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摘要西方叙事学中对人称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尽管叙事学家似乎更喜欢讨论视角这个更广阔也更为繁复的问题,导致人称问题从来没有占据显赫的位置,但它是每一位以小说为研究资料体的叙事学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领域。并且,实际上人称和视角从来都是不可分而论之的两个问题。我们再将人称问题细分,发现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有着明显的不平衡,即对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的研究很充分,而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许多。通过研究资料本文发现,其实叙事学家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关注也相当早,与叙事学的发展和建立亦是同步的。本文认为对第二人称叙述研究薄弱状况的出现,与其在创作中不易驾驭有关系,导致作家们宁愿选择成熟的第一、三人称。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试图一探“第二人称叙述 的究竟。然而这种尝试一定要在人称问题这个大的舞台上展开,本文认为,在不讨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的情况下研究第二人称,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叙事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由盛到衰再转盛的曲折过程,如今已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是广泛吸纳新方法、新思想的结果。本文也正是由此受到启发,以“修辞性叙事学 为本文立论的核心理论依据,吸收结构主义和新批评的严谨和细致,辅之以语言学、符号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一切可用的理论和方法,集中研究了第二人称叙述“是”什么,即第二人称代词指称的多元、固有的对话性、“叙事呼语 性,及第二人称叙述的视角、句式和时态等。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你”与“我”和“他她 相较,是最不稳定的、最含混的人称代词,在文本内可分饰三个角色:叙述者、人物和受述者,又有强烈地指向文本外读者的态势;它最大程度地建立了从作者到读者,从隐含作者到隐含读者,从叙述者到受述者的叙事交流;而交流是叙事的最终目的,如何叙述是个修辞问题,修辞牵涉效果,所以第二人称叙述本身就是修辞行为,比较而言它开启着最大信息量的交流,叙事效果本质上优于第一、第三人称叙述。任何批评和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创作实践,这一点既是本文试图说明的,也是本文努力践行的。本文认为灵山和寒冬夜行人从两个方面来看颇具代表性,有必要单列一章对它们进行对照研究。其一从语言上,前者是汉语创作的代表,后者是西方语言创作的代表;其二从第二人称叙述的倾向上,前者整体偏向“对话极”,后者偏向“呼语极 。这样,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将会更加充分。关键词:叙事学第二人称叙述叙事交流寒冬夜行人灵山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s e c o n dp e r s o nn a r ra t i o na n dn a r ra t i v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b s t r a c t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i nw e s t e r nn a r r a t o l o g yh a sb e e ng o i n go nf o ral o n gt i m e n a r r a t o l o g i s t sp r e f e r r e dt od i s c u s st h em o r ee x t e n s i v ea n d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i n to fv i e w , a n dn e g l e c t e d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i nt h es t u d i e so fn a r r a t i v e s b u ti ti sa l li n e v i t a b l et o p i ct h a te v e r yn a r r a t o l o g i s tw o u l dn e v e rm i s s a n di nf a c tt h en a r r a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t h ep e r s o n a lc o n c e r n e da r et w ot o p i c sw h i c ha r er e l a t e dt oe a c ho t h e r i fw es u b d i v i d et h es t u d yo f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i n t ot h r e es u b c a t e g o r i e s ,w e 1 1f i n daf a c tt h a tt h e r ei sa l la p p a r e n ti m b a l a n c ei nm o s t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 e s ,f o re x a m p l es o m en a r r a t o l o g i s t su s u a l l y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n o tt os e c o n d -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b u tt of i r s t - p e r s o na n dt h i r d -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t h e ya l s oh a v ea c c u m u l a t e dm o r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nt h el a t t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 ,w ef i n dt h es t u d yo f “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i nt h ew e s ti sv e r ye a r l ya n dn e a r l ys t a r t e dt o g e t h e rw i 1t h eg r o w t ha n d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n a r r a t o l o g ya sa ni n d e p e n d e n td i s c i p l i n e t h er e a s o nf o rt h i sm a yb et h a t “y o u i sap r o n o u nt h a ti sh a r dt ob ec o n t r o l l e di np r a c t i c e s ow r i t e r sp r e f e rt ou s e “r a n d h e ,o r “s h e ”i nt h ec o n t e x ta b o v e ,t h ep r e s e n tt h e s i sw i l lt r yt of i n dw h a t “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s h o u l db ed o n ew i t h i nt h ef i e l do fp e r s o n ,n a m e l y , t h es t u d yo ff i r s t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a n dt h i r d -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s h o u l db et h ec o n t e x to fd i s c u s s i n g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a si ti sn o tp r e c i s ea n du n s c i e n t i f i ct h a to n l yt a l k i n ga b o u ts e c o n d p e r s o n n a r r a t o l o g yh a v ee x p e r i e n c e dac i r c u i t o u sp r o c e s s :f r o mp r o s p e r i t yt od e c l i n ei n l9 8 0 sa n dt h e nf r o md e c l i n a t i o nt or e n a i s s a n c ei n 19 9 0 s n o w , a sar e s u l to fw i d e l ya b s o r b i n gn e wm e t h o d sa n dn e wt h o u g h t s ,n a r r a t o l o g yh a sb e e ne x t r e m e l y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i n s p i r e db yt h ew a yo fr e n a i s s a n c eo fn a r r a t o l o g y ,t h et h e s i sb a s e do nt h e “r h e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o fn a l l r a t i v e ”,a n db o r r o w e di d e a sf r o ml i n g u i s t i c s ,s e m i o t i c sa n dr e c e p t i o na e s t h e t i c s r e a d e r - r e s p o n s ec r i t i c i s m ,a n dt h e nr i g o r o u s l y , c l o s e l ys t u d i e dd o u b l ed e i x i s ,i n t r i n s i cd i a l o g i s mo f y o u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b e i n gn a r r a t i v ea p o s t r o p h eo fy o u ,a n dt h e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a n dt h et e n s eo f y o u b a s e do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a b o v e ,t h et h e s i s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a sf o l l o w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l i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i a n d h e s h e ,y o u i st h em o s tu n s t a b l ea n dm o s tv a g u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i tc a np l a yt h r e er o l e si nt h et e x t :n a r r a t o r , c h a r a c t e ra n dn a r r a t e e a n di ta l s oh a st h es t r o n gt r e n do fp o i n t i n gt or e a d e r so u to ft h et e x t i t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n a r r a t i v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a u t h o ra n dr e a d e r ,b e t w e e ni m p l i e da u t h o ra n di m p l i e dr e a d e r , a n db e t w e e nn a r r a t o ra n dn a r r a t e 圮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st h ef i n a lo b j e c to fn a r r a t i v e ,h o wt on a r r a t i n gi sak i n do fr h e t o r i c ,a n dr h e t o r i ch a sr e l a t i o nw i t he f f e c t , s o “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i t s e l fi sar h e t o r i c a la c t ,i to p e n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h i c hc a r r i e st h em o s tp l e n t y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t h ee f f e c to fn a r r a t i n gb y “y o u i sb e t t e rt h a nn a r r a t i n gb y “i a n d h e s h e w i t h o u t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 s ,e v e r y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c a nn o tb ed o n ee x a c t l y t h i sp o i n ti sn o to n l yw h a to u rt h e s i sw a n t st oe x p l a i n ,b u ta l s ow h a t0 1 2 1 t h e s i ss t r i v e st of u l f i l l s o u lm o u n t a i na n di fo naw i n t e r sn i g h tat r a v e l e ra r es u i t a b l ef o r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t h e r ea r et w or e a s o n s o n ei st h e ya r eb o t hm a s t e r p i e c e si nt h e i ro w nl a n g u a g es y s t e m sa n dt h e ya r et y p i c a l ;t h eo t h e ri st h e ya r ej u s tc o u n t e r p a r t si nt h ep o l eo f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 ,t h a ti st os a y ,o n ei st h e d i a l o g i cp o l e a n dt h eo t h e ri st h e a p o s t r o p h i cp o l e t h ea u t h o rp u ts t u d i e so ft h c r ni na ni n d e p e n d e n tc h a p t e rs oa st om a k et h em o r ec o m p l e t ed i s c u s s i o n k e yw o r d s :n a r r a t o l o g ys e c o n d p e r s o nn a r r a t i o nn a r r a t i v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矿o naw i n t e r sn i g h tat r a v e l e rs o u lm o u n t a i ni i i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做作者签名:帝日期彩秒名年r 月耖日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靴敝储撇喙吼日期泗了年广月;o n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绪论叙事学( 又叫叙述学,n a r r a t o l o g y n a r r a t o l o g i e ) ,即“关于叙述、叙述文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巴尔( m b a l ) 认为,以上定义中的研究客体又可称为资料体( c o r p u s ) 。本文认为,所谓“资料体”就是由所有叙事文本组成的一个集合。当然叙事文本可以是一篇小说、一首叙事诗、一部历史著作、一则新闻报道、一部电影甚至是条法律证词和一段闲话。近2 0 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将各种活动、各种领域均视为叙事的“泛叙事观。固可见当前叙事学有着十分宽泛的研究对象。然而本文所要讨论的第二人称叙述问题,却并非散落在以上提到的一系列广阔的资料体内。本文将回到经典叙事学的研究客体上来,讨论施洛米丝里蒙一凯南( s h l o m i t hr i m o n - k e n a n ) 所谓的“叙事虚构作品”( n a r r a t i v ef i c t i o n ) 。她用这个术语专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或叙事诗。 “f i c t i o n 原主要用于指称1 8 世纪长篇小说( n o v e l ) 这种文类正式产生之前的准小说形式。“n o v e l 这一术语产生时专指与传奇( r o m a n c e ) 相区别的一种“现实主义”的叙事体文学作品,它的鲜明特点就是“形式现实主义”,即对人类经验进行最充分、真实地记录。西方叙事文学经历了“神话( m y t h ) 一史诗( e p i c ) 一传奇故事( r o m a n c e ) 一小说 这么一个演进过程。当然这种勾勒并不全面,但基本能反映小说产生的发生学源头。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小说这种文类在其“现实主义”典型形式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f i c t i o n 这一术语代指小说也越来越为学界所认可。 由于本文研究的叙事文本只有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所以在本文的讨论中选用“f i c t i o n ( 虚构作品或散文虚构作品) 这个更简洁的术语。可以说,有了叙事体文类也就有了叙事理论。若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情节的探索算起,西方叙事理论也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o 小说叙事理论也是伴随着小说的出现而产生的,不过在2 0 世纪之前,小说叙事理论均与创作密切相关,一般都是小说家自己对小说创作的评论,并多见于作品的序言之中,有时也借作品本身予以说明阐述。1 9 世纪末现代小说理论趋于成熟,集大成者为亨利詹姆斯( h e n r yj a m e s ) ,代周内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将“n a r r a t o l o g y ”或“n a r r a t o l o g i e ”译成“叙事学”,因为这个译法,或者说定义,不仅能够包括“叙述学”,并且能涵纳更广的j f i j 究范畴。这也j 学者们对一对术语的翻译的推敲有关:“n a r r a t i v e ”和“n a r r a t i o n ”或“n a r r a t i n g ”。“n a r r a t i v e ”主要指“所叙之事”,即强调叙述的结果,有名词性意义;而“n a r r a t i o n ”或“n a r r a t i n g ”则首先指“叙述活动”,尽管“n a r r a t i o n ”是名诃,但】e 中包含动态和过程的意义,这存“n a r r a t i n g ”词中体现得或许更明显。用中义把它们翻译过米,分别为“叙事”和“叙述”。从这两个中文词来看,前者比后肯的内涵要广一些,也可以说前者足包含后者的。参见【荚】华莱上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j l i 版社,2 0 0 5 年第二版,译后记;申丹、韩加明、土晤弧:英荚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j f ;版社,2 0 0 5 年版,绪论第l 页,注释。【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第- 二版) ,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页。 同卜。蛳申丹、韩加明、王丽弧: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j f l 版社,2 0 0 5 年版,第l 页。 【以色列】施洛米丝单蒙一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赖十坚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页。哆参见【美】伊恩p 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堇红钧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版,第一章。【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人学i l 版社,2 0 0 5 年第二版,第l 、2 章。毋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伊f 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l 页。1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表作小说艺术( 1 9 3 4 ) 。到了2 0 世纪,在叙事学建立之前,重要的小说理论家还有小说技巧( 1 9 2 1 ) 的作者珀西卢伯克( p e r c yl u b b o c k ) 、小说面面观( 1 9 2 7 ) 的作者福斯特( e m f o r s t e r ) 以及小说结构( 1 9 2 8 ) 的作者埃德温缪尔( e d w i nm u i r ) 。然而,以上提到的这些小说批评理论,特别是2 0 世纪之前的,多不能跳出仅关注作品社会道德意义的狭隘圈子,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忽略作品的形式技巧。甚至到了形式主义思潮崛起的2 0 世纪中前期,这种现象仍未完全消失。特别是在法国,5 0 年代以前,法国文学研究几乎全部沿袭圣伯夫( s a i n t e - b e u v e ) 以来发展至朗松( gl a n s o n ) 的1 9 世纪实证主义批评,除了小说家的一些创作经验谈和散论以外,几乎没有叙事文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圆所以,是叙事学真正为小说研究带来了“诗学 ,在这之前尽管叙事学学理存在,但均散落在诗学、美学和修辞学中,没有建立起学科体系。叙事学这一学科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四十余年的起伏历程。6 0 、7 0 年代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 以民间故事研究( 布雷蒙c 1 b r 6 m o n d ) 、神话研究( 格雷马斯a j g r e i m a s ) 和小说研究( 罗兰巴特r b a r t h e s 、托多洛夫t t o d o r o v 和热奈特gg e n e t t e ) 为主,其中又以小说叙事研究为代表。 从方法上来说,这些学者基本上也没有脱离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范畴。而9 0 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新叙事学( n a r r a t o l o g i e s ) ,即后经典叙事学时期,研究的资料体除了小说之外,又加入了电影、史籍、自然语言( 谈话) 、法律文本、戏剧甚至是音乐。另外方法论方面的革新更加剧烈,女性主义、巴赫金对话理论、解构主义、读者一反应批评、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修辞学、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语篇分析以及( 心理) 语言学等等,都为叙事理论所借鉴,生发出了更为细致和纷繁的叙事理论类别。难怪美国叙事学家戴卫赫尔曼( d h e r m a n )描述“叙事学”时使用了复数,并称这种“新叙事学大体上可以与“叙事研究互换,代表了叙事学本身的演变:它不再指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而可以指任何根据一定原则对叙事形式进行研究的方法。甚至,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叙事作品,而在向叙事过渡。因为叙事是超越文学具体体裁而存在的现象。人称( p e r s o n ) 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西方叙事学界的几座重镇都对此有研究,比如韦恩布斯( v a y n ec b o o t h ) 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中就对此有所论述;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其归在“语态”下加以讨论。其后的几位比较重要的叙事学家,里蒙一凯南在讨论聚焦( f o c a l i z a t i o n ) 时谈到了叙事人称,但十分有限。 巴尔则在“叙述者”这一标题下讨论叙事人称。斯坦泽尔( f k s t a n z e l ) 对人称叙述的讨论相对来讲是比较充分。参见中丹、韩加明、t 丽距:英荚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绪论、上篇和中篇部分。国张寅德:“编选者序”,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d ;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6 页。四同上,第3 页。参见【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引言部分,以及j a m e sp h e l a n & p e t e rj r a b i n o w i t ze d 彳c o m p a n i o nl on a r r a t i v et h e o r y b l a c k w e l lp u b l i s h i n g ,2 0 0 5 p a r ti v 张寅德:“编选者序”,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i ;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9 页。 【以色列】施洛米丝里蒙一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赖干坚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8 3 8 6页。【倚】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第二版) ,谭蔚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9 - - 3 5页。2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的,他把叙事人称置于叙事情境( n a r r a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 ) 之下,同时与它并置的还有视角( p e r s p e c t i v e ) 和语式( m o d e ) 。另外普林斯( g e r a l dp r i n c e ) 和阿波特( h ,p o r t e r a b b o t t )都用词条的方式阐述了叙事人称。中国学者对人称问题的探讨也不少见,如董小英、徐岱和祖国颂等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详略不等的讨论。尽管经典叙事学研究套用了语言学模式,但却几乎没有从语法和符号入手去分析它们的作用。如果再次检视以上学者的研究,还会发现另外一个事实:叙事人称往往与叙述者( n a r r a t o r ) 和叙述视角( 或聚焦) 等其它问题相关。即它并非是关于自身的,孤立的问题。叙事人称身上负载着叙事机制、控制以及策略问题,它属于叙事话语研究范畴。因而本文的题目中用“第二人称叙述 这种表述,意在表明它是一种“动作 ,是如何讲述的问题。但对它的讨论必须要以其语言学和符号学特性为基础。1 9 6 5 年美国学者布莱斯莫里塞特( b r a c em o r r i s s e t t e ) 在其文章当代文学中的“你叙事中,用这样的表述:“作为一种新文类的你叙事 , 从学理的高度开启了第二人称叙述研究之门。此后杰拉德普林斯及热奈特等人都对这一范畴的拓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热奈特,他用术语“n a r r a t i o nal ad e u x i e m ep e r s o r m e ( “第二人称叙述”) ,最终为第二人称叙述研究在叙事学研究的地图上划定了一方永久的地盘。 在6 0 、7 0 年代的研究中,学者们( 如普林斯,拉比诺维茨p e t e r jr a b i n o w i t z 等) 主要关注的是受述者( n a r r a t e e )和读者( a u d i e n c e ) 。因为叙事总是讲给人听的,所以相对于叙述者和作者来讲,受述者和读者就是说话对象,即那个相对于主体“我”的客体“你。而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第二人称叙述研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学者,包括詹姆斯费伦( j a m e sp h e l a n ) 、戴卫赫尔曼、莫尼卡弗拉德尼克( m o n i k af l u d e m i k ) 、布赖恩理查德森( b r i a nr i c h a r d s o n ) 、约翰卡佩西( j o h nc a p e c c i ) 、乌苏拉韦斯特( u r s u l aw i l t ) 、参见f k s t a n z e l ,at h e o r yo f n a r r a t i v e t r a n s c h a r l o t t eg o e d s c h e ,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p r e s s ,1 9 8 4 ,c h a p t e r3 9 参见g e r a l dp r i n c e ,彳d i c t i o n a r y o f n a r r a t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o f n e b r a s k ap r e s s :l i n c o l n & l o n d o n ,1 9 8 7 。l a p 7 0 - 7 1 h p o r t e ra b b o t t ,t h ec a m b r i d g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n a r r a t i v e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2 ,p p 19 0 ,l9 6 现代小说理论建立,或者说自詹姆斯以来,西方学者们用米表示“视角”含义的术语自| 很多。如“p o i n t o f v i e w ”或“v i e w p o i n t ”、“s e e i n ge y e ”、“f i l t e r 、“f o c a l i z a t i o n ”、“f o c u so f n a r r a t i o n 竹、“n a r r a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 或“p e r s p e c t i v e 一。它们分别麻译为“视点”、“观察之眼”、“过滤器”、“聚焦”、“叙述焦点”、“叙述视角”和“视角”。在2 0 世纪7 0 年代以前,“p o i n to f v i e w ”是最常用的指涉视角之术语。而热奈特和巴尔则明确表示用“f o c a l i z a t i o n ”代替“p o i n to f v i e w ”等以前的术语,来表示“谁看”、“眼光”和“谁感知”。(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第1 2 9 页,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1 6 8 页) 巴尔更是赋予“聚焦”一种关系意义,即表示“视觉与被看见被感j 5 h 的东两之间的关系。”( 1 6 8 页) 自这两位学者之后,学界便倾向于使用“f o c a l i z a t i o n ”,并把它与“n a r r a t i o n ”( 叙述) 搭配枉一起,用来明确区分感知者和叙述者。不过尽管近来任叙事学界,学者撰写文章基奉都足用“f o c a l i z a t i o n ”,但由于“p o i n t o f v i e w ”稍疆通俗,并且市场还在,面目稚;孽指“谁感知”的时候,“p o i n to f v i e w ”更易懂,所以本文还足采取“聚焦”和“视角”两个术语并用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不特别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境下,荫者表达基本相i 叫的涵义。参见申丹:视角,外国文学,2 0 0 4 年第3 期。固“叙事”( n a r r a t i v e ) 中不仅有“事”,即“故事”( s t o r y ) ,还有“叙”,即“叙述”( d i e g e s i s n a r r a t i o n ) 。也就足说“叙事”包含“故事”( s t o r y ) 和“话语”( d i s c o u r s e ) 两个层面,而“叙述”只涉及到“话语”问题。本文讨论的第二人称问题,正是叙事话语中的一个成分,所以奉义叫它“第二人称叙述”,不过当需要指采用某种人称叙述的资料体的时候,本文倾向予用“某某人称叙事”。”b r a c em o r r i s s e t t e ,“n a r r a t i v e y o u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2 ( 1 9 6 5 ) :1 2 4 c i t e df r o mi r e n ek a c a n d e s 。“n a r r a t i v ea p o s t r o p h e :r e a d i n g ,r h e t o r i c ,r e s i s t a n c ei nm i c h e lb u t o r sl a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j u l i oc o r t a z a r sg r a 衢t i ”s t y l e , 2 8n o 3 ( 19 9 4f a i l ) ,p 3 4 4 汴释2 。”i r e n ek a c a n d e s ,“n a r r a t i v ea p o s t r o p h e :r e a d i n g ,r h e t o r i c ,r e s i s t a n c ei nm i c h e lb u t o r sl a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j u l i oc o r t a z a r sg r a f f i t i ”跚如2 8n o 3 ( 1 9 9 4f a l l ) ,p 3 4 4 注释2 。3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尤里马戈林( u r im a r g o l i n ) 、艾瑞恩卡坎德斯( i r e n ek a c a n d e s ) 、彼得j 拉比诺维茨( p e t e r j r a b i n o w i t z ) 等等,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十分具有启发性。1 9 9 4 年,美国文体杂志邀请莫尼卡弗拉德尼克任客座编辑,在秋季号上做了一期论第二人称叙述的专集。此专集共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如意识形态、修辞理论、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历史叙事、读者反应批评等,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果。比如,理查德森从多人称叙述的意识形态( i d e o l o g yo fm u l t i p e r s o n e dn a r r a t i v e s ) 角度来考察第二人称叙述;卡坎德斯则从叙事呼语( n a r r a t i v ea p o s t r o p h e ) 角度切入;赫尔曼从语言学那里借来灵感,讨论“你 的指称性;而有的学者( k e i t hg r e e n & j i l ll e b i h a n ) 更让人大开眼界,讨论人称代词和女同性恋诗学( 1 e s b i a np o e t i c s ) 之间的联系。国外学者的研究的确有颇多洞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术语纷杂,就“你”有向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转化的倾向这一问题来讲,理查德森和卡坎德斯的论述比较平实,较易把握,而赫尔曼则用了一套更规范且十分复杂的术语。前两者简洁清楚,后者抽象高深。双方这样做各有利弊,但阐述的内容基本上是类似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角度丰富,但每个角度都需要做整理,上文所举的例子同样能拿来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就要承担一部分整理工作。国内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研究相对少一些,大家还是把目光更多的投在了资料丰富的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之上。自上世纪8 0 年代西方叙事学传入我国以来,在已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叙事学著作中,有徐岱的小说叙事学、董小英的叙述学以及祖国颂的叙事的诗学谈到了第二人称,但篇幅也都很有限。徐岱给予第二人称叙述很高的评价,说它是“真正具有现代性的一种人称,“具有全能性一。尽管他的论述并不太详细,但已经触及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几个特点,比如指称的多重性,以及对读者的影响力等等。董小英的讨论就更少,总共不到两页的篇幅,当然,她的著作的重点并不在人称代词上。只有祖国颂对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在叙事的诗学中,他用了1 3 页的篇幅来讨论这个“你”。他的主要论点,基本上还是和徐岱等人一致的,但是更系统,更清晰,比如他注意到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要着眼于文本和读者两个世界,并提出了“你 可能有的五种指代物: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假定的叙述者自指;故事接受者;某一人物独自时的自称;文本叙述的接受者。国内学者在单篇论文研究成果方面,也比较有局限性。尽管本文探讨的诗学现象国内的学者也或有涉及,但本论文的切入角度和方法还是比较新颖的。希望本文能在丰富国内第二人称叙述研究方面做一些微薄的工作。下面介绍本文讨论问题的切入视角以及章节划分的原则。在叙事作品中,“重要的并不存在于对人称的选择,而在于这种选择背后存在着的叙事主体对叙事文本的总体效果和全盘结构的考虑。 因为叙述的人称不“仅仅是小说家为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 f 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8 8 2 8 9 页。详见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i f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7 6 i 8 8 页。- 4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了讲述某个故事便从辞典里随手拽出来的几个代词;而是意味着一种叙事格局的确立,这种格局关系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方式。 费伦也提出:“每篇故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 圆也就是说叙事人称的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叙述策略( 上文也曾提到过) ,服务于作者借叙事文本与读者交流这个目的。其实把叙事看作一种交流模式并不是什么新潮观点,雅各布森( r o m a nj a k o b s o n ) 和西摩查特曼( s e y m o u rc h a t m a n ) 早已分别创制了信息发送图表和叙事交流图, 关键在于费伦是在“修辞性叙事学( 理论) 框架下认识叙事交流问题的。他首先解释“作为修辞的叙事 这个说法:“( 它) 不仅仅意味着叙事使用修辞,或具有一个修辞维度。相反,它意味着叙事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这最后半句话中,费伦几乎将叙事或叙述行为与修辞等同起来。实际上费伦的理论是颇有渊源的,这条线索至少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 v a y n ec b o o t h ) ,其后有查特曼、费伦和迈克尔卡恩斯( m i c h e a lk e a r n s ) 等重要理论家,他们被称为“英美修辞学派 。此学派在上世纪9 0年代之前以经典立场为主导,而9 0 年代以来则以后经典立场为主导,并在“修辞性叙事学 这一理论旗帜下,将研究“叙事是什么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成果,用于修辞性地探讨“叙事如何运作 。“修辞 词在西方当代文论中是个涵义十分复杂的词,在修辞性叙事理论中,它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修辞 涵义,主要指涉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或技巧。 本文将在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第二人称叙述问题。重点分析第二人称叙述“是什么,对叙事交流“做了什么。考虑到本文的讨论将涉及到读者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引入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些洞见。另外上文也已经提到了讨论第二人称叙述的语言学和符号学基础问题,所以这两门学科也是本文要借鉴的。在这里需做说明的是,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这一理论派系本身纷繁复杂,本文对其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取用是有选择的,这一点在第二章第三节加以说明。这些相关理论聚集在叙事学,或者说修辞性叙事学所搭建的平台之上,作用是补充、辅助叙事学理论,基本切入点还是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总之,本文应该像徐岱所说的那样,“以读者为中心,以文本为重点。由于第二人称叙述属于叙事人称这个小的理论范畴,那么理解它的特性,有必要在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参照中进行阐述。第二章中讨论的资料体主要是一些文本片段,它们来自于不同的作品。因此在第三章中,本文拿来两部在汉语文学和西方语言文学中颇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j f ;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7 4 页。“叙事主体”同“叙述主体”。【奖】詹姆斯费伦:“前言”,见【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2 页。固【俄】罗曼雅各布森:结论发言:语言学与诗学,滕守尧译,见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7 5 页。s e y m o u r c h a t m a n s t o r y a n d d i s c o u r s e i t h a c aa n d l o n d o n :c o i t i e i l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7 8 ,p 1 5 l ,另见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3 2 4 页。卿【荚l 詹姆斯- 费伦:“前言”,见【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人学j i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4 页。 参见申丹、韩加明、土丽证: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i f i 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2 3 2 2 4 页。 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 l ;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3 页。 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5 页。5 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具代表性的第二人称叙事作品进行分析。一方面证明第二章结论的适用性,另外一方面也证明具体实践必然存在的特异性,以加深我们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所以选用一部现代汉语文本,是要证明第二人称叙述这一脱胎于西方叙事学,在珏语语境下的理论问题,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不论是从语法还是符号角度,包括它对叙事交流所起作用方面,差异是比较细微的。笔者这样结构论文秉承了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调和批评和理论的诗学讨论精神,本文追求的是理论建构和批评分析并重,用批评分析来检验和发展理论。第二人称叙述与叙事交流第一章:“他她 和“我 与叙事交流的隐匿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事实践在西方历史悠久,不过,对叙事人称的自觉是从小说兴起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正是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建立了第一人称回忆性、书信体( 某种程度上也归为第一人称叙事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