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ocx_第1页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ocx_第2页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ocx_第3页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ocx_第4页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研究摘要: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平实的纪念主题,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这段历史的追忆。设计中尽可能的保留了遗址以及周边环境的原貌,引入了一条纪念之路,并结合基地原有的道路肌理将基地分成了四个基本的部分,四个部分又通过纪念的主题紧密整合在一起。本文从受灾记忆传承的角度,系统分析研究了公园的规划结构与景点构成,总结出遗址公园的设计要营造一种纪念的场景,能符合个人和群体的复杂惰感需求,并具有一种历史的深度,独有的纪念氛围能带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并引发思考。关键词: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记忆传承;人与自然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唐山的里氏7.8级地震,是20世纪世界十大灾难之一,是近代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灾害几乎摧毁了唐山震前的全部建筑。2007年5月,唐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宣布,将在40公顷地震遗址上建设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灾后恢复重建中关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某些遗址和设施加以整理和保存,以强化人们对受灾记忆的传承。1 公园概况地震遗址纪念公园选址在南湖区域内,原为唐山机车车辆厂地块,南侧为岳各庄路,北侧为民房,东侧为厂房,西侧主要由遗址所在的唐山机车厂车辆厂房和管理生活用房组成。于2008年4月开始兴建,2008年7月初步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图1)。图1 总平面图2 设计理念公园设计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2.1 遗址改造与保留地震纪念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最大规模地保留了现状。公园保留了所有胸径大于15cm的现状乔木,其他树木植被视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保留原花圃中的花房,使其继续为园区绿化服务。保留钢材市场的部分设施作为重要的工业景观元素。保留拆迁产生的废弃砖瓦,用于硬质地面的铺砌。保留地震遗址旁建于1976年之前旧厂房的主体结构,一方面作为地震遗址,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室外舞台与展示馆(图2-3)。2.2纪念功能与意义纪念作为一种人类表达情感的行为往往通过物质形式将纪念功能和纪念意义统一起来。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达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记住过去并面向未来。纪念公园的设计主要满足的纪念功能包括:忠实记录这场灾难和逝去的24万生命,哀悼死难者,给生者用以凭吊和沉思的场所。同时在纪念意义上要使公园具有纪念的氛围,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并引发思考。这就要求营造一种纪念的场景,应该能符合个人和群体的复杂情感需求,并具有一种历史的深度。在设计中体现了纪念功能和纪念意义的统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纪念性。图2 唐山市机车厂铸钢车间 图3 厂房废墟2.3尊重城市原有肌理尽力保护和尊重城市原有肌理,使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与城市原有肌理融为一体。在地震遗址得到较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设置各种游憩设施。使失去水和绿地的区域得到恢复,生态循环,形成舒适的公园环境,确保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在提供凭吊空间寄托思念的同时,提供体验丰富的大自然魅力的游憩空间(图4)。2.4受灾记忆的传承 修建的纪念墙能够标明灾害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等,可以形象地唤起人们的受灾记忆。纪念馆、科普馆除了具备纪念功能以外,更强调了面向未来的科普教育功能,为公众提供直观、实用的防灾减灾常识,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危机意识和主动防范意识(图5)。3 总体布局规划结构结合地震遗址保护,对遗址周边场地进行规划设计。公园设计对整个地段处理得比较完整,从规划尺度来说很有震撼力,并考虑了基地与整个大南湖地区之间的联系,与现有铁路现行尺度平衡。合理布置凭吊纪念广场,提供催难纪念设施。利用现状遗址外围空间,建造地震纪念馆、科普馆。对以上要素之间的场所、景观关系及路径联系做出分析,做出总体设计。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经固有铁路和新引入的纪念大道交叉设置,划分为地震遗址区(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厂房废墟遗址和地震博物馆)、碎石广场区(原有碎石和铁轨)、纪念水区(宽阔的水面和主题雕塑)、纪念林区(丛生的树木掩映着若干小园香径)四个区域。图4 生态修复 图5 唐山抗震纪念馆4 设计分区内容4.1地震遗址区公园中保护的地震遗址原为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该车间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9072m),分东、中、西3跨,地基为砂质孔土,预制装配结构,重屋顶,砖墙。该遗址位于发震构造带西北侧约1km处,处于地震的宏观震中,烈度为XI度。3跨厂房仅留扭曲、倾斜的部分立柱。地震遗址为国家级文物,是一处集合科研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于一体的自然和文化遗存。在保护原貌的原则下,对地震遗址周围环境进行必要设计,可以解决人的游览、感知以及安全问题。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位于遗址公园东西主轴线纪念大道的北侧,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图6)。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这些镌刻着36年前唐山大地震罹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成了唐山人民对已故亲人的悼念聚集地,也同时将这段沉重的历史刻在了这片大地上,警示人们珍爱生命。黑色抛光花岗岩映射天空和水面,反射瞻仰者自己的身影,天地万物与这段历史在一瞬间融合,生者与死者犹如真实地面对(图7)。公园内纪念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以灰色花岗岩铺砌为主配以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就,可供上万人举行重大集会活动,是公园内供人们纪念亲人、凭吊逝者的一个重要场所(图8)。园内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于2009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由纪念展馆和科普展馆两个分展馆组成,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纪念展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出照片近500幅,实物300余件,复原式景观4组,蜡像30余尊。其中,利用旧厂房改造成规则纯粹的长立方体地震科普馆地上、地下各一层,是一个以纪念展馆为依托,以科技馆的展示方式,全面介绍古今中外地震现象,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彰显地震学科总体形象的主题性专业科普馆。人们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地震的强大力量,了解掌握逃生避险自救的相关知识,接受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培训教育。建设这样一座博物馆,或许不仅仅是有关地质的、科普的、旅游的、文物的一座博物馆,它应该成为人们思考生命、拷问灵魂、发掘人性光辉的精神存在,并以此照亮我们这个苦难多艰的民族前进的道路。图6 纪念墙 图7 悼念亲人的老人 4.2碎石广场区碎石广场以废弃材料灰色及黑色煤石铺装为主,保留并修整了国槐等原生大型树木和现有植被。原有的铁轨、碎石、花丛与草地渲染了入口区的空间气氛,形成象征性次入口碎石广场区提供了特定的漫行游憩环境,同时配合次入口区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4.3纪念水区广场正前方是纪念水池,面积3万平方米,水池内主题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质地,用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现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生动场面,激发人们珍爱生命、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在水区的设计中,通过水面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表达逝者与现实人之间的距离。并运用一片巨大的水池,与天空及中间的人造空间形成一个强烈的主题,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水池采用循环净化模式,池底铺设卵石,靠近纪念之路处局部铺设雨花石,南侧为自然垒石亲水驳岸。水池中扭曲的铁轨直观地显现出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水池区以南的场地,填埋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来平整地形和起坡,减少了土方量。从喧嚣的城市道路进入园区,宽阔的水面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平稳过渡。水池形成很强的影射面,反映大地、人与天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个自然的纪念主题(图9)。图8 纪念广场 图9铁轨与雕塑4.4纪念林区在纪念墙的北侧正后方,是一片占地14万平方米的纪念林。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对树木的选取和设计是用来表现生命和一种庄严肃穆的纪念意义,也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树林的设计,丛生的树木掩映着若干小园幽径,用树木表现生命和一种纪念意义,由此可让入联想到“树葬”和“纪念林地”。在树林中的路径旁与空地上适当点缀地震灾害与抗震救灾时的情景雕塑,形成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图10)。5 设计手法与特色5.1区划分明,彼此联系公园内4个区域间既划分明晰,又彼此取得有机联系。水池区与树林区以一道(纪念之路相隔,大道与游园路网相连,游人可以自由进入树林区。联系水池区与树林区的纪念之路直通向地震遗址前的万人纪念广场,纪念广场与碎石广场间的地震科普馆底层架空,两广场有机连通、浑然一体。纪念墙把水体和树林分开,这条新的线性元素与旧的线性元素(条废弃的铁轨)分别贯穿基地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并在交叉节点设立纪念馆和科普馆,从而把整个基地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景观并置和强烈对比实现空间和场景的戏剧性变换,并在此基础上体现纪念性。墙的另侧是树的海洋,四排高大的杨树平行种植,强化了这条主轴,并形成高耸深远的空间透视感。刻满名字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切割了整个基地,以最暴力的手段,强化了基地东西方向纵深的特征,恰当地定义了主入口的位置。并给公园的纪念活动以明确的方向感。同样.这也是最不暴力的手段,最大限度保持基地的原有特征和完整性。纪念墙的景观屏蔽作用,纯化了墙体的景观元素。一面开阔辽远,一面密不透风.,通过墙体之间的缝隙渗透少量景观和人流。当人站在纪念主路上仰视纪念墙上的名字时,能从墙体顶部看到后面高大杨树的树梢,风掠过,沙沙的声音,仿佛呜咽(图11)。5.2尺度合理,手法现代规划尺度很有震撼力,并充分考虑了基地与整个大南湖地区之间的联系,与现有铁路线性尺度平衡。在纵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横轴,设计手法更现代。纪念墙的设计体现出多视角观看的可能性,周边空间扩展的可能性很大,墙的一侧,大面积的水体和坡地呈水平开阔的形态,凸显出纪念性在高度和长度上的度。纪念路尽端的遗址废墟在宁静水面的倒影中,突出了它在整个公园的核心地位。地震遗址和作为静默哀悼的树林之间形成对位关系,水池与树林之间以纪念墙和纪念之路作为轴线,两侧一动一静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园林布局表现力很强。5.3景观与建筑的对话统一 地展纪念馆与科普馆是地震公园中的关键建筑,由于其位置紧邻遗址,处理其与遗址和周围景观的关系是该设计的重点。过于自我的形态会与废墟的形态发生冲突,过于谦卑,也会减弱该建筑自身应有的特征。于是设计中运用了以下原则:(1)建筑不高于废墟的平均高度。(2)形态应单纯有力,符合整个公园的纪念性特征。(3)在功能上与纪念墙和纪念路统一考虑。(4)在空间和视觉上与景观发生对话。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纪念馆和科普馆被设计成两个长方形的盒子,一个埋藏在地下,另一个漂浮在空中,两个馆在地下连通。纪念馆紧图10 情景雕塑 图11 弯曲的铁轨邻纪念墙,并在纪念路下方顺纪念墙沿坡道向下进入纪念馆科普馆底层,使得其北侧的铁轨区和南侧的广场在空间和视觉上贯通,当参观者从铁轨区穿过低矮幽暗的架空层向充满阳光的遗址广场逐步走去,视觉上渐渐明亮而开阔,当走出架空层,废墟、广场、水面和天空以完全不同的尺度突然呈现,会使人的情绪在压抑多时后瞬间得到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和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话中建立了统一的空间系统。看似对立的建筑与景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展现了一种张力,互为因借,相得益彰,纪念性的主题因此而升华(图)。5.4场所的理解与探索 “一沙一世界”,“一草一木皆有情”。在这样一个需要表达丰言情感的场所里,除了通过仪式性的尺度和空间处理体现纪念性,景观的隐喻和陌生化也是绝不能忽视的。隐喻是无法言说的,往往是任何语言都望尘莫及的。陌生化的处理让平凡之物出于不平凡的场景之中,令人诧异之时,引发联想。通过隐喻和陌生化,一些景观细节上的徽妙处理能让人感到心灵的展撼,大片的树阵和开阔空间中孤植的树,铺地缝除中长出的小草,铁轨两侧碎石中的花丛,水底的黑色卵石,弯曲延伸的铁轨漂浮在水面上并最终消失在水中,隔水相望此岸彼岸绿化种植采用立体、彩色、多物种结合的绿化模式。纪念之路以种植白玉兰为主,纪念墙北侧种植钻天杨或毛白杨,入口广场种植适当数量的银杏树,碎石广场修整国槐等原生植物,其他区域也尽量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如国槐、白蜡、杨树、白皮松、桧柏、旱柳、金银木、玉替、月季、地被菊、锦带花、胶东卫矛、金叶女贞等。正是这些平凡景物的不平凡处理,被赋予了纪念的意义。这种纪念性更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让人在惊鸿一蹩中,体会生命与自然的本质。6结语即使我们真的忘却了那场事件以及他带来的痛楚,也不会忘却这座纪念公园给我们的深刻记忆,这就是纪念的价值。人类会把情感寄予物质,在特定的时间宜泄情感,同时强化记忆,与人性中的遗忘倾向抗衡。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地震遗址公园,把每一位死难者的名字刻在墙上,传达给已经习惯平淡生活的人们以心灵的展撼,更是要展现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希望。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达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记住过去并面向未来。参考文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