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7020211 分 类 号 g434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技术学 申 请 人 姓 名 王靖 导 师 姓 名 宫淑红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4 月 21 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2 研究概念界定 . 2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1.4 研究目的 . 6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工具 . 7 2.1 研究方法 . 7 2.2 研究工具 . 8 第三章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历程 . 10 3.1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关注计算机任务难度的阶段 . 10 3.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关注学习者主观感受的阶段 . 12 3.3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关注自身概念内涵扩展的阶段 . 12 3.4 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发展历程的总结评价 . 13 第四章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 . 14 4.1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初稿的形成及评价 . 14 4.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二稿的形成及评价 . 17 4.3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三稿的形成及评价 . 20 4.4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终稿的形成及评价 . 22 第五章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应用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为例 . 26 5.1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分析 . 26 5.2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者的调查 . 27 5.3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一线教师的访谈 . 30 5.4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思考 . 31 5.5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优化的策略 . 34 5.6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优化的实证研究 . 36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41 6.1 研究结论 . 41 6.2 研究的不足 . 43 6.3 研究展望 . 43 附录 . 45 附录 1: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初稿 . 45 附录 2: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二稿 . 47 附录 3: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三稿 . 48 附录 4: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终稿 . 49 注释 . 50 参考文献 . 5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6 致谢 . 5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 近年来,有关计算机学习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在这些研究中,计 算机自我效能感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定性、定量研 究层出不穷。在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计 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从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 点。但是,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开发领域的研究尚为空白,国内以 往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中用到的量表均来自国外。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 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量表的缺陷也越 来越明显。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由国外研究者开发出的量表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 计算机学习者,因此,开发出本土化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从而为国内的相 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是有其重要价值的,此为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之一。 此外, 开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意图归根结底在于利用量表发现问题, 即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 通过在大学中开设的各种计算机相关课程来实现。 利用有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合某一门具体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探究在该课程中,计算 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者自身特性的关系,从而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 者自身的特点对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 找出现存的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这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 效果,这样的研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 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此为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之二。 本研究首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发了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 即经过 对测量模型的一系列修改,得到了克隆巴赫 系数为 0.8055、测量模型中各指标 的因子负荷 t 值均大于 2、测量模型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 2.066,rmsea 为 0.069,cfi 为 0.93,nnfi 为 0.92、交互效度良好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然 后将该量表应用到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具体的课程中, 利用该量表通 过对独立样本的t检验找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大学生计算 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的性别、专业差异:男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数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概化水平在 0.05 水平上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数量、概 化水平在 0.05 水平上显著高于文科生;根据以上量的研究结果,结合对大学计 算机文化基础课一线教师进行访谈时了解的学习者在该课程期末考试中的结果、 学习者在该课程上机课及讲授课中的表现等情况, 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 结果评价方式、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授课方式为突破口,找出了在大学计算机 文化基础教学中现存的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方法, 得出了在 该课程中根据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 并结合一 线教师的意见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 通过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对修改后的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最后总结出那些经实证有效的策略,从而改 进这些落后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 也为其它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提供借鉴,以实现本研究中量表的开发价值。 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 了界定,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说明了研究目的;第二章研究方法和工具 对本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三章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 历程进行了梳理;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分别阐述了大学生计算机自 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过程和应用过程;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对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 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开发;应用 【分类号】g4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cse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bstrac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computer study psychological factors have been increasing, of which computer self-efficacy (cse) is often mentio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n cse have emerged in endless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n cse is the measurement, so development of measure instument has drawn high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but there hasnt been any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se scales in china.cse scale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all developed by foreign research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nnotations of cse have been enrich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scale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istinct. which is of the highest importance is that these scales may not fit computer learners in china because they were developed by foreign researchers. therefore,developing local cse scales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measure instrument for local researches on cse is worth. whats more,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cse scales is to apply the scales to find out problems and to afford ways to solve them. to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cse is cultivated mainly by the curricula about computer in university. such researches as applying effective cse scales as measure instrument to a special curriculum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learners traits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the curriculum, then controlling these factors according to learners traits in teaching and amending the negativ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ave bad effect on cse to imprve the teaching effect are meaningful. at the same time,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cse scales is realized. in the background a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develops a cse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initially. after some modifications, the scale obtains a cronbachs which is 0.8055, factor loadings of all indices in the measure model are greater than 2, 2/df of the measure model is 2.06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rmsea is 0.069, cfi is 0.93 and nnfi is 0.92. the cross-validation of the scale is very high. then the scale is applied to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curriculum,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cse magnitude, strength and generaliz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curriculum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cale, the result of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showes that males have higher magnitude and generalizability than females, and science students have higher magnitude and generalizability than arts students at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0.05. after that, learners test results in the final test and their behavior in classroom are investigated by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based on appraising method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the negativ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ave bad effect on cse are found out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cse according to the traits of learners in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curriculum are proposed. university teachers modify these strategies and empirical study are carried to test them and thu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o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other curricula. approved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at last. this paper has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study background, then main concepts of the study are defined and theory foundation are expatiated o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given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chapter 2 introduces sudy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given in chapter 3.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is paper, which depic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se scale. chapter 6 summarizes results and shortages of the study and gives some expectation of relative stud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se; scal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classification number g4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当计算机逐渐消融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一种高科技的象征变成 一个普通元素的时候, 研究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关注却远远多于对计算机学习者 本身的关注,这导致了计算机研究领域中人文关怀的严重匮乏。这一现象已经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近年来,有关计算机学习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日益 增多。在这些研究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对计算机自 我效能感的定性、定量研究层出不穷。在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定量研究的过 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 从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开发领域 的研究尚为空白, 国内以往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中用到的量表均来自 国外。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 大,这些量表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由国外研究者开发出的 量表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计算机学习者,因此,开发出本土化的计算机自我效能 感量表,从而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是有其重要价值的,此为 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之一。 开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意图归根结底在于利用量表发现问题,即为 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通过 在大学中开设的各种计算机相关课程来实现。目前, 针对这些课程进行的研究在 课程政策等宏观层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产生 的情绪、 心理变化这样一些微观因素的研究却很少,这体现出对课程内涵的挖掘 并不深。 而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对计算机相关课 程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欲望,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结果。且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往 往会在不同特性的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并具有可调节、可控制的特点。因此, 利用有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结合某一门具体的计算机相关 课程,探究在该课程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者自身特性的关系,从而在该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对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找 出现存的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方法, 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这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这样的研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够 使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为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之 二。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发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 表, 然后将该量表应用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即利 用量表对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 的性别、专业差异进行研究。根据以上量的研究,结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一线教师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 找出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现存的对计算 机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方法, 得出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根据 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 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 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 通过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对修改后的策 略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最后总结出那些经实证有效的策略,从而改进这些落后的 教学方法,以期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它的计 算机相关课程提供借鉴,以实现本研究中量表的开发价值。此为本研究的设计思 路。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1977)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 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1。 1.2.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是 自我效能感的下位概念。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以往文献中使用的最多 的是 murphy(1989)等人提出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使用计 算机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能力的自我判断” 3。本研究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 念的理解和把握即是基于此定义。 1.2.3 两对等同的概念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量表的开发,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将量表的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构抽象为一个测量模型,该模型中“指标”的概念等同于量表中“题目”的概念, “因子”的概念等同于量表中“维度”的概念。因此在本研究的描述中,凡是涉 及到测量模型的时候,均采用“指标”和“因子”这两个名词;凡是涉及到量表 的时候,均采用“题目”和“维度”这两个名词。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 80 年代,自我效能感 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杜拉(1977)在总结前 人的研究时提出, 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 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个体在掌握 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 事某种活动或表现出某种行为 4。即在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行为及行为与动机之 间,存在一个中介过程,这个中介过程被传统的研究忽视了。知识和技能是完成 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即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 表现出胜任行为,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并 知道如何去做,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产生怀疑,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 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 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班杜拉凭 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 间的交互决定论)的理智把握,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 论解释 5。他认为“期待”便是这一中介过程。 对于“期待” ,班杜拉(1977)指出,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 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早期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某 一行为之后的强化会提高该行为的出现概率。 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 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的信息,形成 新的行为模式。而强化在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 以控制和调节个体的行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个体在认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6。 进而,班杜拉(1977)界定了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个概念:结果期待是指个 体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 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效能期待是指个 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即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判 断。 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 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 行动。结果期待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效能期待 7。班杜拉 (1977)把个体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自我效能感。 1.3.2 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功能 自我效能是整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支点,又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应用效果的关 键,它涉及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我效能感 带有元认知的性质,是先于某一行为而发生的,不是对某一活动结果的追溯。第 二,自我效能感是主观的,而不是个体实际上的行为表现。第三,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动因的关键因素,是个体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介。第 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人格的一个发展指标,个体可以对此进行监控和培养。第 五,班杜拉(1977)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也千差万别。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 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 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研究结果 表明,自我效能感的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行为选择、认知过程、动机过程以 及情绪反映四个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 事事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 他们认为超出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 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 的事情。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 ,积极的 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 ,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挥。 第二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 们的认知过程。 人类的目的性行为大多受预期目标的调节,而预期目标如何设定, 则要受自我效能的影响。 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在建构生活时采用的是面向未来的 观点,自我效能感越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越高,承担责任越坚定,其成就水准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越高。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更多地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 难看得比实际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 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 响人们的动机过程。人们往往根据个人效能信念选择其所要担负的挑战、所要投 入的努力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多久。 高自我效能感促使人在活动中做出更多的 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实现目标。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遇到失败和挫折 时,便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因而满足于中庸的成就, 甚至半途而废 ,放弃自己 的努力。第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情绪反映。当人们面临着可能的危险、不 幸、灾难等情境时,自我效能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 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高自 我效能感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之前焦虑不安。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怀疑自己处 理、 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忧虑呼唤,并以各 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 8。 1.3.3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们接受并整合来自实践的个体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 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和改变自我效能。也 就是说,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前因因素有:个体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 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第一,个体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重 要、最基本的途径。它可以就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是否具有获得成功所需 要的能力提供最可靠的证明。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 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 前。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 能力的判断,他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和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的归 因方式,失败不仅不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反而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二, 人们 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人们看到跟自 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相反, 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进而降低动机水平。第 三,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变化的信息来源。 言语劝说是否可靠和有效,必须根据劝说者是谁、他们的信誉以及他们对活动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质的了解情况来权衡。 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往往随个体对劝说者的信任 程度而变化。个体对劝说者的知识、能力越信任,对劝说者的言语信任度越高, 他们对自我效能的评价越有可能受到劝说者言语说服的影响。因此,最有效的言 语劝说是对个体而言的重要他人或是个体认为有声望、有能力、有丰富的知识和 可信任的榜样。 第四,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的形成。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依赖于当时生理和情绪上的感觉。他 们往往将受到的压力视为业绩不良的征兆,而把耐力活动中的疲惫感和疼痛感看 作是生理缺陷。 同时,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 增强自我效能感, 消极的情绪状态则有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这四种影响自我效 能感的前因因素常常综合起作用。但是,这些前因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 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因人而异的 9。 1.4 研究目的 如上所述,开发出本土化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 利用量表发现问题,即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量表开发的价值,这是本 研究试图达到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发出信度、效度等指标良好的大学生计算机自我 效能感量表。 第二,将该量表应用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具体的课程中,利用该 量表找出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 的性别、专业差异。 第三,根据以上量的研究,结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一线教师进行的访 谈调查结果, 找出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现存的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产生 负面影响的教学方法, 得出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根据学习者本身的特点 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 第四,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对上述策略进行修改,通过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 前后测准实验法对修改后的策略进行实证,最后总结出那些经实证有效的策略, 从而改进那些落后的教学方法,提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 也为其它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提供借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工具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法 在量表的开发部分,本研究前后共进行了三次调查,被试为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等 7 所学校的 860 人,涵盖生物、数字传媒、网络与通讯、会 计、影视五个理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市场营销、动漫三个文科专业。 由于均采用集中填答的方式,量表回收率为 100%。按照剔除有缺失数据或 多余数据的量表、 剔除答案排列明显呈波浪形或完全一致的量表两点原则来获得 有效量表。 其中第一次调查回收量表 294 份,有效量表 282 份,含文科 130 人,理科 152 人,男生 129 人,女生 153 人;第二次调查回收量表 313 份,有效量表 298 份,含文科 146 人,理科 152 人,男生 138 人,女生 160 人;第三次调查回收量 表 253 份,有效量表 242 份,含文科 90 人,理科 152 人,男生 129 人,女生 113 人。 在量表的应用部分,本研究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者的性别、专业差 异进行了调查, 从量表开发部分收集到的有效量表中抽出了在被调查学期正在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 260 名被试作答的量表进行数据的分析。其中文科 153 人,理科 107 人,男生 154 人,女生 106 人。 2.1.2 访谈调查法 为了使研究获得有效的描述性资料,从而能够上升到质的研究层次,本研究 前后共进行了两次访谈调查。 第一次是在针对量的研究结果得出大学计算机文化 基础教学中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之前,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了学习者在该课程期末考试中的结果、学习者在 该课程上机课及讲授课中的表现等情况;第二次是在策略得出之后,也即是在对 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之前, 再次对大学计算机文 化基础课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合他们的意见对这些策略进行了修改,以 使这些策略更加可行。 2.1.3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在得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根据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对计算机自我效 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之后,本研究 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法,对修改后的策略进行实证。 选取在该准实验进行的学期正在必修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山东师范 大学大外教育学院英语班作为控制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班作为实 验组。 这两个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任课老师为同一人,但是两个班的讲授课和 上机课时间均不一致,因此有利于实验处理的实施。且对这两个班的计算机自我 效能感水平进行的独立样本的 t 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班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在 0.05 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实验组和 控制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的要求,可以作为准实验对象。同时,在 以上独立样本的 t 检验过程中,也得出了两个班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即为 该准实验的前测结果。 该准实验持续的时间为一学期,在必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过程中,不对控 制组运用本研究得出的策略,而对实验组,则运用本研究得出的策略。 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再次进行测量, 并分别对两个 班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相关样本的 t 检验,从而得出上述策略有效与否的实证研究 结果。 2.2 研究工具 2.2.1 结构方程模型及 lisrel 软件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量表的开发,利用 lisr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分 析, 利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的估计。对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 阵 lx、外源潜变量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ph、外源指标误差间的协方差矩阵 td 进 行分析,在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因子负荷、误差方差、拟合指数等 评价测量模型,根据修正指数修改测量模型,最终得到合理的测量模型,形成量 表终稿。 2.2.2 spss 软件 在量表的开发部分,本研究利用 spss 软件对量表的克隆巴赫 系数进行分 析。在量表的应用部分,利用 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 t 检验,研究学 习者在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别、专业差异。在进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实证研究时,首先 利用spss软件对预选为对照组和控制组的两个班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 独立样本的 t 检验,从而确定这两个班是否符合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 验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 的要求。 在该准实验结束时, 又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前后测结果进 行相关样本的 t 检验,从而得出上述策略有效与否的实证研究结果。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三章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历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也在不断 扩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也在不断更新。 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历程中, 曾经有两个量表占据了里程碑的地 位:murphy(1989)量表和 compeau(1995)量表,前者体现了量表开发者对计算机 任务的关注, 以学习者能够完成何种难度水平的计算机任务为依据来确定学习者 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这一心理 因素本身的特点, 从学习者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以外在的计算机任务为衡量标准来 确定学习者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所以 compeau(1995)量表的出现,实质上 反映了研究者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标准由外在计算机任务到内在主观感 受的转变。 近几年来, 计算机道德等人文理念被融入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中, 且 计算机知识的细化和分工越来越明确,于是出现了道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专业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等一些新的研究点。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进入了对计 算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的阶段。 3.1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关注计算机任务难度的阶段 hill(1986)等人在一项对计算机恐惧者进行的研究中,开发了一个包含 7 个 题目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 10。 该量表中的题目只能测量被试对于几种特定的 计算机新产品的感知,因此并不适用于其它研究。而且 compeau(1995)在其文章 中对该量表进行评价时提到:该量表中有 3 个题目“似乎不是用来测量计算机自 我效能感的” 11。 hollenbeck(1987)等人在一项对个体差异和目标定位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中, 开发了一个包含 6 个题目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 12。 该量表中的题目确实能反 映出被试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水平,但同时有些题目还反映出被试的其它指标, 如计算机兴趣等。 murphy(1989)等人开发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该量表 包含 32 个题目,每一个题目均以“我自信”引出,量表采用 likert5 分制。研究 者利用斜交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将该量表分为初级水平计算机技能、 高级水平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算机技能、大型机技能三个维度 13。值得一提的是,该量表根据题目的难度水平 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维度的划分,每个题目都是针对一项特定的计算机任务,这 使得被试在对量表作答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此外,该量表采用 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维度进行划分, 因此其必须满足所有因子直接影响所有指 标等假设,而且研究者无法修正量表的测量模型的任何参数,探索性因子分析方 法固有的缺陷影响着量表的改进。 gist(1989)和 burkhardt(1990)分别在自己的研究中用到了不同于其他版本的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 1415,但是这两个量表似乎并未得到相关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