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论“拙”.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拙”.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拙”.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拙”.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做作者魏三怕穆导师签字:h 易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签名:;d 彳囱事多 签字日期2 0 0 8 年十唯 导师签字:汐易久 签字日期:2 0 0 8 年q 月形妇 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拙 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以“拙 为巧、以“拙 为工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拙有着丰富深厚的内涵。它含 纳着质朴无华、冲淡自然、内涵充实的审美意蕴。“拙 体现出一种轻人工、师造化 的创作观、审美观。“拙”虽被不少人提及,但“拙作为一重要的美学概念还未曾 被系统地论述过。因此,从美学的角度,对“拙”进行深入地研究,系统地疏理“拙” 之产生、演变,把握“拙”之内髓,具体阐发“拙”的审美内涵;对比当前文坛的喧 嚣、浮华的创作倾向,在当下张扬“拙 的审美意蕴,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本文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拙这一审美范畴的发展历程、艺术审 美内涵及其哲学意蕴进行了深入地阐发。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拙”的内涵阐释。本文从“拙”这一思想的渊源出发,梳理出“拙” 的内涵。从生活意义上的拙劣、粗糙、哲学意义上的“大巧若拙”、文化意义上的“古 拙”、“朴拙一三个层面进行了总结概括。 第二部分,从纵向角度论述了“拙”作为审美范畴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至唐朝 以前表现出对“拙”的否定,此时艺术致力于由“拙 入巧。唐代至元朝是“拙”这 一美学范畴的萌生发展阶段,人们受“大巧若拙”、“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 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开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谈论“拙”,“拙”被提升为一个重要 的艺术理论范畴。明清两代是“拙”作为审美范畴的成熟阶段。在王守仁的心学、李 贽的童心说等各种个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拙”被广泛地用于诗歌、词、书法、绘 画等领域。“拙 的美学地位大大提升。 第三部分,从横向角度阐述了“拙”在传统艺术中的表现,涉及到诗歌、词、书 法、绘画等艺术种类,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人在不同艺术领域中对“拙 这一美学范 畴的理解。“拙 成为文学艺术的种审美标准。 第四部分,“拙”的审美阐释。“拙”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中国美学推崇 朴拙的美感。结合各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本文从三个层面解读“拙”的美 学特征。从形式层面来说,是不工自工;从情感层面来说,是情真意厚;从境界层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说,是不“隔 之境。“拙”是一种妙造自然艺术观的体现。 第五部分,探讨了“大巧若拙”之“拙 的哲学内涵。“拙是“道”的一种显 现形态,代表了一种“以天合天”的大巧境界。从生命存养的角度来讲,“拙”代表 着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高度自由。“拙”就是不为外物所累,摒弃了外在的浮华,心 无所拘,内心澄静自在,执著于对深层生命意识的体验。“拙”更为注重内在精神的 丰盈,“拙”代表地是一种淡泊、优雅、闲适的生存境界。“拙 对当今中国文学艺术 的创作与欣赏,对当代人的诗意生存都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拙;审美阐释;大巧若拙 分类号:b 8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劢“d ( 拙) i so n eo fm ei m p o r t a n ta c a d e m i cp r o b l 锄i nm ef i e l do fa i l c i e n tc h i n e s e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a r t n i sp r o p o s i t i o nh a sd e 印1 y 锄b o d i e dt h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n s t i co f c h i n e s e nh a d 孕e a ti n n u e n c eo nt h e f o l l o w i n gc 1 1 i n e s ec i a s s i cl i t e r a t u r ea nt h e o r y 觚d c r e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i s t i c al o t so fa r t i s t sd e v o t em 锄s e l v e st op u r s u i n gm en a t u r a l l y e x p r e s s i v em e t h o d 劢“d ( 拙) m i n d sf o n u i t yn 狐鹏s 锄ds p o n t a i l e i 吼i ti sah i 曲p i a c e d s t h e t i c sc a t e g o r y t h e r e 内r e ,i ti sv e r yi m p o n a n tt 0r e s e a r c hz 壳“o ( 拙) i nm ea e s t h e t i c s w a y z 而“o ( 拙) c o n t a i n sm a n ym e a n i n g s a l t h o u 曲t h e r eh a v eb e e l ln u m e r o u sr e a c h e so n 劢“d ( 拙) i nm ef i e l do fc u l t u r a lm e o r ya n dt h ea e 吡e t i c sf i e l d ,t h e r ea r ef e ww o r k so na n n a t u r e si l lm ea e s t l l e t i c sf i e l d s ot l l i s 也e s i sa t t a u c h e s i m p o n a n tt 0a n a l y s e 互孺“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hc o n 仃笛tw i t hc l 姗o u r o u s ,n a s h ym ep r e s e n t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 ,w en e e dt o d e v e l o pz 壳“d m e a n i n g s t h em e s i sf o c u s e so na n a l y s i so fz 壳“d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锄“d a e s t h e t i c s c o m o t a t i o n sa i l di t sp 1 1 i l o s o p h y 洫p l i c a t i o no nt h eb a l s eo ft h el i t e 础叮p r a c t i c e sa n d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i e s t h em l l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m e a l l i n g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i sp a ni st h ec o l l l l o t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c o n c 印to n 劢“d ( 拙)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i t s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s t a r t sf 而mm eo r i g i n s o ft l l et h o u 曲to f 劢“d ( 拙) i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i l dc o n c e n 竹a t e so nm e m e a l l i n go f 劢“d ( 拙) 舡a 1 1a 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劢“d ( 拙) h a sm em e 枷n go fe x i s t e n c es i 嘶f i c a n c e , w h i c hh 2 l sm ee m b o d i m e n to fc 1 啪s y c o a 】唱e ;m em e a l l i n go fp l l i l o s o p h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w h i c hh 蠲t 1 1 ee 1 1 1 b o d i m e n to f i s d o md i s g u i s e d 勰s l o w w i t t e d l l e s s ;t 1 1 em e a i l i n go f c u l t u r es i 鲥f i c a n c e ,w h i c hh a st h e 锄b o d i m e n to fs i i i l p l y p a r tt w o c o m b i n i n ge a c he r a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s t i c ,t h i sp a nm a k e sa c o n c r e t ea i l a l y s i so f 劢“d ( 拙) 锄dt 1 1 er o u t eo f 劢“d ( 拙)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t 0i t sh i s t o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d i s l i k e 劢“d ( 拙) ,t h a tt i m ea n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l l c et ot r a l l f o n n 劢“d ( 拙) t o i n g e n i o u s i t s s p r o u t i n gs t a g e i s 1 a n gd y n a s t i e s f a l l i n g i nw i s d o m d i s g u i s e da s s l o w w i t t e d n e s s ”,“r e c o v e rs e l f so g i n a ls i m p l i c i t y p 1 1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e f f e c t ,p e o p l 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e g 卸t od i s c u s si t 舶mt l l e 锄g l eo fl i t e 哪a n 历“d ( 拙) t u n l sn o 也ei m p o r t a n tc a t e g o i t sm a 臼】r es t a g ei st h em i n ga i l dq i n gd y i l 枷e s m o r ea n dm o r el i t e r a t ys t u d i e di t ,a 1 1 di t s m g e w 弱e x t e n d e dt oc a l l i 孕印h y ,p a i n t i n g 孤ds oo n p a nt h r e e i t sp a r ti s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1 1 i n e s ea n c i e i l t 神s t h e t i cv i e w p o i m so fc i r l e 证仃a d i t i o n a la n c h i n e s e 孤c i e mp e o p l ea 钍a c h e s 伊e a t 岫p o n 锄c et 0 劢“d ( 拙) 舶m d i f 五打e n ts p h e r e s i t sd o m a i l l si n c i u d e sp o e m ,c i ,c a l l i 鲫h 弘p a i n t i n g h a v ee x p o u n d e d 劢“d ( 拙) t 1 1 i s0 na 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r yc o 印i t i o n p a r tf o u r a e s t h e t i cf 0 肌so f 劢“d ( 拙) 劢“d ( 拙) h a v e 锄b o d i e dt h em n d 锄e n t a l ( :陆1 e s ea e s m e t i c s c h a u r a c t e s t i c l i n k i l l ge a c h t i i l l e sa r tc r e a t i o na i l dv i e 、叩o i n t ,t l l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u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z 矗“d ( 拙) c o n s i s t so fm a i n l yt 1 1 r e e a s p e c t s :s i n l p l i c i t yf 0 册, d e e p l y 锄o t i o n ,n a t u r a l l ye x p r e s s i o n p a r t6 v e 1 1 1 j sp a r ti st h ep m l o s o p l l i c a lb 弱i so f 订a d i t i o n a l s m e t i cv i e w p o i n t so ft h e 孙“d ( 拙) nh a sr 印r e s e n t e do n ek i n do fv e 叫h i 曲r e a l l l l 1 1 1 en 栅eo f 劢“d ( 拙) r e n e c t s t 1 1 e 丘e e d o mo fs p 研t 1 1 1 ei 衄e rl i f es i 朗i f i c a n c eo f 劢“d ( 拙) 唧h a u s i z e si i l h e r e e n tq u a l i t y , h o m e l i n e s s ,s i m p l i c i 吼i th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i 印i f i n a l l c et op e o p l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m a 虹n gm e mal l i 曲e ra i l dp e r f e c ts t a t e 4 k e yw o rds :z 五“da e s t h e t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i s d o md i s g u i s e da l ss i o w w i t t e d n e s s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b 8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古代文论史,从定意义上说,是一部文论范畴史。因为,就中国古代文论 史的深层结构而言,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建构而成的。在我国古代文论的框架系 统中,正是由如“道”、“气 、“象”、“境”、“神”、“韵 、“风骨、“滋味 、“传神”、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等诸多范畴,共同构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批评 话语。随着文学艺术批评的不断发展深化,新的范畴不断涌现,一些旧的范畴其理论 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被扩充发展。这些范畴之间,其内涵相互融会贯通,从而推动 着中国古代文论不断地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史是一部文论范畴史。那么,就极有必要对古代文论范畴进行深入 细致地研究。这些范畴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从哲学、政治、道德伦理等其他领域的 话语转化成美学范畴的。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美学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又发 生了怎样地变化,这都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历史性地多方面考察。只有把握好这些范 畴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领会中国文学艺术的精神。近年来,对美学范畴的研究著作 数量也极为可观。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 的局限性,因为目前研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元范畴或中心范畴的研究上。他们以这 些元范畴为中心来展开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固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一些范 畴如“象、“气”、“神 、“韵”等是构成中国文艺理论的基石,应对之进行着重研究。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范畴如“奇”、“老”、“生”、“熟”、“拙”等不为人熟知的边缘性 范畴,同样也在概括着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种种奇特的现象。因此,这些独具个性特 征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的边缘性范畴亦应加以研究。 “拙”这一范畴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中,处于一个较为独特的、边缘的位置。“拙 被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伴随着中国文艺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发展,“拙” 逐渐成为一个包孕着丰富内涵的审美用语,审“拙”的现象越来越多,对其理论表述 也越来越成熟。唐宋以后,“拙”的美学地位逐步上升,并且出现了很多以“拙 字 为核心的审美词汇,如“古拙 、“朴拙、“丑拙”、“稚拙 、“生拙”等构成了以“拙 字为中心透视点的广阔的审美视界。“拙”以其独特的话语表述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创 作与欣赏。 当前学术界对“拙”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要是从哲学层面来解读“拙”,对其哲学特征进行了概括。如朱良志的关于大巧 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从哲学角度总结了“拙的精神内涵。从老子的“大巧若拙” 这一哲学命题出发,围绕着中国美学的独有特点,解析了“拙的内涵。从艺术技巧 层面来说,“拙 超越人工技巧,推崇自然天全之美。从美感层面来说,“拙”呈现出 的是一种淡然平和之美。二、对中国古代的文论书论画论中的“拙 进行了阐释。如 张利群的词学渊粹- 况周颐( 蕙风词话) 研究,对况周颐之“拙 从文学语言、 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对傅山书法之“拙”进行了 阐述。三、从文学艺术层面对“拙 进行阐发。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姜 耕玉的艺术辩证法一中国艺术智慧形式,在与“巧”对比中,阐述了“拙”的 表现方式、风格内涵与审美意义。巧与“拙”有着密切的联系,“拙建立在艺术之 巧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对艺术之巧的超越与升华。“拙 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 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等,阐述了文人画之“拙” 的精神内涵。他认为“拙 是一种没有作气、匠气的艺术表现,是伴随着艺术的“老”、 “熟 的一种自然表现,是一种巧外之“拙”。 这些研究成果都深化了我们对“拙”这一重要美学范畴的理解。但他们对“拙 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鉴于此,本文着重对“拙”这个审美范畴 的发展历程及它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拙”的文化哲学根 基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力求从纵向与横向、现象与本质上对“拙”进行总体地把握。 一、“拙的内涵阐释 “拙”在我国古代语义系统中有多种含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附于不同的语 言环境,“拙 呈现出多样的语言意义。有些语义经常被提及,但大都是日常用语, 如“拙作”、“拙见”、“拙生”、“拙荆 、“拙夫”等都属于“拙 的非审美系统的意义: 有些语义则进入到审美范畴的语义系统中,高出“拙 的本意,用来表述文学、绘画、 书法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审美本质特征,来形容文学艺术的独特审美风格。 “拙”,形声字,从手出声。许慎在说文解字手部中释日:“不巧谓之拙”。 【u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日:“不能为技巧也”。【2 j 由此可见,从字面意义上说,“拙” 与巧是相对的,是笨拙、粗劣之意。在我国先秦的各种典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佐证。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黄帝阴符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习抱 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4 】管子法法:“虽有巧目利 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1 5 】其含义大都是拙劣、粗笨之意。 “拙 ,是从手取义的字,从手之字大都关联着人的操作技能水平。因此,“拙” 也常常用来指人从事某项活动、操作某项事务不灵巧。如孟子中的“大匠不为拙 射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竹 1 6 】韩非子用人中的“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无一失。”1 7 】这里的“拙工”、“拙 射”、“拙匠”都是用来形容技能水平低。 ,“拙”在生活层面上的意义,也大多指技艺不够灵巧,在某一方面才能有限。例 如,技术粗糙的作品往往被称作“拙笔”;眼光短浅的称为“拙目”;不善为官的称为 “拙宦 ;不善营生的称为“拙生”。拙还常做谦词。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或“拙 著 ;1 日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拙妻”。如李白的题嵩山逸人元丹邱 山居:“拙妻好承鸾,娇女爱飞鹤。”【8 】水浒传第七回:“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 岳庙里还愿。”【即 真正使“拙”具有哲学本体的意义,把“拙”提升到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的是老 子。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1 0 1 认为最正直 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老子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的关系。在他看来,它们之间并非 绝对对立的关系,它们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老子的“大 巧若拙 ,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对老子而言,巧有大小之分。所谓小巧,就是 过多地使用技巧,矜心着意,精于雕琢,刻意为之。老子蔑视小巧,认为这是一种假 美。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i l 】“人多伎( 技) 巧, 奇物滋起”。【1 2 1 老子认为真正的巧是大巧,然而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却往往给人以稚拙 的感觉。宋代的苏辙也曾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 【1 3 】由此 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拙”并不是不巧,它内蕴着一种微妙的境界,包含着大 巧的精华,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 中国的文人也很喜用这个“拙 字。“拙 字被广泛地用于文集的名称、室名、 园名等。如宋代的林之奇称自己的文集为拙斋文集、清代的黎庶昌称自己的室名 为“拙尊园 、明代的王献臣称自己的园林为“拙政园”。这说明,中国文人对“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含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国文人来说,这“拙”中不仅含有自谦之义,它更能显现出文 人的那种超脱浮华,并自足地栖身于自我世界的一种人生境界。“拙”深入到中国文 人的内心世界,直指人的心灵。 二、“拙 作为审美范畴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文学艺术实践与批评的发展历程看,人们对“拙 的理解和认同经历了一 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唐代以前的很多文论著作中,其“拙的含义大都是其本 意笨拙、迟钝在文学领域上的运用,与“工”、“巧”相对立而言。如魏曹丕的典论论 文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 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弟子。”【1 4 1 这里的“拙”是与巧 相对立的,是说人的灵巧与笨拙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可以习得的。“拙”,重在形容技 巧方面的粗劣。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拙 也经常用来指技巧、修辞等方面不 成熟、技术粗俗的作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有云:“若夫敷衽论心,商 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 】沈约以声律作为衡量作品工拙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字对偶、声音和谐的便是工文。 反之,则是不为人所喜爱的拙作。又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第九中说: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 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操强笔。吾见世人,至于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办 以众矣,江南号为羚痴符。”【1 6 】可见,在早先的文论著作中,“拙”,是笨拙、不巧 之意,多为贬义。 “拙”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初兴于唐宋、发展深化于明清,其 发展脉络构成了文学艺术批评史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探讨,“拙 为什么会在唐宋时期成为一个文论范畴呢? 这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政治上,是大震荡、大统一、大分 裂的时代;文学上,存在着浮糜轻艳与反浮糜轻艳、变革与保守的斗争;思想上,儒、 道、佛、玄思想互渗,逐渐走向融通圆合。尤其是唐代,非常推重道家学说,欣赏“清 静”、“无为”、“反朴还淳”之“道”。唐宋美学在老子之“道”的影响之下,对老 子中的“有”、“无”、“拙”等哲学上的命题,结合着诗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了美学上的阐释。同时,“拙 在唐宋时期确立为美学范畴,这也与艺术发展的 历程息息相关。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原始的朴素向形式的精美追求, 然后,又返向对素拙美的追求的轨迹。 在中国古代各类艺术形式萌芽开拓的时期,由于实践与经验的不足,此时的艺术, 大都呈现出艺术风格稚拙,形式粗糙散漫,表现手法简单的特点。诗歌、词、书法、 绘画发展的萌芽期都鲜明地呈现出这种简率、粗拙的艺术特点来。如中国早期的诗歌, 从艺术手法看,艺术技巧都很简单。如汉乐府中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当奈公何。一f 1 7 】短短十六个字,三次用“渡”、“公 和“河 ,同字总数竟 占全诗字数的一半之多。虽然,这些形式,有助于诗歌韵律的和谐,但作为一种艺术 手法,却略微显得简单粗拙。早期的绘画艺术,亦是造形简率,风格粗犷,题材单一 狭隘,构图布局也很粗糙杂乱。即使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绘画也仍然在艺术形式上 不胜完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山水树石中指出:“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 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时,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 附以树时,映带其他,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长,而不守 于俗变也。国初渐变所负,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 多栖梧苑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 【1 8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的山水画,比例搭配失调, 造型简单幼稚,笔法不够成熟精致。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山水景物在造型上就 存有这方面的不足。人物与自然景物的比例关系混乱,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树木画法 呆板,自然景物犹如装饰性的道具般生硬地安排在那罩,山似角梳,树似布指,运笔 板滞,笔法统一而单调。 鉴于艺术形式的粗糙,艺术内容的单薄,出于对艺术美的不断探索,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改造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追求精美的艺术效果。人们不断地总结新经验,创造 新形式,来弥补早期艺术的种种不足。此时,艺术发展的重点是试图建立一系列的艺 术规范,统一艺术的形式,使艺术的发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例如,在诗歌方面, 建安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以创作美文的态度进行写作。鉴于早期诗歌形式的繁杂, 人们开始自觉地锤炼字词,规范形式,在诗歌的字数、形式、韵律等方面建立了一套 严格的标准。在语句上,限制字数,大都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在形式上,讲究对 仗工整,注重两两相对,追求骈偶的效果;在文辞上,锻炼语词,强调铺排与用典: 在声律上,遵循周颐、沈约等人的声律论。体式的规范,声律论的提出等都为诗歌形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上的规范提供了一套标准,使诗歌逐渐朝着秩序化的方向发展。 这段时期,通过对艺术技巧的不断追琢,艺术日益脱离了当初的稚拙之气,逐步 地由粗疏转为精巧,呈现出形式精妍、工力娴熟的新面貌。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绘 画,此时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规范模式。艺术形式的日臻完善,为以后艺术的发展和 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艺术形式的探寻上,做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 艺术形式、技巧、法度的不断完善,这无疑是艺术发展中的一大进步。由粗朴到精研, 由无法到有法,这种发展方向也顺应了艺术发展的历史潮流。正如庾和在论书表 中说:“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1 9 】他以书法为特例从正 面肯定了艺术发展的这种尚法尚巧趋势的必然性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 唐代以前,艺术的发展致力于形式的规范,使艺术不断地由粗糙向精美发展。因 此,当时的“拙 主要是用来形容字词的粗疏、韵律的拗口、结构的松散等等。“拙 并不为人所喜,而是积极地由“拙 入巧。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艺术形式的完备,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使艺术 的内容从单一走向充实,艺术的形式由纷繁芜杂走向规范统一,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如果人们只是一味地沉溺在对形式的玩味中,在艺术技巧 上穷巧极工,以巧为巧,为形式而形式的话,那就容易陷入到形式主义的泥潭之中, 从而,就会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无论是诗、词还是书法、绘画,在对其艺术形式探寻 的过程之中,其后期大都出现了用工太过,用巧太过,人为痕迹强,技巧性重,斧痕 毕见,游离诗意,拘于形式,矫揉造作的一种不良倾向。如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形 式之风同甚,出现了徒具辞藻华丽,形式工整,而内容空乏无味,风格萎靡软弱的“宫 体诗。这种过分追求“错彩镂金”的形式美,使艺术原应具有的自然清新之气消失 在过分的人工藻绘之中。这样的一种形式主义文风,其缺陷之处正如颜之推在颜氏 家训所批评地那样“趋末弃本,率多浮艳”。【2 0 】这一时期暴露出艺术形式单一,艺 术美的标准简单化、平面化的缺陷,阻碍了艺术向纵深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的美不是简单地依存于外在形式的华丽与否,艺术形式是表达主体感情的一 种手段,如果只在艺术形式上做文章,而没有创作者的意兴流露,这是一种没有生命 活力的体现。在一味追求技巧的娴熟工美的路途中,人们容易陷入到技巧的陷阱中。 在工巧精美一味泛滥的情形下,欣赏者也产生了一种审美惰性。人们不再以熟为美, 以工为美,反而从“粉黛何施”、“不依致巧”的“质朴”、“拙”中发掘出其蕴藏着有 l o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因此,唐代以后,“拙”开始为文家所推重,“拙 成为 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宋时期的评论著作中,逐渐将 “拙 定位为一种美学追求。窦蒙的“不依致巧日拙”。【2 ”漫叟诗话中的“诗中 有拙句,不失为奇作”。【2 2 1 陈师道倡导的“宁拙勿巧”【2 3 1 的诗学主张,罗大经的“作 诗必以巧进,以拙成”。f 2 4 】在文学艺术理论中,“拙 已成为对文学美学特点的一种理 论概括。“拙 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围绕“拙 这一理论 范畴,中国美学形成了丰富的理论。 “拙 作为美学范畴在明清时期进入到成熟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已失去了 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而逐渐走向保守、封闭。此时的文化一方面极力地回归古法, 将前人的艺术经验视为不可更改的法规,并亦步亦趋地临摹仿效,作茧自缚。另一方 面,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趋向开放,封建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各种个性主义思潮涌起。明清以来,程朱理学逐渐衰微,心学发展强盛起来。王守仁 等继承陆九渊的理论传统,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的学说,强调治心悟道, 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李贽的思想学说同样带有着鲜明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取 向。李贽反对道学,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程朱理学。他主张自我的价 值,反对依存于个人之外的权威。在这种寻求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下,在艺术上人们 大胆创新,师心尚俗的风气日盛,提倡抒写性灵。袁宏道在叙小修诗提出:“大 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2 5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夫 章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2 6 】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应建立在“真心” 或“赤子之心”的基础之上,应建立在自身对社会生活真实深刻地感受的基础之上, 应挣脱世俗传统观念及艺术格式的束缚,大胆自然真实地抒发出来。这种师心尚俗的 文学思潮恰契合了“拙”这一理论范畴的特质遵循自然真实、恪守抱朴守素。明 清时期在诗歌、词、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层面“拙”论大兴,“拙 的美学地位也 随之大大提升。 三、“拙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 老子言:“大巧若拙”,拙若大巧,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它体现出地恰是 一种巧夺天工、自然浑成的大巧之美。“拙”彰显地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种审美趣味,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以“拙 为美的审美观念已深入到传统文化的 血脉中,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诗歌、词、书法、绘画等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 一) 、诗之“拙 从唐朝开始,“拙”真正进入到艺术审美的领域。文人开始从诗文的角度谈论“拙。 在文学艺术理论中开始将“拙 定位为一种美学追求。人们在创作和评论诗文时开始 以不工为美,认为“拙亦是美。从艺术追求和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尽管“拙”不 为人所美,但它所具有的质朴、直率、自然却恰恰是艺术追求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拙”作为文论范畴在唐代尚处于萌芽阶段,文献中只有零星提及。“天生太白、少 伯,以主绝旬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子美 恰与两公同时,又与太白同游,乃资其崛强之性,颓然自放,独成一家,可谓巧于用 拙,长于用短,精于用粗,婉于用赣也。 【2 7 】从f 面开始肯定“拙 的内涵,欣赏巧 拙相济之美。 宋代以后,对“拙 的推崇进了一步。一方面,由于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安,文人 们倾向于淡泊平和,思想观念和文化审美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诗歌在 经历了汉魏六朝及唐朝的发展,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主情、写境转向对意趣、内 在情感的抒发。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文艺创作的氛围中,崇尚内心真实的“拙” 受到空前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拙”被广泛地用于诗歌的品评当中。宋黄庭坚题 意可诗后:“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 检括者,辄痛其放。孔子日: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于放, 其可为不知者道哉! ”【2 8 】在唐代还颇受非议的陶渊明,而在宋代却得到极高地评价, 崇尚其自然平实的“拙语。宋代普遍地推崇朴拙之美,鄙夷小巧,认为“拙胜于 巧,它是一种胸中之巧。宋代的包辉认为:“尝闻之日:江左齐梁,竞争一韵一字之 奇巧,不出月露风云之形状。至唐末则益多小巧,甚至于近鄙俚。迄于今,则蔽尤极 矣。体仁之存拙,岂非欲矫时弊乎! 以今视古,不巧不拙无如渊明。知之者谓其胸中 之巧,亦不足以称之;不知者或谓其切于事情,但不文尔,是疑其拙也。此可与智者 道,体仁为自知之。抑一言蔽处,又能思之,非巧非拙,得其正矣。 【2 9 1 认为诗歌创 作应寓巧于“拙”,要善于存“拙”。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写道:“曾向吟边问古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诗家气象贵雄浑。雕馊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1 3 0 】认为诗歌不宜雕琢太 过,经营过深,应做到巧与拙的交融,缺乏内涵徒具形式的精美,它不是真正的美, 真j 下的美应是内容和形式共同散发出来的。 诗人开始从一种逆向伸延的角度,来探寻美之为美的所在,对形式主义的文风进 行反拨。诗人们为了避免一味地形式之巧,开始在诗文中有意识地运以一二“拙”笔, 使诗文呈现出高古拙朴的风貌。j 下如漫叟诗话中所言:“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 作。若退之逸诗云: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两三杯。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是也”。1 3 l 】黄庭峰提出“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字 不工,而不使语俗”,【3 2 】推崇瘦硬峭拔的风格。他有意用硬语,造拗句,制造阻塞、 不流畅之感。如“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3 3 】、“石无甚爱之,勿遣牛砺 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3 4 】避熟就生,追求粗放涩拙之美。陈师道在后山 诗话中提出作诗的四项原则,公开倡导“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 俗 【3 5 】的诗学主张,有意矫正尖巧、华靡、纤弱、浅俗的诗风,并成为江西诗派的创 作原则,以“拙 为美是江西诗派的一大特色。 宋代的罗大经对“拙 作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从对字句要求质朴之美提升到追求 整体风格的朴拙之美。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作诗必以巧进,以拙成。故作 字惟拙笔最难,作诗惟拙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天全,工巧不足言矣。 【3 6 l 由金入 元的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云:“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 唯其巧拙,及能就拙为巧。”【37 】认为诗歌应巧拙相济,并在相辅相成中呈现出诗歌的 美。 明清时期,“拙”在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谢榛的四 瞑诗话:“若子美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之类,语平意奇,何以言 拙? 刘禹锡望夫石诗:望来已是几千载,只是当年初望时。陈后山谓辞拙意 工是也”。【3 8 】其意是说语言即使粗疏质朴,不加修饰,但构思巧妙、书写的情意真 实细腻,都可谓是“大巧若拙”之作。这说明对诗歌的评论己不单纯的以语言的精美 华丽为衡量尺度,而是更加注重诗歌整体浑朴自然意境的创造,体现了在工与拙的对 立统一中实现其意境创造的诗学思想。叶燮的原诗在总结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的 成果时说:“工处见拙,拙处见工”,【3 9 】巧中含拙,拙中寓巧,也是对这种诗变观的反 映。清代的潘德舆更是赞赏诗歌的“拙”处,提出了“贵拙不贵巧”的观点。他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昌黎赠东野云:文字觑天巧。此巧字讲得最精,盖作人之道,贵拙不贵巧, 作文亦然。然至于天巧,则大巧若拙,非后世之所谓巧也。孟子日:能与人规矩, 不能使人巧。巧从心悟,非洞澈天机者不足语此。若以安排而得,则昌黎所云:规 摹虽巧何足夸,景趣不远真可惜也。”l 删他还特别欣赏杜诗的“拙处。他以杜甫 的四更山吐月一首诗为例,认为“尘匣元开镜”犹如儿童语,“斟酌”二字,痴 重可笑。但整首诗又给人以隽拔自如之感。他说:“杜之拙处在此,其高出千古处亦 在此。非丑拙之不可及,盖题无巨细,句无妍媸,一派滚出,所以为江河力量也。若 著意修饰,使之可人,则近人之作耳。【4 】在潘德舆看来,“拙”是一种天巧,是最高 的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须洞彻天机,忘却机心与机巧,才能达到大巧若 拙的美学境界。 在诗论中,人们对“拙”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对“拙的强调一开始只是体现 在语言形式层面,是对文字精巧的反拨,有意识地在诗文中运用口语、俗语,使用奇 句、拗句,突破诗歌的一味精工纤巧柔弱之蔽,增加诗歌的重量;然后又从对诗歌语 言的要求上升到对诗歌整体意境、韵味的把握,即追求“至于拙,则浑然天全,工巧 不足言矣”再到“工处见拙,拙处见工”在工与拙的相辅相成中,共同营造诗歌自然 高妙的意境。, ( 二) 、词之“拙” 词产生于晚唐五代,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因此,词论中对“拙 的倡导也比较晚, 它兴起于宋,繁盛于清。 词也经历了由“拙 入“巧”、又由“巧 返“拙”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词作俚 俗粗拙。随着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创作主体修养的提高,词的创作技巧日趋捻熟,字 句渐趋精美,声律日益协和,词的创作逐渐由“拙 入“巧 。这种词风使得词的创 作日益呈现出典雅化的趋势。但是,文人们由于过分地追求填词的技巧,注重语言的 精巧和音律的完美,而忽视了词作内容的深厚,使得词作轻浮浅显,柔靡绮艳。如“声 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谐风律的花间词。这种逞巧示艳,尽态极妍的词作,外 表华丽,而气格卑弱,初读似好,然再三读之则令人乏味,给人以外腴而中枯的感觉。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以后,人们开始拓展词的表现领域,此时写景咏物、羁旅行役、人生感叹、 家国兴亡等都被纳入其中。这使得词不再只是一味地柔软婉媚,给词带来了阳刚雄健 之气。这就摆脱了词以巧为美的局限性,丌始向诗歌的创作取向靠拢,崇尚刚健古拙、 比兴寄托的诗学取向。尤其是进入到词学全面复兴的清代,开始提倡词笔沉重,情感 深挚的风格,倡导浑厚、沉郁顿挫的审美境界。清代词论中,对“拙 的推重,有着 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的词学发展状况。在金元明三代,词作大多浅露芜杂,风格鄙 陋平俗,佳作甚少。词这种文体在这段时期内,不仅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使词 的发展陷入困顿之中。直到清朝,词的发展才迎来了新的契机,进入到全面复兴的阶 段。清代词坛,词派迭出,大致经历了从清初浙西词派和阳羡词派到清中叶常州词派 再到清末四大词家的发展过程。追求雄浑劲健豪放词风的阳羡派和以清空醇雅为尚的 浙西词派,虽盛极一时,然而其末流却都呈现出空疏、粗野的弊病,使得词坛再次表 现出衰靡之象。这时,常州词派以重振词坛为己任,以儒家诗教论词,重视词的社会 教化作用,崇尚风骚比兴寄托,倡导质朴浑厚拙重的风格。 清代词论中普遍以“浑厚”、“拙致”、“真质 之语论词。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 著中评李煜的词:“李后主词,如生麻局,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也;严 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 服乱头矣。 h 2 1 推崇粗服乱头之美,体现出重视拙朴之美。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 也经常用“质 、“质拙”之语来品评作品如用“语真质可喜 来评刘潜夫的风入松 ( 福清道中作) 之语“多情唯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 回。”h 3 1 用“其不失之尖纤者,以其尚近质拙也来评李螭洲的词“绮窗幽梦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