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3 中文摘要 在台湾当代文坛琦君被誉为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二三健笔 之一并被称是 20 世纪最具中国风味的散文家著作等身的琦君 历经 50 载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佳作 是近 30 年来台湾地区作品最畅销 的女作家琦君善于以叙家常的姿态书写散文特别是她对故乡亲 人的怀旧篇章写得真切感人在以情真为旨归的审美追求中琦君 散文显示出浓重的闺秀气质以研究琦君散文为窗口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与深化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探讨 琦君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 第一部分分析琦君散文的母题呈现从爱的载体爱的延伸与 爱的超越三个层次以及如烟之浅愁故土之乡愁文化之乡愁三个 方面分别探讨琦君散文对爱与乡愁的传统文学母题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部分剖析琦君散文的意象经营阐述琦君散文内众多的具 生活化与古典味的的物体意象并从童年经验传统文化影响女性 书写态势进一步探究琦君散文中的传统意象书写成因 第三部分研究琦君散文的美学特质从亲与新文与情真善 美三个方面探讨琦君的美学追求并运用儒家美学作为理论参照从 节制之体坤道之美恕道之质中和之旨四个方面分析琦君散文 特有的美学特质 第四部分阐述琦君散文的文体建构以儿童视角小说笔法 叙述的回溯模式以及口语式的絮语书卷气的诗语与动态化的叙述 语分别论述琦君散文的叙述策略与语言特点以此确定其文体的表 现特点 结语部分指出琦君散文创作的优缺得失同时进一步确立琦君在 台湾女性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琦君散文母题呈现意象营造美学特质文体建构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4 abstract abstract on taiwan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ircles qij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rosersand she is said to be the most chinese local flavour proser in the twentieth.qijun wrote on all her lifeand she created a lot of pieces of prosesand has been close to be the most of the best-selling writer at the taiwan regionqijun is good at writing those proses about her hometown relatives in pursuit of real feeling qijun s prose shows graceful female dense.taking qijun s prose as a window which can know that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fluences over taiwans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whole qijuns prose style from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motif of qijuns prosefrom three levelsthe carrier of love the extension of love the beyond of love and shallow depression as well as breating the homeland of homesicknesscultural homesickness three aspects which discuss that qijuns prose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motifbig love and homesicknes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image creation of qijuns proseexpatiating on the object imagethrough childhood experiencetraditional culturewomen writing trendwhich analyze the writing cause of qijuns prose for trational image the third part researches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qijuns prosefrom the kindness and the new style which discuss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s of qijun.exerting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as a reference from the restraint the kundaothe mercy neutralizationwhich analyze the uniqu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qijuns prose the fourth part expatiates on the style building of qijuns prose.from children perspectivenovels writingthe narrative mode as well as the verbal language pedantic poetry languageand the dynamic description languageexpounding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which make up the stylistic qualities of qijuns prose the conclution points out the limiatation of qijun s proseand further establishing the important point of qijuns pro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female prose key wordsmotif show imagery creation aesthetic qualities style construction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5 引 引 言言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台湾涌现出了众多卓成一家的散文作者他们以 自己的创作实绩 构筑起一幅壮观的台湾散文百花争艳图 形成了人们观念中 散 文台湾的认知图景台湾文学遂因散文台湾的概念模块深入人心并蜚声 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台湾散文的勃兴壮大中 女性散文家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余光中说散文盛行于台湾而且由许多女作家来撑场面实在是台湾文坛的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6 一大胜景诚然如果以作家的身份来确定女性散文内涵的话女性作家其特 有的女性气质与思维使得女性散文在对生命感悟道德关怀和情感抒发方面独 具魅力而就文化的历史传承来看台湾女性散文在承接中国古典文学的婉约蕴 藉乃至五四女性文学的流风余绪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可以说台 湾女性散文深深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湾文学影响与深化的印记同时也是 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下的最佳注本 如众所知现代中国女性散文源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风格趋于 甜腻在凄美与纯情中情感不加节制一泻无遗有软性之病受此影 响台湾女性散文在初兴的 50 年代也处处弥漫着甜蜜温馨与妩媚婉转娟 秀之气充斥作家笔端与此同时又极力彰显中国传统诗词的婉约气韵颇具文化 质感然而在台湾众多女性作家中既能充分秉承五四女性散文真挚的情感抒 发又能极大展现传统散文闺秀气质却并非一味软性的作家是琦君 琦君本名潘希真1917 年出生于浙江永嘉1949 年赴台湾1977 年客居美 国新泽西州2004 年回台北养老两年后于台北病逝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女作 家毕其一生在小说儿童文学词论翻译方面均有建树而其最为人们所称 道的是她所留下的近三十部的散文集 代表作品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 红纱灯琦君小品千里怀人月在峰母心佛心灯景旧情怀等 作为当代台湾女性散文家的杰出代表琦君一度荣获台湾众多的文学和文艺奖 项被评论界誉为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富盛名的二三健笔之一二十世纪 最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琦君散文以浓厚的闺秀风范著称在台湾现代女性散 文初兴纯情与甜腻时琦君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婉约与豪放菁华以丰富 多变的语言格调使其散文于闺秀柔美之外独具明朗疏淡气象可以说琦 君散文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出了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女性散文闺怨的狭小天地 并 以一种纯正的敦厚与清明显示出女性散文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迄今为止海峡两岸对琦君的研究成果显著自琦君上世纪 50 年代发表 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 琴心 以来 台湾有关琦君散文的评论就层出不穷 其中 最具代表的评论家当属郑明娳 郑明娳认为琦君的散文 无论写人 写事 写物 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 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海外知名 学者夏志清也对琦君评价甚高认为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 一传统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背影 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读后令人肉麻 哪里比得上琦君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另外目前台湾亦 有三篇把琦君散文作为课题研究的硕士论文 分别是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邱 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z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5 参见徐学单身是不必说抱歉的台湾女性散文选编后记z广州花城出版1996319 刘登翰主编台湾文学史下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448 蔚天骄主编台港名家名作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郑明娳谈琦君散文a隐地编琦君的世界c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169 夏志清夏志清谈琦君a隐地编琦君的世界c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150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7 萱的琦君及其散文研究论文从传统知人论世角度由琦君人生经历着手 渐次解析琦君散文的类型及其艺术特色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陈滢如的琦 君儿童散文的传记性研究角度聚集到琦君儿童散文上并从题材内容结构 叙事艺术美感三部分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传记性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 陶玉芳的琦君散文在国小教育上的价值与应用则偏重于琦君散文中的教育 价值的挖掘 相对台湾琦君研究的繁花似锦大陆学界较之逊色不少综合近些年来大陆 琦君研究的成果许多论者专注于琦君散文的类型研究上如潘梦园杨俊华 姚皓华把研究视角放在琦君怀旧散文上倪金华则重点分析琦君的旅美散文另 有一些论述琦君散文艺术成因之作如杨俊华的琦君散文叙述法研究等也有论 者独辟蹊径 或采取比较分析手段 或专门论述琦君散文某一类形象 林林总总 在为数不多的大陆琦君散文研究中 弥足珍贵 此外 温州学者章方松所著的 琦 君的文学世界是目前大陆唯一一部详细介绍琦君其人其文的传记作品此书不 乏一些珍贵的资料可为后学者研究琦君提供一份参考整体而言大陆琦君散 文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至今从最初的作家介绍到后来的作品风格比较 研究视阈渐次拓宽挖掘角度也日渐深入不过目前大陆尚未见研究琦君散 文的硕士课题论文 从以上的琦君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琦君散文中所显露的女性闺秀气质已在众 多论者中形成共识而琦君在散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展示出台湾 女性散文醇厚的中国情结也是论者着力阐述的重点琦君散文的仁爱思想是显 而易见的这也是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一以贯之的主题表达由于众多琦君评论都 或多或少涉及到琦君散文有关仁爱思想的传达及古典美学韵味的探讨 但能够系 统研究琦君散文主题意蕴的并不多见琦君的温柔敦厚是人们在评论其 散文时屡屡论及的关键词而对于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出传统美学特征的目前 暂无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试以母题呈现意象营造美学特质及文 体建构四方面来探讨琦君的散文创作 力图在琦君散文的意象呈现和儒家美学特 质的分析等方面上能够有新的审美发现以此进一步确立琦君在当代台湾女性 散文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第一章 文化母题的艺术呈现文化母题的艺术呈现 文学中的母题常常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普遍性的人生与心理经 验 如果从文化的积淀来看 往往是 传统文化母体中基因似的经常出现的主题 源于罗家伦的潘琦君著菁姐序罗家伦称琦君的文字的长处是清丽雅洁委婉多姿写风景有 诗意写动作颇细腻写人物颇富于温柔敦厚的人情味中央日报n19560108第六版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8 形象故事和情境的复合体中国传统散文中就存有大量的类似此种基因的复 合体诸如亲缘母题羁旅母题玉石母题等这些无不反映出创作主体对传 统人伦亲情的渴求珍重对家园的眷恋神往乃至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琦君从 小就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其散文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主题展现都与传 统文化心理经验在内蕴上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具体的说琦君把传统散文诗词中 最为常见的诸如大爱与乡愁母题的发挥到了极致 无处不存的爱之传递与深沉浓 郁的乡愁思绪则构成了琦君散文的主旨 本章试从这两方面分析琦君散文对传统 文化母题的承继与艺术传达 第一节第一节 悲天悯人的大爱悲天悯人的大爱 有关爱的咏叹与诠释不啻是文学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自人类告别蛮荒 开始能用文字进行记述以来这种原初的情感就逐渐渗入著者笔端无论是孔孟 散文的仁爱孝亲还是唐宋诸家的情真意切抑或是五四女性散文的绵长博爱 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爱之母题的普泛与久远与此相似爱的哲学成为 50 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而琦君尤为突出 琦君散文对爱 的阐述与表达一方面是基于作者纯良人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又是对儒家 仁爱教义乃至佛理泛爱的调整与综合形象地讲如果把琦君散文大爱母题的构 筑看成一个三角图形的话母爱的给予培育了爱的根性形成基座对动物的 关爱则又进一步扩展了爱的内涵稳固了爱的大厦最后直至于佛理博爱而 达到爱的顶点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琦君散文大爱母题的具体形成及其表现 一一 母亲母亲爱的载体爱的载体 母爱历来是文学表现中常写常新的母题之一 但在中国文学中发扬光大的却 是五四女性作家 其中 最具代表的当属冰心女士 冰心着力打造的 爱的哲学 是母爱自然爱儿童爱三位一体的而母爱则是这三位一体的基础与源泉冰 心曾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坦言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的蹙眉或笑脸涌 现在我的眼前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 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母爱的有无成为慰籍观照他人痛苦的良方妙贴于 此母爱的伟大可见一斑 受此影响琦君散文某种程度上也在延续着冰心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 母亲形象同样是琦君倾力塑造的核心人物 但琦君笔下的母亲却有着较为复杂的 所指由于家庭的变故琦君从小就父母双亡是生母于弥留之际把琦君兄妹托 付给伯母正是伯母含辛茹苦的抚育才使琦君得以健康成长琦君笔下母亲形 象的原型所指尽管是伯母并非其生身母亲 但正是这种特殊的母爱才更让人刻骨 铭心并且显得深沉而伟大 汤学智台湾地区文学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 参见朱利萍 飞鸟恋故林论传统文学母题对张晓风散文的影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460-62 方忠冰心与台湾当代女性散文j镇江师专学报2001347 范伯群编冰心研究资料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3213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9 母亲形象在琦君散文中的刻画呈现多层次多侧面的表现形态母爱也显示 出广泛的博爱色彩 首先对他人的爱是母亲仁爱的起点我们看到琦君的母亲对自己勤俭 节约对他人却常能布施衣物广散钱财粽子里的乡愁中母亲精心为乞 丐们准备着富贵粽新春的喜悦里母亲倡议家境好的人家设立善款接 济穷人另一方面对他人的爱不仅是帮助还涵盖着容忍与宽宥妈妈银行 中住在城里的叔叔骗取了妈妈和我放在银行里的存款但当城里叔叔后来 贫困潦倒时妈妈不计前嫌反而给他钱买衣服母亲的善良宽容跃然纸上 其次对女儿的爱当然最能衬托出母爱的内蕴母亲对琦君的爱无微不至 但又并非溺爱毛衣中母亲拆了女儿送给自己的毛背心通宵达旦的以此 为材料给女儿的毛背心接上袖子对女儿的爱溢于言表母亲的金手表中那 块父亲送给母亲的金手表是母亲珍爱有加的宝物每回拿给乡亲观看都要用 碱水把手洗净方才取出母亲对这个礼物的珍爱可想而知当琦君远离家乡出 外求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要把金手表为琦君戴上对女儿的期待与关怀凝聚 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不过这种关爱有时却又包含着严格的教诲妈妈我 跌跤了中面对女儿跌跤后的撒娇母亲不是听之任之任其耍赖而是要求 女儿自己爬起来妈妈罚我跪里一旦女儿做错了事情母亲也会做出惩罚 叫女儿罚跪慈母之心暗含着威仪 母亲作为女性身份角色的一种定位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一直被认同为 具有勤劳俭朴善良孝道即能三从四德的角色先秦散文中诸如孟 母三迁中母亲形象的记载即是人们对母亲身份定位的美好期待尽管五四以 降文学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有了很大的突破即充满了一种现代女性的独立色彩 不过对于母亲角色所特有的善良纯朴的原始认同在当代作家笔下仍是得 到了很大的继承琦君塑造的母亲形象就暗含了人们对母亲身份的认知与想象 作家白先勇在为琦君小说橘子红了作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琦君塑造 成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母心佛心但这并不 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 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琦君描写 的母亲是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满怀菩萨心肠的传统女人然而面对父亲的冷落 母亲也有过不快乐难能可贵的是母亲却丝毫没有怨恨过父亲琦君通过一系 列有关母亲的散文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大度与善良同时又不乏些许惆怅一 个充满血肉活生生的人物映入我们眼帘 有论者指出母亲是琦君精神世界至关重要的存在琦君散文中母亲 形象显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亲而是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生命形态被崇拜 着 白先勇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z琦君橘子红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 林慧美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j当代文坛1999558 徐光萍台湾女性散文的宗教文化意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29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0 诚然琦君笔下的母亲形象汇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即集温和 善良勤劳智慧宽容于一身 正是由于母亲伟大人格的熏陶才滋养了 琦君体察万物的慈悲之心遂有了琦君散文仁民爱物的咏叹母亲形象被琦君赋 予了鲜活的传统文化色彩成为琦君散文大爱母题表达的重要源泉 二二 动物动物爱的延伸爱的延伸 母亲给予了琦君洞察世界的视角母爱更确立了琦君面对弱者的慈悲态度 对于母亲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她无有不怜悯的因而连蚊蝇蟑螂都不忍心拍 打由此所及在琦君看来只要时时怀有一颗爱心由人类而及动物岂 不是儒家仁民爱物的基本精神处事做事将何往而不吉利呢对动物的关 爱扩展了琦君散文大爱母题的范畴而在众多描写动物的篇章中琦君力求在 爱的施予和动物之间寻找平衡以此探讨爱之母题的本质 一方面表现为对动物的怜爱琦君从小就喜欢动物幼年时眼看一只 心爱的小猫被倒下的柴堆压死了我为它哭了好几天那种惨痛的记忆至今不能 泯灭由于这种对动物的特殊感情 琦君在散文中大量描写了她与动物的因缘 我家龙子中小白猫龙子成为沟通琦君母子的桥梁琦君对龙子的关爱可见 一斑送鸽记中看到一只从树丫槎上跌落的鸽子救回家精心照顾快痊 愈后又送到 humane society而对于自己未能亲自治愈鸽子的遗憾及对鸽子能 否适应全新环境的担心让人感叹守着蚂蚁里每次总是等蚂蚁拖完掉在 厨房里的食物后才打扫房间为了杜绝丈夫用杀虫剂喷杀蚂蚁竟预先把杀虫 剂丢弃更有甚者在鼠友中与鼠为友任由小老鼠偷吃甚至亲自为小 老鼠准备食物从那份爱怜小生命的举动我们着实可以看出琦君的慈悲乃至纯 真 另一方面在关爱动物的过程中找出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平衡并试图由 人及动物的和谐共处上升至人类的和平而这也成为琦君散文爱的传播的一大 亮点狗逢知己里那条守候在校园门口的狗儿竟成为我每日晨练的 动力于是一段人与动物的交往由此展开尽管我不能领养这只无名狗不 过依然招呼狗一些食物而狗对人一如既往的友好让琦君深深体会到动物的真 诚与聪慧于此人类爱的施予成为建立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基础人鼠之间 中琦君在叙述和老鼠的友谊之余着力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因看到寂寞 的小老鼠从从容容的吃着东西毫无法律观念而生发感叹这个世界如 果人与动物之间不要弱肉强食相生相克该多好人与人能和平共处互助互 爱又该多么好正是这种对纯粹和谐自然的期待寄予了琦君乌托邦式的 大爱哲学并且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琦君散文大爱母题的内蕴及人文关怀 三三 佛理佛理爱的超越爱的超越 受之于笃信佛教的母亲的熏陶又加之佛教信徒启蒙师的言传身教乃至长 琦君我爱动物代序m台北洪范书店19882 琦君家有丑猫a三更有梦书当枕m台北尔雅出版社197591 琦君失犬记a烟愁m台北尔雅出版社1981214 琦君人鼠之间a我爱动物m台北洪范书店198820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1 工阿荣伯伯外公等的感染琦君从小就表现出对生命的悲悯意识这在上述论 及对动物的关爱可见出一斑有人说琦君散文中渗透的这种悲悯意识可以 说就是佛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确实指出了琦君散文的某种主题内蕴如果从更 深层次上考察 琦君散文的大爱母题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为一种对生命的关注与体 认 对于大爱母题的诠释琦君并不是对佛教普爱众生教义的刻意说教而 是常常能把大爱母题寓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通过故事阐明题旨并以此达到 移情劝谕的效果 爱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则佛理寓言主人公书生发自善心救了一只奄奄 待毙的蚂蚁蚂蚁为了报恩竟离奇般的帮助了书生中得举人小麻雀无意中救 了蚂蚁 蚂蚁知恩图报 也救了小麻雀 两个小故事都在阐述着那种 一念之善 必得善报的真理 日行一善中琦君则直接以标题揭示出善行积累的必要性而这也是作 为琦君爱的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存在着 由积善余庆中的爱之传递我们清晰可见琦君散文蕴含的那种佛家善 恶报应论的思想尽管琦君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但她丝毫没有把佛家爱的伦 理进行概念化的说教 而是执意于从中找到一条能够消除世间罪恶的有效途径给 予形象化的表达她说我更默祷人类能尽量发挥仁慈的本性爱惜到最细小 的生命佛家说得好为鼠常留饭惜蛾不点灯如果真能有此伟大博爱精神 不但社会上不会有许多残杀案件就是残酷的战争也可以避免了 佛家的仁慈与惜生在琦君笔下不单是以关注个体生命的形态存在而是 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整合社会世风的救赎方式存在这种救赎方式某种程度上可 以对抗一切有悖于爱的行为方式琦君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理就是爱唯 有爱可以对抗残暴消灭仇恨也唯有爱可使人生获得至上的幸福与快乐尽 管这种烙有鲜明的佛家教化影子的爱的教育难免带有一点虚幻与乏力 然而作为一种理想形态却有着不小的社会积极意义 总之琦君散文的大爱母题诠释呈现逐级升华的态势母爱给予了琦君关爱 他人的纯良美德琦君又把这种关爱延伸及动物实践佛理的仁慈惜生从而达 到爱的教育的理想高度我们知道冰心倡导的爱的哲学作为一种道德 理想极大地影响着同时代及后继的青年男女冰心所确立的爱与美的人生理 想倾注了其特有的母性至爱及基督教义的博爱范畴在人类文化学意义上 不乏具有增进人的社会感完善并引领人性的进步意义推及琦君我们有理 由认为琦君笔下的大爱也具备了祛除奸邪纯良人性的净化功能同时又表现出 较高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第二节 魂牵梦萦的乡愁魂牵梦萦的乡愁 章方松琦君的文学世界m台北三民书局2004173 琦君小金鱼与鸭子a烟愁m台北尔雅出版社1981152 琦君慈悲为怀a琦君小品m台北三民书局198214 李少群大爱无涯冰心的写作境界与审美形态j东岳论丛19995120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2 乡愁 源自于人们羁旅行役远走他乡时对故园的深沉眷念 从心理层面上讲 是一种渴求灵魂安顿找寻心灵家园的原初情感表现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乡愁 母题的吟哦篇章不胜枚举古典诗词中诸如明月游子鸿雁等主题意象 无不诠释出人们思乡的热切而由此形成的乡愁美学遂随之蔚为大观并得以薪 火相传琦君散文很大程度上也在继承着这种乡愁美学的母题表达在具体文 本呈现中那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如烟浅愁成为琦君散文乡愁的基调与此同 时在独具风味的江南民俗及故园文化记忆中乡愁母题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一一 如烟之浅愁如烟之浅愁 对于身居海外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思乡已泛化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纠 结琦君笔下的这种情感纠结首先披上了一层朦胧愁绪的外衣给琦君散文乡愁 母题主旋律下定了一个淡淡的基调即浅愁美学琦君散文所表现的这种浅愁 并不是那种泛滥的情感倾泻而是犹如泛舟倘徉秋月平湖中把那种渐行渐远的 愁绪慢慢加以释放 整体而言琦君散文的浅愁表现为一种怀旧的惆怅如果究其原由可以 说是一种儿时愁苦记忆的情感投射出身显赫将门之家的琦君从小过着衣食无 忧的生活又有着长辈们的关照与疼爱本来这些应给琦君留下快乐的记忆但 由于自幼与其相依为命的兄长及幼弟相继早逝 给年少的琦君心灵蒙上了一层挥 之不去的阴影加之父亲从北平带回一位姨娘后父亲对母亲随之冷淡起来母 亲的忧愁不快乐也使得幼年的琦君时常悲戚决然琦君说我的童年并不快乐 好象是悲伤的情形总是容易记得快乐的事情容易忘记我常常想到母亲的不快 乐父亲的不快乐以及自己的不快乐童年很多往事都牵引而出这种对童 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为日后琦君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也决定 着琦君散文创作感情取舍的基调 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更不 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之美的感受 这是琦君在烟愁后记中对自己写作愁字偏爱的注脚而以这种淡 淡愁绪为中心的情感表达弥漫在琦君的许多散文篇章中 尤以怀旧散文表现最为 突出散文集烟愁从取名即可见出琦君立意表达的主题旨归留予他年说 梦痕三更有梦书当枕红纱灯等散文集无不泛着层层浅愁如果从表达 方式上加以区别琦君散文浅愁基调可以分为弥散型与中轴型两种 一所谓弥散型即琦君散文浅愁的释放呈四周扩散式从而形成一种无 处不在无所不存的情感氛围引领着人们在淡淡哀愁中追抚往昔思乡怀亲最 终达到与读者共鸣的效果散文名篇髻就是这种愁绪释放的代表髻以 母亲与姨娘的头发为线索 在比较对照中 写尽了父亲对这两个女人态度的差别 参见杨牧 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的散文a 何寄澎主编 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散文批评z 台北 正中书局1993458 隐地编琦君的世界c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6061 琦君烟愁后记m台北尔雅出版社198122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3 对母亲的冷淡与对姨娘的宠喜则成为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对比 母亲因姨 娘的介入而郁郁寡欢愁绪满怀姨娘尽管享受了近二十年的荣华富贵但父亲 死后 失去依傍 也空虚寂寞之极 倒是与母亲冰释前嫌 成为患难相依的侣伴 整篇文章中那种似有若无的浅愁浸染着母亲失宠后的哀伤姨娘垂垂老去后 的惨淡及琦君对人世沧桑变幻不定的沉思作者的哀愁情绪四处流溢婉转千 回令人为之扼腕叹息此外启蒙师圣诞夜金盒子小瓶子也 隐隐传递出这种弥散型愁绪 二中轴型是指琦君散文在情感释放时有一条主线即围绕着抒发哀愁的 主轴来咏物记人怀乡忆旧散文下雨天真好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篇散文 以雨为线索撷取一些有关雨的记忆碎片贯穿全篇在对雨天往事的温婉回 忆中一股乡愁跃然纸上温馨而隽永如果我们仔细体味该篇的情感结构不 难发现对童年往事眷念而滋生的哀愁成为引导全篇的情感主轴就整体而言 以抒发哀愁为主线的情感结构成为我们领略琦君乡愁的有效路径 朦胧而不失馨 香 其实琦君散文浅愁的展现更多的是杂以上述两种表现形态很难做一个明 确的界定杨牧说琦君小品散文最执着的特征于平淡中注入深沉的感情 那是她无时不在的浅愁确实是一语中的可以说浅愁美学为琦君乡愁母题的 呈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温馨而动人 二二 故土之乡愁故土之乡愁 台湾作家简政珍在放逐诗学中称乡愁是记忆的主要模式如果用在 琦君身上乡愁则是其对故土记忆的主要模式琦君的故乡是山清水秀的浙江永 嘉今温州翟溪在这里琦君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时光琦君的很多散文就记 载了这一段难忘的儿时生活1949 年琦君远离故土来到台湾后又客居美 国与故土的隔离越来越远在写作回顾中琦君就提到面对着姹紫嫣红 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 的木犀花香对故乡民俗民情民风的记忆最终成为其散文乡愁母题的最佳 载体 一江南民俗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特色产物 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心理素质共同作 用的具体表现是民族精神构成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这也是文学表达的重 要母题 带着那份浓重的乡土气息 每每会让人记忆深刻 历久弥新 设想一下 如果文学史上 没有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梁实秋的北平风情 贾平凹的商州土风 抑或汪曾祺的苏北民情我们的文学史必然失色不少 琦君散文中展现的充满浙东南风情的民俗土风淳朴敦厚让人耳目一新 喜宴记述的是翟溪婚礼中坐宴的风俗作者童年几次坐宴经历被描 杨牧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的散文a何寄澎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散文批评z台北正 中书局1993457 琦君写作回顾a琦君自选集m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15 参见吴冰乡魂一缕入梦摇论散文的乡愁母题a辽宁教育学院学报j19996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4 写得跌宕起伏意趣横生春酒则是对故乡元宵灯节后家家邀饮春酒的记录 而琦君家的会酒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醇厚的农村风俗人情故乡的农历新 年 则是一幅故乡新年风俗大联展 这里有人们对新年里说话的禁忌 有蒸年糕 点风水烛的独特礼仪也有琦君分发富贵糕给乞丐时对穷人生活的困惑与 茫然看庙戏讲的是故乡新年时琦君和长工们一起看庙戏的情形阿荣伯 的慈善好施与琦君的善良衬托了乡民的憨厚朴实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 农村生活的贫瘠对故乡的描摹还散见于其它的文章如故乡的婚礼春节 忆儿时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二故园经验 有关故园的记忆在琦君笔下屡屡能泛起阵阵乡愁可以说琦君故园层面上 的乡愁是琦君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点真实的 最基本的东西 因而我们看到在异国他乡啜饮矿泉水时她不禁想起故乡的虎跑水无论外 面的水质多么纯正但心情上总不及故乡的清冽甘美水是故乡甜旅居纽 约雨雪总是差强人意颇不壮观遂神往故乡永嘉冰雪纷飞下跟随外公去看 庙戏的美好回忆更神驰于杭州旧宅的那株绿梅那按捺不住的乡愁溢于言表 春雪梅花睡梦中才能找寻的是母亲特制的桂花卤与桂花茶那一段摇桂 花收桂花的岁月就如桂花清香样悠远而凝重桂花卤桂花茶钱塘 江畔留下的求学经历含有登临秦望山头耳听松风鸟语看江水长流的记忆碎 片而那曲母校弦歌依稀在吹响着乡愁的笛音何时归看浙江潮 故园经验浸染的那份乡愁犹如桂花的阵阵飘香沁人心脾使我们不经意 间跟随琦君踏入了那风情万种的江南水乡 而对民俗的种种记忆荡涤着琦君去国 离乡的哀愁与孤独从某种程度上在心理层面让读者得到了对那份乡音乡情的 补偿 三三 文化之乡愁文化之乡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 当人们远离生于斯长于斯的 文化语境却不能再度亲临这片精神上的原乡那种连根拔起的滋味恐怕不是 用刻骨铭心就能体会的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乡愁达到了一种探寻精神还乡的高 度深邃而长远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文化乡愁则是一种人的根本的失落对人的精神的 赤贫状态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苦闷和思索台湾五六十年代的乡愁文学 之所以能在非主流状态中赢得众多的读者 从一个侧面 恰恰反映出 乡愁文学 道出了从大陆去台人们精神的焦虑与苦闷从而在精神层面上与读者产生了共 鸣 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琦君远离家乡面对嘈杂拥挤充满商业色彩的台湾 或完全失真变样的他乡纽约那种失根的苦闷与痛苦流淌于琦君的笔端是对民 参见楼肇明穿越台湾散文五十年上序一九四五至二零零零年台湾散文选j海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4552 参见同上2004646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5 族文化的极度渴慕与留恋文化乡愁显而易见有论者指出琦君在她的文学 作品里籍涵着丰富的甄越文化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地域文化的特色并以 此作为物化审美生态伦理情感寄托表述了深沉的乡愁恋情的感情吴越 地区的民俗风情在前面部分已有表述而当地域风情点染上文化的烙印这份追 忆与认同使得琦君散文文化乡愁的表述格外丰厚蕴藉 西湖忆旧是琦君散文的咏物怀旧名篇在篇中琦君写出了居近湖滨归 钓迟的闲暇描绘了西湖十里好烟波桂花香里啜莲羹的动人美景在 琦君笔下圆荷滴露满载着绵绵相思古寺名塔泛起遗世独立的高洁游览西湖 刘庄涌起了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的感慨特别是岳王墓前对民族英雄 的吟咏灵隐寺内方丈修行偈语的揭示乃至孤山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陶然生 活的描绘无不让人神往留恋而这些浸染着浓重历史文化色彩的追忆把琦君 流落他乡的苦闷惆怅及对故国的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念荷花是琦君怀乡思亲散文的又一力作这篇咏荷文章与古代散文中 周敦颐的爱莲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物咏人所不同之处琦君是借 父亲的咏荷翟师的画荷极力突出他们的孤傲与高洁在对荷花充满诗情的咏 叹中 琦君流露出眷恋古典文化的情思 使得整篇散文透出一股浓重的古典韵味 在伴着荷花的记忆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让人唏嘘喟叹 琦君除了对点染文化色彩的地域风情名物加以描写外 一些有关古代文人墨 客的追忆常常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息由此滋生出对民族文化的体认 显得更加深刻丰厚囊中一卷放翁诗记录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写作和感情生 活坎坷不平的经历造就了陆游慷慨激昂的诗风然而其词作却大都婉约柔美 特别是哀叹爱情的钗头凤深深打动着琦君陆游对妻子矢志不渝的爱及 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此篇中表现得缠绵感人无怪乎琦君用囊中一卷放翁诗 来作篇名以表示其对陆游的喜爱而琦君另一篇陆放翁的感情生活则专门 就陆游的爱情做了一番细致描绘文中提到读陆游的诗词心灵是没有不被 震撼的这种震撼除了源自陆游真挚感情表达外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琦君 对民族古典文化的卷恋与神往由此乡思之情得以悄然绽放 琦君散文的文化乡愁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盛另一方面也揭 示出在失根的文化语境中海外游子对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的渴慕与 追寻这种以类似于盛唐武陵少年的感受来抒写的故国乡愁给琦君散文添上一 分瑰丽的文化色彩可以说琦君散文对文化乡愁的书写连通了中国传统文化 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千万海外游子的心声 综上琦君对传统乡愁母题的诠释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带着一股淡 淡的如烟浅愁琦君向我们描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人情从具象层面上使 故土之乡愁得以具体化 与此同时 夹杂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 则从精神层面上 使文化之乡愁达到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 章方松琦君的文学世界自序z台北三民书局20043 琦君陆放翁的感情生活a母心佛心m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21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6 第二章第二章 匠心独运的意象营造匠心独运的意象营造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提到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 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7 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 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是视觉上的衍用至散文中 意象则是以心象为基础通过各种语言媒介转义造行而产生的一种形象这种 通过语言加工的形象 在琦君散文中构成了一个风景独特 姿态万千的意象世界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琦君散文意象的类型特征 不难发现琦君对中国传统意象的运 用和继承 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匠心 本章拟就琦君散文的意象形态表现及内涵 探讨琦君散文女性书写的特质 第一节第一节 物体意象的深情寄寓物体意象的深情寄寓 散文意象比起小说诗歌意象一般较侧重细节和综合其发展推进较平缓和 连贯在修辞上也用象征通感和隐喻不过显得明确显浅由于这种特点 散文作者在意象构架上大都选择最能与主体产生情感交融的物象并通过细节 和综合描绘以某种象征隐喻的方式间接传达意义琦君就惯于从生活中撷取浸 染情感色彩的物象 或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人文色彩的认知符号 来寄托理想 表达感情这些经过点染记忆的意象散见于琦君散文的大半怀旧篇生活篇及 杂感篇中如果从意象的本体即作家用来表现情感内涵的心象载体而言琦君 散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些极富生活气息和文化色彩感的物体意象 众所周知托物言志是散文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散文 作者常常会选择不同的心象载体来寄寓感情阐明题旨琦君通常都选择生活 中的事物作为意象群的基础考察琦君散文篇目我们会发现生活化物象成 为琦君极力描写的主要对象无论是桌椅杯盘花草树木还是冷雨飞雪抑或 那些极富生活味的小物什小玩意经由琦君点染遂生命活力毕现感情书写 则更加深沉 从描写对象出现的反复性来看有些物象在琦君散文中只单篇出现谈到 即止而另有些物象却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出现据此我们可以把琦君散文物 体意象分为单一式和叠合式 一单一式物体意象 单一式物体意象在琦君散文中特别是在怀旧篇章中俯拾即是通过一个个 生活化物体琦君向我们勾勒其对往事的回忆而那种带有物体意象的刻画与情 感寄托则更让人刻骨铭心 小瓶子中那些琳琅满目的玻璃瓶是琦君小时候最喜爱的玩具然 而发生在瓶子背后的故事却是五味杂陈的小瓶子物体意象记载了琦君童 年点点滴滴的记忆其中既有喜悦又有辛酸乃至悲伤 金盒子是一篇典型的怀旧忆人之作金盒子饱含了琦君兄妹血浓于水 的手足情谊 当哥哥不幸夭折后 装有泥塑士兵及哥哥临终留下的信封的金盒子 美韦勒克沃伦合著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2 参见郑明娳现代散文构成论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71 参见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53 郑明娳现代散文构成论m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10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8 成为抚慰琦君思兄心绪的唯一物件后来这只金盒子辗转成为小弟弟的玩物 琦君因此还与小弟弟发生过不愉快可小弟弟的早逝更加重了琦君悼亡亲人的 情思由金盒子带来的感动可想而知 碎了的水晶盘中那只水晶盘实际上寄托了一个异国女子对丈夫望 眼欲穿的等待 而水晶盘的破碎 隐喻了他们爱情的破灭 承载爱情的 水晶盘 物体意象显得如此让人感动却又是那么脆弱 一双金手镯可谓琦君散文的巅峰之作琦君与亲如同胞的异性姊姊阿月 手中分别戴着一对金手镯中的各一个然而她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这对金手 镯见证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随着金手镯最后被变卖的结局那种饱经世 事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通过金手镯物体意象折射出的社会人世的变迁让 人感慨良多 以上是琦君散文中最为典型的通过单一物象怀旧忆人的篇章 与此类似的还 有不再是兰花指中的手意象髻中的髻意象静止的风铃中 的风铃意象等值得注意的是琦君还经常通过一些单一物体意象隐喻某 种哲理颇具知性色彩例如世间灯中的灯塔意象茫茫大海上的灯塔 实际上隐喻着佛经中济世救民的世间灯 借用这种物体意象宣扬益世与服务的思 想主旨不言而喻万花筒中五颜六色的万花筒物象揭示了尽管人生 千变万化看似由不得自己作主实际上自己仍是命运的主宰的哲理 二叠合式物体意象 叠合式物体意象或者叫叠合式组构是散文作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对某一物象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时空的累积性描述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 意象上使作品由单调渐成丰富由平面而趋于主体琦君散文中叠合式物体 意象主要有两大类即雨和梅花意象 1雨意象 有关雨的吟唱历来是文人墨客孜孜以求借物咏怀的最佳心象载体在 传统文学中这种雨意象的营造竟至滥觞结果无论是李清照的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是白居易的随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乃至 李商隐杜甫等人有关雨的诗歌无不透露着一股浓浓的思乡怀亲愁绪 琦君散文中的雨意象同样也负载了这种人文情思最为典型的雨物 象刻画见于琦君的下雨天真好雨之恋桂花雨篇中 下雨天真好以雨为中心意象通过对雨情境背景下记忆片段的叙 述对雨作了不同层面不同时空的展示并且把儿时的雨天情境与当下雨天做 出对比那种对江南雨的怀恋而渗出的乡愁溢于言表 雨之恋则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琦君喜雨的特别心境雨物象在这 里已泛化为具有滋润人心田而能化育之妙的意象在深情款款的叙述中同时也 点明了琦君爱雨的原因 桂花雨较之前面诸篇则显得诗性十足这里的雨物象实际上却 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5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琦君散文创作论 19 是桂花 当细小的桂花 经人工摇曳 纷纷扬扬坠入泥土时 给人感知的画面是 淡淡如烟雨洒飘香这种亦雨亦花的复合意象在琦君笔下显得诗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解析人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旋转】重点解析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2026届四川省仁寿县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小讲解员礼仪培训
- 维泊妥珠单抗临床应用解析
- 2026届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一中学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康市重点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一中学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一日流程环节培训
- 河南省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利川文斗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DL5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 2024-2030年中国边境经济合作区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经验案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大决战电影赏析课件
- 中药郁金课件
- 爆破飞石控制措施
- 《水飞蓟提取物质量要求》
- 梅毒艾滋乙肝三病
- 带状疱疹的中医护理方案
- 重庆市面向西南大学定向选调2024届大学毕业生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历年真题3453笔试难、易错历年高频考点荟萃附带答案解析(附后)
- 知情同意书模板(新闻采访)
- 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与光的关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