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量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量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量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量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量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祖堂集是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灯录,共二十卷。它成 书于南唐保大十年( 公元9 5 2 年) ,是现存较早的一部禅宗史,一度在国内失传,直到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才从海外重回大陆。它是一部极具宗教文献价值和语言文献价值的书。重回祖 国之后,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祖堂集研究热潮。 祖堂集的语言极具特色。它半文半白,文白夹杂,唐五代时期大量的雅言俗语,都 能在这一部书中找到。同时由于它成书于福建泉州,所以本书的语言又具有南方语言的色彩。 本文主要对祖堂集的量词进行了语法研究,并且结合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的一些研究情 况,基本上对祖堂集中每一个量词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在书中的用法,都做了详细地 阐述。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祖堂集中的量词体系,把它分为个、名量词、度量 衡量词动量词、准量词。在这大的体系下又根据每一个量词与后面所组合的词语的不同分成 若干个小类。 本文同时以祖堂集为中心并且搜集了其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书中的某些量词作了了比 较详细的历时和共时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某些在禅宗上有特殊意义的量 词也作了分析,指出其在禅宗上的含义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祖堂集量词“铺”“众”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e a s u r ew o r d so f z ut a n gj i ) a b s t r a c t :z ut a n gj i ,at w e n t y - v o l u m ez e l lr e c o r d s ,w a se d i t e db yt w ob o n z e s j i ga n dy u no f z h a o q i n gi nq u a nz h o ui nn a n t a n gd y n a s t y i ti so n eo fe a r l i e rz e na n n a l s w h i c hw a sc o m p l e t e d i nt h eb a o d at e n t hy e a ri nn a m a n gd y n a s t y ( 9 5 2a d ) ,t h i sp r e c i o u sb o o kh a db e e nl o s ti no u r c o u n t r ya n di tw a s n o tu n t i lt h e1 9 8 0 st h a ti th a db e e nr e t u r n e dt ot h em a i n l a n d i ti sp o s s e s s e do f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t ha b o u tr e l i g i o na n dl a n g u a g e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s t u d ye m u l a t i v e l ye m u l a t i v e l y a f t e ri tc o m e sb a c k t h el a n g u a g eo f z ut a n gj i ) ) i se x t r e m e l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h a l f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a n d t h eh a l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 a n do ft h em i x t u r eo ft h et w ok i n d so fc h i n e s e kt h i sb o o k , w ec a nf i n d l o t so f w o r d sw h i c hw e r eb e l o n go f t h a tt i m e (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n a n 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i t k e e p s 绪论 一、祖堂集的重要价值 1 、祖堂集的文献价值 祖堂集是唐五代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灯录,全书共有二十卷。 它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 公元9 5 2 年) 比后来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另一部禅宗著作景德传灯 录早了约半个世纪。祖堂集被认为是“现存最古的禅宗灯录”,是灯录体的开山之作。 祖堂集成书百余年后,即在本土失传。今天我们所见的是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 妙在2 0 世纪初从韩国庆尚道陕j l l 郡伽耶山海印寺所藏高丽版大藏经藏外版的补版中发 现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研究祖堂集的热潮。 我国对于祖堂集的研究起步于2 0 世纪年代。现在我们见到的祖堂集是1 9 7 2 年 在日本学者柳田圣山的指导下,由日本京都出版社根据京都花园大学图书馆藏书影印的。 2 、祖堂集的语料价值 对于研究汉语史的人来说,祖堂集的语言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汉语史的分期来看,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根据文言文与白话两种书面语,将汉语史分为古代汉语 和近代汉语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就在晚唐五代。祖堂集成书的时间正好处 于这个时代,因此它对于汉语史研究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祖堂集成书时的禅宗背景也使得该书在语料价值上显得更加珍贵。佛教至唐 末,其它宗派由于种种原因而开始衰微,唯独禅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五家分灯的局面也 初见端倪。这一时期的禅宗,大师巨匠辈出,群星闪烁;禅宗的兴盛体现在祖堂集中就 是语言鲜活。它记载了当时禅师宗匠大量的口头语言,与后代的灯录相比,本书的语言不落 窠臼,不避俗语,半文半白,文白夹杂,保存着许多唐五代时期的口语材料,具有很高的研 究价值。同时,由丁这一时期的禅师多活动于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浙江等地, 故此祖堂集的语言带有南方语言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出现,正好可以与它差不 多同一时期的西北的敦煌变文材料进行横向的共时对比。 二、研究祖堂集语法的重要性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法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它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复杂。为了理清 汉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断代语法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它是语法史研究的前提。而其中,专 书的研究尤为重要,它是我们进行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唐五代是汉语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新旧语法开始交替,很多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在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袁宾师 被字句研究中指出:祖堂集中的被字句开始大 量引进主动者,这是在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现象;魏达纯先生在“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 演变考察一文中指出:祖堂集中的连词“所以”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已经具有了现 代汉语“所以”的用法特点。因此作为反映这一时期口语面貌的重要文献,我们很有必要对 祖堂集的各种语法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 三、研究祖堂集量词的重要性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词类,它在汉语中也是一种古老的词类。早在甲骨文中,我们 就可以见到一些关于度最衡、容器、货币的量词。到了先秦,又出现了汉藏语系中特有的个 体量词,如:张、匹、枚等等。先秦的量词总的来说并不丰富,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有了较大 的发展。刘t h :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将六朝量词发展的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研 究。刘先生将六朝量词的研究推向了顶峰,后代的研究者莫不将他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 的起点。近代汉语相对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就目前的量词研究来 看,要想形成一本诸如7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之类的1 i 还为时尚甲。隋唐以米的近代汉语量 词的变化发展,学界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有很多量词至今还不能很好的解释( 如动量 词“出”的由来) 。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献中的量词进行详细地专书研究是很有必要 的。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祖堂集文献的价值。它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作为整个 系统,量词在六朝已经建立起来了。降及唐五代,量词迈向了成熟时期,新的量词不断产生, 旧有的量词,有的进一步发展,有的开始衰落。比如量词“枚”和“个”的地位在这一时期 发生显著的变化,“枚”在这一时期已经失去了通用量词的地位,而“个”的应用范围的不 断扩大;同形动量词的初步发展,这一切,在祖堂集中均能体现出来。 其次,由于祖堂集是一部禅宗文献,所以,它除了带有一般的语言现象之外,它还 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暂且称之为行业语,这种语法现象在量词中也有体现。如量词“铺”、 “众”、“座”、“转”、“夏”的特殊用法。特别是如“转”、“座”、“众”在俗家文献中和禅家 文献中的不同用法,更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四、本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 本文坚持语法形式语语法意义相结,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历时发展和共时比较 相结合的原则,拟对祖堂集中出现的量词进行全面的研究。 i 对祖堂集的量词进行全面的展开式的描写 本文拟对书中所出现的量词作穷尽性的描写,勾勒出祖堂集的量词概貌。 2 以祖堂集量词为基点,对一些量词的发展作出描写。 本文拟以祖堂集为平台,对某些量词的发展过程作出描写,以明确这些量词在近代 汉语中的地位。我们把量词的发展主要上溯到六朝,在某些特殊情况在下,我们会上溯到先 秦时期。同时,我们还对一些特殊的量词结构的发展,作出历时的分析比较。 3 以祖堂集量词为中心,进行南北对比,了解不同地域的量词不同的用法。 我们在历时描写的同时,还注意对共时比较的描写,以期找出南北方言的差异。在对照 文本的选择中,我们土要以同一时代的敦煌变文为比较对象。 4 解释一些特殊的量词,选择几个特殊的量词对其进行详细的比较描写。 由于文献的特殊性,我们将书中一些涉及到禅家行业色彩的量词进行比较详细地解释、 描写和考察,展示其与一般量词的联系与不同。 祖堂集量词概貌 第一章名量词 名量词从计量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和度量衡量词。从名词本身的职能来 看,名量词可以分为专用量词和临时名量词。本章我们将一一介绍在祖堂集中出现的名量词。 一、个体量词 第一组:个( 5 4 1 ) 1 枚( 1 ) “个”与“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通用量词。相比较而言,枚在当时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 率更广。不过隋唐以后“个”代替“枚”,一跃成为用途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而“枚”却逐 渐的被淘汰。这种情况从祖堂集中就能体现出来。“个”的使用频率高达数百例,而枚却只有一 例。 祖堂集中的量词“个”继承了前代的用法,它的称量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称量具体事物, 也可以称量抽象事物。所称量的具体事物又可虬分为如下儿类:( 加表示实词作抽象事物用) a 称量日常用品( 这些日常用品多为禅家的日常用品) :棒、铲子、铛子、投于、痒子、闲家 具、杖、铜瓶、毡子、杖、扫帚、盂、钞罗、草鞋、护身符子、床等 1 德山老汉只凭目前一个白棒2 7 2 - 3 2 2 某甲家中有一个铛子2 9 8 1 0 b 称量植物:树子、蕨菜等 3 路边有一个树子1 8 6 1 1 4 师提起蕨菜,问南泉:“这个太好供养。”5 3 0 9 c 称量动物:鱼、猫儿、雀儿、牛、鹿、猪等 5 师云:“每日直钩钓鱼,今日钓得一个。”2 0 2 9 6 若有人道得,救这个猫儿命。2 1 5 1 4 d 称量口头的语言或者是书面的文字:字、言词、信、绵卷子、话语、况喻、不归颂、消息等 7 那得有这个言词障于某甲善心? 1 1 2 - 4 8 尼云:“什摩处得这个消息来? ”6 6 7 7 e 称量其他事物:船子、宝珠、棺、钱、火、光、塔等 9 朕昨来河南,取得一个宝珠,无人著价。7 5 8 8 1 0 若识得这个佛光,一切圣凡虚幻无能惑也。1 8 3 8 f 称量时间;时节+ 、月等 1 1 药山云:“汝还会他这个时节也无? ”6 0 0 1 2 1 2 见说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踏碓,虚实? 2 3 9 ,6 g 称量人或人体的一部分:汉、人、禅师、脚手+ 和尚、后生、佛、u r * 、眷属、身心、相貌、 步e 尸等 1 3 若有一个汉到与摩境界5 1 2 - 5 1 4 禾山拈问僧:“作摩生道通得两个和尚意? 亦须自作主。”3 2 4 6 以上几类中“个”称量“人”最多,其余几类所占比例较少。 “个”在书中大部分的用例是称量抽象事物,这种用法唐代开始大量出现。由丁是一部禅籍, 因此书中涉及的抽象事物大部分是佛禅的各种概念。 1 5 乞和尚指示个正因2 5 4 1 0 1 6 乞和尚指示个山身路3 1 1 - 3 1 7 师云:“只是个横事。”2 9 3 7 “个”称量抽象名词是“个”的称量功能的一个重大进展。不仅如此,一部分的量词“个”后 面的成分出现了复杂的名词结构和非名词结构: a ) 其后为动词结构 1 8 今时出来尽学个驰求走作,将当自己服目,有什摩相应时? 2 0 9 1 1 9 宗云:“这一片田地,好个卓庵。”5 9 4 1 2 0 某甲抛却这个业次,投人师出家,今日并无个动情。5 6 2 7 b ) 其后为偏l r 结构 1 拓j 中的数,表小该鞋词“m 章集中小的次数,下川。 二“2 7 23 ”表_ i 该例 u “m 章囊t 人,水) 2 7 3 , j r 右数第3 行,i - | r i 。 2 1 启师伯:得个先师从容之力。1 9 6 - l o c ) 其后为主谓结构 2 2 僧口:“成得个佛未出世时事,黑豆未生萌时事。”4 0 3 - 8 m 其后为底字结构 2 3 如今返思个思底,还有彼处不? 6 9 5 - 1 1 2 4 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1 4 1 1 1 e ) 其后为数量结构 2 5 行得个四五十里困了。6 1 6 - 1 2 2 6 曹山云:“成得个一头水牯牛。”5 9 2 2 2 7 有一老宿隔窗闻,乃云:“好个一镬羹,不净物污著作什摩? ”2 5 4 1 3 同时,“个”省略前面数词“一”的用法在书中也大量出现。细分起来,它还可以分为好几种现象: a 1 动词后面省略,这种省略的现象书中最多 2 8 阿难问师:“传佛金裥外,别传个什摩? ”3 1 1 2 2 9 师日:“幸自可怜生,要须得个护身符子作什摩? ” b ) 形容词后面省略 3 0 师良久云:“洞山好个佛,只是无光奴。”2 7 1 1 3 1 师云:“酌然好个佛,只是无光彩。”3 7 0 - 1 c ) 副词后面省略 3 2 师云:“早个呈似和尚了也。”5 5 5 3 3 侍者报和尚云:“适来新到不参和尚,便发去。”师云:“我早个相见了也。”6 0 8 d ) 代词后面省略 3 4 德云:“妙个出身,古今罕有。”5 2 9 1 4 3 5 上座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只有这个,为当更有意旨? ”8 6 1 2 3 6 僧日:“禅和人相轻。夫出家者阿那个不是道人? 9 9 1 0 由于“个”称量范围的不断扩大,所称量对象的结构的不断复杂,使得“个”的语法意义越来 越虚化。称量那动词结构、数量结构,使得“个”的量词意义越来越弱。比如例2 6 、例2 7 中的“个” 我们就不应该称之为量词了。因为在它的后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数量结构。“个”由于其j f ;= 亍所称量的 事物而虚化,同时,也由于其前的数词省略而加剧了这一趋势。并且数词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之 后的省略,也使得“个”的量词意义逐渐虚化,有了发展成助词的倾向。特别是下面的例子,“个” 可以说已经虚化变成助词了: 3 7 问:“如何是皮? ”师云:“分明个底。”“如何是骨? ”师云:“绵密个。”3 8 5 _ 5 3 8 吴坂当年塔未开,宋云葱岭见师回。手携只履分明个,后代如何密荐来? 5 0 9 1 0 3 9 问:“如何是佛? ”师云:“汝是阿谁? ”对云:“某甲。”师云:“汝识某甲不? ”对云: “分明个。”5 3 7 1 0 这种例子在其后的景德传灯录( 以下称景录) 中也有: 4 0 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日:“谩语,真个? ”( 卷十三兴阳词铎) 4 1 僧问:“佛界与众生界相去多少。”师日:“道不得。”僧日:“真个那? ”( 同上) 第二组:点、滴、颗、粒,这一组量词都是可以用米称量小而圆的物体。 点( 3 ) :“点”的本义是小的黑点。说文:“点,小黑也”。据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一书所考( f 文简称刘书) ,“点”取其形作个体名量词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及至唐 代,量词“点”的称量范嗣开始泛化,可以称量抽象物体。祖堂集中“点”的名量词用法共有三 例: 1 如炉嫡上一点雪。1 8 6 1 2 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2 8 3 8 3 我今日困,一点气力也无。2 2 9 2 “点”可以称量与它本义相近的点状之物( 例1 ,也可以扩大它的称量范围,称量抽象的物体,如 ( 例2 、例3 ) 。同时我们发现,在= f ! | 1 堂集中量词“点”还可以作动同的补语,如: 4 , 师口:“虽然不鉴照漫他一点不得。”1 4 3 6 5 师云:“混他点不得。”5 9 8 6 现代汉语巾量词“点”有表示“些少”的_ 【;f j 法。据我们对讥堂集的观察,“一点”表“些少” 意味的川法,最初是南其所在的句子禽有否定意义造成的,如例4 、例5 。“一点”常j _ j 在否定qr , 再加上他本身称量的就是那些“小“的物体。慢慢地,它本身也会带有否定的意味,表现为在计量 上表示“少”的量。在敦煌变文3 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 6 奉事仙人千岁满,一点殊无退败心。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一) 7 1 1 页4 7 灾障年年无一点,吉祥日日有多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一) 9 6 9 页 8 侍奉终朝无一点,返张逐日有千般。同上9 7 7 页 滴( 6 ) :“滴”是“水点”的意思魏晋南北朝时已经用来做量词,一般总是用来称量液体类的物体。 1 云:“若有一物所凭,一滴水也难消。”4 8 4 1 1 2 若欲记他见解,上来五人,向后受持和尚声教,为人善知识,说示一切人,如泻之 一瓶不失一滴。6 8 5 3 归宗云;“作这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5 9 4 - 3 粒( 8 ) :“粒”的量词用法在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时期,唐代开始广泛使用。与量词“滴”不同, “粒”总是称量固态的颗粒状的物体。祖堂集多用来称量舍利,还有一部分用来称量“粮”、“米” 和“苗”等小而圆的东西。 1 对日:“拾得二万八千粒舍利。一万粒则纳官家,一万八千粒则三处起塔。”2 1 2 1 2 大和三年戊子岁六月三日顺世,春秋六十九,茶毗得舍利五千余粒,塔于郭东。5 6 8 1 2 3 师日:“二时把钵盂上堂,莫咬破一粒米。”1 7 8 1 4 颗( 5 ) :“颗”的本义是“小头”( 说文:“颗,小头也”) 它的量词用法始于南北朝。唐五代时期 继承前代的用法用来称量“圆形”的物体。 1 金鸡解衔一颗米,金鸡者,金州也。6 4 1 3 2 对云:“欢喜即不敢,如粪扫堆上拾得一颗明珠。”1 9 9 4 3 环丹一颗,点铁成金。4 8 4 6 4 某甲有山妻。兼有两颗血属。5 5 3 - 8 其中例4 “血属”即“儿女”用“颗”称量比较特殊。景录和五灯中均不见用例。 第三组;株、茎、朵、竿,这一组量词祖堂集中用来称量植物。 株、茎、竿这三个量词在南j 匕朝已经是成熟的量词了。唐五代继续沿用前代用法。“朵”的作量词在 南北朝才刚刚兴起。,到了唐代,其量词用法就大量山现。唐诗中有大量的用例。如“千朵嫩桃迎晓 日,万株垂柳逐和风。”( 全唐诗,卷4 6 3 ,卢真诗七老会诗真年八十三) 株( 1 0 ) : , 株在祖堂集中分别称量杌、松、菜、桂、大桐、榛棘和松。它主要用米称量树木,但也可 以用来称量草本植物。同时株与上文提到的量词“滴”一样,也出现了作为前缀或后缀与名词组 合重新成一个新的词语的情况。如:“菜株”、“株杌”。 1 师于时却来,见菜株犹在,便把杖趁打。5 7 5 2 师乃劳心顿摆,或坐房廊,凝如株机。6 2 3 茎:( 6 ) “茎”的本义是植物的茎儿。由本义引申可以称量植物。如: 1 师云:“你若随我,衔一茎草来。”5 9 0 1 3 2 贤劫初时,香水灞满,中有千茎大莲华。9 1 4 再进一步引申发展可以称量毛发、线缕。如: 3 夹山云:“若无人道,老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2 7 7 2 4 师抽一茎布毛示,侍者便悟。1 0 5 4 此外,在祖堂集中还有“朵”和“竿”两个量词用来称量植物,它什j 的用例较少。“朵”只有l 例,并且是转引自古人的话: 5 口:“占人为什摩道枯术j :生堞花? ”3 6 1 4 3 所。| 的教煌文献均白敦煌叟义校注黄扑张打厅泉梭洼中华书局1 9 9 7 4 7 1 1 表_ i 敦煌娈文校沣第7 1 i 孤,f 川。 5 参见课余从稿5 7l ? 绍新,1 1 :豪语a 史化人学版利2 0 0 0 3 “竿”作量词的用例也仅见1 例,用来称量竹子,是较早的用法。 6 学人更拟申问,师云:“只闻风击响,不知儿千竿。3 4 1 1 1 第四组;本、首、卷、部、函、这一组量词可以来称量经书诗文。 本( 5 ) :最词“本”在南北朝已多见,它可以用来称量植物,也可以用来称量书籍。称量植物是上 古汉语的沿用,称量书籍的用法在南北朝兴起,不过多数是跟在名词的后面。典型意义上的量词用 法在唐代大量出现,如“家传一本杏殇诗”( 全唐诗,卷三百零一,王建诗,哭盂东野二首之 二) 祖堂集中的“本”都用来称量书籍。 1 制数本大乘经论疏钞2 2 4 7 2 云:“曾讲十数本经语。”7 2 4 1 1 3 座主来参大师,大师问:“见说座主讲得六十本经论,是不? ”5 2 0 一1 0 4 对日:“讲得四十本经论。”5 2 2 - 1 4 卷( 9 ) :“卷”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是专门用来称量书籍文本,祖堂集中也是如此。如 1 抗声对云:“和尚岂不知弟子万卷出身? ”5 7 2 一1 4 2 师云;“公四大身若子长大,万卷何处安著? ”5 7 3 2 3 悟即三身佛,迷疑万卷经。1 6 0 - - 3 从例中,我们更加明确地知道:“卷”称量“书”的钉着性的确很强,并且它也可以作词缀与“书”、 “经”组合成为一个新词,如经卷: 4 师闻此语,放下经卷6 1 8 7 5 师日:“书卷不曾展。”1 7 7 1 1 不但如此,祖堂集中地“卷”有时候似乎还有了名词的用法。如, 6 僧问:“罢卷停书时如何? ”3 6 4 5 7 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 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 按:此例是泉州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橙所 述祖堂集序文的一部分。) 8 师拈起绵卷子日:“争奈这个何? ”1 7 8 1 这种用例在敦煌变文中也能见到: 9 彼中结跏敷坐,便即重寻旧卷,再举经声。( 庐山远公话) 2 6 9 页 加长年二十,便入道门。身为撙( 樗) 冠黄被( 帔) ,卷不离手,志咸敢( 感) 神,遂 得神人而见,净能亦不知何处而来。( 叶净能诗) 3 3 3 页 首( 9 ) :祖堂集中多用来称量偈颂、歌行、诗。如, 1 师有偈三首2 1 0 - 5 2 师初出家时,儒假大德送三首诗。2 9 3 8 书中还有殊的用例就是其与量词“头”对举,用作表示等级的量词。 3 又就师乞偈子,师将纸画圆相,圆相中著某字谨答,左边思而知之落第二头:右 边不思而知之,落第三首,乃封与相公。6 7 4 2 函( 1 ) :据刘先生所考,“函”在南北朝已经是一个衰老的量词了,多用于加工较多的语言。我们在 t e t 堂集中也只找到一个例子。 1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1 6 6 8 部( 1 ) :作为量词也可以用来称量经 1 后来此土东魏高劝邺都,与五戒优婆塞万天懿译出梵本尊胜经一部。6 5 5 不过“部”在祖堂集中更多的是作为表示种类量词米使用的。详见下文 第五组:旬、则、转( 传) 、段、件、铺、路、格,这一组在祖堂集中是用来称量佛家言语、话、 闭缘。 句( 1 5 8 ) :往唐代,鼙词“旬”多州1 :称量诗、文、语言中的旬j - ,钔堂集中的用法也不例外。 不过由t 。是禅家义献的关系,量词“句”多用米称量禅家特殊的言语,如合头意、佛法、缶机等等。 4 “句”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 “句”可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如: 1 师日:“一句合头意,万劫系驴橛。”2 0 2 - 2 2 时人尽讲千经论,一句临时下口难。3 3 1 1 1 3 洞山改末后语云:“一句教伊下口难。”3 3 1 1 2 4 洞山云:亦不要止。此一句错。4 6 3 4 “旬”作为量词,大多数位于动词后面,其后跟有作宾语的名词,如: 5 因在洪州招提偶闻行脚僧举百丈一二句玄机,似少省觉,从尔便造百丈。6 2 3 2 6 师日:“经中有一句语不会。”2 3 1 - 4 7 远闻德山一句佛法。及至到来,未曾见和尚说一句佛法。3 3 3 4 8 你既有见处,大众前道得一句语。4 0 2 - 7 9 神通变化则得;若是说一句佛法,他不如老僧。5 1 8 1 0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其后没有名词,如: 1 0 师日:“与摩则超一句不得也。”2 6 2 - 1 0 儿噫! 我当初悔不向伊道末后一句。2 7 4 1 4 1 2 汝初从父母胞胎中出未识东西时本分事,汝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7 0 0 9 1 3 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口口去。1 6 7 - 9 1 4 古人道:若记著一句,论劫作野狐精。未审古人意如何? 4 4 9 - 6 祖堂集中出现了“句”加后缀“子( 宇) ”的情况,一共有1 6 例。这1 6 个例子同样是出现 在主语位置上或动词的后面,如: 1 5 师有时谓众云:“有一句子,如山如岳;有一句子,如透网鱼:有一句子,如百川水” 4 7 1 6 1 6 “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师云:“汝试道看。”7 6 0 1 4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一本禅家灯录,因此,书中所记录的言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禅家 的特色来。禅家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只有“拈花微笑”才是禅师的 本色。禅家的这种教义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具体到对量词“句”的影响上,它促使祖 堂集中的量词“句”分成了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来称量一般的言语,当然由于是禅家文献的关 系,“句”一般用来称量佛法、因缘。如例1 、例5 、例7 等。第二种:由丁- 经常与佛法、因缘、玄 机等连用,所以有时候可以省略后面的名词直接用“数词+ 句”来代替。如例1 2 、例1 3 、例1 4 。这 些句子禅家称为“这边句”“有义句”,是可以用世俗的概念逻辑来理解的佛法、玄机。这些并不是 当时的禅师们所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那边旬”、“无义句”,是超逻辑,超概念的语言。祖堂集 中同时也用“名词+ 一句”来表示。这样,“一句”在书中就成为了一个专用名词,用来指称直指 人心的“禅法”。 1 7 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 ”师云:“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秋秋。”3 4 7 1 3 1 8 招庆因举僧问石霜:“如何是一句? ”云:“非句无句不是句。”4 1 5 1 3 1 9 “先师有声前一句,汝还解举得全也无? ”僧拈起纳衣角。师云:“汝也未梦见礼真在。” 4 7 5 1 4 2 0 问:“如何是幺| 中一句? ”师云:“不是如是我闻。”6 6 2 1 4 2 1 问:“如何是声色外相见一句? ”云:“某甲来住香严时,且道在什摩处? 与摩时亦不敢 道在。”7 0 2 1 4 2 2 问:“如何是声前一句? ”师云:“大德朱问时则答。”7 0 3 上述例子中,对于一句的理解,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非常奇特的,我们无法用一般的逻辑思维来 解释。这正符台南禅宗的特点。南禅宗讲求顿悟,悟禅法只需一刹那,那么表述禅义的句子也应该 是超越语言、离奇独特的“一句”。 则( 1 3 ) :量词“则”在祖堂集中主要称量言语、文字。 1 其僧举两三则因缘,道吾便欢喜,处分安排。2 0 0 1 2 2 主人推不得,便舁座,破题两三则言语。2 0 1 - 5 3 僧云:“某甲初到时,有一则冈缘。”2 7 4 9 4 前头两则也有道理,后头无主在。2 8 7 1 2 5 如此往後凡数则,函盖无异。3 4 9 1 3 6 师问:“丁二十八年中,山中币尚有什序枢要处,请和尚不费家才,举+ 两则。”云 “有一0 ,某甲收为方便。”4 1 5 1 0 7 云岩不知有这一则事,我当初在药山时悔不向他说。6 0 1 7 “则”作量词的用例,很有可能是始于禅宗文献。刘先生在描写南北朝的量词时,并没有提到 “则”。我们在敦煌变文、全唐诗、全唐文中均没有发现其量词用例。同时我们检索了大 正藏,发现“则”的量词用例集中在禅宗类的佛教文献中,尤其是在祖堂集、景录、五灯 这样的禅教典籍中,“则”有大量的量词用例,而且称量的多是关于禅教本身的内容。后世文献中, 如四种南戏、元刊杂剧三十种、金瓶梅中均不见其量词用例,我们只在二拍中找到两傍j 用 来称量故事。因此根据上述语料,我们推测:量词“则”是禅宗语录中才出现的新兴量词。 量词“则”应该是由名词“则”的“法则、规则”之意引申而来的。禅宗中有“古则”、“话则” 等说法。“古则”即古德所示之语句。于禅宗,举凡佛祖之言旬、古德所垂示之语句、古德悟道之公 案、师家相见彼此勘验之问答等,皆为后世参禅者所尊为规范之法则一故称古则,或并称古* 4 公案。 此外,古德之言行风格、仪范,则称古格、古仪、古辙6 。“话财”:说话之法则,转指古人悟道之因 缘、古则公案。又称话头、话柄、话路、话霸( 橱) 、话题、话、则。古德们的因缘、公案、言语是 后世禅师们遵守的规则,那么名词“则”引申为量词称量“因缘、公案、禅家言语”是很自然的事 情。 转( 5 ) :量词“转”也是一个带有禅宗行业色彩的量词,书中主要用来称最禅师们对答时的语言。 1 师云:“不可更教老僧答一转话。”2 5 4 - 6 2 如今且有与摩汉摩? 出来试弄一转看,作摩生精彩? 3 6 9 - 1 0 3 瑶上座云:“不用下掴,但就里许下取一转语。”4 7 5 - 5 4 昨日答那个师僧一转因缘。6 4 5 6 同时祖堂集中还有一例是写成“传”: 5 峰云:“更问我一传,可不好? ”对云:“就和尚请一传问头。”3 8 2 1 4 “转”本意指“运转”、“回转”和“官职升迁”。作为名量词,转在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可以见到, 如:“绿障百重,青山万转”。但是在禅家文献里量词“转”是专门用来称来能使祥僧悟道的言辞语 句。禅宗中有“转语”的说法,能播转对方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片言只语称为“转语”。6 这样, 在禅宗语录中,“转”就由动词变为一个带有行业色彩的名量词了。另:“转”还有动量词的用法 详见下文。 件( 1 ) :“件”在祖堂集中仅见一例,五灯会元、景录中也只见到各一例。但是敦煌变文 中有1 3 例且可称量得范用较广。祖堂集中称量因缘,但是它是省略数词直接作名词的定语: 1 仰山归后播山向仰山说前件因缘,兼把偈子见似仰山。7 0 1 1 2 段( 5 ) ;祖堂集中主耍用来称量“事”。这种_ j 法在南北朝就已经产生了。 1 一切了后,请寺主上禅林:“某甲有一段事,要问寺主。”5 3 9 - 6 2 某甲有一段事,欲问多时,朱得其便。1 7 2 - 1 1 3 洞山云;“问著则无有道不得底,问一段事还道得不? ”1 9 0 - 1 3 祖堂集中“段”还有作部分量词的用法,详见下文 铺( 1 ) ;量词“铺”称蹙“功德”; 1 石头云:“大庾岭头一铺功德,还成就也无? ”1 8 5 1 0 用量词“铺”称量“功德”,从一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禅宗本身的特点。我们将会在下文对其详细 叙说。 路( 1 7 ) :“路”在祖堂集中用来称量达到某个境界的所用的“途径”、“方法”。这些“途径”、 “方法”在祖堂集中都比较抽象。唐五代时期,“路”的量词用法还处在萌芽期,量词意味不是 非常明显。祖堂集中量词“路”只能跟数词“一”连用。“路”的量词意义应该是从“道路”意 引申过来的。如: 有人问:“还有学路也无? ”师云:“有一路滑如苔。”2 0 9 - 7 这里的“路”还是名词。继续发展f 去,“路”后面出现了名词,不过在祖堂集中这些“一路+ 名词”结构还不能使得“路”具有量词的性质,它的阋汇意义还是很明显。从用例上看,“路”住 f t 6 详见佛光人群媳,“古刚”、“讯则”条 7 引白魏晋南北州量侧研究1 4 1刘吐锚中华i ;局1 9 6 5 8 一j 1 日唐千_ 代语鬲 n j 此4 5 5 堂集中的量词意义并不明显。如: 1 座主问:“如何是向上一路富贵处? ”师云:“滴雪峰外,向云不挂,库主作摩生? ” 2 6 7 7 2 问:“如何是一路涅榘门? ”师弹指一下,却展手。7 3 0 一7 3 孝顺之事,白是一路,虽明佛理,末得师印。1 3 1 3 4 僧问长庆:“古人道十度拟发言,九度却休去,古人为什摩却如此? ”庆便掴之。 又云:“这个是布袋和尚真。”又云:“更有一路汝白看。”3 0 5 1 0 5 若论宗乘一路,海口难宣。3 6 7 1 3 6 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垂指示。加2 9 7 曹溪一路,请师举扬。5 1 2 1 4 8 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 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5 5 7 1 2 与前文的“一句”一样,数量组合“一路”在祖堂集中也有几种不同的用法:一种用法就 是与其它的“途径”、“方法”相对,如例2 ;除了这种用法之外,“一路”还有“唯一途径”的意思。 “一路”如果是指唯一的“方法”、“途径”,那么它很容易就可以指代“方法”、“途径”本身。如例 6 、例7 、例8 。“向上一路”是指至极微妙的禅法。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量词“路”应该还处在萌芽时期,其后的禅宗文献景录也是如 此。 格( 2 ) :“格”的用法与“路”有相似之处,祖堂集中共有两例。 1 须此一格始得,余则不可论也。4 6 2 1 1 2 除此一格,别更有入处不 ? 6 9 5 - - 8 与“路”一样,“格”的量词性质也很弱,并且用例较少。 第六组:枝、叶、派、代、宗,这一组量词在祖堂集中都可以用来称量禅宗的不同门派或者是 同一门派不同的辈分。其中以“枝”用的频率最高。 枝( 9 ) ;“枝”的本义是“树枝”。在南北朝时期,它就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词了,可以用来称 量“植物”,也可以进一步引申称量条状物体。唐代,“枝”基本上沿用前代的用法。祖堂集中, 量词“枝”除了已有的用法之外,又发展出了新的量词用法,用来称鼙禅教中不同的支派。“枝”作 为量词称量禅教中的不同支派,应该是取“枝”的名词意义,因为树可以在主干上分出不同的枝叉。 1 把一枝木,吹两三卜,过与师。5 3 7 8 2 脚下六枝分。脚下者,门下也。人枝者,牛头融禅师等六祖。6 6 7 3 神秀和尚从五祖下,传一枝法在北,自为立宗旨也。6 7 1 1 4 五祖日:“莫是师脚下横出一枝佛法不? ”9 9 7 5 因此牛头宗六枝,第一是融禅师,第二智岩,第三慧方,第四法持,第五智威,第 六惠忠也。1 0 3 1 4 6 五祖忍人师下傍出一枝1 0 6 7 7 曹溪一枝,始芳宇宙。1 1 0 1 2 8 谓众日:“苦哉! 苦哉! 石头一枝埋没去也。”2 6 8 1 4 例2 至例8 是用来称量不同的门派或前后代。例7 、例8 是一个典型的同位结构。而例5 是称量同 一门派中的前后代,冈为例5 中的六位禅师有着师承关系。“枝”在书中大多数用来称量不同的支派, 称量同一支派前后代仪此一例。 叶( 1 ) :“叶”作为量词是专fj j f j 来称量前后代,这种用法刘世儒、王绍新二位先生均未提到。祖 堂集时代,“叶”的量词用法还处在萌芽时期,可以确定作量词的仅有一例: 1 ,f f i 彳闻龙潭则石头之二时,乃摄衣而往焉。2 1 3 6 祖堂集中,禅教的“东土五祖”或者“六祖”被称为“五叶”或者“六叶”如: 2 一花开五叶,结菜自然成。7 3 1 4 3 然摩观东十,五叶气相连。4 2 9 1 4 进口:“既然如此, 1 1 l 从何来? ”4 4 6 1 2 5 问:“a 叶芬芳,帅传何n | ? ”师云:“ 口| f i 相续,花开菜不成。”4 7 06 这种川例很人稗度r 应该是比喻f 向修辞川法。这种修辞手法使“1 1 r 获得了“世、代”的意义。同 时,f 中在1 ,1 :! 】鲜和尚有关的篇章里,“叫”单川意为“代”。 7 6 其母支氏,累叶豪门,世称妇范。6 3 2 2 7 累叶豪族,祖考仕宦,郡谱详之。6 5 4 4 我们在敦煌变文中也找到类似的例子。“叶”与“枝”连用,用修辞的手段使二者表示前后代。 8 伏愿圣枝万叶,圣寿千春。(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6 1 7 ) 9 亦如我皇帝圣枝万叶,皇祚千人同上6 2 0 1 0 须达启言:陛下! 如来先世,且出于个轮王,枝叶相承,尊荣不绝。( 降魔变文一卷, 5 6 0 ) 这样“叶”有了“代”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它就可以称量前后代了。不过这种用法一直没有得到 发展,在现代汉语中,量词“叶”的这种用法已经被“代”所排挤。 这一组的量词除了“枝”以外,其余的出现频率很低,现将它们一一罗列: 1 1 四祖下横出一宗。6 6 7 1 2 云:“与摩则龙溪一派,晋水分流。”5 0 9 1 2 这一组的量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相互之间几乎可以两两相配,重新组合成一个与他们 的原来意义相关的名词。如枝派、宗脉、宗枝等等。 1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1 5 1 2 招庆举首顾视师云:“这个则收为方便,只如宗脉中事作摩生? ”4 1 5 3 “向来所议,于我三人,甚适本志,然莫埋没石头宗枝也无? ”2 0 0 第七组:腰、领、纳( 衲) 。这一组量词都是用来称量农裳的。“腰”与“领”的量词用法在南北朝 就可以见到。祖堂集沿袭了前代的用法。 领( 3 ) :作为量词在南北朝就已经广泛使用。唐代承袭了南北朝的用法。 1 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7 3 4 2 奉磨纳袈裟一领,金钵一口,供养人师。9 5 4 3 当先天二年,达摩大师传袈裟一领9 8 7 腰( 2 ) :“腰”用来称量“裤子”在南北朝后期就可以见到,唐代开始广泛运用。 1 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棍。2 0 4 1 2 2 药山肯之,不违前言,赠一腰棍。2 0 4 1 3 纳( 1 ) :“纳”( 衲) 作量词大概是由“纳衣”引中过来的。不过“纳”作量词在书中只出现一例, 还是出现在偈子当中。并且景录与五灯会元中均不见用例,因此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1 形赢骨瘦久修行,一纳麻农称道情。1 0 5 1 2 第八组:种、般、家、根、品、等、头、首、座、分、流、部,这一组量词表示等级和种类。由于 在祖堂集中,表等级与表种类的量词有混用现象,所以就将它们放在一起。在具体叙述某一个 量词时再加以说明。 种( 2 6 ) :“种”在南北朝时期就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量词,它在祖堂集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称量 的范同也很广。 a 称量具体的事物或动作: 1 亦如人将百种货物,杂浑金宝,一铺货卖6 7 1 - - 2 2 刺史问:“十二种头陋,和尚是第几种? ”5 9 4 7 3 言讫,便入灭尽定,麻时大地六种震动。3 3 3 b 称量抽象的事物,尤其是与禅法、佛法有关,这一类占大多数: 4 一种葛藤将去且听,亦清人耳目。4 5 9 1 3 5 因举曹山“三种阐提”云4 2 0 7 6 因举盐官问座主:“花严经有几种法界? ”对云:“四种法界。”4 1 9 4 c 也可咀称量与佛法有关的人: 7 哲者观之,云:“此子阚七种大人之相,不及佛也。”8 2 9 8 阿阁雌王忏悔经有三种阿难。3 0 1 3 9 师颂三种病人日4 4 1 5 d“种”作量词可以重叠,如: 1 0 心牛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9 5 8 这种巫叠的刚法在| 5 中北小现9 例,分别称最法、苦、事、供养、名,等。 般( 1 4 ) :“般”在唐代是新兴的址词。与“种”样,在;f _ 几堂集中,它山现的频率世i hr 口j ,可 以称量的范围也很广泛。 a 称量事物: 1 岩日:“汝几般饭食,但一对下来。”2 2 9 6 b 称量人: 2 漳南云:“只为这般汉。”5 6 3 - - 1 2 3 闻举云:“更有一般底,锥又锥不动,召又召不应,此人作摩生委得虚之与实? ”6 1 5 1 4 “般”在祖堂集中的用法比较灵活,其语法位置与“个”一样,也不是非常固定的。它不仅可 以放在名词前面,同时也可以放在形容词前面、动词的前面或后面。 “般”放在形容词前面,如: 4 若无智眼而审谛之,任汝百般巧妙,不为究竟4 7 8 7 “般”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如: 5 万般施设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3 3 4 l 6 我若放你过,纵汝百般东道西道、e l 似悬河则得4 0 8 5 7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5 3 3 1 4 8 往来言语,殊不知亦有时中问答,分为三般4 5 9 4 同时祖堂集中,“一般”、“两般”还可以用来作形容词,前者表示相同,后者表示不同。 9 会梦无两般,一悟无别悟。1 3 6 1 2 1 0 对口:“彼此知是一般事,唤什摩作受戒? ”1 8 0 一1 1 比较量词“般”与“种”我们可以发现,祖堂集中量词“般”的句法结构明显比“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