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廿二史札记》的《明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史的史料、内容、体例 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明史研究最为充分,本文试图就此初步作出总 结。从赵翼的明史札记,可以看出其倡导经世、重视正史、推崇明史的史学 思想,可以看出其比较、归纳、辩证等多样化的治史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赵翼对明 史所述史实的研究,超越了一般考据的范围,对明朝建立的条件、巩固的措施和灭 亡的原因等,都作了独到的论述和分析,给我们阅读明史、研究明代历史,提供 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赵翼;廿二史札记;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史实研究 a b s t r a c t “r e a d i n gn o t e so nt h et w e n t y - t w oh i s t o r i e s ”i s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o fz h a oy i ,a 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o fq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c o n d u c t e d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r e s e a r c ht o “t h et w e n t y f o u rh i s t o r i e s ”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ec o n t e n t ,t h es t y l ea n ds o o n a m o n gt h e m ,t h es t u d yo n ”t h em i n gh i s t o r y ”w a st h em o s ta d e q u a t e h e r e ,i nt h i s 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a ni n i t i a ls u m m a r yi nl i g h to ft h i s f r o mz h a oy i s r e a d i n gn o t e so n ”t h em i n gh i s t o r y ”,w cc a l lf i n do u th i s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t h e a d v o c a c yo fk n o w l e d g eb e i n gu s e dt ob e n e f i tt h en a t i o n ,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 r e c o r d sa n d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t o ”t h em i n gh i s t o r y ”;w ec a nf i n do u th i sr i c hm e t h o d so f h i s t o r ys t u d y ,s u c ha s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i n d u c t i o n ,t h ed i a l e c t i ca n ds oo n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o i n ti s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i d e n c ei n ”t h em i n gh i s t o r y ” h a do v e r s t e p p e dt h ec o m m o n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s c o p e i nt h i sp a r t ,z h a oy ih a ds p a r e dn o e f f o r tt od i s c u s s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m e a s u r e so fn a t i o n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e x t i n c t i o na n ds oo n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 u s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i nr e a d i n g ”t h em i n gh i s t o r y ”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z h a oy i ;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m e t h o d so fr e s e a r c h i n gh i s t o r y ;r e s e a r c ho n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篙蒜搿爷日期:扩妒i 月f 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 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 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 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 此规定) 作者签名: 氍叼鹭 l 指导教师签名:硐阻琴 日期:沙。g4 杏1i 蛐 日期锄酏昭明 h u 鬲 ( 一) 选题缘起 - j 一 刖吾 赵翼( 1 7 2 7 1 8 1 4 ) ,清代史学家,字云菘,又作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常州 市) 人。乾隆二十六年迸士,曾任内阁中枢舍人、入值军机处。后任广西镇安府知府、广 东广州府知府、贵州贵西道兵备等职。因广州谳狱旧案被降职调用,四十六岁时,以母亲 病重为由辞官回归故里。其后再未出仕,以著述和讲学为主。主要著作:在史学方面有廿 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皇朝武功纪盛等,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还有檐曝杂记与文集等,合编为瓯北全集。 赵翼生活在清代雍正到嘉庆之间。这一时期,承续康乾盛世的余绪,国家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但康雍乾时期也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盛行的时 代,文网森严,文字狱迭兴,私人著述涉及当世之事,动辄遭祸。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学 者多致力于经史典籍的训诂与疏证,形成乾嘉考据学。考据学不仅是乾嘉时期的主流学术, 同时还影响到清代学术的整体风貌。所以近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夫无考 证学则是无清学,故言清学必以此时为中坚。 考据学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在清代文化专制之下,当时学者 们埋头于古代文献整理,从事繁琐的考证,不敢涉及当代世务。与清初相比,虽有实学之 风,却无经世之旨,甚至完全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在历史考证方面,王鸣盛十七 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是代表性著作。不过,廿二史 札记虽也受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却与钱、王的考证有所不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详于文字校勘、名物训诂、典制考释,尤重地理、官制、年代考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除对正史进行校勘、考证以外,还有对于诸史优劣及其作者的评论;而赵翼不限于对个别 事件或字句的订正,他汇集相互联系的材料,综合阐明历史上的重要史实,着眼于“古今 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 , 探讨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并把清初学者倡导的“经世致用 思想贯穿于史实评析之中。 廿二史札记是赵翼最重要的著作。全书三十六卷,补遗一卷,通计条目约六百条, 内容涉及自史记至明史共二十四部正史。廿二史札汜的写作缘起,就赵翼自 己的话说:“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 回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m 天津:天津古籍j i :版 t2 0 0 3 ,第3 2 页。 口赵翼廿_ 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 湖北大学硕i :学位论文 浅,便于浏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乾隆三十七( 17 7 2 ) 年,赵翼仕途受挫,辞官回家,平日专以研究史学度日,廿二史札记便是他研究我国 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心得。此书以正史中的人与事“参互勘校 ,除对各史史法作了评价 外,最主要的还在于评论史事。其可贵之处在于“于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 用归纳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源,此其特长 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 风尚与政治格局。 廿二史札记中,明史是作为最重要目标来研究的。明代距离清代最近,而且 各方面制度大都被清代继承,因而对清代最有借鉴意义。从廿二史札记的结构中我们 也可以看出,在总共3 6 卷5 7 8 条中,仅“明史部分就有6 卷1 0 9 条,占了全书的六分 之一。而在“明史”1 0 9 条中,对明史编纂书法方面的评价只有3 条,对明代史事的 评价却有1 0 6 条,占了绝大多数,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提出了许 多独到的见解。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展示了赵翼丰富的史学思想与多样化的学术方法。遗 憾的是,学术界虽然有不少对于赵翼及廿二史札记的整体性研究,也有一些关于史 记、汉书、五代史部分的专论,但关于赵翼明史的研究还没有被足够重视与充 分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 二) 学术前史 赵翼生前以诗人名世,他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没有得到时人的重视。在他死后多年, 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他的史学成就。清末民初,梁启超对赵翼的评价比较典型。他在他的中 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对赵翼的历史研究 成果作了肯定的评价,他认为赵翼应用归纳比较方法,。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这是他的 特点所在,也是他突破乾嘉考据学派的关键点。 此后,学者、史家对赵翼的研究渐多。金毓黻、钱穆、杜维运、仓修良、罗炳良等都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赵翼的历史哲学思想、史学修养、治史方法等方面。固尤为可喜的是,还 出现了几部研究赵翼与廿二史札记的专着,对赵翼的生平事迹、史学成就等进行系统 回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呻 天津:天津吉籍版社2 0 0 3 ,第4 9 - 5 0 页 田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呻 天津;天津古籍版钍2 0 0 3 ,第5 0 页。 缈金毓敲中国史学史 m 。重庆:国澎编译馆i i :版1 9 4 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岫,中华书局1 9 8 6 ;杜维运清代史 学与史家 m j 中华书局1 9 8 8 :仓修良主编中困史学名著评介第二卷 m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0 ;罗炳良清代乾嘉历史 考证学研究 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7 2 前言 研究。与此同时,还出现不少相关研究专论。 大体上说,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学者重点集中在赵翼的治史思想、 治史方法方面。首先,他们确定了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的性质,指出这是一 部考史与评史并重的史学著作;其次,他们肯定了赵翼及其廿二史札记的史学地位, 认为它是对乾嘉学派的一个突破。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赵翼的国家观, 关注他的史与诗的结合,关注他的研究对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的贡献和现代意义,从而拓 展了思路,开辟了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赵翼的生平经历和多方面的贡献得到 进一步研究。固有的学者致力于探求赵翼的治史动机。固有的学者致力于探求赵翼的治史原 则。 有的学者致力于探求赵翼的治史方法。 也有学者以正史专书为单位对廿二史札记 回杜维运赵翼传 m 时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 9 8 3 ;赵兴勤赵翼评传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白兴华赵翼史学新探 m 中华书局2 0 0 5 。 o 萧近仁:跋廿二史札记,志学1 9 4 5 ( 2 4 ) :管佩伟:赵瓯北之史学处置方法,读书通讯1 9 4 7 ( 1 3 2 ) ;赵西陆: 读赵翼 ,龙门杂志1 9 4 7 i 2 ;雷大受:赵翼及其史学著作,北京师院学报1 9 8 0 第3 期:刘及佳: 赵 翼的 , 史学史资料1 9 8 0 第4 期;施丁:赵翼的史学读 ,江海学刊1 9 8 2 第4 期; 仓修良:雅俗共赏的 ,杭州大学学报1 9 8 4 第4 期;李金堂:读赵翼 书后,史学史研 究1 9 8 7 第4 期;叶建华:赵翼论修史,浙江学刊1 9 8 8 第2 期。 固李君明乾隆大家赵翼( 文山师专学报2 0 0 0 年1 1 月)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赵冀的生平及其多方面的卓越成就,并考 察了产生赵冀这种杰出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原因:张其凤印泥鸿爪谈陈迹交情三世北平长大书家刘墉一家三代 与史学家、诗人赵翼交游考略( 潍坊学院学报2 0 0 1 年1 0 月) :王英志袁枚与赵翼交游考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2 年3 月) 、张其凤刘墉家族与赵翼交游考( c t t 会科学辑刊2 0 0 2 年第4 期) 分别研究了赵翼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了解赵翼的史学思想和历史哲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价值。 孵陈鹏呜经世致用:赵翼史学的价值取向( 的著述旨趣初论( 聊城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认为,赵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规切时弊,为清朝统治服务,因而重点考察明史及历代史事,以便从中找寻借鉴,取得了时人望尘莫及的成就:刘玲娣从 赵翼论宋辽金三史看其史学思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6 月) 从分析宋史、辽史、金史三史札记入手 揭示出赵翼鲜明的史学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赵永春拨冗诘通史求是正谬传赵翼对宋金关系史的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1 9 9 9 年第3 期) 通过分析赵翼对宋 金关系史的研究,赞扬了赵翼治史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张金铣 之札录( 史学史研究2 0 0 1 年第1 期) 认为,赵翼提倡史家秉笔直书相严谨求实的治史态度,反对讳饰和曲笔。白兴华赵翼的史学批评( 史学史研究1 9 9 9 年第3 期) 认为,赵翼本着求真求实的治史原则,明确反对任情褒贬的风气,深刻揭示史书编次中体现的史识;宋学勤赵 翼治史的求真精神( 史学月刊2 0 0 3 年第1 1 期) 论述赵翼通过考察历代正史,对一系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力 求持论公正,贴近于事实,展现了赵翼治史的求真精神。 婚丛静论赵翼的历史观与治史方法(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l 期) 从赵翼人道主义思想、史学思想、评史态 度、经世精神四个方面论述赵翼的历史观与治史方法;张爱芳赵翼论正史编撰( 河北学刊2 0 0 1 年第2 期) 论述了 赵翼对正史的探讨,还将赵翼与章学诚历史编撰主张进行对比,指出了赵翼所论的成就及其局限:罗炳良赵翼对野史文 献的认识与利用(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6 期) 考察了赵翼对野史文献的认识j 利用:赵兴勤论赵翼对史传 叙事方法的探究( 河池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梳理、归纳并剖析r 赵翼归纳出的史书编撰的七种叙事方法,即:直 叙法、类叙法、带叙法、附传法、家传法、回护法、春秋法:张金铣考据一比较一归纳 研究方法述评 (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论述了赵翼运用乾赢学派常用的考据方法考订各史、辨别史料,同时又以比较、归纳 等研究方法探讨古今治乱兴衰的历史变革:白兴华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 北京师范人学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重点 论述了赵翼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刘贵军 史学评论特点初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 第l 期) 认为廿二史札记在史学评论卜的成就弥补r 考据方面的不足,奠定了赵翼祚清代史学l 的突h j 地位:许苏 民赵翼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社会科学战线2 0 0 3 年第2 期) 、宋学勤赵翼史论的近代价值( 郑州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4 期) ,从赵翼的史学对近代历史研究的意义角度来探讨赵翼的史学成就。 3 湖北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 展开研究。王炳厝、徐家骥都深入分析和总结了赵翼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考证中的疏漏也 做了补证。张金铣通过对廿二史札记中新、旧五代史的研究,来探讨赵翼的史学 思想。圆 正史专书研究方面,也有学者开始注意赵翼的明史札记部分。白兴华认为赵翼廿 二史札记等著作探讨了朱元璋明朝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对明朝初年的吏治给予了高度评 价,代表了赵翼史学的特色和水平。 陈其泰也谈到赵翼注重对明代历史的反思问题,认 为就是从整个清代学术界来说,赵翼对于这一具有现实意义领域的探讨也是最为深入的。 ( 三) 基本思路 通过研究我发现,学界前辈虽然对赵翼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到赵翼的生平经历、 史学思想、研究内容和治史方法等。但有关赵翼明史方面的研究成就,还没有得到全 面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对于赵翼来说,明代是近世,赵翼付出的心血最多,所取得的成就 也最显着,所以更加细致全面地考察廿二史札记对明史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 揭示赵翼的历史哲学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史学思想和成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中国史学史特别是近代史学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正史、 特别是更好地利用明史。这些是本文选题的基本立足点。 本文主要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二明史札记的史学方法 三明史札记的史实研究 。王炳厝略论陈寿 迥护司马氏读赵翼 有感) ,福建学刊1 9 9 7 年第4 期:徐家骥试论赵 翼对 、 i x 书) 的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 0 0 0 年第l 期。 母张金铣赵翼论新、 的文献价值。j 史学价值,安徽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彩白兴华计治乱必哀,揭利弊得失论赵翼总结明代兴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l 期。 陈其泰赵翼史学:乾嘉学术的珍品,载c j 兴华:赵翼史学新探,中华书局2 0 0 5 。 4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赵翼虽然四十六岁就辞官归里,但是他早年的仕途生涯给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他曾 在京师为官多年,既曾目睹皇室贵族挥金如土、为所欲为、豪奢成风的颓废习气,又与京 师官僚士大夫频繁接触,对统治阶层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横索贿赂的种种恶行非常熟悉。 后来他又多次出任地方官,对地方官吏豪绅敲诈勒索、强取豪夺、腐化堕落的罪恶行为无 比憎恶,对下层百姓饥寒交迫、漂泊无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早已闲居林下的赵翼看到 国家面临动荡,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他常常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忧国思想, 并且力图通过历史研究,找到一些经验、教训,希望对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有所补益。他 的治史,与他当时的其它史家不同。他抛开琐细历史考证,重点考察历史上的政治得失、 制度成败,总结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试图提醒统治者注意,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由此, 赵翼的治史思想就呈现出其经世致用的特色,同时他重点关注正史,正史意识贯穿着其治 史思想的始终。以下将具体探讨赵翼的史学思想。 ( 一) 倡导经世 关注历代兴衰,以史为鉴是赵翼治史的一大目标。赵翼除继承了乾嘉考据学的朴实学 风,进行了大量精辟考据外,还能独树一帜,突出自己经世致用的治史取向。赵翼治史目 的就在于以史为鉴。他在廿二史札记小引里说:“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 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着之。自惟中岁归田,遭时承平,得优游林下,寝馈 于文史以送老,书生之幸多矣,或以比顾亭林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 吾岂敢。 其所谓“遭时承平,实则是言不由衷。当时的满清社会矛盾已十分突出, 封建统治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赵翼对此颇感忧虑。他试图从历史中搜寻“古今风会之递 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虽谦称不敢比拟顾炎武日知录, 而内心却仍然希望他的言论对于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能够起到一点作用。这从他晚年所写 诗中也可以看出:“一事无成两鬓霜,聊凭阅史遣年光。敢从棋谱论新局,略仿医经载 古方。千载文章令汝数,十年辛苦为谁忙? 祗应纸上空谈在,留享他时酱瓯香 。表面上 说不敢“从棋谱论新局”,但其积数十年之功,模仿医经载录“古方 自然是想留治今病。 关于这点,当时的学者已深有体察。史考大家钱大听在廿二史札记序中说:“读 。赵翼廿二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 圆赵翼瓯北集( 下) m f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第1 0 2 7 页。 s 湖北人学顺【:学位论文 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用之学,可坐而 言,可起而行者也。”很显然,赵翼治史目的就在于试图以“古代医方 治疗当时社会的 疾病,在于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其具体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详近略古,立足当世效用 赵翼生活的乾隆盛世,为清代国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乾隆晚年疏于朝政,重用和 坤,而和坤借势贪污纳贿,吏治大坏。上下官吏残酷剥削人民,贫民百姓苦不堪言,嘉道 年间,终于出现白莲教起义等事件。农民起义的最直接诱因就是难以忍受贪官污吏的剥削, 无法生存,才铤而走险。赵翼和社会下层比较接近,对于官吏贪赃枉法、勒索人民的情形 比较清楚,他深知如果当权者认识不到其中的危害,不能采取有效的方针、策略以缓和社 会矛盾,将对清王朝的统治极为不利。赵翼紧紧抓住为清朝统治服务这个中心,以反思明 代历史为重点,对明史进行研究。明代距离清代最近,各方面制度大都被清代继承, 因而其兴衰成败对清代最有借鉴意义。在取材时,赵翼首先选择明代历史中那些对清代具 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史实,展开深入细致的考察。所以廿二史札记中赵翼对于明史 的研究所占的篇幅,大大超过了其它任何一部史书。廿二史札记全书三十六卷,明史 部分占六卷,全书四十七万余字,明史部分七万二千余字,无论卷目还是字数,都占 到六分之一左右。篇中对明太祖朱元璋、明代的政治、明代的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都展开 具体论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其论述的问题有的还触及到清代社会非常敏感的话题, 比如文字狱的问题。这在当时的历史研究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2 、究心治乱,警示防微杜渐 赵翼研究历史多注重有关历朝历代兴衰成败的大事,同时注重探求事情发展变化的 过程。此种特点在其明史研究中也表现得相当的突出。 在明史研究中,赵翼对明太祖朱元璋得以从布衣到建立明帝国的原因作了多方面 的探讨。在“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 “明祖用法最严 “明祖重 儒”等条中,赵翼都作了相当精彩的考述。他指出:“明祖以布衣成帝业,其得力处,总 在不嗜杀人一语。一赵翼认为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但是各路诸雄只以子女玉帛为重, 肆意荼毒生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以救世安天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赢得了天下人 心,所到之处无不降服,成为他赢得天下的有力保障。 。钱人听廿二史札记序 a f 树民u 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8 3 5 页。 6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赵翼对明代吏治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研究了明初的吏治状况,注意到明太祖朱元 璋常常晓谕天下来朝的府州县官员:“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 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 同时又注意到朱氏以重典治贪,所以“一时吏治多可纪 ,出现了大臣相互荐举以及 大臣久任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注重整顿吏治的做法在其后世也得到了继承,“沿及成祖、 仁、宣、英、景、宪、孝诸帝,亦皆加意吏治,其有政绩卓著,往往特敕奖之 。随后 赵翼又研究了明代中后期的吏治状况。他认为到明代中后期,由于皇帝腐化,怠于政事, 吏治逐渐败坏,首辅专权,“操下如束湿 ,宦官专权,以致“士大夫趋权附势,久己 相习成风,黠者献媚,次亦迫于避祸,而不敢独立崖岸 。赵翼迸一步指出“嘉隆以后, 吏部考察之法徒为具文,而人皆不自顾惜,抚按之权太重,举劾惟贿是视,而人皆贪墨以 奉上司,于是吏治日蝓,民生日蹙,而国亦遂以亡矣 。明代中后期,朝廷不注意整顿 吏治,导致上下贪贿成风,国家考察监督之法成了一纸空文,最终成为国家灭亡的根源。 赵翼还以专条探讨了作为明朝监察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言官的蜕变过程。在“明 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条中,赵翼说:“明制,凡百官、布衣皆得上书言事 。,他指出“科 道之以言为职者,其责尤专,其权尤重 。然而他又指出,在有明一代言官建言的先后 风气也各有不同: 自洪武以至成化、弘治间,朝廷风气淳实,建言者多出好恶之公,辨是非之正,不尽 以矫激相尚也。 正德、嘉靖之间,渐多以意气用事 万历中,张居正揽权久,操下如束湿,科道皆望风而靡。迨居正病,科道并 为之建醮祈祷,此言路之一变也 万历末年,帝怠于政事,章奏一概不省,廷臣益务为危言激论,以自标异,于是部党 角立,另成一门户攻击之局。此言路之又一变也。 天启初,赵南星等柄政,废斥殆尽,及魏忠贤势盛,被斥者成欲倚之以倾东林,于是 如蛾赴火,如蚁集膻,而科道转为其鹰犬。此言路之又一变,而风斯下矣。 i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e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1 j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对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e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京:中华书局 京:中牛书局 京:中华书局 京:中华书局 京:中华书局 京:中华书局 京:中华书局 京:中华书局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第7 5 9 页 第7 5 9 页 第7 5 9 页 第8 0 5 页 第8 0 3 页 第7 6 0 页 第8 0 3 页 第8 0 4 页 7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崇祯帝登极,阉党虽尽除,而各立门户,互攻争胜之习,则已牢不可破,是非蜂起, 叫呶蹲沓以至于亡。 言官制度,本是为皇帝“广聪明,防壅蔽 圆而建立的一种监察制度,但到最后科道 言官却互相结党营私,成为权贵的鹰犬,反而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一大祸根。赵翼论述明 代言官蜕变的深意是发人深省的。 明代的宦官之祸是较为严重的。赵翼认为:“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 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他发现明代宦官权势的的大小存在一个变化过程。 明太祖时期,宦官是不得参与政事的,并且官秩也不得超过四品,但其后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明代宦官条中,赵翼对明代宦官权势的变化论述比较详尽,他认为:“明代宦官擅 权,自王振始”,不过当时趋附他的人还比较少;“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 ,但还 是有些士大夫对之不服;到刘瑾专权时,已经有廷臣成了他的心腹之人,只是“尚未靡然 从风 ;到魏忠贤专权时,“遂群起附之”,从内阁、六部到四方督抚,无不宾服在魏 忠贤的权势之下,“驳驳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在“明代宦官先后权势 条中,赵翼再 一次作了补充,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赵翼还列举了宦官利用权势收取贿赂的许多事例, 最后他指出宦官之所以能够倚仗权势、为所欲为的根源在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 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 他认为在明代宦官虽然弄权害民,但他们的权势始终没有能够 凌驾于皇权之上,皇帝可以轻易地剥夺他们的权势,可见,宦官专权是由于皇帝昏庸、懒 于政事造成的。 在论述这些有关国家兴衰成败的史实时,赵翼重视考察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过 程,或由乱而治,或由治而乱,或善始善终,或善始恶终,其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要关 注事情的发展变化,注意防微杜渐,将那些不利于统治的现象消灭在萌芽阶段。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由f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舀f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千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8 0 5 8 0 6 第8 0 4 爽。 第8 0 7 页。 第8 0 8 贞。 第8 0 8 贞。 第8 0 8 灭。 第8 0 8 贞。 第8 0 9 贞。 第8 0 9 贝。 8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3 、关注经济,重视国计民生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君子不言利的教条,但是赵翼抛开这些教条,在廿二史札记 中对有关民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做了研究。比如他注意到了历代官员的俸禄问题。在“明 官俸最薄”条中,他说:明代官员俸禄在明太祖时便已规定好了,“自后为永制,后又 通过“折色 “折银”“折绢 等方式发放,以至于明代“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没有官俸或官俸太薄,一方面会使得廉洁的官员难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会促使贪婪的 官员更加贪婪、残暴。除了在明史研究中,注意到民生问题,在对其它正史的研究中, 赵翼也多有涉猎。他在“后魏百官无禄条中认为后魏没有官员给俸禄的制度,以至于廉 洁的官员贫苦异常,而其它的官员贪赃枉法又难以禁止;他还指出“元初百官皆无俸 禄,多贪暴”等等。而宋代,官吏俸禄又太厚。在“宋制禄之厚“宋祠禄之制 “宋 恩荫之滥”“宋恩赏之厚 条中,赵翼揭露了宋代统治者“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的地步。赵翼对官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不可太高, 太高会竭尽天下之财力;也不可太低,太低会加剧官吏的贪赃枉法。关键在于制定一个合 适的俸禄制度,既可养廉,又不至于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赵翼对官吏俸禄的这些评论, 并非空谈,“清朝的俸禄制度,存在重大的缺陷,主要是俸禄很低,不足以维持官吏本人 和家属的生活,这不啻是驱使各级官吏对人民进行勒索和掠夺的动力 。赵翼论官吏俸 禄,正是针对时弊,有感而发的。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赵翼也非常关注这方 面的问题。在“明朝米价贵贱 条中,赵翼对明代前后的米价作了研究。他指出明中叶 以前,米价或“七、八石易银一两 、或“每粮四石折银一两 、或“每银一两买米二石 五斗 ,这一段时期,米价一直保持平稳,“民甚便之;但是到“崇祯中,始大贵。 崇祯四年,“斗米值银四钱”,“山东兵荒,米石二十四两,河南乃每石一百五十两 。 他指出米价高涨是因为战乱兵荒导致农业荒废造成的。高涨的米价必然导致其它物价的飞 涨,人民生活难以为继,纷纷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民多从贼虽是对广大人民的侮蔑, 却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 j i 树民廿- 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7 5 0 页 :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1 # 书局1 9 8 4 ,第6 9 1 页 1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毕书局1 9 8 4 。第5 3 4 页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m 北京:人民 版社1 9 8 4 ,第3 7 0 页。 j 二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仁书局1 9 8 4 ,第8 4 8 页 i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8 4 9 页 9 湖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赵翼对历史记载中有关民生方面内容的关注,是与他对现实中有关问题的关心分不开 的。在清嘉庆九年五月中旬。东南一带连日暴雨,大片良f f l 被淹,百姓难以度日。农历六 月初一,苏淞一带发生了饥民抢米事件,赵翼对此事曾有所记述:“甲子( 嘉庆九年) 夏, 梅雨过多,苏州以下多被水,不能插秧,米价顿长。贫民遂蜂起抢掠,直入省城,一日劫 案数十百起。城门昼闭三日稍定。吾常地势高,幸免淹浸,而粮价也贵。 从这些记述 中可以看出,赵翼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研究历史时都十分关注人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 问题,这是十分难得的。 ( 二) 重视正史 赵翼十分重视古代正史史料的应用,他的廿二史札记正是基于我国古代二十四部 正史史实来进行历史研究的。陈垣先生曾说:“赵瓯北札记廿二史,每史先考史法,次论 史事。其自序云:此编多就正史纪、传、志、表参互勘校,其有抵悟处自见,辄摘出, 所谓史法也 圆。这就是说赵翼的治史主要是以正史论正史,以正史内容部分相互证发。 其根源在于赵翼重视正史,认为正史的编纂不但取材广泛,而且编史者的态度也比较谨严。 二十四史中,不论官修、私修,诸如史记、汉书、新唐书与明史等均经过了 长期的修撰过程。“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况( 任) 安死后,迁尚未亡,必更 有侧订改削之功,盖书之成凡二十余年也。李延寿作南史、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 宋子京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迁作史之岁月更有过 之。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 正史是史家通过仔细斟 酌,反复修改而成的,其所叙史实当然可值得信赖。 对于明史的研究,赵翼主要采用的依然是正史明史中的材料。例如在论述明 太祖朱元璋“以不嗜杀得天下、“重儒 、兴“胡蓝之狱 等论题时,多采用 :明史 本纪以及诸大臣传中的材料。在论述宦官权势的变化、宦官权臣收受贿赂、以及明朝先后 起义军的情况,也都时采用明史各传中的材料。在发表对一些史事的看法时,赵翼有 时还借用明史传赞中的观点加以说明。如对大礼之议、对明末三案的评价,赵翼就参 用明史中不少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赵翼反对用野史中的材料来诋毁正史的做法。他说:“惟是家少藏书,不能繁征博采, 以资参订。闲有稗乘脞说,与正史岐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闲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 函赵翼瓯北集( 下) m 1 :海:i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第1 1 8 9 页。 兰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l o 月:前言。 二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1 页。 1 0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 免贻讥有识。”他认为,当初史家修史时广收材料,所谓野史中的材料他们未必没有收 集到,而之所以没有采用是有其原因的,现在如果拿这些野史材料来驳斥正史的讹误,这 种做法是错误的。他在廿二史札记小引中说:“是以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 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 当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 中也运用了许多稗官野史、个人文集中的材料,他并不完全排斥野史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他是采取“博采汇参”、“参互勘校 的方法来处理史料的。 ( 三) 推崇明史 “每史先考史法,次论史事” 是赵翼廿二史札记的撰述方法和基本特点。赵翼 特别推崇明史,给明史以很高的评价,他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 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 之完善者。” 他认为明史之所以最为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久功深 明史从康熙十七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初才修成进呈,历时六十余年,并且所用的 纂修官都是“博学能文,论古有识 之人。赵翼指出:“古来修史,未有如此之日久而功 深者也 。他统计史记成书前后二十余年,欧阳修、宋子京修新唐书,亦有十七 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达十九年,而汉书的成书也经历了数人之手,这些史着 堪称良史。与此相反,元朝末年修宋、辽、金三史,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明代虽然两次 设局修元史,但总共耗时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 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 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 m ,f 树民廿二史也记校证 m f 树民廿二史十l 记校证 m e 树民廿_ 二史札记校证 m e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e 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1 0 月:前言。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7 2 1 页。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7 2 1 页。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7 2 l 页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2 页。 1 1 淑j 匕人学顼上学位论文 2 、纪事详实 史书以真切再现历史为己任,语焉无稽或语焉不详,都是应当遂免的。赵翼认为,明 史纪事详实,在这方面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明史在康熙时丌始编修。康熙朝离明 朝不远,而且许多纂修官还是明代的遗老遗少,这样“见闻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 真”。其实明史的初稿在雍正元年即己完成,后来又经过几十年的订正,“或增或删, 或离或合,故事益详而文益减 ,所以在史实上能做到立论准确,所谓“功罪互见,枉 幸并呈,几于无一字虚设。虽篇幅稍多,而非此不足以尽其曲折,执笔者不知几经审订而 后成篇。 赵翼还认为 明史“博揽群书,而必求确核。盖取之博而择之审,洵称良史, 不参观于各家记述,不知修史者订正之苦心也 。正因如此,明史才成为五代以后比 较完善的一部正史。 3 、体例精到 部良史,除了史料充分可靠以外,对史料的处理方法也非常科学。赵翼认为明 史体例精到,对史料的加工处理十分得法。如明史中诸列传所记人物的分合安排就 非常合理。赵翼指出:“明史则数十人共一事者,举一人立传,而同事者即各附一小传于 此人传后,即同事者另有专传,而此一事不复详叙,但云语在某人传中。 这样可以避 免杂沓、内容重复、卷帙浩繁的现象,另一方面,必要的内容又可以依照这种互着别裁的 方法保存在正史中,不至于“尽归泯灭一。这正是“修史者之苦心也 。 4 、立场公允 赵翼认为清代纂修明史时,态度是严谨的,立场是公正的。他以明史为袁崇 焕翻案一事为例。袁崇焕为明末抗清的忠臣良将,由于清军使用离间计。被诬与清暗通, 遭崇祯帝诛杀。当时朝野上下一片愤恨之声,一致认定袁崇焕是卖国贼。明史纂修官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直书其事为之澄清,袁崇焕之冤才得以昭雪。赵翼评论说:“使修史 时不加评改,则卖国之说久已并为一谈,谁复能为辩诬者。于此可见明史立传之详慎。是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 十- 纠民廿二史扎记授b e m ,北京:中华书局 l :树民廿二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牛书局 e 树民廿二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 f 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m 北京:中华书局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9 8 4 第7 2 1 页 第7 2 1 页 第7 2 3 页 第8 3 4 页 第7 2 2 页 第7 2 3 贞 1 2 一明史札记的史学思想 非功罪,铢黍不淆,真可传信千古也 。赵翼盛赞明史公正不曲,同时也表现出他 本人是非分明、公正平直的胸怀。 赵翼对明史有关“大礼议之争的客观处置态度也深表赞许。嘉靖皂帝是以藩入 统,他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援引古例,认为嘉靖皇帝当 尊孝宗为皇考,而改尊生父兴献王为伯考;另一派认为,嘉靖皇帝是继统非继嗣,不应该 尊孝宗为皇考。明史处理这个问题时,在继嗣派毛澄等列传中“既详其援引古义之疏 圆,在继统派张璁等传中“又详载其继统非继嗣之疏 ,这样让阅史者根据自己的立场、 观点去判断是非。而又在毛澄等传赞中说:“诸臣徒见先儒成说可据,而忘乎世宗之与汉 哀、宋英不同,争之愈力,失之愈深。 以此来表明纂史者自己的立场。赵翼认为这种做 法“真属平允至当之论,可为万世法矣 。在“李福达之狱”、“刘基廖永忠等传 、 “周延儒之入奸臣传等条中,都论及明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焊接工艺深度探索压力焊技术面试模拟题集
- 2025年牛肉加工厂员工招聘面试指南与模拟题及答案
-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场道面质量诊断测试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病原与宿主防御(含免疫、微生物、寄生虫)》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初级西餐厨师烹饪技能模拟考试及答案指南
- 2025年煤气作业面试宝典模拟题及解析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全经济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烷基化工艺安全操作模拟题及解析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审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GB/T 37915-2019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GB/T 27746-2011低压电器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器(MOV)技术规范
- GB/T 22237-2008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GB/T 13667.3-2003手动密集书架技术条件
- 导轨及线槽项目投资方案报告模板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 复旦大学<比较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书法的章法布局(完整版)
- GB∕T 10429-2021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型式和基本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