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读心的三种路径及其交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对读心这一现象做了大致的勾勒,交代了几种研究进路,并回溯了 读心问题在哲学上的认识论起源。然后,文章引入了有关读心的实现机制的三种 路径:理论说、模拟说、模块说,并对三种学说的学理依据以及各自的问题做出 分析。 这三种路径的理论基点、预设各不相同,都从某个侧面对读心提供了某种说 明,但都不足以给出完整的说明。对于读心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现象,根本不可 能存在一种单一的解释路径。每一种路径都不断地扩展并修补着之前的解释,它 们之间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界限明晰,曾经僵化的壁垒渐渐瓦解。各个学说观点中 有利的一面成为相互之间的有效补充。这些补充体现在,在不同的方面相互交叉, 又具有融合的趋势和可能。 理论说和模拟说之间的张力体现在,理论说往往不能说明人类同情共感的移 情特质等等可以得到模拟说很有效说明的方面,而模拟说也很难排除读心过程中 无所不在的知识和理论因素。日常生活中较好的读心一般既体现出读心者所具有 的良好的善于捕捉交往情景中反馈的小细节的模拟能力,也体现了因阅人无数而 累积了丰富经验的较强的理论能力,两者有效的结合,才是更好的读心。模块说 则强调了读心能力发生的先天基础,认为没有这个基础,后天的这种复杂的读心 能力将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也与前两者产生了有效的交融。 然后,笔者又进一步对以个体之间的交互为基础的交互观以及强调读心发展 背景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展开了讨论,将对读心理解的外部方式作为内部方式的必 要生长土壤,将内外部的视角合理地融汇在一起。 最后,本文认可在读心领域中的自然主义的研究进路。也许,正像瞎子摸象 一样,各种观点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触摸去逼近问题的实质,虽然展现的不是 全貌,尽管也许事实上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展现出全貌,但我们所能做的必然是沿 着各种路径的融合走向,力图逼近一个关于读心的越来越清晰和完整的画面。 关键词:理论说模拟说模块说错误信念任务镜像神经元自闭症 l h a b s t r a c t i nt m sa r t i c l e ,if i r s td e s c r i b e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i n d r e a d i n g ,t h e nr e v i e ws e v e r a l a p p r o a c h e st ot h es t u d i e so f “st o p i ci nd i 肫r e n tf i e l d s id a t eb a c kt oi t se p i s t e m i c o r i g i ni np h i l o s o p h y ,a i l di n t r o d u c et h r e ea p p r o a c h e st oi t ,g i v ee a c ho f t h e mad e t a i l e d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a 1 1 a l y s et 1 1 ep r o b l e m sw h i c ht h e y a r ef a c i n gw i t l l e a c ha p p r o a c hg i v e sa ne x p l a i l a t i o nt 0m i n d r e a d i n g 舶mad i 疏r e ma 1 1 9 l e t 1 1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m i n d r e a d i n gi ss o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 如no fc o m p l e x i 班w h i c hm e a n s t h a ti tc o u l d n tb e e ne x p l a i n e db yj u s to n ea p p r o a c h t h e s e 印p r o a c h e sc o m b i n e 谢t l l e a c ho t h e ri m oi m p r o v e m e n t f o rt h et h e o r y - t h e o r y ,i ti sh a r dt oe x p l a i nt 1 1 ee m p a t h yw h i c hi ss u c hac o m m o n c o m p e t e n c eo f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i l d i n g a st ot h es i m u l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ep r o b l e mi st l l a t i tc a i l te x p l a i na w a yt l l eo m n i p r e s e n tk n o w l e d g ew h e nap e r s o nr e a ds o m e o n ee l s e s m i n d a s 、v ea l lk n o w ,t od oag o o dm i n d r e a d i n gi ne v e r y d a yl i f e ,o n em u s th a v et 1 1 e g o o da _ b i l i t yt os i i l l u l a t em ef i n ec h a n g e so f t h eo t h e r s e x p r e s s i o i l so rb e h a v i o r so nt h e o n eh a l l d ,a n dh a v es o m et l l e o r i e sa c q u i r e df i r o mm a n yv a l u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 sw h e n i n t e r a c t i n g 诚mm a n yd i 行e r e n tp e o p l eo nm eo m e r h a n d i fm e 铆。印p r o a c h e sc o u i d c o m b i n et 0e a c ho t h e rv e r yw e l l ,o n ew o u l dd om i n d r e a d i n gm u c hb e t t e r t h e m o d u l a r i t ) rt l l e o r ) r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b o mm e c h a n i s mo fi i l i n d r e a d i n g i nt h i sw a y ,t l l e t 1 1 r e e 印p r o a c h e sc o m b i n et o g e t h e r t h e nir e v i e ws e v e r a le x t e m a lv i e 、p o i n t st ot h em a i nt o p i c ,a 1 1 dg r a n tt h e ma st l l e p l a t f o 肌a 1 1 ds o i lf o rt l l o s et h r e eo n e st od e v e l o pa n dc o m b i n e a tm ee n do ft h j sa n i c l e ,is u p p o r tt h en 棚l i s ts 锄df o rs t u d y i n gt l l et o p i co f m i n d r e a d i n g m a y b ew e c o u l da p p r o a c ht h j st o p i c 丘o md i f i e r e n ta i l g l e st og e tam o r e a 1 1 dm o r ec l e a ra 1 1 dc o m p l e t ep i c t u r eo ni t k e yw o r d s :t l l em e o r y - t h e o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m e o r y ,t h em o d u l 撕t ) rt 量l e o f a l s e b e l i e ft a s k ,m i r r o rn e 删o n s ,踟n i s m i v 致谢 博士的路踉踉跄跄居然一走就是五年,可谓深一脚浅一脚,多有歧路。然而 上天眷顾,无论感觉多么无力行走的时候,总有人在旁坚定地扶持,在每一个看 不清方向的拐点,给予指点。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盛晓明教授,这么多年来对愚钝的徒儿始终如一的包容和 点拨。没有他的智慧和胸襟,我不可能获得诸多的成长机会,包括留英访学,让 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见识到更精彩的世界。在我时间紧迫还频繁更换论 文题目的情况下,他也都给予了无条件的容忍和支持,并且常常鞭策我的迟滞, 和我讨论文章架构和写作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还有种种生活上的体恤和关 照。点点滴滴,没齿难忘。 感谢我的恩师唐孝威院士。唐老师德高望重而为人谦和,他对待学术事业严 谨热忱的态度时常让我感动。他各种学术工作繁忙,却时时关心着我的论文情况, 从最初选题到出国期间的学业到回国后的论文进度,他都时常询问和敦促。逢年 过节还会给我们分发各种传统小食,关怀备至,叫人深深感念。 感谢我在英国利兹大学联合培养期间的合作导师p e t e rs i m o n s 教授,在英 一年,与他每两周一次的会面讨论都让我感觉到思维上的开阔和成长,他的睿智 温和对我影响颇深。感谢h e l e ns t e w a r d 对我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感谢a a r o nm e s k i n 耐心悉心的关照,感谢系主任s t e v e nf r e n c h 教授,感谢与 e 1 i z a b e t h 、r o s s 、m a t t h e w 等老师一起分享的难能可贵的学术时光。 感谢黄华新老师,对中心事务事无巨细的操劳,这个平台中的各种小组讨论、 学术讲座让我受益良多。感谢丛杭青、许为民、庞学铨、杨大春、包利民、王志 成等任课老师对我的指导,深表谢意。 感谢师兄李恒威,总是像兄长一样直言不讳,严厉指出我的不足,激励我进 步。感谢大师任会明,从他那里我才初悟分析哲学的精巧和妙处,b yt h ew a y , 这是我见过最牛掰的大师。感谢师兄王华平师妹王海英夫妇,对我学术上和生活 中的帮助和照顾数也数不清,常感何其有幸,得以结识。感谢黄家裕博士后,他 的博士论文( 大众心理学及其综合进路对本文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t 感谢一路走来,一起摸爬滚打的亲密伙伴和战友们,让我满心欢喜,可以与 你们同行。谢谢陈辉老师、沈坚老师,英雄登山队的光辉永载史册。感谢小涵, 没有你的并肩作战,论文现在也不可能完成,我的许多长进都有你的功劳。感谢 张立老师以及海丹、小潘、高洁、史习、球、岸婷、奎言、裘涵、李颖、徐燕、 戚陈炯、王漪等师兄弟姐妹们,感谢心爱、双双、v i v i 、娟娟、小唐等朋友们, 这么少的篇幅,难以一一道来,但是你们懂得! 感谢好友丽娟,时时处处给予我无以言谢的能量和感动。感谢肖海燕、肖治 野、孙淑娟,图书馆一起深熬苦战的时光温暖而美丽。感谢海燕、锟锟、侯子的 时时惦念,还要谢谢那些在英国认识的热心的朋友小颉、晶晶、玲玲、之之、张 琳、永亮、j i a n 、y i 、老刘、小傅,谢谢t o m ,时光匆匆,别时已久,然记忆长 留。 最后,感谢我亲爱的爸妈兄嫂,作为我的坚强后盾,给予我源源不断的最最 温暖安全的支撑,放我自由自在、搏击长空。谢谢你们! 我会把这些所收获的精心打包带好,陪我坚定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i l 于爽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北园博士生楼 2 0 1o 1 2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1 导论 1 1 读心及其研究进路 在近几年全球热播的美国科幻电视剧英雄中,有一位因为被改变了某处 脑结构而具有了一项特异功能的警察。他每次只要将注意力全情集中在某个人身 上,随即产生一种类似于电磁波的感应力,就可以直接探测到那个人的“内心世 界”,“听到”此人心里的喃喃絮语,也就是直接读取对方的思想。具备了这样一 种能力,他不需要观察对方的行为,听对方的言谈,就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的 真实想法,从而轻而易举地揭穿对方的谎言,识破案情。借助这项能力,他侦破 过重重谜案,是剧中名副其实的“英雄”人物之一。 我们能够从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看到类似的情节和人物设 计,这些特殊的角色异于常人,好似多了某种独特的感知通道,被称之为“第六 感”,也就是除了我们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知觉之外的一种感知方式。 他们通过某种特异的方式,感知到他人内心世界中自以为掩藏极深不为人知晓的 念头和想法。根据具体情节设计,不管这样的感知是像x 光透视一样,通过扫视 相关的脑皮层而将其识取出来,还是像上述剧情中以电磁波共振方式,在自身内 部感应和表达出来,这都有赖于作者或编剧的想象力。我们通常把这样一种能力 称为“心电感应( t e l e p a t h y ) ”,并将之视为一种非自然的奇异能力。之所以说 它是奇异的,是非自然的,盖因我们一般人,是不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 直观上并不难理解,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之间存在着多么 巨大的差异。我不需要借助除内省之外的其它任何途径,就能够直接获知自己当 下的心理状态,这是非常明白显见的事实。然而,要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似乎 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我们无法直接知晓他人的内在状态,而必须通过行为 语言等外部表现来间接获知。虽然在各种奇闻异事的条目中,也时有记录表明有 人拥有上文所述的超能力,尤其是在双胞胎、母子或恋人之间偶有发生神奇的感 应现象,而据目前可查的各种研究材料表明,这些在科学上均未得到确实的证据 说明,一般情况下,这些都被归结为由相似性等因素导致的偶然现象。同样那些 诸如此类的“魔术”表演,虽然精妙却都可以用其背后掩人耳目的技法解释清楚。 对于这种“超能力”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超感官知觉( e x t r a s e n s o r yp e r c e p t i o n 尸或“超心理学( p a r a p s y c h o l o g y 尸的一支,在国内外有 许多相关机构和研究者都有所讨论。然而作为本文研究主题的“读心”,所涉及 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的重点并不在这一领域,所以此处不多赘述。 1 1 1 读心 本文所要讨论的读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打 交道时,所具备的一项非常一般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我们把一些心理状态归属 给( a t t r i b u t et o ) 他人( 或自己) 的能力,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欲望等被 哲学家称之为命题态度( 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a t t i t u d e s ) 的概念所指称的内容。通 过这样一种归属,我们预测他人( 或自己) 下一步的行为,也对人们过去和当下 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我看到你笑容满面,推断你此刻心情不错;你的 手伸向杯子,我知道你想要喝水等等,这种读心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取得成功,属 于非常简单基本的推断。在这些日常交往的场景中,这种读心能力无处不在,司 空见惯。而在更复杂一些的交往场景中,例如商场战场中,我们则需要考量更多 的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对对方的意图和行动做出恰当的判断,以调整自己 的行动。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秘密花园,显示在外的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受 个人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经历阅历的影响而形成的个体知识、信念系统、价值 观、性格、喜好以及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等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增加了这种复杂性。 而处在具体情境中时,由我们个体的感知敏感程度的差异、背景知识的差异造成 的理解差异,使得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情境中要完成准确的读心,难度极高。同时 读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者之“心”和被读者之“心”也时时处在变化之中, 更增加了其难以确切辨识的复杂程度。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说,每个人的读心能力有强有弱。有的人在与人 交往的时候特别敏锐,善于察言观色,能从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捕捉到对 方的情绪和想法。在非常熟悉的两个人之间这种情况更为常见,甚至可以将其中 一方喻为对方“肚里的蛔虫”。还有的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相对弱些或说迟钝些, 常常会误解他人的意图或举动,混入许多先入之见或一己之见,或者更关注自己, 对他人的反应浑然不觉,兀自行事。极端的情况就是我们在本文中将会讨论到的 自闭症及部分精神病人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读心现象。正是这种现象的常见性和复 杂性,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情感基础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来源,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g o l d 眦n 将之称为人类的各种“社会特征之根( r o o t 广1 。 g o l d m a n 认为,从动物王国中存在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和复杂交流机制的昆虫, 到具有社会层级并花费大量时间相互推举、维护联盟的灵长族群,再到群居活动 更加高级和复杂的现代人( h o m os a p i e n s ) ,我们人类读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 这项能力是非常特殊又惊人的,“我们能够将信念、欲望、害怕、失望和生气等 状态归属给他人,也就是把另一个个体也表征为具有这些状态,这与我们自身拥 有这些状态,是完全不同的”2 。而正是前者,也就是我们把他人表征成跟我们 一样有“心”的个体,有情感、理智、思想、好恶,即能够用“心智思考心智( m i n d t h i n k i n ga b o u tm i n d s ) ,是我们人类的诸如语言、爱、政治、游戏、道德等各 种“社会特征之根”。我们在相互牵扯、了解和互动的基础上,从事着语言、游 戏、道德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庞大的交际网络,而这些网络的联系节点,就是各 种各样的读心活动,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各种交集,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之 网( t h ef a b r i co fs o c i a l1 i f ep3 。试想,会存在没有心智化4 的语言和对话 吗? 如果参与者们不能注意到他人的心理状态,那么文化生活、爱、政治以及游 戏的结构还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吗? 如果不能理解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生活是或者 可能像是什么样子的,还会有人伦道义的问题吗? f o d o r 说,如果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判断产生了严重的错误,这将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 为严重的一项智力灾难”5 1 那么,这种读心能力是如何可能的? 它是如何实现的? 它的机制又是怎样的 呢? 这些就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受到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路。 1 1 2 多种研究进路 对生物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所获得的这一值得称叹的重要禀赋的研究涉及 诸多领域。n i c h o ls 和s t i c h 曾总结过以下几种进路。6 l g 吐蕊帆a s i m h l a l 讯gm i n d s :t h ep h i l o s 叩h y ,p s y c h o l o 斟o n dn 眦计o s c 洄蕾c e 可m i n d 坨碱n g 嗽a u n i v e r s 时p r e s s :n e wy o r k2 0 0 6 ,1 2 i b i d 3g o 、妇啵a s i m l m i n gm i n d s :mp h i l o s o p h y ,p s y c h o l 唰口n dn n e 枷s c i e 凇e 巧m i 砌r e 础n 蚕钒妇a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n e wy b r i c ,2 0 0 6 ,2 4g o i d m 鲫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读心( m i n d r e a d i n g ) 和心智化( m e n t a l i z i n g ) 这两个词,意指读心就是把某 种心智状态归属给主体,也即心智化 5f o d o r j 均忙 口喵绷乜,z 舾? 砒尸,0 6 如小矿胁鲥孵加比m 眦印砂矿胁憾c 锄m d g c ,m 签s :m 1 t p r e s s , 1 9 8 7 b ? k 破溅s ,s ,弧c h ,s p m i n d 陀矗j n g :a nl n 把矿d t e da c c 0 1 l m 巧p r e t e n c e s e 铲口w 屯凇s s ,n n du 耐e r s t 口n d i n g d f 船, 砌凼,o x f b r du n i v e r s 时p r e s s ,2 0 0 3 ,2 - 5 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1 )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进化论者认为,读心能力更强的生物在生存和 繁衍方面要比同类竞争者具有更高的存活机率,在自然选择中能够更容易胜出。 “合作机制”7 的解释就是如此:如果合作双方能够在一项协作任务中更好地相 互交流和理解,将会达到更有效的合作,得到互惠共赢的结果。“马基雅维利机 制( m a c h i a v e l li a nd e v i c e s 尸8 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生物在发展了高超 的读心机制的同时,也必须试图阻止其他同类能够轻而易举地读取自己的心理, 以此实现自我保护,因而同时也发展了能够高度伪装和欺骗的机制。 2 ) 行为生态学和认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者们结合以上两种机制假设,采用 更细致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关注在不同的物种身上所展示出来的不同水平的 读心能力。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动物学家通过野外作业方式,常年与大猩猩 生活在一起,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观察它们在群居生活中的相互理解和交往方 式。9 这些研究以前都曾在实验室中通过设计任务情景来实现。但这样的研究方 式还是比较粗糙的,主要通过观察、描述和归纳总结等,也缺乏充分的证据把这 样的比较方法运用到人类自己身上。 3 ) 人类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思想和 情感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巨大差异。比如,生活中所常见的,我们在与文化背景 差异较大的人进行交流或者阅读差异较大的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或幽默笑话时,往 往存在障碍,会有摸不着头脑或者隔靴搔痒的感觉。这当然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 间的翻译问题,也不仅是熟悉程度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塑造所产生的差异问题。 人类学家在学理上持续地证明着这种差异的存在。例如,r i c h a r dn is b e t t 及其 同事在东亚人和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方面发现了惊人的差异1 0 。人类学、社会心理 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读心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是作为 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教养的一种产物。无论如何,我们的相互理解以及预测和解释 他人行为的方式的确受到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 4 ) 对有些发展心理学家而言,也许最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就是,读心能力 的发展伴随着概念能力的发展。他们往往把心智能力的发展归结为丰富的概念发 7k r c b s ,j ,d a w k i n s ,“a n i m a ls i 印a l s :m i n d r e a d i n g 锄d m a n i p u la t i 伽”i nj k r c b s ,柚dn d a v i e s , & 枷f d “r 口,点0 口,d 彳疗西,d ,“f 矗鲫日,y 彳即,o 口幽,2 n de d n 0 x f o r d :b l a c k w e l ls c i t i f i cp u b l i c a t i o n s ,1 9 8 4 5w h i t e n ,a ,b y m e ,凡 如c 觚胱f f 册加f p ,蜒y 胱儿c 锄b r i d g c :c 枷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9 9 7 d ew 妇l ,f “d e c e p t i o ni nt h en a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士i o no f c h i m p 柚z e e s ”i n m “c h e l l ,a n dn t h o m p s o n ( e d s ) , d p c 印f f 口琳? 尸p 仰p c , wd 一胁m 鲫口耐口珂而砧脚硎d p 卯f f ,n e wy o r k :s 诅t eu n i v e r s 时o f n e wy o r kp r e s s ,l9 8 6 ”n i s b e t t ,r ,p e n 吕k ,c h o i ,1 ,a n dn o r e n z a y 狮,八,“c u l t u r e 鲫ds y s t e m so f t l o u g h t :h o l i s t i cv e r s u s 柚a l ”j c c o 龋i t i o n 脚 d 蛔啦口,胎v 诧w ,2 0 0 l ,v o l1 0 8 ,n o 2 ,2 9 l - 31 0 4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导论 展1 1 。另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与读心能力密切相关的一些核心概念,诸如信念、 欲望、意图等,都是关乎一些不可观察的被我们称之为“内部状态”的概念,而 儿童却能够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就很好地掌握并运用它们了。因而,一些心理学家 认为,像信念等这样的心理概念必然基于一种先天的秉赋( i n n a t ee n d o w m e n t ) , 而对于这些概念的习得的理解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先天秉赋的特 征”。还有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希望能够通过对读心的个体发生学的研究来说明发 展中的其它问题。比如,有些人提出词汇学习基于读心能力,有些人提出对生物 学的初步理解来自于对心智的理解,等等。 5 ) 一些精神病理学家提出,各种病理学上显示出来的症状也许可以假设是 由读心能力的缺陷造成的。例如,自闭症( a u t is m ) 患者的诊断依赖于一组测定 标准,但是这些相关的症状集结在一起的原因尚不清楚。而如果假设这些是由于 读心能力的缺失造成的,则为此提供了一种更深层而统一的解释。临床心理学的 关注点更加偏重实际方面,例如,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人群的 读心能力,以此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6 ) 神经科学则通过损伤研究,单细胞研究,神经成像等方法来考察读心过 程中所伴随的脑神经活动,将研究进一步微观化精细化,给出自然科学的解释。 1 1 3 哲学进路 然而,无论对这一现象的现代研究多么丰富多样,它在哲学上始终有着一个 悠久的认识论起源。 传统的心智哲学具有两个基本部分:本体论和认识论。认识论包括:他心问 题和自我知识问题。他心问题是指,我们如何知道除自身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心智 呢?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心智,我们又是如何可能了解它们的呢? 自我知识问题 则关注我自己的心理状态的知识的特征,我们是如何获知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呢? 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的确拥有着某种特权通道( p r i v i l e g ea c c e s s ) 呢? 如果有,它是如何可能的? 如果没有,我们又是如何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呢? 读心被自然地理解为这些认识论问题的后代,因为它直接涉及的就是对他人 ( 或自我) 的心理状态的归属。然而,对这些认识论问题的回答与本体论问题却 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本体论问题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心智和心理状态? 它 1 1 g o p n 毗a ,m e l t z o 压a 肋胁,劢皑曲括册dm d 胁,c 栅b r i d g e ,m a :m l tp r e s s ,l9 9 7 1 2 l e s l i e ,八“h o wt oa c q u i r ca r e p r c s e n t a t i o n a lm e o 叫o fm m d ”i nd s p e r b 柚ds d a v i e s ( e d s ) , 胁衄吲w 阳疗胁“o ,l ,o x f o r d :0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0 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们与物理状态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根本上是物理的或非物理的吗? 它们是如何 与大脑状态相关联的呢? 等等。 本文要做的有关读心能力的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在进入讨论之 前,在此先追溯一下读心问题在哲学史上最直接的认识论来源一一他心问题,而 正如上文所述,这一被划归为认识论阵营的问题,实则与本体论问题相伴相生。 1 2 他心问题 1 2 1 笛卡尔的誓自明性乃直觉与唯我论 如前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直觉:了解自己的心智与了解他人的心 智截然不同。对这一直觉最直接也最清晰的表述就是笛卡尔的“心智的自明性”, 这一直觉告诉我们,我们在每一个当下能够清楚明白地感知到的只有自己的心理 状态,而他人的心理状态无论如何无法像自己的心理状态那样直接地“自明地” 呈现给我们,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具体一点来说,我通常可以认为自己在想什么,他人是完全不知情的,这些 状态是我个人享有的完全私密的内部状态。虽然如果这个人对我非常了解,他可 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我的行为举止做出推断。即便如此,如果我想要掩饰,还是 可以给予误导,混淆视听。一般来说,如果我的演技不是特别蹩脚,同时对方又 格外明察秋毫,我还是可以蒙混过关的。通常情况下,我似乎总是有理由认为, 我是我的心理状态的最合法的表达者和代言人,任何他人对我的心理状态的了解 都是间接的、外部的,具有推测性和偶然性,我有权予以否认,因为只有我自己 对它的了解才是直接的,因而具有自明性。 他人的心理状态对我而言同样如此,它们似乎永远隐藏在幕后,舞台中上演 的只是人们的语言和动作神情等外部表现。我们不可能既不通过观察他们的外在 行为( 包括表情、神态、举止) ,也不需要听取他们的自我报告,就断言说,自 己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也许,在其它事情上,我可以比较自信地说,自己比 他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因而更具有发言权。然而,在涉及到他人的心思时,我们 通常不会妄下断言。因为似乎总存在着一位比我更有发言权的“当事人”,能够 对我的各种忖度做出一个更加权威的裁断。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我会坚持认为对方的陈述只不过是一种掩饰或欺骗。 尽管如此,不管我做出的“推断”被之后的“事实”“证明”有多么的“正确”, 我所作的都只能是某种“推断”。而所谓的“事实”,也只是对方随后所表现出来 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论 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是否与某些推测相吻合,这同样是从外在观察的角度来做 出说明的。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他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只能做出一个概率上的推 测和把握。而对于他人的内在世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深入其中,去探个究竟。 除非,我们像有些哲学家那样直接否认掉这些内在状态的存在,否则,在本体论 的意义上,我们就不具备严格合法的通道,来直接达及他人的内在世界。 以上便是笛卡尔的“自明性”直觉所表达的内容,这也正是“唯我论”滋生 的温床。“唯我论”直接从这一直觉推出:我只知道自己有心,他人有没有心我 完全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因而推断,我便是宇宙间唯一有心的个体。“唯 我论”的这一跳跃式的论断结果严重违反常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为人所接受的。 一般对“唯我论”做出的最有效的驳斥就是常识例证,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根本不可能将“唯我论”一以贯之地进行到底,除非你不与他人进行任何对话 和交流,任何交流都在先预设了他人心的存在。罗素就曾取笑过一位给他写信的 女士:她在信中说自己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唯我论者! 实际上,在使用公共语 言宣称只有自己有心的人,在向外传达这一“惊世信条”之时,就已经是在自毁 前提了,将自身至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显然,“唯我论”只具有理论上的可 能性,人总是社会中的人,他只要生存于群之体中,就不可能否认还存在着自身 之外的其它心灵,即便是流落孤岛的鲁滨逊也不可否认“星期五”是有心灵的。 维特根斯坦就曾用著名的“盒子里的甲虫”的比喻生动地说明过这种很强的 直觉: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装着某种东西的盒子:我们把这种东西称之为甲虫。 谁也不能窥视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盒子,而且每个人都说他只是通过看到他的甲虫 才知道甲虫是什么。一一此时完全可能每个人盒子里都装着一些不同的东西。1 3 然而之后,他又用著名的“私人语言不存在的论证驳斥了这一直觉,这里不详 细展开了。 只是,我和他人的心之间的通道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我们到底 是如何达及他心、了解和归属他心的呢? 迄今已鲜有哲学家和学者们还固执地行 进在“唯我论”的道路上了,然而,它作为一种我们内在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 响仍然以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途径或多或少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为了打破唯我论的怀疑主义“梦魇”,哲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策略,来说明 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像唯我论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座座被相互隔离的孤岛。 1 3 【奥】维特根斯坦著,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8 年,2 9 3 ,第1 5 0 页 7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导论 1 2 2 行为主义 “自明性”直觉以及类比推理说明实际上都是与笛卡尔的心物二分的二元论 思想一脉相承的。笛卡尔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两种实体一一即存在于时间也占据空 间的有广延的物质,以及只存在于时间不占据空间的,也即非广延的心智。心智 现象发生在心智实体中,物理现象发生在物质实体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 果交互作用。然而两者之间是如何交互的问题,是仅靠指派“松果腺”作为交互 场所,所无法解决的,也因而成为该理论难解的谜团。 基于此,心智成了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其存在方式就是反思, 即“我思故我在”的论证。由此,他心问题产生,“唯我论”也有了其立足之基。 而这正是我们要解决他心问题所力图冲破的藩篱。 行为主义的破点正是从直击心物二元论开始的,认为“唯我论”的最大问题 就在于把心智与物质分离开来,也就将心智与行为分离开来了。而在行为主义者 看来,心智与行为恰恰是不可分的,心智就是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代名词”而已, 认识他心就等于认识他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谈论一个人的心就是谈论他的行 为倾向”,这些行为倾向是“内心的独自或言语”,是“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社交性 交谈”,了解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倾向,除此之外,再没 有别的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他心就与认识其它 的物理过程没有什么不同。根据行为主义的策略,这些含有心理概念的句子完全 可以用包含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句子来代替,因为两者根本就是一回事。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近代以来的许多哲学家都是通过考察心理状态的概念来 完成对心智的理解的。他们认为,既然我们拥有像信念、欲望、意图等这样的心 智概念,这些概念是语言的重要组成,我们通过富含这些概念的语言来归属和理 解心理状态,那么这些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 它们的意义是如何获得的? 这 些相应的对心理状态概念的理解就成为理解心理状态的线索。这样,一旦回答了 心理状态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回答了心理状态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进而能够回 答有关心理状态归属的认识论问题。 赖尔作为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其心的概念一书可以说是开启了这一先 河。1 他在书的伊始就将笛卡尔的二元论方案称为“官方的神话”,认为心智在 这样的图景中仅仅是“机器中的幽灵”。他坚决反对这一做法,认为:心智不是 1 4 【英】吉尔伯特赖尔著,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l o 页。 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独立实体,仅仅是行为倾向,当我们说人们具有某些心智特征,我们不是在谈论 影响他们的外在行为和话语的神秘事件,我们所谈论的正是这些外在行为和话语 本身。也就是说,如果说像“信念”“欲望”“疼痛”等这样的日常的心理状态词 汇是有意义的,则这些词汇不可能指称个体内在的不可观察的事件,它们指称的 就是这些外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话语等事件。这样一来,心智世界就安然地居于物 理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之中了。同时,包含这些词汇的那些句子的意义就可以换成 陈述行为的条件句了。例如,句子1 ) “小明相信要下雨”,这个句子的意思可以 用几个条件句来表示,此处先列举其中的两个:2 ) 如果你问小明“天要下雨吗? ”, 他会给出肯定的答复;3 ) 如果小明要出门,他会带上雨具。也就是说,如果1 ) 句子为真,那么后面两个陈述行为的条件句亦为真。这样1 ) 句才是有意义的。 因而,行为主义通过将心理状态词汇还原为行为词汇,就用行为或行为倾向 取代了心理状态的位置。这样,他心问题似乎显得容易起来了,“读心”已经不 把“他心”存在作为前提,你“有心”还是“无心”,在行为主义这里成为一个 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我任何时候读到的都是你的行为以及行为 倾向,预设你的行为背后存在一个“心”并借助心理状态来说明行为只是方便起 见,这样的假设实则可有可无,将之舍弃也并无大碍。通过把心理状态还原为行 为和行为倾向,也就把他心问题消解掉了,因而就不存在由我的心推及你的心的 合理性问题了。 然而,行为主义面临着一个明显的“循环解释”问题。例如前文的例子中, 1 ) 句有意义并不能推出后面两个句子值为真,2 ) 句要为真,需要满足一些前提 条件,譬如,小明必须要听明白了你这句话的意思,同时并不想故意隐瞒他的实 际想法,或者相信你能理解他的回答,等等。3 ) 句要为真,需要满足他相信带 上雨具会不被雨淋,而且他不想被雨淋,不认为淋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可 能会担心淋了雨会感冒,感冒了会很不舒服,等等。 也就是说,仅仅用包含行为分析的句子无法充分说明包含心理状态概念的句 子,要给出充分完备的说明,必须引入新的心理状态概念,由此形成了一个嵌套 结构的解释循环。其实,这种反驳正是拒绝将心理状态完全还原为行为状态,认 为两种状态显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导致我们做出一种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很多, 隐含了无穷多的可能性,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不可能严格一一对应,将两者完全 等同总有难尽之处。 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论 当然,行为主义者所说的行为不仅仅指外显行为,还包括一个模糊地带“行 为倾向”,也就是那些虽没有真正显示出这一行为,但具有显示出这一行为的倾 向或可能性。就像玻璃具有易碎的“倾向”,并不需要一定要将之打碎才能显示 其易碎性,在它完好无损的时候也依然是“易碎的”。 这似乎是把替代心理状态的重担由显性的行为表现卸到了隐性的“行为倾 向”的肩头,然而,行为倾向实际上遇到的是与外显的行为表现同样的问题。也 就是说,相同的心理状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导向不同的行为倾向,当然行为 主义者会说,导向不同行为倾向的一定是不同的心理状态,绝不可能是相同的心 理状态。这样一来,势必要将两者等同起来的主张,似乎并非把心理状态“祛魅” 了,反倒是把行为和行为倾向“增魅”了。 行为主义的初衷是用行为词汇来替代心理词汇,就是为了实现将心智概念的 意义外部化,避免仅仅通过内省途径认识心智而导致的“唯我论”困境。行为主 义的这一主张的确克服了许多通过内省手段而导致的二元论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它在这一点上似乎走得太远了一点。首先,如上所述,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 做到两种词汇之间的彻底还原。其次,即便我们能将心理状态词汇替换为行为词 汇,把心理状态还原为行为和行为倾向,这样做的结果也将会导致把鲜活的心理 现象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把心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一原本要把心与行为 合一以防范“唯我论”侵入的主张,最终却只剩下了剥离了心之后的行为外壳, 走向了“唯我论”的完全对立面,由绝对的第一人称的一端走向了绝对的第三人 称的另一端。曾经有这样一则流传甚广的有关行为主义的笑话:一个行为主义者 与朋友聊天之后,问:“看得出来我们刚才的谈话让你感到愉快,因为你的行为 可以表现出来。那么我呢? 我不知道! 因为我看不到自己的表现啊! ” 1 2 3 功能主义1 5 功能主义的提出得益于二十世纪中叶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其 理论思想基于一个类比假设:心理状态本身就像计算机的软件一样,作为一个系 统内的功能实现机制起作用,身体就像硬件,感觉刺激作为输入,行为是输出, 中间就是作为程序软件的心理状态的运作。 功能主义的这一说明显然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弥补了行为主义的不足,赋予了 蝤值得注意的是,在心智哲学中,“功能主义”一词被用于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些是与此处的用法有相似性 的,有些则不然参见l y c 柚,w “f u n c t i o n a l i s m ”i ns g u t t e n p l 锄( e d s ) ,一c d ,毕,口” 明f d 砌肋泐s 印砂矿 加堪 o x f o r d :b l a c k w e 9 9 4 ,3l7 3 2 3 ;b 】o c l c ,n “f u n c t i o n a l i s m i i ls g u n c n p l 柚( e d s ) ,彳g d 叩删加f d 眦 砌妇q 咖,旷m 以o 熵r d :b l a c k w e l i ,l9 9 4 ,3 2 3 - 3 3 2 1 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论 心理状态以存在的重要意义,把心理状态理解为感觉输入和行为输出之间的功能 环节,而并非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甚至否认其存在。 这一点反应在概念层面上就是,既然心理状态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角色,那么 相应的心理状态词汇在使用时也就被赋予了因果功能的角色。 心智状态词汇的意义问题,我其实可以与科学哲学中的理论词汇的意义问题 相类比。行为主义所遭遇的困境类似于实证主义解决理论词汇的意义问题的方案 所遇到的困难。实证主义者认为,由于任何理论都是不可观察的,都来自于对可 观察现象的归纳总结,那么任何理论词汇都应该能够通过观察词汇得到完全的解 释,也就是说理论词汇都可以用观察词汇来替代,这就类似于行为主义要求心理 词汇都用行为词汇来替代。然而这样的要求往往事与愿违,正如h e m p e l 所指出 的那样,每当我们试图给出这样的解释的时候,总是发现这种解释是不完全的, 总是要进一步引入新的理论词汇来完善解释。这种情形与我们前文所述行为主义 在解释心理状态与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