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广韵历来以韵书的身份倍受重视。但是 广韵在词汇训诂方面也同样有着重大的价值和作用,前辈学者 沈兼士、周祖谟、蒋绍愚都已经有过相关论述。本文从动词的断代 研究入手,对广韵中唐宋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经过 对广韵动词系统的历史层次进行划分,从中选取了8 7 个唐宋时 期的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进行整理。 新词研究首先利用辞书及相关文献资料,将广韵正文及注 释语言中新词、新义摘取出来,再通过其他辞书的释义以及唐宋时 期的文献加以核证;新义研究则是以广韵注释为基点,找到该 词词形、词义出现的最早源头,然后对其新义产生的途径进行基本 描写,进而弄清新义产生的理据。本文采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 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将共时的静态描写和历时的对比分 析结合起来,使唐宋时期动词的面貌、特点更为清楚鲜明,对词汇 的断代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从常用词研究的角度入手, 勾勒动词及其意义从产生到唐宋乃至现代的发展脉络,使人们对上 古至中古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有较全面的理性认识,进而为近 代汉语词汇史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 关键词:广韵唐宋动词新词新义 a b s t r a c t g u a n g - y u n ( 广韵) h a sb e e nw e i g h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i nr i m ec a t e g o r i e s 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l lt h et i m e b u ti ti sa l s oh e a v i l yv a l u e d i nl e x i c a la s p e c t s h e nj i a n s h iz h o uz u m oa n dj i a n gs h a o y uh a v ed i s c u s s e d r e l e v a n c ea s p e c t s i nt h i sp a p e r ,1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n e o l o g i s m sa n dn e w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t h a ta p p e a r e di nt a n ga n ds o n gp e r i o d s ,f r o mt h ef i e l d o fd y n a s t i ch i s t o r yi nv e r b s ih a v ep i c k e du p8 7v e r b so fn e o l o g i s m s a n dn e w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b yd i v i d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m o d e so fv e r bs y s t e mi n g u a n g - y u n f i r s t ,p i c ku pn e o l o g i s m sa n dn e w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f r o mt e x ta n d a n n o t a t i o n s b y u s i n g d i c t i o n a r i e sa n dr e l e v a n td o c u m e n t a l m a t e r i a l s t h e n ,c h e c ku pt h e mb yo t h e rd i c t i o n a r i e sa n dd o c u m e n t so f t a n ga n ds o n gp e r i o d s t h es t u d yo fn e w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i sb a s e do n a n n o t a t i o n so fg u a n g y u n ,f i n do u tt h eo r i g i no ff o m sa n dl e x i c a l m e a n i n g s ,t h e nd e s c r i b et h ew a yo fe m e r g e n c ea n dm a k ec l e a rt h em a n a g e e v i d e n c e o fn e w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i nt h i sp a p e r ,w ec o m b i n es y n c h r o n i c s t a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d i a c h r o n i cc o m p a r a t i r ea n a l y s i st o g e t h e ro nt b e b a s eo fp l e n t ym a t e r i a lb yu s i n gs t a t i s t i c si n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 i tw i l lm a k et h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v e r b si n t a n ga n ds o n gp e r i o d sm o r ec l e a ra n dd i s t i n c t i ta l s oh a ss o m ea c t u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d y n a s t i ch i s t o r yi nl e x i c a la s p e c t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w ed e s c r i p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n ev e r ba n di t sm e a n i n gf r o mt h eo r i g i n t ot a n ga n ds o n gp e r i o d sa n dm o d e r nt i m e sb yt h es t u d yo ff r e q u e n t l y - u s e d w o r d s i tn o to n l ym a k e su sh a v em o r ea l l - r o u n dr a t i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e x i c o l o g yf r o ma n c l e n tt i m e st om i d d l ea g e s ,b u t a l s op r o v i d es u f f i c i e n tm a t e r i a l st ot h es t u d y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e x i c a l h i s t o r ya n dt h ew h o l ec h i n e s el e x i c a l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g u a n g - y u n ( 广韵) t a n ga n ds o n gp e r i o d s v e r b s n e o l o g is m s n e w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广韵) 动词新词新义研究,是在 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嫩 柳年朋妒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 学生j 丕蕴錾撕提交的学位论文( 广韵) 动词新词新义研究, 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广韵动词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广韵及其在词汇学上的研究价值 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韵书,在音韵学史上, 起着承前肩后的作用,认识中古音,考订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往往需要根据广韵上 推下演。广韵是由北宋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于宋真 宗景德四年( 1 0 0 7 ) 完成,大中祥符元年0 0 0 8 ) 被命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 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广韵现存的版本通常能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 1 ) 张氏泽存堂本( 2 ) 古逸丛书覆宋本( 3 ) 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 ( 4 ) 曹楝亭五种本( 5 ) 古逸丛书覆元泰定本( 6 ) 明内府本( 7 ) 钜宋广韵 目前较好的本子是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此书以张士俊泽存堂本广韵 为底本,再参照多家版本( 不包括钜宋广韵) 精校而成,1 9 6 0 年中华书局出版。 本篇论文即依据此本。 在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广韵历来以韵书的身分倍受重视。但是广 韵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音韵方面,因为韵书是按韵的顺序编排的训诂资料,所以 它在词汇训诂研究方面也同样有着重大的价值和作用。 广韵之前的语词训诂专著,如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汉代的说文、 方言、释名,曹魏张揖的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都是以单纯的释 义为主。而隋唐以后的切韵系韵书中,训诂的内容便从单纯的释义走向了音义兼 释。广韵的语词训诂就体现了音义兼释的特点。广韵正文共收2 6 ,1 9 4 字,注 文1 9 1 ,6 9 2 字,是“我们今日所见注释最繁富的一种早期韵书”( 周祖谟语) 。语词训 释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立足本义,以解释通行义为出发点,大多再佐以 前代文献。释义的语汇比较完备,注释也较为全面注文之详尽,可谓包罗万象,除 对一般语词进行说解外,还包括对方言、俗语、少数民族语言的解释,以及对天文地 理、地名姓氏、衣食住行、珠宝器皿、生物人体、医药疾病、典章官职、奇闻典故等 方方面面的记载。更值得注意的是,广韵在诠释词义时采用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双 音节词汇及口语化词汇,这对于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来说也是一宗宝贵的资料。广 韵释义的内容旁征博引,材料十分丰富,搜集了先秦至唐宋时期大量的文献及训释 作为例证,遍及经、史、子、集、释典、道书。据统计广韵引书3 7 0 部,现已亡 佚的1 8 3 种,引书次数6 ,5 5 0 次,引人和单篇的诗、赋、文章6 9 次。如此可见,广 韵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部讲韵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完全具备了字典辞书 的功能。 本文选取了对唐宋时期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进行整理和研究,是因为,广韵 所收的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较前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弄清这一 段动词的面貌,对整个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蒋绍愚先生所说: 广韵这部书“如果忽视了这部分词汇的研究,那么,对近代汉语的研究就将是极 不完整的”而且唐宋时期正处于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上承古义, 下启今义,把这一段汉语动词系统的断代研究做得扎实而细致,对揭示汉语词汇的发 展演变规律,研究整个汉语动词系统乃至汉语全部词汇系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广韵中所收录的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有相当一部分从产生之初直到现代 汉语里都是语言系统中的常用词。我国传统训诂学对词语的考释,往往将精力过多地 放在僻字僻义上,忽略了对常用词的研究。事实上,常用词是与人类自身发展以及自 然和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是构成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常用词的发展 变化往往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出词汇系统的面貌。张永言先生在关于词汇史研究的一 点思考中指出:“作为语言词汇核心的常语,向来是训诂学者认为可以存而不论 或者无烦深究的。然而,要探明词汇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从上古到近代汉语词汇的基 本格局的过渡,即后者逐步形成的渐变过程,则常用词的演变递嬗更加值得我们下功 夫进行探讨。而这正是汉语史异于训诂学之处,因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 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 2 二、研究现状 就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 词语溯源小补读( 广韵) 杂记;有对广韵所收词语在共时( 北宋) 层 面上的研究,却忽略了广韵是从 切韵、唐韵等韵书发展而来,保留并延续 了隋唐时期的大量词语,而误将一些词语当作是北宋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白冰 ( 广韵) 语词训诂所反映的宋代新语词、刘祖国再谈 广韵) 语词训诂所反映的 宋代新语词。据初步考察,目前尚未发现有对广韵一书中所列的某一时期的某 类词语进行的专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的选择 1 、研究方法: 统观广韵正文收入的2 6 ,1 9 4 个字( 词) ,动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广韵 又是在切韵和唐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因此势必保留并沿用了一定数量的 隋唐五代时期的新兴动词和新兴的动词义以及一部分北宋初期的新兴动词和新兴的 动词义。据统计,广韵中所收入的这类动词有8 7 个。 广韵对所收语词的释义,其特点为“执优而尸之,劣而副之”,即大多先列 唐宋时期的常用义。而常用动词则是某一历史时期内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有关动作行 为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动词,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我们选取广韵中所收 录的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既可以了解唐宋 时期新兴动词及新兴动词义的产生情况,也可以了解唐宋时期一部分常用动词的发展 和使用情况。 本文采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共时的静态描写 和历时的对比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查阅尔雅、说文,特别是广雅、 3 玉篇等广韵之前的辞书,以及检索唐宋之前的文献语料,来大体确定词语出 现的上限,从而对广韵里收录的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进行共时层面上的考察。另 一方面,对唐宋时期新兴的动词义进行历时层面上的考察,考察这个既有的动词义从 产生之初到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 总之,选取唐宋时期文献语料中相关动词的典型例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既 要用大量的语言事实来说明广韵中所收入的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和动词义发展变 化的基本情况,更要从总体上、在理论层面上阐明这些动词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在具 体语料中的运用情况,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汉语词汇系统演变发展的总体脉络,将 整个汉语词汇研究推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2 、语料的选择 研究新兴动词和新兴动词义,要求从更为广阔的语言背景中加以考察求证。历时 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跨度,以判定新词新义出现的最早时期;共时上要兼顾同一时代的 不同文体及语体的文献资料。 研究唐宋时期的动词,就要选取最能代表唐宋时期语言风格与特色的文献资料作 为参证语料。这一时期的语言资料数量大、体裁多,而且内容丰富。而最能反映唐宋 时期语言特点的就是唐诗、敦煌变文、以及其他记录口语的文献。本文选择的语料主 要是全唐诗、敦煌变文集、- - 十四史中唐人撰写的部分以及其他零散的文献 广韵中的材料只标明所出韵目,书名不再重出。 4 第二章广韵正文中所反映的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 唐宋时期文学样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俗文学开始兴起,许多日常口语词汇被保留 了下来,因而近代汉语中出现的新词、新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呈现出不同于古代 汉语的新的面貌,许多词汇都不见于前代,其中有一些词仍沿用至今,溯其源,则大 多始见于唐宋时期。 广韵中所反映的唐宋时期的动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唐宋时期产生 的新的动词,另一种是既有词语在唐宋时期产生的新韵动词义。 一、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语言的发展变化往往首先通过词汇反映出 来。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出一大批新词。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水 平也上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词汇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和创新。主要表现 为反映生产、生活和技艺的新词大为增多;口语词更为丰富,并大量进入白话文学作 品。 描描画也( 宵韵) “描”,描画,摹写,多用在绘画方面,在唐代已经多有用例,如: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唐自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绪篥歌) 展处把笔欲描时,司马一弱赛倾倒。( 唐顾况梁司马画马歌) 愁机懒织同心苣,闷绣先描连理枝。( 唐段成式嘲飞卿七首之五) 广韵之前的字书辞书中都未收录“描”字,康熙字典手部:“描,唐韵 武镳切,摹画也。六书故:描摹声相近,描轻而摹重。” 敢啮也( 止韵) 表示“大口吞食”,如: 饥来恣餐欺,冷热随所欲。( 自居易春日闲居三首之一) 铺歇眠糟瓮,流涎见面车。( 自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四) “欺”不见于尔雅和说文;后代的广雅、玉篇中也无此字。康熙 字典欠部中收录此字时直接引用广韵中的注释:“敷,广韵初纪切,啮也。” 5 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最早用例也是引自广韵。唐以前语料, 也未发现有“欺”的用例,因此,“敢”的产生不早于唐宋 像儇直史官也( 效韵) 古代官吏在官府连日值宿称作“像”,如: 凡当直之次,自给舍丞郎入者,三直无儇;自起居御史郎官入,五直一儇;其余 杂入者,十直三爆。( 唐李肇翰林志) 每新人入,五傣三直一点,自后两直一点,两人齐入即无点。初入亦须酌量都儇 直数足三直多少。( 唐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初入儇直例) “儇”,康熙字典人部云:“傣,正韵布饺切官吏连直也。唐志: 新到官府饼上直谓之儇。取不出之义按:像字,惟正韵始载,古有彳暴燕 像。”明洪武正韵“僳,史官建直。本作檩。一 康熙字典引洪武正韵为首 用例,比广韵晚了3 0 0 多年。 瘢歆癜( 候韵) 。癜”,即为“嗽”,咳嗽的意思,如: 儿近来患癞,声音不彻( 唐张鬻游仙窟) 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里,均以广韵为最早例证。 咀相呵( 曷韵) 即“呵责”的意思,如: 自申于嗣明莫之夺也,我铭以贞之,不肖者之咀也。( 唐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 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康熙字典口部:“咀,广韵当割切,相呵。”“咀”的出现不早于唐代 捶手把( 末韵) “攥”即“握住”的意思,如: 计你合惭愧。却攥我见王身。(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康熙字典手部:“攥,唐韵子括切,手把也。”汉语大字典及汉语 大辞典也只是引用了广韵的反切注音,而收录的最早例证都引自红楼梦。 但从康熙字典的注释中至少可以看出,唐韵所处的时代里,已经使用“攥” 6 这个动词了 嘌嘌睡( 盍韵) 即为“睡觉”之义,如: 可惜如许大师僧,干道万里,行脚到遮裹,不消个睽谁寐语,便屈却去问,如 何是学人自己。(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康熙字典目部:“广韵五盍切,噗睡也。一汉语大字典收录的最早例 证即是景德传灯录里的句子,可见作为“嘌”是产生于宋代的新词。 熵火气焰上( 业韵) “焰”是“炙烤、熏蒸”之义,如: 程皓以铁床焰肉,肥膏见火,则油焰淋漓。( 唐冯贽云仙散录羔摹挥泪) 雨和高瀑浊,烷焰大槠枯。( 前蜀贯休经费隐君旧宅) 广韵之前的字书辞书都未收录此字。康熙字典火部引用广韵中对 “熵”的注释原文作为说解。参照汉语大词典,初步判定“焰”的产生年代不会 早于唐宋。 二、既有词语在唐宋时期的新兴动词义 词义的演变是渐变的,通常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社会政治格局的动荡、文化 思想的解放、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等等都是词 义演变的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一个词随着使用的频繁、运用范围的广泛,往 往也会引伸出许多新的义项。原来的单义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多义词:原来的多义词, 有些词义则变得更加纷繁。唐宋时期动词词义的发展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汉语 时期乃至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 l 、名词一一动词 赣系马( 微韵) “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本为名词,如屈原离骚:“余虽好修娉以赣羁 兮,謇朝谇而夕替。”王逸注:“赣羁,以马自喻。缰在口日赣,革络头日羁,言为 7 人所系累也。”“赣”,即为“马嚼子”之义。玉篇革部亦云:“赣,疆在口。” 作为“马嚼子”讲的“糍”是名词,为系马之物,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动词, 表示“系马”这一行为动作。如: 扪云襄栈入青冥,辕马铃骡傍日星。( 唐章孝标骆谷行) 这一动词义也常常引申做“牵制、束缚”讲: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赣。( 唐韩愈山石) 钱仲联补注:“赣,此 处作动词用,牵制也。 投以拳加人( 佳韵) “搜”原为名词,同“叉”,是一种端上有两个或三、四个微弯长齿的长柄器具, 如鱼搜、钢搜。周礼天官鳖人“以时籀鱼鳖龟蜃”郑玄注引郑众:“籀谓以搜 剌泥中搏取之。”玉篇手部:“投,横授也”。后由名词“投”演变为动词义“用 叉刺取”如: 野鹜行看弋,江鱼或恐搜。(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主镬者搜黄娣入镬中( 宋李肪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六,出闻奇录) 又由此义发展演变为“刺取”之义。 萨薄聊以两播衩之,播入鳞甲,拔不得出。(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五) 或画壮夫以拳搜地为井,号拳j 及井。(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鞔鞔鞋履( 桓韵) 说文三篇下革部:“鞔,履空。”段玉裁注:“空、腔古今字,履腔如今人 言鞋帮也。”这里“鞔”即“鞋帮”之义。又吕氏春秋召类:“南家,工人也, 为鞔者也。”高诱注:“鞔,履也。”这里“鞔”指“鞋子”,因此段玉裁注日:“高 不云履空者,浑言之也。” “鞔鞋履”之“鞔”由名词义发展为动词义,“鞔鞋”即:把布蒙在鞋帮上,或 以皮革补鞋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 鞋子) 至汉有伏虎头,始以布鞔德” 再引申凡是以布、革加在其他东西之上也可称“鞔”,如: 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 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 今革辂自质,鞔之以革。( 隋书卷十) 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 新唐书卷二十四) 8 断犬争( 轸韵) 说文二篇下齿部:“新,齿本也。”即牙床。玉篇齿部:“断,齿根肉。” 引申指争辩的样子,如史记鲁世家:“孔子日: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 新新如也。一徐广注;“鲁滨洙泅之问,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代其任俗。既薄, 长者不自安,与幼者相让,若有所争辩,故日断新如也,所以为道衰也。”犬斗则呲 牙露断,故“犬相互争斗”亦作“断”,类篇齿部:“断,凿根肉也,又康很反, 智也”如: 犬新于德,终不克以噬。( 唐柳宗元天对) 微装束鞍马也( 真韵) “皲”本为名词,说文七篇下革部:“皲,车驾具也。”即鞍辔等马具的 统称。玉篇革部:“鞍上被”。从现有的语料文献来看,唐宋时期,“鞍”开始有 了动词义,把鞍辔等马具套在马上之义,即“备驾,配置马具”。如: 觅得黄骝皲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 唐崔涯嘲李端端) 太子闻此偈已,心生欢喜。潜命车匿鞍健陟来。( 祖堂集卷一) 债征财( 卦韵) “债”做名词,表示所欠负的钱财;做动词,有表示“借债”之义,如管子闯; “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广韵所列为动词义,“索还所欠的钱财”。“债”古 字为“责”,求取之义,说文六篇下贝部:“责,求也。”左传桓公十三年: “宋多责赂于郑。”唐宋时期可以用后起的“债”表示“征财”,如: “今往扬州,所债几何? ”士人云:“五百千。”( 唐载孚广异记宝珠) 骸通食气也( 央韵) 方言卷十三收录了“骸”,是饴糖之义。而唐宋时期,常用“打嗝”这一动 词义项。类篇食部:“骸,食髓也。”如: 醉眼渐纷纷,酒声频骸骸。( 唐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 磺磋磨( 队韵) 方言卷五:“磴,或谓之磺”郭璞注:“破,即磨也。”为“石磨”之义。广 9 韵队韵列其动词义为“磨砺”。如: 破磨( 慧) 剑,断六贼于解脱之场;张绾定弓,射四魔於菩提之路。( 敦煌变 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砑碾砑( 杩韵) “砑”初见于 玉篇石部:“砑,光石也。”名词,碾磨物体的石具。广韵 为动词义,表示“碾磨物体,使之密实有光泽”之义。如: 锦囊霞彩烂,罗辘砑光匀。( 唐韩僵无题) 慢绾青丝发,光砑吴绫袜。( 五代前蜀薛昭蕴醉公子) 垡耕土( 月韵) 广韵之前的字书、辞书里未收录此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若 泽多者,先深耕讫:逆垡掷豆,然后劳之。”这里的“垡”是名词,指耕地翻起的土 块。 广韵中收录的是由此名词演变成的动词义耕地翻土,类篇土部:“垡, 发土也”通雅卷十二:“耕起土堍日垡。”如: 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 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 靥,崩损也( 盍韵) 文选张衡 南都赋) :“潜靥洞出,没滑渡谲。”李善注:“靥,山傍穴也。” 即山旁洞穴。广韵所列动词义项为“崩损”之义,集韵、龙龛手鉴同之,如: 余有一伎,可代摔瓦靥珠之欢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j 骣动脓( 叶韵) 玉篇肉部:“j 曝,孺也。一即牲畜的前肢。广韵叶韵做动词“肉动”讲, 如: 使气满少腹者,即腈腹牵气。(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 2 、形容词一动词 辫垂下( 哿韵) “摔”较早的用例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译解口问第二十k :“黄帝日:人 之稗者,何气使然? 歧伯e h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 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问。”这里的“弹”是慵倦,软 弱无力之义。唐宋时期,“摔”多做“垂下”讲。如: 朝歌城边柳辫地,邯郸道上花扑人( 唐岑参送郭义杂言)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辫袖太憨生。( 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 敛毛睡足难销日,弹翅愁时愿见风( 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 欹欺欠( 震韵) 玉篇欠部:“欺,气盛也。”广韵所列动词义为“叹气”之义,如: 桃李容华犹欺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唐姚合惜别) 相逢青眼目,相敦白头时。( 唐张祜喜王子载话旧) 摧残负志人,感敦何穷已。( 唐李群玉湖中古愁三首之一) 沈泥著物也,亦作污( 过韵) 广韵之前的字书、辞书均不见“浼”,文选郭璞( 江赋) 中出现过“沈 演”一词,表示“水流回曲貌”“阳侯瑗硪以岸起,洪澜沈演而云回。”李善注: “沈演,回曲貌。”实为“蜿蜒”的另外书写形式,广韵中的“沈”同“污”,是 “污染,弄脏”之义。如: 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沈。( 唐韩愈合江亭) 黑鬓丝雪侵,青袍尘土浼。( 唐白居易约心) 却嫌脂粉漉颜色,淡摒蛾眉朝至尊。( 唐杜甫虢国夫人) 邹骆驼常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每胜业坊角有伏砖,车触之即翻,尘土沈其饼, 驼苦之。( 唐张鬻朝野佥载卷五) 湿水霭也( 缉韵) 说文十一篇上水部:“湿,幽湿也。”是形容词,低下潮湿之义。广韵 之前的字书、辞书里都收录此形容词义,而未见动词义。表示“水落”之义,始于唐 宋时期。义为“沾湿”。 u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唐王昌龄采莲曲之- - ) 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 唐孟浩然送友人之京)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3 、动词一动词 挈牵引( 鱼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挈,持也。”是持、拿之义而在唐宋时期,“挈” 则多作“牵引”解。如: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挈舟而来。( 唐韩愈 送区册序) 甲开鱼照水,旗扬虎挈风。( 唐许浑登蒜山观发军) 插孺取物也( 魔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搞,染也。”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一日 命祭六日搞祭”郑玄注:“以肝肺菹孺盐醢中以祭也。”唐宋时期,“孺”的 常用义是“用手取物”类篇手部:“孺,手进物也。”如: 饮食多苏酪、沙糖、粳粟、米饼。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擂而食。 ( 北史真腊列传) 饮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搞而食。( 隋书卷八十二) 擅撞敛( 模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撞,孥持也。”即“拿,执”之义。又方言卷 十二:“撞,张也。”广雅释诂一:“张,引也。”王念孙疏证:“张亦引也,故 引弓谓之张弓。” 考察唐宋之前的语料文献,尚未发现“撞”做“收敛”解之用例,司马光类篇: “擅,说文:挈持也。一日引也,张也,敛也。”“敛”义不见于广雅、 玉篇, 当是唐宋时期产生的新义,由“挈持”引申而来。 苟非贤主询贤士,肯信沽人畏子搐。( 唐周县管仲) 并搪其男女而还。(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夷突厥下) 磋落也( 灰韵) 唐宋之前,“磋”已有“撞击,冲击”的含义。文选木华( 海赋) :“岑领飞 1 2 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鹂。”李善注:“岑领、五岳,言波涛之形。递相触激。故或 反覆,故或相磋也。”唐代又产生“落”义,如: 次至坠石、碹星及冰悬焰而带坻筠,皆击节称赞。( 粱书卷三十三) 折处辄为潭,深者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 嚷唯送歌( 灰韵) 玉篇口部:“曜,撮口也。”,是撮口作声之义。而“嗤”在唐宋时期多为劝 酒,催人饮酒之辞朱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五中说:“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 伶人必唱嗤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辞。本作碎音,今多为平声,文士 亦或用之王仁裕诗淑景易从风雨去,芳樽须用管弦噻”殆撮口作乐以佐酒之义。 请受也( 清韵) “请”这一动词在上古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而且一直是生活中的常用动词,含 有“请求,谒见,询问”等诸多义项。唐宋时期,“请”出了继续保有上述含义外, 又延伸出表示“领受,取得,接受”含义的义项,如; 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藏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唐韩愈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故天下佩印有至四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百万者。(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 拢拢略( 董韵) “拢”不见于尔雅与说文,广雅里也未收录,据现有的语料看,“拢” 的较早用例是文选中收录的晋郭璞的江赋:“聿经始于洛沫,拢万川乎巴梁。” 李善注:“拢,犹括束也。”即聚拢、收束之义。玉篇手部:“拢,马拢头。”但是 从广韵所列义项来看,唐宋时期“拢”的常用意义是“梳理,整理”。如: 睡髻休频拢,春眉忍更长。( 唐韩僵信笔)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唐韩僵浣溪沙)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唐韩僵咏浴) 挑挑战,亦弄也( 镖韵) 孙子兵法行军篇:“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挑,挠也。”即挑拨,挑动之义。唐宋时期,除了继 续保有“挑战”的含义外,“挑”也开始用来表示“舞弄”这一义项,集韵啸韵: “挑,摇也”如: 妖贼张昌、刘尼妄称神圣,犬羊万计,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 晋 书张昌传) 噤寒而口闭( 寝韵) 说文二篇上口部:“噤,口闭也。”盖“噤”在唐宋时期可以特指因寒冷 而闭口不言。如: 宪即随僧入池中,忽觉一身尽冷,噤而战。( 唐张读宣室志石宪) 冰铺梁燕噤,霜覆瓦松倾。( 唐黄滔明月照高楼) ( 吴兴长公主) 常倮偃缚诸庭树,时天夜雪,噤冻久之。( 南史王偃传) 噫手进食也( 感韵) 玉篇口部:“噫,含也。” 广韵所列“用手进食”。盖唐宋时期的常用义。 如: 人执一根车辐棒,著者从头面吨沙,登时草木遭霜箭,是1 3 山川被血荼。( 敦 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上厅抱膝而呼足,吨土叉灰乞命频。(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 厣持也,指按也( 琰韵、叶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犀,指按也。”即用手指按压。玉篇手部:“指 按也”。唐宋时期,“摩”已常用作“持拿”讲,如: 呼童具盘餐,犀衣换鸡鹜。( 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 烘火干也( 送韵) 尔雅释言:“烘,燎也。”即“燃烧”之义。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 印烘于堪。”郑玄笺:“烘,燎也。”由“燃烧”义引伸为“烘干,烤干”之义,如: 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 五代齐己谢人惠纸) 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 唐李建勋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 金劲任从千口铄,玉寒曾试几炉烘。( 唐韩僵此翁) 哮唤也( 效韵) 说文二篇上口部:“哮,豕惊声也。”即野猪的惊叫声,后泛指野兽怒吼, 进而转指人的呼叫。广韵所列“唤”一义项,含义由惊叫、怒吼转移为“呼喊、 1 4 大声喊叫”。如: 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 唐胡曾召陵) 龊等或投冠于地,或拂衣而起,言词咆哮,无所不至。( 北史王数列传) 嘲哮者以粗发为高亮,韫蠢者以色厚为笃诚。( 晋书文苑传王沈) 喑声也( 沁韵) 说文二篇上口部:“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日喑。”段注:“方言:齐宋 之间谓之喑,或谓之怒。按暗之言痦也,谓啼极无声。”表示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 不出声来。后词义范围扩大指“声也”,如; 清琴试一挥,白鹤叫相喑。( 唐韩愈孟郊同宿联句盂郊旬) 扑拂著( 屋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扑,挨也。”段注:“广韵屋韵云:拂著, 今义也。”表示“拍拭,轻轻擦”,如: 石苔凌几杖,空翠扑肌肤。( 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 扑粉更添香体滑,解农唯见下裳红。( 唐韩惺昼寝) 倚托故难嫌浩闹,经过信任扑尘埃。( 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 经文) 督率也,劝也。正也,说文察也( 沃韵) 尔雅释诂:“督,正也。”郭璞注:“谓御正。”为“矫正、纠正”之义。又 说文目部:“督,察也。”为“观察、察看”之义。广韵之前的字书、辞书, 未提及“督,率也”这一义项,为“统领,督率”之义,但魏晋时期已有用例,如三 国志蜀志姜维传:“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广韵沃韵中所列 的另一个义项“督,劝也”这是前代从未有过的新的含义,唐宋时期始有用例。如; 仙倡宥乐,中贵督酒,太平佳事,前史未书。( 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 序) 略恶视( 黠韵) 说文四篇上目部:“胁,直视也。”是中性词。广韵黠韵所列“恶视” 义,感情色彩转变了。如: 强睛死不闭,犷眼困逾略( 唐韩愈等征蜀联句孟郊旬) 揲摺揲( 帖韵) 说文十二篇上手部:“揲,阅持也。”玉篇手部;“揲,数蓍也。”都 是按定数更迭点查物品之义,古代多用于数蓍草占卦,以h 吉凶。唐宋之前尚未出现 “揲”作“摺揲”讲的用例。因此初步判定,“揲”表“折叠”义,始于唐宋时期。 如: 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富秋。( 唐刘驾长门怨) 织得锦成便截下,揲将来,便入箱。( 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 4 、同音借用 躬聍也( 鱼韵) 广雅释诂三:“踞,卖也。一“踞”作“贮存”当是“窟一的借字,根据 古人的注音,二字皆读“居一,音同而借。玉篇:“窟,舍也。一如: 断僧尼踞贮,则百姓丰满。( 唐傅奕请废佛法表) 漶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踞酒。( 唐元结石鱼湖 上作并序) 石有双目,一目命为洞井,井与泉通。一目命为洞樽,樽可踞酒。( 唐元结五 如石铭序) 划拨进船也( 麻韵) “划”本属刀部,其本义当为“割”,在广韵麦韵中用“划”表示此义: “划,锥刀刻”。 说文四篇下刀部:“剖,锥刀画日割。”段玉裁注:“谓锥刀之 末所画谓之劐也”“划”当是“劁”的俗体,玉篇:“划,缀也,又刈也。”表示“划 船”的意思当为“锲”之借字,“锲”,户花切,今音h u d ,王宁先生指出:“锲本 是两刃的锹锸,原为犁地的工具。古代犁地的工具,也用来划船。犁地是破土而进, 划船是破浪而前,其用虽殊,而取义则同。那么称犁地的工具叫织,因而称进船 的工具也叫锲,又引申称进船的动作也叫锲。”如: 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 唐萧结批州符) 湖两边各有一片板,忽有人过,打板一下,师便提起楫子,云:“是阿谁? ”对 云:“要过那边去。”师便划船过。( 祖堂集夹山) 而“划”在广雅和玉篇中表示“镰刀”和“割开物体”的含义,并没有表示 “划船”含义的。 捞掉船一歇( 宕韵) 说文手部e l :“捞,掩也。”是“掩门、掩敛”之义。广雅释诂三做 “笞打、击打”“榜”当为“榜”之借字,王宁先生引李舟 切韵“榜”读“北孟切”, 训为“进船也”,如楚辞涉江:“乘黔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广韵宕 韵收录的“掉船一歇”正为“榜”之义,如: 深窥沙可数,静榜水无摇。( 唐韩愈叉鱼招张功曹) 第三章出现在注释中的新词和新义 以上所列的是广韵正文中收录的新兴动词,以及正文文字的新兴动词义。而 在广韵1 9 1 ,6 9 2 字的注释中,也有大量新兴的词语和新义产生,而且大都是以复 音词的形式出现的。 词汇的发展是几百年逐渐演变的复杂过程。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过渡到以 双音节词为主,这是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广韵的训释材料说明,在唐宋时期的 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逐渐占据明显优势,双音节词大批取代了前代语词训诂专著中的 单音节训释词。 近代汉语产生的新词中由词组凝固而成为双音词的居多,这些双音词的每一个词 素都有其各自的来历。其中一部分双音词的词义即等于各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词 义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还有一部分双音词的词义,不仅是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 加,而且两个词素组合后还产生了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意味着原有构词材料表义能 1 7 量的扩大,词汇总体所容纳信息的增加。 一、注释中的新词 诙诙调( 灰韵) 广雅释诂四:“诙,调也。”即戏谑、诙谐之义。复音词“诙调”唐宋时期 始见,表“诙谑,调笑”之义,但用例较少。如: 诙调醉呼,连日夜不厌。( 唐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开开解( 哈韵) 玉篇门部:“开,张也”本为“开门”之义,后引申为“打开、解开”之 义。复音词“开解”唐宋时期广泛使用,继续保有“解开、打开”之义如: 夕墓之际,念诵恳至,其枷及缫,忽然开解。( 唐载孚广异记成琏) 引申为“解说,剖析”之义: 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 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 志铭) 表“开导,宽解”之义: 当便心意令开解,得证初位须陀洹( 敦煌变文集功德意供养塔生天缘) 亦可表“了解”之义: 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声伎杂艺,颇多开解( 南史张兴世传) 抬抬举( 哈韵) “抬”表示“举起、提高”之义,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抬,举。 通俗文:举振谓之抬”盖至迟在东汉服虔的通俗文成书之时,“抬”已有表 示“举起”之义了。而复音词“抬举”,为同义连用,仍表示“高举、举起”之义。 如: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犀。( 唐元稹高荷)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唐罗隐春风) 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 唐李山甫柳十首) 除表示本义“高举、举起”外,唐宋时期,“抬举”一词的含义更加丰富,引申为“提 拔”之义。如: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自居易霓裳羽衣歌) 1 8 虚薄至今惭旧职,院名抬举号为贤。( 自居易晚春重到集贤院) 公主寻出门下,大相责让,云:“君素贫士,我相抬举,今为贵人。”( 唐载孚广 异记华岳神女) 除此之外,“抬举”一词在唐代,还新生出表示“抚养、养育”的含义,也作“台举”: 台举儿女,不辞辛苦。(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圜圜围( 删韵) “圜”有“环绕”之义商君书算地:“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商贾之士资 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国身资。”蒋礼鸿锥指:“圜犹环也身之所在,资亦随 之,故日圜身资。”“圜围”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由“圆”的“环绕”义引申, 表示“包围”之义。如: 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圜围而攻之,有不克者,此天时不如她利。( 晋书段 灼传) 试比较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抛抛掷( 肴韵) 玉篇手部:“抛,掷也。”即投、投掷之义。又说文新附手部:“抛, 弃也。”即舍弃、撇开之义。唐宋时期,“抛”、“掷”连用,复音词“抛掷”始有用例。 延续了“抛”所含有的“投掷”和“抛弃”义。如: 1 、表“投、扔”义: 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 唐李贺染丝上春机) 今日高楼鸳瓦上,不知抛掷是何人。( 唐刘章咏蒲鞋) 封题锦字凝新恨,抛掷金梭织旧愁。( 唐曹唐织女怀牵牛) 2 、表“丢弃、弃置”义: 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唐李商隐垂柳)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唐罗隐西京崇德里居) 云鬓不梳经数月,风钗抛掷如闲事。( 敦煌交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科程也,条也,本也,品也,又科断也( 戈韵) 说文七篇上禾部日:“科,程也。”段玉裁注:“广韵日:程也、条 1 9 也、本也、品也,又科断也。按实一义之引伸耳。”广雅释言日:“科,品也。” 即“品类,等级”之义。如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朱熹集注: “科,等也。” 广雅释言e 1 “科,条也。”即“条目、条款、段落”之义。如汉 刘向说苑奉使日:“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 事矣,又日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组织情况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架构设计方案
- 校园网络货款安全教育
- 郑旅单招的考试题及答案
- 正泰光伏考试题及答案谁有
- 新生儿疫情风控应急预案
- 琴行教师团队选拔与培训体系建设合同
- 空压机租赁及空场地租赁环保监测服务协议
- 大数据领域股权投资与数据服务合作协议
- 土地复垦施工设计
- GB/T 5023.3-2008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
- GB/T 21471-2008锤上钢质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轴类
- GB/T 12670-2008聚丙烯(PP)树脂
- 非贸项下对外付汇的政策解读和实操疑难解答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人际关系-寝室篇》课件
- 水产微生物学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三段式距离保护
- 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内地所生中国籍子女赴香港定居申请表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 第5课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课件
- 跨境电商亚马逊运营实务完整版ppt课件-整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