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k i k s t e r s t f i r st ab s t r a c t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i s n t a n e w s u b j e c t t h a t i s i n q u i r e d i n t o o n t h e b a s e o f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h i s t o r i c i t y . ma n y t h i n k e r s h a d i s s u e d t h e i r v i e w p o i n t s b y d i f f e r e n t m e a n s a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o f p h i l o s o p h i c h i s t o r y . b y p u t t i n g t h e p r e v i o u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o r d e r ,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e r r o r a r e a s a n d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i n p h i l o s o p h i c h i s t o r y : ( 1 ) b e c a u s e i t h a d n t b e e n r e a l i z e d t h a t h u m a n b e i n g i s t h e o n t o l o g i c a l b a s e o f s o c i e t y ,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w a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m y s t i c a l s t r e n g t h , o r u n d e r s t o o d f r o m p u r e n a t u r a l v i s i o n . ( 2 ) t h o u g h i t h a d b e e n k n o w n t h a t s o c i e t y i s t h e o n e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w a s d e n i e d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p a r t i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b o u t h u m a n b e i n g . t h u s , t h e a u t h o r s h o w s f r o m t h e v i s i o n o f s o c i a l o n t o l o g y t h a t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i s b o t h a n o p e n c o u r s e w i t h h u m a n b e i n g s a c t i v i t y a n d a f r e e a n d s p o n t a n e o u s o n e w i t h o b j e c t i v e l a w s . a t t h e s a me t i m e , f o r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h e o r y ,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d u a l i t y o f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f r o m t h e v i s i o n o f v a l u e . t h e o r y d i r e c t s p r a c t i c e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a u t h o r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o u t l e t l i e s i n h a v i n g t h e v i s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e x t r i c a t i n g t h e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f r o m p r e d i c a m e n t . o n t h e o n e h a n d , b e c a u s e t h e p r e s e n t h a s a n i n t i m a t e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 , w e s h o u l d s e e n o t o n l y t h e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t y , b u t a l s o t h e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 o n e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s o c i e t y i s n t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u n i t y i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c o u r s e , a n d i t c o m b i n e s w i t h n a t u r e a n d h u m a n b e i n g i n t i m a t e l y . t h u s , w e s h o u l d n t b e d e f i n e d i n t h e v i s i o n o f s o c i e t y , b u t p u t s o c i e t y , h u m a n b e i n g a n d n a t u r e i n t h e s a m e o n e . a t t h e s a me t i m e , w e s h o u l d f a c e u p t o t h e p r e d i c a m e n t o f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c o s t k e y wo r d s : h i s t o r i c i t y ; t h e v i s i o n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 t h e v i s i o n o f n a t u r e ; t h e v i s i o n o f v a l u e i t , 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 - - , , 乙 暑 硕士学位论文 m1 s f e r si i i f s i 一、引言 ( 一)历史性概念辨析 历史性概念是我们探讨社会历史性的立足点, 把握了这一概念, 可以说 对社会历史性就具有初步的认识。 因此, 在切入正题以 前, 对历史性这一概 念进行探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前奏之一。 历史性是描述存在物存在方式的一个概念,正如伽达默尔所说: “ 历史 性这个概念说的并不是关于某种的的确确就是如此存在的一种事件的联系, 而是关于存在物的存在方式, 这样的存在物生活于历史之中, 从根本上说只 有通过历史性这个概念才能被理解。 ” 川当 然, 笔者认为 在这里的“ 并不是” 若改为“ 不仅仅是” 应该是一种精当的表达。 但这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 们关心的是历史性作为一种存在物的存在方式要说的是有关存在物的一种 怎样的存在状态。在传统的本体论视野中, 存在表达的是一种实体性东西, 就是说存在被看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的、 始终在场的自 然现存的东西, 比如对 柏拉图来说是理念,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它是本质, 对黑格尔来说它是绝对精 神, 在尼采看来则是权力意志。 但这样理解存在却无法说明存在物为什么对 我们是这样而非别样地出 现, 即事物是如何存在的?海德格尔正是看到传统 本体论有关存在问 题理解的这一弱点后指出: “ 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 以 时间 为视野。 ” z 1 我们 知道时间 标志的 是事 物的 存在方式,其本质就在于 它带来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是运动和变化的主宰。 因此,以时间为视野来理 解的存在就打破了传统本体论中把存在静止化的观点, 为我们理解存在本身 提供了新的视野。 历史性概念正是在对存在物的时间性理解中被引入并被赋 予了丰富的内涵。 当然, 历史性作为存在物的存在方式, 并不是对存在物存在状态简单地 作一时间性的描述, 它与时间性的存在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别。 具体体现为时 w 德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全集 ,第 8 3页,林资治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7 年 版 。 12 德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第 1 页, 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 9 9 9年版。 事) :万 士 学 立 1 z 间只是对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一般性表达, 它均匀地由过去流向现在, 再由现在流向未来, 呈现的是不可逆的单向流程, 而历史性则是时间性的具 体化. 正如卢卡奇所说: “ 历史性的事物 不仅包含着一种一般的运动, 而且 总是还包含着一种变化的方向” 。【 如果说时间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纯外 部的量的尺度, 那我们可以说, 历史性则代表这个运动的质的方面, 揭示的 是事物的内在的质的存在机制。 具体地说, 历史性这一存在方式包含以下内 容: 第一,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互动统一。在历史性的视野中,事物的 存在状态不是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线性流动, 而是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互动 整体统一。 首先, 过去、 现在和未来是一个统一整体. 作为时间性的到时或 展现, 时间是整体时间, 没有纯粹过去的时间或纯粹将来的时间, 时间总是 包含着将来、现在和过去的时间,存在物的出现或显现,是将来、 现在和过 去的一起到时的结果。 其次, 过去、 现在和未来是互动的统一。 任何现存的 事物都不是在某一时间点上做 “ 自我旋转” ,它既由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 同时自 身又蕴藏着未来事物发展的胚胎。 过去不是一种被取代了的过去和死 去了的过去, 过去总在场, 它融合于现在中。当然, 这种融合不是征服, 不 是消除, 而是消解或分解地成活于现在之中, 现在于是在消解过去中拓展和 丰富了自身。 将来不是现在不在而以后才存在的什么, 它是现在就作为一种 可能性而存在. 第二, 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性特点。由于时间在历史性的视野中, 是过 去、 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互动统一, 因此, 历史性所揭示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就在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互动统一中呈现出过程性的特点。 一方面,随 着时间的流逝, 新事物不断突破旧事物的限制而生成着, 使事物的运动和变 化呈现出非连续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 新事物无论如何摆脱不了旧事物在其 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的影响, 旧事物始终以持存的形式 隐于新事物中, 这又使事物在不断进行新与旧更替的非连续性中又呈现出连 续性的特点。 过程性正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在这样的过程中, 任何 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孤立静止地进行的, 它处于不断的自 我生成和 自我 i 卢卡奇: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上) ,第, 页,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 a士学位论文 % i a ti f e r s t h p s1 5 创造之中, 使不相同的事物又表现出相通性。 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 历史 的过程性“ 在下列事态中达到其最终的终点: 既虽然一切都过去了, 但一般 并没有消逝, 这种消逝同时是一种变化, 在消逝中总有变化, 在变化中 总有消逝,并且总是在各种变化的没完没了的洪流中建立历史联系的延续 性” 。1 1 1 ( 二)社会历史性及其理论建构 历史性是存在物的存在方式, 这一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同. 然而, 在历史 性的外延问题历史性是否是一切存在物具有的普遍特性上, 却引起了不 小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自 然是否具有历史性。 尽管对自 然历史性的探讨 不是本文的重心, 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却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 历史性的本质内容。 流行的观点认为历史性是社会的“ 专利” ,自 然是不具有历史性的。其 理由主要在于社会是人所组成的有机共同体,自 然是无人参与的纯粹事件。 因此,自然“ 这一历史是非常漫长的时期, 按照人类生活的标准, 它最引人 注目 的方面是相同事物的重复.在这个意义上,自 然是非历史的” 。 2 1 而社 会历史中“ 所有的本质, 都是人们能够用来记忆, 并因此而能保存为未来之 因素的东西,因 此, 对于人类来说,时间获得了唯一的历史性意义” 。3 1 对 于这种否定自 然历史性的观点,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反问就可以发现其荒谬之 处。 如果自 然是非历史的, 人及人类社会又是如何从自然界长期演化而来?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 然界生 生不息的历史性图景。 因此,自 然历史性的客观存在并不能以人的因素而被 否认,历史性应是一切存在物的普遍特性。 否认自 然历史性的观念虽然比较狭隘, 但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把握社会 历史性的关键在于正视社会中人的因素的存在, 社会历史性就是在人的能动 活动参与下的历史性。 然而, 在人的能动活动参与下的社会历史呈现的是何 o l 德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全集, , 第 2 1 德1 雅斯贝 尔士: 历史的 起源与目 标). 1 3 1 同上 8 5页, 林资治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2 7 0 页,华夏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肇 b - 士学: u a k : 全 文 种态势的历史性过程?本文所探讨的社会历史性正是由此问题生发出来并 对其进行理论建构。 哲学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 关注, 其深刻的思想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往往令人折服。 但是, 笔者在精心的 检索后, 发现既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不足和缺憾:( 1 ) 由于没有认识到 人在社会中的本体地位, 社会的历史性因此在人的活动的自我生成之外, 于 是社会历史性过程就成为超验力量的表现或确证, 或者以自然相对于社会的 优先地位为根据而以纯粹自然的眼光把社会的历史性过程机械地等同于自 然历史过程。( 2 )虽然有些思想家认识到社会的独特性在于社会是人的社 会, 但是,由于对人的存在状态的片面理解, 使社会在他们看来失去了历史 性的过程特点; 同时, 存在着相通性的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也被人 为地分割为两个毫不相关的过程, 社会历史性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性也由此被 否认。 针对以上存在的理论缺陷, 笔者在具体考察哲学史所探讨的社会历史 性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 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 一方面从人本视角 透视社会历史性过程是在人的活动参与下的自 我生成过程, 也是在人的活动 参与下的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开放过程:另一方面 从自然的视角审视在人的活动的参与下的社会历史性过程, 又是一个受客观 必然性规律制约的自 在自发的过程。 力图突破哲学史上对社会历史性探讨中 存在的不足, 指明社会历史性过程既不是纯粹的人的活动过程, 也不是纯粹 的自然历史过程, 而是二者所呈现的动态统一过程。 同时为了争取理论上的 完整性, 笔者在以人本视野和 自然视野探讨社会历史性过程的基础上, 又从 价值视野的角度揭示出社会历史性过程所带来的价值效应的二重性, 即进步 中伴随着代价,代价又推动着进步。 理论上的探讨最终是为社会现实提供指导。 进而, 笔者针对现代社会所 处的困境,试图以社会历史性的眼光为走出困境寻求出路。 : 髯 硕士学位论文 i k s t e r s r h e si i 二、社会历史性理解的误区及根源 有关社会历史性思想的明确表达, 散见于哲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 的思想中, 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的历史性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 资料,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使一些哲学家否定社会具有历史性, 也是从反面提供了探讨社会的历史性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 由于时代的限制, 哲学史上社会历史性思想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呈现为时代的误 区。集中起来,主要有三大误区,即超验论、自然论和个别论。 ( 一)误区之一:超验论 所谓超验论, 即认为社会所呈现的历史性状态, 是超越于社会之上的且 独立自 存的某种外在力量作用于社会的结果。 其基本特征是:( 1 ) 超验力量 的实体性。 在社会之外独立自 存的超验力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 是隐藏 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某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且永恒存在的支配力量。 ( 2 )社会历史过程的依赖性。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自 身的独立性,其 变化和发展的趋向, 始终受某种实体的控制, 其内部力量的创造和发挥, 仅 是外部力量外展的手段而己。 超验论因超验实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态,其中以奥古斯丁万能的 “ 上帝”及近代被神化的 “ 理性” 最为典型。 1 .万能的“ 上帝”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神学的角度第一次表达了根据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 统一来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观, 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最深刻地表达了这 种社会历史性意识的历史哲学家。 首先, 他由对时间的困惑而引发的对时间 所做的深层次思考, 为其历史性地理解社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亚里 士多德的时间观以测度事物运动的物理时间为特征。 然而, 奥古斯丁在对时 间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发现时间的观念并不是如此简单, “ 没有人问我,我 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 】 尽管如此,奥古斯丁还 川 奥古斯丁: 忏悔录) ,第 2 4 2页,商务印书馆,1 9 9 4年版。 硕士学位论又 、 ! 入 si f 尺 、r 叹 卜 肇 是洞察到了时间的历史性特征, 为其历史地解释社会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打 开了突破口。 其次, 奥古斯丁以上升的、 直线前进的线性社会历史观取代了 希腊哲学的循环社会历史观。 在希腊哲学中, 时间虽意味着流变, 但更多地 是流变中的循环, 即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从某 一点出发运动变化最终又回归到此点,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 在自我意识 极端贫乏的古希腊, 社会历史观就免不了遭受自然循环论的命运。 循环包含 变与不变两个因素, 但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 于是,古希腊具有淡薄 的事物流变的历史感在追求永恒的旗帜下丧失了仅有的意义而走向历史性 的反面。 而奥古斯丁以线性时间观克服循环时间观, 把社会历史从循环的命 运中拯救出来, 赋予其不断直线前进的历史性意义, 使社会历史的面貌大大 改观。 他认为社会本身的存在和性质具有为时间所需要的那些特点, 它不是 一个永恒的实体,在历史上适时地出现,适时的消失,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由此,他断言人类历史共有婴儿期、少年期、 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五种 年龄, 相信历史在天命的指引下, 必定朝着天国的终极意义和目的上升变迁。 这种以神学目的论表达的“ 天上之城” 终将取代“ 地上之城” 的历史进步观, 相对于古希腊的历史循环变迁观,应该说是一种超越。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开创了社会历史观的新局面, 然而在中 世纪神学的统治下, 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历史观深深地打上了上帝的烙 印。在他们看来, 上帝是创造一切的最高存在者和创造者,是社会运动、变 化和发展的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必然根据、绝对价值和神圣的设计者。 奥古斯丁指出, 上帝是全智全能的, 它根本不需要任何现成的质料, 就可以 从虚无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因而, 上帝是一切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据。 既然上 帝创造了万物, 人当然也是上帝创造的。 那么由上帝创造的人就必须以上帝 为存在的根据和活动的尺度, 这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必然存在的依赖关 系。于是上帝成了人、社会和万物的尺度。因此, “ 历史的过程并不是人类 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因为上帝的目的就是一种对人类的目的, 是一种要在人生之中并通过人类意志的激动而体现的目的;在这一实践中, 上帝这个角色仅限于预先确定的目的并时时确定着人类所渴望的对象” 。川 f 0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 ,第 4 5页,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1 1 . s 丁 e r s r h e s s 这里就出现了矛盾, “ 在一种意义上,人是整个历史的行动者,因为历史上 所发生的每种事件都是根据人的意志而发生的; 而在另一种意义上, 则上帝 才是唯一的行动者, 因为只有靠神意的作用, 人的意志的活动在任何一个给 定的时刻才能导致这一结果而不是另一种结果” 。 川 “ 再有,在一种意义 上, 人就是历史事件所要发生的目的, 因为上帝的目的就是人的福扯,而在 另一种意义上, 人的生存又仅仅作为完成上帝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因为上帝 创造了 人,只不过是为了假手人生来实现他自己的目 的而已。 ” 2 上帝的客 观目 的和人类的主观目的的全面对立, 即被设想成上帝的目的表现为把某种 客观计划的历史是不顾人类的主观目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观念, 即人类的目的对历史的行程是不可能左右的, 而决定历史行程的唯一力量则 是上帝。 于是, 较之此前的历史观而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督教线性历史观在 上帝主宰的阴影中,显得黯淡失色了。 2 .神化的 “ 理性” 自 文艺复兴以来, 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大力呼唤和张扬人的理性, 用理性 来解释一切, 包括人和人的社会历史。 所以许多思想家将近代称为 “ 理性的 时代” 。 在这个时代里, “ 宗教、自 然观、 社会、国家制度, 一切都受到最无 情的批判,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 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 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 1 “ 理性”的最初提出是对抗中世纪的 “ 神性” 。在上帝统治的观念中,人处 于附属和被动地位, 社会历史是上帝力量的外展. 而对理性的张扬, 使人及 其生存的社会摆脱了神秘主义的束缚, 取得了独立自 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文 艺复兴以 来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看来, 理性是人区别于神性和兽性的 一种最基本的属性和能力, 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培根“ 知 识就是力量”的口号,笛卡尔的 “ 我思故我在” ,标志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 成熟及人的理性地位的确立。 人的理性的确立和运用, 大大改变了中世纪所 描绘的社会历史面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摆脱了上帝力量的控制, 找到了其 最基本的立足点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历史过程放置于现实的基础 同上 同上,第 4 4 -4 5 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3 卷) ,第4 0 4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 肇 硕士学 三 ; 扮 又 丈乡/ r 入 城 下 卜 r 、 上,为克服对社会历史的神秘主义阐释找到了突破口。 虽然近代历史哲学是反对神学的历史构造, 认为历史的主体不是超验的 上帝而是人本身, 历史、 社会都是历史地出现,由人创造的, 但是, 社会在 近代哲学看来, 一方面是理性的, 合目的的进步过程, 似乎一切都是由人的 理性和自由意志在操纵; 另一方面, 历史又是一个和自然同样的合乎规律的 必然过程。 人的一切创造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不可能站在一个超越历史 的地方纵观历史整体, 人对历史必然性毫无办法。 理性归根到底就是历史的 规律性。因此, 近代的历史哲学, 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迫使 作为历史主体的理性按照近代历史哲学的内在逻辑, 一步一步地发展为一种 超验的, 实际上与基督教神学的上帝有同样形而上学的东西, 即由人的主体 理性发展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理性,尤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极点。 “ 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一一把整个自然的、 历史的和精 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 变化、 转变和发 展中, 并企图 揭示 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 在联系。 ” 川黑 格尔对社会 历史的 探 讨是在精神领域中的纯理性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他认为,“ 哲学用以 观察历史的唯一思想是理性这个简单的观念: 理性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历史 因 此是一个合理的 过程。 ” 2 1 而在这里,理性脱离了 人的主体理性的 涵义, 成为独立于人与社会过程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即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 绝对 理念是世界历史的基质, 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演化过程的产物。因此, 黑格 尔哲学虽然提供了一幅世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但是, 这幅图景的根基是建筑 在绝对理念的沙滩上, 因此它不能科学地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在过 程,不能揭示出社会历史图景的现实根基。 虽然超验论因超验实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着眼点, 比如基督 教由上帝的操纵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到了近代, 上帝操纵历 史的思想, 逐渐被一种相信世界是合乎理性的、 有规律的、 有秩序的理性发 展的信念所取代. 但这并不能掩盖它们具有形而上学的相似性, 即都相信社 l 1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3 卷) ,第5 1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t z j tgl 黑格尔: 历史哲学 ,第4 7 页,王造时译, 上海书店出 版社,1 9 9 9 年版。 肇 硕士学位论文 k i a s 丁 e r s丁 h e s i % 会历史受在人之上的某种超验实体的支配。 超验实体的活动不是在社会的活 动之中并通过社会活动起作用, 而是被设想为在社会历史之外起作用并主宰 着它,即并不是内在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之中而是超越于其上.这样, “ 历史 过程的单一的实在分裂成两个分离的东西, 一个决定者和一个被决定者、 抽 象规律和单纯的事实、 普遍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 普遍被假设为以其自己而 存在并且为了其自己而存在: 然而在那种孤立状态中他们却仍然设想它在决 定着特殊事件的进程. 普遍这样被以时间的过程中孤立出来之后便不在过程 之中起作用, 而只是对那个过程在起作用。 时间过程是一个消极的东西, 是 被一种无时间的、 对它起作用的外来力量所塑造的” 。 川 ( 二)误区之二:自然论 近代以来由于自 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及社会效应, 科学主义成了一切方法 的基础和规范。 因而, 在强调和张扬科学理性的时代, 社会历史科学就难以 摆脱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深深地打上其印迹。 哲学家总是习惯于把他们的自然 观模式推行于社会生活, 以自 然为蓝本和参照来思考社会历史和以自 然科学 的方法来研究和规范社会历史。因此, “ 自 然论”即以自 然的历史性观念来 解释社会历史性的变化和发展也就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 这样, 对社 会历史性的自 然主义解答就深深地打上了还原论的痕迹, 即把社会类比于自 然或把社会作为自 然的一种延伸形态来解释社会历史性过程。自 然论的解 答,主要以实证论为代表, “ 历史的过程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在性质上和 自 然的 过 程是一样的。 n 2 1 而 斯宾 赛提出的 社会进 化论则 突出 表现了 对社会 历史性理解的自 然主义特征. 斯宾塞曾断言, 只要还存在认为社会秩序不顺从自 然规律的信念,就不 可能彻底承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斯宾赛以拉马克和达 尔文的自 然进化论为蓝本, 以自 然界的进化规律思想为基点, 提出了社会进 化论。他把世界分成三个基本领域:无机界、有机界和超机界即社会世界, 认为这三个领域服从统一的进化规律。 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 人们结成社 0 1 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 ,第6 2 页,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12 1 同 上, 第 1 4 5 页 、 肇 0士学二 ; 全 又 i i a s p k f ! e ; 会才逐渐变成社会动物。 社会并非人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而是自 然界长期 演化的结果。 社会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自发的过程, 它如同有机体一样会生 长发育, 从各部分相似的未分化状态成长为各部分不同的分化状态。 以实证 论为代表的自 然论, 尤其是斯宾赛的社会进化论, 使我们走出超验论的栓桔, 找到了探讨社会历史性的自 然立足点和根基。 在实证主义者看来, 从自 然中 脱离而出的社会, 是在自 然自 发选择及自 在运动中产生的, 其自身脱离不了 自然的特性, 永远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纳入自然体系之中, 其基本变化和发展 必然遵循或依照自然的演化或进化规律. 由此, 以自然历史性来解释社会的 历史性或把社会还原为自 然来解释其历史性的思想, 就获得了最基本的依据 即社会是自然的产物, 社会是自 然的一部分. 从此种意义上来说, 实证主义 的这种社会还原论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尤其从我们现实中自然和社会系统的 失衡, 更确切地说, 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忘却了自 然这一永恒的前提而 造成的失衡, 也无疑会发现实证主义还原论的价值所在。 社会永远是自 然的 一部分, 试图违背这一规则把社会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作法只会导致人类自身 的毁灭。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证主义者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思维方式的转换。近代以来,一直强调的是人的理性、 社会的进步及社会对自 然的改造和征服. 自 然在这种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框 架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其应有的崇高地位, 沦为人和社会的奴隶, 任其宰 割。 而自 然在实证主义者视野里以社会母亲的角色出现,自然的价值也就得 到了基本肯定,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 然和社会的不对等地位, 为我们重新认。 识自 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思维起点。 虽然这种社会还原论的思想从自 然和社会的关系角度看有其值得肯定 的一面, 但对社会历史性本身的探讨却未切到要核之中。 尽管社会不能脱离 自然且永远作为自 然的一部分而存在, 但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具有 自身的内在规定性。 具有内在规定的社会在自然过程的参与中必然呈现出由 这种内在规定性所制约而呈现的不同于自 然过程的历史性特征。 自 然论者的 简单还原法,使社会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呈现的历史性特征融于一般过程之 中,最终丧失了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将 社会力量和 社会因素 片面地加以自然化, 不利于把历史、 社会作为人的活动的过程来理解, 这正 一 肇 b )6 士学位论文 u s t , e s t i i r ci s 是自 然主义进化论社会学的弱点。 ”l ( 三)误区之三:个别论 以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学派抓住自然论者的弱点进行激烈的 批判, 明确反对自 然论者把社会生活看作是无个性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在 不同层次上的自 发运作过程, 认为用自 然科学的方法处理历史现实是把具有 生命的东西强制地同僵化的一般性捆绑在一起。 于是, 肯定自 然和社会的区 别或者把社会当作不同于自 然的特殊物, 就成为新历史主义学派批判自 然论 者尤其是实证主义者立足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把 “ 自 然”和 “ 社会” 看成是在某种意义上各具特征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并不是新历史主义学 派的独创,它是从 “ 康德和黑格尔时代,继承下来的传家宝。 ”2 1 正如李凯 尔特所说, 康德“ 在哲学中结束了自 然概念的独霸地位。 这就是说, 他也在 理论上把自 然科学的 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在启蒙运动时代用于历史的 文化生活时在实践上必然会遭致彻底的失败一一从一种自以为合法的地位 下降到一种相对合法的地位,从而把自 然科学的方法限制于专门的研究。 ” 3 1 因此, 实证论自 然主义的复兴在与德国 传统思想发生抵触时, 新历史主义 学派立刻以 批判的武器捍卫自 身的思想成果。 但是, 新历史主义学派在强调 自 然和社会的区别时与康德、 黑格尔时代相比 走得更远, 几乎遗忘了德国哲 学中对于理解历史生活极为重要的因素而走向极端化、片面化。 正如上所言,新历史主义学派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区 别。他们认为社会不同于自 然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 正是由于人的活动的参与, 才使社会成其为社会, 才使社会与自 然明确区分 开来。 当然, 强调人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新历史主义学派 的最终落脚点,他的目的仅在于抓住实证主义忽略的因素展开强有力的批 判。 应该说, 新历史主义学派的这一武器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触到了实证主 d i 于海: 西方社会思想史 ,第2 1 7 页,复旦大学出 版社,1 9 9 3 年版. : 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 ,第 1 8 ,页,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德】 h 李凯尔特: 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第 9页,徐纪亮 译,商务印书馆, 1 9 9 6 年 版 。 肇 b f 士学二 论又 i i a : n ti : p f s i ti 义的致命点。 但是, 从人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可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是 使社会历史性从自然历史性中突现出来, 肯定社会的历史性特征, 并赋予其 不同于自然历史性的特殊性; 二是把自然和社会绝对对立起来, 以自然的规 律性和社会的人的特性否定社会具有的历史性特征。 这两种结果刻画的是有 关社会历史图景的两幅不同画面。 前者是社会在与自 然的相互依存中呈现出 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是一幅整体和谐的画面, 而后者则是在社会与自然的 相分离中呈现为杂乱无章的无数个体事实的堆积。 而新历史主义学派描绘的 正是后一种画面,尤其是李凯尔特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他看来, 由人所组成的社会这一经验现实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杂多。 “ 每个现实之物都 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特有的、个别的特征” , 1 1 “ 现实是由 特殊和个别之物 组成的,从普遍的因素中决不能构成现实” , 2 1 因此,在一切都是个别的、 不重复的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任何规律性, 而自 然界只有一般的东西, 因而 存在着规律性。 这样李凯尔特就把社会历史作为个体事实的堆积放在一般性 和普遍性的自 然规律的对立面, 社会和自 然被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王国。 李凯 尔特的这一思想代表了新历史主义学派对社会历史性所持的基本立场。 在他 们看来, 历史性仅指由变异性带来的异质性和个别性。 李凯尔特指出历史概 念指的是 “ 就其特殊性和个别性而言,只发生一次性的事件的概念” 。 3 1 而 且这一历史性的变异只发生在社会历史性的领域。 因此, 社会历史的本质就 在于它是由个体事实所组成, 而且, 个体之所以称为个体, 那是由于它被鲜 明的界限把自身之内和自 身之外清楚的区别开来,而与其它一切事物相割 裂, 从一个体导致另一个体的过程和发展这样一个事实被弃之不顾。 正如柯 林伍德所评价的: “ 他没能看到赋予过去事实以价值的乃是这一事实,即它 们不是单纯的过去的事实, 它们不是死去的过去, 而是活着的过去。 ” 4 1 “ 历 史的本质并不在于它是由个体事实所组成,不管这些事实可能是多么有价 值, 而是在于从一个事实到另 一个事实的过程或发展。 ” s 1 于是,李凯尔特 i 1 1$ h 李凯尔特: 文化科学与自 然科学 ,第3 1 页,徐纪亮译,商务印书馆, 1 9 9 6 年版 . 12 同 上, 第4 1 页 p l 同 上, 第1 7 页 h i 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 , 第 1 9 3 页,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i s l 同 上。 第1 9 2 页 。 :曼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f s s 在反自然论中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只强调社会历史的个别特性, 而忽略个别 事件进程中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历史事实就变成了不相关联的偶然事件, 彼 此仅处于同样的时间和空间、偶然性、相似性和因果作用的外部关系中。 ( 四)误区的根源 对社会历史性的回答存在的上述误区, 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缺乏以人为 本的社会本体论视野。 人本思维方式的缺乏, 一方面使理论的探讨者, 即使 意识到人的因素的存在, 但最终还是把社会历史过程看成是由超验力量的预 定过程; 或者完全忽略社会中人的存在, 最终以自 然历史过程来涵盖社会历 史过程, 使社会历史性失去了自 身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 使其对人作出孤立 性的、 机械性的解释。 历史主义学派虽然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从人出发 解释社会个体性的历史特征, 但是在历史主义学派的视野中, 作为传统的存 在, 由过去、 现在走向未来的可能性生存的人被理解为不相关的个体, 于是, 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也失去了历史性的意义。 因此,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 就成为我们走出误区的基本出发点。 当然,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 并不 意味着对社会的历史性的理解仅从人的角度, 毕竟社会的历史性过程虽然是 人的活动的参与过程, 但这只针对的是社会历史性的特殊性而言, 要想从整 体统一中把握社会的这一过程, 必然不能忽视社会在与自 然的相通中又呈现 为一个自 然的历史过程,也不能忽视社会自 身存在的自 在自 发的运动过程, 同时, 社会历史过程中包含的价值底蕴也不可避免在其整体统一中占有一席 之地。 鉴于此, 笔者在立足于人本视野的基础上, 又从自然视野和价值视野 对社会的历史性过程进行了探讨,力求形成对社会历史性过程的整体认识, 以避免误区中视野的片面性. 肇 6 jt 士学位论文 l 1 , ; f r ti 川 ! f di c 三、社会历史性与人、自然和价值 ( 一)人本视野中的社会历史性 历史性是存在物的存在方式,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 都是在历史性中生 成和发展。 然而, 这二者的性质和意义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在于,自 然中存 在的是纯粹的事件, 而社会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组成的有机共同体. 人不 仅是社会的主体, 而且在社会中处于本体地位。 所谓本体,即存在物之所以 存在的终极原因、 终极基础、内在本质和终极目的。 人之所以是社会的本体 就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终极构成基础, 是全部社会活动和全部社会关系的原 因、本质和目的。 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是人为的, 历史什 么也没做, “ 创造这一切, 拥有这一切, 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不是 历史 , 而正是人,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 r 1 “ 社会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的 人的活动 和关系的存在” , 因此, “ 社会的一切复杂的现象形态及其特性都根源于人的 存在、 活动和联系及其互动的复杂性, 社会的一切变化最终都是根源于 人和人的活动这些变量的活动” 。阴社会历史的一切复杂外观都是从人的存 在这个根本上生发出来的。 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这种本体地位使人及人的任何 活动都己加入总体意义上的社会历史过程之中, 影响着社会历史现象的实际 进程或意义生成, 因而人的因素对于社会历史进程或意义的参与、 加入, 使 任何欲采取旁观中立的观察者立场去看待社会的历史性都成为不可能。相 反, 只有把人的因素对社会历史过程的参与性、 加入性考虑进去, 才有助于 对社会的历史性作出正确的解释。 当然我们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一种现实的人。 人之为人其首 先就在于他的目的性、 意识性、自 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些与动物相区别的 根本特性又决定着人之存在意义决不是现成的存在物, 而是一种“ 去在”的 可能性存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 可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清理出来的各种 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2 卷), f 1刘远传: 社会本体论, ,第2 4 页, 第 1 1 8 页,人民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9 1 9 7 2 年版。 年版。 :彝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丁 h e s s 性质都不是 看上去如此这般地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 属性 ,而是对它 说 来总是去存在的 种 种可能方 式,并 且仅此而己 。 ” i i i人的 这种可能性的 存 在决定了人在通过活动塑造、 确证自己的过程中, 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个特定 的时刻和水平上, 而是不断投入到全新的创造活动中, 永远保持着自 身的开 放性, 从而具有不确定性、 未完成性的特征。 人的不确定性、 未完成性和开 放性正是通过人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自 觉能动活动折射出来, 并凝聚于作为活 动产物或作品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中, 从而构成了社会历史性的客观 根据并成为理解社会历史性不可回避的前提和出发点. 正是由于人的存在和 人的活 动的 参与, 社会 才呈 现为 在 人们世世代 代的 创 造活 动中的“ 生成” 过 程, 而不是由诸如上帝或理性等超验力量所作用的“ 预成” 过程。 历史性的 社会也由此具体地表现为时间中的传统性存在及对立足于传统社会上的现 成社会的超越性存在。 1 、传统性 人是一种向着未来的存在, 其独有的目的性、 自 觉性和意识性使其始终 与过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以记忆或回忆及文化积累或积淀的形式保 存过去的基础上开拓、 发展和完善着自 身。 而社会实际上就是有目 的有意识 的人的自 觉活动而已, 因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不是从无到有, 而是从有到 有,它总是在既有活动的基础上运动着和发展着。 “ 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 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 一定的生产力总和, 人对自 然以 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 成的关系, 都要遇到前一代传给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