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是对晚唐感伤诗歌的细部解码。它不单是地对诗歌的鉴赏或者某种情怀 的叠加,而且是试图把感伤放大成一个菱形,从不同的角度楔入感伤的内部,对 它进行本体的、文化积淀的和哲学伦理的剖析。它把感伤分出层次,并逐层扩展 和深化。它从社会中的人所遭遇的时代的、个体的、心灵的困境开始,经过整个 士阶层所不得不面对的文化所给予的捆绑和释放,最后升华到极少数人所参悟的 天人的共振,对悲悯和苍然气象的融入,而达到某种灵魂的自由,是对晚唐诗人 的一次生命层面的检阅和问询,并在梳理的过程中融入笔者自己的思维、追问和 回答。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的综合和总结,或者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更是 笔者自身的一次深入的审美体验和宇宙体验。笔者以这种情怀走入晚唐诗人的世 界,并因此看到,晚唐诗人构筑了一张与盛唐和中唐不同的诗意之网,并用“壮 士抚剑,浩然弥哀 的“感伤 这个含义丰富的话语来为时代命名。 笔者把生命本体的、文化积淀的和宇宙天人的三大块细分为九种因子,即爱 情作为感伤的情绪基础、生老病死作为感伤的苦难源流,孤独流浪作为感伤的心 灵困境,儒家蕴涵的家国之悲作为感伤的社会基础和成因,道家潜藏的消极避世 作为感伤之气的神韵来源,佛家本质的性空观念和幻灭这一核心作为感伤的灵魂 支撑,以及自然所包含的起伏变迁所带来的推波助澜,对死亡的抵抗和拒绝所铸 就的感伤之剑,最后是对有情主体的创造所激发出的无限诗意作为感伤的花朵, 来完成的从浅到深的自我救赎。本文试图通过这种阶梯式的全景构成带给读者一 种音乐般的美感,从容而优雅地走入晚唐诗歌的感伤氛围中去,去欣赏那独特的 纤细、丰盈和忧郁,在绝望与反抗的张力间沉醉,把“凄”与“哀”这两种分属 于阴柔和阳刚的不同美学范畴合并起来,来穿越一个时代的心灵之歌。 关键词:晚唐诗歌;感伤;生命本体;文化;天人 a b s t r a c t 1 1 1 ea r t i c l ei st h ed e t a i ld e c o d e ro fs e n t i m e n t a lp o e t r yi nw a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i ti s n o ts i m p l yt h ep o e t r y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rs o m es e n t i m e n t ,i nf a c t ,i tt r i e st oe x p a n dt h e s e n t i m e n tt oar h o m b u s ,a n dc a r r i e so u tav e r s i o n so ni tw i t ht h ev i e wo f o n t o l o g y ,c u l t u r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p h i l o s o p h ye t h i c s n l ea r t i c l ef i r s ts e p a r a t e st h e s e n t i m e n tt od i f f e r e n ts e n t i m e n t a ll e v e l ,a n de x p a n d sa n dd e e p e n st h el a y e r s t h e a r t i c l es t a t e s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s u f f e r e df r o mt h et i m e s ,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s o u lf i r s t l y ,a n dt h e ns t a t e st h eb u n d l ea n dt h er e l e a s eg i v e nb yt h ec u l t u r ew h i c ht h e w h o l eb a c h e l o rc l a s sh a dt of a c e ,a n dl a s t l ye n d su pw i t ht h er e s o n a n c eo fg o da n d h u m a nb e i n g sw h i c ho n l yah a n d f u lo fp e o p l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 ,t h a t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c o m p a s s i o na n ds p e c t a c u l a rs c e n ea n dc o m i n gt ot h es o u lf r e e d o mi st h er e v i e wa n d f u r t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l i f e l e v e lt op o e t si nw a n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i n t e g r a t e st h ea u t h o r so w nt h i n k i n g ,q u e s t i o n i n ga n d a n s w e r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n o to n l y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u m m a r yo ft h em a t e r i a l ,o r ap u r eb y s t a n d e r , i ti st h ea u t h o r 。so w na ni n d e p t h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u n i v e r s e t h ea u t h o rw i t l ls u c hs e n t i m e n t sg o e si n t ot h ep o e t s w o r l do fw a n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r e f o r ew ec a ns e ean e to fp o e m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 w i t ht h ep o e mn e to fs h e n g t a n ga n dz h o n g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a u t h o rn a m e st h e e r aw i t ha m e a n i n g f u lw o r d s e n t i m e n t w h i c hc o m e sf r o m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m a g e s - - - w h e nt h eh e r o e sp l a ys w o r d ,t h es c e n ei ss p e c t a c u l a ra n dt h eg r i e fw i l ls t a y l o n g l y ” a u t h o rc h a n g e st h el i v i n go ft h eb o d y ,t h ec u l t u r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t h e u n i v e r s e ,g o da n dh u m a nb e i n g st on i n ef a c t o r s ,t h en i n ef a c t o r sa r et l l a tt h ea u t h o r t h i n k s1 0 v ei st h eb a s i so fs e n t i m e n t ,b i r t h ,g r o w t h ,d i s e a s ea n dd e a t hi st h ed i f j f i c u l t r e a s o nf o rs e n t i m e n t ,l o n e sa n dw a n d e r i n gi sp l i g h to fs o u lf o rs e n t i m e n t ,t h es o r r o w f o r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c o n t a i n e d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s o c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c a u s e s ,t h e p o t e n t i a ln e g a t i v ea t t i t u d ei nt a o i s mi st h et e m p e r a m e n ts o u r c ef o rs e n t i m e n t ,t h e c o n c e p to ft h en a t u r eo fs p a c ea n dt h ed i s i l l u s i o n m e n ti nb u d d h i s ti sp i l l a ro ft h es o u l f o rs e n t i m e n t ,t h ea d d i n gf u e lt ot h ef l a m e si n c l u d e di nt h en a t u r a lu p sa n dd o w n s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r e je c tf o rd e a t hi st h es w o r do fs e n t i m e n t ,u n l i m i t e dp o e t i cf e e l i n g i n s p i r e db y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e n t i m e n t a ls u b j e c ti st h ef l o w e ro fs e n t i m e n t ,l a s t l y , t h e s e l f - s a l v a t i o ni sc o m p l e t e df r o ms h a l l o wt od e e p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g i v er e a d e r s as e n s eo fb e a u t ya sam u s i ct h r o u g hs t e p p e dp a n o r a m i c v i e w ,a n dg o e sm t o s e n t i m e n t a l 锄o s p i 旧陀o fp o e mi nw a nt a n gd y n a s t yc a l m l ya n de l e g a n t l y , a n d a p p r e c i a t e st h eu n i q u ef e e l i n g w h i c hi sd e l i c a t e ,a b u n d a n t a n dt h ed e p r e s s l o i l f u t h e 珊o r ei n t o x i c a t e si nd e s p a i ra n d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m a k i n g “m i s e r y ,a n d “s o r r o w t o g 弛e rw h i c hb e l o n gt on e g a t i v ea n dm a s c u l i n e a e s t h e t i c sa r e a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o t h r o u g ht h es p i r i t u a ls o n go fa n e r a k e yw o r d s :p o e t r yi nw a n 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n t i m e n t ;l i f eo n t o l o g y ;c u l t u r e ; g o da n dh u m a nb e i n g i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迭蕴日期: 妒矿ti i t 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墨盟 日 期:么鲤坌:厶多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感伤 这个词藻在汉语语境里,拥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和维度。它作为情感 和心理学的范畴,其投射点是主体的人。它作为心灵的一个截面,是世界万物的 镜子,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那个“环中 的载体。它既是经验的,又是 超验的,因此它与自然和社会这一基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又与形而上这 一精神和灵魂域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它是宇宙气象的一个花朵,与天意和神灵 相通。 “感伤”这个词藻能从纷披的形容词和意象中剥离出来,有它独特的内涵和 弹性。从宽泛的意义来说,它来自于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观照所产生的落差的一种 消极回应,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没有种族、阶级和文化的限制。但是,狭义的感 伤却与文艺学相关,它是主体的人更深邃和丰盈的投射,艺术性的覆盖使它获得 了诗性和哲思的意义。在后者的意义上,中国的“感伤”有着悠久而繁复的历史。 在这旱,我们不想从诗经和离骚开始,经历两汉和魏晋去追溯中国文学 的“感伤”的历史,一者受本文研究视域和篇幅的制约,二者基于作者认为“感 伤”作为症候群的纵向空间远没有横向来得广大和悠远,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放 在晚唐诗歌感伤情怀的代表们作为感伤“网状结构 的一个个交叉点或者凸出, 是如何寓纵向的点于横向的数轴,以及那些网状结构的成因和组成方式上。 “感伤”结成的网是一种层递结构,它的基层是自我,也就是生命本身及相 关物,这一层是由个体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组成的,它发乎心灵,发乎自然,也 蕴含着最直接最深切的哀感;它的中层是文化的综合凝聚,是士人阶层独有的, 它赋予了“感伤”以厚度和灵性,使它有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力,使它立足于人 文的载体之上,拥有一种独特性和精神性,在中国汉代以后的文化传统中,每一 具有文化特质凝聚的感伤都是儒释道三条支流的共同作用,不同的是其内部的消 长,而时代特色又是一重限定,晚唐诗人的感伤情怀之局限“晚唐”就是这样独 特的限定,它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会把它和楚辞或者宋词的感伤特质混淆在一 起;最高一层是“手可摘星辰 的,它是一种天人之间的对话,天与人经过这对 话的碰撞之后深深契合,生与死让人洞察有限与无限,让人有仰望永恒的眼睛和 心肠,从而感受到天意和神意的存在,灵魂得到真正的安然和拯救。 晚唐是末世,也是乱世。末世常有悲歌,常有哀歌。因为离乱,因为没落, 因为不可挽回,因此整个时代都被蒙上一层哀伤的格调。末世也常激越,常富于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夕阳般的慨然,所以即使哀伤,也蕴含着一种悲慨,即使下沉,也震动着造物的 神经。苍天不拘一格降人才,晚唐似乎就是以“感伤 为命名的时代,于是,有 了杜牧的清越峭拔,有了李商隐的深邈迷幻,有了以“感伤”为底蕴却又支脉丰 富风格各异的晚唐诗人群。也许这一共同特征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悲 慨 这一品作为对晚唐诗人感伤情怀的共同评价最为精当:“大风卷水,林木为 摧。意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r 丧,若为雄才。壮士抚 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本文试图对晚唐诗人的感伤情怀进行以 “网状结构”为基础的解码,分析“感伤”这一实体的丰富脉络,展示它的丰盛 性、独特性、层次性和深透性,并通过这种分析和展示总结出“感伤”作为种 诗性品格所拥有的别具一格的美。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纤细:生命本体那根敏感脆弱的绳 “感伤情怀 在晚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有它的时代共性。然而“感 伤 作为心理学和伦理学范畴,却首先是一种个体的和偶然的存在。从生命本体 的角度透视“感伤”,它贴近于生命的自由伦理。支w j d , 枫在他的随笔性著作沉 重的肉身的引子里写道:“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 是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自由伦理不是某些历史圣哲设立 的戒律或某个国家化的道德宪法设定的生存规范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偶 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在“感伤”构筑的诗意罩,不是那些宏大的、理性 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激发我们的认同和共鸣,相反,恰恰是那些微小的、纤敏 的生命触感以一种凌厉的气脉楔入我们的心肺之间,让我们在那些充满美学的刹 那,被诗意的迷雾俘获,再也走不出那片似真似幻的丛林。 由此也可以看到,“感伤”首先是个体的,是一个突出放大的主体,然后才 可能是一种时代征候。它作为人类情绪的一种,昭示了生命的脆弱易碎和敏感多 情,同时也从反向证明,j 下是它的脆弱易碎和敏感多情凸现了它的珍贵和独特, 需要我们从这些脆弱和敏感的缝隙中,梳理出一个悲悯的经络,然后把这份体验 酿造的空间和自由馈赠他人。有关“感伤”的诗学的创作,也是个体的生命伦理 的终极指向之一:在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落差中,在个体的损伤与个体的 复原的完美想象中,甚至在生与死的那似宽似窄的绝境沟壑中,生发出某种有落 差而产生的生机和激情,于是深藏的平衡也获得了,这是创造最深的动力。在这 一章节中,我试图从三个审美意蕴“凄迷”“凄苦 和“凄楚”所代表的几种生 活侧面来呈现晚唐文人感伤情怀的最自发和贴心的部分所带给我们的诗意的盛 宴,缕清“感伤”最初一层的脉搏,并为以后的两大层面作铺垫。 ( 一) 凄迷:爱情的婉曲与风月的烟霞 如果说人的品格构架是河流的两岸,那么情感就是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河 岸是坚硬的、恒定的,河水却是变幻的、不居的。而爱情,恰恰是整条大河中最 浩荡咆哮的部分,充满了激扬的气息。它如同夏天的雨季,丰沛而热烈,而雨后 的彩虹,更像是爱的迷幻和奇丽,让人们在爱消逝以后即使回味,也如同惊鸿一 瞥,留下动人心魄的美丽。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体看来,唐朝以前,爱情诗的主流直以民间身份出现。比如诗经中的爱 情诗篇,比如南北朝的民歌。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爱情诗通常都另有所指,其 归结点并非爱情本身。南朝的宫体诗不能算到爱情诗的范畴。到了晚唐,这一状 况有了改变。文人爱情诗以某种纯粹的面貌成为文学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幕,因为 文人爱情诗终于以一种并列的形象与民间的爱情诗分庭抗礼,形成一种巨大的张 力和美学的呼应。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爱情篇章中最华丽的旋律之一,留给了我们 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佳篇警句。很多评论家喜欢把它们与李商隐的个人遭际尤其是 令狐绚父子联系在一起,笔者以为大谬不然。李商隐的诗绵邀深密,往往是虚写, 任何着了实相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所以解读李商隐的诗应该从它的象征性和喻 意入手,应该首先反照我们的心灵,任何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实证都只能越走越 远。也许不把李商隐的所谓爱情诗当作爱情诗来解读更好,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爱 情自身,而升华到对普遍的人生的哀感的表达,对人的脆弱的无奈和绝望,甚至 对有情众生的悲悯。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分析那首被吟咏了千百遍而意犹 未绝的无题。开端就是“两难 ,相见和离别。首句一鸣惊人,指出了爱的两 端和极端,把千百年的爱的悲伤都勾画出来了。然后进一步抒写这种绝境。“东 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让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东风是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的决胜关键。可是这样雄劲的、在千军万马面前足以傲然的东风,在幽微曲折的 小小情感的涡流中却颓然无力,甘拜下风。百花是世界上最美艳灿烂的物事,它 代表着青春,代表着盛开的爱情,代表着天地的春心,然而此刻却残缺零落。世 界上最可哀悯的莫过于此。然后就是我们儿时就能琅琅上口的佳句: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真正明白这句诗意却是在若干年以后,在经历沧桑 和痛楚以后。再次回味的时候,会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是一种人性最深处的共 鸣。它在宇宙大化中是铿锵有声的,如孤雁的哀鸣,如杜鹃的啼血,在人类存在 的历史上留下指爪。它有一种绝望后的破碎,似乎在宣布生命即使脆弱,也要在 脆弱中刨出血痕,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曾经澎湃过。继而笔锋一转,不再铿 锵,而是走进沉郁和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对读者来说,仿 佛有丝丝凉意从四面八方侵入体内,冰冻了那些原本温暖的气流。年华流逝,鬓 已星星,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似乎没有什么真切地感觉让人觉得拥有的东西配得 上那些曾经呼啸的金戈铁马,那些逝去的美丽和韶光。而万象都是心象,肺腑间 的寒意让人觉得月光也凄厉寒冷起来,俯仰天地之间竞没有一毫气息可以取暖。 “蓬山此去无多路”,让我们想起无题四首其一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 蓬山一万重。”情路、甚至人生路就像武帝的蓬莱一样渺然,时时走入无可转圜 的绝境,每一条路都像是死角。尔后笔锋再转,“青鸟殷勤为探看 。似乎是留 给人希望了,然而细品,这所谓的希望似乎更增加了绝望。惟其虚构的不舍( 因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已经清楚的知道和肯定“蓬山此去无多路”) ,更让人觉得有深深的婉曲在罩 面千回百转,低诉不尽,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触及的时候依然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李商隐在勾画一幅爱的意境的时候,也在描画着生命本身的况味。人站在天地之 间凄凉无助,处处是孤绝的境地,美以凋零的状态呈现,百炼钢敌不过绕指柔, 脆弱的生命注定要经过苦难的检阅,才能在痛楚的境地中发出一丝啼血的鸣响。 而有些玄机永远也参不透达不到,让人只有在云雾中远观,而且一切都无辜无尤。 这也是为天地立心。窥一斑而知全豹,李商隐的爱情诗大体来看都是在一种幽微 曲折的氛围中诉说一种爱的无奈和人生的限度,用典极多涵义极深,让我们在朦 胧中看到爱情的美诗意的美,看到一个纯粹本真的诗人因寂寞和丰沛的爱的泉水 酿造的灵魂的美酒,既醇美又苦涩。文人爱情诗在晚唐开花,除了偶然的因素, 末世的丧乱与颓败更容易激发人内在的对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渴望,而爱情带来的 哀怨和迷茫只能加深人的飘蓬之感存在之伤,所以晚唐文人的爱情诗就显得格外 扣人心弦,充满了震撼力。赵嘏的悼亡二首其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赵 嘏与妻子天入两隔,两个人在不同的世界里孤寂着,俯拾皆是的凄凉( 明月、海 风) 漫布在周围和心坎上。花园里虽然百花齐放,可是诗人只爱那唯一的独特的 花之心,其它花朵再繁华娇艳依然视而不见,端的是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的境界, 这境界让我们想起法国名著小王子中的那朵玫瑰,因为珍藏着一个人的心而 在天地问独特着、傲然着。古往今来的情诗都必须用心灵去解读,恰如理性被摒 弃在真正的爱情之外。 风月却与爱情不同。如果说爱情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那么风月则是生命 中可以承受之轻。然而轻盈不是轻薄,真正的风月有一种随风起舞的艳丽,如一 朵春花点亮一室的芬芳,如一只蝴蝶掠过池塘的绮靡,这种炫目的美丽走过生命 的流线,虽然不留下印迹,却使生命如雨中的彩虹,凄凉中有一丝华丽的气息。 文人与青楼的千丝万缕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不断地为中国文学增色。每 到末世,常有风月诗篇,而往往,盛世的俗艳轻薄转向深婉悲怨,那些烟花一样 的女子和浓情既是解脱又是慰籍。这一点在晚明表现得最为显著。晚唐的风月之 诗与萧梁的宫体诗不同,它没有宫廷腐朽的气息,更不是器物的赏玩,晚唐的闺 怨诗和宫怨诗是一种对生命之美的怜惜,由己及人或者由人及己,让情怀与美人 共舞,写沸腾,也写失意。诗人醉赏花间,用花心慰籍自己破碎的心灵和现实的 残酷,于是名若其境,有了千古流芳的花间集。在这部花一样美妙的诗集里, 温庭筠的作品举足轻重。而在那些纷纭的作品中,又以菩萨蛮十四首最为意 境深远。虽然是艳词,虽然是来自青楼妓馆的戏狎之作,虽然摹写的是闺怨,却 脉络清晰,纹理缜密,气象万千,更寄予了作者自身的怀抱。俞平伯读词偶得 评得中肯:“帘内之情浓如斯,江上之芊眠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解与不解,都只是好言语矣。”这里以菩萨蛮十四首中的第六首为例, 浅要分析风月的美与凄丽,以及诗人寄予的情怀。“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 春无力。 “玉楼”向我们交待这是一首艳词,“明月 告诉我们有情人之间拥 有一段旖旎的故事。“长相忆 说明是离别时分。后半句则描画一种慵懒娇柔的 氛围,正是暮春时节。“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进一步渲染离愁别绪,草 也凄然马也踯躅,外物恰如心境,有一种淡淡的哀伤。“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 泪。 这里面对物的描述给人一种艳丽感,甚至繁华到奢靡,然后用“销成泪” 来衬托出一种凄艳的审美意象,大有李商隐“蜡炬成灰 的意味。“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花落与子规啼都是让人断肠的景象,但它不是秋色,依然是春天 的气息,所以有一种温暖的迷离感。绿窗残梦则把人带到一种杳渺迷幻的身体感 觉中,人在离别际,而让人销魂的春梦却似乎依然留连不去,像幽灵一样在绿窗 附近徘徊。通篇词作虽然未提到情意,却已让读者陷入深美的迷乱中,字字写景, 却字字有情。不是李商隐的诸首无题诗的铿锵决绝之感,也没有让生命和情怀被 拖曳到不可通融的孤绝之境,而是如绚丽的烟霞氤氲在深山大泽,因无人驻足而 孤芳自赏,又找不到外部世界的出口,所以成为一块风华内藏的美玉。与李商隐 的无题诗同质,它没有具体的指向,它以艳词的形式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层感 觉,所以总让读者在艳丽之外,找到一种低回婉转的凄楚滋味,有一种不可言说 的深意在里面,余韵无穷。 杜牧的艳情诗在晚唐诗坛也是独树一帜,它不同于温李幽邃深美,相反,它 灌注着一缕切然的清俊峭拔的生命之气,即使流淌着感伤情绪,也很清透,没有 云雾之感,既可入地,又可凌云。“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 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里面很明显的有一种自伤之情,岁月蹉跎而无 所成就,但也隐藏着作者的自嘲,这自嘲伴着淡淡的针刺。把盛放之华抛掷给青 楼妓馆,究竟是放纵还是自赎,恐怕作者自己也无法清算。所以风月之诗不是那 些艳俗浅薄的低等诗歌,它有一种悲悯和无奈,尤其在面对美的零落与韶华逝去 的时候。所以它要记下那些美和情迷的瞬间,是祭奠,也是刻痕。 韩促的艳情诗总体看来与温李一脉相承。香奁集就是代表。有人把香 奁集中很多浅俗鄙陋的风怀诗归结到韩僵身上,徐复观在韩僵与( 香奁集) 论考中已经很具说服力地为韩促辩诬( 见邝健行,吴淑钿编选香港中国古典 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 9 5 0 2 0 0 0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南京) 。事实上,韩促的 诗风与温李相近,深致婉约,凄艳动人,绝非有色无情的浮词艳诗可比。在太 平谷中玩水上花里,一股与李商隐的相类的妖媚迷幻之气破空而出:“应有妖 魂随暮雨,岂无香迹在苍苔。”从此可以想象诗人在风月场上曾经有过一次或数 次缠绵悱恻的恋情,我们可以从这种诡谲的气息中分辨出这场恋情的非正当性, 其中含有不可言说的隐衷。并且因为这婉曲鼓胀着浓郁的凄厉感,伴随着雨中花 开的艳丽,云雾蒸腾。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看到,爱的浓烈总与爱的凄婉相随,因爱而不得感伤,因相思离别感伤, 甚至仅仅为了爱的存在感伤:无辜无由的感伤最动心肠。即使风月场上,也充满 了细腻柔婉的情怀,于是点点滴滴都成诗意,生命因纤敏而柔软丰厚起来。我想, 在诗歌从肺腑间流出的刹那,诗人也能在爱与现实的间歇中体会到某种释放的舒 畅,所以与爱相关的写作是对自己的仁慈。 ( 二) 凄苦:韶华的零落与病痛的缠绕 时间命题是人类哲学的永恒追问。有关时间的追问意味着对主客关系的探 寻,意味着人对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丈量。客观世界的无限映照出人这个主体的 有限,人的尊严则要求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在客观世界刻痕。于是,落差产生的 抗争幻化出万千诗意,使感觉时间在冰冷的物理时间的背后开放出温暖的花朵, 时间不再是一个无情的存在,而载满了主体的写意,从而在向死而生的维度上因 伤而尊,伤花怒放。 对时间流逝的伤怀不是晚唐诗人独有的,无论是屈原的天问还是魏晋文人对 时间意识的觉醒,都已经为生存论的时间在诗歌史上留名。唐以后,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已经开启了青春的颜色,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是注入了一股慷 慨悲凉之气,正是青春的雄浑时节。而晚唐,青春开始悄悄零落,恰如人生长河 中的暮春时分( 笔者认为从晚唐到五代都是中国这一文化实体的暮春时分) 。于 是,比之青春年华的豪气和冲动,暮春征候开始了隐约的反思,也开始了繁华后 的淡淡迷惘,更开始了对韶华逝去的感伤。 李商隐的锦瑟在诗歌评论史上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对这首诗的意见与对 无题诗的意见一样,就是任何实相的解释都离题更远,并且破坏了诗意的朦胧深 婉之美。锦瑟充满了时间意识( 这一点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只有夜雨寄北 可以匹敌) ,并在时间的弹性中达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怀,浸透着深深的辛酸。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头“无端 二字,把诗人迷惘茫然的 心绪都描画出来了。“华年”点明是美好时代的回忆,“一弦一柱”说明了追忆 的节奏,一层层深入,绵密又悠长。“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颈 联又大气又哀伤,以哲人和帝王并列,潜在说明即使如哲人帝王这种人中龙凤, 也依然勘不破挣不脱人生的锁链。人生短暂,美丽易逝,是一幅迷惘与喋血绞缠 不休的图画,有多少“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的怨断。“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心、造物之心如鲛人之泪在大海明月这样深幽的夜里落入 海中一去不回,而玉之华也在日光下袅袅化烟,飞扬散落不见踪迹。这是一种对 美的毁灭的深层痛惜,因为人在千辛万苦酿造天地之心之后却不能保留,任其零 落而一筹莫展,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伤心绝望。这罩面更有对年华逝去的伤感, 此刻一无所有的苍凉配不上那些如花朵般闪耀的华年,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悲凉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丝丝缕缕地涌上来,然后一语石破天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就是因为诗人有一颗与众不同的诗心,所以用不着等到今天,在年华盛时便已沦 入迷惘的米诺陶迷宫了。这首诗涉及过去、现在和对过去而言的未来( 即现在) , 在时间的穿梭中展示最深的人生之惑,似乎声嘶力竭又似乎哑然无语,一去不回 的不仅仅是韶光,还有生命中的花心和珠玉,冰冷的时间在燃烧的诗意中温暖澎 湃起来,即使绽开的诗意是一朵伤花,也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充满了醉人的张力, 有限的韶光被人的主观意识无限的拉长,嵌入到无数次的回忆中成为永恒,填满 了生命中那些丰腴爆破的时光。 韶光总与红粉共舞,如同诗意的、心理的时间总与美的实体相关。于是,有 了杜秋娘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金缕衣美丽华丽至极,可依 然比不上一闪即逝的青春。而古往今来的传统中,文人喜欢模拟女子的口吻来感 叹时光的流逝和容颜的苍老,那其中通常也夹杂着对自身壮志未酬的轻叹。于是, 杜牧在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中借吴兴妓之口叹息“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 年? ,于是,杜荀鹤在春闺怨中以“妾 自拟:“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 尘。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容颜与流年一齐消逝,恰如诗人的理想与流年 一齐埋葬,这是真真切切的物伤其类,怜惜与自伤交织。韩僵更是把两种感叹合 并到一起,写出“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 因半醉来。”( 半醉) 这样晦暗伤感的诗句。岁月如流,年华易老,然而恍惚 之间韶华像是一种徒劳的流逝,于是诗人除了伤感之外,还伴随着了悟,有些人 走向梦幻泡影,有些人走向及时行乐,有些入走向立言立德,有些人隐居田园, 去自然中寻找慰籍,而有些人则在轻盈与沉重之间与永恒接轨。时间让人感叹也 让人彻悟,正是流逝赋予了人生以意义,不死的生命一文不名,因为它根本就无 法证明存在本身。 病与老一样,也是佛家四苦之一。病的折磨所导致的毁伤和疼痛作为一种身 体感觉是相似的,然而病又不仅仅局限在身体感觉或者生理的范畴。它所引起的 心理效应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轻视肉体的人同时也在轻视灵魂。肉体不是 灵魂的负累,相反,它是灵魂最锋利的切口,灵魂和肉体的绝处和出口都是万箭 穿心。病痛总是牵扯着人最敏感的神经,人因为罹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 鲜活与存在,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痛苦,比平常更多了一副心肠一双慧眼,甚 至更深地触及了造物之心,而更多地感受到灵息的吹拂。 在晚唐诗人所抒写的有关病痛的诗章中,大多数都是一种综合的情况,即病 痛、羁旅、丧乱、贫困,它使世人处在一种长期心里压抑的状态,从而使肉体和 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许浑的病中诗篇就是其代表之一。许浑曾因罹病辞官退隐, 诗歌中多次出现与患病有关的篇章和诗句。譬如,“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 ( 洛中秋日) ,“世途行所见,人事病来疏。( 卜居招书侣) ,“病中送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1 1 1 1 疾) ,“久贫辞国远,多病在家稀。” ( 将离郊原留示弟侄) 。我们可以看到,“病 常与“贫”相对,还有几个醒 目的对应表达分别为“知、觉、别、归、见、疏、远、稀”,都与心灵的感觉、 尤其是荒寒孤寂的感觉相关。病痛拨响了诗人心中的琴弦,家国之恨、怀抱之悲 的触感一起涌上心头,所以诗人无以表达这种繁复的意绪,只好“此意无言处, 高窗托素琴。 总体来看,诗歌呈现一种凄苦的情愫,然而我们也看到,正是这 种凄苦的滋味使得诗人更倾心于佛教,以求得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病痛虽然让 人痛苦,却也增加了人生的体验和丰富性,所以许浑的诗歌呈现一种双峰并峙的 状态,一方面是林泉的高致与超越,另一方面是凄苦的调子,虽然这调子很清透 不掺杂任何风花雪月,但依然让人感觉到某种刺痛的悲凉。韩僵在离乱中百感交 集,连自然景物也被赋予了人化的意义:“岸上花根总倒垂,水中花影几千枝。 一枝一影寒山里,野水野花清露时。故国几年犹战斗,异乡终日见旌旗。交亲流 落身赢病,谁在谁亡两不知。”( 伤乱) 病中的凄寒使诗人念及亲友,所以飘 零流落之感更盛。韦庄甚至把人生如梦和病痛联系在一起:“如幻如泡世,多愁 多病身。”在战乱、国危、衰老、壮志不酬、知交零落等多重因素的折磨中,饱 经沧桑的人宁愿把一切都虚化,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即使自欺,也是某 种暂时的慰藉。此时,病痛与生存本身是同义词,活着就是痛,包括灵魂与肉体 的双重折磨,而要想拥有超越的姿态,就要经历并且穿越这些多重的折磨。 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和对病痛的抒写是晚唐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像一部此起 彼伏的多声部,也伴随着一种浅唱低吟的调子。晚唐诗歌的这种凄凉和哀伤很为 后人诟病,认为它格调卑俗,缺少盛唐大气雄浑的魄力和境界。然而笔者认为, 对时间和痛苦的叹息加深了晚唐诗歌的深度,尤其是人生体验的深度和真切的感 觉,使它比盛唐诗歌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在后来那些离乱危难的年代里,博得 了人们的共鸣。韶华的流逝与病痛的缠绕是生命中最普遍的事情,晚唐的诗人们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些感觉升华为一种诗境,使具体的琐细的神经翕动有了 哲思的维度,并把它嵌入到本体的意义里面,让人们体悟到即使生命脆弱,也因 为人的伦理存在和灵魂存在而变得尊贵起来。所以痛苦让人温暖,因为它终究与 意义不可分。 ( 三) 凄楚:孤独的噬咬与流浪的惶然 孤独是人们永恒的主题之一,它也是历来文人们所热衷表达的心灵状态之 一。在诗人l r j g 里,孤独不是外在的状态,而是个体的心理甚至灵魂感觉。孤独 是人生中脱离陆地的岛屿状态,四面呼喊而毫无应答,只感到天苍地阔,渺小的 人在其间无所归依,也没有可以取暖和欢腾的地方。中国历史的轴线走到晚唐, 已经没有了陈子昂的盛大气象,更没有了李白在绝项中的狂傲和孤芳自赏,与孤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相关的气象,更多的是一种饱经沧桑的惨伤和零落,缠绕在岁月和地图的两岸, 发出沉郁凄楚的瑟瑟之声。 孤独如虫,不会在宏大的时刻出现,却会在人生的缝隙中无孔不入,以一种 细小的状态噬咬人的每一丝毛孔。直到人在细微中缴械投降,在细微中被消磨得 丧失劲气,而彻底卷入人生、自我和宇宙的黑洞。对孤独心态的描写,首先表现 在故人的天涯海角。挚友知交远在不可知的地方,自己的心事无人能懂,愁苦病 痛一起袭来,让人在一种封闭的气氛中窒息。罗隐的思故人中就表达了友朋 散尽,琴曲无人聆听的凄楚滋味:“故人不可见,聊复拂鸣琴。鹊绕风枝急,萤 藏露草深。平生四方志,此夜五湖心。惆怅友朋尽,洋洋漫好音。 故人远在天 涯,深夜寂寞,只有弹琴遣怀。这一夜凌云的志向都已经淡去,只剩下在孤独的 境味中思念远人。不再有高山流水的相知相惜,即使琴声高洁动人,也依然在飞 鸟与鸣虫喧嚣的氛围中徒劳地零落而无人懂得和聆听。在晚唐这个战乱频仍,病 灾人祸的时节,亲人挚友被阻隔千山万水不得相见,人心中孤寂悲凉的感觉难以 言喻。韩僵亦发出“路远渐愁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的情感与理想的双重 哀鸣,把人生的境地推到一个近乎绝然的境地。赵嘏的江楼旧感把这种寥落 的怀抱上升到这里的高度:“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 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景物还在,故人却不知何处,只剩下一个形单影只的自 己在楼上感叹,世界也被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与怀念友人诗双峰并峙的是赠 别诗或者离别诗,它把感伤的情绪推到某种极致。譬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 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入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只暮 酒醒人已远 的寂寥惆怅滋味非亲自经历过的人不能体会,离散后的世界形单影 只满目荒芜,只剩下风雨不断敲打着人的神经和心绪。离别的诗作极多,这里不 再列举,只想说明离别这普遍的关系形态在这样的末世加剧了晚唐诗歌的衰飒 之音,感觉如秋风落叶,整个世界迈入寒冷荒凉的季节。其次是对某种所谓“高 处不胜寒”或者心态上离群索居的抽象表达。譬如杜牧的题敬爱寺楼就与陈 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脉相承:“暮景干山雪,春寒百尺楼。独登还独下,谁 会我悠悠。 料峭春寒尚未退去,积雪仍在,苍茫一片银白,无穷的白色比幽黑 的深夜更容易让人产生对孤独和寂寥的恐惧哀叹之情。恰值傍晚,诗人一个人登 上百尺的高度,怅望千里的荒凉,不禁悠悠长叹。没有人知道诗人所感怀的具体 内容,也许是对自己空负绝世才华而无人赏识而伤感,也许是为时局不堪使得自 己只能抛掷光阴而理想未酬深深惆怅,也许是为人生走到这般高处和凄凉的境地 而浩然长叹,更或许只是为了人在世界中的微渺和茫然而涨满了一种无所适从的 焦灼,不知路该往何处走,更不知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宇宙的心、人的为天地 立心的情怀都丢失了,不能不触目皆伤,不能不为那些莫可名状的悲慨之气黯然 销魂。崔涂更是以孤雁自拟,创造出种浓厚密集的孤独氛围:“几行归塞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尽,念尔何独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 艚缴,孤飞自可疑。 几个字几点描画汇聚在一起,从诗中凸显出来,即“尽”、 “独”、“失 、“迟 、“暮”、“寒 、“低”、“冷,最后“孤”字千 呼万唤始出来,如同大海等待河流。这种描摹勾画出一种鲜活的人生状态,它不 是具体的事件或者感怀所导致的,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孤独到绝境的灵魂。我 们看到,晚唐的孤独不是慷慨豪迈的盛大气象,它没有那种“会当凌绝项,一览 众山小 的俯视姿态,更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洒脱胸怀, 它有的是一种不知何处去的茫然和自伤,一种对时局和自我的深度失望甚至绝 望,它与作茧自缚的蛹类似,囚禁了自己,不能敞开,不能接通外物与宇宙,晚 唐诗人在这个向度上走进了一个死角,无法把自己从泥淖中激射出来,而只能不 断下沉。杜牧的“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还散发着些许豪气,但刻意的滋 味太浓,终不是青春之音。而对孤独的第三种描写,则进一步指向了另一种生存 境地,即流浪的惶然。 流浪亦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中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比肉体的流亡更深邃的, 是古往今来的精神流亡。在晚唐诗人的写作中,流浪往往伴随着羁旅、老病、怀 乡、仕途失意等综合因素,而精神的流浪就更加复杂,流浪在晚唐被符号化,成 为某种象征,它往往指向终极的维度,意味着人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找不到灵 魂可以安眠的地方,而只能在凄凉的旷野罩四处流浪,没有一丝暖气可寻。 赵嘏的思乡诗就是晚唐抒写流浪情怀的代表之一。最有名的当属长安晚秋 和东望。两首诗的点睛之笔都在颈联和尾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 人倚楼。”让人联想到古往今来的国人登楼情结,并且由登楼引发的种种遐思。 赵嘏到长安应举初试不第,淹留他乡数年,登楼时分难免举目凄凉,连星星也充 满了“残缺”之意,而南飞的大雁更触动了心中的秋意和羁旅他乡之愁,人不如 雁的悲伤也油然而生。而此时传来的长笛声更是断人心弦,思乡之意陡起,再也 挥不散的离别流散之苦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诗人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 学楚囚 作结,表达了不由自主、自由被缚的无奈,里面夹杂着一点自嘲,但更 多的是与季节征候相合拍的凄楚之情。南冠楚囚让人想到庾信的“南冠今别楚, 荆王遂游秦”和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南冠也清楚地点明了诗 人的白衣身份,其落魄失意心绪可想而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铁氧体粘结永磁磁粉项目发展计划
- 机场招聘笔试题及答案
- 东北方言考试及答案
- 2025年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中医拔火罐考试题及答案
- 成都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助班竞选考试题及答案
- 情绪能量管理课件
- 宿迁化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 公务员管理证考试题及答案
- 银行科技安全审计方案(3篇)
- 2025年php考试题及答案笔试
- 2025标准建设银行贷款合同范本
- 校家社培训家长课件
- 2025年北京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产品偏离许可管理办法
- 食品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 美国学前教育史
- 地产引流活动方案
- 商务活动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肩袖关节病修复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