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教师用.doc_第1页
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教师用.doc_第2页
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教师用.doc_第3页
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教师用.doc_第4页
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教师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天津高考历史轮复习之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用) 王老师讲解本部分考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政治制度的起源,早起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渊源;其中对文化考察的比例比较大,应该着重记忆。第一部分 政治制度的起源 关键词:禅让制 , 奴隶制 ,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法制 1、禅让制:是王朝形成之前,也就是夏朝形成之前的一种领袖推选方式,选择天下比较贤德的人接替领导位置,以礼与德服天下。(尧舜禹就是禅让选出的君王)。2、奴隶制: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第一个国家形态,在西方希腊雅典时期表现形式比较明显,在我国是以井田制和分封制为基础的一种国家存在形式。3、嫡长子继承制:是有别于禅让制的一种统治形式,是“家天下”的重要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历史上对此冲击最大的事件就是唐朝玄武门之变和明朝的朱棣的夺位之争。4、分封制:是分封制度,由中央王朝给宗亲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一种政治制度,至战国时期衰落,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制。汉朝初期复用分封制,也就是郡县与分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借用“推恩令”化解分封制。(分封制的优点与劣势)(王-诸侯卿大夫士)。5、宗法制:是王权贵族暗血缘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合二而一,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完善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详细知识点剖析:1. 分封制(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 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高考练兵:1. (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C)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09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C)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第二部分 早起经济的发展1. 农业(1)耕作方式的变迁: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2)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时期, 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3)战国水利大发展。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2. 手工业(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春秋晚期, 中国已有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新石器时代,出现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还有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西周时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陶)。3. 商业(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有的城里出现“市井”商业区。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第三部分 中华文明的形成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1. 汉字(l)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2)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从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2. 文学艺术(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楚辞: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产生的新诗歌体裁,又称“骚体”。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3)春秋战国,音乐艺术已经较为发达。战国青铜编钟3. 科技(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2)天文历法4“百家争鸣”(1)背景: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统治者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国家富强,士阶层空前活跃,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百家争鸣创造宽松学术氛围。经济因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因素: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勃兴”。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和学派与政治势力是相对独立的。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5)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天文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达到较高水平。(2)各学派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4、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孔子(1) 主要成就: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保存古代文化。(2) 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整理的“六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以“仁” “礼” “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孟子(1) 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2)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荀子(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注意: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以及各个代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难点解析】1.“重农抑商”政策(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含义:鼓励发展农业,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4)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5)评价: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 “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说, “重农”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配套练习题:(10年广东卷)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10年新课标卷)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A。(10年新课标卷)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答案为C。4(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D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A分封制 B井田制C郡县制 D行省制6(2008江苏历史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C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7、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C)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8、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C)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9、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B)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10、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C)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1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1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13(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