到它发展 造成的后果而否定它的存在和价值,我们要对其有客观性的认识:“能力训练中的片面 性虽然不可避免地把个体引向谬误,但是把族类引向真理。只有我们把我们精神的全部 能量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把我们整个本质聚集成一种唯一的力量,我们才可以说这种单 独的力量插上了翅膀,并使它人为地远远越过那好像是自然给它设置的界限之外去。毫 无疑问,所有人类个体聚集在一起,用自然赋予他的目力,是绝对不可能探察到天文学 家的望远镜所发现木星的卫星;同样毫无疑问,如果理性不在各个个别有此能力的主体 之中使各个相分离,如果理性简直没有脱离一切物质,并通过尽最大努力的抽象来武装 主体的目力去观察绝对,那么,人类的思维能力就绝对不会提出一种对无限事物的分析 或纯粹理性的批判,但是,这样一种简直分解成纯粹知性和纯粹直观的精神,有能力把 逻辑的严格束缚调换成文学创作力的自由运动,有能力以忠实而纯洁的感官去把握事物 的个性吗? 在这里,自然甚至给广博的天才也设置了他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且,只要哲 。学还必须把准备反对谬误当作他最高尚的事业,真理就总是会造就殉难者。”口1 】这里他 明确客观地剖析了感性与理性的利弊。 直视人性碎裂的悲哀事实,席勒高呼要恢复完整人性,重新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的支点,“古希腊神性”就是理想的榜样。“古希腊精神”即希腊精神意蕴及人天性中的 主体性,是人类生存和审美理想的样本。在希腊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人性的和谐完整, 因为希腊人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从朦胧的感性阶段走向理性阶段的初始,希腊人正站 在理性的刚刚萌生时期,理性还没有膨胀到狂霸一方走向极端的地步,没对感性造成极 大的摧残,此时,正是处在理性与感性分野的交界线上,希腊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是 完整的。“不象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希腊人不仅以我们时代所没有的那种单 纯质朴使我们感到羞愧,而且在由此可以使我们对习俗的违反自然( 本性) 而感到慰藉 的那些优点方面也是我们的对手和楷模。”“在那时,在精神力量的那种美的觉醒中,感 性和精神还没有严格地区别而成相互敌对又界限分明的不同领域。诗还没有去追求诙 谐,思辨还没有堕落为诡辩。它们必要时可以互换其职,因为两者都只是以其自身的方 式推崇真理。尽管理性高扬,它总是亲切地使物质的东西紧跟在它的后面,尽管理性划 分得如此精细,但决不会残缺不全。理性虽把人性分解开来,并把它分别在众神的身上 加以扩大,但并没有因此把人性撕成碎片,而是以不同方式把它组合起来,使每一个神 的身上都表现出完整的人性”【2 2 】 三、人性的复归 要想使处于分裂状态的人性回归到希腊人那种感性与理性和谐共荣的状态,达到形 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人格与状态的统一,席勒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走审美的道路。这 是发展必然的结果,因为人自身所具有的感性和理性两种因素,前皆能够“把我们自身 之内必然的东两转化为现实”【2 3 1 也就是能够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人的潜能变 成实在;这种效应可以称之为感性冲动,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是人本 然具有的属性。后者能够使我们自身之外现实的东西服从必然性的法则,这种效应可称 之为理性冲动,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感性冲动具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领 域的扩大会导致人性的表现都固定在感性冲动上,所有的行动动机都会是仅仅满足于人 本身的自然需求,而出现盲目状态。“虽然感性冲动只唤起和发展了人性的素质,但它 却不能单独地完成这种素质。感性冲动无法割断的纽带把努力向上的精神捆绑在感性的 世界上,它把抽象从通向无限的自由行程上拉回到现时的界限之内。虽然思想可以暂时 摆脱这种冲动,坚强的意志也可以成功地抵抗它的要求,但是不久被压抑的本性就会重 新要求它的权利,要求存在的实在,要求我们认识的内容以及我们行动的目的。”【2 4 】由 此,可见感性冲动并不能够单独存在,它的发展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人性,必然会要求理 性形式的存在,“所有的形式只有在素材上才能表现出来,所有的绝对的事物只有通过 限制的媒介才能表现出来。”f 2 4 】而这种感性冲动的扩大又是必然的,因为人自身就是有 限的存在物。而理性冲动的张扬会使得“一切和纯粹对象在我们内心起作用的地方,存 在就无限的扩大,失去了一切限制,人由贫乏的感性所限定的数量的统一体提高到容纳 整个现象领域的观念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处于时间内,而时间则以其整个无 限的序列处于我们之中。我们就不再是个体,而是类。一切精神的判断都是通过我们自 己做出的,一切内心的选择都是由我们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2 5 j 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截然相反的作用效果,使得感性和理性看似无法共存于一个个 体中,实际上却不然,它们完全能够和谐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并不影响对 方的存在法则,不会产生矛盾。“感性冲动虽然要求变化,但并不要求把变化延伸到人 格及其领域,不要求改变原则。形式冲动要求统一和不变但它并不要求状态也随着 人格而固定不变,并不要求感觉是同一的。”【2 州席勒认为这两种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冲 动能够完全说明人性。因为这两种冲动的统一形成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理 性由先验的理由提出要求:在形式冲动与物质冲动之问应存在某种联系即游戏冲动,因 为只有实在与形式的统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才完成了人性的 概念。 l “1 它的目标就是使形式与绝对存在相协调,使变化和统一相协调,达到人的感性和理性双 方的共同需求,融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矛盾,从而实现和谐统一,使人性得以完满实 现。此时的人拥有了对自己的人性的完整直观,“感性冲动要被规定,它要感受自己的 对象;形式冲动要出本身规定,它要产生自己的对象。游戏冲动将致力于象它自己所产 生的那样来感受,并象人的感官所感受的那样来产生。”f ”1 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都有强 制精神,前者通过自然规律,后者通过理性的法则。在游戏冲动中,两种冲动的作用结 合在一起,游戏冲动同时在道德和自然上具有强制精神,这样就排除了一切偶然性,从 而也就排除了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达到了自由。 感性冲动的对象就是广义的生命,是全部物质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 西,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