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进高等教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 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对策 a b s t r u c t w i t ht h ec o n s t 她tp e r f e c t i o no fo u rs o c i a l i s tm a r k e te c o n o m j c s y s t e ma n dt h ec o n s t a n td e e p e n i n go ft h er e f o m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 t h e t h e o r y c i r c l eh a sf o r m e da s a y i n g : “e d u c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e d u c a t i o nn l a r k e t i z a t i o n b u tt h c d i s p u t e e x i s t si ni t si n t e n s i o n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 p r o c e e d i n g w i t hr e l e v a n t p r i n c i p l e s o fe c o n o m i c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h e n o m e n a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u n d c rt h ec o d i t i o no f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n dp u tf 0 删a r dt h e f 0 1 l o w i n g m a i nv i e w s 1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s 蛆i i n p o r t a n tp a r ti ne d u c a t i o ni n d u s t r y :a b a s i ci n d u s t r yi n f l u e n c i n g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 2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l i e s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g o o d sw h c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e r v i c em e e t st h ed e m a n d so f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f a m i l y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m a r k e t i z a t i o nm a i n l ym e a n sd i s p o s i n g 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e r v i c ew i t ht h e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 3 t h ed e m a n df b r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t h ep e r s o n a ld c m a n d a n ds o c i a ld e m a n d ,s ot h e s u p p l y ( t h eo u t p u t )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d i s p l a y s t w o a s p e c t s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o d u c t s ) , n a m e l y “d o u b l ep r o d u c tv i e w ” 4 b y 她a l y z i n gt h em a r k e tt h a tu n i v e r s i t yf a c e s ,w e l lf i n dt h a t t h el e a d i n gm 缸k e to ft h cu n i v e r s i t yi ss e r v i c em a r k e t u n i v e r s i t yi s t h es u p p l yo f h i g h e re d u c a l i o ns e r v i c ei ns e r v i c em a r k e t ,w h i l et a l e n t s m a r k e ti n f l u e n c c st h eu n i v c r s i t yo n l yt h r o u g ht h es e n r i c em a r k e t 5 f r o mn a r r o w s e n s e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e n r i c em a r k e ti s e q u i v a l e n tt om o n o p o l i z i n gt h ec o m p c t i t i v em a r k c t ,h a v i n gt h et n d o fl o n g - t e mb a l a n c e d p r o f i t s w h i l ef t o mb r o a d s e n s e , u n i v e r s i t y e a m s s u p e rp r o f i t s b e c a u s eo f e n j o y i n g t h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f r o m g o v e m m e n t a n d s o c i e t y 6 i n i n d u s t r ys y s t e mu n d e rm a r k e tc o n d i t i o n , u n i v e r s i t y m u s t e s t a b l i s hs e r v i c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t u d e n t s s e l 厶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e e p e n i t sr e f o 眦o nt h ei n s i d e s y s t e m ,i m p r o v et h ei n s i d e s e r v i c e q u a l i t y ,e x p a n dt h e s o c i a li n n u e n c ei nt h eo u t s i d ec o m p e t i t i o na n d f i n ds u p p o r tf r o mt h eg o v e m m e n t 7 f r o mi n d u s t r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 w es h o u l de s t a b l i s h h i 曲e r e d u d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a so n eo ft h e p i l l a ri n d u s t r y o ft h e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a n d p e r f e c ti t sr e l e v a n tm a r k e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8 w es h o u i da d v a n c e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m a r k e t e n t r a n c ea n di t s c h a r g e s ,p r o m o t e t h e l a s t i n g ,h e a l t h y , f a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a n dm a k e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 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i n d u s t r y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 及其发展策略 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 业一一教育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 地扮演了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国民素质提高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 设的主要角色,也在其自身的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 等诸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从理论上理顺高等教 育产业在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层面的有关问题,在实践上确保高等 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一道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是有相当必要 的。本文试图从市场分析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入手,对市场条件下的 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问题做一个力求宥一定意义的阐析。 由于“高等教育产业”这一名词以及由此衍生的“高等教育产 业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等名词从提法到含义,在理论界均还存 在较大的争议,因而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产业”的相关理论进行 了综述,对其内涵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由于笔者试图运用经济学 有关原理去探析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问题,因而对高等教育的 经济属性以及由此引致的系列经济分析设置了相应的理论前提或 假设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市场行为, 本文从供求及市场均衡角度去分析高等教育的相关市场;在上述基 础上,笔者进而分别从高等教育产业中的经营个体即院校的角度、 高等教育产业管理角度以及制度创新角度尝试去提出并论证了高等 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以上即为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问题 一、“高等教育产业”的提出 无论理论界存在什么样的争鸣,中共中央国务院旱在1 9 9 2 年6 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教 动的概念拓展到非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使之不但包括传统的物质产 品生产领域,而且包括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以至一切向社会提供合 法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人类活动都是“生产活动”,而组织这些活 动的组织体系或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就是现代产业。其中,“专业化 社会分工体系”是“产业”概念中的共性部分,“某种相同属性”是 “产业”概念中的个性部分一一所有能纳入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的 部门都可称为“产业”,区分其属于何种产业则视乎其所具有的“某 种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依托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 关于教育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所有学校,都是教育产业内的一个构 成单位。包括正规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包括自学 考试和各种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等等。所不包括的,仅家 庭教育而已一因其没有组织化,也不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体 系l 。 如此界定的“教育产业”抛弃了诸多桎梏。其一,它不依赖于 教育产品提供者( 办学主体) 的身份和投资动机,无论是政府办学 还是民间办学,也无论出于营利目的还是公益目的,只要它从事的 是专业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就都是在发展“教育产业”。其二, 我们甚至可以不去理会应将教育产业划入哪一产业分类体系的问 题,抛弃了对其属于第几次产业的争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集中 注意力讨论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应当如何发展教育 产业本身? 接入经济学的思路,就是应当如何在教育这个领域,追 求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产 品的能力日益增长,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 但从实践和操作层面看,我们仍然有必要将教育产业置于产业 分类体系之中去,明确其属于第几产业,并根据该产业层次的共同 特征与教育自身的独有特性来讨论教育产业的市场均衡与发展问 题。在这里,理论界对教育产业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的提法。较 为传统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农业) 、 第二次产业( 工业) 和第三次产业( 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所有产 业,或概称为服务业) 。按这个分类标准,教育因其提供服务的特征 而划入了第三次产业。近段时期以来,产业经济学领域涌现了一些 新的观点,有学者将原第三次产业作了进一步的细分,提出了第四 3 次产业乃至第五次产业的概念,教育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从第三 次产业中分离了出来。这种人为的划分是服从于学术研究的某些特 定需要的,能够确认的是:教育属于层次较高的产业类别。 3 、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 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 9 8 5 年4 月对中国产业进行的划分中,明确 地把教育分在了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这种划分,属于社会分工 的统计划分,并不涉及产业间经济联系的方式,或者说不考虑教育 产业与其他产业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是否以市场交换方式实现。教 育是产业,但不意味着产业化,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为行文方便, 本节下文中的“教育”均特指“高等教育”。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人们概称为“教育产业化” 或“教育市场化”。这两种提法可以看作是用经济手段办教育的理论 体系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育产业化。把教育产出作为商品,在教育部门 和其他相关社会经济部门之问进行某种资源配置法则下的分配。在 这个观点中,“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毕业生”( 或许可以理解为附着 在他们身上的劳动力) 被当作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当 然有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 只要存在劳动力市场) 。问题在于劳动力 商品的所有者是劳动者本人,教育部门不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商 品的供给者。相反,教育的基本产出是教育服务( 后文再述) 。以此 来修正“教育产业化”观点,应该说:教育产业化就是指把高等教 育服务作为商品,按某种资源配置方式在教育服务市场上进行交换 或分配。答案是肯定的。不论一个国家实行的是何种经济制度,教 育服务需要消耗社会资源,具有价值从而属于商品这一点是不容否 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产业化”观点因其指向的主 体对象有误而存在纰漏,站不住脚,而以教育服务作为教育的基本 产出时,教育产业 化的提法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 第二个层次;教育市场化。该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 建立教育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教育供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 置“1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问题之一,既然教育的产出不是毕业生, 那么市场机制所要调节的教育供求就不是人才市场上劳动力商品的 供求无误了。承前所述,如果要建立教育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 4 过教育的人跟文盲相比,其获取社会收益的程度普遍要高。但在高 等教育的身上更多地、更显著地体现了既是消费、又是投资的双重 性。站在国民经济角度,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一道,作为总需 求中的一部分,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作出了贡献n ,( 由相 关资料,可统计的国内教育活动对中国g n p 的贡献在3 左右,美国 则为7 一一l o ) 。1 9 9 9 年以来,我国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刺 激高等教育消费,成为了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站在人力资本角度 看,接受高等教育,是劳动者个人对自身的投资,其不断增强的知 识、技术、素质将使他未来的预期收益得以提高。在西方国家,这 种通过“对人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要比传统资本( 物质资本) 增 长快得多,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蒙w 舒 尔茨的分析认为,教育投资的长期净收益率在1 3 左右,远高于同时 期的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投资。站在个人的角度看,一个求学者当他 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接受高等教育时,+ 他一方面正在消费着高校提供 的一系列教育服务及其衍生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在进行人 力资本投资。 其三,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是高等教育服务。既然高等教育是 一个产业,高校是一个产业部门,那么高校的产出( 产品) 是什么 呢? 从实践到理论,先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知识论,认为高等院校是生产知识的地方。可以认为知识是 生产出来的,然而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并非新知识生成的主要渠 道。人才论,认为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人才( 高素 质劳动力) 。可以认为高校就是在培养人才,但人才绝不是高校的产 品,因为劳动力无论其素质提高前还是提高以后抑或在受教育的途 中,其所有权都在劳动者自身,高校从来就不是这些劳动力的所有 者。服务论,认为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求学者主动缴费 上学,接受高等教育服务,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服务从而帮助求学者 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笔者认为,服务论更能反映高等教育主导产出 的特点,高等教育服务是高校的基本产出。 + 其四。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性。一定时期内高等 6 教育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消费了高等教育服务,则必然会 限制另一部分人消费,这就是说高等教育消费具有排他性。然而高 等教育服务的利益却不具备独占性: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 可以为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 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改善社会的文化氛 围,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受教育能获得较多 的知识与技能,当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 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同时个人还可 以在思想道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获益。 这就是说教育使全社会获益的结果是通过部分( 而不是全部) 个人 获益来体现的,即高等教育服务具有个人与社会双重受益的特征。 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所具有的排他性和使个人与社会双重受益的 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服务既不是公共产品,也不是私人产品,而 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综上所述,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客观存在,教育部门已经是 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为经济增长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教育产业化不可避免。在教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在 稀缺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完全市场化将使教育产业的 发展陷入误区或蒙受损失,我们应当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强政 府调控,适度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有关理论分析的前提或假设 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置于特定的产业制度之中来考虑,而 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也将分别从综合角度和专业化角度对高等教育 产业施加作用;作为产业的微观构成,高等教育的供求主体以及在 具有市场交易特征的领域中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其行为规律的探讨 首先需依赖于必要的经济学假设,然后再讨论在假设条件不满足情 况下的解决方案。 1 、关于制度的一般原理 “制度”一词在中文里的基本内涵,包括以法令为主要表现形 式的规则和以财产让渡为内容的规定。张字燕先生提出用习惯和规 o = f ( b ) ,b = f ( i n s t ) 2 、关于棚度创新的一般原理 制度创新最先是由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在1 9 7 1 年出 版的一本题为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书中作出完整表述的。 他们认为,制度创新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 现存制度的变革。促成制度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市场规模 的变动;二是生产技术的发展;三是由前两个因素引起的一定社会 集团或个人对自己收入的预期的变化。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大概 是三类:即个人、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合作团体和政府机构。由于 个人乃至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合作团体在一个经济总量中其相互利 益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此在这两个层级水平上进行的制度创新, 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必然相当有限,其变革的实施阻力也必然相 当大;反之,由政府组织的制度创新则能够效率最高、影响最深远 地得以推行。戴维斯和诺思还给出了一个制度创新过程的模型如下: 潜摊 的出现 理解和组 织的时延 第行动 集团形成 毒裟一豸雾囊成方案l 动方案 如果没有 现成方案 图卜1 戴维斯和诺思的制度创新模型“” 9 我国由政府组织的制度创新典型地表现为针对某一经济领域或 某一产业范畴或进一步针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新政策的制订、调整及 其落实。从静态的角度看,本文所要讨论的制度是指国家针对高等 教育产业的运行及其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政镱和规定的总和;从动 态角度看,本文所指的制度创新是指国家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 等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已经正在或将要推行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面向2 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 业的决定、高等教育第十个五年计划及正在组织制定的高等 教育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则和框架等,是本文将要进行的阐析 中涉及制度与制度创新的前提和依据。 3 、现行经济一度和高等教育翻度下的资曩配置方式 经济赍源的岛王方式基奉实现了从计蚓到市场的过渡,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机制 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微观层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是原来的国有经 济主体( 典型如国有企业) 也通过股份制改组或政府职能转化( 成 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 实现了市场化。但当前仍有一部分领域 处于计划与市场兼而有之的混合配置格局中。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具有特殊性首先,多数高等教育 供给主体一一高等院校因其非盈利性的公立组织的身份,以遵从国 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这 决定了公立高校不可能完全按市场法则运行;其次,高等教育需求 主体一一求学者及其家庭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相对稀缺的情况下, 或自愿或无奈地接受了按市场供求规律行事的做法,即在入学的知 识门槛( 高考成绩) 能够跨越的前提下,在费用和对潜在收益的预 期之间进行经济学抉择,也即交什么样的费用,上什么样的大学; 再次,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产业不断拓展其开放程度,鼓励和扶持 了较多的民国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因此成为产业中具 有盈利目标和盈利现实的构成部分。另外,政府多少对教育机会均 等和公平问题有所考虑。如此一来,高等教育资源呈现混合配置的 特征。在产业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履行其提 供公共产品职能时,计划配置占主导地位,除此以外,市场配置几 乎已经覆盖了所有范围。理论界也因此有了“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 1 0 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提法。 4 、高等教育产业中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假设 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的建立,本文遵循如下的理论假设思路: 雀不考虑政府干预时,以福利最大化作为产业组奴乖个人的 经济选择目标对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 主要指高等院校) 而言, 指的是其长期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办学 规模、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指标在短期内与经济效益的实现 呈反向关系,但却是长期效益实现的必要条件,故高等院校应在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找最优的均衡状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 体( 主要指求学者) 而言,其目标是求学净收益的最大化,即接受 高等教育后的未来收益总现值与教育投资( 消费) 支出的总现值之 差达到最大。 对福利最大化的追求,建立在微现组织与个人的完全理性、 完全信息争完全自由的假设之上西方经济学的各类著述对这三个 假设都作了充分的解释。完全理性指对自身经济目标的正确判断和 对行为的未来后果的合理预期;完全信息指经济主体的决策所需的 资料、信息是详尽、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完全自由指微观市场主 体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如高校自主地改变办 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求学者自主地改变就读的学校、专 业及其修学年限与修学方式等。 福利曩大化目标的实现,依精于市场机制的高度有效西方 经济学称之为“市场出清”,即在价格能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前提下, 市场机制能使供求平衡,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具体到教育产业领域, 意味着以学费为代表的教育价格如果是自由的,则高等教育资源能 够得到最优配置,且高等教育的供求双方都能达到最大福利下的均 衡状态。 当市婚失灵或市场机制不宝在某个环节发挥作用时,政府的 宏现政策调整是可行且有效的我们假定政府是个高能政府,则完 全有能力做到当国家宏观意图和整体利益在与各地方、各高校、各 类人群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矛盾冲突时,国家意志能够 得以坚决的贯彻落实。例如各高等院校在自利立场下会以种种壁垒 1 l 限制贫困学生入学,而政府应被视为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贫困 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 、产业实践与理论假设的矛盾夏其协调 很显然,前述“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假设”在高等教育产业 的发展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有足够的实例证明上述假 设是成立的一一如有“事业单位”身份的公立高等院校也在追求办 学效益;政府尤其高等教育主管职能部门的工作报告中总是强调教 育制度( 政策) 的推行充分达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作用;等等。然 而另一方面更多的事例表明:假设终究是假设,实践永远不可能和 理论完全一致。文学批判家弗什甚至有一段名言:“理论不能指导实 践,因为理论原则和步骤不过是实践过程的一般化( 而且仅只是很 小一部分实践过程) ,理论也不能改造实践,因为理论没有抹杀兴趣, 相反,它始于并且终于兴趣,而且它把人们对某些局部的、特定的 和偏向问题的兴趣需要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地位。”u ” 当然,这个论断失之于偏颇和怀疑主义。不可否认的是,高等 教育资源混和配置模式的存在,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使 我们处理理论假设和产业实践的矛盾时只能采用如下的协调手段: 首先在符合假设的前提下分析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中有关供给、需求、 价格、市场均衡等问题,提出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产业发展策略; 进而研究分析产业实践与理论假设相冲突的主要矛盾所在,提出如 何以政府的宏观调控( 包括制度创新) 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 促进高等教育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换言之,高等教育产业的均衡与 发展问题必须从微观市场和宏观制度两个角度去探讨和解决。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的市场 高等教育的产业发展,从微观层面看,取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 市场的发育状况和均衡程度。在前述市场出清的假设之下,高等教 育的需求、供给及其主导市场的运行规律将决定高等教育资源的配 置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m - 。 1 2 它是购买愿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和一般商品的需求相比,高等教 育需求具有两个方面的独特性质:一是高等教育的效用来自前瞻性 需求的满足。对一般商品来说,消费者购买商品后,便可以直接获 得商品消费带来的满足。高等教育则不然,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 人不是为了消费教育而购买教育,而是根据对教育效用的前瞻性判 断来消费教育。二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不仅有个人还有社会。和 一般商品相比,高等教育的效用是多层次的,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 未来的收入因受教育而有所增长,个人的生活质量因受教育面获得 提高,而且教育能带来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社会物 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与法制的维系。因此,教育具有 公共产品的性质,被称为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按照需求主体的不 同,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 一、高等教育需求的类型 1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的 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高等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 需要,。人的需求涉及许多方面,在现代社会,由于受教育在某种 程度上决定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收入、生活状况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育的需求在人的各种需求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产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动因: 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闲假 时间增加,满足个人求知的欲望,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 需要越来越迫切。通过接受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和审美水平,成为人 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质生活的需要根据个人追求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学前提, 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未来收入和相关福利,为了更多的选择和流动 机会而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进入社会后,在 劳动力市场中越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获得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 在不断交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适应能力相 对更强,适应范围相对更广,更容易找到好的职位,从而享受更优 裕的物质生活。 o 社套地位需求当今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是世袭,教育是提 1 3 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在由人文素养、社交范围、经济基础、职 位层次等诸方面要素共同反映的社会地位构成中,无论从哪个方面 来看,接受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以及在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尽可能优 异的成绩等,似乎都是提升未来的社会地位所不可缺少的。当人们 不再能够因为“出身名门望族”而自动获得社会尊敬以后,“出身名 校”几乎就立即成为被世人认可的“点石成金”的途径了。 2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从表面上看,受教育是个人的行为,但受过教育的人会对整个 社会的稳定、繁荣、进步做出贡献,教育也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 的收益。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专业人才和劳动力, 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传承对人类文明和制度的遵守、保护乃至发展。 社会越发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大。从有利于实证分析的意义 上说,社会的需求可以通过政府对教育的需求来体现。 所以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各国政府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 阶段上,基于本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 而产生的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和个人需求相比,高等 教育的社会需求的明显特点是可规划性。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设计 部门,可以对高等教育需求做出规划。在一定范围内,政府也可以 对教育的社会需求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某些职业的就业资格,要求就职者必须经历 指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刺激对该类教育的需求等。 = 、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 1 、影响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 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人们各种需求中的一部分, 人们要在教育需求和其他需求之间做出选择。个人偏好、个人特点、 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教育需求的层次、质量和类型等产生 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子女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家庭除支 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费用之外,由于子女放弃了提前就业, 失去了可能的就业收入,相当于家庭还支付了一笔间接费用( 经济 学中谓之机会成本) 。家庭能够为子女支付多少直接费用,能够硒牲 多少提前就业的可能收入,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家庭的 1 4 透彻。但可以明确的是,下述因素必然要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社会人口状况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增 长速度、年龄构成、平均教育年限等,决定着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 基本规模和趋势。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构成年轻化,平 均教育年限长,则未来一定时期内学龄人口所占比例会持续较高,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量相应较大。反之亦反。 科技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一国 的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劳动力需求的规格和层次, 并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这样,科技和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将从两个方面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其一,影 响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层次。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专业 分工越细,劳动力市场中高层次人才越受欢迎,社会对教育层次和 类别的需求便越高越复杂;其二,影响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持续性。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整个经济呈现迅速变化的态势, 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教育就具有持续的需求,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生活。进入信息时代,职业中的要求越来越多, 技术不断更新,不仅需要普通教育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不断接受各 种教育和培训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教育的社会需求也就更为强烈。 o 稍度因素一一政府的政策导向教育的社会需求是通过政府 的教育规划和政策体现出来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努力程度 以及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就成为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的重要因素,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需求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高等教 育需求的结构上。就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倾向于重点发展的学科、 层次、区域等,都会影响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在高等教 育之外的产业发展导向和从业人员的资格限制等制度性因素同样会 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产生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需求导向 这里提出的“需求导向”与前文的“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从单纯主体角度来分析和分类的,为更明 晰地揭示高等教育相关市场的本质,我们进一步从如何实现需求的 动态角度来对黯求进行分析和分类一一即对霸求导向的分析和分 类。 1 6 学术界已有将高等教育的需求导向分为社会导向、个人导向与 学术导向的代表性观点“”。我们可以认同这种划分,但考虑到三类 导向所反映的不同的高等教育需求主体,这种分类应有更为准确的 内涵。 1 、个人辱商。指以满足求学者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摄务的需求药 目标去引导相应的市场行为。从行为角度分析,个人对高等教育的 需求是人们为满足某种精神或物质的需要( 前瞻性需要) 而自主产 生的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服务的要求,它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天 赋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其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购买并消费高等教 育供给主体所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来实现的,此时的高等教育产品 主要指高校的教育服务。因此,如果某个特定的高校以满足求学者 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其办学导向 可以称为个人导向“”。 2 、牡会辱向指以满足社会经济各部门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 为目标去引导相应的市场行为。铁行为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备部门 ( 传统观点甚至直接指向用人单位)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包括它们对 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 鲍需求,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器要,并受到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的适应性等方面因素的 影响。简言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高等教育机构 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能力和程度。如果某个特定的高校以满足社会 经济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则其办学导向可称之 为社会导向。 3 、学术导向指以满足社会经济各部门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 要为目标去引导相应的市场行为。从行为角度分析,高等院校及其 所辖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作为科学研究机构和技术创新基地 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向社会推出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能 够在技术进步这一生产要素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 出贡献。如果某个特定的高校以满足社会经济各部门对科学与技术 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则其办学导向可称之为学术导向。 作为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主体,高等院校因其办学的需求导向 的不同,相应地分为三类:以学术导向为主的研究型高校,以个人 。 1 7 导向为主的教学科研( 服务) 型高校和以社会导向为主的职业培养 型高校。当然,具体到某一所高等院校,其办学的需求导向可能并 非只显著地体现于上述三类中的一类,而往往是在有所侧重的同时, 数种导向兼而有之。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供给及其基本产出 高等教育的供给指特定条件下供给主体向市场提供高等教育产 品的能力和意愿。显然,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就是高等教育产业( 从 事相同活动的组织的总和) 中的各个单位一一高等院校。要讨论高 等院校在不同条件下会按什么方式向市场提供高等教育产品,首先 需要明确的是,高等院校到底提供的是什么产品,即高等教育有哪 。些产出以及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 一、高等教育产出的不同观点 1 、产品观。认为高校的产出是人才,或高校的产品是毕业生。 将高校与企业进行类比,认为高校就是教育企业,把企业的产品开 发目标类比于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企业购进原材料类比于高校 招生;把企业的生产监督类比于学校的考试考核:把企业的产品售 后服务类比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等等r ”。 产品观在我国市场经济概念提出的初期曾经颇为流行,但有重 大缺陷: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无法解决同样的 教育“加工”却产出不同的毕业生“产品”的问题;将学生当做产 品,漠视了学生的求学主体地位,无法解释学生在作为被“加工” 的对象的同时却是教育的消费者的本质。 2 、服务观。认为高等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人才不是高校的 产品。学生是教育市场上的消费者,他们接受( 消费) 高校提供的 高等教育服务,该服务的质量亦由消费者( 求学者) 是否满意来评 价“”。正如消费者付费观看文艺演出、欣赏音乐会表演,从而得到 身心愉悦的满足感一样,大学生付费听课、阅读,从而得到素质与 能力被提高的满足感。 服务观揭示了高等教育产出的本质,因为高等教育学活动的直 接对象就是学生,高校就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但其缺陷在于: 高等院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确实有可能直接向劳动力市场输送毕 业生,以及直接向科技市场出售科技成果。服务观对此类现象没有 1 8 加以解释。 3 、系列产品观。认为高等院校的产出既有产品成分,又有服务 成分。或者说,既向学生及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又向社会提供毕业 生产品。以教师为代表的高校人群作为供给者为学生提供服务;以 学校法人为代表的高校整体为社会输送毕业生“”。 系列产品观揭示了高等教育产出的双重性。但它在承认高校是 教育服务的产权主体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将高校也视为毕业生的产 权主体一一而高等院校事实上自始至终并不具备对所教的学生( 劳 动力) 的所有权。 4 、双重产品观认为高等教育产出包括高等教育产业产品和教 育产品两个方面。教育产业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即所有高等院校作 为高等教育产业的个体组织,其产品就是教育服务:而教育产品则 是学生( 劳动力) ,即抽象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的存在, 导致了求学者本人拥有所有权的劳动力价值得以提高的那一部分。 换言之,学生个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其知识、技能、各种能力和 精神世界等均有收获,从而实现了个人的发展,或曰劳动力价值的 提高。这种提高了的劳动力价值,是高等教育的产品。而高等教育 产业( 高等院校的集合) 所提供的用以与社会等价交换的产品,却 只能是高等教育服务。进一步而言,教育产业产出一一教育服务的 所有权属于高校及其教师,而教育产品一一劳动力增值部分的所有 权则属于受教育者本身“”。 双重产品观吸收了服务观和系列产品观的优点,科学地解释了 高等教育产出的服务性与产品性同时并存的客观性以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双重产品观将高等教育的产业特征和事业特 征区分开来对待,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产业领域中的市场均 衡问题,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二、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产出一一高等教育服务 1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产出 按照“产业”最原始的定义,高等教育产业是指全部高等教育 机构( 高校) 的集合。对高校而言,其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开展科 学研究和进行社会服务等职能。其中教学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 础,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 1 9 能。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利用教 育设施向学生提供一种教育劳务,学生通过消费这种劳务并内化为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人力资本获得增值。从学生角度看,求学者 之所以求学是因为其作为一种投资可以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 和社会地位。求学者交纳求学费用,并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 目的是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与量,增强自身的素质1 。 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活动一一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是高等教育 服务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换。 2 、高等教育厦务的过程与效果是它的两个不同丽 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表现为高校为教育消费者提供一系列非实 物形态的产品的循环工作。教育服务效果则表现为学生接受服务后 其人力资本增值的幅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有形产品的 生产中,只要生产条件不变,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组织生产,产品 的质量效果将会基本相同。但高等教育的服务与其效果之间并不存 在严格的因果关系,因为除教育服务水平的高低之外,求学者个人 的经历、知识基础、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等因素,会使不同的人在 接受同样水平的高等教育服务后,出现不同的人力资本增值幅度。 故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及其水平是高等教育服务效果的条件之一而 不是唯一。 不过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高,其教育服务 效果一般会是好的。或者可以说,同一个求学者,其接受高等教育 服务后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幅度,是与服务过程的水平和质量成同 方向变化的。因此,评价高等教育产业的产出质量时,既要重视服 务的效果,更要重视服务的过程n “。 三、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一性特征及箕对高等教育产业的影 响 这里所指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既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非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是指高等教 育服务使个人与社会双重受益的特征。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选择性教育,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 相对稀缺而且有消费上的捧他性;而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效果既体 现为消费者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值,又体现为全社会的知识与文化水 2 0 平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因而具有收益上的个人与社会双重收益特征。 消费的排他性是指:当一部分人消费了高等教育服务后,必然会限 制另一部分人消费。个人与社会双重受益特征是指:一方面,高等 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 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增强集合国力,改 善社会的文化氛围,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受 教育,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与技能,当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劳动市场 进入生产过程,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 同时个人还可以在思想道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诸 方面获益。高等教育服务所具有的消费上的排他性和使个人与社会 双重受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