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构建济南都市圈理论探讨.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构建济南都市圈理论探讨.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构建济南都市圈理论探讨.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构建济南都市圈理论探讨.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构建济南都市圈理论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的专家就提出了关于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区的概念,不 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做了较成熟的探索,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以城市为核心的 大都市圈( 带) 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从国内经 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继扶持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之后,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形成了以区域经济突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模式。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了“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 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方针,各级政府开始了以大城市为核心 组建城市经济区域的热潮,与城市经济区域相关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文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都市圈的理论与实践。该部分总结了 国内外都市圈的研究理论,并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都市圈现状。第二部分,构建济南都 市圈的意义和作用。该部分构建济南都市圈对促进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部分,构建济南都市圈的优越条件。该部分通过地理位置、交通、产业分布、经济 关联度等因素,分析了构建都市圈的优越条件。第四部分,济南都市圈的发展目标和存 在的问题。通过都市圈的总体目标和各城市的定位目标,指出了构建都市圈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构建济南都市圈的措施。该部分针对构建都市圈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 的措施。通过探讨都市圈构建理论,可以为济南经济圈的构建提供一点理论支持,以促 进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济南;构建分析;措施;理论探讨 a b s t r a c t e a r l yi nt h e1 9 5 0 s ,t h ee x p e r t sa b r o a dh a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p t so f m e t r o p o l i t a n c i r c l e s a n d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o o r d i n a t i n gr e g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y h a dm a d ea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m a t u r ee x p l o r a t i o nc o n c e m i n gt h e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b o t hi nt h e o r ya n di n p r a c t i c e j u d g i n gf r o mt h ep o s t u r eo f t h eg l o b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 m e g a l o p o l i sw i t ht h e c i t ya si t sn u c l e u sh a sb e c o m et h em o s ta c t i v er e g i o no ft h ew o r l de c o n o m ya n dg r a d u a l l y p l a y e dal e a d i n gp a r ti nt h eg l o b a le c o n o m y a st ot h es t a t e m e n to fd o m e s t i c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 rs u c c e s s f u l l ys u p p o r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r e g i o n o u r c o u n t r y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s t r a t e g i e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m p a i g no f t h e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 ”, r e v i t a l i z i n gt h en o r t h e a s tr e g i o n a sw e l la s t h eb o o m i n go f c e n t r a lc h i n a ,t h u sf o r m i n g an e w 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 lw i t h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g i v i n ga ni m p e t u st o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w h a t sm o r e m c1 0 “f i v e - y e a rp l a np r o p o s e dt h e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 t h a ti s , t a k i n gad i v e r s i f i e da n du r b a n i z e dr o a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o a r 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w i t ht h el a r g e ,m e d i u m , s m a l l - s i z e dc i t i e sc o o r d i n a t e l yd e v e l o p i n gw i t h s m a l l t o w n s ,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i n g a na p p r o p r i a t e c i t y a n dt o w n d e v e l o p i n gs y s t e m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o f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s t a r ta nu p s u r g ei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c i t y r c 百o n a le c o n o m yw i t ht h em e t r o p o l i sa st h en u c l e u s a t t h e 韶t n l et i m e ,t h ei s s u e sr e l a t e dt o t h ec i t y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h a v ea l s ob e c o m et h ef o c u so f t h e o f i s t s t h i sp a p e ri s r o u g h l y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c t i o n s s e c t i o no n ea t t e m p t st o i n t r o d u c e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c o n c e r n i n g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i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t u d y o f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b o t h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a n dg i v e sa na c c o u n to ft h ec u r r e n t s t a t e m e n to ft h et y p i c a l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s e c t i o nt w om a i n l ym a n i f e s t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r o l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i nj i n a n i tp r o p o s e st h a t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j i n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i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s e c t i o nt h r e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f a c i l i t i e s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j i n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i ta n a l y z e s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c i t yc i r c l ei nj i n a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 i n d u s t r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t h er a t eo fe c o n o m i cr e l e v a n c e ,e t c s e c t i o nf o u rs u g g e s t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a i m s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j i n a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s e c t i o nf i v eo f f e r s s o m ep o s s i b l em e a s u r e st os o l v e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j i n a n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k e yw o r d s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i r c l e s ;j i n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a l y s i s ;m e a s u r e s ;t h e o r yi n q u i r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丝渣盟!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三迎童 指导教师签名: 蕴数 日 期:汹脚i b 期:砂槲和玲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社会经济运行 的基础,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组 织形态总体趋向于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带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以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 带) 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 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如纽约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伦敦大都市圈、巴 黎大都市圈等不仅是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全球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和跨国 公司的控制中心,是连接国内和国际的中心节点。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继扶 持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之后,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形 成了以区域经济突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模式。国内形成了较具影响力的十 大城市群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武汉城市圈、沈阳经 济区、西成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从 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山东省东部相对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中部地区缺乏“承 东启西”的经济隆起带。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快以济南为中心省会城市群 经济圈发展,推动中东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动山东经济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济南市都市圈虽己基本形成,在促进区域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省 会城市都市圈才刚具雏形,远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快速优质发 展的迫切需要。在中部地区培植一个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经济圈,以带动中 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承接传递半岛城市群的辐射拉动作用,以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的都市圈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大都市圈的发展实践,分析 济南都市圈的现状,可以为加速构建济南都市圈提供理论依据,另外,通过分析,找出 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科学的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 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都市圈的理论与实践 一、都市圈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都市圈尚没有形成统一定义其概念最早源于1 9 1 0 年的美国,后来在 日本被广泛应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都市圈”( m e t r o p o l i t a nc o o r d i n a t i n gr e g i o n ) 是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 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带动 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都市圈绝不仅是一个地域范围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会实体。从本质上讲,都市圈首先是一个经济圈。因为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心 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种异质空间在相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以“流”的形式表 现为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因此,都市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 活动的地域组织形式,在这里,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彼此集聚,并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 高度一体化和体系化的有机整体“1 。其次,高度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圈不仅集聚着各种生产 要素和经济活动,也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活动。因此,都市圈不仅是一个经济圈,也 是一个社会圈。 二、国内外都市圈相关理论研究 ( 一) 国外都市圈理论研究 都市圈的研究始于大大都市带( m e g a l o p o l i s ) 研究,初始仅是对城镇群体空间的理 论研究延续,后来为解决大都市发展遇到的用地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产业 问题,1 9 3 3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 在他的著作南德的中心地 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理论。7 年之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 一书中提出了与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极其相似的中心地模型。在2 0 世纪5 0 年代末, 贝利和加里森在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计量手段来研 究中心地,并且提出了门槛人口的概念,对中心地理论给予新的解释。可以说,“中心 地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城市体系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后来被世界各国广泛运 用于国土规划与整治、城市体系规划、零售业的区位布局等方面。 在2 0 世纪5 0 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后, 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 m e t r o p o l i t a n ) 的概念。他指出一个大都市带内至少应居住2 5 0 0 万城市人口,过着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并认为大都市带是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 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戈特曼的研究主要是从地 理学的角度侧重对都市带这一空间形态现象进行描述。 2 在2 0 世纪5 0 年代,日本提出了。都市圈”韵概念: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 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入口规模须在l o 万人以上1 9 6 0 年又提出“大都 市圈”概念: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 0 0 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 0 万 人以上的城市。日本便把城市的功能地域具体化为通勤圈、商业圈等,把商业圈定义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和若干周边城市和地区所组成的地域商业网络结构。之后,日本政府 制定了大都市圈建设基本规划,把大都市圈定义为是由一个或几个拥有5 0 万人口以 上的中心城市和若干邻接市镇所组成的区域。 ( - - ) 国内都市圈相关理论研究 1 9 8 0 年我国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 市发展方针,1 9 8 9 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江苏省 小城镇研讨会上他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著名演讲,提出城市化战略基本思想, 即鼓励农民本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原则发展乡镇企业并由此就地发展小城 镇啪。1 9 8 4 年陆大道提出了“点一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全国或地区范 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 一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开发的重点由高等级点轴向 低等级点轴延伸;1 9 8 9 年周起业、刘再兴教授首次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组织城市经 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的思想“。 2 0 0 0 年国家“十五”计划提出了“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方针。各级政府开始了以大 城市为核心组建城市经济区域的热潮,与城市经济区域相关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 点,理论界对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溯地区三大城市经济区域, 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石亿邵等对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连动发展的对策 进行了研究;谭成文、杨开忠等就首都圈的发展提出了空间联系网络化战略等思想;2 0 0 2 年,魏后凯指出中国加入w t o 后区域经济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即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将进 一步加强、一些大城市将逐步发展为区域管理控制中心等”。 三、国内外典型都市圈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善着社会经济运行 的基础,世界经济正朝着集团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 市群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它们不仅仅 是各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全球经济、金融、商贸中心。 纽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在沿海岸6 0 0 多公里长、1 0 0 多公里 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 个大都市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4 0 多个 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该都市圈面积1 3 8 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 5 ; 3 人口6 5 0 0 万,占总人口的2 0 :城市化水平高达9 0 ;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 业产值占全国的3 0 川。 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该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 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它与纽约都市圈共同构成了 北美的制造业带。 东京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一般指从于业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 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这个区域面积3 5 万平方公里,占日本的6 。人口将近7 0 0 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 3 3 。作为中心城市的东京,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 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纽约+ 华盛顿+ 硅谷+ 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 世界大城市。 伦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 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该城市带面积为4 5 万平方公里, 人口3 6 0 0 多万。该城市群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一个直辖市、3 个副 省级城市、1 2 个地级市,占地1 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 ,人口8 6 0 0 多万,占全国 总人口的5 9 。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己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 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嘲。 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五个地级市及 若干县级市,土地面积4 1 7 万平方公里,人口2 4 0 0 多万人。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嘲。 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 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2 个直辖市、 3 个地级市和5 个县级市,面积近1 8 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 3 8 8 多万人。京津冀经济 区既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也是我国未来继续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 四、都市圈构建的几点启示 ( 一) 应高度重视与构筑合理的职能分工,促迸区域共同发展 世界各大都市圈都非常重视域内城市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如东京都 市圈,东京中心区发挥着政治、经济、行政、金融、信息等的国际、国内中枢职能;多 摩地区成为高科技产业、研究开发机构、商业、教育的集聚之地;神奈川更好地发挥了 作为工业集聚地和国际港湾的职能“”。实践证明,只有域内城市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区域发展。 ( 二) 加强都市圈规划的法制基础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法律只有城市规划法,法规也尚不完备,还没有相关都市 圈规划的法律和法规。都市圈规划作为一种独立的规划形式,不完全等同于目前的城镇 体系规划,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实施都市圈规划,必须通过法律或法规保障都市圈规 4 划的严肃住和权威性。 ( 三) 规划重点应以都市圈内各城市须共同解决的问题为主 都市圈的规划是跨地区的规划,每个城市或地区都有较强的自主性,规划中如何协 调城市( 地区) 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都市圈的规划虽然做不到让每一个城市 去实现所有的具体规划目标,但要针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提出规划方案。这样才能使 各城市达成共识,确定共同的目标,遵循共同的准则,进行有效的协作。 ( 四) 要重视快速交通体系的建设 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是城市密集地区演变为都市圈的重要基础。日本非常重 视快速铁路、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系统建设,大都市带和都市圈都是以轨 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为骨架拓展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保障了大都市圈的运转效 率,使圈内城市间通勤成为可能,使远距离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 五) 要严格控制圈内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 由于城市化进程迅猛,导致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强度过大,空间利用无序,沿路相 外拓展的问题存在,城市与城市之问没有明确的分界。对于已经形成的无序蔓延,现在 进行控制和治理收效甚微。 ( 六) 都市圈规划要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 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单独依赖局部地区的治理成效甚微,无法解决根本问 题,必须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来解决。 5 第二章构建济南都市圈的意义和作用 一、构建济南都市圈的意义 目前济南市都市圈虽已基本形成,在促进区域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省 会城市都市圈才刚具雏形,远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快速优质发 展的迫切需要。可是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省会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所 面临的难得机遇,充分看到加快省会城市都市圈发展的重大意义。 首先,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市圈是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以后,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交通和通 讯飞速发展,出现了产业、人口、资金、技术、信息向城市高度聚集的趋势,大城市和 特大城市不断产生,在其周边的卫星城市快速聚集,城市群、都市圈、城市经济带不仅 在发达国家大量涌现,而且在后发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不断产生。有的专家认为,2 1 世纪将是城市群经济圈的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 1 。通过构筑都市圈,带动本国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是发达国 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目前世界前5 大都市圈( 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 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美加大湖都市圈) ,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方向、 和先进生产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构筑济南城市群经济圈。 其次,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是山东省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重大举 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批城市群经济圈已初具 规模,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如长三角都市圈、泛三角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等。 目前我国城市群经济圈的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两个方向和趋势, 这两个方向和趋势与京津冀大都市圈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的深入实施相呼应、相交织,使中国城市群经济圈呈现出合纵连横、精彩纷呈的发展格 局“4 。在国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省必须努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极。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的决策部署,对于参 与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具有重大意义。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在 拉动我省区域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山东腹地广阔,仅有一个经济增长极是不 够的,至少应在中部地区培植一个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经济圈,以带动中部 地区的快速发展,承接传递半岛城市群的辐射拉动作用,从而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第三,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是实现山东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2 0 0 4 年初,省委、 省政府提出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三个突破”的目标任务。中部突破济南,也不能就济 6 南抓济南,也不能就中部抓中部,而必须把它放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来 定位,放在全国城市群经济圈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谋划。顺应世代潮流和世界经济发 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济南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济南与周边地区的共同 发展,在山东中部加快构筑一个新的城市群经济圈,承东接西、贯南连北,带动中部地 区的快速发展,在实现自身突破的同时实现山东中部崛起“对。 二、构建济南都市圈的作用 济南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推动山东中部和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拓宽了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空间。资源配置是人类进行生 产活动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区域范围越小、越封闭,越难以实现资源的合 理配置,反之,区域范围越大、越开放,资源流动的障碍越少,配置就越合理,从而产 生较高的生产效率“”。资金、信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济 南作为省会城市,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资源流动越来越需要突破本市 局限,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置。特别是近几年,济南建成区内的地价不断攀高,较 之周边中小城市地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城区内的一些制造业企业不断外迁,第三产 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科教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向城区集中。济南经济圈的形成,为 这些产业、企业的转移提供了空间和载体。从企业转移来看,在调查的7 0 多家企业中, 有5 0 家在济南以外设置了生产经营场所,占被调查企业的6 7 1 ,其中设在周边六市 的,生产基地占2 6 1 ,批发及销售中心占1 5 7 ,仓储基地占2 5 ,人才培训基地 占3 0 。从资金流动来看,2 0 0 4 年济南与周边六市的银行结算资金总量达到1 4 6 2 0 6 亿元;六市流往济南的为7 5 6 0 6 亿元“。从产业布局来看,区域内一些大企业研发中 心、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把本部或总部设在济南,而一些占地多的项目则更多 的到滨州、德州等地落户。如,山东第一个集飞机组装与试飞、飞行员培训、生态观光 旅游、航天和航空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项目,正在滨州占化县发展起来。稳坐棉纺行业 世界第一把交椅的魏桥集团能够在滨州邹平崛起,是因为这里有较便宜的土地和富裕的 农村劳动力,能为其迅速膨胀提供资源条件。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产业结构一般要经历从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变化过程。由于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在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 业的比重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鲜明的梯次性。正是这种梯次性,为区域内产业结 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的梯次性非常 明显,如表2 1 所示: 7 表2 - 12 0 0 5 年济南及周边六市生产总值构成 第一产业所占第二产业所占第三产业所占 城市产业结构构成 比重( )比重( ) 比重( ) 济南 7 14 6 ,24 6 7 淄博 4 16 6 82 9 1 泰安 1 2 3 5 5 9 3 1 9 莱芜 7 16 7 42 5 6 德州 1 5 35 5 22 9 5 聊城 1 8 65 7 42 4 o 滨州 1 3 。46 0 22 6 5 由表2 1 可以看出,除济南市产业结构己演变为“三、二、一”之外,其他六市产 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阶段,第三产业要取代第二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还有较 长的路要走。 济南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一城六市”的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了机遇。目前,省 会城市群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还在不断加快。一方面,济南制造业向周边 转移,有力的拉动着六市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区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农 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进而带来趋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并支撑 着服务业的发展。正是在产业机构调整的这种互补互动中,整个城市群经济圈的竞争力 得到提高。 。 第三,促迸城市梯次发展,形成了比较合理韵空间布局。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 历史进程相适应,目前我国城市体系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一是由人口超过1 0 0 万的 特大城市和巨大城市( 人口超过2 0 0 万) 行成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济南 等城市,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位于中心地位。二是由人口超过2 0 万的中等城市和超过 5 0 万不足1 0 0 万的大城市形成的次中心城市。如烟台、济宁等城市。它们有的环绕中心 城市分布,有的则相对独立,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次级中心城市。三是 由人口5 万以上、2 0 万以下的小城市组成的第三层次城市。这些城市一般由县级市和县 城构成,往往环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分布,是城市体系中联结农村较为密切的一个层次。 四是由非农业人口聚集在2 0 0 0 人以上所组成的建制镇,是处于城镇体系最低一层的小 城镇。这些小城镇地处农村,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形成了城镇体系的基础。上述四个 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构成目前我国较为完整的梯次城市体系“”。 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一区域的梯 次城镇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济南城市规模和现 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日益增强,周边的德州、滨州、聊城、 莱芜等地逐渐由小城市膨胀为中等城市,淄博则由小城市组群的中等城市演变为人口超 过百万的大城市,以济南为中心的梯次城市体系逐步形成,由于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形 s 成和发展,及时、就近、分层次的吸纳了从农村游离出来的大量人口,使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逐步走出村庄、离开黄土地的农民各得其所,从而促成了济南、淄博等中等城市的 适度发展,促成了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中等城市的相继问世,也促成了几 十个县级市、县城和几百个建制镇、中心镇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逐步构筑起了布局合理 的梯次城镇体系。 第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山东中部崛起准备了条件。济南都市圈 包括了“一城六市”,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它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它的形成又给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层次差异是济南城市群经 济圈的显著特征,各经济主体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随着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特别是济南、 淄博的辐射带动作用的明显增强,对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济南 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我省中部地区不仅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发展比较协调, 出现了以强带弱、以弱促强、强而更强的可喜局面;而且就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步伐也 明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中部崛起准备了条件。另外,省会城 市都市圈对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 市群,已成为我省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高效增长地带,是拉 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位于山东中部的济南都市圈,在自身接受东部地区辐射 的同时,既传递半岛城市群在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的辐射拉动,又传递 西部地区在资源、市场等方面对东部地区的支撑,把东中西紧密结合起来,对促进全省 经济平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分工是人类劳动和生产活 动的基本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工必然会产生协作,从而使单 个力量结合为集体的力量和系统整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不是个体力量的机械相加。而 是显现出一种乘数效应,这就是由分工和协作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分工与协作创造新 的生产力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不同区域之间。济南城市群经济圈为“下城六市”的开展 分工与协作搭建了平台。在济南都市圈未形成之前,各城市之间相互的经济联系是自发 的,缺乏有机整合和自觉运用,只有把济南都市圈纳入区域经济范畴,才能在各城市间 开展自觉的分工与协作,才能实现城市间经济的有机整合,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 力。济南都市圈的形成,使各城市问的分工与协作得以更加全面有序的开展,不断创造 出新的生产力,为实现互利双赢、惠及各方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 9 第三章构建济南都市圈的优越条件 济南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北通京津唐经济区,南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西靠内陆腹地,东接我国大港青岛港,具有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优越区位,是我国环 渤海经济圈中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天津以南、南京一合肥以北,青岛以西,郑州一 石家庄以东方圆近5 0 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带,没有能与济南比肩的大城市。南来北往, 西进东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交汇,是全国重要的区域资源组合中心。 优越的区位使济南优势不断膨胀,成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支 撑点。 其一,从地理位置看。“一城六市”位于山东中西部,区域面积5 2 万平方公里。 济南位于区域中心,六市均分别与济南直接接壤,六市也依次紧密相邻,在空间上构成 以济南为核心。以六市为周边的圈层布局,星“六星拱月”之势,是一个典型的环状城 市群经济圈。区域内的聊城、德州、滨州以及济南、淄博北部,属于黄河冲击平原,济 南淄博南部和泰安、莱芜,则属于鲁中山脉,一条黄河和一条山脉连接起“一城六市”, 可谓“一河”相系、“一脉”相连。如( 图3 - 1 ) 所示“”: 图3 - 1 “一城六市”的地理位置 其二,从交通网络来看。济南与六市及六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线路众多,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交通网络。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在济南交汇,济青、济聊、京 福、京沪等高速公路以及若干条地方性铁路或由济南发端或从区域穿过,把“一城六市” 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 - d 时生活圈”蚴到2 0 0 4 年底,济南都市圈区域公里里程 已经达到3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 1 8 4 公里。扩建后的遥墙机场是全省设计年吞 吐量最大的国际空岗。济南正逐渐成为融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全国性的综合交通 1 0 枢纽。 其三,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落看。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济南是省委、省政府、 省人大、省政协和两级军区首脑机关所在地,是济南铁路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 跨省际管辖大机关的驻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交通中心。 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城六市”中优势地位比较明显。2 0 0 5 年,济南实现生产总值 1 8 7 3 2 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占区域内g d p 总量的2 8 4 ,在省会城市群中的首位度 为1 3 1 ( 即是区域内第二大城市淄博经济总量的1 3 1 倍) 。济南是我省城市化程度最高 的地区,2 0 0 5 年,济南非农业人口达到3 3 0 3 万人,城市化率为5 6 “4 。济南还具有 多种综合性服务功能,对周边六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具备了作为省会城市群 经济圈核心的基本条件。 城市圈内城市发育比较好,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等城市群体错落分布,人口1 0 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两座( 济南、淄博) ,人口5 0 万以上的大城市3 座( 泰安、德州、聊 城) ,人口2 0 万以上的中等城市4 座( 莱芜、滨州、新泰、临清) 。区域内包括7 个地 级市,6 个县级市,2 8 个县城,4 2 8 个建制镇。 其四、从“一城六市”之间经济联系看。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经济圈得以构成的基 础条件。从济南看,2 0 0 4 年,济南与六市发生的公路货运总量占全市的6 8 1 ,发生 的公路客运总量占全市的7 3 ;济南与六市发生的电信业务量达到6 1 2 7 万元,发生的 邮政业务量达到5 5 9 0 万元,分别占全市的3 4 和1 5 7 ;济南与六市的银行结算资 金总量达到1 4 6 2 0 6 亿元,占与全省1 6 市银行结算资金总量的3 0 。这些数据均高于 济南与全省其他十个市的平均水平,表明“一城六市”之间具有较为频繁的经济往来。 从六市看,2 0 0 4 年,六市与济南发生的公路货运量占六市公路货运总量的1 3 6 ,公 路客运总量占3 7 。邮政业务量占9 7 ,电信业务量占4 2 ,吸引济南投资占六市 吸引市外的1 1 4 “”。( 见表3 - 1 ,表3 2 ) 表3 - 1 济南市与周边六市经济联系主要数据 指标单位2 0 0 4 年( 济南市) 公路货运总量万吨 2 4 6 9 0 其中:与六市万吨 1 6 8 0 2 公路客运总量万人次 4 2 6 5 8 其中:与六市万人次 3 1 1 3 3 邮政业务量万元3 5 7 0 2 9 其中:与六市万元 5 5 9 0 电信业务量 万元1 7 9 1 6 9 其中:与六市万元 6 1 2 7 吸引市外投资亿元 2 5 1 9 其中:与六市亿元 2 6 5 表3 - 2 周边六市与济南市经济联系主要数据 指标 单位2 0 0 4 年( 六市合计) 公路货运总量万吨 。 1 5 6 2 1 其中:与济南万吨 2 1 1 9 公路客运总量万人次 2 3 5 2 9 其中:与济南万人次 8 6 1 邮政业务量力兀1 8 7 6 0 2 其中:与济南 万元 1 8 2 5 9 电信业务量万元8 2 1 5 4 6 其中:与济南万元 3 4 5 4 8 吸引市外投资亿元 9 8 8 其中:与济南 亿元 1 1 3 其五,从“城六市”经济数据占全省的比重来看。2 0 0 5 年七城市生产总值6 6 0 4 3 亿元,占全省3 5 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 5 8 7 亿元,占全省的3 4 2 ;第二产 业增加值3 7 2 8 9 亿元,占全省3 5 1 ;第三产业增加值2 2 1 6 7 亿元,占全省3 7 4 。 从农业生产来看,2 0 0 5 年七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2 1 2 6 亿元,占全省3 2 4 。粮食 产量1 7 5 0 2 万吨,占全省4 4 7 。棉花产量5 0 5 万吨,占全省5 9 7 。油料产量5 1 5 万吨,占全省1 4 2 。肉类产量2 6 1 1 万吨,占全省3 5 4 。水产品产量6 4 4 万吨, 占全省8 7 。从工业生产来看,2 0 0 5 年七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