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谈“子 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中文摘要: 关于“子”的研究,古今学者多有论展其中4 i 乏一些讲法擘大家在他们的论述中- 或多或少都 涉及到“于在对话中表示尊称的用法但是对 “予”的i 而性却是异说纷纭。本文通过对。子1 的发 展演变的考察结台先秦至两汉的文言村料,详实地梳理了“子”的历史演变过程- 认为“子”在对话 中的运用已经具有了代词的性质从而对“予“作出了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子人称代词尊称女( 汝) 尔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代词一直是语法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关于代训雨性质、分类、作用等都是语法家讨 论的问题目前对代词的划分基本取得。致的结论邶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把人称代词划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其中在对第二人称代 词的分析中出现了表示尊称的用法,这种用法大多是用名词表示对对方的敬称。这一 点是无须怀疑的。但是这种称町中“子”的词性历般f i 殳为语法家争沦的话题。具体来 说有以下一。些看法:l 、名i 司说。认为在对活中表示尊称的“了”是一个名词也就是 说,第二人称代词巾表示对对方的尊称的词大都芷i h 名词来充当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 占大多数。主要有王力、朱星等;2 、代词说。杨伯峻、阿乐士等认为在对话中表示尊 称的“子”开始是一个很明显的表敬代词,随着时间的发展l 面变为一般的对称代词。3 、 模糊说。有些学者因无法判断“予”的词性而笼统地称之为表示尊称对方的阍,而不去 区别“子”的具体词性。 我们认为,每一个具体的词语都应该商其j i 体的语法分类和语法功能这样才能比 较客观地认识词语的语义、语用和语法才能- r 解酬语协殳发展的情况,才能对古代汉 语的词汇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阐述。所以我 j 认为有必要对“予”在对话中的用 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给予正确的阐述。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予”的历史 发展演变的考察重点论述“子”在对话中表示尊称的用法,从而对“子”作出定性的 分析。 历来关于“子”作为对称词的用法各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多有涉及,现列如下: ( 一) 相关著作 古代汉语的“子”,从古到今的语法著作中大都解释为尊称对方的词,放在代词一类 中曲解。笔者搜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1 、王力汉语史稿在讲到“尊称和谦称”叫说: 堡:王:! 塑堡鲨丛垦璺! ! 塾垦一一 孟子尽心f 里说:“人能充无受f 尔jf 汝j 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a 可见 汉语自占就以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自称为“余”、“我” 之类电是客气前。因此古人对人称呼有一种礼貔式,辅是不用人称代词,两用名词e 称人 则用一种尊称,自称则用一种谦称。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三) 称 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史”等仪扎士冠礼注:。子,男子之美称”- 战 国策卫策 注:“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绁也)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上”、“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谷” 孳。” 2 、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人称代词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说: 占人对话常用敬称和漾称。敬称用于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君”、“公”、“先生”、“子” 等诃;漾称用于第一人称,常用的有“臣”、“仆”、“怂”、“妾”等词。这些词本来不是代 词,不受代词的规律制约,但从词义上说,可译为“我”、“伤:”等。“ 3 、 l 叔湘中l 目文法要略在讲到“指称( 囱- 定) ”巾的“尊称和漾称”时说: q 1 固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 人,平民对宫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_ 二身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虽 无地位的差别( 如一般来往的人或路人) ,也得用尊称和漾称。除非很熟的朋友之问。有 时连地位高的对于地位低的也有特定的尊称如卿j ,这是礼貌,否则就是无礼貌。 然则称什么呢? 一种办法是用尊贵的字样,如f 君j 、f 先生j ;f 子j 字本来也是一种美德, 但很早已失去尊称的意味,比f 尔j 、汝j 瑞略客气点而已。或不直指对方,而指他的 近旁,如if 足下j 、f z i 右j 。” 4 、杨伯竣、蚵乐士古汉蕾语法及其发燧中红讲到代酬的“锻称”中说: 自称既有谦秣,对称就有尊称。自己谦虚,对人便恭敬,这是一个道理。敬称大致情 况如下: r 子j 对称敬词“子”变化较大。尚书- 洛浩周公说:“朕复子明辟0 意思就是 把显赫王位归还给成王。“予”指成王,诗卫风崛“将予无怒,秋以为期”,意思是 衍你不要发胖气,歇天是我们缔婿之朔。“f ”拼女f 之虑t f - 人。部是以“予一为敬称。 在传亚以“f ”为对称域酬,隐公= 年糸穆公将死,把宋殇公托付给人司马孔父嘉, 说:。请予奉之,以主社稷”。“予”明显是表敬代词。论语系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 称孔子多荜用“子”字,如“子日”( 学而等篇) 、“子罕言利”( 子罕) 这些“子一 虽不是代词,却可看出“子”字之表示尊重,若用为代词,一定是恭敬那人+ 爆“子一代 “尔”。论语中孔子学生面对孔子称“子”; 子路口:“子行三军,则谁与? ”( 论语述i 而) 子j 嗜 日:。愿闻予之志。”( 论语公i f i 长) 如果足一般人,客气的年称也刚“子”,论语微予找桀溺问子路“予为准”,又 载予路问一老者“子觅夫子乎? ”部可以为证。孔予称弟子不称其名,便称“女一或“尔”。 如为政他对子路说;“由! 诲女知之乎! ”又八忖,“子日:赐也! 尔爱其羊,我 爱其礼”。由此可见,左传、论语中,“子”主要表敬称但到孟子时却有变化。 公孙丑是孟子学生,孟子讥讽他“子诫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公孙丑上,) 。 2 望:王:堕堕婆堡堕丝苎垄壁 一 一 乐正克也是孟子学生,孟子问他:“子来几日炱? ”( 离娄上 ) 。孟子对学生称。子一“子” 变为一般的对称词不是敬词了。 ( 这里大段引用杨伯峻、何乐士天于“予”的论述,主要是为了和后面的内容做比较, 山此证明他们的论述也有所缺漏 n 不足) 5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 称代编) 中的t 井到“尊称”时说: 尊称对方之词令选一些论别于下。子j 、f 公j 、君j 等。 子 是美称,可以加在人姓字的前后。可以用来对称对方。 周公拜手稻首日:朕复子明辟。( 尚书洛诰)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诲经 ! 风氓) 或谓孔子口:子奚不为政? ( 论语为政) 公目:吾不能早用予,令急而求孑,是寡人之过也。然郧亡,予亦有不利焉。( 左 传倩公三十年) 子力行之亦以兴子之国。( 孟子滕文公j :) 王日:诚听子割也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馒攻我乎? ( 战国策赵策三) 赵高日: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承相耳。愿于图之。( 史记李斯 传) 子j 指公子胡亥。”1 6 、马建忠马氏文通 经史内指与语者,习用“子”。子,男子美称。名也然每用如代字,敌在偏次必闷 以。之”字。文中凡语所亲者日“尔”“汝”,此韩祭f 一一= 郎文与祭女挈文呼“尔”。汝” 者也。而语所友者古日“子”,今日“君”,日“公”日“执事”,日“阁下”则又以代 “尔”“汝”之代字矣。“ ( 往:7 氏认为“予”楚借用做代词的名词,j “嚣”“公”用法同。) 7 、杨树达岛等瑚文法 在讲到“代名词”时说: 子,君子( 按以下皆敬称)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t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 左 传俯公三十年) “卫君恃予而为政,予将哭先? ”( 论语- r 路) 予力行之,办以兴子之图。( 孟子滕文公i :) 或问乎曾阿同:“吾予与予路孰贤? ”( 箍,公孙丑上) 吾子以为哭荇? ( 庄i 了秋水) ” 以上七位大家的论述都从“予”的使用e 做了总结和归纳,但是都没有完全详尽而细 致地说明“子”的具体词性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f l :。王力等认为是名词但没有具体地 说明“子”是怎样演化为表示尊称的用法。杨伯嫒、何乐士等认为对话中的“子一是一个 表示尊敬的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对“子”表尊称的发艘演变过程叙述得不完整。这些学者 大都没有全面地给“予”做定性的分析。究其原刚,是田为他们都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对 “予”的词性、语义及语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察。 3 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 二) 相关论文 近些年涉及到关于“子”及人称代训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论文: t 、黄 i :i 璋古汉语的人身代i 司研究( 中l 目署文1 9 6 3 年第6 期) 以先秦近二十部可信的书格为主,加l :f i i 中 文、金文,将其中的人称代词逐一考察, 再用分析与列表统计的方法摆出事实,对先秦的人称代词从格位( 即语法成分) 、鼓( 即 单复数) 问豚做了详尽的论述。这里探讨了“子”表尊称和。尔”“汝”表贱称的互为升 降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东周以前,“汝”、“尔”与礼貌无关,诗经) 国风中才 出现“子”用于第二身,但并不表现礼貌,同样“汝”、“尔”电不表示贱称;孔子时代, “予”已表示尊称,“汝”、“尔”则用于下孳跟长辈,尚不表示贱称:表示贱称是起于墨 子时代不仅不熊用于平辈,连下辈也只限于君之对臣民,父母之对子女甚至师对弟子 一般也得用“子”。由于“汝”、“尔”的下降为贱称,“子”的尊称意思也就削弱,跟通称 差不多,没有多大区别: 2 、邢公畹( 论语) 中的对称指别词( 语言论集1 9 8 3 年) 作者详细沦述_ 厂论语中的对称指别讨,印第二人称代词。其中分析了“子”的来 源问题,认为“子”的礼貌式与顾炎武所说的来源于五等之爵无关,但没有具体说明。子” 作为礼貌式的来源。此文还说明了“子”的语法功能,即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 、漆权( 史记) 中的人称代词) ( 语言学论丛第1 2 辑1 9 8 4 年) 对史记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做详细地考察和描写从而说明西汉前期实际语言 中人称代词使用上的特点。在叙述第二人称时,着重闸述了第二人称的格位( 即句子成分) 问题。“而”只用于领格( 即定语) ,“若”和“汝( 女) ”有方言和古书的区别。 d 、庄i f 窬 ( f 说新语) 中人称代词( f :i 建师范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4 期) 世说新语中的语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是汉语由七古到中占的过渡时期, 世说新浯) 的语言又接近当时豹口涪,因此,对l 址说新语中“予”的用法考察,可 以寻求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这里谈到了“子”作表示第二人称尊称的用法。 5 、夏先培 ( i ) 、左传称谓词“子”的考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版1 9 9 2 年第4 期) 从语法特点和感情色彩阿方面系统地研究了- :传) i 1 所有的对称词“子”,并探讨 了其来源,认为“子”是一个名词,不是代i l 可。 ( 2 ) 、左传的“吾予夫子”和“数词+ f ”的结构( 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 9 9 7 年第1 勰) “吾子”“夫子”和“数词+ 子”都是与称谓词“f ”有关的结构,对它们的考察有助 于得到对“子”的性质、特点的更为完整、涛晰的认识。得出豹结论是:“吾子一是“子一 的派生结构,专用于对称,它兼含礼貌与亲昵,主要用于平等身份之间i “夫子”专用于 他称,主要用于上称下是一种尊称;“数词+ 子”的结构一般用于称平等身份者,可表对 称也可表他称。这说明“予”仍赴名词不赴代词。 ( 3 ) 、论先秦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版1 9 9 1 年第1 期) 详细探讨了先秦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以及每个人称代词感情色彩的不同。 6 、宋永泽“子”在盂子中的用法( 山西大学师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7 年第2 期) 考察孟子中所有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说明“子”在 ,后来对尊称、上对下,也用。您”。清代时用于尊称,写法上。您” 也作“恁但是“您虽用于尊称。但是只用于较生疏的人,对十分熟悉的人用。您”, 反而显得疏远了。所以对于白话家里的长亲,照钢不用您一口”“您”最初主要是复 致,如“惩不去出力,怎生删娘娘和番”( 汉宫获第二折) 。恁。指大臣们。 红楼梦有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应该是古汉语的遗留只不过因 为出现了。你”和“您”,所以小说中“子”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了。 三、 。子”与第二人称代词的比较 目前,代词的性质一直还是语言学界争议的话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是代替 说,二是指示谨,三是指代说。我们这里认为第三种说法更合理一些因为它是前两种 说法的综合。代词主要起代替和指示的作用。传统上把代词分成三类:人称代词、指示 代词和疑问代词。 ( 一) 人称t 词的性质 人称代词大致有以下两个语法特点( 这里人称代诃的语法特征主要指古代汉语中的人 称代词) : 1 、人称代词每一身人称代词都有很多不同的字来表示,尤其是第一、第二两身代词 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先秦大多数的著作里,所用的都不止一个。 2 、代词极少作谓语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包括兼语和直接宾语) 。 这里我们提出人称代词这两个语法功能是为了说明“子”和第二人称代词有相似的 语法特征,因此可以证明“子”可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 第二人称代词公认的有以下几个:“女( 汝) ”、“尔”、“而。乃”、“若”等。其中“女“ “汝”通假,书舜舆k “汝陟帝位。”史记五帝纪作。女登帝位”。下面我们将就 第二人称代词的某些问题逐一进行讨论,以期对“子”的研究有所帮助。 - - )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情况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称代或称谓,包括代词指代或其他一些 特定的称谓。情况要比现代汉语复杂的多。古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公认的大致有以下几 个:。女( 汝) ”、“尔”、“而”、“乃”、“若”等。这里的“乃”主要用于定语,且在古典籍 中经常用到- 如金文和尚书中,全部用于定语中,毫不例外。这里就不赘说了。另外 。若”“而。二字在古文中也作为笫二人称代词,但是极少用到。金文中分别是2 次和4 次韩非子) 中1 次和8 次,“若”至墨予、庄子中略有增多。“而“至左传、 国语中也有所增加。但是在整个第二人称代词系统里,用例极少,故略去不谈。这里 与“予”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女( 汝) ”和“尔”,所以下面主要谈这两个人称代词的用法。 根据考察与统计,第二人称代词“尔”是没有严格的区刹的,即可以用在旬子中作主 语、定语和宾语。而“女( 汝) ”的问题则比较复杂。下面主要说明这个问题。 先秦里的。女( 汝) ”字,绝大多数是用于主语、宾语,用于定语则有条件。现将先 秦各书中“女( 汝) ”字用法统计结果,列表如下。“o k 浅诗论札墨左国公谷孟苟庄韩战 芏 桨非国 书经语记子传语传传子子子子策 主语9 32 01 2 854 71 3 2 , 21 52 071 6 定语 5l 23l24 宾语 2 6561 26 01 83 l 1 l 1 72 33 总计9 84 61 71 41 71 0 83 33262 73 9 3 41 9 由上表可以看出,诗经、论语、礼记、墨子) 中的“女( 汝) ”不用作定语, 这是毫无锣i 外的如果遇到定语的情况,就改用其他的代词。如: ( ”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诗经大雅大明) ( 2 ) 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论语尧日,) ( 3 ) 曾子怒日:。商,女何无罪也? 吾有女事夫子于沫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 礼记植弓) c a ) 鸿蒙日:“汝徒处无处,晰物自化,坠而形体,吐而聪明”( ) ( 主语) ( 5 ) 子路日:“愿闻予之志。”( 论语公治长) ( 定语) ( 6 ) 子贡日:“何为其莫知予也? ”( 沦语意问) ( 宾语) ( 7 ) 予日:“予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 主语) ( 8 ) 孟子日:“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 孟子告子上,) ( 定 语) ( 9 ) ( 孟子) 日;“吾明告子。”( 孟子告子下)( 宾语) ( 1 0 ) 人日:“子何不仕? ”( 苟子大略) ( 主语) ( 三) 。女( 汝) 、。尔表示贱称和。子。表示通称的升降过程 第二人称代词又称为“对称代词”,因为第二人称主要是对他人的称呼,所以不免要 带上个人鲜明的感情色彩或褒扬赞美,或贬抑轻慢。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这就是第 二人称的感情色彩。“女( 汝) ”、“尔”就是两个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第二人称代词。他们 的表意和用法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而被限制在定的范围之内,取而代之的是以“子” 表示通称的用法 “女( 汝) ”、。尔”早在金甲耐期就被假借米作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意义明确而单纯, 都指代一般的第m - - 人称,单复数均可,译作“你”或“你们”,无感情色彩之别,无论尊 卑贵贱,褒扬贬抑凡称呼对方皆可使用。对此,杨树达曾做过总结:“禹告舜日:安汝 止( 见 皋陶谟 郑君云:安汝之所止,无妄动,动则扰民) 伊尹告太甲,呼尔者四, 呼汝者三。箕子戚武王陈洪范,呼汝者十有三。今藤呼三王为尔者六召诰砰 汝者七。立政,砰尔者二。诗卷阿呼尔者十三。又民劳:王欲玉汝。古君臣 尚质,不加嫌忌。“”大约在上古早期,人和人之间,包括在君臣的交往谈吐中,重在讲 求内骞实质彼此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真诚相特,丽不认为拔此用相同的称谓 堡:量:塑至堡丝堕墨基塑一一一 有损于身份和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诗 经以前( 包括诗经) 。表示第二人称,可用“女( 汝) ”、。尔”和“子”表示,这三 个词无感情色彩之别。可互换使用。“女( 汝) ”4 6 次,。尔”1 9 7 次,“予”6 6 次如: ( 1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诗经魏风伐檀 ) ( 这是劳动者称统治者) ( 2 )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诗经邶风绿衣) ( 这里是丈夫称亡妻) ( 3 ) 送子涉淇,至于顾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h 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 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 ( 这里是女子称恋人) “女( 汝) “尔”和。子”的混用持续了二百多年,到了论语。情况有所变化, 考察当时的作品。我们发现“女( 汝) ”、“尔”的感情色彩与“子”有了明显地不同。三 个词不再通用,各自的使用范尉也变窄了。“女( 汝) ”、“尔”多用于尊者对称卑者,长者 对称幼者,论语) 中大多数用于孔子称呼其弟子,译作“你”或“你们”,但尚不表示殴 称。“子”则用于晚辈对称长辈或学生对称老师类似于今天的。您”,表示尊称。有时也用 于孔子称大臣或有权势之人,没有用作同辈的称呼。三个词混用的局面基本结束,各自所 蕴含的感情色彩已有了一定的分工。论语中。女( 汝) ”1 7 次,“尔”2 0 次,。子”2 3 次。如: ( 4 ) 予谓冉有日:“女弗能救与? ”( 论语八佾) ) ( 孔子称弟予冉有) ( 5 ) 颜渊子路侍,子日;“盎各言尔忠? ”( 论语公治长,) ( 孔子称弟子颜_ i f i ) ( 6 ) ( 颜渊) 日:“子在,回何敢死? ”( 论语先进) ) ( 弟子颜渊称孔子) ( 7 ) 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论语颤渊) ( 孔子称正 卿季康子) 三个词感情色彩的初步分工,为以后感情色彩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女( 汝) ”、“尔”表示贱称的理论应该在孔予之后不久,墨子时的情形已经如此。 尔何曾比予管件:( 孟子公孙丑上) ( 曾暂称某人) ( 1 3 )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e j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 孟 子公孙丑下) ( 孟子称齐心大夫) ( 1 4 ) 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 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 孟子称弟子高子) ( 1 55 子綦日:“皋,汝何足以融之? ”( 庄子徐无鬼( 子綦称九方皋5 另外,从用法上,孟子中“女( 汝) ”有5 次用于定语1 倒为主语。这种比例在 先秦典藉中是较为罕见的。因为在整个上古汉语中“女( 汝) ”用为定语是饭少见的。因 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盂予里, 于“女( 汝) ”、“尔”出对称地位下降到表贱称,一般 都不用,对所语者的称谓就不得不用别的对称阋来替代。如: ( 1 6 5 安敢轻吾射? ( 欧阳修卖油翁) ( 1 7 ) 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 ( - i t 史陈奇传,) “子”与“女( 汝) ”、“尔”三个主要的第二人称代词所袭示的感情色彩至此有了更 为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直延及整个文言终结。 “女( 汝) ”、“尔”除了具有轻贱色彩外,有时也可贬义褒用,表示种亲昵的感情。 亲朋挚发之问亲密无问,不拘形迹,对称时可以表现这种真挚亲热的感情。 ( 1 8 ) 祢衡有逸才,与孔融为“尔汝”交,时衡年二十余融年已五十。( 世说新语文 士卷) ( 1 9 )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赠郑皮酵时歇) ( 2 0 5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韩愈听颖师弹琴) 综上所述,在从墨子时代开始直至清代古文终止的漫长时问里,“女( 汝) ”、“尔”和 “子”三个词感情色彩较为稳定,分工较为明确,“女( 汝) ”、“尔”或表示轻贱不满,或 表示亲昵随便之情:“子”则由无任何感情色彩的对称成为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 ( 四) 。子表示对称的来源及在 ) ( 女子称她的恋人) ( 2 )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 涛经鄙风君子僭老) ( 讽刺卫宣姜) 因此传统观念中认为“子”仅限用于下对上、幼对长、弟对师,就据此而认为师不以 “子”称其弟子。但是在孟子以后的全部对话中,上对下的称谓恰恰与此“理”相违。 如孟子中的用例: ( 3 ) 日:“子不通功易事,以菠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 轮舆皆得食于予。”( 孟子j j 餮文公下) ( 孟子谓彭更) ( 4 ) e l :“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 孟子谓公孙 丑) ( 5 ) 日;“且予过矣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业。”( t 孟子滕文公下) ( 孟子谓陈 代) ( 6 )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孟子万章下) ( 孟子谓 万春) ( 7 ) 日:“今茅塞予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 孟子谓商子) 以上孟子称其弟子全用“子”,而不用“汝”或“尔”。 孟子不仅称他的弟子为“子”,就是在称臣子、大夫和与其同时的人以及有求于他的 国君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以“子”称,显示了“子”在 孟子中的对称通用性。如: ( 8 ) 日:“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孟子膝文公上) ( 孟子 谓毕战) ( 9 ) 目;“子欲子之王之善欤? 我明吉子。”( 孟子滕文公下) ( 孟子谓炫不胜) ( 1 0 )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日:“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然则子之失语亦多矣。”( 盂子公孙丑下) ( 孟子谓乎陆之大夫) 以上孟子对一些臣子、大夫的对话也以“子”称。( 毕战,滕公臣子。戴不胜,柬国 臣子) ( 1 1 )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来学礼乎? 4 ( ( 盂子滕文公下) ( 孟子谓 景春) ( 1 2 ) 孟子谓齐客日:“坐,我明语子。子为长者虑面不及;子绝长者乎长者 绝子乎? ”( 孟子尽心上) ( 孟子谓齐客) 以上是孟子对与其同时的人( 观已身份不明) 也以“子”称。 ( 1 3 )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 目:“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 也,予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朦文公上,) ( 孟子谓滕文公) 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以上一句是孟子称滕文公为“一f ”,是因为“孟轲有德电,足以师范来世”,媵文公虽 是国王,但他屡屡向孟子请教,孟f 则把他放在学生的地位上给以教诲。 ( 】4 ) ( 齐) 王弼时子日;“我做中国f 酊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齿大夫圉人皆自 所矜式,予盍不为我言之? ( _ 孟子- 公孙丑下) ( 齐王谓其臣) 以上是国君对他的臣予也以“予”称,更可证明。子”不是敬称。 为了准确理解和鉴别,我们不妨把论语同孟子中“女( 汝) ”、“尔”和“子” 的用法作一比较。 在论语中,孔子在与其弟子的对话巾,称弟子全以。女( 汝) ”、“尔”,而不用“子, 如: ( 1 5 ) 子滑子夏日:“女为君予儒,无为小人儒。”( 沦语雍也) ( 子谓子夏) ( 1 6 ) 子日:“由也! 女闻六高六敞矣乎? ”( 论语阳货) ( 子谓仲由) ( 1 7 )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 ”子日:“女,器也。”( 论语公治长) ( 子谓子贡) “予”在论语中除特指孔子( 子日) 的3 7 6 例外,有他人以“予”称孔子2 3 例, 如: ( 1 8 ) 或谓孔于e l :“子奚不为政? ”( 论语为政 ) ( 某人谓孔子) ( 1 9 )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 论语- 述丽,) ( 子路谓孔子) l ;盂上孔子与其弟子及他人的对西中,弟予以“子”称师,显示了“子”在此的尊敬意 义,孟子中是没有这种例子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子”在论语中是表示尊称的,杨伯峻论语词典解释 为“表敬的对称代词“,因弟子常以称其师,丽师不以称其弟子,。女( 汝) ”、“尔”论 语中没有轻贱之义,而是尊长对卑幼的对称代词,师常以称弟子,而弟子不以称其师。 通过以上对 孟子的分析,由于“女( 汝) ”、“尔”看作是表示轻贱而不用,因此, 原有敬称之意的“子”便丈量取代了“女( 汝) ”、“尔”而成为一般的对称代词。“子”在 孟子) 中没有表敬的意思,“夫子”和“先生”是作为敬称之词出现的下面还将有所论 及。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予字本来是一种美称,但很早已失去尊称的意味,比尔、 汝略略客气一点而已。“”孟予可以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把“子一的来 源说成是“五等之爵”或“男子美称”,都是缺乏客剃依据的。我们认为,“子”应该是由 甲骨文中表祭祀之“子”引申过来的。古代有把幼儿作为祭祀之尸,因此“子”引申有祭 祀之意,此时“予”应读为祀,作早形。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嗣位者,或冠于人名之前。这 应该就是“子”作为表尊称用法的起源。 ( 五) 、关于先秦文献中“子。与“尔”、“女( 汝) ”的用法统计 ( 见下页) 鲨:量:丝堕鲨丝堕墨苎叁垦 诃 女( 汝)尔( 无) 子( 无) 成分 主格无 定格少 宾格多 总计 金文 代词 女( 汝) 尔子( 无) 威分 主格 “ l 定格 14 宾捂 9 21 总计 1 3 7 6 尚书 代词 女( 汝)尔子( 无) 成分 主格 1 0 47 3 定格 44 7 宾格 4 24 i 总计 1 5 01 6 l 诗经 代词 女( 汝)尔子 成分 主格 2 01 51 4 定格 1 1 01 9 宾格2 67 2 2 3 总计 4 61 9 76 6 鲨:三:塑曼堡堡堕墨墨垄塞一 飞词 女( 汝) 尔子 成分 主格 5 6 0 定格 5 2 9 宾格 1 2 4 6 总计 1 7 51 3 4 论语 代词 女( 汝) 尔子 成矿 主格 1 28 1 8 定格 52 宾格 5 73 i总计 1 72 02 3 仪礼 行翊 女( 汝) 尔子( 无) 成爪 主格 3 定格 1 3 宾格 i 总计 31 4 孝经 代词女( 汝) 尔子( 无) 成爪 主格 l 定格 宾格 l3 总计2 3 谈。子”的语法性质及其发展 左传 j 词 女( 汝)尔 - t 成分 主格 4 73 61 8 定格 l2 63 宾格 6 0l ll l 总计 1 0 87 33 2 庄亍: 巡词 女( 汝)尔子 成分 主格5 859 9 定格 2 534 0 宾格 4 8 1 8 总计1 2 】8】5 7 韩非子 代词女( 汝) 1 j子 成分 主格 7l7 5 定格 4 2 4 宾格 2 343 8 总计 3 451 3 7 孟子 、代词女( 汝)尔子 捌分 主格 164 6 定格5 31 2 宾格 5i 2 总计61 47 0 堡:王:竺堕鲨堡堕墨茎垄垦一一 苟予 弋词 女( 汝) 尔子 成分 主格 1 5 i3 定格 l2 宾格 1 122 总计 2 755 由上面的统计,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子”作为表示对称的词语,与“汝”、 “尔”的句子成分是基本相同的,都经常做主语和宾语某些情况下也用作定语。但必须 在“子”后加“之”。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从诗经) 。子”作为袭示对称词开始,“女 ( 汝) ”、“尔”使用的频率就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尔“,除了左传) 中出现了7 3 例以 外,余下的文献中使用次数均不超过2 0 次。由此也可以证明:由于表通称“子”的大量 出现,“女( 汝) 、”“尔”下降为贱称,对话中除了表达特殊的感情之外,一般不再使用, 所以“女( 汝) ”、“尔”使用的频率明显减少了。 四、“子”与其他表示尊称、贱称词语的比较 古汉语中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在表示对称时常用某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毒句成一 种礼貌的表达方式,即尊称。尊称代表第二人称,可译作“您”,表示尊敬的方法大致有以 下四种:称对方以美德。称对方的字,称对方的官职、身份称对方的近侍、所在。如: ( i ) 夫子何哂由? ( 论语先进) ( 2 )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 3 ) 今少卿拖不测之罪。( 司马迁报任安书) ( 4 )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十之鬼乎? ( ) ( 祈使) 正如杨伯唆对( 2 ) 所注:“上称子,此称吾子,表示其嘱托之重之深。“”颇有道理。 在表示劝勉、嘱托、祈使的同时,有时语意非常尖刻,却以“吾子”称之使语气变的委 婉。这样有时候便不免有讥讽、批评、规戒的意味,如: ( 5 ) 沈同以其私问日:“燕可伐欤? ”孟子日:“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 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受之于子,则可乎? 何以异于是? ”( 孟子公孙丑下) ( 批评) ( 6 ) 自圭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日:“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 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 讥讽) 上面的( 1 ) 在说到“禄爵”时而称以“吾子”,意在强调沈同的身份。6 ) 中指责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