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语言哲学是海德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前期海德格尔那里,他 是从“此在”出发来研究语言的,语言的基础是作为“此在”生存论建构的话语。这样 一条“人语言”探讨语言的道路在后期海德格尔看来有滑向其所批判的主体性哲学的 危险。因此,后期海德格尔思考语言的道路发生了转向,从前期的“人语言”转变为 后期“语言人” 。海德格尔前后期运思道路的转变并不是一种突变,而是其坚持批判 形而上学和自我批判的必然结果。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主要是批判传统的对象性和工具性语言观。他认为传统语言观更 深层次的基础是主体性形而上学,即是把语言看成是人的话语活动及其产物。海德格尔 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恰恰遮蔽了语言的本质,因为从人的说及其说出的东西出发来研究语 言之本质的传统语言观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的说如何可能、人的说建基于何 处。因此,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是给人言寻找一个根基。通过对前柏拉图时期三位思 想家著作残篇以及对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特拉克尔诗歌的倾听和解读,海德格尔得出 了本质的语言就是大道之道说这一结论。语言即是道说,即是大道之成道。本源的语言 开辟道路并给出澄明之境。语言让物物化、让世界世界化,然而其本身却隐而不显, 显 与隐是语言的运作机制。海德格尔认为, 传统的语言观只看到了语言显的一面,遗忘了 语言隐的一面。语言开辟道路和给出澄明之境,天、地、神、人在这里成其所是地存在, 语言通过让它们成其所是而显现自身,又通过进入它们之中而成其本质。人作为四方一 体中的一方,行进在语言给出的道路之上并成其所是地入于澄明之境之中与其它三方相 互关涉, 也就是说,语言使人成为人。这样,人与语言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变:不是人说 语言,而是语言“用”人说,语言通过“用”人说而显现自身。这个“用”就是语言对 身处其中的人的允诺。因此,人言根植于语言,人的“说”是对语言之允诺的应答,应 答的方式就是“诗”与“思” 。 “诗”对应于语言运作机制中显的一面, “思”对应于语 言运作机制中隐的一面,两者合一才能对语言有所说。因此,真正通向语言的道路就是 语言自身开辟出来的人入于其中的道路。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思想是对作为人言的语言的寻根式思考, 这同时也是对人本 身的寻根式思考,特别是想在批判主体哲学的基础上探寻人的本真存在。这种探寻对身 处当代的我们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自笛卡尔以降,人就成为了主体,世界上其它 的一切同时就成为了客体。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主体研究客体、统治客体的能 ii 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人与物的关系就是占有与被占有、开发与被开发的关系。海 德格尔寻根式的探寻提醒我们当代人除了科技世界以外,我们应该有更为丰富、更为本 真的生存方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来自何处,又将归向何 处。可以说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人寻根,给人寻找家园。 关 键 词:海德格尔;语言;人;家园 iii abstract language philosoph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heidegger s system of philosophy. in the early heidegger, he started to study language from “ dasein” , and language was based on discourse which is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of “ dasein” . the way from the people to language seems to have the danger sliding into subjectivism criticized by heidegger. therefore, in the later heidegger, the way of the thinking language have been changed, from “ man ? language” early into “ language ? people” late .it is not a mutation that heideggers way of thinking have been changed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but is the result of his insistence on criticism of metaphysics and self- criticism. heideggers linguistic view is mainly the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and objective view of language. he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view is based deeply on subject of metaphysics, which regards the discourse as human activity and its product. heidegge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view which studies the nature of the language from saying and something people say conceals precisely the nature of the language, because it ignores a fundamental issue: how people can say and where saying base on. therefore, later heidegger s view of language aims at looking for foundation for saying. by listening and interpreting pre- plato s thinker s fragments of works and holderlin s, rilke s, and trakl s poems, heidegg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guage is saying of tao. language is tao, operating of tao. original language opens the way and gives clear state. language makes things materialized and makes world globalized, however, it is introvert itsel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anguage. heidegge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view just sees explicit side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anguage but forgets the implicit one. language opens way and gives clear state in where heaven, earth, god, man exist as they are. the language shows itself by allowing them to become as they are and keeps its nature by entering into them. man as a party to “ the fourfold” , walking on the way opened by language and becoming what it is by entering into the clear state given by language relates to other three parts. language makes man as man.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guage has shifted: not people say language, but language “ use” saying to show itself. this “ use” is promises made by language to man who lives in language. iv therefore, man has its roots in language and saying is response to the promise of language .the way of response is “ poetry” and “ thinking” . the former corresponds to the explicit side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anguage and the later corresponds to the implicit side of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anguage. combination of “ poetry” and “ thinking” is the respond to promise of the language. therefore, the real way to language is the one opened by language into which people have entered. later heideggers language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thought that is looking for roots for saying, and it also looks for roots for mankind. in l ater heidegger s language philosophy, inquiry essence of mankind is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subjective metaphysics. nowadays, looking for roo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since descartes, man became the subject, mean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became the objects.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ability studying objects and ruling objects has been strengthened unpreceden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s just is being occupying and being occupied, being developing and being developed. search for roots gives us a richer and more authentic way of life except our modern world of technology. in todays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we should think about where we come from, in turn come back to where. in a word, later heideggers language philosophy finally is looking for roots and home for mankind. k e y w o r d s : heidegger; language; man; home i 引 言 1 引 言 正如海德格尔本人所说,其著作本非著作而是道路。在运思道路上海德格尔反反复 复地上下求索, 他想探寻人之存在的本真样态和本真归属。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不仅是对 传统形而上学的运思和批判,更是对其自身的运思和批判。如果说在海德格尔眼里传统 形而上学走上了一条遗忘了存在、遗忘了本真此在的道路,那么其前期的让此在走向存 在、走向本真存在的道路并不能让他自己满意,这才有了后期对能让作为终有一死者的 人走向其本真道路的运思转向。在这条求索的道路上, 海德格尔倾听到了大道静寂之大 音,倾听到了终有一死者的本真状态,还倾听到了物与世界的亲密区分。然而,这一切 都建基于海德格尔倾听到了一种允诺:大道的允诺,大道之道说对终有一死者的允诺。 当然,这里的大道之说不同于人言,我们不能从人言出发去理解道说,而要从聆听道说 出发来寻找人言的根。因此,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思想与传统形而上学里的语言思想有 着本质的差别,与现当代各种语言科学和语言哲学所研究的语言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在 后期海德格尔那里,本源的语言是不同于人言的语言,是一种非对象性的语言,是一种 “听”早于“说”的语言,是大道向终有一死者允诺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工具,不是 对象,更不是人的行为和其结果,我们无法从人出发获得关于本真语言的知识。相反, 人的本质是建基于本源的语言对人的允诺,正是语言对人的允诺造就了人的本质。后期 海德格尔从其前期的此在基础存在论转向了此在之“在” ,也就是转向了语言,这是一 种对语言所作的寻根式的运思。 传统语言思想和现当代各种语言哲学和语言科学中的语 言思想都是把人言作为考察对象, 而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是要把人言的 “根” 寻求 (倾 听)到,人言根植于道说,这同时也是对人的寻根,人根植于语言之中。 海德格尔前期的存在论思想是克服和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一种尝试, 但正如海氏本 人所说:任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克服一方面是对形而上学整体的追问,另一方面 追问者本人已身处于形而上学之中。 后期海德格尔认识到其前期思想虽然想克服传统的 形而上学,但其本身面临着一种滑向极端主体性危险。因此,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思 想做出了新的运思,其前期思想的主题存在和语言在后期得到了新的思考和阐释, 并逐渐地摆脱形而上学的语言,他是想用非形而上学的语言来显示其非形而上学的运 思。其运思的主旨是给现代无家可归的我们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近代主体哲学把人 从其根源处连根拔起,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是想消解主体形而上学,恢复作为终有一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2 死者的人的本真生存样态和本真价值。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以“存在” (后期更倾向于用“大道” )为运思主线 ,由此引发 出对形而上学、真理、艺术、科技、语言等问题的思考。就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溯源式的 运思来说,他是一位纯哲学家;可是就其对现代科技和人的运思来看,他又不是一位书 斋学者。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既有对前期基础存在论思想的进一步运思,也有对现 代性的思考和批判。因此,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现实 意义。 本文不但要分析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理论来源、运思基础及其内在结构,而且 要阐述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人言与人之存在问题以及后期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当 代意义与价值。对海德格尔哲学文本的解读并不是完全揭示其本来的意思,用诠释学的 观点看来,我们都是带着前理解去解读文本的,解读海德格尔文本的一个目的是尝试从 其中寻找能与现代沟通的话语方式。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源 3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 源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是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工具性、 对象性语言观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海德格尔认为自从柏拉图以降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观就逐渐地演变为工具性、对 象性的语言观,在这种语言观看来,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我们对语言可以像研 究任何一个现成存在者那样对象性地研究它。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把语言 研究体系化的是亚里士多德,而把这种语言研究发展到极致的则是洪堡特。因此,海德 格尔对传统语言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亚里士多德和洪堡特语言思想的批判。可以 说,对传统语言思想的批判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一个出发点。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 对象性和工具性语言观是把握不住语言本质的, 因为语言不是存在者, 不是现成的材料, 语言有其更深、更原始的根基。海德格尔认为,要想重拾存在、重拾本质的语言就要返 回到前柏拉图时期的思想家那里,即回到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那里。海德格尔是想通 过对他们的思想残篇的运思和解读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原始元素来为自己的语言思想 寻找一个源头。海德格尔主要解读了“解蔽” (a l e t h e i a )和“逻各斯” (l o g o s ) ,通 过对它们“六经注我”式的解读,海德格尔倾听到了本质语言的召唤。在倾听到了原始 语言的召唤时, 海德格尔也改变了其前期以 “此在” 为出发点的基础存在论的运思方式, 并对其前期的运思方式做了自我批判和突破,由对“此在”的研究转向对此在之“此” 的研究。 一、 海德格尔对传统语言思想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哲学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是问“存在是 什么” 。这样,传统哲学就把存在当作一个具体的存在者了。自笛卡尔以来,近现代哲 学对存在者的研究是主体对客体的研究,是一种把客体当作研究对象的对象性研究。那 么, 主体如何能够超越自身而达到客体并正确地认识客体这一问题就成了整个近现代西 方哲学史中最主要的问题了。 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 不同的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这些观点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这一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 解决,关键在于整个西方哲学都遗忘了存在,把存在误认为是存在者。其实,这样一来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4 主体在某种层面上也成为了对象,成为了存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上, 客体成为主体 认识的对象,语言也不例外。传统哲学把语言看作是对象、工具,即语言是人类的工具,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传统哲学对语言本质的把握是一种对象性的 把握。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对象性的把握是无法真正地把握住语言本质的。传统哲学 把语言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表情达意、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观点在海德格尔看 来只是看到了作为人言的语言现象而已,而这离语言的本质还很远。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哲学把语言作为对象、工具来研究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并一直延续现在。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系统地提出语言思想的人是亚里 士多德,而把西方形而上学语言思想发展到极致的则是洪堡特。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思想 主要是一种符号论表现说。在解释篇中,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 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正如所有的民族并没有共同的文字, 所有的民族也没有相同的口语。 但是语言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这种内 心经验所表现出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声音是表现心灵体验 的符号,文字是表现声音的符号,虽然声音和文字有着种种差别,但是心灵体验的对象 对人们来说是一样的,因此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可能的。但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 的这种语言思想:一方面遮蔽了作为逻各斯的语言的原始含义,另一方面也给后来的符 合论真理观打下了基础。海德格尔在翻译这段话时用“显示”来代替“符号” ,这说明了 海德格尔在翻译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原文时是从他自己的运思角度出发的。在古希腊,逻 各斯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公式、尺度、原则、理性、所写 的东西、所思的东西等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逻各斯的含义逐渐的集中于逻辑和 理性这两方面上,其它的原始的含义已经逐渐地被遮蔽起来。在语言方面,这就表现为 语言变为一种符号,一种具有描述功能的符号。海德格尔认为从显示到描述的转变也意 味着真理观上的根本转变, “在希腊文化的鼎盛时期,符号( zeichen) 是从显示(zeigen) 方面来经验的,是通过显示并且为显示而被创造出来的。而自泛希腊化(斯多亚派)时 代以降,通过某种固定而形成了作为描述工具的符号;由此,对某个对象的表象便被调 整和指向另一个对象了。描述(bezeichnen)就不再是让显示意义上的显示。符号从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立田译,人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9 月第一版,第 49 页。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源 5 示者到描述者的变化乃依据(beruht)于真理之本质的转变”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海 德格尔认为从“显示”到“描述”的转变不仅仅是对语言看法的转变,而且是与人们真 理观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作为让显示的显示者比作为描述的描述者的本质要丰富 和源始的多。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 系这一观点是否成立; 二是语言是人类借以描述对象的符号这一观点是否道出了语言的 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观正是把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毫无问题的事实接 受了,并把它们当作语言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就是把语言作为表达心灵和外在对象的符 号的,而这一观点正是海德格尔要批判的。海德格尔并不是完全否定符号论的语言观, 而是反对把这一语言观作为是对语言的本质来把握, 认为这样来把握语言的本质恰恰远 离了本质的语言。 德国现代语言学家洪堡特则把语言与人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 并把语言看成是一个 生成的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虽然洪堡特对语言的研究做出了天才般的贡献,但其语 言思想还是没有脱离传统语言思想的框架。他对语言本质的追问仍然是问“语言是什 么” ,这种“什么存在”式的追问是无法把握到语言的本质的,因为这样的追问的方 式仍然是把语言当作存在者,当作对象。虽然洪堡特把语言观看作是世界观,但是这种 语言观的出发点还是人,也就是说这种语言观还是以人为导向的。海德格尔指出“洪堡 走向语言的道路是以人为指向的,经由语言而导向另一个目标, 即:探索和描绘人类精 神之发展” 。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洪堡特虽然在对传统的语言观做了很大的突破, 但是他仍然把语言看作是研究人类精神发展的途径和工具。在洪堡特眼里,研究语言的 出发点是人,最终目标还是人。语言仍然是人的活动,是人在说语言。然而, “由此角 度来理解的语言之本质并没有同时也把语言本质显示出来: 语言作为语言而成其本质的 方式,也即持存的方式,也就是在那个允诺语言入于语言之本己要素而成其本身的东西 中聚集起来的方式” 。 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把语言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把 语言作为探索人类精神发展的途径都无法把握语言的本质的, 因为这种对象性和工具性 的研究只能把握作为人言的语言, 而真正使语言成其本质的本质语言是无法用这种对象 性和工具性的方法去把握的。 其实海德格尔对对象性和工具性的研究方法的批判是在批 判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元对立。 正是由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 人们才把世界作为客体、 对象来处理,而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对象。当然,这种对象性和工具性的研究方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 9 月(修订译本) ,2 4 2 2 4 3 页。)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 9 月(修订译本) ,2 4 8 页。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 9 月(修订译本) ,248 页。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6 法在海德格尔看来也不是完全错误的,主客二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如果 把这种二元对立和对象性的研究方法作为统治性的研究方法, 以为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得 到关于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知识的话,那么真正的本质将被我们遗忘,本质自身的丰富性 也就被扁平化了。 语言的本质必须通过另一种更为本源的运思方法才能得到聆听, 这种本源的方法既 然不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的研究方法, 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方法呢?海德 格尔又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方法的呢?它能使我们把握到语言的本质吗?海德格尔通过 它的著作告诉我们这种本源的方法其实一直存在着, 只不过从哲学开始时它就隐而不显 了,这种本源的方法就存在于前柏拉图时期的思想者那里。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要想聆 听语言的本质,就必须回到古希腊的前柏拉图时期。 二、 对前柏拉图时期三位古希腊哲人思想的探源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逐渐地被遮蔽了,同时哲学也偏 离了思的轨道。当“存在论”产生的时候,哲学产生了,与此同时思的传统也就结束了, 因为存在论是把存在当作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以柏拉图哲学为开端的, 这是一种终结性的开端:思的终结,哲学的开端。为什么说柏拉图哲学是这一哲学的开 端呢?因为柏拉图哲学是一种理念论哲学、看的哲学。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真 正的存在,是不断变换的存在者背后不变的本质,而人是要借助于理性之光才能认识到 这种本质理念的。这样领悟就变成了认识,认识与认识的对象就被割裂开来。这样作为 涌现、显示等原始意义的存在就变成了不变的脱离涌现、显示过程的认识的对象。随着 理念变成了存在者背后的本质,获取这种本质的理性认识也获得了统治地位。而到了亚 里士多德那里,他则试图通过一系列范畴来规定存在,这样存在进一步地脱离了涌现等 原始意义了。这一脱离的过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西方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 进一步地明确地提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因此,为了重拾存在、重拾思,海德格尔 认为就必须回到柏拉图以前的思者那里。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以前的思者才真正讨论 了思想的源头,因为他们把存在看成是涌现、显示的过程,而不是把存在看成是固定不 变的存在者。这些思想家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海德格尔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他们的 残篇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词源学的考证。 当然, 海德格尔对他们思想残篇的解读是 “六 经注我”式的,是要让这些残篇来为他自己说话的。海德格尔在对他们思想的海氏解读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源 7 中主要想探源,探明被两千多年形而上学所遮蔽的源,也就是探明存在(a l e t h e i a )和 语言( l o g o s ) 之源。可以说,这样的探源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基石。在海德格尔的解读 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赫拉克利特残篇中的“逻各斯”与“无蔽”和巴门尼德残篇中的 “命运”这几个关键词的解读。 在前柏拉图时期,存在和语言并没有被分离开来。首先看看海德格尔对“逻各斯” 的解读。在西方哲学史上逻各斯获得了各种解释,诸如理性、规则、言语、逻辑和意义 等等。这些解释都是在理性的视域下获得的,理性成为了判定的标准和意义的源泉。海 德格尔对此发出了疑问: “其中总是一再透露出一种呼声,要求把理性当作有为和无为 的尺度。可是,要是理性同时与非理性和反理性一道,固执于那种相同耽搁的同一个层 面上,而这种耽搁就是忘记了思考理性的本质来源以及对其到达的参与,那么,理性到 底能做些什么呢?” 。 在此,海德格尔表明如果不去追问逻各斯的原初的本质,那么关 于逻各斯的各种知识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是在遗忘逻各 斯原始本质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因此,这样的哲学是无根的哲学。海德格尔去探求逻各 斯的原初本质也就是给西方哲学寻根,给西方的思想寻找一个宁静的家园。那么“逻各 斯”的原初意义是什么呢?逻各斯的原初意义就是涌现、显现,存在和语言都包含于其 中,是作为陈说(aussagen)和被陈说者(das aussagen)的结合。后来的哲学对逻各斯的解 释都把其原初的意义做了某一方面的发展, 而其原初意义的丰富性却逐渐地荒芜和缺失 了。根据海德格尔的词源学的考证, “陈说”(aussagen),在德语中就是指放下来和放在 眼前也就是置放(legen) 。因此,陈说的意思就是“把自身和它者聚集起来的放下来和 放在眼前” 。 因此,逻各斯中陈说一面的根本意思是置放,是放下来和放在眼前。当然, 逻各斯当然有言说和陈述的意思,并且到了后来这层意思还成了逻各斯的主要意思。但 是我们不能因为这就遗忘了逻各斯的本源意义。 逻各斯本身的陈说和被陈说者的结合说 明了其本质有着自身的原初丰富性,这种原初的丰富性是理性和规律所无法完全涵盖 的。后来人们把逻各斯看作是理性、言谈和规律,尽管这些也是逻各斯的意义,但是一 旦把它们当中的某个或全部当成是逻各斯的本质,那么我们也就远离了逻各斯本身。可 以说,理性、言说和规律是从聚集、置放引发而来的,正是因为逻各斯的本源意义是置 放,即把自身和它者放下来和放在眼前,我们才能对它者和自身有所言说。 置放就是无蔽。 “一起呈放于眼前的东西已经被置放入无蔽状态中了,已经被聚集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 年 10 月第一版,第 220221 页。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 年 10 月第一版,第 221 页。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8 到、被投放到、被储存到无蔽状态之中,也就是被庇护入无蔽状态之中。 ” 。 置放就是 把呈放于眼前的东西庇护入、聚集入无蔽状态之中,因此逻各斯本身就有无蔽的一面。 逻各斯就是自我涌显的无蔽。关键是逻各斯的这种无蔽和言说之间是如何发生关系的 呢?海德格尔认为这个问题在提问方式上是有问题的。 因为作为道说和言说的逻各斯本 质上就是让事物呈放于眼前,如其所是的呈放于眼前。 “道说和言谈的本质是让事物一 起呈放于眼前,即让一切被置放于无蔽中状态中的在场者一起呈放于眼前” 。 因此,道 说和言谈本质不是陈述,不是对某一对象的陈述,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陈述和判断,毋宁 说陈述和判断是道说和言谈的衍生意义中的一维罢了。 正是道说和言谈本质上让无蔽状 态中的存在者呈放于眼前,让存在者聚集起来,有所庇护的聚集起来,道说和言谈的本 质就是让事物呈放于眼前并根植于逻各斯。因此,海德格尔对逻各斯和无蔽的词源学考 证并不是出于语言学的需要, 而是想通过词源学的考证回到古希腊那里, 回到源头那里, 回到逻各斯的本质丰富性那里。 除了对逻各斯和无蔽进行词源学的考证外,海德格尔还考证了巴门尼德的残篇。海 德格尔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考证主要是想引出在场者之在场的二重性, 并论证道说就是二 重性的运作机制。 海德格尔在这里为什么用在场者之在场的二重性这一说法而不用存在 与存在者的区分这一说法呢?因为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关于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实 际上把二者都当成现成的东西了。这样存在也成为了一种存在者,这种区分恰恰遗忘了 存在。因此,他在解读巴门尼德的残篇时用了在场者之在场这一说法。在场者之在场的 二重性其实就是在场着与在场者的亲密区分。 在在场者之在场的二重性中起支配作用的 就是道说。在这里道说不是判定和表达,而是聚集和置放,即把在场者带入、聚集入在 场之无蔽状态中。因此,这里的道说不仅仅是指人类的语言,道说从根本上说不是人类 的能力,反之,人类的言谈正是根植于道说之中。二重性(在场者和在场着)给出了存 在者之存在。海德格尔论述了正是在二重性内,思想和存在统一。 “思想根植于置放、 言说之中,并且根据置放、言说而成其本质” 。思想根植置放、言说,因此,思想就不 仅仅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了,就不仅仅是人类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了,思想从根本意义 上说也是让在场者在其在场中呈放出来。存在也是在在场中的自我呈放,在此意义上思 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并不是一个现成者和另一个现成者的一致,这是 传统哲学符合论的观点;思想和存在的统一是根植于置放和言说,也就是根植于道说,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 0 0 5 年 1 0 月第一版,第 2 2 4 页。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 0 0 5 年 1 0 月第一版,第 2 2 5 页。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 年 10 月第一版,第 263 页。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源 9 正是由道说支配的二重性才给了思想和存在统一的地带。因此,这种统一不是主体认识 对客体的符合,而是有着更原始的基础。 海德格尔对前柏拉图时期思想者残篇的解读是寻根式的追溯。 海德格尔在对他们思 想的解读中主要想探源,在探源的过程中海德格尔觉得道说、逻各斯的本质丰富性逐渐 地被人们遗忘了。人们身处于二重性之中,但是人们所关注的只是现成的存在者,现成 的在场者。世界成了现成事物的堆积,逻各斯成了人类所拥有的理性和逻辑,也成了存 在者。这样世界和逻各斯都失去了其本真的丰富性。要想回到我们本已所在的家园,海 德格尔认为我们必须探源,这不是我们认识到的必要性,而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二重性及 支配其运作的道说所包含的必然性,追寻语言和存在之根本样式就必须聆听道说之所 说,就必须遵循一条可走得通的道路。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条道路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 选择的,而是道说所开辟的,我们只是聆听之、顺从之。 语言其实很早就成为海德格尔关注的主题,在其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 尔就从自己的思想体系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语言思想, 但是和其前期思想以此在的基础存 在论为中心一样,当时的语言思想也是以此在的生存论作为基点的,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倾向。后来海德格尔对其前期思想中的主体性倾向做了自我批判和反思,但是其前期语 言思想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思想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突破和不同, 诸如对工具性和符号论 语言观的批判和分析,从此在生存论建构的角度来阐述语言的根源性。因此,我们必须 要分析海德格尔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中的语言思想,探讨其中的突破和不足。 三、 海德格尔前期语言思想的突破及其缺陷 海德格尔在其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三十四节中着重讨论了语言问题。海德 格尔这时讨论的是以此在生存论为基础的语言, 这与其前期的此在生存论思想是密切相 关的。海德格尔这一时期的语言思想虽然与后期的语言思想有较大区别,但是从中我们 仍然可以看到后期的影子,诸如:话语的源始性、 “听”的源始性等等。这也说明海德 格尔的前后期转向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一种运思道路的转变。 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走在一条不同于传统的道路上。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语言 思想根本没有切中语言的本质,只是抓住了作为人言的语言现象而已。那么语言的本质 要到哪里去探求呢?人能否探求到语言的本质呢?海德格尔认为可以, 但必须走一条不 同于形而上学的运思道路,例如不从对象性的角度来看语言,不把语言看成人的工具等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10 等。然而,其前期语言思想和其前期存在论的思想一样,都是以此在作为基础的,这在 后期海德格尔看来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此在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点和着陆点, 他从此在出发探讨了此在的现 身情态在此,以及现身样式怕,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作为在此的领会,由领会又 探讨了解释及解释的极端的衍生样式命题。在第三十四节,海德格尔着重探讨了话 语和语言。海德格尔站在此在生存论的角度上得出结论“语言同现身、领会在生存论上 同样源始” 。 此在的现身情态即在此,现身的样式是怕,这两者对此在来说都是原始性 的。 正是它们构成了此在的生存论结构。 此在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能在, 即能够自我筹划, 自我成形。领会就是这种筹划活动。 “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 。 作为领会的此在筹划自身,向着可能性筹划自身,作为领会的此在本质上是能在。解 释在这里不是去说明命题或陈述的意义,而是有着生存论意义的。海德格尔说“解释并 非把一种含义抛到赤裸裸的现成事物上,并不是给它贴上一种价值。随世内照面的 东西本身一向已有在世界之领会中展开出来的因缘; 解释无非是把这一因缘解释出来而 已。 ” 。 因此,解释在此有着生存论上的原始意义,至于把解释当成是阐述命题或陈述 的意义这一用法则是解释的原始意义的衍生样式。因此,在这里海德格尔还是以此在为 出发点来解释现身、领会和解释的。既然如此,那么在生存论上同样原始的语言和话语 也必须从生存论上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 “话语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的生存论建构,它对 此在的生存具有组建作用” 。 话语作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是语言的存在论基础, “语言 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是话语” 。 海德格尔把话语作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说明他把此在的 生存论建构作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 这也说明前期海德格尔是以此在生存论为基础来阐 述语言的。海德格尔在论述话语的环节时也表明了语言根植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环节。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根植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还能从一个方面得到说明,即听的原始性。 海德格尔认为倾听比有声的话语更具有原始性,因为只有听的对才能理解的对,才能有 所领会。此在被抛于世,此在在被抛中展开自身,筹划自身,这就必然要求此在对世内 存在者保持开放,这就是听的原始性的生存论基础。只有听的正确,然后才能把听的东 西用声音说出来,这就是作为人言的语言,相对于“说”来说, “倾听”要原始的多。 此在领会地、筹划地在世,倾听就是对此在在世的倾听,就是对此在、对世内存在者的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8 8 页。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7 3 页。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7 5 页。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7 5 页。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8 8 页。 第一章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理论基础的探源 11 倾听。因此,这种听不是听声音,而是对此在在世的倾听,对存在的倾听。因此,顺应 着倾听而来的话语就不仅仅是有声的表达了, 话语本身的结构有着自己的丰富性和生存 论的基础。对此海德格尔有自己解释“话语包含有如下构成环节:话语的关于什么(话 语所及的东西 d a s b e r e d e t e ) ;话语之所云 d a s g e r e d e t e ) 本身;传达和公布” 。 海 德格尔认为,话语结构本身的丰富性根植于此在的生存论基础之上。但是人们试图从这 些环节中的某个环节来把握语言的本质, 这样得到的最多只是关于语言的 “线索” 罢了。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话语的生存论基础来思考语言之根并思考话语本身的丰富性。 海 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试图从话语构成环节中的某一环节来把握语言的本质,这一方面 远离了话语本身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遗忘了话语的生存论基础。 虽然前期海德格尔对语言做了寻根式的思考, 但是这时的海德格尔还是站在此在的 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其前期的思想带有主体性倾向,意味着海德格 尔在批判传统的主体形而上学时自己可能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 后期海德格尔明显地意 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调整了自己的运思思路。另外,前期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是不完整 的,只是强调话语和语言是此在的生存论构建,关于语言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 展开。这些问题包括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与存在问题、语言的运作机制为题、词与物 的关系为题、人与语言的关系为题等等。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 么终极答案,有的只是不断开辟道路的运思。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2 0 0 6 年 4 月第三版,第 1 9 0 页。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12 第二章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理论构架与 运思理路 从前中期的“存在”到后期的“大道” ,海德格尔的运思理路发生了转变,但是他 试图超越形而上学的努力和方向一直未变。 “存在”和“语言”一样都是被用滥了的形 而上学词汇,因此海德格尔想寻找一个非形而上学的词汇来阐述他的非形而上学的运 思, “大道”就这样进入了海德格尔的视野中。与此同时,语言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表 情达意的工具而有其自身的非形而上学的含义。语言在后期海德格尔眼中是大道之道 说,是大道之成道,大道之道说开辟出林间空地并给出澄明,让人与物如其自身地进入 其中自行显示或自行隐匿。大道之道说在让显示、让隐匿的同时自身却隐而不显。大道 之道说需要通过人的“说”将自身表现出来。因此,从根本上说,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 言说人,语言给出存在,给人以允诺,这样,人才能有所倾听、有所说。人的说只不过 是对道说之允诺的顺应和应和。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主要是想在语言上取得经验。海德格尔认为,取得关于语言 的经验不是指把语言作为对象来研究以获取关于语言的知识。 “取得经验”意指面向语 言,顺从语言,倾听语言,是让语言如其自身地向人开放出来。因此,知性和理性的研 究是无法取得关于语言的经验的。海德格尔认为要想取得关于语言的经验,我们必须转 换运思的道路,我们不能对象性地去研究语言,而是要倾听之,顺从之,应和之。这是 一种主客未分,浑然一体的运思。人通达语言之途就不可能是形而上学的途径,诗与思 才是终有一死者通达本源的语言之途。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主要包括对本源语言的运思和阐述,并且论述了道说的运 作机制以及人通达语言的途径。 一、 从存在到大道超越传统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在上世纪 3 0年代发生了转向,这不是前后断裂的转向而是运思道 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