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ptsd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ptsd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ptsd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ptsd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ptsd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t s d 症状个体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刘玉莹指导教师:戴艳教授 摘要:近年来,频发的大灾难给人类的生活、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 害,暴露于严重创伤事件的个体可能有患上p t s d ( p o s tt r a u m a t i c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 ) ,这些患者主要症状有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分离体验和警觉性增高。 尤其是痛苦的记忆很难从大脑中清除,因此主动遗忘痛苦的情绪性记忆受到了 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创伤记忆可能对临床上治疗很多由创伤经历引起的精神 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通过前后两次对汶川一中的初一、初二的学生运用c p s s 问卷进行 p t s d 施测并进行心理疏导,对问卷结果进行筛选,得出被试共7 0 人,视力 或矫正视力良好,之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根据不同的p t s d 得分分为高p t s d 症状组和低p t s d 症状组两组,再各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中性刺激材料和情绪 性刺激材料,通过不同的指示符记忆或者遗忘图片,然后回忆写下所有与图片 对应的词语,进行定向遗忘效应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 不论是中性材料还是情绪性材料、高p t s d 症状分组还是低p t s d 症状分组,都发生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2 不同的刺激材料对于定向遗忘效应有着显著影响,情绪材料的定 向遗忘效应显著高于中性材料。 3 不同的p t s d 症状高低分组对于定向遗忘效应有显著影响,高 p t s d 症状者的定向遗忘效应显著高于低p t s d 症状分组。 4 c p s s 量表p t s d 得分与定向遗忘效应有着显著正相关,说明高 p t s d 症状者在记忆加工阶段的主动识别回避对定向遗忘效应 的影响大于提取抑制的缺损。 5 根据定向遗忘效应和p t s d 症状高低分组,画出一条系数为4 3 2 的直线,但是只有6 的数据可以符合这条拟合直线。定向遗 忘与p t s d 症状高低分组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的用线性进行 解释,可以认为,定向遗忘与p t s d 症状高低分组在一定程度 上有关系,并且相互影响,但是并不是影响对方的唯一因素。 关键字: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效应 a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is t u d yo f i n d i v i d u a le m o t i o n a i m e m o r y i np t s d s y m p t o m sd i r e c t e df o r g e t t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l i uy r u y i n g s u p e n ,i s o r l p m f d a iy a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也ef - r e q u e n t - o c c u r r e dd i s a s t e r sc a s e dt i e m e n d o u s 咖a g et o h u i n 锄l i f e ,b o d y 粕dm i n d e x p o s u r et 0 仃a 哪a t i ce v e n t si n d i v i d u a l sm a ys u 行e r ag r e a tp o s s i b i l i 哆o fp t s d ( p o s tt i 孤h n a t i c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 ) ,w m l et l l o 驼p a j n 如l m e m o r i e sa r ed i 币c u l tt oc l e 2 u r e d 丘d mt l l eb r a i n ,s 0t a k et 1 1 ei n i t i a t i v et 0f 0 唱e tt h e p 越no fe m o t i o n a lm e m o r yh a sb e e ng e t t i n gm o r e 锄dm o r e 叭e n t i o nt 0r e s o l v et h e 仃a u m am e m o r ym a yb ea ni m p o n a l l tv a l u ei nt h ec l i n i c a l 仃e a t m e n to fm e n t a l i l l n e s sc a u s e db yt h et r a u m a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1 1 1 i ss t u d yw 0 氘o nm e7g r a d e 趴d8g r a d e 咖d e n t si nw e n c h 啪m i d d l e s c h o o lt 、v i c e ,u s i n gt h ec p s sq u e s t i o 曲a i r ef o rp t s dt e x t 1 1 1 e r ea r e7 0s u b j e c t s , 、h ok i v eg o o dv i s i o na n dn e v e rp a r t i c i p a t ei ns i m i l 2 l re x p e r i m e n t d i v i d e dt l l e s u b j e c t si n t 0t w og r o u p so fh i g hp t s ds y m p t o m sa n dl o wp t s ds y m p t o m s ,锄d e a c hg r o u pd i v i d e di n t 0t w og r o u p sw e r eg i v e nn e u t r a js t i m u l ia n de m o t i o n a l s t i m u l i ,t h r o u 曲t _ h ed i f l e r e mi n d i c a t o rm e m o r i e so rf o r 9 0 t t e np i c t u r e ,a n dt h e n r e c a l l e da l lm ep i c t u r e s ,t h a t sc a l l e dd i r e c t e df o r g e t t i n ge 行e c te x p e r i m e n t t h e r e a r c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 : 1 w h a t e v e rt h es t i m u l u sm a t e r i a l so rt h et y p e so fp t s ds y m p t o m st e a m s , t 1 1 ed i r e c t e df - 0 r g e t t i n ge f k c td i dh a p p e n e d 2 ad i f r e r e n ts t i m u l u s m a t e r i a l s f o rt l l ed i r e c t e df o r g e t t i n ge 秆e c th 撼a s i g n 讯c a mi m p a c t ,t h ed i r e c t e df o r g e t t i n go f e m o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ie 雎c tw 雒 s i g l l i f l c a n t l yh i g h e rt h 觚n e u t r a lm a t e r i a l i i i 3 d i 自f e r e n tt y p e so fp t s ds y m p t o m sf o rt l l ed i r e c t e df 0 喀e t c i n ge 廊c ta s i 龇f i c a n th p a c t ,1 1 i g hp t s ds y m p t o m si nt h ed i r e c t e df o 唱e n i n ge 艉c t w a ss i g n j f i c a n t l yt l i g h e rt h a nt h el o wp t s ds y m p t o m s 4 t h ec p s ss c a l ep t s ds c o r e 觚dt 1 1 ed i r e c t e d 南玛e t t i n ge 髓c th a sa s i 嘶f i c 趾tp o s i t i v ec o 玎e l a t i o n ,p r o a c t i v e l yi d e n t 逾l l i 曲p t s ds 舯p t o m s i l lm es t a g eo fm e m o wp r o c e s s i n gt 0e x 佃a c tt h es u p p r e s s i o ni sg r e a t e r m a nt h ed e f e c tt oa v o i dt 1 1 e 砌u e n c eo fd i r e c t e df 0 唱e n i n ge n e c t 5 a c c o r d i n g t 0t h ed i r e c t e df o 略e t t i n ge f f e c ta n dp t s ds y m p t o m sd i s c r e t i o n g r o u p ,d r a wac o e m c i e n to f4 3 2s 仃a i 曲t ,b u to n l y6 d a t ac 卸b e c o n f o n nt oa n i c l e 也e 矗n i n gl i n e d i r e c t e df o r 萨t 龟l n e s sa n dp t s d s y m p t o m so f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v e e nt h eh i g h 柚dl o wg r o u p 跖dc a n t s i m p l yu s el i n e a rt 0e x p l a i n ,d i r e c t i o n a lf - 0 唱e t m l n e s s 觚dp t s ds ) 1 1 1 p t o m s d i s c r e t i o ng r o u pi ns o m ee x t e n t ,m e ya r er e l a t e d ,觚di i l f l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 b u ti ti sr l o tt h eo n l yf - a c t o ri n n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 p t s de m o t i o n a lm e m o 巧d i r e c t e df o 唱甜i n g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灾难频发似乎成为全人类都无法忽视的现实。连续发生的美国的 k 砌i l a 飓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九级地震进而引发海啸、我国台 湾的“9 1 2 ”地震,“5 1 2 汶川大地震,以及日本“3 1 4 福岛特大地震海啸还 有之后随之而来的核泄漏,无不给人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令人们失去生命、无 家可归、损失财产、失去亲人等等。有调查显示,平均全世界每天都会发生一 次灾难。除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之外,人为的破坏性灾难同样会给人类带来不 可估量的心理伤害。2 0 0 9 年9 月11 日,美国发生的“9 1 1 恐怖主义事件, 经济一度瘫痪、社会一度混乱,更严重的是对美国人民造成超乎想象的心理创 伤。甚至到现在,很多人仍因为那次袭击而存在生理心理问题。无论是地震、 海啸、泥石流这样的自然灾害,还是核泄漏、战争、恐怖主义这样的人为灾害, 无预警性、短时间内发生、造成大范围损失和伤亡的灾难,让灾难经历者瞬间 丧失大量资源,失去控制感和安全感,更有可能引发其明显的心理痛苦,给其 带来心理困扰,甚至心理创伤蛮。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在享受丰硕的物质成 果的同时,自然灾难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而自然灾难的发生频率高破坏性极 强,对人们的心理损害巨大,部分人甚至可能终生都难以复原,因此了解灾后 人民心理反应机制并予以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 研究灾后人群的身心健康。 “5 1 2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发生了近4 年了,当时举国关注、全社会都给 予救助救援的情境仍然历历在目。在震后的时间里,国家派遣了大量的人力, 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进行救助,志愿者和心理救援及时的救助,马上开始各种应 激的心理辅导。而四年过去了,灾区已经面貌一新,灾后原址或者异地重建的 新学校、新医院、新住宅拔地而起,掩埋了灾难肆虐过的痕迹,然而人们心灵 的重建在四年后的今天又如何了? 被地震夺走了子女的父母有的选择重新组 吴英璋许文耀灾难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子之文献探讨临床心理学刊,2 0 0 4 。l ( 2 ) :8 5 - 9 6 口臧伟伟付方,伍新春。林岽德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凶) i :研究和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 2 0 0 9 3 :1 0 7 - 1 1 2 i 建家庭,新生命已经可以开口叫爸爸妈妈了,有的仍然保留着孩子房间里一模 一样的摆设,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孩子这个话题也成了不能触碰的禁区;曾 经埋在废墟下的同学,有的已经上了大学,奔向了生命的下一个征程,有的却 至今入睡困难,偶尔还会有灾难场景的突然闯入,呼吸压抑浑身颤抖的时刻。 如此重大的灾难事件对亲历过的人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由 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会造成更大,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并且由于儿童对自身 的关注和表达能力限制,这些心理痛苦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这些心理反应包 括了地震发生当下可能会有急性应激障碍( a c u t es 仃e s sd i s o r d e r ,简称a s d ) , 地震发生之后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会出现a s d ,但其中大部分的人会在4 周内 逐渐恢复,但一部分的人可能在灾难发生3 个月后出现或也可能在是事发后数 个月甚至数年间延迟发作( d e l a yo n s e t )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p o s t 仃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 ,简称p t s d ) 的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抑郁、酗酒、学业倦怠 等行为问题。而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明显的延缓现象,如果外界有某一刺激能 触发患者的回忆,那么这一冲击形成的心理创伤就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是“无 震的地震心理创伤。灾害对儿童造成的生理伤害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和研究,并据此建立起地震医学、l 瞄场救护及伤病防治等救灾对策圆。面对重 大灾害带给儿童的心理创伤,目前仍然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措施,而目前对于 儿童普遍出现的心理反应症状,对急性应激反应的研究和关注程度比较高,也 就是更多的关注集中在灾后3 个月内的儿童,相对来讲,对于延续性的儿童 p t s d 症状的研究仍然较弱( 于冬青,2 0 1 0 ) 。而灾后儿童p t s d 症状对儿童 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 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很多想法还不成熟,有很大的动荡性, 灾难对他们的冲击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消除的,对其心理治疗可能需要更长的时 间,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是一项持续的不断深化的研究。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不断深入研究,能够不止研究有关p t s d 的现象学方 面的内容,使得很多领域比如p t s d 的脑机制的研究,认知神经研究,病因学 和各症状群的关系以及各种治疗的比较等,多个方面能够得以发展,使得 。时勘等灾难心理学北京:科学h 版社,2 0 1 0 4 5 毒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劬伤后应激障碍,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l o 。4 :1 4 2 1 4 6 2 p t s d 的患者能够有多重评估手段和多种干预治疗的手段,逐渐能够让我国对 灾难心理援助系统迈向专业化的进程。 1 2 问题提出与意义 1 2 1 问题提出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是创伤性记忆( 仃a 响a t i cm e m o 巧) 的不断闯 入导致恐惧、逃避和多度生理唤起等反应,当事人对创伤的记忆直接影响 p t s d 的形成,即创伤的记忆问题是创伤后的高应激状态下的一个核心、典型 的症状。对于经历了巨大痛苦和灾难的人们,总是想要努力的忘记这些痛苦的 记忆,但是无论如何努力,有些痛苦的记忆都无法消除,不仅如此,还经常会 因为相似的情境或者某个“扳机点”这些痛苦的记忆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出来, 出现闪回( f i a l s hb a c k ) 现象,重复体验痛苦的经历对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而 导致了身心疾病甚至影响生活。因此是否又能够解决创伤性记忆的唤起就变成 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因此,对于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研究就越来越受到 关注。理解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不仅可以丰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而且对于 i 临床上治疗很多有创伤经历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顾之前对于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研究,有部分是以没有经历过重大灾 难的人群进行的研究,使用的材料为情绪性词语,或者为中性词语,但是有研 究者认为情绪状态才是干扰遗忘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实验材料的情绪性,或者 是在实验室被试的心境状态都会影响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而情绪图片才激 发了人们的情绪状态,情绪词语只激活了人们对于情绪词语的语义认知;有部 分研究是以p t s d 症状个体进行的研究,但是没有引入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且 大多数实验都是以成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有研究表明( g o o d ,2 0 0 1 ) 情绪效 价对记忆增强效应是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本实验拟对汶川地震后不同 高低的p t s d 症状的青少年个体,用不同效价的刺激材料进行情绪记忆的定向 遗忘实验研究。 。g 0 0 dc d 。j o h n s m d ei s a s h b 岍e rj ,c ta i n c u i m a 萨,2 0 0 1 ,1 4 :2 1 3 1 2 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定向遗忘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是更多实验使用的是 中性材料( b j o r k l 9 7 0 ;w b o d w a r d ,1 9 7 2 ;e p s t e i i l 1 9 7 2 ;m a c l e o d ,1 9 7 5 ;b j o 咄1 9 8 9 ; b a s d e n ,1 9 9 3 ;d a 出e l s ,2 0 0 0 ;晒n g b a l l ,m e t c a l f e ,2 0 0 1 ;李松蔚,徐凯文,钱铭怡, 2 0 1 0 ) 本研究采用了不同效价的情绪刺激与中性刺激对定向遗忘进行研究,实 验材料为图片,比较之前所用的情绪词语,更能激起被试的情绪反应,而且将 实验被试定为汶川地震后中小学生,是有创伤经历的个体,之前的研究多为成 人,或者为无创伤经历的个体:另外,之前研究都是关注在地震后初期的人群, 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震后三年半的个体,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可以 认为,此时的个体,有更明显的症状和更稳定的临床表现。因此,可以认为本 文采用了一个较为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是对p t s d 症状个体的情绪性记忆主 动遗忘方面研究的一个补充和丰富,也是对之前有关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的一 种有效探索与验证: 从实践上来讲,研究情绪记忆,能够对临床上很多与创伤有关的精神疾病 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有闯入症状和重复体验的创伤疾病,能够根据实验 研究总结一定的机制理论,帮助如何消除创伤记忆的发生,让经历了重大灾难 事件的人尽量减少心理问题,过上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 2 文献综述 2 1 创伤后应激障碍 2 1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 p o s t 仃a 啪a t i cs 仃e s sd i s o r d e r ,简称p t s d ) ,指经历异乎 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 障碍。由于本症都是在严重精神创伤后经过了一段潜伏期才发病,因此也称 为“延迟性心因反应 ( d e l a y e dp s y c h o g e n i cr c t i o n ) 。现在我们对p t s d 的认 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 版修订本 ( c c m 阻2 r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5 3 7 弱 4 识已经有1 0 0 多年了,最早它曾经被称为“炮弹休克”,“战争综合症”等,直 到在1 9 8 0 年修订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 s m i i i ) 中首次出现了创 伤后应激障碍这个名称,后来的i c d 1 0 、c c m d 2 也增加了这一疾病的诊断。 d s m ( a m e r i c a np s y c h i a 砸ca s s o c i a t i o n ,1 9 9 4 ) 的定义是:曾经经历、 目击、或被迫面对一或多种创伤事件并感受到强烈的害怕、无助和恐怖感,并 具有以下的特征性症状持续1 个月以上者:( 1 ) 反复带着痛苦让回忆闯入心头, 包含影像、思想或知觉等方式( 包括梦境中重现全部或部分) 。( 2 ) 持续逃避 与此创伤有关的刺激并出现广泛的麻木反应( 表现为感觉麻木,情绪麻痹) 。 ( 3 ) 持续高警觉度的症状( 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最常见,也表现为作业困难, 易怒或过分警觉,过度的惊吓反应:灾难性事件的滞后和或延长反应导致稳态 失衡和心身障碍圆。 2 1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p t s d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 f l a s h b a c l 【s ) ,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个体产生闯入性的创 伤情境再现是p t s d 的中心症状,主要表现患者在接触到类似创伤情境或象征 该创伤事件的刺激时,不可控制地引起了患者创伤的再体验,从而感到极大的 精神痛苦,和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这些体验也可能进 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 t s d 相关的共病,如抑郁症,药物滥用,人格障碍等;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类似的情境,甚至一些有关创伤事件的想法念头,可以让 患者避免再体验的痛苦,有些患者在整体上给人感觉一种麻木,淡然的感觉; 一些患者的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易激惹或暴怒发作。p t s d 还有一个很 主要的症状特点是分离症状( 伍泽莲等,2 0 0 9 ) 。主要表现为“认识孤立 ( 1 ( 1 1 0 w l e d g ei s o l a t i o n ) 和情感体验分离,分离体验是每一个受到创伤的人几 乎都会表现出来的症状。意识与记忆正常理解过程的隔断和情感的分离,这种 分离体验反映了个体试图在认知和情感上远离创伤,进而对自我进行保护。 。孔繁钟,孔繁锦编译。d s m - l v 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合计圈书i 版社,1 9 9 6 :2 1 0 2 1 2 雪,b r e m n e r j d ,l i c i n i oj ,d a m e l la e i e v a l e dc s fc o n i c o t r o p h i n r e i e 雒i n gf k t o r n c 彻t 忸t i o n si i i p o s l l r a u m a i j cs t r c s sd j s o r d e r a mjp s y c h j a t l9 9 7m a y :l5 4 l5i :6 6 2 4 9 簟伍泽莲,何媛嫒,李红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7 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 5 2 1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p t s d 伴随着灾难的发生而存在,以往的研究证明,灾难后的p t s d 发生 率很惊人。张北6 2 级地震,检测地震1 8 6 0 岁受灾人群,地震后3 个月和9 个月时p t s d 的发生率分别为1 4 1 4 和1 7 1 8 ;在美国加州n o m l r i d g e 发生 6 7 级地震后3 个月,受灾人群的p t s d 发生率为1 3 ;对中国台湾1 9 9 9 年 7 3 级“九二一 大地震房屋受损灾民进行的心理评估结果表明,地震两年后 的p t s d 发生率为2 0 1 9 。汶川地震后,许多心理学者积极开展心理工作, 已经得到很多珍贵的数据,在地震发生后3 个月,对北川地震灾民安置点义诊 接待的1 4 0 位受灾群众调查发现,p t s d 的发生率为6 1 1 4 。汶川地震1 3 个月之后,外迁学生的p t s d 发生率为1 4 7 9 。 2 1 4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 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 可的是f r e e d y 、r e s n i c k 及鼬l p a n i c k 等人在以往灾难研究的基础上,总提出 了“危险因素模型 ( r i s kf a c t o r m o d e l ) 。这一模型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出对创 伤后应激障碍的身心影响因素。分为灾难前、灾难中和灾难后的三类因素。这 三类因素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通过复杂的相互左右,共同影响 着个体,使个体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研究者( 臧伟伟等,2 0 0 9 ) 以危险 因素模型为分类框架来对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变量进行分类,分别为: 心理科学进展2 0 0 9 1 7 ( 3 ) :6 3 9 6 4 4 舢r s e l e l ( s i ,k a h r ”b 瑚uo v e r - i i m ec h 锄g e si np t s d 锄dd e p r e s s i o n 跏o n gc h i j d 砌ls u i v i n g ”l9 9 9 i s l a n b u ie a i n h q u a k ee u r o p e a nc h i l d & a d o l e s c e n tp s y c h i a t r y 2 0 0 9 18 ( 6 ) :3 8 4 3 91 雷x i a n 和o n gw a n 易l 龃g a o ,n t a k as h n 凡k u e ta l tl o n g i t u d i n a ls t u d yo f e a n h q u a k c p r c i a t c dp t s d i na 脚d o m l ys e l e c t e dc o 舢u n 时勉m p l ej nn o r l h 西i n an e a m e r i c a l lj 伽m a lo fp s ) i c h i a l 2 0 0 0 。l5 7 ( 8 ) : 1 2 6 0 - l2 6 o m c m i i e nj c n o r t hcs s m 油e m 帅a t 咖t so f p t s d 眦n o 硼a 1 i n t r u s i o n ,a v o i d 卸c e o ra 嘲l s a i ? d a t a f r o mi t l en o n h r i d g c c a i i f o m i & 昀1 1 j h q u a l ej o u m a jo f l h u m a t i cs 仃e s s 2 0 ( ) 0 ( 13 ) :5 7 - 7 5 。c h i n - h u n gc h e n h a p p yk u n - l o k r a n l o n g - t e nl l a o 。e ta i l o n g t e mp s 、c h o i o g i c a lo u t c o m eo fl9 9 9 t a i u 彻c a 九h q u a j ( es un j v o r s :as u r vc _ yo f ah i g h - f i s ks 锄p l ew i t l lp r o p c r i yd 鲫豫g e c o m p r e h c n s i v c p s 、c h i 砷m2 0 0 7 ,4 8 ( 3 ) :2 6 9 2 7 5 臧伟伟,张宇迪。伍新奋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 1 隅d 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4 :5 9 6 3 叠f r e e d yj & r e s n i c khs ,k - l p a t r i c kdgc o n c 印t u a lf - m m e w o 戊f o re v a l u a t j n gd i 铂s t e ri m p a c t :l m p l i c a t - 啷 f o rc i i n i c a ji n t e r v e n t i o n 1 na u s t i nls ( e d s ) r e s p o n d i n gt od i s a 啦r :ag u i d ef o rm e n t a ih c a j t hp r o f c s s i o n a i 量 w 缸h j n g l o n ,d c :a m e r i c 柚p s y c h j a 岍cp r e 筑l9 9 2 :6 14 也最伟伟付方,伍新眷,林崇德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索:研究和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 6 ( 1 ) 前灾难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曾有过创伤经历等。性别因素 表现为,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在创伤事件后更容易受到心理创伤,原因可能包 括女性更愿意报告症状、女性对负性情绪的感受更强、施测时间点的关系;年 龄方面的研究存在争议。美国布法罗( b u 肋l o ) 水灾之后分别对2 7 岁、8 l1 岁 和1 2 1 5 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研究后发现:患p t s d 的儿童和青 少年之间并不存在年龄差异:g i b b s 的研究结果表明,但儿童的压力反应相 对较高,而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之间p t s d 发生的差异难以确定。我国台湾“9 2 1 地震后,小学生表现出比初中生更为严重的p t s d 症状。这些研究都认为儿 童是一个更加脆弱的群体,但郭煌宗的研究发现,p t s d 症状与年龄成正比, 因此就年龄这个影响因素来看,并没有达成彭卜的认识。 ( 2 ) 当下灾难因素,包括灾难暴露成都及对灾难的主观感知。主要为灾 难暴露的程度包含三个维度:灾难当下个体主观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 如是否被困等:灾难当下体验到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客观事实,例如自己受伤或 亲眼目睹他人受伤或死亡:灾难后的破坏与损失,如财产的损失、家园的变动 与生活作息的改变固。灾难的受害人在灾难当下受到的生命威胁程度越高,客 观事实越惨烈,灾难带来的财产损失和家园破坏越严重,那受难者在灾后的 p t s d 症状和心理创伤就会越严重。大多数的研究都说明p t s d 与创伤暴露程 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而且稳定。 ( 3 ) 后灾难因素( p 0 s t d j s a s t e rf ;k t o r ) :包括资源流失、次级压力源、应对方 式、社会支持等。后灾难因素主要包括了一些灾难后的生活事件如房屋倒塌, 家庭成员受伤或死亡都会加重灾后心理反应,对幸存者的恢复有负向的影响。 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灾难化、逃避应对与抑郁、行为问题表现出正相关; 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正向重构、积极调整与抑郁状态、行为问题表现出负相关 2 0 0 9 3 :1 0 7 1 1 2 山g r e e nbl ,k a r o lm ,g r a c cmc ,c ta 1 c h i l d r 卸dd i s a s t 盯:a g c ,g 朗d c r 趴dp a r e n 协lc 疏c t so np t s d s y m p t o ms j o u m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o f c h i l d a d o i e s c e n tp s y c h j a t r y 1 9 9 l ,3 0 ( 6 ) :9 4 5 9 5 1 。g j b b sms f a c i o r sj nc h ev i c t i ml h a tm c d i a t cb c t w e 曲d i s 豁t e r 柏dp s y c h o p a t h o i o g y :ar e v i c w j o m a lo f t f a u m a t i c 乳r e s s ,1 9 8 9 ,2 ( 4 ) :4 8 9 ,51 4 哪c h e nsh ,w uyc c h 鲫g e so fp t s ds y m p t o m s 锄ds c h o o lr o n s c r u c t i o n :at w o y e a rp r o s p e c t i v es t u d y o fc h j l d r e na n da d o l c s c c n la n e rt h et a i w 锄9 2 l c a n h q u a k e n a l u r a lh a z a r d s 2 0 0 6 3 7 ( 1o ) :2 2 5 2 4 4 o 亨l 【煌宗,学龄前儿奄震灾后心理承建操作手册中闭台湾发腱迟缓儿最早期疗育协会2 0 0 2 ov e m b e r 卫em ,l ag 化c aa m s i i v e r m 帅wk ,p n s t e i nmj p r c d i c t i o no fp o s t t r a u m a t cs t j 陀s ss y m p t o m si n c h i l d r c na r e rh u r r i c 柚ca n d f c w j o u m a lo f a b n o m l a jp s y c h o l o g 1 9 9 6 1 0 5 2 ) :2 3 7 - 2 4 8 7 。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反应。应对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 否处理好应激情境的需求以及处理好由情境唤起的消极情绪的一般信念。应对 效能与自然灾难幸存者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称自我效能水平更高的 成人,有更少的身心状况。研究发现,应对效能在创伤相关的因素对p t s d 的 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而个体的复原特征也是影响创伤后心理反应的一个重要 因素。复原特征是指有助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的某 些人格特质与自我概念,例如责任感、心理弹性、乐观信念、幽默感等。具有 更强复原特征的个体能够成功地从压力事件中获得成长,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 积极的改变。面对重大的负性事件,人们的复原能力可能比之前我们认为的要 大很多,甚至很多人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就能够自愈。除了个体内在所具有 的复原特征,有研究者在海啸中发现强而有力的亲子关系等外在变量也成为重 要的复原特征,可以对个体的丧失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更强的社会支持能够 缓解灾难带来的影响,老师的支持与学生更低水平的p t s d 症状相关。学校组 织以及媒体、社会支持以及重要他人( 非亲属) 的支持等因素,对受灾人群的 心理康复水平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p t s d 症状可能也是受到了不同的因素影响。当下灾难因素有可能 是影响了侵入性想法等症状的主要因素,如亲人伤亡、财产损失等等,后灾难 因素如次级压力源和资源流失,则会引起忧虑和逃避症状。因此可以认为, 这三种灾难因素在不同的灾难时间段、灾后的心理症状和作用程度上,有着不 同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 i ( f 锄i iv ,g a m e 6 k in w i l d eej n e g a “v cl i f cc v c l l t s 锄dd e p n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 ;ni a t ea d o i e s c 朗c e : b o n d j n g 硼dc p g i l i t i v ec o p i n g 笛l n e r a b i l 时丘吼o r s ? j o 岫a lo f y o u m 锄da d o l e s c c n c c s 2 0 0 3 ,3 2 ( 3 ) : 1 8 5 - 1 9 3 ol 龃g l e ya k j o n e srt - c 0 p i n ge 舶r t s 绷de 塌c a 呼孔c u l t u m t i o m 锄dp o s t 2 t 豫岫a t i cs y n l p t o m a t o l 9 斟m a d 0 1 e s c e n t sf o l l o w j n gw i l d f i r c f i r ct e c h n o i o g v 2 0 0 5 4l ( 2 ) :l2 5 - l4 3 b e n i g h tcc h 卸p c rm l c o p i n gs e j 也e f f i c a c yp c r c e p i i o n s 舔am e d j a t o rb e f 嗍a c l j t es 帆稻r e s p o n a i l d l o n 2 2 l e 加d j s t r e s sr o l i o w j n gn a l u r 副d i s a s l e r s j o u m a jo f n 纠m a l i cs t r e s s ,2 0 0 2 ,l5 ( 3 ) :1 7 7 l8 6 , 由n o 州sfh p e r i i l ajl r i a djke ta i s l a b i i 时卸dc h a n g ei ns t p e s s r c s o u m e s ,卸dp 叫c h o l o g i c a id i s t p e 镐 f o l l o w i i l gn a n 腑ld i 辐s 坩:f i n d 峪纳mh u r r i 啪ea j l d 陀w 钮x j e 吼s t d e s s 卸dc o p i n 岛1 9 9 9 ,i2 ( 4 ) :3 6 3 3 9 6 8 2 2 创伤记忆的综述 2 2 1 创伤记忆的特点 p t s d 患者的记忆比普通人的记忆包含了更多知觉特征,有“旁观者体验 。主要表现为:对整个创伤经历无法准确完整的回忆,仅能回忆一些情境的 特征、情节信息和碎片,同时又常常自动出现一些对创伤事件的清晰的情节仿 佛重新体验,生动再现创伤经历。p t s d 的核心症状是“闪回 现象( f l 觞hb a c k ) , 指一种仿佛重新体验了创伤经历的幻觉,但并不是对创伤事件的回忆,是无意 记忆。“闪回 主要表现为感知觉层面的记忆,如视觉图像、声音和嗅觉、触 觉等内容。这些片段支离破碎,时间感失真错乱,无法区分“过去 与“现在 。 “闪回 并非只在p t s d 中出现。此外,混淆与遗忘也是创伤后记忆的典型特 征( 王婷,韩步新,2 0 1 0 ) 。 在强烈的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后,受难者以闪回或是噩梦的形式,重复体 验刨伤性事件,并且给他们带来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与灾难性事件引起的强烈 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情绪性记忆,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几乎全是负性的情绪和 情感体验,也可以认为,创伤心理在本质上也许是由强烈的负性情绪性记忆的 反复闯入并重复体验加强引起的。 2 2 2 创伤记忆的理论和模型 , 对于创伤记忆的理论模型较多样,包括了关于形成机制的压力反应理论、 联想网络系统理论,双向呈现理论、情绪加工理论等。其中压力反应理论来源 于心理动力学,双向呈现理论源于多重记忆系统,情绪加工理论来源于认知的 整合模型。近年来,一些神经生物学模型结合心理认知成分和大脑加工机制, 探索脑部相关区域的激活与抑制,更好的诠释了p t s d 的记忆形成机制。 2 2 2 1 压力反应理论 压力反应理论是h o r o w i t z 和同事通过对p t s d 症状患者的临床观察、实 田m ci s 龃ch r c i c he 。v a i n t a g ep o i n ti nt r a u m a t i cm c m o 毗p s y c h o i o c a ls c i e n c e ,2 0 0 4 ,l5 ( 4 ) :2 4 8 e h i e r sa c i a r kd ac o g l i t i v em o d c io f p o s l t 阳u m a t i cs 眦s sd i s o r d e r b e h a v j o rr 髂c a r c h 锄d1 1 1 e r a p m2 0 0 0 3 8 ( 4 ) :3 1 9 3 4 5 9 验结合心理动力学总结出来的理论。认为创伤后的重复体验和创伤记忆都是因 为压力造成的,典型的应激反应机制就是无意记忆的加工过程。创伤个体,因 为无法整合新旧记忆和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