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外教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企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才能的 人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认 知是现代教育首当其冲的任务。校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 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它能为少年儿童提供轻松愉快的活动场所以及丰 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在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过程和心理机制,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促进创新。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校外教育主 要方法和手段。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外教育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问题的生成、 猜想和假设、假设的验证、结论的表达和问题的延伸。这一过程可以开发少年儿 童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可 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是培养少年儿童能力的有效方法。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正在快速、广泛地应 用于校外教育当中。信息技术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加速了校外教育的发展。在 本文当中,博客联盟的概念首次应用到了校外教育当中。少年儿童通过博客的撰 写、评论和管理对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并实践,以求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借助博客联盟可以扩大问题解决的范围,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是以问题解决为 中心的校外教育的进一步延伸。 围绕“如何借助问题解决来促进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这一论题,本论文开 展了以下研究: 1 解释校外教育的定义、特征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对创新能力的含义、 组成要素及少年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培 养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 2 建立培养少年j b 童创新能力的校外教学模式,即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 外教育模式; 3 设计并实施一个教学案例,以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建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校外教育的博客联盟,以扩大校外教育创新能力 培养的规模。 【关键词】校外教育;少年儿童:创新能力;以闻题解决为中心;教学模式;博 客联盟 a b s t 船d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d r i v e ne c o n o m y , t h ep r o g r e s s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n e e dt h et a l e n t sw i t h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vm o r ea n dm o r e a sc h i1 d r e na r et h ef u t u r ea n dh o p eo fm o t h e r l a n d , a nu r g e n tt a s ki st ot r a i nt h e mt h ea b i l i t yo fi n n o v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i n n o v a t i v ec o g n i t i o n a sw ea l lk n o w , o f f 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st ot r a l n c h i l d r e n si n n o v a t i v ea b i l i t y 工tc a no f f e rr e l a x e da n dh a p p yp l a y g r o u n d , a l s or i c h 。c o l o r f u la n df l e x i b l ea c t i v i t i e s t h u s ,o f f ca i i l p u se d u c a t i o n 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s u c ha s c h i l d r e n si n n o v a t i v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i t i a t i v es p i r i t , i n n o v a t i v e t h i n k i n g 1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a n dp r o b l e ms o l v i n gh a v et h es a m ec o u r s e s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 s o t h ep r o b l e ms o l v i n gc e n t e r e do f f c a m p u s 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b e s tc h o i c eo fi n n o v a t i o nt r a i n i n g t h ec o n c r e t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c o u r s e i n c l u d e s g e n e r a t i n gp r o b l e m s , s u p p o s i n g a n d g u e s s i n gt h es c h e m e , v e r i f y i n gt h es c h e m e ,c o n c l u d i n ga n de x p r e s s i n g , a n de x t e n d i n go ft h ep r o b l e m t h i sc o u r s ec a nd e v e l o pc h i l d r e n 7 s i n n o v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 ,t r a i nt h e i r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q u e r ya b i l i t y a sw e l la sp r a c t i c i n ga b i l i t y t i m ea n ds p a c el i m i t e d , o f f c a i p u se d u c a t i o nc a nn o ts a t i s f ye v e r y c h i l d i no r d e rt oe x p a n dt h es c a l ea n di 圈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o fe d u c a t i o n , t h ec o n c e 口to fb 1 0 9 a 1 1 i a n c eh a sb e e n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t oo f f c a m p u s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i st e x t t h et h o u g h to fb l o g a l l i a n c ef o ro f f c a m p u s e d u c a t i o ni s :c o 唧u n i c a t i n g , c o o p e r a t i n g ,p r a c t i c i n g a n ds o l v i n g p r o b l e m sb yw r i t i n ga n dc o r 岫e n t i n gb l o g s a r o u n dt h ed r o d o s i t i o n”h o wt ot r a i nc h i l d r e n s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u t i l i z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o fo f f c 明p u s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h a s1 a u n c h e d t h ef o l1 0 w i n gr e s e a r c h e s : f i r s t l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di m p o r t a n c eo fo f f c a p u s e d u c a t i o nt o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 e x p a t i a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a n d k e ye l e e n t so fi n n o v a t i o n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r 0 1 eo fo f f c a m d u se d u c a t i o n : s e c o n d l y ,s t r u c t u r i n ga no f f l 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m o d e , s u c ha sp r o b le m s o l v i n gc e n t e r e do f 卜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m o d e t h i r d l y ,d e s i g n i n ga n di m p l e m e n t i n gat e a c h i n gc a s e ,c a r r y i n go nt h e p o s i t i v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m o d eo fo f f 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 : f o u r t h l y ,s e t t i n gu pt h et h o u g h to fb l o g a l l i a n c e ;e x p a n d i n gt h e s c a l eo f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t r a i n i n gw i t ho f f 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o f f - c a m p u se d u c a t i o n ; s o l v i n g : i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b l o g c h i l d r e n :a b i l i t yt oi n n o v a t e :p r o b l e m a l l i a n c e 幽表目录 图表目录 豳1 创新能力与年龄关系酗8 图2 校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静态目标体系9 阁3 梭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疆标体系1 1 圈4 轰衣辐特戆翊憨解决模式1 3 图5 啦问题解决为中心校步 教育模式示意图。1 9 图6 问、想、做、评的教学策略3 l 图7 学生创新活动成粱评估指标体系3 2 圈8 学生剑赣活动_ 醴程评话摆标髂系 爱9 汽车车斑照筏强线说硬 3 3 图1 0 验证假设过程。4 0 图1 1 调查结果统计4 4 魁1 2 媾客联盟形成示意图o 溪1 3 燕毒既嚣志发裘秘关鑫志示意翳 5 1 图1 4 发情链接示意图5 1 图1 5 圈志回复( 留玄) 5 2 图1 6 发表日志 表l 罗额曼瓣刨新屯步法和吉尔福特惩透解决智力结构模型的对瓣波性1 4 表2 学习对象分析绪粜报告单2 5 表3 构思阶段教学方案举例2 7 表4 斑题生成阶段的教炳与学生游动3 9 表5 攀生对缓设缝骏奄3 9 表6 始论表达阶段的学生行为4 l 表7 调查结果统计表4 3 表8 以蛾甄解决为中心校外教育博客联盟的独特性4 6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隧焦整日期:乡笪,友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际俊籍乙导师签名: 笠 7 引言 1 研究背景 引言 2 激纪垮是知识经济占主导撼经静毽毙,楚爨力竞争越 寒楚依嘉熟识镁毅 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怒国家、民族嫩需要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有 鉴于此,无论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高魔麓视 学生创赣缝力懿培养。 校外教育是一种培养久的挂会实践活动。戳黉少年活动审一沦、少年富、少萃车 站等为主疆的校外教育维织机构,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它尊重受教育者 的个人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以此为旗础建立和谐的玩、学空蚓,使 受教育者在落验窝探究巾习簿酝识释技戆。校多 教弯丰塞多彩、灵活多群敬凝会 实践活动熊够培养受教育者各种适腹社会发展的按能。有关校外教育专家指出: 校外教育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在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促进创新和提高 能力方蕊基有重要作熊。 随藩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因l 琏:稽受到巨大静冲 击。党中必提出要全面落实基础教侮改革,提高念民素质。全渐改革校外教育模 式,培养少年j l 童的创新能力已经遗在眉睫。因此,摆在校外教育工作者磷静的 一个游瑟楚:“懿 霉彳+ 戆发挥棱癸渡旁特长,臻舞少年,l 童瓣翻耨戆力? ” 带潜这个问题,笔者研究了众多的校外教育资料并参与了大量的校外教育活 动,期望从中找到答案。在研究过橼中,笔者发黼:大多数校外教育活动实际上 就是少年,b 童杰教拜预先翅设豹壤壤中参与实黢,势缨决趣题熬过程。阉越鳃决 是否可戳培养少年,b 黧的刨薪能力嘴? 如何巧饿体现校外教帮问题解决避程在 创新能力中的优势和作用呢? 这是本文接下来将骤探讨的问题。 2 本文的研究鞠标 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我网激育发展的蘑大使命,校外教育同样也肩负 着培养少年儿童的重镁。可是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忒z 能充分发挥校 癸教骞熬俸蔫,藏纛餐遴多年j l 童懿知识窝麓力懿意义建穆,怒一壹圉撬蔽释教 育的一大难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研究的目的是: 1 分析校外教育程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从丽浔找培养少年儿童 氆裁能力瓣畜效方法; 2 逡立培养少年,k 堂创新能力游较外教学横式,即以问鼷解决为中心盼校 外教育模式: 弓 言 3 设计并实施一个教学案例,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外教育模式进行实 证疆变; 4 研究建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校外教育的博客联盟的方 :蠢,以扩大校外教 育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 3 。论文懿檠构 本论文共分为四蕈,其内容组织如下所述: 第一章本章酋兔癸定校多 教商的定义、特,醺和缀务对象;第二节指如,校 外教育的疆标是培养多年,l 童的越新能力,接下来研究了壤养少年,l 童截薪熊力 的可行性,并制定了梭外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第三节指出: 因创新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大致相同,且具有相网的心理机制,因此,校外教育 翅瑟戆力塔养瓣主要途径是在活动审透露闺邃鳃凌,逶过逮鬟聪决豹方法泉达劐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第二罐在第一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外教育 摸式,并对该教学模式豹含义、教学道程、教学繁嚷_ 穗教学评绘进行了研究分孝厅, 对教学过程的论述是本章的重点,论文中对教学没程的要素、器过程要素闽躺关 系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都进行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利用以闻题解决为中心校外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本章利用上海科 菝镶豹教学资源汽车攀汀爨鞠光线豹诱节,浚诗著实蓬一令教学案铡,数期 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怒对该教学活幼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悬对该 案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和总结。 第翳肇本章是锴涣网络售惑技术豹手段束扩大校棼教帮翻薮能力培葵豹 规模,掇离校外教育的旗量。提出了以闻题解决为中心校外教育傅客联霞。并在 中国少年锥鹰网上建立博客联盟,并对汽车车灯光线照明问蹶继续探讨。 研究憨结。在前灏四章研究的慕础上,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佟做了一个总结并 送行了及爨,摇宙蠢自誊磷究貔不是之楚并曩望了未来磅究豹方囱。 4 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疆究方滚上采爱了文献分辑法、瓣豢调查法彝游浚法。在本论文秘 研究过程中,笔者搜集了有关刨新能力培养、校外教育方面的资料,经过对这些 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漓越地了解了培养少年儿煮创新能力的目标合要求:除此之 终笔者遥参蕊了黄滂送、阕j 区秘徐i 区青少年溺韵孛心的搜终教育活动,采溺 了闻卷调爸和访谈的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校外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优势 和不足。遂些对本研究a 常有启发作用。 2 第1 章研究综述 第1 章研究综述 a 类社会处链是蓟造之地天天是创造z 时人人是勘造2 人。 晦行知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 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和发展。校外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 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教育实践性、趣味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迎接知识经济 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 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本章作为论文的开始将研究校外教育的定 义、特征、服务对象,并指出校外教育以少年几童仓i 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除此 之夕 ,本章还提出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应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培养。将问题 解决看作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 1 1 校外教育概述 简单的来说,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外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人类 提供娱乐、学习、增长知识、结识朋友等的机会。但出于校外教育所处的社会和 时代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也大不相同。本节将介绍校外教育的定义、特征和研 究对象,以进一步加深对校外教育的理解。 1 1 1 校外教育的定义 校外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出现过多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校外教育 形式。然而校外教育定义的提出却远远滞后于其形式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目前, 国内外对于校外教育定义的表述有多种。这一节中笔者研究了国内外关于校外教 育的不同表述,并分析和总结- 校外教育在少年儿章培养中的特点和意义,从而 提出了校外教育的定义。 1 国外关于校外教育定义的论述 最初对校外教育从理论上进行论述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她认为 校外教育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校外机构所实施的。她在论著中写道:“校外教育 的工作意义极为重大,因为校外教育工作对正确地教育儿章很有帮助,可以给儿 3 凳l 整研究综述 童的全颟发展创造条件。她还阐明校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自动性和主动性。1 嚣苏联著名教弯家瓤洛夫在瑟麓豹教弯攀第1 8 幸漾努活动帮校终活 动中搬融:“除了学校以外,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 养、教育工作,叫儿黧校外教育活动。”2 他认为校外教育是在学校以外所接受的 教弯,憝国专门的教崧机擒所组织鹣、针对j l 囊瓣参静教育灞秘。2 0 世纪弱年 代后,较会主义国家蛰遍采用了瓤涤夫的这种掇法,把,l 童校静教育机关开熊酶 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 联合豳教科文组级圊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 9 7 2 年5 月向联台国教科文组织 呈遂夔掰 突报告中多次论及校乡 教羚。这帮遂受学会生存教弯整器瓣今天 和明天的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昭示着校外教育是教育链上不 可或缺的部分。指出:“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要采取多种多样校外 学习豹方式,对各静零羚兹学生避狰撂导和教鸯。”3 欧美匿家的一些擘者认为:校终教育对应予授外活动,是在学校戳乡 艨进行 的一切活动。4 长期以来,他们把梭外教育看作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课外活 动、学生杜团和社区教育等,其含义较广。 国肉美于校外教育定义的论述 校外教育是伴随藉学校教育的蹴现蔚产生的。辛亥革命后搬学生在学校孙参 趣夔活动期入了柱会教蠢嚣莛璃。赣孛莺藏立之鼹,我国学习棼联经验建立了少 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才有了校外教育的概念。我国学者对校外 教育概念的主要论述衣: 狡钤教弯是由姣纷教嘉掇穆领嚣髑组织翦,鼹袭捺蘑学铰实遴培养曩椽豹各 种教育活渤。5 主要特点楚g 导少年,l 蕈自愿参夯h 各种有趣的,灵活多样的活渤, 并受到教育和锻炼。 一切学校以外的机构或团体对少年儿童进彳亍的教育都归为校外教育。它泛指 学玺在学较黻癸葳事鹃嚣季争活交,露鑫发独鑫送行豹,氇畜缀织集体进行豹。有 些校外活动是对校内活动的补充,如做家庭作业。收集植物标本等。有些校外活 游动如组织学生在少年寓演喝或在科技站进行各种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与校内 教弯无意猿关系。毽对绥莠学生夔翎凝疆耱,使孥鬟三了解秘学王撑戆其傣过疆囊 对各种事物产生广泛必趣有很大的作用。 土天一夏乏蛙朱美玉。外圈教育史北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觞年敝,第3 8 8 3 8 9 页 2 淀踊德按终教育学翻 北农:学楚出舨毂,1 9 8 9 年版,第1 8 翼 5 联台藿教辩_ _ 盘= 缮织国舔教育裳装委曩会:学会盏存教育鼗器的今天帮礴天,卜海译文班敷梅,l 警7 挚 年第】豚,第1 7 页 4 ( 英) 德朗特里两方教育词典嘲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8 2 2 2 坤国大百科奄啪- 教育卷 m0 北京:中国人两科夸书版社,1 9 8 5 4 1 4 4 第1 章研究综述 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 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f 规教 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 展览馆和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 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6 3 笔者对校外教育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校外教育的定义大都是对校外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组 织形式等的简单约定。认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由校外教育机构、各种社会团体或个人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对少 年儿章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义,旨在促 进受教育者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个人发展是指少年儿童 的身体、情感、思想、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而自我实现是指 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愿望等。 这个定义只是简单陈述了校外教育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对于校 外教育本质特征及具体进行校外教育活动的方法没有阐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外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外教育定义的内涵和外 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时至今日校外教育己不仅仅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简 单规定,而是更加强调校外教育的本质特征,即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 为,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富、少科站等为活动的主要 组织机构,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尊重受教育者个人需求及其身心发展 的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玩、学空间,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和探究 中习得知识技能。校外教育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受教 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个定义揭示了校外教育的以下几个要点:校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 少年 儿童) 为中心的:包括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为基础,以少年儿童的个人需求为活动前提,以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为以少年儿 童的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校外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 导向的,其宗旨目标是培养少年儿章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其他适应社会发 展的个性品质,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校外教育强调教育的情境性。认为 校外教育应该为少年儿童建立轻松愉快、和谐友爱、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校 外教育体现了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增强他们对事物的认 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6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m 北京:教育科学版社,2 0 0 0 2 5 6 5 第1 章研究综述 1 1 2 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 以上国内外关于校外教育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有其共性:在学 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问开展的教育活动;出专门的机构。团体或个人组织 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标是协同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以及发展个人的一种教育 活动;对象是少年儿童( 有的概念也把青年作为校外教育的对象,但并没有将少年 儿章排除在外) :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校外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社 会性、趣味性等。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特征。校外教育除了以上所讲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 形式教育的独特性,它是一种注重人的个性品质及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 这一层面上讲,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实践性:校外教育为少年儿童提供 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实践机会,使他们的智力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体验性: 学习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获得在学校教育 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校外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活动, 重视发挥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开放性:校外教育 的活动场所、知识系统是开放的,能为青少年提供开放的成长空问。趣味性: 相对学校教育而言,校外教育更注重寓教于乐的重要思想,强调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获得知识。 1 1 3 校外教育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校外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全社会的所有人为服务对象的。广 义来说,校外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的全体公民。包括尚未入学的婴、幼儿 社会教育,在校青年、少年、儿童的学校外教育,不能入学的特殊人群教育以及 毕业学生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等。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9 1 4 岁的少年儿童 ( 小学三年级到初中的学生) 。 1 2 校外教育以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当代最 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对于教育来说,创新能力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 的。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是教育本身的职能。在素质教 育中,必须重视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校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性 实践活动,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的重任。 6 第1 章研究综述 1 2 1 何为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本身包含着对过去的否定和扬弃。目 前对它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产生前所未有的东西,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 是将原有的东西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 目的,获得前所未有的,有价值事物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创新个人在创新环境中, 进行创新过程从而产生创新产品的活动,是创新个人、创新环境、创新过程和创 新产品的统一体。同时,创新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 在能力的开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出全面发展的结果。 在形成创新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称为创新能力,是个人能力 的综合体现。但目前,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 指:面临问题情景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新颖而独特的产品表现出来。 在学术界研究者给创新能力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 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 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7 1 2 2 少年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少年儿童个人发展的需求。 但摆在教育者面| j 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吗? 通 过什么样的途径培养以及教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教育家们 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 创新能力普遍存在 美国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我国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人人皆是创造之人”。一切正常人都具有创新能 力,这一论断是2 0 世纪心理学的重大成果8 。健全的人都具有积极的思维、充沛 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都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 都在创新,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对社会或个人有用的创新成果。 2 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创新潜能巨大。神经生理学家认为, 一般人的大脑潜能仅利用了4 5 ,少数创造强者也只利用了1 0 左右,最多 7 俞国蠢: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h 一1 5 负 8 杨乃定:创造学教程,西北工业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1 页 7 第1 章研究综述 只能达到3 0 。由此可见,人的大脑存在惹巨大的能量,创新能力的开发大有可 为。而且人的创新能力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明显的下降趋势9 ,如图1 所示: 美国学者本杰明布鲁姆指出:根椐1 7 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智力来看,大约5 0 的智力是在4 岁以前获得的,3 0 是在4 8 岁获得的,大约2 0 是在8 1 7 岁获 得的”。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少年j h 童抓起,而且让每一位少年儿 童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能 力 指 标 _ 1 02 03 04 05 06 0年龄 ( 岁) 囝1 创新能力与年龄关系图 然而,创新能力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发地表现出来,随时随地进行创新发 明。在人的一生当中,人们不止一次地产生创新想法,这是创新能力的自发表现。 但人们并不能真j 下认识并很好地利用这种潜能。要想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就 必须通过专门的素质训练和教育。国内外的一些培训班和实验充分证明创新能力 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在国内,张景焕先生在山东进行了“开设创造活动课,丌 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专门的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 力水平、创新思维、创新态度以及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1 1 。而在日本的 一家钢铁厂对创新能力的开发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作了对比实验。以同时进厂的 1 2 名高中生和1 2 名大学生作对比组,对1 2 名高中生进行每周一天的创新能力 培训,而对大学生则不做任何培训。结果,半年后高中组就可以大搞发明创造, 实习期满就已申报专利7 0 多项。而大学组则没有什么创新成果挖。 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人的一大潜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培养和提高。创新 能力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尤其是少年儿童处于智力和非智力的高度发展期,是 创新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9 杨乃定:创造学教程,西北t 业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3 页 加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贞 ”张景焕:培养创造力,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1 0 1 2 页 “杨乃定:创造学教程,西北下业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4 页 8 第1 章研究综述 3 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得到改善 创新能力人人皆有,但并不是每个人的仓i 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 产生创新成果。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创新能力受到来自人自身思想及心理方 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观念、遵守规则、严守逻辑、怕犯错误、 迷信权威、兴趣狭窄等。这些影响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培训和 引导得到改善。尤其是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高度发展时期,具有可塑性。在少年 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这些固有思想和观 念,并进行合理的训练,对少年儿章创新能力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1 2 3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创新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可以说“创 新能力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心智能力和个性素质的总和”。事实上,创新能力 一方面和智力有关,另一方面和非智力的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从静态的角度来 看,创新能力实际上是知识、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综合体现。或者说是个体认知 和人格的综合。 r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i 材料系统: 1 知识 ( 认知范畴) ; ) c 人格特征,l 图2 校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静态目标体系 信息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材料。没有及时的、可靠的、全面的信息,不 懂知识,是不会产生创造成果,不会有创新的。很难想象,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物 3 杨乃定:创造学教程西北工业人学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9 3 3 虹 9 第1 章研究综述 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怎么发明出相对论的。也很难想象,一个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 人能开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不了解日仃人的成果、眼光狭窄、知识贫乏的认识不可 能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薪发明。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认识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在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中,一般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提 供了广泛的背景,而包括专门知识、创造学知识、特殊领域知识的专门知识,则 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高低。 2 智力因素 智力是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性和水平,是关于学习能 力的综合能力,属于人的认知能力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因素包括三种能 力,一是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操作能,它体现了人们获取、 处理以及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对事物作简洁、概括反映的能力;二是创新思维 能力,主要是指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创造性的想象能力、逻辑加工能力、思维调 控能力、直接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灵感思维及直接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它体现 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新能力的实质和核心;三是特殊智 能,只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保证某种专业活动获得高效率的能力,如: 音乐能力、绘画能力、计算机能力、体育能力等。特殊智能可视为某些一般智能 专门化的智能。 3 非智力因素 本文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指对与创新有关的信息 及创新活动、过程、方法本身的觉察和认识。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创新的欲望, 包括动机、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性、主动性和对问题的敏感性等。培养 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 强创新欲望。创新意识能够让人们自觉地关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创新欲望能 够发动创新过程。 另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精神,指创新过程中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状态,包 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使命感、责任感、事业心、自信 心、热情、勇气、意志、毅力、恒心等。创新精神也可以简单的说是创新的胆略。 再创新活动中,创新精神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除此之外,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创新个体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者的知识结构、智能( 认知) 因素和非 智力( 人格) 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创新的各个环节。其关系如图3 所示: 1 0 第l 章研究综述 认知方面 创新过程人格方面 图3 校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目标体系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智能和非智力因素 的作用。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创新发生过程,及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的 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各种智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创新 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校外教育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经过对创新过 程的分析,明确了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明确了校外教育活动 的目标,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 3 校外教育以问题解决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 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的课堂教学。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校外教育还肩负着提 高学习者能力和素质的重大使命。校外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灵活,主要是以活 动的形式来承载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意义。前面提到: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培养创新能力。那么,问题解 决过程是否可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呢?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 问题。 1 3 1 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这两个术语都是指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寻求问题答 案,以及在某种情况下,用独特的知识体系来改组和创新的一种选择性转换、整 合的心理活动1 4 。这里的问题是指难题,是个人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难以直接处 1 4 张景焕:培养创造力,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8 4 页 1 1 一一一一一 第1 章1 i f 究综述 理而感到疑惑的情境,即: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或障碍而需要克服 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需要一定的知识、智能、情感等 来解决这种质疑,摆脱困境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 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状态,无目标的幻想就不能构成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定 的认知反应和操作,人的本能活动和一般性的动作技能不算作问题解决;问题解 决还具有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特点。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互 有包涵,互相渗透,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事实上任何创新能力的体现实际上就是 一个特殊的问题解决过程。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解决,必须充分发挥问题解决者 的创新才能。 1 问题解决过程与创新过程大致相同 问题解决过程与创新过程大致相同。问题解决是从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到提出 解决办法的假设,直至验证获得成功从而解决问题。本世纪初,杜威( j d e w e y ) 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 1 9 1 0 ) 年中曾提出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 1 1 感觉到一个问题: 2 ) 对问题加以分析; 3 1 拟定可能解决的假设; 4 ) 验证所拟定的多种假设,以资比较: 5 ) 判断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由这五个步骤看出,问题解决是由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到假设再到验证解决 办法的过程。 罗斯曼曾分析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发明刨新过程,认为创造发明思维作用发生 于需要解决困难的问题或改变现有状况。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或克服这种困难,则 需要创新和发明,于是设想种种假设,想出解决办法。包括以下七个步骤1 5 。 1 1 觉察到一种困难或需要的存在; 2 ) 分析这一困难的性质; 3 1 搜集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 4 ) 拟定客观性的解决办法; 5 1 判断所拟定的解决办法: 6 ) 选择最适当的解决办法; 7 ) 验证所选定的解决办法。 分析以上所列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创新过程的几个阶段,通过对照比较不难 发现:各个阶段的名称或步骤数目可能不同,但他们包含的意义大致相似。这二 1 5 张景焕:培养创造力,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8 6 页 1 2 第l 章研究综述 者在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有一致的趋向,所以一个创新的过程相当于一个重大 问题的解决过程。 2 问题解决过程与创新过程有相同的心理机制 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在现己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条件和目标状 态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转化,需要将分散的,原本处于无关状态的抽象观念或元素 组织起来。并对一些难以以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一些发散和求异的思维过 程。麦克尔比较了吉尔福特关于问题解决模型和罗斯曼发明创新的七个步骤,发 现“罗斯曼对创新图式的规定和吉尔福特问题解决模型中提出的基本概念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m 吉尔福特根据自己提出的内容。操作和结果三维度的智力结构理论,提出了 一个问题解决模式,如图4 所示: 环境 输入 个体 输出 图4 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模式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是:环境( 教师的教等) 与个体( 学生的学) 发生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启动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输入之后, 经过“注意”因素的过滤,进入知觉阶段,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经过发散加 工进行辐合加工,一种是直接进入辐合加工。这一阶段过后同时进行的两个阶段, 即输出( 思维结果的外化) 和储存( 把思维结果内化的记忆机构中) 。在这两个 阶段中,评判在认知、发散加工或辐合加工中与以前的知识经验发生双向的作用, 及当前进行的认知,发散加工、辐合加工活动会作为一种活动经验保存于记忆, 同时,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经验的认知、发散加工过程。 协w b 麦克尔: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智力结卡句模型在教学和自然科学的传造性教学思维教学中的应用,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防疫安全教育课
- 亲子团建咨询活动方案
- 药品安全科普培训课件
- 咨询机构招标方案
- 教育类营销策划方案
- 民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
- 自流深井施工方案
- 网络数据安全项目发展计划书
- 应急预案报审表
- 青海防撞栏杆施工方案
- 2025年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
- 2025胃癌诊疗规范
- 小学英语北京版二年级上册名校期末测试题(一)
- 2025年乡村医生农村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考试题库
- 荨麻疹的护理查房课件
-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二单元第二节元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 无土栽培技术方案推广指南
- 2025年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2025版)
- 养老服务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