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民国时期厦门、晋江与南洋的互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地方志、档案、文献以及源于侨乡实地调查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借 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传统的叙事史学的方法,探索了民 国时期闽南侨乡颇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南洋华侨社会独特的组织形态与文化心 态,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本文立足文化这一视角,注重民俗、民间信仰、生活 方式、组织形式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之考察,力求把宏观思考与个案研究有机地 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细致分析,通过“微 观材料 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印证,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由此可以使人们对民 国时期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的相互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从中也勾勒出 闽南侨乡与南洋侨社之间的互动模式。 本论文的研究显示,民国时期由于闽南出国人数的增多,华侨与家乡联系的 密切,侨乡的物质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其精神文化在保持原有地域特色的 同时,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从这些变化的趋向和特点中,从华侨经济实力的增强 与侨眷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步性中,特别是从移民家庭消费功能与南洋华侨经济的 同衰共荣中,不难推断出华侨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还通过侨乡 的访谈资料,印证了这一推论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再者,本文以具体个案为例, 通过对南洋华侨社会独特的行为习惯、神明信仰和组织形态的阐述,以及与祖籍 地的对比分析,探察出二者社会文化的某些同构性。这不仅凸显出乡土传统对华 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反映出二者割不断的联系。二者的双向互动,不仅显示了 闽南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而且反映了闽南侨乡文化与南洋华 社文化都各取所需,彼此汲取对方的营养,并因应所在环境发展出新的文化成份, 从而为双方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 关键词:闽南; 乡土文化;华侨社会;同构性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l 】屺c h o r o 田阳l h md o c i 】m 朋t s 趾d 文m l ei 玎橱啊e wm 删a l so f 圮丘e m i i l :恻i g a t i o 璐i i lo v 朗s e 鹪 )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 砂7 年9 月工7 日 闭狍纷 v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解读和源于侨乡调查的访谈资料,对民国时 期闽南乡土文化的特色、变迁,及其与南洋华侨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做 一合理的阐释。在行文之前有必要对几个概念作出适当的解释和界定,以明确本 文所要讨论的对象与范围。 首先何谓“乡土文化”? 作为一个多维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对此常因研究 者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认定。乡土文化顾名思义即本乡本土的文化,是富于地方性 的,是作为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和集体努力 而逐步形成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涵盖了人们物质 文化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非物质层面则包含了礼俗、民俗、信仰信俗等制 度文化的内涵和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积淀孕育出的精神文 化,创造出的俗语、谚语、掌故、传说等口传文化及戏剧、音乐、曲艺、舞蹈、 美术等民间艺术,乃至产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心态的文化等, 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性格特征。但具体到本文,主要涉及的是闽南侨乡特有的, 与移民相关的物质生活方式、民俗、民间信仰、社会观念和风尚。 而本文的“闽南 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包括闽南文化所影响的宝岛台湾和部分 东南亚地区的泛闽南概念,而是指地理上狭义的福建南部。大致等同于林再复在 闽南人一书中所指:“闽南 这一名称似乎甚为笼统,“闽是福建的简称, 而“闽南 则是泛指福建南部而已。实则一般所谓“闽南 乃指福建南部操“闽 南方言 的诸县,大致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龙溪、 南靖、诏安、东山、平和、海澄、漳浦、云宵、华安、龙岩、漳平、宁洋、金门 等二十一县以及厦门一市而言。不过由于文章篇幅和本人能力所限,仅以其中 林再复:闽南人 ( 台湾) 三民书局经销,1 9 8 5 ,第7 页。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的晋江( 泉州) 、厦门为例进行分析。泉州是文化古城,是闽南的精神堡垒,也 华侨心目中的闽南首邑;厦门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华侨出入的主要门 户。晋江、厦门这两个地区也可以说是闽南的代表。 这里所说的南洋,是指英属缅甸、马来亚,以及婆罗洲;荷属答腊,以及其 东印度群岛、美属菲律宾群岛、法属印度支那,还有暹罗等。 这是海外闽南人 的主要聚居地,相当于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之所以选择民国时期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 于,对侨乡社会变迁与华侨华人相互关系的研究,基本上以人类学整体性的调查 概论较多,而单从乡土文化的角度考察的较少;研究华侨出国,特别是新老移民 及其在侨居地的情况,或是华侨回国投资、支援革命、兴办学校、赡养侨眷等方 面的较多,而以乡土文化为主题考察其与海外移居地二者间相互作用的较少。虽 然近几年也出现了一批著述和博士生论文,以文化认同为线索对侨乡区域史进行 研究,但多是以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为主来考察侨资的引进和利用。即使有对历 史时期情况进行断代史分析的,也多集中于明清华侨出国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少 有专门关注民国时期闽南侨乡文化变迁的。所以本文试图以文献资料、地方志、 族谱、一些侨乡调查的访谈资料及前人研究著述成果为基础,从侨乡乡土文化入 手,通过历史学的文献解读,对民国时期闽南乡土因“侨 而变与华侨社会因“乡 土 而成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做一初步的尝试。希望通过本文,能使我们对这一 时期双方历史沿革的认识更接近于历史事实本身。如果本文管中窥豹般的尝试能 对当代的侨乡研究提供些微的参考,笔者就感欣慰了。 这里要特别交代一下论文为何选择民国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限。这主要基于以 下两个原因:第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因“走土匪 、“逃壮丁 而 远避海外成为闽南侨乡的普遍现象,出现又一个出国的高峰期。据记载,1 9 2 3 年,金井坑西村居民不堪军阀陈国辉和匪徒的骚扰,全村8 0 以上被迫远走他乡, 民国时期,晋江区划几经变化。1 9 1 4 年设区。1 9 3 5 年实行区、保甲制度、设6 区、即一区( 县城泉州) 、 二区( 安海) 、三区( 青阳) 、四区( 石狮) 、五区( 金井) 、六区( 河市) 。1 9 4 1 年将泉州与青阳、石狮 与金井合并,设为4 区。撤消联保,建立4 6 个乡( 镇) ,实行区、乡( 镇) 制度。1 9 4 3 年改建4 5 个乡 ( 镇) 。1 9 4 4 年撒消二、三区署,划分2 5 个乡( 镇) ,即东北、法石、四维、大同、山顶、霞坡、碧山、 至善、康乐、锦丰、罗溪、大猷、梅溪、复兴、青阳、亲民、和平等1 7 个乡,温陵、金井、英林、东 石、安海、石狮、深沪、永宁等8 个镇。以后在此基础上又略有改动。参见庄为玑著晋江新忐) ,泉 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 9 8 5 ,第5 0 页。 注:本文中的厦门按照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厦门岛。 陈序经: , 新华出版社,2 0 0 5 ,第6 页。 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1 ,第6 6 3 页。 庄国土: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4 页 3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它们在移民的影响下又会形成哪些特色? 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 这些乡土观念对移居海外的华侨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它们又会发生什么样 的变迁? 这很值得去细致研究一下。了解了其中起作用的部分,明白了乡土文化 的功能,我们才不致于盲目的依赖文化认同的作用,把侨乡的一切变化都终归为 文化的因素。 本文以地方志、档案、文献及一些侨乡实地调查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借鉴社 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成果,运用传统的叙事史学的方法,探索了民 国时期闽南侨乡的特色乡土文化和南洋华侨社会独特的组织形态与文化心态,以 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力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通过搜集到的“微观材料 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印证,让我们对侨乡乡土文化的一些变化及其对华侨社会的影 响有一更加清晰的认识。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不是整体研究华侨与侨乡社会的 关系,而是仅从文化一个层面,从民俗风俗、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等可见的文 化表现形态,来反映二者间割不断的联系与影响。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文章写作贵在要有新意。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提出新的观点,而华侨与侨乡关系的研究,已是一个老 生常谈的话题,对很多问题也有了众口一词的定论。以笔者现有的功底和水平, 很难有所突破。第二,挖掘新的材料。当今侨乡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通过田野 调查得到的珍贵的民间资料。本文力图从文化这一视角,通过对零散的,甚至是 不被人注意的材料的搜集整理,把宏观的思考与个案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着重社 会史的考察,较全面、客观地勾勒出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文化互动关系及相互 影响。也通过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细致分析,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从而使我们对 相关问题有一更加清晰地认识。 本文共分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大致介绍一下文章的选题缘由及写作 立意。第二章学术史回顾,对此方面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三章 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分别立足侨乡和南洋两地,分析二者问的文化互动与相 互影响。其中,第三章主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移民家庭结构三个方面,阐 述了在海外华侨影响下,民国时期闽南侨乡乡土文化的特色及其变迁。而第四章 则从闽南方言及习俗、华侨神庙信仰、南洋宗乡社团三方面介绍了南洋华侨社会 的状况。从其与祖籍地社会文化的极大同构性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乡土传统对 4 第一章绪论 华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凸显出海外侨胞强烈的根脉意识和在文化认同下对家 乡的影响和贡献。第五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深化。通过以上四章的分析和 材料问的相互印证,总结得出闽南乡土文化因“侨而成、而变的特色和南洋华 侨社会在乡土传统作用下与闽南家乡的文化同构性,这不仅突出了闽南乡土文化 的地域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在二者的双向互动中,闽南侨 乡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文化都彼此汲取对方的营养,并因应所在环境发展出新的 文化成份,从而为双方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 5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第二章学术史回顾 侨乡所在地的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与侨乡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是密不可分 的。它们虽各有侧重,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本文的借鉴与出发点。 国内方面,海外华侨与闽南家乡乃至全国的关系自清代咸丰、同治以后即开 始密切。但2 0 世纪2 0 年代前有关这种关系的研究只见于部分商务考察报告书、 侨汇统计和辛亥元老的回忆录,未见有专家学者的论文与专著。进入2 0 世纪二 三十年代,华侨与侨乡社会研究才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学术专著,特别以 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的一批学者为代表。如著名历史学家李长傅先后出版的 华侨。、南洋华侨史圆、中国殖民史 ,力图从世界范围内来记述华侨 的活动情况并分析其功能,其对闽粤向外移民原因的分析很有影响力,但作者把 以武力强权为基础的“殖民”与和平性的“移民混为一谈,则容易使人对中国 移民的性质造成误解。温雄飞的南洋华侨通史 ,刘继宣、束世澄的中华 民族拓殖南洋史 也对南洋华侨的变迁做了详尽的梳理。以上一些以华人华侨 为研究对象的著述虽然很少或只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闽南侨乡社会文化论题,但作 者以科学的方法去审视研究华侨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著作也成为后来 人们研究华侨华人所必备的基础性参考书。真正在中国开始具体研究华侨华人与 侨乡社会关系的是2 0 世纪3 0 年代陈达的名著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该书引 入社会学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移民影响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原素,系统 考察了民国初期闽粤侨乡衣食住、家庭与婚姻、社会觉悟、教育卫生、文化娱乐、 民俗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认为这些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变化均与南洋华侨有很大关 系。该书无论在选题还是在方法论上都有很大突破,而且书中所展现的大量数据, 一再被后来学者所引用,是为闽南侨乡研究的奠基之作。之后,陈达还将其调查 写成题为华南移民社会:海外移民及其对生活水平和社会变迁影响之研究 李长傅:华侨,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 1 9 2 9 ) 。 李长傅:南洋华侨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 1 9 3 5 ) 。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 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印书馆,民国十八年( 1 9 2 9 ) 。 刘继宣、束世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上海国立编译馆,民国二十四年( 1 9 3 5 ) 。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 1 9 3 8 ) 。 6 第二章学术史回顾 ( e m i 孕a n to ) n 衄疵廿髓i ns 0 u 【mc 1 1 i n a :as t u d yo f ( h e 稻e 勰m i 舯:t i o na n di 忸 h f l u c e0 ns t a i l d a 溅o f l i 池ga n ds o d a lc h 觚g e ) 的英文报告,并于1 9 4 0 年由太 平洋国际学会在美国纽约出版,为国外学者了解闽南侨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陈达以后,华侨与闽南关系的研究仍在继续,但整体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 是分门别类的考察。其中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侨汇问题。侨汇是华侨华人与侨 乡社会联系的纽带,最早的研究可追溯到2 0 世纪初,那是西方人士在任职于中 国海关时对华侨汇款所作的统计性研究。进入3 0 年代后,始有有关论文著述, 其中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对福建侨汇的研究,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肯定了 侨汇的经济功能,亦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描述了侨汇的用途,这对以后进一步研究 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是有贡献的。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的意识 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因而直接影响到华侨与故乡的关系。更由于国内“以阶 级斗争为纲 的路线,使得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带有十分明显的为政治斗争服 务的目的。如1 9 5 2 年北京汇文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家乡土地改革情况一书, 就提到包括闽南侨乡在内的人口、土地、生产经营、侨汇侨资等情况,但主要是 为当时的对策服务的。5 0 年代中后期,在当时较为封闭的条件下,厦门大学也 先后有数批教师深入闽南重点侨乡,挖掘乡土资料,探讨华侨出国的原因、过程 及影响,并考察了侨乡因“侨的特殊性而产生的问题,他们做的大量工作对学 术的传承和拓荒上功不可没。就华侨与祖籍地的关系而言,有关华侨国内投资的 研究最值得注意。1 9 5 8 1 9 6 2 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庄为玑、南洋研究所林金枝 等学者在广东、福建两省的4 8 个市县和上海市等地进行了华侨投资的实地调查, 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档案,整理出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圆初 稿,按地区编排,分为福建卷、广东卷、上海卷,约1 0 0 余万字。1 9 8 5 年以后 此三卷先后分别正式出版,其福建卷收集资料范围起自1 8 4 0 年,止于1 9 4 9 年, 涉及很多民国时期闽南侨乡的情况,是了解海外华商在家乡的投资形态、资金运 筹以及经营发展的珍贵资料,也涉及这一状况所引起的家乡的变化。林金枝1 9 8 8 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印,民国二十九年( 1 9 4 0 ) 。 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 福建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5 7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年出版的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比较全面、客观的论述了华侨在祖 国的投资兴业、发展变化及其地位和作用。 2 0 世纪8 0 年代相继问世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史、菲律宾华侨史、马来 西亚华侨史等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为研究主题的数部专著,在其阐述华侨与家 乡关系的章节中,都或多或少论及闽南侨乡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之后杨学游 主编的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 ,杨力、叶小敦著的东南亚的福建人 都分章阐述了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 。而( 马来西亚) 林忠强主编 的东南亚的福建人 则是从国家、社会、族群和个人等视角,以及政、经、 文、教等层面,来了解和探讨福建人南来的事迹、垦荒的艰苦、奋斗的过程,以 及落叶归根的结果。2 0 世纪9 0 年代先后出版的福建省志华侨志,厦门、 泉州、晋江等地的地方性华侨志以及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中,“侨乡篇 或侨乡卷均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涉及很多闽侨及侨乡文化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福建侨乡互动关系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以人类 学方法撰写的福建侨乡民俗 ;以国际会议论文汇总编辑而成的中国侨乡 研究o ,此书主要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福建晋江侨乡调查”的成果。l :侨 乡移民与地方社会 虽以广东侨乡为主,但也兼及福建侨乡;综合性著作有福 建侨乡的社会变迁 和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 其 中李明欢主编的福建侨乡调查在下篇关于侨乡考察的专题中,分别从历史社 会学和社会人类学角度对福建侨乡进行了学理性探讨,并专辟一章回溯了晋江侨 乡的形成,剖析了海外晋江人对祖籍地社会发展的影响。郑一省的多重网络的 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u 以“互动 、“多重网 络”的理论为指导,通过生动细致的个案定量分析,深入阐述了海外华侨华人与 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历史性、现实性,及其互相渗透和扩张的规律性,比较全面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8 8 。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研究专辑,杨学游主编: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9 杨力、叶小敦:东南亚的福建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 ( 马来西亚) 林忠强主编:东南亚的福建人,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6 。 冯子平、方雄普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l 。 陈国强主编:福建侨乡民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4 。 庄国土主编: 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0 。 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3 。 俞云平、王付兵: 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 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5 。 l l 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 ,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6 8 第二章学术史回顾 地展示了闽粤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其中书中第四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 侨乡社会文化互动关系”,虽以2 0 世纪7 0 年代末以后为重点,但对本文的写作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曾玲的越洋再建家园 则是以大量文献和田野调查资 料为基础,在近代以来中国和新加坡、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社会发展脉络下,以宏 观考察和个案研究的方式,具体探究了华南移民运用祖籍地民问文化资源在新加 坡土地上重新建构家园的历史过程。书中所展现的新加坡华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及 其强化的社会功能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中的民间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巨大生命 力、调适力和再生功能。此外还有一批新生代的力量一以侨乡区域研究为主体 的博士论文的出版: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圆一书对清代闽粤移民对家乡的 资金运作、物质技术、社会组织、精神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做了综合的考察 分析。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 则是在田野调查 的基础上,个案分析了新安与马来亚槟城两地邱姓族亲近百年的联系、互动与差 异,为考察侨乡的历史记忆和认同建构提供了一个典型,书中有关移民家庭的研 究很值得借鉴。侨乡社会转型与华侨华人的推动:以泉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回 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探讨了泉州地区华侨华人与家乡社会的互动关 系,及其在侨乡转型中的功能与作用。最近出版了一套闽南文化丛书,其中陈衍 德主编的闽南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嘴两章对海外闽南入社区的发展变迁做 了个案分析,并概述了近代以来海外闽南人与侨乡的经济联系与互动。不过书中 的“闽南 概念与本文所指略有不同,乃是把以闽南人为主体的闽台两地作为一 个整体来看待。 国内关于“福建侨乡 的论文更是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集结出版的会议论 文外,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章。黄重言试论我国侨乡社会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 势 一文从历史上考察了侨乡形成的原因,以及其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 点,其中也包括了闽南侨乡的大致概况。戴一峰和宋平在1 9 9 8 年华侨华人历 史研究第一期发表的福建侨乡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全面梳理了自2 0 曾玲: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3 。 孙谦: ,载南洋问题研究,1 9 8 2 年第4 期。 1 3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城、真腊,马来半岛的彭坑、吉兰丹等地区,并把泉州港出口的商品,如丝绸和 各色绢稠、瓷器等以及从当地运回货物等,分别记在各国条目之中。可见早在 宋元时期泉州与南洋群岛各国就有着密切的物质文化联系。到了明朝,棉花种植 在泉南一带已十分普遍,明何乔远诗云:“灵源山下万人家,古塔双双日影斜。 发女能织芋麻布,土商时贩木棉花。圆烟草也是约明万历年间( 1 5 7 3 1 6 1 9 年) , 由菲律宾吕宋岛经海陆传入闽南,由泉州人把“t o b a c c o ”音译为“淡巴菇”或 “吕宋烟”。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番薯,原产北美,明万历年间经菲岛由多人多种 途径传入,故名之曰“番。传入泉州为万历甲申( 1 5 8 4 年) ,传说由闽南华侨 把薯茎夹入船缆中私带出境。此物耐寒高产,适宜于闽南丘陵沙地少雨地区种植, 成为侨乡当地的主食。“乡民活于薯者十之八九 曾旅菲的泉州清末进士吴增专 为由菲律宾传入的番薯而创作了一本名叫番薯杂咏的诗歌专集,在泉州十分 流行。 陈序经在南洋与中国一书中也提到,过去南洋所输入我国的货物种类既 多,而在近代所输入我国的许多农产、矿产以至鱼盐等,不只是一个现代化的国 家所不可缺的,而且是平时的人民生活,尤其是战时的国防所必需的东西。我国 在以往之依赖南洋而取给这些物品,既比之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今后当更加需 要了。而况,地理上,南洋之于中国的关系既如此密切,无论在海道或陆路运输 上,都很方面。尤其是我国南方各省之与南洋接壤的,或是位在海滨的,从南洋 输入好多必要物资,比之从国内各地方输到这些省份,在交通上尤为便利。至于 那些国内所少有或没有的特产,更不得不取给于南洋了。 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因“走土匪、“逃壮丁 而远避海外成 为闽南侨乡的普遍现象,出现又一个出国的高峰期。如1 9 1 8 年起,泉州地区战 乱,灾荒频仍,人们纷纷变卖财产出洋谋生。菲律宾华侨还根据菲政府允许女眷 及1 4 岁以下的子女申请往菲国团聚的规定,纷纷把自己的家人接往菲律宾。不 少华侨把亲友、乡亲的子女当成是自己的,也带往菲律宾。 而德化横山柳坑的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泉州科技史话,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5 ,第1 9 2 页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泉州科技史话,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5 ,第1 6 7 页。 龚泳樵:亦园胜牍,引自闵宗殿: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农作物的传入,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1 陈序经:南洋与中国,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第6 5 6 6 页。 泉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华侨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6 ,第7 4 页。 1 4 第三章南洋华侨对民国时期闽南乡土文化的影响 一个村庄,一天就有十八个青壮年逃亡。据估计,1 9 2 0 年,海外晋泉籍华侨有5 万多人;1 9 3 0 年增至1 5 万人;到1 9 4 0 年,海外晋泉籍华侨已达2 6 万人,2 0 世纪4 0 年代后期,因国内战火连连,迫使更多的晋江人出洋谋生。另外还有不 少避难出洋的革命志士,如安海陈再兴民国二十年因组织“反日会 被当局通缉 而出走菲岛;陈庭标、蔡振声等人也都因参加革命遭受迫害而出走吕宋。从一些 侨乡调查中也反映出这种状况。在对石狮大仑村侨眷蔡友立的访谈中了解到:清 代大仑村就有人南渡去菲律宾。到民国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都有人在菲。1 9 3 0 年成立了旅菲仑峰同乡会,他的堂伯父蔡孝瑜就是首任理事长。当时,有些做大 生意的甚至一家人一起去菲。回虽然迁移带有一定的家族群体现象,但多数家庭 中的父母甚至妻儿还是留在家乡。如1 9 3 4 _ 1 9 3 8 年,永春县往南洋的青壮年达 二、三万人,岵山乡因青年男子往东南亚,几乎成了“女人国 。这也决定了外 出者不是一去不返,而必然会与家乡眷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历史上本区( 指 泉州) 每年都有许多人去菲。1 9 2 3 1 9 3 5 年间,进入菲者2 1 2 ,4 7 0 人;自菲返乡 者1 8 4 ,5 8 1 人。这样,进入菲者净增二万多人。在此期间,每年去菲者都增加数 千人,唯有1 9 3 1 年是去少回多。1 9 3 5 1 9 4 1 年间,自厦门口岸赴菲者为6 6 ,3 4 7 人;自菲返乡者为5 4 ,9 1 6 人。自厦赴菲者可以说百分之九十来自泉州。1 9 3 5 年去菲者为1 5 ,0 2 3 人( 按:此数应指全国) ,其中自厦出发者为1 1 ,9 1 4 人,占 7 9 7 ,可见闽南人占去菲者的比例之高。同年自菲返乡者为1 2 ,4 0 0 人( 按: 此数亦应指全国) ,其中自厦门口岸返乡者为9 ,8 7 7 人,占7 9 6 5 ,亦可说明 闽南人的比例。1 9 4 7 1 9 4 8 年间自厦去菲者为2 1 ,1 0 3 人,返者1 7 ,0 2 3 人,去多 返少。” 2 0 世纪2 0 年代末至3 0 年代初,由于东南亚地区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 冲击,市场萧条,谋生不易,每年白海外归国的人数都超过了出国人数。这不仅 反映了华侨与侨乡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凸显了众多闽南人在海外作“旅居式一或 “暂居式 移动的本质特征。华侨中有不少人频繁地往返于故乡和侨居地之间, 成为“候鸟式 移民,从而成为两地文化互动的推进器和牵引人。特别是一些人 卓正民:泉州华侨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第1 2 页。 陈衍德:蔡友立访谈录,1 9 9 6 年1 1 月6 日,引自陈衍德执笔:闽南侨乡社会经济文化的调查研究: 以石狮仑峰为个案( 田野调查报告) 。 陈衍德:郑炳山访谈录) 1 9 9 4 年1 2 月1 0 日采访( 泉州市侨联) ( 注;郑炳山曾任中共泉州地委统战 部部长) 1 5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发家致富,“荣归故里时,把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南洋文化带回家乡。由于海 外华侨对西方文明的引进,给侨乡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带来不少开明进步 的新事象。据说在泉州洋货就颇多,解放前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至少有一种南洋 的东西。 第二节闽南侨乡物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物质文化体系庞大复杂,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 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民国时期的闽 南,华侨通过侨汇或其他物质方式与侨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东南亚社会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海外侨胞的经济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和提 高,侨汇源源不断流入侨乡,进而刺激了侨乡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据1 9 2 5 年9 月9 日上海申报登载的颜文初的菲岛通讯记述:晋江一县,“计八 百余乡,皆聚族而居。大乡者万余人,数见不鲜,小乡者亦百人以上,其生活皆 藉南洋为挹注。各乡红砖白瓦之建筑物,弥望皆是。婚嫁之费,普通人开销皆在 千金以上。 特别是在抗战前的1 0 年里侨乡在物质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诚如 学者罗肇前所说:“电话当时是奢侈品,尚不能普及至寻常百姓家,省城不过安 装干部电话。但闽南是侨乡,侨汇使生活水平高于省内平均标准。因此,人口不 及福州一半的厦门,电话机的台数倍于福州;漳厦之间通了长途电话,龙溪、海 沧、石码各设电话分局,晋江筹设分公司日本侵华战争如果推迟数年,福建 沿海各地将遍布商办市内电话。 圆 中国人历来把建造住宅看成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是华侨。他们在人地生疏的 异邦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故一旦事业有 成,即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以福荫家口。此时,在闽南沿海 侨乡出现许多中西合璧式的民居,俗称“番仔楼 。位于南安市省新镇的林路厝 ( 厝,闽南话房屋之意) 就是其代表。建厝者林路,又名林文龙,是一位著名的 华侨建筑家。该厝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年) ,占地约6 5 亩,由多座结合 泉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 0 0 6 ,第4 9 3 页。 第三章南洋华侨对民国时期闽南乡土文化的影响 村、前埔村等邻村,而且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番仔爷”诞辰日,乡人还要演木偶戏 庆祝,甚为热闹。 番王爷信仰从现象上看是“文化回传 ,究其核心则应是“文化认同 。正是 有了对故土文化的认同感,华侨出国时才将“王爷 等信仰文化带入侨居地,并 在当地得以保存。之后,随着华侨的回国,外传的信仰文化又回传故乡。由于认 同的力量,加上“造神”等神秘主义的影响,乡民才能够接受回传的信仰,并且 在海外华侨的资助、支持下,信众更广,逐渐从家族保护神上升为地方保护神。 晋江港边的“鳌江宫”就是明显例证,它的前身是“番王府馆 ,最初在芙蓉李 氏家族中供奉。2 0 世纪4 0 年代时,影响力逐渐扩大,在永宁邻近乡村颇有名气。 到7 0 年代,由于“番王爷”旧庙狭小残破,旅菲华侨李昌楚、许淑霞伉俪捐资 重建,改称“鳌江代天巡狩番王府 。据港边村民介绍,当年李昌楚初往菲律宾, 经营大米贸易。那时,米价连续跌落,李昌楚向“番王爷”许愿,如能保佑其贸 易顺利,愿扩建庙宇以安神明。果然,他接手米行生意后,米价上涨,获利颇丰。 便如愿建了此庙。可见,这种回传也是闽南与南洋文化双向交流的体现。该庙 至今仍香火不断。 由上可知,正因为大量华侨的存在,才形成了侨乡特有的社会风俗。虽然保 有宗法社会的守成痕迹,甚至带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它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地 域性、特殊性和多元化。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体现了华侨与家乡的密切联系, 有利于增强海外华侨对家乡的向心力。 随着人口在原居地与移居地之间的来往,中外两地的重重文化通过自觉或不 自觉之间的聚合、交流、发酵,使闽南原有的风俗也受到影响。如有些海外青年 侨客回乡结婚,在礼拜堂举行新式的文明结婚仪式后( 晋江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有 许多人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信徒) ,又双双回到高烧红烛的祖堂上跪拜祖先,再 行传统的婚礼。有的是为“亡故的亲人做“功德 时,其彩扎糊纸的“灵厝”, 竟有人摹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制作西式大洋楼的模型,配上持枪守卫的“红头 阿三( 即印度门警) 、穿洋服的“西崽 、着旗袍的婢仆等纸俑。但在两边扎造 李国宏:泉州侨乡。番王爷”信仰的文化内涵 ,引自许在全主编泉州文史研究: 第二集,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 0 0 6 第4 8 2 页。 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 的金银山上,却又装上古典的“二十四孝 故事。回 此类不中不洋,亦中亦洋的情况,在侨乡很是普遍。陈达在调查时发现, 厦门祥店村黄家祠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