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在美国的传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诗经在我国可谓是人人皆知的文学典籍,其研究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 而其在海外也不乏研究者,即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有不小的语言障碍,也 有不少学者在对诗经进行翻译、进行研究。可惜国内关于诗经在美国的传 播研究状况的著述非常少,甚至不少人误以为诗经仅仅是我们的诗经,美国 人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的,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本文即旨在介绍诗经在美国 的传播状况,借助传播学的“五w ”模式,从其传播、翻译、研究诸方面,来对美 国的诗经传播状况进行梳理、探讨。希望可以略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缺。 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绪论、结语和论文的三章主体部分。 绪论:介绍我国目前对诗经在美国的传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对诗经 译本的研究,对国外学者发表的关于诗经的论文的介绍情况,对传播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研究价值等方面。 第一章:“诗经在美国的传播”分为三节,第一节“诗经在美国的传 播者”,介绍诗经在美国早期的传播者传教士与诗经,以及美国学者 和在美的华裔学者对诗经所进行的传播;第二节“诗经在美国的传播媒 介 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诗经藏书情况,美国东方学会对诗经的研究, 以及相关的学术期刊所刊登的有关诗经的论文概况;第三节“诗经在美 国的反响”介绍诗经对美国诗人尤其是意象派诗人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在美国的翻译”分为三节,第一节“诗经在美国的翻 译概况”,介绍了包括美国诗人、美国学者以及在美的华人学者对诗经所进 行的翻译;第二节“庞德所翻译的诗经 ,分析、介绍了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 德对诗经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翻译。第三节“葵晔集中的诗经翻译” 介绍了在美的华人罗郁正、柳无忌对诗经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及其翻译理念。 第三章:“诗经在美国的研究”分为五节,选取了五篇发表在美国学术期 刊上的论文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包括麦克诺顿:诗经中的复合意象、王靖 献的诗经研究对套语理论的应用、m a r kl a u r e n ta s s e l i n :从汉赋中探寻鲁 诗对关雎的解读、苏源熙:重章叠句与“和而不同”、宇文所安:文字的重复 与人类的繁殖五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括。 关键词诗经美国 传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h i j i n g (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 i so n eo ft h em o s tw e l l - k n o w nl i t e r a t u r ec l a s s i c s i n c h i n a , a n dt h e r ea r ev o l u m i n o u ss t u d i e sa b o u ti t i ta l s oa t t r a c t ss o m es c h o l a r sa b r o a d , e v e ni na m e r i c aw h i c hi so nt h eo t h e rs i d eo ft h eo c e a n ,i ns p i t eo fl a n g u a g eb a r r i e r , s o m es c h o l a r sh a v et r a n s l a t e da n ds t u d i e di t r e g r e t f u l l y , i nc h i n at h e r ea r ef e ws t u d i e s o nt h es p r e a do fs h i j i n gi na m e r i c a , s ot h a ts o m ep e o p l em i s t a k et h a ts h n gm e r e l y b e l o n g st ou s ,a n da m e r i c a n sa l m o s tk n o wn o t h i n go f i t i ti sh u g em i s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a i m sa tt r i m m i n ga n d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s p r e a do fs h i j i n gi na m e r i c ai nt h ea s p e c t s o f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y , e t c b yv i r t u eo f “f i v e 、驴m o d e l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f u l l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r e f a c e ,t e x t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e t h r e ep a r t s ,t h et e x ti n c l u d e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p r e f a c e :i n t r o d u c e sm o d e mc h i n e s es c h o l o r s r e s e a r c h p a p e ro ns u c hi s s u e s e x p l a i n st h ec o n c e p t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q u a l i f i e sm y p a p e r sa r r a n g ea n di n t r o d u c et h ev a l u eo fm yp a p e r c h a p t e r o n e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e a r l y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i na m e r i c as u c ha s m i s s i o n a r i e s 、a m e r i c a ns c h o m r sa n dt h ec h i n e s ea m e r i c a nr e s e a r c h e r s ;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l i b r a r yw h i c hh o u s e st h ef i l e sa b o u t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 c h a p t e rt w o :i n t r o d u c e s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o f 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 p o i n t so u tt h ei m p o r tv e r s i o no f e z r ap o u n da n ds u n f l o w e rs p l e n d i d c h a p t e rt h r e e :p i c k so u tf i v ep a p e r sw h i c hp u b l i s h e di na c e d e m i cp e r i o d i c a lt o d e t a i li t sc o n t e n t s i n c l u d e sa m e r i c a ns h o l o r s sp a p e ra n df a m o u sc h i n e s ea m e r i c a n 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i e st h ew h o l ep a p e ra b o u t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b o o ko fs o n g si na m e r i c a 2 k e y 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丛筮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2 垒垒 导师签名: 日期:趔! 堑: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受到重视,同样 也是海外汉学界研究的关注点之一。自1 7 世纪来华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 ( j h m a r i ed eb r e m a r e ) 节译了诗经后,诗经即开始了在欧美世界中的 传播和研究。可惜国内关于诗经在国外的传播研究状况的著述非常少,甚至 不少人误以为诗经仅仅是我们的诗经,外国人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的,这 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诗经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研究水平并不 亚于我们,在越南也有吟诵诗经的传统,即便是在与我们相隔遥远的美国, 也不乏诗经的爱好者和翻译者、研究者。这些人们以他们孜孜不倦的翻译和 研究在遥远的彼岸充当着诗经的传播者,他们中有博学的传教士,有才气逼 人的诗人,有漂洋过海求学异乡的华裔学者,也有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都有 一个共同的身份诗经在美国的传播者、翻译者和研究者。所以说,诗经 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总结的课题。 一、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 一) 我国研究诗经在欧美流播的开启 有关诗经研究的海内外学术交流自2 0 世纪8 0 年代就己开始,但比较集 中和具有规模的学术交流则出现在9 0 年代以后。尤其是在1 9 9 3 年第一届诗经 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国学者对国外的诗经研究开始有了较多的论述。 目前,笔者所找到的论文中,1 9 9 3 年刊登在第六期文学评论的周发祥的 文章 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是最早的一篇,该文分上、下两篇来介绍诗 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状况。上篇介绍了经过传教士的接触和翻译,诗经 逐渐走进西方世界,并在西方汉学界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翻译和介绍。并探索了传 播媒介和途径,接受与影响等问题。下篇则介绍了诗经在西方的研究现状。 介绍了西方研究的包括诗体研究、民俗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帕里一劳德理论的 应用、意象研究几个方面以及西方对于“诗经学”研究的反思。 关于此方面的专著,有宋柏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由北京语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出版社于1 9 9 4 年出版。该书按照我国惯常对古典文学的分期以及文体的划分 介绍了它们在国外的流传情况,所论除涉及欧美外,还大量谈及日本、韩国,因 为其涉及面广阔的缘故,其中关于诗经在国外的传播仅仅数页。重点介绍了 诗经在欧美以及日本的翻译,对其研究介绍较少,仅仅谈及国外对诗经 研究工作的三个大致范围:社会学研究、美学价值研究以及对“风”“雅”“颂” 的研究。 此外,由学林出版社于1 9 9 7 年出版的黄鸣奋的著作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 之传播也对诗经的海外流播有所介绍。作者借助于互联网络的发展,利用 网络资源检索了一些国外著名大学的藏书,以及发表的论文情况。简要介绍了数 篇国外学者尤其是华裔学者研究诗经的论文,而没有深入指出论文的思路, 观点等等。材料相对丰富,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从其所列的论文来看,国外 学者对诗经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研究、意象寓意研究、音乐研究、社会民俗 研究等方面,视野较为开阔。 ( 二) 对于诗经译本的研究 诗经向欧洲的流传始于1 7 世纪传教士的翻译,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 直到1 8 世纪才出现了英译本,此后,即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各种翻译的版本 因为其时代不同的原因,诗经的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最初的转译到 后来的忠实于原文,“不增译,不意译”,再到后来的韵译,也即“以诗译诗”, 从最初以欧洲为中心的翻译到后来2 0 世纪下半叶时的以美国为重心的翻译, 诗 经的翻译经历了丰富的过程。 我国学者对于诗经在国外的翻译版本的研究论文主要是包延新、孟伟合 写的论文 英译概述,发表在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上,该文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以及中国本土诗经进行英译的重要翻译家 和译本进行了扼要的评述,同时也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原 则,从而造成了翻译成果的不同风格。与此同时,还简要论及了不同的版本在其 所处时代以及后代所产生的影响。 吴结评的论文西方诗经学的形成及其特征,发表在宜宾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7 期,此文在论及西方诗经学形成时,就法国、英国、俄国以及美国对诗 经的翻译状况,介绍了一些具体篇目的翻译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诗经在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外翻译的版本的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代,为后来的学者按图索骥寻找原著提供 了方便。 另外,吴结评另一篇论文英语世界里的 研究,发表在宜宾学院 学报2 0 0 6 年第9 期,将诗经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基本面貌进行了分阶段论述, 其第一阶段即是诗经的译介阶段,在这篇论文中,他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诗 经重要的翻译译本以及影响较大的英译版本,并举出英译之后的回译例子,将 其与诗经原文进行比较,以说明西方翻译家的翻译理念。 ( 三) 对国外诗经研究的评介情况 随着诗经在海外的翻译不断增多,有关的研究也逐渐在相关国家开展起 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引进新的理论,新的 研究方法,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也有助于推进我国学者对诗经进行 思考和研究。 夏传才的论文国dn - 研究新方法的得失,发表于文学遗产2 0 0 0 年第6 期,对被引入诗经研究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着重评介了 用传统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的方法,将文学本体论和语言学引 入诗经研究的方法,以及用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理论来考察诗经的 方法。并对以上种种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评析,论述了其不同研究方法 的得与失,指出其可资借鉴之处,也指出了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与其相应,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沛霖的文章海外 研 究对我们的启示,发表在学术研究2 0 0 6 年第6 期,则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海 外诗经研究的新动向和特点,指出了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主要 是1 建立诗经研究的世界观念;就是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把诗经研究 放到世界范围的学术体系中,从世界学术的高度来认识诗经学的发展。2 重 视诗经学的传统,包括历代对诗序和诗教的阐释;3 发掘诗经在当 代精神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他认为“文艺作品的认识作用和美感作用诚然重要, 但以培育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人文教育更为重要”,而“海外学者很重视并注意发 掘诗经的伦理道德内涵”。4 重视学术观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前面提到的周发祥的文章 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在下篇中详细介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西方对于诗经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有从失律合律角度进行的诗体研究, 有从原始风俗入手进行的民俗学研究,还有从“套语”即“在同样韵律条件下习 惯用来表达某一特定的基本思想的一组词语”的理论来对诗经中重复出现的 用语进行考察,以及西方对于诗经中意象的研究。 而吴结评的论文英语世界里的 研究则认为,目前,西方的汉学研 究主要有三个特点,1 进一步从历史角度通盘审视中国文学的研究;2 中西文学 的碰撞开始了西论中用的研究;3 翻译更加雅致化与精确化。 二、本文的宗旨 通过搜集和整理我国学者对西方学者研究诗经成果的评介论文,笔者认 为,我们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从1 9 9 3 年到现在,仅仅有寥寥数篇 论文谈及西方学者的诗经研究,并且论文探讨的方向大多是介绍欧洲的翻译 概况和大致的研究情况 诗经最初被介绍到国外是在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 但是上世纪5 0 年代起,诗经研究的热潮逐渐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然而我国 关于诗经在国外的传播状况的论文涉及到在美国的情况的介绍往往非常简略, 对诗经在美国的传播情况的介绍以及具体分析还不够。本文的关注点即在于 诗经在美国的传播。主要依据材料为国内学者的概述性论文、专著以及美国 本土出版的与诗经相关的学术杂志如哈佛亚洲研究( ) 、学会会刊如美国东方学会杂志( ) 、学术著作等,并参考了一部分美国本土重要的图书馆如国 会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诗经的中文藏书情况。 传播学是- - n 新兴的学科,2 0 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对传播以及大众 传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二战后,传播学在美国开始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1 9 4 8 年,拉斯维尔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 了“五w ”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传播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对谁传播, 以及得到了什么样的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不仅首次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 程,而且为以后的传播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即拟从诗经在美国的传播者、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3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以及诗经在美国的翻译和研究等方面着手,对一个多 世纪以来尤其是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的诗经在美国的状况进行梳理。其中传 播者重点介绍在传播过程中,将诗经以各种形式介绍到美国境内的不同身份 的人士,包括传教士、赴美华人以及美国学者。传播媒介主要介绍了诗经在 美国进行传播所依靠的主要的媒介,包括学术杂志、出版刊物、图书馆藏书等。 传播效果主要讨论了诗经对美国的现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 影响。而诗经在美国的翻译主要介绍了诗经在美国的不同风格的翻译, 重点介绍了庞德的意译、美籍华人的直译和意译。诗经在美国的研究主要介 绍的是美国的学者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诗经所作的学术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诗经在美国的传播 第一节诗经在美国的传播者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部分,自春秋以 降,诗经不仅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在世界范围内也传播颇广。早在5 世纪中 叶之前,诗经就已经传入日本;明清之际,在西欧地区开始有诗经的翻译 和研究出现;自1 9 世纪始,诗经开始了在美国的传播。 一、传教士与诗经在美国的传播 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19 世纪中叶才起步。1 7 8 4 年( 乾隆四十 九年) 8 月3 0 日,随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港,中美开始有了贸易往 来。1 8 3 0 年,第一批美国传教士乘坐美国商船来到中国,美国开始了在中国的传 教活动,也同时开始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美国早期的汉学家以传教士为主 体,也有一些大学教授和外交官员等,而这些人大部分具有双重身份,某些传教 士同时也担当着外交官的身份,如写出了中国总论的传教士卫三畏( s a m u e l w e l i sw i l l i a m s ) 同时也是外交官。 将诗经介绍到美国的最初的传播者是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美国传教士。 1 9 世纪3 0 年代,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福音,他们在进行传教的过程中,也积 极参与到中国的教育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如创办教会学校,翻译出版书籍,创 办报刊杂志等。他们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通 过这些活动,他们不仅将自己的文化科学介绍到中国来,也将他们感兴趣的中国 文化介绍给了自己的国人。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也进入了传教士的 视野,成为他们传播到美国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之一。 在美国,一般必须大学毕业以后才能继续攻读神学,神学院毕业以后方能被授 予神职。根据美国传教士卫三畏( s a m u lw e l i sw i l l i a m s ) 1 8 5 5 年的统计,在此前 来华的1 1 0 名美国传教士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其中还有2 3 人获得了博士 据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丁韪良早年曾就读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1 8 7 0 年被纽约大学授予名誉法学 博士学位,狄考文是杰斐逊大学的高才生,来华前曾担任中学教师,林乐知二十 二岁时就获得了埃默里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具备较坚 实的西方文化基础,同时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理解力,因而具有沟通中西文化 的能力和条件,这可以说是美国来华传教士能够接触并理解中国的古典典籍诗 经的前提条件,也为他们将诗经介绍到美国提供了可能。丁韪良就是其中 的一个杰出代表。 丁韪良( w i l i l i a m a l e x a n d e r p a r s o n s m a r a t i n ,1 8 2 7 1 9 1 6 ) 号德三, 又号冠西( 此号为恭亲王奕 斤所赠) 。他是晚清时期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他在中国 生活了整整6 2 年( 1 8 5 0 1 9 1 6 ,其中有四年的时间不在中国) ,除传教士的身份 外,还曾担当过外交翻译、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 的总教习 等,甚至还被皇帝赐予了二品顶戴。在这些身份之外,他也还是一位汉学家,作 为一位在中国生活逾六十年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是近代为数甚少的几个熟悉中 国典籍和社会各阶层生活,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学,能用官话和宁波方言进行交流, 并能以漂亮的中文写文章和书籍的外国人之一,也是最早向西方特别是美国介绍 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学者之一。可以说,他在研究和向西方介绍中国方面颇有成就。 丁韪良的汉学著作相当丰富,作品有翰林集( h a n l i np a p e r so re s s a y so n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l i f eo f c h i n e s e ) 、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杂诗( c h i n e s el e g e n d s a n do t h e rp o e m s ) 、中国的学问或学问界( 也译作中国谈丛) ( t h el o r eo f c a t h yo rt h ei n t e ll e c t o fc h i n a ) 、汉学菁华、中国人:他们的教育、哲学 和文字( c h i n e s e ,t h e i re d u c a t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l e t t e r s ) 、花甲记忆 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又译作六十年记) ( ac y c l eo fc a t h y o rc h i n as o u t ha n dn o r t hw i t h p e r s o n a lr e m i n i s c e n c e s ) 、觉醒中的中国( t h e a w a k e n i n gc h i n a ) 以及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抒情诗( c h i n e s el e n g e n d sa n d l y r i c s ) 等等。有学者曾评论说:“在当代的西方汉学家中,目前已经很难找到 象丁韪良这样对于汉语和中文的各种形态如此精通,对于中文典籍和通俗作品如 除此之外,丁韪良还翻译有万固公法等国际法著作,天道溯源等有关基督教著作以及格物入门 和格物测算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一 5 籍。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熟悉,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如此了解,以及西学根底如此深厚的人了。 在这些著作中,丁韪良多次提及诗经。在他自传性的著作花甲记忆 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一书中,他说:“在我来华的三个月内,即当我 刚刚可以理解老师的讲课时,我就开始用功的研究文言,先从宗教论文和中文故 事入手,接着开始研读经典,在头五年中就读完了作为中国文学基础的九部主要 著作。”( 即尚书,易经,诗经,春秋,周礼及诸子的著作) 在他 的其他著作中,也有涉及到诗经的记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抒情诗中, 丁韪良曾节译了诗经中的三篇诗经唐风蟋蟀、小雅斯干、大 雅抑;在汉学菁华一书中,除翻译的诗经片段外,他还对诗经进 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这表明他不仅对诗经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对其艺术手 法等也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可以说,丁韪良对诗经相当熟悉,也对诗经 在美国的传播起到了开山的作用。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的后期( 1 8 9 0 年左右) 逐渐开始对中国的诗歌感兴趣,并 尝试着翻译了一些他认为不错的中国诗歌,其中就有诗经“唐风”中的蟋蟀、 “小雅 中的斯干、“大雅”中的抑,此外还有班婕好的怨歌行,李白 的长干行,贾谊的鹏鸟赋和一些无名氏作的抒情诗,后来他将这些抒情诗 与同时翻译的一些中国神话传说结集为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抒情诗出版。明恩 溥 回忆起时说:“尽管这本小书( 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抒情诗) 的每一部分价值 各有不同,但却都是丁韪良在所写作品中最引以为豪的,含有一些令人钦佩的译 作以及一些早就该在美国闻名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原始珍品。”固有学者研究也认为, “这本书的第三第四部分中译介的中国民间传说和历代抒情诗最有意义。 因为 “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被介绍到西方去的寥寥无几,丁韪 汉学菁华后记,丁韪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 ,2 0 0 7 ,第3 8 7 页 花甲记忆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美】丁韪良著,沈弘恽文捷郝田虎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3 1 页 明恩溥( a r t h u rh e n d e r s o n s m i t h1 8 4 5 - - 1 9 3 2 ) 又作明恩普,美国传教士,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将 清千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囤留学。 王文兵,通往基督教文学的桥梁:丁韪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介绍和研究,载于国际汉学第十五辑, 任继愈主编。郑州:大象i i 版社,2 0 0 7 ,第6 5 页 王文兵通往基督教文学的桥梁:丁韪良对中田语言、文学的介绍和研究,载于国际汉学第十五辑, 任继愈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7 ,第6 5 页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良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拓性的翻译工作。” 不仅仅是这些翻译性的工作,丁韪良还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其著作中,也不乏对诗经总体特点的介绍性文字,“这部诗集含有3 0 6 首诗 歌作品,其中包括了歌谣,颂歌和祭歌。书中选取的歌谣反映了周公当时所分封 的各诸侯国的风俗,它们所展现的社会分工的质朴,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繁文缛 节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他认为是孔子对诗经 进行了删改,“为了确保这种道德的纯洁性,孔子或他的先辈们对于这些作品进行 了鲍德勒式的修改。孔子认为所有的不洁都已经被删除殆尽,他宣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尽管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学界已有相对一致 的看法,“孔子删诗说”在当今已经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否定,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 主要身份是传教士的丁韪良能有这样的认识却也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也认识 到了诗经的“兴 的特征:“在结构上,这些诗歌大都采用叠句。他们通常 以某个诗意形象作为开篇,如麇鹿的哀鸣,或水鸟的啼叫等等。尽管这些形象与 诗歌主题之间并无明确的联系,但总会在每个诗节的开头或结尾重复出现。 他对这些诗歌更有自己的理解和有异于中国眼光的理解。他认为诗经小 雅斯干是孔子“在诗经中未加评注地收录了一首宣扬男尊女卑,对后世 影响深远的歌谣”。在翻译的诗句后面,他不无遗憾地说:“倘若这位圣人当时能 更为谨严,在这首歌谣后附注一句评注,以示异议地话,那么他将能扭转后世的 多少人间惨剧啊。” 在讲述自己在浙江布道期间频频遇到的溺死女婴的现象时, 他更加完整的引用了诗经中的这段话,来表达自己对这类事情的无法容忍:“乃 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唣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 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无父母怡罹。 而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花甲记忆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中,他则 毫不费力地引用诗经中的片段来表达对现实的情况的议论和看法。“在京城寻 汉学菁华后记,丁韪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 ,2 0 0 7 ,第3 8 7 页 汉学菁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 ,2 0 0 7 ,第6 0 页 汉学菁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 ,2 0 0 7 ,第6 0 页 汉学菁华,丁匙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f s 局( 香港) ,2 0 0 7 ,第6 l 页 汉学瞢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 ,2 0 0 7 ,第6 1 页 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美 丁韪良著,沈弘恽文捷郝用虎译,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3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找合适的住所期间,我和家人在北京西城门外三英里处的一所寺庙里度过了一个 夏天。寺庙的一个庭院里有两株漂亮的雪松,这引起了正在筹备修复宫廷建筑的 官员的注意。他们想要砍倒松树来做大梁,和尚不愿意,因此请我来协调一下, 我请求他们留下松树,并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诗,诗的头两句是:蔽芾甘棠,勿 翦勿伐。这句诗极为文雅地道出了樵夫啊,放过那棵树吧之意。那个官员 听到我这个蛮夷援引这句古诗,非常吃惊。他答应我放过这两棵树。”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传教士,丁韪良在阅读诗经时并没有脱离其宗教背 景,这使得他选择翻译诗经的篇章时以及理解诗歌时常常从道德的角度来进 行取舍。如唐风蟋蟀一诗讲贵族意识到享乐应当有节制,这与基督教所宣 扬的节欲的宗旨不谋而合,小雅斯干与其宣扬男女平等的思想相悖,他便不 客气地批评。但是,他作为向美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值得 我们重视的,他的翻译作品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二、美国汉学家及华人学者与诗经在美国的传播 诗经在美国的最初的传播者是传教士,虽然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形成 较大的规模,其所传播的也只是一些表面上和较为肤浅的诗经知识,而且其 中不乏误解和错误,但他们所起的开拓性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1 8 7 6 年,在传教士、汉学家卫三畏的主持下,耶鲁大学首先开设了中文课 程,并聘任他为耶鲁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位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尽管因为身体的 缘故,卫三畏并没有正式在耶鲁学院授课,但他经常发表演讲,接待前来拜访的 大学生们,在他的晚年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时间, 他曾说: “过去的几周中关于中国我就讲了好几次了。 卫三畏晚年生活的另一重要活动 即是修订此前曾出版过的中国总论,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美国人研究中国的最 早的权威名著,甚至是“数代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 。在这部著作中,他系 统论述了中国的地理、法律、教育、经典文献、雅文学、科学、宗教等等诸方面, 在其论述中国经典文献的一章中,他介绍了理雅各所翻译的几首诗经,如静 其所引用的诗句是诗经召南甘棠中的一句。 卫三畏,其原名为s a m u e lw e l l sw i l l i a m s ( 1 8 1 2 1 8 8 4 ) ,是美国著名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其中 文名卫三畏,出自论语李氏:“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著有中国总 论、英华韵府历阶、汉英韵府等,并曾主持编辑 中国丛报。 卫斐列,顾钧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2 9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女、南有乔木、大雅瞻印、小雅斯干等,并将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与西方的故事进行比对来对其进行介绍,如将瞻印讽刺褒姒的故事与罗马历 史上的阿格丽品娜和拜占庭历史上的普尔喀丽亚相比,而将国风中的女子与 所罗门所描绘的妇女特征来进行相同的比较,通过这样的介绍,用西方人所熟知 的故事来介绍诗经中诗歌的含义以及其所讽喻的故事,便于西方人理解和接 受。他还给出了自己对诗经的评价,认为“诗歌中的最高境界在第四部分( 即 颂) ,但全书都值得细读”。这样的评价无异于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以吸引西 方的读者通过阅读数篇诗经中的诗歌从而引起对全书的兴趣。 在耶鲁大学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后不久,哈佛大学也于1 9 7 9 年开设中文课程, 并聘任了一位中国人戈鲲化为中文老师。戈鲲化,字砚昀,一字彦员,生于清道 光十八年( 1 8 3 8 年) ,于1 8 8 2 年病逝于波士顿。他天资聪颖且刻苦努力,于官话 和古典文学都有较高造诣,是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儒士、诗人。他曾在美国驻上 海领事馆任职,后曾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以及中文教师,1 8 7 9 年时,受 其中文学生美国人杜德维的推荐,与哈佛大学签订合同赴美任教。虽然他在 哈佛任教仅仅四年,所教学生也不过四五名。但他以他优雅持重的性格以及深厚 的文化背景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并成为1 8 8 0 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引人注目 的贵宾:“1 8 8 0 年的毕业典礼打开了本校历史新的一页。在全体出席的教员中,坐 着一位古老的中华帝国真正的成员,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与会者都会感到戈鲲化这 位中文教师的出现和他的使命,正在创造出一种神秘的联系,连接着他来自的古 老的国度和我们所属的这个年轻的国家 戈鲲化除了教授汉语之外,更为哈佛的教授们特别开设了中国诗文讲座,有 时候还应邀到教授俱乐部去演讲,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诗人,有着温文尔雅的诗 人气质,对诗歌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认。他虽是作为语言教师被聘任到哈佛,但 却并未局限于此,而更多的是选用了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来自觉地传播中国 文化,要把中国的诗歌传播到美国。为此,他曾专门编纂了诗歌教材华质英文, 其中收录了自己创作的1 5 首诗作,既有中文原诗,又有英文译文,还有对诗中词 卫三畏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 4 6 页 卫三畏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 4 9 页 何立编, 美籍华人说美国北京:华夏比版社,1 9 9 8 ,第1 4 5 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句、典故的英文解释。华质英文中一首子忠伯甫生集诗几乎皆为借用诗 经中的诗句: 子忠伯甫生集诗 四方既平,丰年穰穰。五月斯螽动股,夜未央。乃生男子, 其泣哩哩。母氏劬劳,或息偃在床。我心则说,神保是飨( 叶) 。 父母先祖,顾子蒸尝。于焉佳客,率由旧章。弥月不迟,吹笙鼓 簧。肆筵设席,我姑酌彼兕觥( 叶) 。燕笑语兮,载弄之璋。美 如玉,美如玉,俾尔炽而昌。焉得萱草,长发其祥。曾孙寿考, 寿考不忘。卜尔百福,自天降康。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集句诗。所谓集句诗是是截取了前人一代、一家或者是数 家的诗句,拼集而成的诗歌( 词) 。“集句”一词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但它 的创作,由来已久,早在西晋时傅咸即已有七经诗。宋以后,集句颇为盛行, 清时也有大量文人创作集句诗,其连缀记诵之才极为工巧敏捷,浙西词派的创始 人朱彝尊的蕃锦集中,即有不少集唐人诗句来传达己意的集句诗( 词) 。如其 生查子咏“别思的一首:“杨柳映春江,露叶凝愁带。独立俯闲阶,离别人 谁在?千里梦难寻,恨极同填海。本是细腰人,数急芙蓉带。 在此词中,首 句用崔国辅诗,次句用卢照邻诗,三句用韩俚诗,四句用杜甫诗,五句用温庭筠 诗,六句用吴融诗,七句用陆龟蒙诗,八句用李商隐诗。撷取了不同诗人的诗句 构成了表达自己情感的诗篇。 戈鲲化的这首子忠伯甫生集诗也是一首集诗,集取了诗经风雅颂不 同篇章的诗句而成。“四方既平”出自大雅江汉、“丰年穰穰白天降康” 出自商颂烈祖、“五月斯螽动股”是豳风七月的诗句,“夜未央 出自 小雅庭燎、“乃生男子其泣哩唣载弄之璋”出自小雅斯干、“母 氏劬劳 出自邶风凯风、“或息偃在床”出自小雅北山、“我心则说” 出自召南草虫、“神保是飨卜尔百福 出自小雅楚茨、“父母先祖 出自大雅云汉、“率由旧章出自大雅假乐、“弥月不迟出自鲁颂圈 宫、“吹笙鼓簧”出自小雅鹿鸣、“肆筵设席”出自大雅行苇、“我姑 叶嘉莹,清词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第5 4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酌彼兕觥 出自周南卷耳、“燕笑语兮寿考不忘”出自小雅蓼萧、 “美如玉、美如玉”出自魏风汾沮洳、“俾尔炽而昌”出自鲁颂闳宫、 “焉得萱草”出自卫风伯兮、“长发其祥”出自商颂长发、“曾孙寿考” 出自小雅信南山。并不算长的一首诗却集中了诗经中诸多篇章的不同诗 句。戈鲲化编订华质英文的原因在于“膺哈佛特书院之聘,杭海而西,以华 文掌教之余,学英语,习英文。姗隅右梵,庶几似之。继与诸博雅讨论有韵之文, 彼亦幕中国藻词之妙”。但是因为“书不同文,方心圆智,未能遽凿破混沌,屡 索余诗”,才将旧作四首以及新作十一首结集,并翻译成英文付梓。在此本小册子 中,不仅有中文原诗、英文翻译、更有详尽的注释。笔者限于资料,无法确切描 绘当时的戈鲲化上课时的情形,但从其编订的体例以及其编订的目的来看,此书 在其汉语教学活动中当有相当的作用,戈鲲化在讲授其中的诗句时,当会说明此 句诗是出自何篇何诗,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中国的诗歌以及诗经。 继耶鲁和哈佛设立中文课程之后,1 8 9 0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了东方语言 文学讲座,1 9 0 1 年,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汉学讲座。此后,中文课程逐渐成为美 国大学的正式课程,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国的传播脱离了传教士式的“福音传道” 的介绍,走向了学院化研究的时代。 进入2 0 世纪以来,逐渐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感兴趣的美国学者, 开始对诗经进行专业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不过,限于美国的环境、个人的兴 趣以及当地的接受情况,他们并不专以诗经作为其唯一的研究方向,甚至也 不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而是同时也进行中国文学其他时期如魏晋诗文、唐宋诗 歌、明清小说等的研究。如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 s t e v e no w e n ) 写过有关诗经 方面的文章,但他却是以初唐诗、 盛唐诗的研究闻名于国内的。尽管如 此,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数量的关于诗经的论文,涉及到诗经研究的 诸方面。一、诗体研究。如耶鲁大学金守拙( g e o r g ea k e n n e d y ) 教授的 中的不合律现象( m e t r i c a l ”i r r e g u l a r i t y ”i nt h es h i hc h i n g s o u r c e : h a r v a r dj o u r n a lo fa s i a t i cd e c ,1 9 3 9 ) 。斯坦福大学苏源熙( h a u ns a u s s y ) 教授的 中的重复、韵律与置换( r e p e t i t i o n ,r h y m e ,a n de x c h a n g e 张宏生编,戈鲲化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5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t h eb o o ko fo d e s s o u r c e :h a r v a r dj o u r n a lo fa si a ti cs t u d i e s ,d e c ,1 9 9 7 ) ; 二、艺术特色研究。如耶鲁大学麦克诺顿( w i l l i a mm c n a u g h t o n ) 教授的 的艺术:复合意象( ( t h ec o m p o s i t ei m a g e :s h yj i n gp o e t i c s s o u r c e : j o u r n a lo f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s o c i e t y ,j a n 一m a r 。1 9 6 3 ) 宾夕法尼 亚大学的p a u lr a k i t ag o l d i n 教授的中国早期诗歌中的意象 ( ( i m a g e r yo f c o p u l a t i o ni ne a r l y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s o u r c e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e s s a y s , a r t i c l e s 。r e v i e w s ( c l e a r ) d e c ,1 9 9 9 ) ;三、赋比兴研究。如布朗大学的d o r e j l e v y 的对 中赋的再审视( (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e q u e n c e s :a n o t h e rl o o k a tt h ep r i n c i p l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