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权威与人性的平衡点——明式圈椅设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 要 i 明式圈椅设计研究 摘 要 明式圈椅是中国家具设计的典范,从物质文化的外延角度对其研究,明式圈 椅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点,而从圈椅的设计内涵、设计本质、价值本质方面研究, 明式圈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特征。圈椅设计是使用者人生观和人文观、价值观和 生态观、权威和人性的统一体。 全文共包括以下七部分: 第一部分,追寻圈椅形成的演变历史,笔者提出其形成的个人观点,即高型 方凳和圆形椅圈相结合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分析圈椅的结构特点。提出其结构性装饰特点是结构和装饰的统 一,也是弹性美和素雅美的统一。 第三部分,质疑大众普遍认为具有人性化的圈椅,主要通过对圈椅的座高、 座深、座宽尺寸进行测量,并与人体工学中家具尺寸进行比较,发现圈椅的尺寸 超出正常尺寸。 第四部分,提出尺寸拉阔的圈椅,具有权威的象征意义。文中主要通过使用 人群、内敛外张造型、摆放位置、非能量交换、天圆地方观念、官式建筑影响、 官画像中的运用等角度,论证了圈椅具有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分析圈椅人性化特点。主要从舒适度、视觉审美情趣、触觉度、 人体工学、古代人文观与圈椅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圈椅具有鲜明的人性化 特征。 第六部分,分析圈椅是权威性和人性化的统一体。 第七部分,提出圈椅设计对现代家具的启示。文中提出研究古代器物设计, 应从多角度进行研究,从物质文化的外延、具体器物的内涵、生命价值、设计本 质等角度,全面认识设计;同时提出中国家具设计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圈椅,舒适度,理性,权威,人性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i the round-bached armchair of the ming dynasty research abstract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was the model of chinas furniture design in the ming dynasty, to research in terms of epitaxy of the material and culture,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had distinct human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from the design intension, designing essence, value essential aspect to study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had very strong authoritative characteristics. it is users outlook on life and humane view, values and ecological view, the entities of the authority and human nature. the full text includes seven following parts: chaper one ,pursuing development history in which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forms, author put forward personal view formed, it is high type square stool and round chair enclose course formed to combine together. chaper tw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propose its structural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 is structure and ornamental unity, and the unity with beautiful and plain beautiful elasticity too. chaper three ,query the masses generally think that have humanized round-backed armchairs, mainly through the stand to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s tall, the wide, the deep size compare with human engineering size, find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beyond the normal size. chaper four ,propose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is authoritative symbolic meaning. mainly by using the crowd in the article, hold back a model, location , not angle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in energy exchange, round localismt, official building influencing, officer drawt,etc.,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have identity, position, authoritative symbolic meaning。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 要 iii chaper five ,analyze the humanize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analyze from comfortable degree, vision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sense of touch degree, human engineering, relation of ancient humane view and round-backed armchair design, indicate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has distinct humanized characteristics. chaper six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is authoritativeness and humanized entity. chaper seven ,propose the round-backed armchair design enlightes the modern furniture.studying the ancient implements to design should carry on research from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epitaxy, intension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s, life value, designing essence, knowing the design in an all-round way; propose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hinas furniture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 round-backed armchair, comfortable degree, reason, authority, human nature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1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起源于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 期,成为家庭中常用的家具。圈椅作为椅子的一种,它从属于高型家具,经历了 从商周至三国以跪坐为主的造型方式向隋唐五代明清以垂足而坐为主的造型方式 的转变,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从使用者身份来看, 它具有权威的象征特征。它的优美造型直与曲、圆与方相结合,在蕴含着天圆地 方的传统理念同时,圈椅也具有很强的舒适性。圈椅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凭几,也 就是圈椅的弧形椅圈的源头,借助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型家具交椅改变人们的坐高 之势形成雏形,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圈椅是由中国传统的凭几和高坐具方凳的结合物,凭几在汉代是放在地上起 到扶手作用,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它的结构演变成为圈椅椅 圈;交椅从异域传入中国,改变了座高,随着新高方凳的演变,并与中国观念结 合,创造性的形成了圈椅这一典型坐具(图 1-1) 。圈椅形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 段,即从春秋战国时期漆几到汉代弯曲凭几圈椅靠背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时期圈椅形成阶段、明朝圈椅的鼎盛阶段。 1.1 圈椅萌芽阶段从漆几到弯曲凭几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很发达,冶铁业日益成熟,新 的劳动工具改善促使工艺品制作日益精良。髹漆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技术高超的 名工巧匠的不断出现,使得家具在制作水平和使用要求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家 具类型除商、周已有的俎、禁、床外,还有几、屏风、衣架等。此时出现了漆凭 几,用于凭靠。 “席地而坐”是魏晋之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制 度的变革,思想的争鸣,人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很大变化。汉朝时 图 1-1,圈椅演变图 图 1-2,三足抱腰式几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2 期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定了儒家的地位,之前的其它经学在 此崩溃了;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北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输入了各种 形式的高型家具,对人们的思想和起居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席地跪坐不再是唯一的坐式,侧身斜坐、盘足平坐、后斜倚坐等坐姿同时并 存。弯曲凭几,圈椅靠背的前身,下有三足,供人倚用。 (图 1-2)汉时凭几大 都放在人的胸前,随之发展到由单一的胸前靠倚发展为侧身倚或向后倚等多种形 式。而隐囊好似现代家庭中的软靠垫,用以倚靠,填腰之用。 (图 1-3)弯曲凭 几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的单一的坐姿。 1.2、圈椅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民族融合,交椅的传 入,坐高提升,方凳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在灾难的同时,民 族之间的融合也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坐具交椅开始传入中原,它 就是胡床,由于它的携带方便,被中国古代马上民族广泛运用,同时它被认为是 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转变的座椅,也是圈椅的前身。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 中引风俗通的话说: “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 也。”在河南东魏石刻案和胡床图中(图 1-) ,我们可以看到交椅的结构 则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 儿。通过考察系列交椅则发现交椅的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面由木棒 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 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故称交椅。 图 1-,东魏石刻,案和胡床 图 1-3,孙位, 七贤图中隐囊 图 1-,东魏石刻,案和胡床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3 据资料考证,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它的造型同我 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马扎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 接。由于马扎属于异族产物,故又称为胡床,在北齐校书图 (图 1-5)中可 以看到马扎的形象,马扎是由西域少数民族传于汉地,东汉时期开始传入,多见 于文献记载,形象资料较少。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矮家具,无坐具,人们席 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直到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才开始 了新的坐姿,故此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 胡床北齐图中可以看到最早的马扎形象,如今中原人、宁波人仍将小凳子 称为“杌子”或“小杌子”。 在魏晋期间的世说新语中也记载着胡床这样的异族器物,“桓时已贵显, 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作为京城洛阳的卫戍部队司令桓, 在得知王子猷的要求后,走下车来,坐在胡床上,一口气连吹了三支曲子。在三 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中也提到了胡床:“公将过河,前队适过,超等奄 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颌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可见胡床已经非常普遍应 用了。 在交椅传入中原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 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个时期在 交椅的影响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些新的家具,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 凳、圆案、长杌、橱,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 向高型发展。 图 1-,敦煌 257 窟壁画中的高方 图 1-, 胡床北齐图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4 汉代刘熙释名称: “凳,凳床也” 。可见在汉代的凳只是床上的脚踏,不 是一种坐具。 作为高型座具的方凳, 最早的形态曾分别见于敦煌莫高窟 257窟 (北 魏) (图 1-6)和 323 窟(初唐) (图 1-7)壁画上,前者中的凳子形象比较简单, 凳腿似作束腰式的兽蹄状, 但整体造型与高方墩颇为接近; 后者的凳子比较典型, 座面之下为壸门状的四矩形高足,凳上坐一法师,类似一小型高足坐榻,方凳萌 芽为后期明代圈椅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此时方凳表现形式多以宗教化为主。佛 教文化和汉代文化的接触, 从相互排斥到相互渗透融合, 最终确立新的器物类型, 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文化的交流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起居方式,推动了家具的发展 进程。 1.3、圈椅形成阶段-隋唐宋元时期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民族融合、中 外文化交流频繁,南北统一。隋唐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洛 阳,长安等大城市的兴建,土木工程相当发达,因而刺激了手工业的高速发展。 唐末至五代(907-960 年)是中国家具型式变革的过渡时期。人们的起居习惯由 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跌坐和垂足而坐五种方式并存。凭几经过 历史的变迁,到了唐代已经不及南北朝那样流行了。这是由于高型坐具椅子 的靠背已经可以代替凭几的功效。唐朝政策清明,民族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交流 频繁,中原的凭几与唐朝时期域外传入的圆杌凳相结合,形成了圈椅的雏形。 唐代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 (图 1-8)中的圆底座三圈椅,此图描绘的 是贵族妇女夏日纳凉的情景。 一位贵妇人手持团扇, 坐在一只雕饰华美的圈椅上。 图 1-,敦煌 323 窟壁 图 1-,周昉, 挥扇仕女图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5 圈椅的雕饰如同月牙凳的腿子雕饰,两腿之间也饰以彩穗,搭脑则演变成圈式。 搭脑到扶手是一条流畅的曲线,浑然一体,端庄而又清丽。这种三圈椅宽大厚重, 浑圆丰满,具有博大清新气势;装饰华美,形态富丽华贵,凳腿处以细致的雕刻 和彩绘进行装饰,与身着华贵服装的贵族妇女协调一致。 五代十国时期是通过运用战争方式强迫进行文化交流时期,高型家具与矮型 家具并存,此阶段是我国传统起居方式由席地跪坐向垂足坐转变的过渡时期,此 时家具的使用由以床、榻为中心改为以桌、椅、凳为中心,从而提高了家具的坐 面高度。以韩熙载夜宴图 (图 1-9)和重屏会棋图的床榻高度,与江苏 蔡庄出土的木床对照,高度相差无几。另外从画卷中的桌、椅高度看,也与人体 垂足坐的比例相应,可见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垂足坐已逐渐普遍。圈椅在五代 十国时期的造型已经出现后期明式的雏形,造型延续唐代遗风属于圆形的杌凳与 凭几的结合物,体型较大硕大厚重,不大追求浮华花饰,趋近于朴素无华,但鉴 于此时期的圈椅多用于宫廷,故此家具还有一定的花饰,保留着唐代遗风。从南 唐周文矩宫中图 (图 1-10)中可以看出圈椅造型厚重,装饰适当。 五代时期的阶差式椅圈主要由许多竖木条围成栏杆式,每根栏杆的下端,靠 座面的部位,都雕成如意形装饰。搭脑如同二足弯曲凭几,榫接于椅圈中央,四 腿雕花,腿下端是如意形脚。椅圈两端扶手出头,并向外卷曲。该圈椅其造型优 图 1-10,五代, 宫中 图 1-9, 韩熙载夜宴图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6 美,曲线流畅,形体硕大,存有唐代遗风。 作为明式圈椅的组成部分方凳在中唐以后有了新的发展,高方凳已完全形 成自身的特色。座面为圆角或方角,腿足则逐渐由壸门托泥式向落地式柱足或雕 足发展。形状趋于简洁、实用,从宗教化向家庭化转变。其成熟形式分别见于唐 张萱捣练图 (图 1-11) (宋摹本)和唐代周昉的内人双陆图 (图 1-14) , 唐画听琴图 (图 1-12) ,陕西长安王村墓仕女屏风画 ,河北曲阳五代王处 直墓,五代卫贤高士图以及无款水榭看凫图 (图 1-13)等画中。此外江 苏五代寻阳公主墓所出土的四足方凳和三足凳亦很典型,这两种凳的腿足和横枨 均雕作如意云头状,足面和凳面绘以花卉图案,虽是明器,仍显示出较高的制作 工艺水平。 北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后,在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下, 并积极采取安邦定国的措施,使宋代农业、手工业、建筑及科学技术都得到迅速 的恢复和发展。经过魏晋和隋唐的长时间过渡,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终于代替了 自商、 周以来历时达几千年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 高型家具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宋朝经济在有了很大发展同时,商品贸易频繁,城镇世俗生活的繁荣导致了兴建 大量的房屋,也需要更多的家具作为布置房间的设施。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 导致在文化方面追求雅致,同时宋人哲学思想表现为推崇自然的道教,倡导秩序 的儒教性理学,宋代以节俭简洁为美和工艺规范为美。 图 1-12,唐寅, 听琴 图 1-13, 五代 水榭看凫图 图 1-11,捣练图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7 南宋期间随着民族进一步融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学术中心南迁, 随之而产生的造物观念在坐具发展上有所体现。南宋坐具发展到新的高峰,交椅 种类繁多,圈椅流行。交椅造型吸取了五代圈椅造型特征,形成新的造型风格也 为明代圈椅奠定了基础。在南宋绍兴年间,出现了椅背上加荷叶托首的交椅(图 1-15) ,相传为临安府君吴渊奉承秦桧而作,当时秦桧为太师,交椅就改名称作 太师椅了。在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 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 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 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 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 、 “太师 交椅” ,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 它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 。可见“太师椅” 之名流传颇快。太师椅的形式, 集韵中曾云:“屈竹为器呼为考老或栲栳” 屈曲竹木为圈形,栲栳即屈木为器,“栲栳样”的交椅就是一种圆形椅圈形状的交 椅。由此可说明太师椅不但是扶手为圆形而且可以开合折叠的交椅,而且在靠背 上还插有一木制荷叶形托首长柄,可供仰首寝息,这都是宋代太师椅的特征,宋 代名画春游晚归图 (图 1-16)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 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 图 1-17, 清明上河图交椅 图 1-14, 内人双陆图图 1-15,北宋,荷叶托首 图 1-18, 蕉荫击球图中交椅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8 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 明上河图 (图 1-17)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 萧照中兴祯应图 ,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 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 (图 1-18)中有这种交椅;圆形搭脑、横向靠 背式、附加荷叶表托首式,圆形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插 手。 宋代家具一反唐代宏博华丽的雄伟气魄,呈现出一种结构简洁工整、装饰文 雅隽秀的风格。家具大多方方正正,比例优美,多数以直线部件榫卯而成,给人 以简洁刚直,隽永挺秀的感觉,体现了宋代以简洁为美的观念。宋代圈椅在五代 方凳成熟形成基础上,借鉴和延续保留了交椅的造型,形成宋代圈椅造型,其底 部为方凳造型,故此不须折叠。圈椅在宋代时称之为圆椅,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 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造型趋于朴素、 雅致。其最大特点是搭脑与扶手没有台阶落差,而是顺势缓行而下。随着椅子坐 高的升高,宋代圈椅已经具备明式圈椅的大体造型,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构造,在 宋人画会昌九老图 (图 1-19)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圈椅造型的前身。 宋朝时期,圈椅与交椅并行,形成了丰富的座具种类,也反映出垂足高座成 为了当时的生活主流方式,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终于代替了自商、周以来历时达 几千年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同时交椅的多样性,为明代圈椅造型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 由于元朝和宋朝两朝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不同, 图 1-19, 会昌九老图中交椅 图 1-16, 春游晚归图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9 也就形成了宋代注重文,元代尚武。据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工匠的搜 集,元代统治者在灭宋朝时期,在攻克宋朝城池之后采取屠城政策,唯有将工匠 列为可以免受灭顶之灾,故此一些文人冒充工匠这也为后期明式家具形成奠定了 基础。元代圈椅比较厚重、粗大,具有雄伟豪放之特点,这种造型与蒙古贵族骁 勇善战,游牧文化豪放无羁、雄壮华丽紧密相关。从大同元代李氏崔莹出土的陶 家具模型可以看出(图 1-20,元代圈椅已经初具明式圈椅造型的雏形,只是在 细节和局部上有所出入,如尚无联帮棍、壸门券门尚无形成等。 1.4、圈椅鼎盛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家具史上辉煌时期,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虽然受到当时北方社 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影响,但是在远隔硝烟的南方地区,却大肆兴建 民居、园林、宫庭,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与陈设品,需求量大增。明初洪 武、永乐年间(1368-1424 年) “仰富佑贫”政策,使得百姓生活安定;并改变 服役制度,允许若干匠集雇佣某人长期固定服役, 于是出过资的工匠可以自由 劳动,制成手工业生产品在市场销售。 嘉靖年间又规定,全国匠户一律准许交 钱代役, 这对百工之属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城镇经济方面,据明史食货志载:宣德年间新设“钞关”三十三个, 以北运河沿岸为主,发行“大明宝钞” ,凡设钞关的地方必须有很大的贸易额为 基础,这说明明代早期这些地方都已是经济繁荣的大城市。隆庆时期开放海禁, 又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据明人周起元在东西洋考序文中说: “我穆庙时, 除贩夷之律,于是四方之商贾,熙熙水国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 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下之南库也。 ”后来又增加了数十个钞 关,这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一般乡镇上升为工商业城市。据明人谢肇制五杂俎 记载: “金陵街道宽阔,虽九轨可容。近年生齿日繁,居民日密,稍稍侵官道以 图 1-20,元代,李氏崔莹墓陶太师椅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10 为肆。 ”据清人董世宁乌青镇志载浙江的“乌镇与桐乡之青镇,东西相望, 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百工之属,无所不备。 ” 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购买力不断增加,供求关系使手工艺者因产品的竞争而不断 提高技术水平,促使各种手工业技艺精益求精,家具制作当然也不例外。高级家 具首先由地主富商阶层购买,逐渐影响到官员和王公贵族,再上升为皇宫的御用 品。 而官方的制作机构有充裕的贵重原料, 又能以高工资待遇吸收最优秀的工匠, 因此, 可以制作出高水平的家具。 这类高质量的家具和民间制作的精品相互影响, 总体上提高了工艺制作水平。 在宋代因秦桧而形成的“太师椅”,到明代由于这种交椅式太师椅结构复杂且 有失牢固等局限性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形制宽大的圈椅。圈椅椅面下四足落 地,加装牙板和底枨;椅面以上的背面板变成适合人体椎骨曲线的“”形,椅圈 绝大多数已不再有托首,只是自后背至扶手顺延成一体,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 所倚托,肘部至肩膀也可以得到支撑,使人感到更加舒适(图 1-21) 。明代沈德 符万历野获编中有“木否木卷前者”的记载,“撑”即是曲木制成的木卷,在这 里就是形容圆形椅圈。该书还说“椅之有木否联前者,名太师椅”。当时在江南甚 至把圈椅作为长辈的专用坐具之一加以推崇。其简洁而流畅的造型更加具有稳定 性和科学性,加上明代圈椅多为材质珍贵、纹理自然优美的黄花梨木制成,故而 为后人所重视和珍爱。 明代时期圈椅的造型基本上定型为今人理解的样子,它承接宋代交椅演变路 径,并与宋代形成的圈椅雏形相结合。椅形上为不带荷叶托首,将下部框式方座, 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这就是明代的圈椅,同时也称为明代太师椅。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说: “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 。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 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 。 图 1-21,明代老梨木圈椅 图 1-22,清代太师椅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圈椅的发展及其演变 11 清朝初期,由于各地抑制政策,家具处于沿袭与继承明代传统风格的状态, 在造型与结构上并无多大变化。清朝在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中叶,经过了恢复 和发展阶段,达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 。这一时期,清朝政府稳定 了政治局面,巩固了封建地主政权。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进口的木材质地优良, 价格适合,为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代家具与明代家具在造型艺术上 凸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清代家具以繁缛为雍贵,化简素向厚重,把清新典雅的 明式家具转化为繁缛富丽的清代特质。 清代的圈椅则不是指的太师椅,太师椅是指把屏背式扶手椅,太师椅和圈椅 在清代明晰的分开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 “椅有圈椅、 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 。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 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 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清代太师椅具有体态宽大 的造型特点,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多扇的围屏,如紫檀 五屏式靠背太师椅。 (图 1-22) 清代的圈椅在延续明代造型的同时, 线条平直硬拐, 靠背也变的平直无曲线, 且多垂直于座面。随着雕刻的增多,靠背的形状也不再局限于明代的长方条型。 座面下出现罗锅枨或霸王枨装饰, 椅腿下端的直枨上方, 有脚踏的出现 (图 1-23) 。 随着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统治者体现到家具上的追求,一是体积加大,二 是装饰一味趋细趋腻,此时的圈椅也不如明代那般流行,圈椅的发展至此接近尾 声。 图 1-23,清代紫檀寿字八宝纹圈椅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圈椅的结构特点 12 第 2 章 圈椅的结构特点 明式圈椅造型简洁精练、形体简朴、方圆结合、结构牢固、装饰精简、细巧 秀气,装饰部件和功能结构部件相统一,为了对圈椅进行深入的认识,需将其基 础结构进行解构并深入的研究。明式圈椅从基本结构来看,是由椅圈、靠背板、 后腿、前腿、牙子、鹅脖、联帮棍等组成(图 2-1) ,各部分相互穿插浑然一体。 2.1 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统一 明式家具以素朴、简洁着称于世,其简、厚、精、雅的特点为世人瞩目,即 造型洗练、形象厚重、做工精巧、风格典雅,圈椅作为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之一, 它在具有明式家具共性特点的同时,还在造型方面方圆结合,非常悦目。当我们 对这些造型组成构件进行研究时就会发现,圈椅具有装饰性结构这一独特的特 点。所谓装饰性结构,就是指这种家具的构件部件,它不仅可以起到装饰效果, 在功能上还起到支撑重量的作用,增强家具结构的坚固性,即不仅可以起到结构 承重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装饰美化家具的效果。圈椅除了结构装饰外,还在一 些局部进行开光、亮脚、浮雕、透雕,使整个家具变得非常具有生机和活力,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圈椅的靠背板穿插于椅圈和椅面之间,对人体的脊椎具有承托作用。明代圈 椅靠背具有一定的曲度,或是 s 形或是月牙形。但到了清朝时期则变为平直无 曲线且多垂直于座面,这种显着特征成为区分明清圈椅的主要特征。明代圈椅这 种 s 形靠背板不仅和人体的脊椎的曲度相吻合,可以用于凭靠,减少身体的疲 图 2-1,圈椅构件名称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圈椅的结构特点 13 劳度;同时这种靠背板的曲线还起到装饰的作用,圈椅的背板上经常雕刻有小面 积的透雕或浮雕(图 2-2) ,如夔纹、螭纹、龙纹、凤纹、绳纹、云纹等,也有 植物纹的折枝、牡丹、卷草、灵芝等。在局部进行精致小巧的装饰,更加突出其 简素无华、落落大方的特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特点。 椅圈对于整个圈椅的上部起到了统筹的作用,它将上下合一,形成一体(图 2-3) 。椅圈不仅可以凭靠,而且还可以将手搭在上边,分解身体的支撑力;同时 起到搭脑的作用,坐时脑袋后仰能搭于其上进行休息;椅圈的曲线造型也具有一 定的装饰作用,使人在视觉上形成器物的协调感。 圈椅的牙子一般位于圈椅横材和竖材丁字形交角处的结构部件,具有固定构 架作用,在上面一般会加以雕刻,起到装饰作用(图 2-4) 。牙子的名目繁多, 短小的花牙称作牙头;横向较长的称作牙条;在搭脑两端的称作挂牙;在衣架或 屏风等底座两边的称作站牙或坐角牙子。牙子的装饰形式也很多,有卷云牙子、 云纹牙子、弓背牙子、极格牙子等等。 图 2-2,明代龙纹圈椅靠背 图 2-3,圈椅椅圈结构 图 2-4,圈椅牙子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圈椅的结构特点 14 券口就是镶在圈椅的四条立柱之间的镶板,如圈椅的腿子之间,镶的形式多 为镂空的牙板(图 2-5) 。这种镶板,四周有框,中间镂出空洞。在上、左、右 三面镶板的叫券口,在上、下、左、右四边镶板的叫圈口。这些券口或圈口的名 称,都以中间的空洞纹样命名,有椭圆圈口、海棠券口、长方券口,鱼肚圈口、 壸门券口等。券口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也有很强的加固作用,由于圈椅四 立柱之间为方框结构,在受力是易产生变形,加上券口后,可使框形结构得以加 固,使圈椅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变形。 鹅脖位于座面与扶手两端的竖木条,因扶手外翻似鹅首,其形似鹅的脖子, 俗称“鹅脖”。在造型上主要为圆形和扁方形,不仅可起到装饰的作用,它还起到 支撑和加固的作用。 联帮棍位于圈椅与坐面中间,其形状为曲线“s”形,与其两边曲线形相呼 应,并与直线造型的椅腿形成对比,它使整个圈椅变得非常协调,不仅起到装饰 作用,而且还起到支撑作用。当手臂或手掌压在椅圈上会起到分力的作用,减小 对椅圈的压力。 前腿、后腿是圈椅的构架部分,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一般明代圈椅没有束 腰,故此前腿上下一气贯穿,支撑作用发挥到最佳,可以称得上力顶千斤。 从整个构架来看,明代圈椅的各构成的部件,方圆分明,浑然一体,结构简 洁,相互之间互相穿插,功能互补。各部分不仅起到支撑加固的功能,还起到了 装饰的作用,因此说圈椅中没有花哨的装饰部件,各部件都将功能和装饰合二为 一。故此明式圈椅以实用角度为出发点,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确定结构和造 形,并进行巧妙的修饰,达到使用功能和造形艺术的完美结合。 2.2、弹性美和素雅美的统一 明式圈椅在整体结构上,块面、点线处理得当,具有优美的比例和适当的尺 度。椅腿、牙条与椅圈、牙子、卷口所构成的曲线,产生曲与直的形式对比。圈 椅的搭脑(座椅靠背中央最高处)向两侧方向延伸,顺势而下,与扶手融合成一 图 2-5,圈椅券口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圈椅的结构特点 15 条弧形曲线,这种曲线即所谓的中国座椅独有的马蹄形轮廓,形成一种弹性美。 椅圈两端略向外转,一般作鳝鱼头式的浑圆处理,这一切也体现出圆的曲线弹性 美。同时圈椅大半部与一般明式椅子结构基本相似,四根椅腿直接穿过坐展(坐 展是指在椅子的架上可以取下部分,一般由棕绳、藤皮、钢丝等材料编织而成) 直抵椅圈,四柱成为圈椅稳定的支柱,椅腿的直线与具有弧度外仰的曲线椅圈相 呼应,曲线的靠背背板,和具有较大曲线的联帮棍、鹅脖形成一种呼应,造型显 得非常流转顺畅,具有很强的视觉弹性活力和生命力。椅腿间接近地面处的前、 左、右三边,一般连有两根横行木条,上根为平直形状,下根呈罗锅形状。在直 曲之间形成一种对比和变化的同时,圈椅的视觉中心则在靠背上的雕刻图形,在 简洁造型上起到画龙点睛、提神之作用。在圈椅靠背两旁一般立有牙头,在椅座 的左、右两边,前腿上端角一般刻有花,与后面牙板相互统一起来,这些小曲度 的曲线装饰部件与主圈、靠背等大曲度部件相互呼应和相互烘托。同时圈椅各构 件的截面一般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椭圆等形状构成,基本上没有方的造型。圈 椅造型的整体非常简洁素朴,形成素雅之美;同时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来干扰其 线条弹性美,故此明代圈椅造型的整体美感为弹性美和素雅美的结合物。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质疑圈椅 16 第 3 章 质疑圈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比较具有人情味的圈椅,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功能发 生着巨大的变化,它的实用功能日益减弱,装饰作用日益增强。现代的人们通过 巧妙的构思,将古代圈椅的功能与角色进行转变,与现代建筑空间进行融合,装 点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风味的生活空间,鉴于圈椅原本的设计和现代人的“习惯” 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较少直接扮演原来担任的桌椅功能,圈椅经常被摆放在玄 关及转角处,充当空间展示的作用,或放在客厅起眼的角落,并在其上面进行打 灯,施以明亮的灯光,让人可以清楚感觉到老家具制造出来的视觉与空间的效果。 将老家具放置到都市中各种形式的消费场所,塑造出”china style”,传统明式 圈椅在现代空间中主要扮演着装饰性功能,故此圈椅的这种变化值得我们进行思 考和探寻。 从明式圈椅的造型来看,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柔和美观,圆婉柔和。 在理论上可以推断,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搁,腋下一段臂弯也得到支撑,应该 是十分舒适的。但是当我们运用人体工程学进行分析其座高、座深、座面倾斜度 等时,发现圈椅的舒适度是值得质疑的。 圈椅的功能就是支撑人体的“坐” (图 3-1) 。当人体坐下来时,由于体内骨 盆与脊椎失去了直立状态下的自然平衡,驱干的结构就不能保持原有姿势,圈椅 的坐平面和背靠倾斜面便对人体加以支撑,使骨骼和肌肉在人坐下来时能获得合 理的松弛(图 3-2) 。当人在坐着时,受骶骨与盆骨一起转动的影响,腰椎的自然 状态难以保持,随着不同坐姿改变其曲度,会使肌肉和韧带处于紧张的收缩状态, 时间一长,会产生不舒适感,也就是常说的静疲劳。如何解决静疲劳这个问题关 键是设计好圈椅座高、座深、扶手、座深的尺度和比例,通过合理的分解体压选 择合适的支撑位置,使得坐具和人体的接触面获得满意的舒适感。圈椅是否使人 图 3-1,坐式桌椅尺寸 图 3-2,座高坐姿体压(g/c )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质疑圈椅 17 感觉舒适,以下通过座高、座深、座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项目人体工程学尺寸明式圈椅尺寸超出尺寸 座高45cm50-57.5cm5-12.5cm 座宽52-56cm63-70cm7-18cm 座深45cm55cm10cm 背板倾斜度100-105105无 座面倾斜度3-53-5无 3.1 关于圈椅的座高。 座高是座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椅子的座面常常向后微微倾斜或呈 凹形的曲面,通常以座前作为椅子的座高。座面高度的不合理会导致不正确的姿 势,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腰椎疲劳感。对明式圈椅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就会发 现明式圈椅座高高于现代家具的座高。现存的没有受到西方风格影响的明代圈 椅,椅子座高一般都较现代家具高 5cm或以上。 图 3-3,圈椅尺寸比较 图 3-4,成年男子人体测量值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质疑圈椅 18 明代江南圈椅座位高度都在 5cm 左右,而明代山西圈椅则比江南圈椅高出 2- 3cm,高出现代家具 7cm-8cm。对于习惯办公或就餐的椅子在 45cm 左右的现代人 (图 3-4) ,明式圈椅的高度用起来的确令现代人感到有些不舒适,故此圈椅变成 为了营造传统气氛装饰物。正常的座高为 45cm,明代圈椅的座高一般为 50cm 左 右,高者甚至达到了 57.5cm,超出正常的座高尺度 5-12.5cm(图 3-3) ,人坐上去 小腿处于悬吊的状态,两腿不能落地,这就增加了臀部与大腿的负担,使得大腿 前半部分接近膝窝处软组织受伤,久做时血液不畅,肌腱就会发胀和麻木。 3.2 关于圈椅的座深。 座深指座面的前面到后面的距离,这对人体的舒适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通 常座深小于坐姿时大腿的水平长度,使座面的前沿离开小腿有一定的距离,以保 证小腿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图 3-5) 。根据人体尺度,我国人体坐姿的大腿水平长 度平均,男性为 44.5cm,女性为 42.5cm,然后保证坐面前沿离开膝窝一定的距 离约 6cm,这样一般情况下坐深尺寸在 38-42cm 之间。而作为休息的靠椅,因其 腰椎与骨盘的状态呈倾斜钝角状,故此座深可以略深一些,大约在 45cm。 对明式圈椅座深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圈椅有的座深达到 55cm,超出正常 的座深 10cm 左右(图 3-6) ,这样的过深的座面会导致腰部的支撑点悬空,靠背 发挥的作用减小,加剧腰部肌肉活动强度导致疲劳感,致使膝窝处受压而产生麻 图 3-5,座深与人体坐姿 图 3-6,座深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质疑圈椅 19 木的反应,难以站立。 3.3 关于圈椅的座宽。 扶手为减轻两肩、背部和上肢肌肉的疲劳度,扶手的实际高(人体自然屈臂 的肘高与座面的距离)应在 25cm 左右为宜,扶手间的距离净宽应略大于肩宽, 以 5256cm 为宜。明式圈椅的扶手间距一般为 63-70cm,比正常的宽出 7-17cm。 手臂放在上面,不仅不会放松手臂,还会拉紧肩部、上臂的肌肉。 通过对明式圈椅的座高、座深、座宽的考证,我们不难发现明式圈椅在感官 上是舒适的,在使用时与人体接触时它并非是舒适的,具有一种身体束缚感,肌 肉处于一种半绷紧的状态下,它的尺度超过了现代标准的人体工程学的标准,圈 椅结构尺寸属于夸大正常的尺寸。明式圈椅作为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从其形式 感外观来看是非常宜人和舒适的。但当我们对圈椅结构进行深入的考证就会发 现,圈椅设计与人的结构相脱节,对于现代人来说只能是形式上的感官舒适。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圈椅的权威象征意义 20 第四章 圈椅的权威象征意义 通过对使用历史时期、使用人群、生活习惯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圈椅一般是 皇亲国戚、宫廷官员、地主豪绅等上层阶级家庭中重要的使用家具,它不仅具有 使用功能,还代表着权威的形象;这种权威尊严的象征,是使用者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的体现。 通过对圈椅结构的研究发现,圈椅的座高、座宽、座深,是被精心设计过的, 然而这种尺度相对于标准的人体工程学身体尺度来说,是一种扩大的尺度,将人 体的形象拉阔,使人的身体造型饱满方正,形成高高在上的形象。高度、宽度在 许多文化中与权威权力的象征相结合。在中国家具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席地 而坐的时代,家具(也就是席)的高度即与地位及权威已经结合,在四川成都附 近的古墓中出土的一片西汉陶器上的图案显示(图 4-1) ,位高尊贵者坐在一座 单人、提高的茵席上,并凭靠一几,环绕在旁边者则是严谨地跪坐在地面高度的 席上,这足以证明家具高度、坐姿与社会阶序之间的关系。 图 4-1,成都青杠坡画像砖, 讲学图 图 4-2, 丁云图罗汉中禅椅图 4-2, 丁云图罗汉中禅椅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圈椅的权威象征意义 21 早期的史事显示,中国的椅子产生与佛教有密切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