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协同效应与企业资源一直是经济管理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许多并购行为的发生 都是基于对协同效应的预期,而实践中离达5 0 的并购失败率又对协同理论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究竟是协同美景还是协同陷阱? 不断涌现的并购浪潮迫切需要理论界进行 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协同效应产生的根源和运作机理。另一方面,资源作为企业的 基本构成要素和竞争优势的源泉,理应成为协同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二者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关联,但目前的研究却很少将它们结合起来。为此,本文综合了兼并收购、 资源理论、协同学、价值评估等多种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归纳与演绎、定性分析与 定量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概念分类机理模型” 的逻辑主线,以企业资源为基础,探讨了企业并购的协同机理问题。论文的课题需求 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战路并购的潜在协同效应研究”( 项目编号:7 0 4 7 2 0 0 3 ) 。 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框架,并界定了并购、协同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协同效应的研究成 果进行综述,提出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第三章在回顾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 资源进行分类。第四、五、六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定性分析、数理推理和动 态模型三方面揭示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第四章首先借助价值链工具并结合战 略资源的属性识别和比较双方的资源,初步分析并购双方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继而 以差异协同律为基础,分析了并购后资源相互之间可能产生的替代、互补、增进、冲 突作用,并进一步描述了开放环境下并购后企业资源协同的动态运作过程。第五章运 用数学上布尔代数的概念和方法,建立并购双方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矩阵模型,通过 模型运算揭示了并购双方诸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性,继而利用协同学原理通过 分析论证企业系统的序参量组织能力的势函数方程探讨了并购后企业演化的机 理和规律。第六章构建了以资源协同为核心的并购协同价值系统,借助化学反应模式 构建并购后企业动态生产函数模型,初步建立描述能力协同过程和结果的理论模型。 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北京交通火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 ( 1 ) 研究视角的创新。企业资源理论已经取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协同学 也力图将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到社会经济领域,但把二者结合起来对企 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尝试运用协同学的理论方法从并购 双方资源协同的角度来回答企业理论的基本河题,即企业的性质和企业边界。 ( 2 ) 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运用数学上布尔代数的概念和方法,建立并购双方 各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矩阵模型,揭示了企业并购的演化过程是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 作用走向复杂性程度更高的自组织过程。借助动力学模型和协同论阐明了企业并购发 生的条件远离平衡态,以及并购后的资源协同效果存在多种可能性取决于随 机涨落。 ( 3 ) 本文根据资源输入一资源处理一资源输出的过程从替代、互补、增进、冲 突多方面探讨了资源协同的机制,并指出资源的协厨是一个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之 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而构建了开放环境下并购双方资源协同运作的 环状模型。 ( 4 ) 理论模型的创新。本文在建立了以资源协同为核心的并购价值系统后,提 出以往研究中仅注重对资产协回效应的评估而难以有效刻画能力协同导致的能力存 量变化的不足,并以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建立并购后能力协同随时问、 环境变化的非线性随机偏微分方程,以便于在整体上全面理解和把握并购盼资源协同 效应。 关键词:并购;资源;协同效应:机理 垒! ! 塑! ! a b s t r a c t s y n e r g ya n dc o r p o r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a r ea l w a y sh o ts p o t si ne c o n o m i c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s ,m a n ym & ac a s e sa r ef o u n e do nt h ef o r e c a s to fs y n e r g ye f f e c t ,b u t n p r a c t i c et h ef a i l e dr a t eo fm & a i sa th i g ho f5 0 ,w h i c ha l s og i v e sas e v e r ec h a l l e n g et o t h es y n e r g yt h e o r y w h i c h e v e rs y n e r g yi s ,an i c ev i e wo rat r a p ? d e e p e r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i sr e q u i r e dt od i go u tt h eo d g i na n d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s y n e r g yb yp l e n t yo fm & a a c t i v f f i e sc o m i n gf o r t h a s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 s b a s i cd e m e n ta n dt h eo r i g i no fc o m p 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r e s o u r c e ss h o u l db et h ec o r ec o n t e n ti ns y n e r g ya n a l y s i s t h e yh a v ec l o s e d c o n n e c t i o n ,b u ta r es e l d o mc o m b i n e di n 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s o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o g i c m a s t e r s t r o k eo f “c o n c e p t i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 m e c h a n i s m - m o d e l s ”,t h i s 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 s y n e r g ym e c h a n i s m ,e v o l u t i o nr e g u l a r i t y , v a l u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nt h eb a s eo f r e s o u r c e so fb o t hs i d e si nm & a t h ep a p e rc o m e sf r o mt h e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i t e m 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o t e n t i a ls y n e r g yo fs t r a t e g i cm a ,( t h es e r i a ln u m b e r i s7 0 4 7 2 0 0 3 ) t h ep a p e ri n c l u d e ss e v e n c h a p t e r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i te x p l i c a t e st h er e l e v a n t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c o n f i r m s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m e t h o da n df r a m e ,t h e n d i s c r i m i n a t e s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se x i s t e dr e s e a r c hf r u i t so f s y n e r g y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f i e l d sn e e d e d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 g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v i d e s r c s o u r c c si n t ot w o p a r t sb a s e do nt h er e t r o s p e c tt ot h ei n t e r 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o ff i r mr e s o u r c e t h e o r y t h en e x tt h r e ec h a p t e r sa r et h ek e r n e lp a r t so ft h ep a p e r ,w h i c he x p o s e st h e m e c h a n i s mo fr e s o u r c es y n e r g yo fc o r p o r a t i o n si nm & a f r o m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w a y s t h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d e n t i f i e s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a s s e t sa n dc a p a b i l i t i e sw h i c hh a v ep o t e n t i a lt o c r e a t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b yv a l u ec h a i nt o o l sa n dt h ea t t r i b u t eo fs t r a t e g i cr e s o u r c e s , t h e na n a l y z e ss e v e r a le f f e c t sm a d eb yt h o s er e s o u r c e so fb o t hs i d e si nm & a s u c ha s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m u t u a l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 , e n h a n c e m e n ta n dc o n f l i c t i o n i ta l s od e s c r i b e st h e 北京交通大学| 尊十学位论文 d y n a m i cr e s o u r c es y n e r g yi nt h eo p e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e x p o s e s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o fs p o n t a n e o u s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n e ws y s t e ma f t e rm & at h r o u g hm a t r i x m o d e l s ,t h e nu s e st h ec a p a b i l i t ya sa l lo r d e rp a r a m e t e r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c a u s ea n dt h e m e c h a n i s mo fm & a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c a p a b i l i t y sp o t e n t i a lf u n c t i o ne q u a t i o n 。t h e s i x t hc h a p t e rb u i l d st h es y n e r g yv a l u es y s t e mo fm & a i nt h ec o r eo fr e s o u r c e s ,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d y n a m i c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f u n c t i o nm o d e li nv i r t u eo fc h e m i c a lr e a c t i o np a t t e r na n ds e t s u pt h ep r i m a r yt h e o r e t i cm o d e lf o rd e s c r i b i n gt h ep r o c e s sa n dr e s u l to fc a p a b i l i t ys y n e r g v a sf o rt h ec h a p t e rs e v e n i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p a p e r ,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p r o b l e m sn e e d e df u r t h e rs t u d i n g t h em a i ni n n o v a t i o np o i n t so ft h ep a p e ra r ea sf o l l o w s : ( 1 ) t h ev i e wp o i n t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a n s w e rt h eb a s i cp r o b l e m so ft h e c o r p o r a t i o nt h e o r yw h i c h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b o u n d a r yo f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a r ef r o mt h e v i e wp o i n to fr e s o u r c es y n e r g yo f b o t hs i d e s b yu s i n gt h em a h o do fs y n e r g i s m ( 2 ) 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h ep a p e ra p p l i e st h ec o n c e p ta n dm e t h o do f b o o l e a nv a r i a b l et ob u i l dm a t r i xm o d e l st or e p r e s e n tt h er e c i p r o c i t yo f b o t hs i d e s r e s o u r c e e l e m e n t si nm & 久i ti l t u s t r a s t e st h a t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m & a t a k i n gp l a c et i e si nt h e c o r p o r a t i o nf a ra w a yf r o mt h eb a l a n c es t a t ea n dt h er e s o u r c es y n e r g ye f f e c tt i e so nr a n d o m f l u c t u a t i o n si nv i r t u eo fd y n a m i c sm o d e la n ds y n e r g i s m o ) t h i sp a p e rb u i l d st h ec i r c u l a r i t ym o d e lo f d y n a m i cr e s o u r c es y n e r g yi nt h eo p e n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o c e s so f “r e s o u r c ei n p u t i n g r e s o u r c ed i s p o s i n gjr e s o u r c e o u t p u t t i n g ” ( 4 )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h e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 sn o n l i n e a rr a n d o m p a r t i a ld i f f e r e n t i a le g u a t i o nf o rd e s c r i b i n gt h ep r o c e s sa n dr e s u l to fc a p a b i l h ys y n e r g ya f t e r m & ab a s e do ns y n e r g i s i l la n d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m a :r e s o u r c e ;s y n e r g y ;m e c h a n i s m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表索引 图1 - 1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1 4 图3 - i 企业资源的分类 图4 1 基于资源的企业价值链模型5 8 图4 - 2 并购双方价值链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6 2 图4 - 3 开放环境下并购双方资源动态协同过程7 2 图5 - i 企业系统的开放性8 1 图5 - 2 企业组织能力演化的基本过程9 3 图5 - 3 企业系统组织能力的非平衡相变9 5 图5 - 4 企业并购演化的分岔现象9 6 图6 - l 企业价值增量图1 0 2 图6 - 2 企业并购的资源协同价值系统 表1 - i 并购失败率以及失败原因一览表3 表2 - 1 不同行业同在不同职能领域内的协同效应水平。1 8 表2 - 2 并购双方股东的总收益3 7 导论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 1 研究背景 1 导论 1 1 。1 。1 如火如荼的并购浪潮 兼并与收购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重要 途径,没有一种方法能像并购那样迅速而神奇地改变企业的价值。著名经济学家、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 s t i g l e r ) 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 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起来的, 兼并作为资本集中,是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h 。在西方企业发展史上,兼并与收 购至少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并掀起了五次并购浪潮2 。企业并购的手段与方 法越来越复杂,规模也不断扩大,并购金额甚至达到上千万亿美元,成为与贸易、金 融和投资相提并论的经济活动。 中国企业兼并收购活动从1 9 8 4 年在保定、武汉等城市开始兴起至今,在国际国 内经济形势和企业制度变迁的冲击下,经历了一个从准兼并到兼并、从救济式兼并到 战略性兼并、从不成熟兼并到较规范兼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随着“以资本为纽带, 1 乔治斯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 2 第一次发生在1 9 世纪末的最后1 0 年到2 0 世纪的头1 0 年之间,也就是1 8 9 3 年美国第一次经济 危机之后,其主要特点是横向并购,1 9 0 3 年的经济衰退和美国国内兴起的反托拉斯运动,导致了 这次浪潮的结束。第二次发生在2 0 世纪2 0 年代,特点是在横向并购的同时。出现了相当规模的 纵向并购,其对美国企业制度的直接影响是一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最终分离,1 9 2 9 年 经济危机开始时,这次浪潮随之终止。第三次发生在2 0 世纪5 0 至6 0 年代,特点是混合并购居于 主体地位,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平息下来第四次发生在2 0 世纪年代,最大的特点是,由 于杠杆收购策略的运用和垃圾债券融资手段的出现,出现了“小鱼吃大鱼”的案例,1 9 9 0 年垃圾 债券市场的崩溃和经济的再次衰退,使这次浪潮略为平息下来。1 9 9 2 年,第五次浪潮紧接着迅速 掀起,其特点有四:一是总规模创造了历史纪录,且呈现连续八年递增态势,2 0 0 0 年全球并购交 易额更达到了创纪录的3 5 万亿美元;二是相当一部分并购发生在巨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 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向;三是金融业的并购明显加剧;四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杠杆收购式的风险投 机行为,改以战略性并购为主。从2 0 0 0 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经济衰退等原因,第五次浪潮已经趋 缓,2 0 0 1 年和2 0 0 2 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分别下降到1 8 万亿和1 3 万亿美元。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 理论的提出,逐渐形成了热潮。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并购交易量自1 9 9 6 年 以来,以7 0 的年均综合增长率不断增加3 。从1 9 9 8 年至2 0 0 1 年,中国国内并购案 例发生了1 7 1 3 起,金额累计1 2 5 0 亿元人民币;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数量为6 6 起,并 购金额达6 5 亿元人民币。国内企业并购海外企业2 6 项,金额达9 亿元人民币。据普 华永道统计,2 0 0 4 年中国国内并购3 7 8 例,较2 0 0 3 年的3 6 5 例小幅增长;跨边境并 购交易则较2 0 0 3 年的1 9 0 例大幅增长,至3 1 5 例;并购交易总额达5 2 0 亿美元,较 2 0 0 3 年增长5 0 ( 中国经济信息网,2 0 0 5 ) 。著名市场研究机构汤姆逊金融公司2 0 0 4 年度的调查报告也称亚洲区( 不包括日本) 2 0 0 4 年公布的并购交易规模达1 0 3 9 亿美元, 中国以2 4 5 4 亿美元的并购总量连续第三年称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一个通过并购重 组寻求发展的新时代。 1 1 1 2 对并购浪潮的反思:较高的并购失败率 兼并与收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并购立项开始,到目标企业的选择与分析、并 购程序的实施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并购企业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 价高昂,因此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可以借鉴的实践操作,很难实现成功的兼并 与收购。 一方面,实践中确实存在通过并购提升企业价值的成功案仞j 。最典型的包括国外 的g e 金融服务公司(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就进行了1 0 0 多次兼并,结果业务量提高 了3 0 ,净收入翻了一番) 、思科公司( 1 9 9 3 年以来兼并了6 0 多家公司,从而将公 司的营销收入提高了1 0 多倍,市场价值提高了5 0 多倍) ,国内则是海尔公司( 1 9 9 1 年起先后兼并了1 0 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资产从几千万元迅速增长到3 9 亿元) 4 。 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购数量和金额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 的并购失败率,如表1 - 1 所示。 3 陈颐,波士顿顾问公司高级顾问马克赛罗沃博士谈企业成功购并三要素,经济日报,2 0 0 1 年 9 月6 日 4 徐振荣,购并中的三个现象,华东经济管理,2 0 0 2 ,( 4 ) :5 9 - 6 1 2 导论 表1 - 1 并购失败率以及失败原因一览表 研究者研究年份样本数量失败的判断标准失败率 麦肯锡 1 9 8 71 1 63 年内来能收回投资 6 l ( m c k i n s e y ) 主要失败原因:并购规模过大,对市场潜力的评估过于乐观,高估了协同效应,收购价格过高 布雷德莱等 1 9 8 8 2 4 8 过低的c a r n a ( b r a d l e ye ta 1 ) 主要失败原因:协同效应低下 希利等 1 9 9 25 0 现金流量低予同行业水平 4 d ( h e a l y ) 主要失败原因:并购后资产建营效率低下 默瑟管理咨询公司 1 9 9 51 5 0 并购三年后股东收益率低 5 0 ( m e r c e r 酶c ) 主要失败原因: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协同效应,并购双方存在文化冲突,并购后整合进程缓慢 斯默洛维兹希利尔 1 9 9 6 4 5 不再进行收购 n f ( s m o l o w i t z h i l l y e r ) 主要失败原因:不相容的企业文化,管理者自以为是,对协同效应期望过高 赛罗沃 1 9 9 71 6 8并购后四年内股东回报率低下 6 5 ( s t r o w e r ) 主要失败原因:“协同陷阱”为追求协同效应而支付过高的收购费用 资料来源:【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著,丁慧平等译,并购的艺术:整合, 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 0 0 1 年7 月第一版,1 2 - 1 3 页 注:失败率低于5 0 表明所研究的大部分兼并公司与周行业相比是成功的,n a 表示不适用( 研 究者未给出全部的失败比率) 美国商业周刊( 1 9 9 9 ) 的调查指出,在过去的3 5 年里,参加并购活动的公司股 票价格平均下降了4 个百分点。美国财富杂志( 2 0 0 0 ) 的调查也发现,有四分之三 3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并购活动所产生的并购收益不足以弥补其并购成本。类似的并购案例更是不胜枚 举,例如:1 9 7 5 年,可口可乐公司高价买下三家酿酒公司,才认识到酒类产品与软 饮料不大相同,有各自的消费者、定价系统、分销渠道,由于经营效益不好,不得不 又卖掉酿酒公司,损失惨重;a t & t 公司并购n c r 公司后,在5 年内损失了近2 0 亿 美元等等( 陈莉平,2 0 0 1 ) 。加拿大多伦多的并购估价研究机构c a m p b e l lv a l u a t i o n p a r t n e r s 的一项经验研究资料显示,超过8 0 的公司并购行为在对并购目标评估时考 虑了协同效应,但在这超过8 0 的并购者中,一半以上的并购者一般仅能获得5 0 或低于5 0 的预期协同效应( j o h n s o n ,h o w a r de ,2 0 0 0 。 国内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在我国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企业并购浪潮背 后,同时也孕育着一股盲目并购的潜在危机。贪多求大、买壳上市、一味追逐行业热 点等等成为部分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企业对于并购究竟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以及为自 身创造多少效益,在决策时缺少认真地分析。据估计,我国近几年成交的并购事件中, 真正成功的不足2 0 ( 魏江,2 0 0 2 ) 。 1 1 1 3 协同理论面对的挑战 较高的并购失败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协同理论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异。在实践 中,“协同”这一概念由于其通俗易懂而为企业广为接受,经理们几乎总是以潜在的 协同效应来解释他们的并购行为,然而企业并购并非总是像预期那样获得附加的新衍 生价值,许多在战略策划阶段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协同效应却很少能在战略实施后得 到真正的实现,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1 + 1 2 ”的协同效应。 h 伊戈尔安索夫( h i g o ra n s o f f , 1 9 6 5 ) & 授于2 0 世纪6 0 年代首次明确提出了 协同这一概念1 4 ,将其运用到经济管理领域并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相结合。它指的是“使 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当涉及到并购领域时,“它被认为 的杠杆程度高,风险程度也高 ”公司控制权市场( m a r k e tf o rc o r p o r a t ec o n t r 0 1 ) 是习惯叫法。由于并购也可以通过资产收购实现, 准确的英文表达应该为m a r k e tf o rb u s m e c o n t r 0 1 u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 社,1 9 7 5 :3 7 2 ”( 美) 科斯等著,( 瑞典) 拉斯沃因( l a i n w e r i n ) ,( 瑞典) 汉斯韦坎德( h a n s w i j k a n d e r ) 编, 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 1 4 这是针对经济管理领域而言的。实际上,在系统科学领域,将各种协同作用进行综合研究并把 它形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创始人,则是联邦德国的哈肯教授他认为,协同是指在复杂大系统 中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其功能不同于系统各要素自身单独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 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这一概念与经济管理领域中协同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似之处 在于它们都是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都认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简单加总。二者的 区别在于:( 1 ) 产生背景不同。哈肯的协同概念源于他在激光研究中受到的启发。它主要研究复 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如何合作,以形成宏观上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安索夫的协同概念来 源于他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即基于协同的战略如何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使 公司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2 ) 二者运用的领域不同。哈肯的协同概念 主要运用于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过程的研究: 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则在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企业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策划兼并收 购活动、建立跨国联盟或合资企业时所依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郭俊华,2 0 0 5 ) 。本文将 在第五章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刷协同学原理解释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机理。 9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公司与被收购企业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经常被表述为,2 + 2 - 5 ,其含义是指 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另外一家公司,使得公司的整体业绩好于两个公司原来的业绩的总 和”。”安索夫对协同的解释比较强调它的经济学含义,亦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 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 地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例如,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共用销售队伍或统一订货 等手段,有可能使两个企业的成本都得到降低) ,同时也有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以外 的一部分被他成为“经理的协同”的较为抽象的无形的好处。 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 i q a r o y u k ih a m i ,1 9 8 7 ) 在安索夫的研究基础上把协同概 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其中互补效应是指通过提高实体资 产或金融资产的使用效率来节约成本或增加销售的方式。伊丹承认互补效应和协同效 应经常同时发生,但他认为互补效应不是协同的真正来源,只有当公司开始使用它独 特的资源无形资产( 既可能是商标、顾客认知度或是技术专长,也可能是一种可 以激发员工强烈认同感的企业文化) 时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并且由于这种 协同效应很难被对手复制,因而可以给公司带来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无论是安索夫的广义协同还是伊丹广之的狭义协同概念都是偏重于企业多元化 经营情形下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协同的一般的、静态的表述,在应用于解释企业并购活 动时其缺陷是明显的:没有考虑并购双方原有的增长潜力,在预测或检验并购的效应 时,会将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和并购双方本来具有的增长潜力弄混淆。为此,马克l 赛罗沃( m a r kls i r o w e r ,1 9 躐出了并购中协同效应的动态的概念,“它应该是合并 后公司整体效益的增长超过市场对目标公司及收购公司作为独立企业已有预期之和 的部分。企业并购至少要满足下面两点中的一点,才算获得了协同效应,取得了并购 收益:( 1 ) 收购者必须能够进一步限制当前及潜在的竞争对手在投入市场、生产过程 或产出市场上对收购公司及目标公司的竞争威胁;( 2 ) 收购者必须能够开拓新的市场 或侵占其竞争对手的市场而令竞争对手无法做出回应1 6 ”。艾克莱斯罗伯特等( e c c l e s “安德鲁坎贝尔等著,任通海等译,战略协同,机械j i :业出版社,2 0 0 0 :3 1 ” s i r o w e rm l 著,杨炯译,协同效应的陷l 井一公司在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上海远东 出版社,2 0 0 0 1 0 导论 r o b e r tg ,1 9 9 9 ) 将赛罗沃对于协同效应的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他们认为,企业的协同 效应价值是由企业合并而形成的由各种改进而导致的企业现金流的净现值之和,而且 他们认为这些现金流量超过那些市场对于企业在独立运行时即企业并购不发生情况 下的现金流的预期之和。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经验研究试图检验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以及衡量协同效应的 大小,其研究对象实质上是并购整合活动完成后最终真正实现的协同,我们称这一类 协同为现实协同,它具有显著的事后( e x - p o s t ) 性特点。与此相对应地,本文研究的 主题是潜在协同,也就是并购交易结束后整合活动开始前收购方估计并购所能产生的 协同效应1 7 。它是在假设并购双方的资源可以充分转移的前提下,从事前( e x - a n t e ) 的角度预测通过并购双方资源之间的替代、互补、增进,冲突等作用,使得并购后企 业实体实现价值增值的部分,这是并购双方既有资源综合发挥最大效用情形下理论上 能达到的协同效应的最大值。根据这一定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 并购双方资源协同的机理和过程;二是并购双方资源协同效果的衡量。为了简便起见, 本文以下各章节对协同效应简称为协同,对二者不加以区分。 1 3 研究目标 本文力求达到如下研究目标:对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概念进行清楚界定,以企 业资源理论为基础,对企业并购的资源协同效应产生和运作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论 述,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表述提出以资源为基础的并购双方协同效应识别、演化、价 值表现和价值评估的方法。 1 7 潜在协同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现实协同则同时受到资源的转移效率和实际的整合效率两个 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部分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不在此进行深入探讨 1 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4 1 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为基础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从定性分析、数理推理 和动态模型三方面揭示了企业并购中的资源协同机理。 首先,概括了企业资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了企业资源的内涵,将企业资源 划分为资产和能力两个层次,借助价值链分析工具并结合战略资源的属性识别和比较 双方的资源,初步分析并购双方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 其次,以差异协同律为基础,分析了并购后资源相互之问可能产生的替代、互补、 增进、冲突作用。针对并赂后企业所处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建立了开放环境 下资源协同的动态运作过程模型。 再次,运用数学上布尔代数的概念和方法,建立并购双方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矩 阵模型,通过模型运算揭示并购双方诸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性,继而利用协同 学原理通过分析论证企业系统的序参量组织能力的势函数方程探讨了并购后企 业演化的机理和规律。 最后,构建了以资源协同为核心的并购协同价值系统,借助化学反应模式构建并 购后企业动态生产函数模型,初步建立描述能力协同过程和结果的理论模型。 1 4 2 研究方法 唐埃斯里奇( d o ne t h r i r g e ,1 9 9 8 ) 在他所著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中将 方法定义为“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并指出“经济学研 究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数理分析、运筹技术研究、文献综述、数据搜集、对所选择出 的理论结构的运用以及其他一些程序”。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方法研究企业并购 的协同机制,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 首先,在收集、整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已 导论 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了研究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运用企 业资源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分析并购协同的机制,借助协同学和反应动力学刻画了 并购后资源协同的过程和结果。 其次,充分运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 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中最一般、最常用 的方法。本文采用了一些逻辑分析的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比较 等进行定性分析。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是从个 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 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本文 在分析资源共享的多种形式基础上归纳了资源相互作用的若干种机制;并运用协同学 自组织运动方程演绎了并购的演化过程。 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和要素,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察,从而把 握事物的内部结构,确定事物不同特征的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是得出抽象规定。综 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综合是一个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的过 程,目的是取同舍异概括为一般。分析与综合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分析基础上同时 伴随着再次合成的综合。本文将企业资源划分为资产和能力两类,并进一步对资产和 能力分别进行细致的研究,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将并购双 方资源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对资源协同的整体认识。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 似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了对比, 从而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特征和个性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协同学和企业资 源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和由资源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之间 进行类比和比较,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抽象和表述,寻求解释企业并购协同机理的有效 途径。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再次,合理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确定某种对象的数 量关系,得出定量结论或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系统的观点,着重把握整体 与部分、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审q 约的关系,利用关系矩阵建立 并购双方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的模型,借助反应动力学模型测度能力协同的效果。 最后,本文采用抽象推理与图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共引用、编制了数十张图表, 把对资源要素协同运作的理论分析和生动形象的直观图例结合起来,力求把理论分析 用直观的外化形式体现出来。 1 5 研究框架 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为基础,从企业资源要素的分类、识别和比较入手,按照“概 念分类机理模型”的逻辑主线从理论分析、数理推理和动态模型三个层 次对并购双方资源协同的机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设计如下( 见图1 1 ) : r 丽 2 挤网教崩殳融综述 3 务挫资海黪论凝概念 4 。众娩并缀盼资镯铷自极埋 一定静铮瓣 s 企业辩嗡门资镩协飚帆慰 * 数j 攀攫嚣 瞬j l 濞 d 致沲豹璐 一瑚惫镟塑 7 。结跑艘帮 图1 - 1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围绕上述研究框架,论文写作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衙述了论文的研究背 景和意义,确定论文研究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框架,并就相关概念及术 1 4 导论 语( 兼并、收购、协同效应等) 进行界定。第二章为协同效应文献综述,通过对过去 几十年有关协同研究的文献回顾,概括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尚需深入研究的 领域。第三章是企业资源理论及概念,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概括了企业资源理论的形 成和发展,第二节研究了企业资源的内涵和分类。第四章是对企业并购中资源协同机 制的定性分析,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对并购双方资源进行了识别与比较,初步判断并 购双方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第二节研究了并购后资源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表现,第三 节分析了并购双方资源协同的内外部环境,第四节阐述了开放环境下资源协同的动态 运作过程。第五章是对企业并购中资源协同机制的数理推理,共分为五节。第一节概 述了协同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第二节分析了企业系统的自组 织特征,第三节论证了组织能力是企业系统演化的序参量,第四节建立了并购双方资 源要素相互作用的矩阵模型,第五节通过刻画组织能力的势函数方程及运动曲线探讨 了并购后企业演化的机理和规律。第六章对企业并购中资源协同效应的评估,共分为 三节。第一节概述了传统的协同评估方法,指出其中的不足,第二节提出评估协同效 应的新思路,第三节建立了企业资源动态协同的理论模型。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 研究内容和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协同效应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协同效应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到国 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协同的来源及表现、 协同机会的识别和并购活动中对协同效应的事前预测和事后的实证检验等方面。下面 将对与本研究有关的若干主题进行综述。 2 1 企业内部协同理论 在二十世纪6 0 - 7 0 年代的欧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