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植物学专业论文)镁离子转运基因atmgt7的功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镁离子是植物细胞中最丰富的二价阳离子,其吸收、转运和同化 受到严格的调控。迄今为止,镁离子的转运机制在细菌中得到了较详 尽阐释。然而,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中镁离子的吸收和转运了解不 是很多。2 0 0 1 年,“等在拟南芥中鉴定了一个可能具镁离子转运功 能的a t m g t 基因家族。通过序列分析,该家族编码蛋白与细菌c o r a 及酵母m r s 2 镁离子转运蛋白有一定同源性。本研究采用r t - p c r 方 法,克隆到a t m g t 家族中的一个基因4 矶佑基因。该基因具 有两种可变剪接转录体,分别命名为a t m g t 7 a 和a f 惦r 殆。其中, a t m g t 7 a 的开放阅读框含有l15 8 b p ,编码3 8 6 个氨基酸;a t m g t 7 b 的开放阅读框则只含有1 11 3 b p ,编码3 7 1 个氨基酸。 a t m g t 7 a 和a t m g t 7 b 在拟南芥的表达模式也有差异。a t m g t 7 a 基因在植物的各个组织都表达,而a t m g t 7 b 仅在植物的根与花组织 中表达。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也显示,a t m g t 7 a 基因主要定位在 细胞质膜上,a t m g t 7 b 基因定位在亚细胞器膜上或质膜上。 通过功能互补研究,a t m g t 7 a 能互补缺失m 9 2 + 转运活性m m 2 8 1 细菌突变株,a t m g t 7 b 则不能。进一步以同位素6 3 n i 2 + 为示踪物, 对a t m g t 7 a 和a t m g t 7 b 蛋白的离子转运特性进行分析,a t m g t 7 a 为一类低亲和性m 9 2 十转运蛋白,而a t m g t 7 b 不具m 9 2 + 转运功能, 可能与c u 2 + 或c d 2 + 转运有关。 膜片钳试验结果显示,在外液镁离子浓度为5 0 m m 条件,表达 a t m g t 7 a 蛋白的h e k 2 9 3 细胞平均膜电流达到2 8 6 _ 4 6 p a ,是表达 a t m g t 7 b 蛋白的h e k 2 9 3 细胞和对照系h e k 2 9 3 细胞平均膜电流的 近6 倍。表明a t m g t 7 a 蛋白在转h e k 2 9 3 细胞中起着镁离子转运通 道作用。 对t - d n a 插入突变体植株的表型观察,在缺镁离子条件, a t m g t 7 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颜色比野生型的略浅。进一步测定野生 型与突变体植株的叶绿素和镁离子含量,野生型叶绿素和镁离子含量 明显高于突变体植株。表明a t m g t 7 基因编码蛋白与植物中的镁离子 吸收和转运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高等植物中鉴定出一个低亲和性镁离子 转运蛋白a t m g t 7 a ,与已鉴定的a t m g t l 等高亲和性镁离子转 运蛋白比较,显示了植物中镁离子吸收和转运的多样性。而在转基因 h e k 2 9 3 细胞中测得的大量镁离子依赖膜电流,则暗示a t m g t 7 a 蛋 白在植物中很可能起着镁离子通道作用。 关键词:a t m g t 基因,功能互补,镁离子转运,低亲和性,膜片钳 i i a b s t r a c t m a g n e s i u m ( m 9 2 + ) i sl h em o s ta b u n d a n td i v a l e n tc a t i o ni np l a n t c e l l sa n dp l a y sac r i t i c a lr o l e i nm a n y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 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a s s i m i l a t i o n o fm a g n e s i u ma r es t r i c t l y c o n t r o l l e di nt h et i s s u e sa n dc e l l s s of a r , t h et r a n s p o r tm e c h a n i s mo f m a g n e s i u mi sw e l lk n o w ni nt h eb a c t e r i a b u ti ti sl e s su n d e r s t o o da b o u t 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o fm a g n e s i u mi n p l a n t f r o mt h e m o l e c u l a rl e v e l s i n2 0 01 ,l ie ta li d e n t i f i e dap u t a t i v em 9 2 + t r a n s p o r t g e n ef a m i l y ( a t m g t ) w h i c hw a sal i t t l eh o m o l o g yt ot h ec o r ao fb a c t e r i a a n dm r s 2o f y e a s tb ys e q u e n c ea n a l y s i s i no u rr e s e a r c h ,w eh a v ec l o n e d aat m g t 7g e n eb yr e v e r s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p o l y m e r a s ec h a i n ( r t - p c r ) i n t e r e s t i n g l y , t h i sg e n ee n c o d e st w om r n a st r a n s c r i p t sr e s u l t e df r o m a l t e r n a t i v e s p l i c i n gv a r i a n t s ,d e s i g n a t e da t m g t 7 aa n da t m g t 7 b a t m g t 7 ac o n t a i n s115 8b a s e p a i r s o fn u c l e o t i d e si nt h e o p e n - r e a d i n g f l a m e ( o r e ) ,e n c o d i n gap u t a t i v ep r o t e i no f38 6a m i n o a c i dr e s i d u e s ,w h e r e a sa t m g t 7 bc o n t a i n s11 13n u c l e o t i d e so fo r f , e n c o d i n gap u t a t i v et r u n c a t e dp r o t e i no f 3 7 1a m i n oa c i dr e s i d u e s 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d i s c l o s e dt h a tt h et w om r n av a r i a n t s w e r ee x p r e s s e dw i t hd i f f e r e n tp a t t e r n s a t m g t 7 am r n aw a sw i d e l y e x p r e s s e di na l lo r g a n s ,b u ta t m g t 7 bw a sa p p e a r e do n l yi nr o o ta n d f l o w e rt i s s u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w el o c a l i z e da t m g t 7 at ot h ep l a s m a m e m b r a n e ,w h e r e a sa t m g t 7 bc o u l dl o c a l i z ep l a s m am e m b r a n eo r i i i f u n c t i o n a l c o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st h a ta t m g t 7 ac o u l d c o m p l e m e n tab a c t e r i a lm u t a n ts t r a i n d e f i c i e n ti nm 9 2 + u p t a k e ,w h i l e a t m g t 7 bd i dn o t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6 3 n i 2 + t r a c e ra n a l y s i si nt h eb a c t e r i a l m o d e ls h o w e dt h a ta t m g t 7 am e d i a t e sl o w a f f i n i t yt r a n s p o r t e ro fm 9 2 + , w h e r e a sa t m g t 7 bm a yb ei n v o l v e di nt h et r a n s p o r tc u 2 + o rc d ” t h ep a t c h c l a m p t e c h n i q u ew a su s e dt om e a s u r ew h o l e c e l l i o n c u r r e n t si nt h eh e k 2 9 3c e l l ,t h eh e k 2 9 3c e l lo v e r e x p r e s s i n gat m g t 7 a a n da t m g t 7 b w i t h5 0 m mm 9 2 + b a t h i n gs u l u t i o n ,t h ec u r r e n ti n h e k 2 9 3 + a t m g t 7 ac e l l a v e r a g e d 一28 6 + 4 6 p a t h e c u r r e n t si nt h e h e k 2 9 3 + a t m g t 7 bc e l la n dh e k 2 9 3i sm o r et h a ns i x f o l ds m a l l e r w ,e c o n c l u d et h a ta t m g t 7 am a yf u n c t i o n a sam a g n e s i u mi o nc h a n n e li nh e k c e l l c o m p a r e dt ow i l dt y p e ,t h ec o l o ro ft h el e a fi nt h e m u t a n to f a t m g t 7i sp h e n o t y p i c a l l yl i g h t e ru n d e rt h em 9 2 + _ d i f i c i e n c yc o n d i t i o n w ef u r t h e re x a m i n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c h l o r o p h y l la n dm a g n e s i u m t h e c o n t e n to fc h l o r o p h y l la n dm a g n e s i u mi n t h em u t a n ta r eo b v i o u s l y l o w e rt h a nt h ew i l dt y p e i n s h o r t ,t h i ss t u d yh a s i d e n t i f i e df r o mah i g h e rp l a n tt h ef i r s t l o w a f f i n i t ym a g n e s i u mt r a n s p o r t e r e n c o d e d b y at m g t 7 g e n e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 h i g h a f f i n i t ym a g n e s i u mt r a n s p o r t e r , s u c h a s a t m g t 1 ,i tp r e s e n t e db i o l o g i c a ld i v e r s i t yo fm a g n e s i u mt r a n s p o r t e r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t h el a g em a g n i t u d e o ft h em 9 2 + _ d e p e d e n tc u r r e n t si n i v h e k 2 9 3c e l ls u g g e s t st h a ta t m g t 7 ac o u l df u n c t i o na sa ni o nc h a n n e li n p l a n t k e yw o r d s :a t m g tg e n e ,f u n c t i o n a lc o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m a g n e s i u m t r a n s p o r t ,l o w a f f i n i t ym a g n e s i u m 仃a n s p o r t e r p a t c hc l a m p v 缩写词表 缩写词英文名中文名 a aa m i n oa c i d氨基酸 拟南芥基因研究 a g i a r a b i d o p s i sg e n o m ei n i t i a t i v e 中心 a r a b i d o p s i st h a l i a n am a g n e s i u m 拟南芥镁离子转 a t m g t t r a n s p o r tg e n e 还基l 刭 a m pa m p i c i l l i n氨苄青霉素 b p b a s ep a i r s 碱基对 c h l c h l o r o m y c e t i n 氯霉素 d e p c d i e t h y p y r o c a r b o n a t e焦炭酸二乙酯 d m s o d i m e t h y ls u l f o x i d e 二甲基亚砜 e be t h i d i u mb r o m i d e 溴化乙锭 e c o l i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大肠杆菌 e d t a e t h y l e n ed i a m l n et e t r a a c e t i ca c i d乙二胺四乙酸钠 g f pg r e ef l u o r e s c e n tp r o t e i n绿色荧光蛋白 h e k 2 9 3h u m a ne m b r y o nk i d n e yc e l l 人胚胎肾细胞 v i 异苯基1 3 一d 硫 i p t g l s o p r o p y l 一1 3 一d - r h in o 代半乳糖苷 k a n k a n a m y c i n卡那霉素 l bl u f i a b e r t a n im e d i al b 培养基 美国生物技术信 n c b i n a t i o n a lc e n t e rf o r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息中心 o d 6 0 0o p t i c a ld e n s i t ya t6 0 0n m吸光度 o i 心 o p e nr e a d i n gf r a m i n g 开放阅读框 。 p c r p o l y m e r a s ec h a i nr e a c t i o n聚合酶链式反应 r e v e r s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o l y m e r a s ec h a i n 反转录聚合酶链 r r - r c r r e a c t i o n 式反应 s d ss o d i u md o d e c y ls u l f a t e十二烷基磺酸钠 s o d s u p e r o x i d ed i s m u t a s e超氧化物歧化酶 t m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跨膜区 嘶s 乙二胺四乙 t e研se d 秘 酸 5 - b r o m o - 4 - c h l o r o - 3 - i n d o l y l1 3 5 溴4 氯3 吲哚 x g a l d - g a l a c t o s i d e半乳糖苷 v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刁豆肠夕时年i 月 3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杈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z , - 4 年,月3 日 日期:朋年t o 月j 日 1 1 9 镁离:f 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弟一早义陬琢尬 1 1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概况 拟南芥( a r a b i d o p s i st h a l i a n a ) 是十字花科植物,由于具有独 特的生物学及遗传学性质,目前己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 的重要模式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拟南芥的基因组全序列在 2 0 0 0 年底已完全测定并公开发表n 1 ,这是第一个己完全测序的显花植 物,为拟南芥的基因克隆、结构与功能分析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有人 预测,到2 0 1 0 年拟南芥的2 9 0 0 0 多个基因的功能都会得到阐明瞳1 , 这必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1 1 拟南芥植物的普通生物学特性 拟南芥为二年生植物,体型小,成熟植株一般高1 5 2 0 c m ,莲座 状基生叶长度不超过5 c m 。植株的生长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有 充足的水源与光照,就可以迅速的生长。拟南芥生长周期短,从发芽、 莲座叶的长成到第一粒种子的成熟可在6 周内完成,而全株成熟只需 要2 个月时间,这大大加速了它的世代繁殖,缩短了遗传分析的时间。 在较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一株拟南芥可产生上百个荚果,结上万粒种 子,便于遗传分析和扩增种子库。拟南芥的花器官为两性花,在温室 和人工气候室内几乎达到1 0 0 的白花授粉,且在实验室也可以完成 人工杂交授粉,便于开展植物隐性、致死突变体及多突变体遗传操作。 1 1 2 拟南芥植物的遗传学特性 拟南芥一般为二倍体生物,有5 对染色体,比其它模式植物如玉 博十学位论文 米、小麦更容易进行有效的染色体的连锁分析。拟南芥基因组为1 0 1 0 8 b p ,是被子植物中最小的,只有大肠杆菌( c o l i ) 的1 5 倍, 啤酒酵母(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c e r e v i s i a e ) 的8 倍3 。其它植物如水稻、 烟草:豌豆分别是拟南芥的4 5 倍、1 6 倍和4 5 倍h _ 1 。在整个拟南 芥基因组中,科学家曾预测有2 94 5 4 个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只有少 于1 50 0 0 个不同的基因存在,这个数字只比果蝇的1 36 0 1 个基因数 目略大,而小于线虫的1 84 2 4 个基因随一1 。由于基因组小,拟南芥 d n a 中的重复序列较低,几乎没有间隙序列,即使有重复序列,通常 相距很远,有利于进行植物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筛选等 拟南芥的另一个重要的遗传特性是比其它植物更易进行遗传转 化睁1 。拟南芥可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植株的花、根、叶及悬浮细 胞,也可以通过p e g 融合、基因枪法转化原生质体与叶片等。因此, 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基因功能方面的详细研究。 拟南芥的其它遗传特性包括该植物较易通过诱变处理,产生种类 繁多的突变体。加之,拟南芥形态特征简单,易于鉴定突变体及分离 到突变基因。因此,诱变与突变体筛选己成为研究拟南芥植物基因功 能的重要途径n 引。诱变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t - d n a 插入诱变和 转座子插入诱变。进几年来,广泛采用的诱变方法是插入诱变法 ( i n s e r t i o n a lm u t a g e n e s i s ) ,亦称基因标签法( g e n e t a g g i n g ) , 它是基于在基因中插入己知的d n a 片段,而使基因失去或获得功能, 从而产生突变。由于一般是特定d n a 片段插入到基因中,故产生的突 变往往是失去功能的( 1 0 s sf u n c t i o n ) ,而获得基因功能( g a i no f 2 镁离子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f u n c t i o n ) 的突变体较少。k a y o k oy a m a d a , j u n j 毋j o s e p h 彪等 已完成了2 2 5 0 0 0 次农杆菌转化拟南芥d n a ( t - d n a 插入转化) 实验, 获得了8 80 0 0 多个t - d n a 准确插入位点,并鉴定出2 17 0 0 个拟南芥 基因突变株,占到了整个预测基因的7 4 ,这些突变株的获得为研究 植物基因功能与进行遗传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材料3 。 综上所述,人们在利用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研究植物的基因功能 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拟南芥中克隆与鉴定了一大批功能基因,涉 及到植物发育、性别分化、生理代谢、激素调节、以及对环境胁迫的 应答反应等个方面n 2 i 。 1 1 3 影响拟南芥生长的主要因素 ( 1 ) p h 值:拟南芥最适宜生长的p h 值为5 5 5 8 ,p h 值高于 5 8 ,则种子发芽率低,对于储藏时间长于1 年的种子尤为明显。 ( 2 ) 培养基质:拟南芥适宜于通气状况良好的基质如蛭石中生 长,粘质土壤易导致烂根,造成根系活力降低,影响植物开花与结果。 ( 3 ) 温度:2 2 温室培养的植株生长较快,4 5 周即开花,果 实一周左右成熟。自然温度下( 9 月1 1 月期间,日均温度为1 0 - - 3 0 。c ) 培养的植株生长慢,但比较健壮,6 周左右开花,果实成熟时 间约2 周。当培养室的温度高于2 2 ,植株的开花与结实均受到影 响,花形态发育不正常,花苞易于干枯而败育,有的花可形成果实, 但多内空或种子小,不饱满。 ( 4 ) 空气相对湿度:在拟南芥培养中,湿度是一个十分值得注 意的因素。根据我们的经验,若培养温度高于2 2 。c ,相对湿度低于 博十学位论文 5 0 ,则植株小,结实少或不结实。反之,若相对湿度高于8 0 ,即 使温度高于2 2 c ,植株仍然生长旺盛,结实正常。 ( 5 ) 水分:拟南芥不太抗旱,应注意及时浇水,但不应每天浇 水,可4 一- 5 天浇次,每次浇透,以保持土壤中通气状况良好。浇 水方式不宜直接在培养皿上洒水,可浇灌在培养皿底部,通过渗透方 式保持土壤湿润。 ( 6 ) 光照: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长光照( 1 6 小时) 下培养的植 株生长周期短;短光照( 8 小时) 培养,植株的生长周期长。另外, 光照强度对植株的生长也有影响。 总之,在拟南芥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选 用不同的培养条件。如繁殖种子,要求营养生长期短,结实多,我们 可选用高温( 2 2 2 8 ) 、高湿( 7 0 9 5 ) 条件;观察营养生长或 某一形态发生过程,则要求生长速度较慢,我们可选用低温( 2 0 - 2 2 ) 、中湿( 5 0 8 0 ) 条件。 1 2 镁离子的化学特性及其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研究 1 2 1 镁离子概述 镁离子( m 9 2 + ) 是细胞中最丰富的二价阳离子n 3 ,川,存在各种组 织与细胞中。但细胞中镁离子的浓度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 平衡。研究表明,在动物体内,每种类型细胞的镁离子浓度不相同n 5 i , 在植物中,不同细胞的镁离子含量也处于不同水平n 6 ,1 7 1 。这暗示,镁 离子的吸收与转运在不同的细胞中有不同的调控方式,以维持细胞镁 离子的平衡和细胞功能正常发挥n8 | 。此外,最近在植物中,人们还发 4 镁离子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现镁离子是一种重要的调控信号,调控生物体内的很多生化反应,例 如镁离子可调控叶绿体中碳固定的关键酶活性乜0 | 。 由于镁离子在组织细胞中起重要作用,镁离子的缺乏,会引起 组织缺失镁离子的各种症状。在单细胞生物,镁离子缺失表型很容易 观察到。像细菌、酵母细胞的镁离子缺失,会导致生长速率显著下降。 如果这些细胞的镁离子吸收系统发生突变时,则只有细胞外液中的镁 离子浓度较高,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乜1 2 2 j 。在酵母细胞,亚细胞 结构的镁离子缺失,像线粒体,也会导致典型的p e t 表型瞳引。在植物 中,镁离子的缺乏,首先表现为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这或许是由于 镁离子与叶绿素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心4 | 。 同样明显的是,镁离子的过多积累也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在单细胞生物中,镁离子毒害的表型很难观察到。在植物中,镁离子 的毒害往往与干旱胁迫相联系乜5 j 。 尽管镁离子在组织细胞内的平衡非常重要,但过去人们对镁离子 的吸收与转运研究比较少、也不系统,对离子转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c a 2 + 、k + 、n a + 等离子转运系统方面。1 8 0 0 年,j u s t u sv 0 1 7l i e b i g 等认 识到镁离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2 0 世纪早期,人们才发现镁 离子对动物( 包括人) 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以试验手段证明镁离子转 入酵母细胞和细菌细胞分别是在2 0 世纪4 0 年代和6 0 年代。更令人惊奇 的是,人们从发现细菌中镁离子转运系统到克隆第一个与镁离子转运 相关的基因,花费了近1 7 年时间。在真核生物,关于镁离子转运的研 究直到最近才取得重要进展哺刚( 见1 2 3 i $ 述) 。 博十学传论文 1 2 2 镁离子的独特化学特性 m 9 2 + 与其它金属离子比较,有其独特的化学特性。m 9 2 + 缺乏d 电子 参与键间作用,其键角的灵活性不如其它阳离子,在溶液和生物环境 下,与水分子或别的分子结合形成近9 0 。的键角,成规则的几何形状; m 9 2 + 的六个配位键的键距和键角也较为固定,易与中性含氮基团,如 氨基酸和咪唑,以及酸性基团中的氧结合形成共价键,不易与氮和硫 形成共价键眩刨,故m 9 2 + 与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结合力较弱,较难接 近蛋白质中较深部位的结合位点。有意思的是,m 9 2 + 在脱水状态,是 二价阳离子中半径最小的:与水分子结合的时候,体积则增加近4 0 0 倍,水合离子半径又是最大的。加之,m 9 2 + 与水分子的亲和力比c a 2 + 、 n a + 和k + 大得多,因此,有人推测镁离子是通过与水分子的空间结合 在酶的活性调控中起作用心7 l 。 镁离子上述特征,使人们相信镁离子具有独特的转运系统。在 细菌、酵母中,镁离子的转运研究支持这一假说。 1 2 3 镁离子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 m 9 2 + 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在植物酶活化、光合作用、氮 代谢和活性氧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娩9 3 0 1 。 ( 1 ) 酶活化 几乎所有的磷酸化酶和激酶都需要m 9 2 + 来活化,删姒认为,a t p 酶的活化是通过m 9 2 + 的桥接作用实现的,臣 j m 9 2 + 在a t p 或a d p 的焦磷酸 盐结构和酶分子之间形成一座桥梁。m 9 2 + 能促进a t p 或a d p 的水解并 释放出磷酸和能量,也能活化a t p 酶,促进磷酸化作用,合成更多 镁离- f 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a t p 引。m 9 2 + 作用的机制在于改变a t p 酶的构象,使埋藏在酶内部的结 合态核苷酸更容易暴露出来,以接近底物,从而增加处于活化状态 的酶数量3 34 i 。光合作用、糖酵解作用、三羧酸循环和呼吸作用等能 量转移的基本过程都需要m 9 2 + 。不过,对于磷酸激酶、磷酸转移酶的 活化,m 9 2 + 的作用是专一性的,而对糖酵解作用的烯醇酶、三羧酸循 环中的脱氢酶的活化作用,m 9 2 + 的活化作用可e h m n 代替口引。 m 9 2 + 也是叶绿体基质果糖1 ,6 一二磷酸酯酶和景天庚酮糖一1 ,7 一二 磷酸酯酶的活化剂。光照使叶绿体基质中p h 值及m 9 2 + 浓度提高,相应 地促进了果糖l ,6 一二磷酸酯酶和景天庚酮糖一1 ,7 一二磷酸酯酶的活 化,这2 种酶的活化促进光合作用,使光合链中形成的磷酸丙糖,通 过叶绿体被膜的p i 运转器而转移到胞质溶胶,再逐步转化为蔗糖m 6 i 。 缺m 9 2 + 则导致叶绿体中淀粉的累积,碳水化合物运转受阻口引。缺m 9 2 + 使叶绿体淀粉累积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f i s c h n e r t x 为,其原因可能 是光合同化物向库的运转受阻或光合同化物的利用率下降,也可能 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8 | 。 ( 2 ) 光合作用 m 9 2 + 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占了叶绿素分子量的2 7 ,m 9 2 + 也是叶绿体正常结构所必需的9 | 。但植物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是否是由 于合成叶绿素的m 9 2 + 不足呢? 目前尚无定论。ma r s c h n e r 等认为,植物 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不是由于叶绿素分子合成所需的m 9 2 + 不足,而是蛋 白质合成受阻所致侧。近年来的研究则认为,缺m 9 2 + 胁迫下的活性氧 伤害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和叶片黄化的主要原吲4 1 3 。 博士学位论文 除了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外,m 9 2 + 对光合膜垛叠、激发能在2 个光系 统之间的分配、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叶绿素荧光、p s e 活性和原初光 能转化效率以及光合碳代谢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都有明显 的影响3 9 4 0 1 。 ( 3 ) n 代谢 硝酸还原酶( n r ) 是n 素代谢的限速酶,该酶可直接调节n 0 。一 还原,从而调节n 代谢。m 9 2 + 可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水平,还能稳定 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核糖体构型,缺m 9 2 + 导致核蛋白体解离成小的核 蛋白体亚单位h2 i 。因此,一旦镁离子缺乏,则蛋白质合成受阻。 ( 4 ) 活性氧代谢 m a r s c h n e 噎研究光强对缺素( 缺z n 、缺k 、缺mg ) 菜豆叶片失绿 和坏死的影响时发现,强光使缺m 9 2 + 菜豆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 失绿症加重,但对叶片m 9 2 + 含量无明显影响,并推测强光加重的缺m 9 2 + 症状与活性氧累积及生物膜过氧化作用有关h3 l 。之后的研究证实,缺 m 9 2 + 时菜豆叶片自由基清除系统的酶( s o d 、g r ) 活性提高,过氧化保护 物质( a s a 、s h 化合物) 含量增加。不同种类外源活性氧清除剂的实验 结果表明,缺m 9 2 + 胁迫菜豆所累积的活性氧主要是0 。2 和o hm 引。 1 3 镁离子转运蛋白的研究 由于生物膜对镁离子不具渗透性,镁离子吸收和转运都由复杂的 膜蛋白系统来完成。 1 3 1 原核生物中的o o r a 镁离子转运蛋白 镁离子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在所有组织中,c o r a 基因及其蛋白是研究最深入的一种镁离子 转运系统。大部分关于c o r a 基因的研究文章来自于彪叵, ! l a g u i r e 。 直到最近,尼一s c h w e y e n 对镁离子的转运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并产 生重要影响。 19 6 9 年,s i m o ns i lv e r 首先发现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 中具有一 类镁离子转运体系h 引。但直到1 9 8 6 年,t 物i e l & p 才第一次从原核 生物s a l m o n e l l at y p h i m u r i u m 克隆到这一编码镁离子转运蛋白的基 因一仍卅基因h6 l 。研究表明,c o r a 基因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中,含 有一个9 4 8 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 1 6 个氨基酸残基。c o r a 蛋 白在原核生物中是高度保守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 8 n 引,但在亲缘关 系较远的物种之阎,相似性仅为1 5 2 0 h 7 1 。在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 间,蛋白序列同源性仅仅为c 一末端的2 个t m 跨膜区和高度保守的 m p e l 与y g m n f 基序h 引。g m n 序列在c o r a 基因家族中被认为是蛋白结 构与功能的基本单元。突变分析表明,g m n 中的任一氨基酸发生突变, 都会使c o r a 蛋白丧失m 9 2 + 的转运能力n 9 5 0 i 。 最近,c o r a 蛋白的晶体结构得到了阐明瞄1 5 2 5 3 3 。研究显示:c o r a 蛋白是由同源五聚体组成的一个具t m l 和t m 2 两个螺旋跨膜区的烟窗 式结构( 图卜1a ) ,t m l 组成内腔,外面由单体形成呈指环状的t m 2 包围着,上有m 9 2 + 、c 0 2 + 、c a 2 + 二价金属离子的结合位点( 图卜1 b 、c ) 。 在t m l 和t m 2 环状结合位点,则由保守的m p e l 与y g m n f 基序组成, 这种带负电荷的羰基化结构被认为是更加有利于二价金属离子转入 m 1 ( 图卜l d ) 。 9 博士学住论文 芦曝 圈ic o r a 蛋白晶体拓扑结构 f i g u r e 1 t h e t o p o l o g ys t r t m t u r e o f t h e a m ,+ c h a n n e l 132 原核生物中 i g t a 及m g t b 镁离子转运蛋白 m g t h 和m g t b 是置t y p h i m u r i u m 中发现的另外两个具镁离子转运 活性的蛋白,为复合跨膜蛋白,属于p 型a t p a s e 家族4 “。m g t a 蛋 白由m t g a 基因唯一的o r f 框编码,分子量大约为9 1 k 1 ) a ;而m g t b 基 因则是一个操纵子( o p e r o n ) ,其中的一部分编码m g t b 蛋白,另一部 分编码m g t c 蛋白,m g t c 蛋白与 l g t b 的分子量分别为2 2 1 5k d a 、1 0 2 k d a “。m g t h 与m g t b 基因的转录通过镁离子结合到p h o q 膜感受器 上进行调控,在低镁离子逆境胁迫诱导下表达“6 。”。与c o r a 基因的 - i m 、“ 蕊 镁离:f 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转录和蛋白表达不受m 矿影响不同,当胞外镁离子含量正常时,镁离 子结合到p h o o 上并且抑制基因的转录当胞外镁离子浓度降低时, 基因转录增加。在转运能力方面,c o r a 与m g t 基因一样都受到p h 值 的影响,当p h 为5 0 时,组成型的c o r a 镁离子转运蛋白的转运能力 比在p h 为7 0 时强,但m g t a 、m g t b 的转运能力恰恰相反。因此, 推测c o r a 与m g t 转运体可能相互补充,在不同条件下表达瞄8 5 9 6 0 | 。此 外,c o r a 和m g t a m g t b 系统除了可以转运m 9 2 + ,还能转运其它的二价 金属离子如:n i 2 + 和c 0 2 + ,但从l ( 1 i l 值及离子浓度分析来看,这些基因 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作为镁离子的转运系统哺1 6 2 j 。 m g t e 是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坚强芽胞杆菌( b c i h u sl i t m u s 饼劲 中克隆到的另一类可能的镁离子转运蛋白引。蛋白序列及拓扑结构分 析表明,该蛋白与c r o a 蛋白或其它任何目前已知的转运蛋白的同源性 小,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尚不能确定m g t e 是否是一种新的镁离子转 运蛋白。然而,m g t e 可以调节镁的吸收,在细菌中存在较为广泛。推 测,m g t e 的功能与镁离子或其它阳离子的吸收相关,可能是一种新的 镁离子转运蛋白m 4 | 。 1 3 3 酵母抗铝毒性a l r i 和a l r 2 镁离子转运蛋白 在酵母中,有人发现了两个抗铝离子毒性的蛋白阳引,其结构与 c o r a 有一定同源性,都有一个高电荷的n 端d o m a i n ,c 端有两个疏 水d o m a i n ,在靠近第一个疏水区域的末端有一保守的g m n 基序,且 在低镁离子浓度条件下,a l r l 与a l r 2 基因缺失酵母突变体( c m 6 6 ) 生长很弱,暗示a l r 具有镁离子转运的功能哺6 | 。进一步分析表明,a l r l 博十学位论文 基因位于酵母细胞的质膜上,基因的表达受到镁离子浓度的控制,并 且a l r l 酵母突变体经过一段时间镁离子饥饿后,在恢复镁离子浓度 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细胞内的m 9 2 + 浓度增加哺7 f 。d o n a j d 丘m a r t i n 等 利用膜片钳技术雎刖,比较a l r l 与a l r 2 基因缺失酵母突变体( c m 6 6 ) 与转基因的c m 6 6 + a l r l 酵母菌株的电生理特征,测得c m 6 6 的内流电 流平均为一5 1 2 6 p a ,而转a l r l 基因的c m 6 6 菌株平均内流电流达到 2 6 4 4 8 p a ,显示a l r l 可能具有离子通道蛋白功能。 1 3 4 酵母线粒体膜上m r s 2 镁离子转运蛋白 与彳躔因一样,脚毽瑾因首先不是作为镁离子转运基因被鉴定 和测序的,而是作为线粒体中r n a 剪接缺失抑制因子发现的引。2 0 0 1 年,a r e g a r 游在研究m r s 2 突变体功能时,发现该蛋白能改变酵母线粒 体的镁离子浓度。进一步研究证实,m r s 2 蛋白位于线粒体内膜上,m r s 2 突变,镁离子不能转运进入线粒体中,而只能以缓慢的“渗透 的方 式进入,过表达m r s 2 ,则可以使线粒体镁离子浓度迅速增加 7 0 , 7 1 , 7 2 。 序列分析表明,m r s 2 与细菌c o r a 转运蛋白类似,而且与酵母的 a l r l p 及a l r 2 p 蛋白有较近关系,都有两个位于羧基端的跨膜区域, 且被短的多肽相隔,第一个跨膜区域的末端有一个短的6 m n 序列基序, 这个保守基序的残基对镁离子的转运是必需的口3 | 。另外,m r s 2 蛋白的 一个较长的氨基端及一个较短的羧基端朝向基质一边的空间,为亲水 性末端,在靠近第二个跨膜区域的羧基端序列中带有正电荷,推测这 可能为蛋白朝向基质空间的定位提供一个拓扑基因信号h 圳。 1 3 5 植物中m 9 2 + 转运蛋白 1 2 镁离子转运基冈a t m g t 7 的功能研究 迄今为止,在高等植物中已克隆到两类具m 9 2 + 转运活性的转运蛋 白,一类是m 9 2 + h + 反向转运蛋白,另一类是c o r a li k e 镁离子转运蛋 白。 ( 1 ) m 9 2 + h + 转运蛋白 1 9 9 3 年,p f e i f f e r r 寸巴蜀黍根的液泡进行生理和分子研究中, 发现了一个m 9 2 + h + 反向转运蛋白口5 j ,该蛋白在液泡膜上介导m 9 2 + 向液 泡内的转运。1 9 9 9 年,s h a u l 等在拟南芥中第一次克隆到编码该蛋白 的基因一at m h x 畸训。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 t l x 与哺乳动物质膜上的 n a + c a 2 + 反向转运蛋白n c x l 有3 6 同源性,蛋白结构也相似,都含有 11 个跨膜区域,而且在跨膜区5 和6 之间,两个蛋白都有一个长的胞质 环( n o n m e m b r a n a ll o o p ) 。在n c x l 中,胞质环有5 0 0 个氨基酸长,对转 运功能不是必需的,但起到调控作用。在a t m h x 中,此环较短,仅有1 0 0 个氨基酸长口6 i 。 n o r t h e r nb l o t 分析显示,a t m h x 的m r n a 在拟南芥根、茎和花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