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虚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战国时期在整个汉语史j 二是一个关键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语法现象,虚词也 不例外。虚词研究历来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早期语言中的虚词,用法复 杂而多变,在体现语法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论文通过对尉缭子中词的 全面研究,充分调查了其中虚词的分布特点和用法,在反映虚词真实面貌的基础上, 达到客观描写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的目标。鉴于目前学术界尚无对尉缭子 的虚词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或著作,笔者试图对此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以期为汉语 史的语法研究添砖加瓦。 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虚词用法的全面描写。调查尉缭子中的全部虚词,按照它们的不同语 法功能划分词类,归纳山副词、助动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 语气词九种。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材料巾的虚词作穷尽式调查,详尽描写其用 法,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同时与战国中期的商君书及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进行对比,以考察虚词的演变历程。 调查后发现,尉缭子的虚词种类较齐全,每一类虚词的用法也较丰富,基本 能反映战国中后期文献的虚词特点。其中也不乏较独特的语法现象,如先秦表“逐 渐”义的时间副词多用“稍”,而尉缭于中用“渐”;表约数的“位数”的语 法特点也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但因尉缭子全书篇幅较短,故有些虚词出现的频 率较低,在反映该时代虚词面貌上也受到一定局限。 二、语法现象的讨论。某些特殊用法及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在“余论”部分深 入讨论。 “余论”部分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 1 ) 表约数的“位数”的语法特点。 ( 2 ) 时间副词“渐”。 关键词:尉缭子虚词 a b s t r a c t t h e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p e r i o di sa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d u r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m a n yn e wp h e n o m e n a ,i n c l u d i n gt h ee m p t yw o r d s ,c a m ei n t ob e i n g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d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i sa l w a y s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g r a m m a r t h e u s a g e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 i nt h ee a r l yt i m ew a sc o m p l e xa n dc h a n g e a b l e i tp l a y e da 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s h o w i n gg r a m m a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om y t h e s i si st od e p i c tt h eg r a m m a r o b j e c t i v e l ya n dt ou n c o v e r t h el a w so fg r a m m a r ,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t h et h o r o u g h s t u d yo f t h ee m p t yw o r d si nw e i l i a o z i s i n c et h e r ei sn oa r t i c l eo rb o o kw h i c hg i v e si n d e p t h r e s e a r c ht ot h ee m p t yw o r d si nw e i l i a o z i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it r yt od os u c hk i n do f r e s e a r c ha n d h o p e 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c a nb eo fs o m ev a l u e t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t w o p a r t s : 1 _ t od e p i c tt h o r o u g h l yt h eu s a g e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 a l l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h a v e 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a n d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 p a r t s o f s p e e c h ,w h i c h a r e a d v e r b s ,a u x i l i a r i e s , p r o n o u n s ,n u m e r a l s ,m e a s u r ew o r d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c o n i u n c t i o n s ,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t o n e w o r d s q u a n t i t ys t a t i s t i c si su s e dt or e s e a r c ht h o r o u g h l yt h ee m p t y w o r d si nt h eb o o k t h e u s a g e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 i sd e p i c t e di nd e t a i lt or e v e a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r u l eo ft h e e m p t y w o r d si nw e i l i a o z i a f t e rt h er e s e a r c h ,w ef o u n dt h a tt h e r ea r em a n yk i n d so fe m p t yw o r d si nw e i l i a o z i , w h i c hc a n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e m p t yw o r d si nt h el a t e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ao fg r a m m a rc a nb ef o u n di n t h eb o o ko fw e i l i a o z i f o r e x a m p l e ,s h a o i s o f t e nu s e da sa n t e m p o r a l a d v e r b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g r a d u a l l y ”i nx i a n q i n b u ti nw e i l i a o z i , j i a n ”,i n s t e a do f “s h a o ”,i su s e da sa nt e m p o r a l a d v e r b i n d i c a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 “g r a d u a l l y ”i ti sq u i t er a r e a l s o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 p h r a s e “d i g i t + n u m b e r ”c a nb ef o u n di n w e i l i a o z i h o w e v e rt h e f r e q u e n c yo f s o m ee m p t yw o r d si s r e l a t i v e l yl o w e rd u et ot h es h o r tt e x t ,w h i c hm a yb e l i m i t e dw h e n s h o w i n g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e m p t y w o r d s 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d 2 t od i s c u s ss o m e p h e n o m e n a o fg r a m m a r s o m e s p e c i a lu s a g eo ft h ee m p t y w o r d s n e e d st ob ef u r t h e r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l a s ts e c t i o no ft h et h e s i s t h e r ea r et w op a r t si nt h el a s ts e c t i o n : ( 1 )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p h r a s e “d i g i t + n u m b e r ” ( 2 ) t h et e m p o r a la d v e r b “j i a n ” k e y w o r d s :w e i l i a o z i e m p t y w o r d s 2 范董平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李玲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主席 詹鄞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华学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徐时仪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沈锡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盏董圣 日期:! 三么里幺r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祷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篪蓬乎 日期:! z q 导师签名:年莉莉 日期:驴。r ,、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尉缭子其书及研究现状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该书的著录,最早见于 东汉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汉志诸了杂家云:“尉缭二十九篇。” 东 汉 班固自注:“六国时。”颜师古注:“尉,姓;缭,名也,音了,又音聊。”刘 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汉志同时著录了两部尉缭,一为杂家二十 九篇,一为兵形势家三十一篇。 南朝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蜕它“术 精而文钝”, 唐 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和魏征的群书治要都曾加引用, 宋 元丰把它和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三略、六韬定为 武经七书,号称“兵经”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今传本尉缭 子为五卷二十四篇共九千余字。 关于今传本尉绦予的真伪。历来是众说纷纭。清入谭献云:“尉缭予, 世以为伪书。可反映清代学者的一般看法。但随着一九七二年l l i 东临沂银雀山 汉墓竹简中尉缭子简文的发现,这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看法已被推翻。因此, 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基本可信的先秦古籍,它与汉志著录的尉缭有 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尉缭子的作者,学术界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梁惠王时人, 另一种认为是秦始皇时人。但就该书内证的提示来看,大抵可以认为是战国后期 的魏人。 战国时期在整个汉语史上是+ 个关键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语法现象,虚 词也不例外。尉缭子作为战国后期的一部著作,能反映战国后期传世文献的 语法特点,在语法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于汉语史专书语法研 究的著作较多,但尚无对尉缭子的虚词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或专著。 本文所作研究依据的版本主要是中华书局华陆综注译的尉缭子注译,该 书选取续古逸丛书的宋刻武经七_ ;i _ 5 影印本作为底本,校以山东临沂银雀 山汉简( 银雀山汉墓竹简( 壹) ,文物l 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一版) 、群 书治要( 连筠锣丛书本) 。 第二节尉缭子虚词的研究力。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有: 1 在全面调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立论。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对村料中的虚词 谭献:复堂日记,河北教育版 = | = ,2 0 0 1 年,第1 3 5 页 作穷尽式调查统计:氲一虚词及每一用法出现的次数、决定性数据及充当论据的 数据均在正文列出。为求清晰,有些数据以表格列出。 z 将描写归纳和比较研究相结合。论文详尽描写所选材料虚词的用法,并与 同时代文献商君书、吕氏春秋作对比,在对比中揭示虚词的演变历程。 3 将静态描写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木文在调查分析尉缭子虚词的过程中 注意发现该书特有的语法现象。例如尉缭子中表约数的“位数”与“数位” 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尤其是“位数”的数值大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过改 变,故列为专题,以探讨“位数”数值大小的变化。又如先秦时期表“逐渐” 义的时间副词多用“稍”,但尉缭_ 了中只见“渐”而未见“稍”,故本文对时 间副词“渐”和“稍”在整个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进行讨论。 尉缭子中虚词的分类、用法的确定参照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 其发展( 语文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第三节尉缭子虚词概况 本文对尉缭子虚词的调查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 助动词、代词、数词、量词共9 类。前五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是一般语法学意义上的虚词,后四种( 助动词、代词、数词、量词) 从语法功能 看一般属于实词,但是它们所表意义比较虚泛,例如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可变动 的;助动词与副词有类似之处,都主要修饰谓语动词。而汉语传统的“文言虚字” 其实是包含代词甚至意义比较虚泛的动词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除了要依据语法功 能外,意义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参照标准。因此本文把助动词、代词、数词、量 词四种意义比较虚泛的词类也纳入调查讨论之列。 尉绦子中的虚词共2 5 5 ( 2 6 0 2 ) 2 个。按照它们不同的用法归纳出副词、 助动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9 种。尉缭子中的 虚词凡一个字记录不止个虚词的,研究中分别计入各类,如“以”,或用作连 词或用作介词,则分列在连词和介词下各自加以描写。 一副词。副词主要用丁修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尉缭了中的 副词共有2 8 ( 4 7 5 ) 个,按照意义可以分为6 类: ( 一) 时间副词。共6 个:已、既、即、渐、复、又。 ( 二) 范围副词。这种用法的副词最多,共7 个:凡、皆、尽、俱、同、共、 徒。 ( 三) 否定副词。共5 个:不、弗、非、未、毋。 2 括号中是该词作此类虚词订:尉缭了中现的次数。下同。 ( 四) 连接副词。共2 个:乃、遂。 ( 五) 推度副词。共3 个:必、诚、盖。 ( 六) 程度副词。共5 个:太、至、最、已、益。 二助动词。尉缭子中助动词有8 个( 1 2 4 ) :能、可、足、欲、敢、宜、 当、得。可以分为以下3 类。 ( 一) 表示可能。有3 个:能、可、足。 ( 二) 表示意愿。有2 个:欲、敢。 ( 三) 表示应该。有3 个:宜、当、得。 三代词。尉缭子中的代词有1 4 个( 3 ( ) 8 ) :我、吾、彼、之、其、己、此、 是、然、彼、其、莫、谁、何。按意义和功能可以分为3 类: ( 一) 人称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有6 个:我、吾、彼、之、其、己。 ( 二) 指示代词,代人或事物。有6 个:此、是、彼、其、然、莫。 ( 三)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有2 个:谁、何。 四数词。尉缭子中数词共有2 2 个( 3 4 9 ) ,可以分为以下5 类: ( 一) 基数词。有1 0 个( 附3 个)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 附:两、双、重 。如: ( 二) 位数词。有5 个:f | 、百、千、万、亿。 ( 三) 约数词。有2 个:数、余。 ( 四) 倍数词。有1 个:倍。 ( 五) 分数词。有1 个:半。 五量词。尉缭子中量词共9 个( 3 4 ) 。分为4 类: ( 一) 长度单位。有6 个:尺、仞、里、丈、舍、步。 ( 二) 容量单位。有1 个:斗。 ( 三) 重量单位。有1 个:铢。 ( 四) 编制单位。有1 个:乘。 六介词。 介词与名词结合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引进与动作 相关的对象、工具、处所、时间、原因等。尉缭子中介词共8 个( 1 5 2 ) :从、以、 与、於、自、由、因、乎。 ( 一)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共7 个:从、以、与、於、自、由、乎。 ( 二)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式。共2 个:以、因。 ( 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共2 个:以、於。 ( 四) 引进动作行为丌始、经过或终结的时间。共2 个:於、自。 ( 五)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共2 个:以、於。 七连词。主要用在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前后两项之间顺承、转折、 并列、选择等各种关系,有时也连接词或短语。尉缭子中连词共1 1 个( 3 9 2 ) : 与、及、且、况、故、则、虽、若、之、以、而。按其功能,可分以下6 类: ( 一) 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共4 个:与、及、月、而。 ( 二) 表示前后两项的顺承关系。共3 个:则、以、而。 ( 三) 表示前后两项的转折关系。共2 个:而、虽。 ( 四) 表示前后两项的递进关系。共1 个:况。 ( 五) 表示前后两项的因果关系。共1 个:故。 ( 六) 表示前后两项的假设关系。共1 个:若。 八助词。尉缭子中助词兆5 个( 5 0 3 ) :之、者、所、夫、惟。可分2 类: ( 一) 结构助词。共3 个:之、者、所。 ( 二) 语助词。共2 个:夫、惟。 九语气词。尉缭子中的语气词共有6 个( 2 6 5 ) :焉、乎、尔、矣、也、 哉。 尉缭子中所涉及的虚词如下表所示: 表l 尉缭子所见虚词一览表 词性功能实例 表时间己、既、即、渐、复、又 表范围 凡、皆、尽、俱、同、共、 副 徒 表否定不、弗、非、未、毋 词 表连接乃、遂 表推度必、诚、盖 表程度太、至、最、已、益 助表不口j 能能、可、足 动表示意愿欲、敢 词 表示应该宜、当、得 代人称代词我、吾、彼、之、其、己 指示代词此、是、彼、其、然、莫 词 疑问代词谁、何 基数词、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卜 数 附:两、双、重 位数词十、百、千、万、亿 词 约数词数、余 倍数词倍 分数词半 词性功能实例 量长度单位尺、仞、里、丈、舍、步 容量单位斗 词重量单位铢 编制单位乘 引进对象从、以、与、於、自、由、 介 难 引进工具以、因 词 引进处所以、於 引进时间於、白 引进原因以、於 表并列与、及、且、而 连表顺承则、以、而 表转折而、虽 词 表递进况 表因果故 表假设若 助结构助词之、者、所 词语助词 夫、惟 语气词表示语气焉、乎、尔、矣、也、哉 5 第二章分论 第一节副词 副词表示行为或者状态的各种特征,主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副词一般不能直 接修饰名词,但却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谓语。在一般情况下,副词不能独立存在更不 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副词是谓语的重要标志。副词 的含义大多比较具体,用法也比较灵活。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一般不 作主语、宾语或谓语中心词。 副词可以作状语,但某些形容词也可以修饰谓词作状语。一般情况下,要区分 副词和形容词,主要依据它们的功能分布特征,即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 作定语、谓语。另外形容词可以由状语变成补语,且定义不变。这些都是副词所不 具备的。 尉缭子中的副词共有2 8 ( 4 7 5 ) 个,按照用法可以分为以下6 类: ( 1 ) 时间副词:已、既、即、渐、复、又: ( 2 ) 范围副词:凡、皆、尽、俱、同、共、徒; ( 3 ) 否定副词:不、弗、非、未、毋; ( 4 ) 连接副词:乃、遂: ( 5 ) 推度副词:必、诚、盖: ( 6 ) 程度副词:太、至、最、已、益。 1 时问副词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时问状态。 尉缭子中的时问副词有6 个( 1 3 ) : 已( 4 ) 、既( 3 ) 、即( 1 ) 、渐( 1 ) 、复( 2 ) 、又( 2 ) 。 1 1 时间副词的意义分类 1 1 1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过去 ( 一) 已 共4 例。“已”用在动词谓语前已经完成。可译为“已经”。如: 【1 】将已鼓,而士卒相嚣,拗矢折矛抱戟,利后发。( 制谈) 【2 】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 ( 攻权) 【3 】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 攻权) “己在先秦时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葚;作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表 6 已经完成的用法较少,诗经、易经、春秋经未见,尚书仅l 见3 ,左传 有少数用例,以后即常见。”1 作为战国中期的文献,尉缭子中副词“已”共出现 6 例,其中4 例( 6 7 ) 作为时间副词出现在动词前,2 例( 3 3 ) 作为程度副词出现在 形容词前。证实了杨、何两位先生的说法。 ( 二) 既 共3 例。表动作已经进行。可译为“已经”。如: 【4 】凡称分塞者,四境之内,当兴军踵军既行,则四境之民无得行者。 ( 踵军令) 【5 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骛。( 兵教上) 【6 】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 攻权) 1 1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时,时间的状态 ( 一) 即 共l 例,用于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紧相连接,可译为“马上”。如: 【7 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 将令) ( 二) 渐 共1 例,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徐缓。可译为“渐渐”。如: 【8 】凡围,必开其小利,使浙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 兵教下) 先秦表“逐渐”义的时间副词多用“稍”,而尉缭子中未见时间副词“稍”。 关于时问副词“渐”与时间副词“稍”在汉语史上的使用情况,详见余论部分。 ( 三) 复 共z 例,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再次或多次重复出现。义为“又一次”。 如: 【9 1 轻进而求战,敌复图止,我往而敌制姓矣。( 战权) 【1 0 】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长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 首长,除之。( 束伍令) ( 四) 又 共2 例,都用在动词“日”前,表示情况的再次或重复出现。如 3 呜呼! 于旦已受人之徽言,碱告孺了l :矣! ( 尚书立政) 4 杨伯螋、何乐i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叟= 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3 2 贞 1 1 1 墨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战威) 1 12 1 墨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武议) 1 2 时间副词的语法特点 ( 一) 时间副词所修饰词语的类型 尉缭子中,时问副词全部修饰动词,无修饰体词语的现象。 ( 二) 时间副词所处的位置 尉缭子中,时问副词都处在主语之后,述谓中心语之前,主语有时可省略。 如例 9 中时间副词“复”出现在主语“敌”和滑语“止”之前,例 5 时间副词“既” 之前省略主语“大将”,“既”之后接谓语“陈”。 2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的“范围”指的是发出动作者( “旌事者”) 或接受动作者( “受事者”) 的范围,其表示的范围意义既可指向谓语,也可指向主语和宾语。 尉缭子中范围副词共有7 个( 4 4 ) : 凡( 1 2 ) 、皆( 1 8 ) 、尽( 9 ) 、俱( 1 ) 、同( 1 ) 、共( 2 ) 、徒( 1 ) 。 按其意义,可分为表总括和表限定两类。其中表总括的共6 个:凡、皆、尽、俱、 同、共;表限定的共1 个:徒。 2 1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 ( 一) 凡 尉缭子中范围副词“凡”出现频率最高,共1 2 例,全部位于单旬或复句的 开头,表示“所有的”,强调所说范围之内没有例外。如: 【13 】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阱计其去。( 兵教下) 14 凡围,必开其小利,使渐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 兵教下) 15 ) 凡将轻、垒卑、众动,可攻也。( 2 2 ) 【1 6 】凡抉义而战者,责从我起。( 5 ) ( 二)皆 尉缭予中“皆”全部位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在句中充当状语,用于总 括主语的范围表示丰语所指的人或物全都参与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可译为“都”。 共1 8 例。“皆”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用于叙述句中。其中用于判断句中2 例。 如: 【17 】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 将理) ( 1 8 】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武议) “皆”用于判断旬中8 例。如: 19 八曰全曲,谓曲折相从,皆有分部也( 兵教下) f 2 0 】大将左右近卒在陈中者皆斩,余士卒有军功者夺一级,无军功者戍 三岁。( 兵令下) 【2 1 】战亡伍人 ( 兵令下) 2 2 】一人之兵 ( 武议) 及伍人战死不得其尸,同伍尽夺其功,得其尸,罪皆赦。 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在“皆”所表示的复数范围指向主语的全部用例中,宾语有单数也有复数。尉 缭子中“皆”未见总括宾语范围的用例。 总括主语范围的,古汉语用得最多的般是“皆”字,远多于使用频率第二高 的范围副词“凡”。如左传( “皆”3 3 0 次,“凡”6 6 次) 5 吕氏春秋( “皆” 2 1 5 次,“凡”1 3 3 次) 6 孟子( “皆”1 0 0 次,“凡”4 8 次) 等。尉绦子一一书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中,“皆”出现的频率最高( 1 8 次) ,“凡”( 1 2 次) ,与左传、 吕氏春秋、孟子情况相同。 ( 三) 尽 尉缭子中“尽”表范围副词共9 例,统括前面的主语,表示“全都”。如: 【2 3 】诸战而亡其将吏者,及将吏弃卒独北者,尽斩之。( 兵令下) 【2 4 1 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申,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 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 守权) 【2 5 】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 制谈) 【2 6 】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 制谈) 2 7 卒后将吏而至大将所一日,父母妻子尽同罪。( 兵令下) ( 四) 俱 “俱”表范围副词,只出现j 例,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两个或以上的施事主 体同时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意义指向主语。如: 【2 8 】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 兵教上) ( 五)同 表示范围副词的“同”仅1 见。用于动词前,表示不同主体共同发生或接受某 5 何乐h 古汉语语法研究论史集,商务日l 书馆,2 0 0 0 年,第1 1 0 撕 6 殷国光:( 凸氏春秋) 酬类i i 兜,华夏i 版礼,1 9 9 7 年,第2 7 8 页 7 键市斌:盂于) 词类1 j f 究,河南大学j ;版 i :,2 0 0 4 年,第2 1 5 页 9 一动作行为,意义t f fr 甸主语。如: 2 9 1 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回食,乌能以干令 相私者哉! ( 伍制令) ( 六) 共 尉缭子中,“共”表范围副词仅2 见。用于形容词前,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 全部参与某种行为动作。此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3 0 】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其饥其饥。( 治本) 2 2 表限定的范围副词 ( 一) 徒 仅1 例,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意为“仅仅”。如: 【3 1 】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 ( 攻权) 尉缭子中范围副词所指向的句子成分具体见下表: 表2 尉缭子中范围副词所指向的句子成分 、意义指向指向指向指向 范围副i 主语宾语其他 凡 1 0ll 表皆1 80o 总尽45o 括 俱 lo0 同 loo 其2 0o 表限定徒 lo0 总计 3 761 所占比例 8 3 1 3 4 由表2 可见,尉缭子中范围副词主要指向主语( 8 3 ) ,也可指向宾语( 1 3 ) , 指向其他的占4 。 3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按作用可以分为表叙述的否定、表禁戒的甭定、表假没的否定。表叙 述的否定大多表示对行为或状态的否定。表禁戒的否定相当f 现代汉语的“不要”、 “别”。表假设的否定副词常用于表条件的假设从句中,有“如果没有”等义。 1 0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有5 个( 3 3 9 ) :不( 2 6 8 ) 、弗( 1 2 ) 、非( 2 9 ) 、未 ( 2 9 ) 、毋( 1 ) 。用于谓语前,表示否定、禁戒或假设。 3 1 不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不”出现了2 6 8 次。 3 1 1 “不”的作用分类 “不”用于一般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如: 【3 2 】故明主战攻之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 攻权) 3 3 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兵谈) 3 4 】威在於不变。( 十二陵) 【3 5 】古率民者,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 死战者也。( 战威) 3 1 2 “不”的语法特点 ( 一) “不”可以用在动词前。如: 【3 6 】日: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万人之斗不用命,不如百 人之奋也。( 兵令下) 【3 7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武议) 【3 8 】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 战威) “不”可以用在形容词前。如: 【3 9 】不明在於受间。( 十二陵) ( 4 0 l 七日五章,谓彰明行列,始卒不乱也;( 兵教下) 【4 1 】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武议) 例 3 9 、例 4 0 中“不”用于形容词前,例 4 1 “不”用于形容词前,且形容 词“义”活用为名词,表示“不f 义的行为”。 “不”可以用在充当谓语的数词前。如: 4 2 】爱故不二,威故不犯。( 攻权) 43 】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 守权) 例 4 2 中数词“二”充当谓语,例 4 3 数词“半”充当谓语。 “不”可以用在谓词性代词“然”前。仅1 例。如: 【4 4 】不然,虽刑赏不足信也。( 攻权) ( 二) “不”所在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只甩作前置,姐: 【4 5 】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 攻权) ( 三) “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 “不”与其他副词连用时,均山现在另- - 4 1 1 词之后。有1 例。如: 【4 6 】与必生,固不侔也。( 制谈) 例 4 6 “不”与副词“固”连用。 ( 四) “不”与“不”的连用 两个“不”分别否定两种不同的情况时,可以前后并列。仅1 例。如: 【4 7 】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 战威) “不”也可以与助动词连用,两个“不”构成双重否定。仅2 例。如: f 4 8 】励士之道,氏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 可不显也。( 战威) 3 2 弗 “弗”在先秦汉语中出现频率较低,且使用范围也比“不”要小,一般只否定 及物动词。且不带宾语。8 尉缭了中否定副词“弗”出现了1 2 次,都不带宾语。 3 2 1 “弗”的作用分类 “弗”用于一般否定。如: 【4 9 】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者,皆与同罪。 【5 0 】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 兵令下) 5 1 】伍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 【5 2 】然而世将弗能知。( 守权) 3 2 2 “弗”的语法特点 “弗”出现在动词前共1 1 例,否定谓语。如: 【53 闾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全闾有诛。 5 4 】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 兵令下) 【5 5 】什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诛。 例 5 3 “弗”与动词“揭”连用,例 5 4 “弗”与动词“知”连用, 与动词“揭”连用。 “弗”出现在助动词前1 例。如: ( 伍制令) ( 伍制令) ( 伍制令) ( 伍制令) 例 5 5 “弗” ( 5 6 】然而世将弗能知。( 守权) “弗”未出现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不”的使用次数( 2 6 8 ) 远高于“弗”( 1 2 ) 。“不” 与“弗”的分别,有两点: ( 1 ) 尉缭子中,“弗”只用在及物动词( “揭”、“追”、“胜”、 “教”、“捕执”) 前,及物动词全部不带宾语。如: 【5 7 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者,皆与同罪。 ( 伍制令) 8 “弗”宁后面的动词带宾语,比较罕见。如“然民虽有圣,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 。 【5 8 】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 兵令下) 5 9 1 弗教,如犯教之罪。( 兵教上) 【6 0 】卒后将吏而至大将所一e l ,父母妻子尽同罪,卒逃归至家一日, 父母妻子弗捕执及不言,亦同罪。( 兵令下) 而“不”既可以出现在带宾语或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也可以出现在不及物 动词前。如: 6 1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武议) 【6 2 】见非而不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经卒令) 【6 3 1 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 战成) 例 6 1 中“不”出现在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例 6 2 “不”出现在不带宾语的 及物动词前,例 6 3 中“不”出现在不及物动词前。 ( 2 ) 尉缭子中“弗”字不与副词连用,而“不”可与副词连用。如: 【6 4 】必生与必生,固不侔也。( 制谈) 3 3 非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非”出现了2 9 次。 “非”表否定的判断,否定整个谓语,可译为“不是”。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 可用于叙述旬巾。 “非”用于判断句中共13 例。如: 【6 5 】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制谈) 【6 6 】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用也。( 兵令上) 【6 7 】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攻权) 6 8 】凡守者,进不郭固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守权) “非”用于叙述句中1 6 例,且叙述旬全部表假设。如: 【6 9 】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 分塞令) 【7 0 】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 治本) 【7 1 】非顺职之吏而行者,诛乏。( 踵军令) 【7 2 】使非百人无得通。( 分塞令) “非”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或对某种性状的否定。仅1 例。如: 7 3 】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女, t i l 。( 兵谈) “非”用在名词谓语前,表否定判断。如: 【7 4 】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武议) ( 7 5 】凡守者,进不郭困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守权) 【7 6 】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 武议) 【7 7 】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制谈) “非”用在数词结构谓语前,表否定判断。仅1 例。如: 【7 8 】一贼杖剑击於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 肖也。( 制谈) 3 4 未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未”出现2 9 次,用来表示动作还没有实现,相当于 “还没有”。 3 4 1 “未”的作用分类 “未”用在动词前,只表叙述的否定。如: 【7 9 】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 攻权) 【8 0 】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 ( 兵令上) 【8 1 】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敛 【8 2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 攻权) 83 】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 ( 攻权) 则虽有资无资矣。( 攻权) 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 例 7 9 至例 8 3 “未”都用于动词前。 3 4 2 “未”的语法特点 ( 一) “未”用于动词前,表“还没有”意。如: 【8 4 】远堡未入,戍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 攻权) 8 5 】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 ( 攻权) 8 6 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敛,则虽有资无资矣。( 攻权) 8 7 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 ( 兵令上) 【8 8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 攻权) ( 二) “未”所在的句子,代词宾语前簧。仅1 例。如: 【8 9 】赏如目月,信如四时,令如斧钺,利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 也。( 兵令下) ( 三) “未尝”连用有3 例,简单地否定过去,意思是“未曾”。如: ( 9 0 】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 武议) 【9 1 】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制谈) 【9 2 】鼓呜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制谈) 1 4 3 5 毋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毋”有1 例,用在动词前,表禁戒。可译为“不要”。 如: 【93 】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 制谈) 尉缭子中否定副词意义分类情况如下: 表3 尉缭子否定副词意又分类1 肯况表 、蜜义分类 表叙述的否定表禁戒的否定 副词 不 2 6 80 弗 1 20 非2 9 0 耒2 9o 毋0 1 由上表可知,尉缭子中否定副词多只表叙述的否定,表禁戒的否定仅“毋”。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以及汉代史记中,否定副词“毋”既表叙述的否定,也 表禁戒的否定9 。 4 连接副词 连接副词是指配合上下文义表示顺承或转折之意的副词。它们常在单、复旬中 表示前后两项的连接,但主要起修饰谓语的作用,一般不用在主语前,也不起并列 的连接作用,因此还是副词而非连词。 尉缭予中连接副词有2 个( 9 ) :乃( 7 ) 、遂( 2 ) 。 ( 一) 乃 尉缭子中“乃”共7 例,表示前后两项在事理上的顺承或时问上的衔接。 有时出现在复句的后面分句中,连接表推理或结果的谓语。都 h 现在主语之后,述 谓中心语之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 “乃”修饰动词6 例。如: 【9 4 】为战,合之表,合表乃起。( 踵军令) 9 5 】破军杀将,乘发机,渍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战威) f 9 6 】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 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 守权) 【97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 踵军令) 9 殷同光:( f ;氏春秋) 词类研究,o # 夏版社,1 9 9 7 年,第2 9 4 负 1 5 【9 8 】战,合表起,顺职之吏乃行,用以相参。( 踵军令) 【9 9 】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 制谈) ( 二) 遂 作为连接副词,用在后一语段,表示前后事在时间或事理上的顺承关系。可译 为“于是”。共2 例。都用在动词前。如: 【l0 0 】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 兵令下) 【l o l 】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 守权) 5 推度副词 推度副词用于副词前,表示对事态、情况等的估计与测度。可分为揣测推度与 肯定推度两类。 尉缭子中推度副词共3 个( 6 1 ) :必( 5 9 ) 、诚( 1 ) 、盖( 1 ) 。 “诚”、“必”表示对事态、行为的肯定推度或判断;“盖”表示揣测推度。 ( 一) 必 “必”用作推度副词,共5 9 例。常用在后一分句,表示前后事理之间确定不移 的关系。如: “必”与动词连用共5 7 例。如: 【10 2 】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 ( 战威) 【10 3 】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覆军杀将。( 制谈) 【1 0 4 】凡兵,制j 必先定。( 制谈) 1 0 5 】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 以死易生。( 战威) “必”与助动词“能”连用有2 例。如: 【1 0 6 】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 制谈) 【1 0 7 】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 制谈) ( 二) 诚 “诚”共l 例,作为推度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强调语气,确认谓语说指的 真实性。可译为“确实”。如: 1 0 8 故为城郭者,非妄费於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 守权) ( 三) 盖 盖”仅1 例,用于旬首,表测度。如: 1 0 9 1 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治本) 6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某种程 度。 尉缭子中程度副词共5 个( 9 ) :太( 2 ) 、至( 2 ) 、最( 1 ) 、已( 2 ) 、益( 2 ) 。 按意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程度高,如:太、至、最、已a 一类表示程 度在变化之中,如:益。 6 1 表示程度高的副词 ( 一) 太 尉缭予中程度副词“太”共2 例,与“上”连用,表示程度至极。可译为 “最”。如: 1 1 0 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於无夺民时,无损民财。( 治本) 【1 1 1 】太上无过,其次补过。( 兵教下) ( 二) 至 “至”的本义是“达到”,在句中充当状语时,表示“最”。尉缭子巾,“至” 用作程度副词共2 例,都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至极。如: 【1 12 】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 武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 智能快捷箱管理办法
- 学生出早操管理办法
- 杭州市户籍管理办法
- 天津市出差管理办法
- 唐山市种子管理办法
- 地震队安全管理办法
- 团员发展及管理办法
- 期货总账户管理办法
- 服装代加工管理办法
- 军品维修现场管理办法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2025云南省临沧市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理财规划师考试试卷:退休生活规划与资产配置
- 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河道清淤及方案及组织设计
- 上海市青浦区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8186-2025酱油质量通则
- 八大浪费培训资料
- 2025-2030年中国威百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GB/T 16857.13-202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系统(CMS)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第13部分:光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