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慈铭“文章”观及“文章”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李慈铭( 1 8 2 9 - - 1 8 9 4 ) ,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为慈铭,字爱伯,号荨客, 别号花隐生,晚年自号为越缦堂老人,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文史大家。李慈铭 在近代文学史上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蔡元培将李慈铭称为“旧文学 之殿军 。钱仲联也视李慈铭为近百年诗坛的“旧首领 。李慈铭生有异才,又覃 思劬学,于书无所不窥,尝自谓“于经、史、子、集,以及稗官、梵夹、诗馀、 传奇无不涉猎而才无放之,而所致力者莫如史,所为散文、骈体、考据、笔记、 诗歌、词曲,积稿数尺,而所得意者莫如诗。 本文试图从李慈铭的文章观和文章创作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清代的学术 背景以及对文章学的争论,对李慈铭的文章观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李慈铭的生平经历及性格。李慈铭虽生有异才, 却在科场中屡屡受挫,其一生仕途蹇滞,命运多舛,又欲整齐物类,务矫俗流, 颇有名士风范。 第二章:李慈铭的文章观。李慈铭在学术理路上崇尚东汉郑玄以及顾炎武等 所主张的从考据、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入手来从事学术研究,从而奠定学术 “根柢 。面对清代的“汉宋之争,李慈铭更加看重汉学家的“根柢 ,同时对 宋学所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民族气节表示赞赏,“盖汉儒守经之功大,宋儒守道 之功大也 ,带有汉、宋合流的倾向而在李慈铭的眼中,所谓的“根柢 便是经 和史,因此是否具备经史的“根柢 便成为李慈铭评价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于前代的散文,李慈铭比较看重中、晚唐文,而对宋、元、明之文评价颇低, 原因就是这三代理学盛行,士子束书不观。李慈铭高度评价清朝的“学者之文 , 同时提出了“桐城谬种 。 第三章:李慈铭的骈文观。清代学术上的“汉宋之争”延伸到文章学领域便 演变为“骈散之争”。李慈铭赞同凌廷堪、阮元等人对骈体文的推崇,视骈体文为 文章的“正统 ,但有时也流露出骈、散合流的倾向。对于前代的骈文,李慈铭崇 尚六朝初唐,对于后代的骈文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李慈铭的文章创作。李慈铭的散体文继承了韩愈的“气盛言宜 的 为文主张,论说文梗概多气,记述文也多抒发其抑郁不平之气。骈体文多学六朝 和初唐,华美浏亮,婉转而流畅,多描写江南地区的旖旎风景和讲述其日常生活 的喜忧悲欢。李慈铭的文章骈散相间,从而形成了一种宏美流丽的文风。 2 关键词:李慈铭文章观文章创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l ic i m i n g ,t h ef i r s tg i v e nn a m ew a sm o ,z iw a ss h ih o u l a t e r , h ec h a n g e dh i sg i v e n n a m ei n t oc im i n g ,h a ow a st u a nk e ,a n o t h e rh a ow a sh u ay i n s h e n g ,c a l l i n gh i m s e l f t h eo l dm a no fy u em a n t a n g ”i nh i so l da g e h ew a sb o r ni n18 2 9 ,h u a ij i ,z h e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ap e r s o nf a m o u sf o r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l ic i m i n gi sa v e r yi m p o r t o r t a n tp e r s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c a d e m y c a iy u a n p c ir a n k e d h i ma s d i a nj i m o ft h eo l d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q i a nz h o n g l i a nc o n s i d e r e dh i ma st h e l e a d e ri nt h ef i e l do ft h ep o e mi nt h er e c e n to n eh u n d r e dy e a r s l ic i m i n gw a sb o r nw i t h g r e a tt a l e n ta n dr e a dw i d e l y h ed i dr e s e a r c hw i d e l yo na l lk i n d so fa c a d e m yf i e l da n d s p e n tm o s to fh i st i m e0 1 1h i s t o r y h ew a sp r o u do fh i sp o e m t h ea r t i c l ed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i e n c ea r t i c l eo fl ic i m i n g ,f r o mt h ev i e wa r t i c l e 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 a r t i c l e ,e o m b i d i n g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sa c a d e m y a n dt h ed i s p u t ea b o u tt h es c i e n c ea r t i c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oi n t r o d u c el ic i m i n g s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a l t h o u g hl iw a sv e r yt a l e n t ,h eh a dm u c hd i f f c u l t i e si n p a s s i n g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t oa sao f f i c e r h o w e v e r , l iw a sr e a d yt os e tag o o de x a m p l e f o rt h ec o m m e np e o p l ea n dt u r nt h ei n c r e a s i n gd e c l i n es o c i e t yo f t r e n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a c a d e m yb a c k g r o u n do fl ic i m i n g sv i e wa r t i c l e l ir e s p e c t e dz h e n g x u a na n dg u y a n w u v e r ym u c h ,w h o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o nl a y i n g f o u d a t i o n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o ne x p l a n a t i o no fw o r di na n c i e n tb o o k 。 t h et h i r dp a r tw i l li n t r o d u c el ic i m i n g sv i e wa b o u t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h ed i s p u t e b e t w e e nh a n x u ea n ds o n g x u es t r e t c h e dt h ef i e l do fa r t i c l ea n db e c a m et h ed i s p u t e b e t w e e np r o s ea n d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l i c i m i n ga d o r e dp a r a l l e lp r o s em o r ea n dc o n s i d e r e d i ta sa u t h e n t i cs t y l e s o m e t i m e s ,l ic i m i n ga l s oc o m b i n e p r o s ea n dp r a l l e lp r o s ei n t oo n e a st ot h ep a r a l l e lp r o s eo ft h ep a s t ,l ic i m i n gp r e f e r e dt ol i u c h a oa n dl a t et a n g s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oa p p r e c i a t el i c i m i n g sp r a c t i c eo fa r t i c l e l ic i m i n g sp r o s e w a ss i m i l a rt oh a ny u s t h e r ew a sa l w a y s ef u l l p a s s i o ni nt h ep r o s e l ic i m i n g s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w a sv e r yb e t a u t i f u la n df l u e n ti ns t y r l e i nt h ea r t i c l e ,l ic i m i n gd e s c r i b e d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w o n d e r f u ls c e n eo f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s a d n e s sa n dh a p p i n e s si nh i sd a i l y l i f c k e yw o r d s :l ic i m i n g l ic i m i n g sv i e w so fa r t i c l el ic i m i n g spr a c t i c eo f a r t i c l e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釜幽绉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樾导师签名:墨盆丝物 期:型皇:堡g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李慈铭( 1 8 2 9 - - 1 8 9 4 ) ,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为慈铭,字爱伯,号荨客, 别号花隐生,晚年自号为越缦堂老人,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文史大家。李慈铭 在近代文学史上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蔡元培将李慈铭称为“旧文学 之殿军 。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将李慈铭比为水浒传中的托塔天 王晁盖,视之为近百年诗坛的“旧首领。 目前对李慈铭的研究比较薄弱,仅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有的一部研 究李慈铭的专著为张德清的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7 0 年版) 该书以李慈铭作为一个个案研究对象,从李慈铭的日常收支入手来反映清 末士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晚清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是一部晚清经济史的研究著作。 单篇的论文也不是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从历史学角度对其生平及学术 进行研究的有论晚请明士李慈铭( 近代史研究1 9 9 6 年第五期) 、从李慈铭 看十九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 浙江学刊2 0 0 5 年第6 期) 、读李慈铭的最 后一函日记( 扬州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李慈铭的著作 进行研究的有越缦堂读书记叙略( 文献2 0 0 4 年第3 期) 、李慈铭藏书归宿 述略(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 0 0 7 年第二期) ;而从文学的角度对李慈铭的诗歌及 其文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有 ,陈仲瑜编,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时期李慈铭仍孜孜不倦地参加着科举考试,但屡试屡败,均无功而返。落榜 后李慈铭写有壬子秋赋落述怀,其中一首云:“春风又报三年息,从此藏修未悔 迟。出处岂关天下重,穷愁深恐老亲知。平生敢习逢时技,醉后徒添感遇诗,得 失寸心都自了,谰言骂座总令痴 ,落寞不得志之情溢于言表,也是李慈铭此时心 态的生动写照。同乡的周叔云( 雪鸥) 、季贶( 星诒) 兄弟害怕李慈铭由于科举不 中埋没了才华,于是便劝其纳赀捐官。虽然极不情愿,但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抚 座每长叹,岂复供惕玩 ,“自念景广误,空名耗短案。此身迫饥寒,读书辄纷乱。 老大一无成,所得仅迂缓。”百般无奈之下,李慈铭被迫售出家里的田产,纳款 捐京官郎中。 这一时期的李慈铭在思想上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对其以后影响极大,需要特 别指出。虽然李慈铭很早便显示出其文学上超人的才华,“十五六后,喜为歌诗、 骈文,昼夜殚精以为至业,既渐渐得名,益复爱好,可当他接触到经、史之后, 发现这才是他的最爱,“迨得读学海堂经解,始知经义中又宏深美奥,探索不穷, 如此者,遂稍稍读甲部书,自汉及明,粗得崖略,而年以既二十四五矣”经、史 的“宏深美奥,探索不穷 似乎更适合李慈铭的追求,于是晚年的李慈铭在回忆 自己的读书生涯时便心存悔意,甚至颇为自责,“自悔少时颓惰失业,惟知雕镂月 露,缀合虫鱼,溺志殚精以为能事。八九年来,粗知自返。而经义充塞,莫知所 从。乃先事乙部,时成篇什,乡里传播,谬窃时名,以致功课纷杂,爱博不专。一 从此,李慈铭便以研经索史作为其毕生的追求,而“雕镂月露,缀合虫鱼 的文 学创作只是作为他抒发个人抑郁情怀和满腹牢骚的一种“消遣 罢了。另外,咸 丰四年甲寅( 1 8 5 4 ) ,李慈铭决定开始写日记,孟学斋日记弁言云:“予著越缦 堂日记,起甲寅迄今,编甲集至壬集,得十四册二十八卷。世之治乱,家之亨困, 学问、文章之进退工拙,亦可略见矣。平生颇骛声气,遂陷匪类而不自知,至于 接牍连章,魑魅屡见,每一展阅,羞愤入地当取其考据、议论、诗文踪迹稍 可录者,以待复梓。凡所馀者,或投之烈炬,或锢之深渊,或即藏之凿楹,以为 子孙戒。”也许,写日记并不难,可贵的是李慈铭直将之坚持了约四十年,成为 其记录世间万象,谈论学术文章,抒发个人情怀的载体。有人认为其为“日记之 大观,掌故之渊薪 ,学术价值远在翁同献日记、王间运湘绮楼日记、 白华绛跗阁诗戊除夕读书,用东坡除夜病中赠段屯田诗韵,寄中表陈珊士庶常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之上,为晚清四大日记之首。尽管也存在着异议,但越 缦堂同记的确是李慈铭留给世人最为辉煌的学术遗产。 二捐官入仕时期( 从成丰九年到光绪二十年) 这一时期,李慈铭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或为其仕途而进 行的各种周旋是其活动的主要内容。咸丰九年( 1 8 5 9 ) 二月李慈铭告别家乡北上 入京,于五月十七日入都。“轶荡九门开,皇居固壮哉。塞形辽海控,山势太行 遛。郡国今多事,风尘我又来。至尊方侧席,谁是济时才圆李慈铭是抱着满腔的 抱负以“济时才 的壮志来到京城大显身手的。可是好景不长,在京九日便有“愁 心逐客三千里,病骨名物十二年” 之感。李慈铭在京期间经周叔云的介绍认识了 潘曾绶、周祖培等京城显要。此时太平军在江浙一带肆行,身处异乡的李慈铭对 家乡之事十分关注,以家书的形式与家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时却因捐资之事, 李慈铭又与周叔云、周季贶兄弟反目成仇,至此李慈铭在京“寄食乏友谊,尸饔 累亲慈”,境况颇为困窘。咸丰十一年( 1 8 6 1 ) 七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 庄,载淳继位,明年改元同治。同治继位初,尊咸丰遗嘱由肃顺、载垣等八大臣 辅政。太后慈禧与恭亲王弈诉发动政变,将八大臣处死、割职、遣戍,由两宫皇 太后垂帘听政。其间李慈铭曾受当国者嘱,为检历代贤后临朝政事,为垂帘听政 寻找历史依据。 随后又作临朝备考录呈大学士周祖培。这恐怕是李慈铭一生 最为辉煌的政治“创举 ,却也成为李慈铭的人生败笔,为后人诋毁他留下了口柄。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慈铭都是馆于大学士周祖培家,等待着所捐之官的 兑现。同治二年( 1 8 6 3 ) 四月,终于以郎中身份分曹户部,担任广西司行走。得 到此消息后,自叹日:“行年三十五矣,黄鹄不举,来于诸牛作缘,可笑也。 偶从芝翁( 周祖培) 谈及,大被嗤笑,谓我能读书而不能做官,可为切中予病。 白华绛跗阁诗集戊有( - - 月二十七日,里中金龙四大天王庙别诸从兄弟北上,庙祀宋人谢绪越人送别 处也。 白华绛跗阁诗集戊五月十七日入都作 白华绛跗阁诗集戊京邸九日感怀四首) 白华绛跗阁诗集己感事四首。 越缦堂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四云:当国有议请母后垂帘听政者,嘱为检历代贤后临朝事,予随举汉 如熹( 和帝后) 、顺烈( 顺帝后) 、晋康献( 康帝后) 、辽睿知( 景帝后) 、懿仁( 兴宗后) 、宋章献( 真宗 后) 、光献( 仁宗后) 、宣仁( 英宗后) 八后,略抒其事迹,其无贤称者亦附见焉,亦为考定论次,并条议 上之。作者按。越缦堂日记为2 0 0 4 年广陵书社清史编委会文献丛刊影印手稿本,以下简称日记 日记 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不难看出李慈铭对所捐之官是十分不满意的。同治四年( 1 8 6 5 ) 五月,李慈 铭的母亲病危,李慈铭借机乞假回去探亲。“夕阳还望风城湮,天际觚棱独怆神。 尚荷朝廷容冗吏,暂将名字托诗人。七年南北难回首,百劫沧桑感此身。行李平 安眠食稳,问持何事答君亲。 ,李慈铭在京城时,仕途上毫无进展,苦苦等来 的只是一个荒远地区的冷衙门,百般无奈,只好“暂将名字托诗人 ,俨然成为京 城的文坛领袖。回到家乡后曾应邀主讲蕺山书院。同治六年( 1 8 6 7 ) 应浙江巡抚 马新贻之聘,任浙江官书局总校勘。此年十一月,又应湖北学政张之洞之约,至 武昌使署襄校文事,同治七年( 1 8 6 8 ) 正月由武昌辞归,二月返绍兴,继续担任 浙江官书局总校勘,校汉书、礼记、通鉴辑览等,并改订李亨特乾隆 绍兴府志以及徐元梅的嘉庆山阴县志。同治九年( 1 8 7 0 ) 参加乡试,中第二 十四名举人。同治十年( 1 8 7 1 ) 再次入京参加会试。 同治十年辛未( 1 8 7 1 ) 至光绪二十五年甲午( 1 8 9 4 ) 是李慈铭人生的最后一 个阶段,也是李慈铭为仕途所进行的最后的努力。李慈铭于同治十年( 1 8 7 1 ) 进 京参加会试,“取闱卷出,为祸穆欢所抑,文章有价,信哉; 同治十三年( 1 8 7 4 ) 再次参加,“榜发,又落第,取卷出,以诗多二韵未荐。人言予卷为王编修先谦所 荐,李尚书已取第四,进呈添榜时,忽传卷有大疵,以诗中十韵始看出也,竟易 之。直到光绪六年( 1 8 8 0 ) ,五十二岁的李慈铭终于在会试中考中第一百名,赐 进士出身。至此,李慈铭的科举之路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科举考试从来 就是通向仕途的敲门砖,不通过科举考试,永远不会有机会走上仕途,但即使是 通过了也并不代表一定能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更何况已过知天命之年李慈铭在科 举考试中只是中了第一百名,其黯淡的前景也可想而知了。从此李慈铭一直在京 被“闲置 达十年之久,过着“朝夕之景,近视阶庭;行走之纵,不离咫尺;履 屐皆得所安,匕箸亦授以节;至寝食之早晚,书策之纵横,尤有常度,勿容稍变 的生活。光绪十六年庚戍,年届六十二岁的李慈铭终于补山西道监察御史,这恐 怕是李慈铭一生当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了。然而李慈铭也明白大势已去,在日 记中自嘲云:“行年六十有二,始以正五品左转从五品,强号迁官。始具舆服,衰 白华绛跗阁诗集辛 五月初八日出都门作二首。 白华绛跗阁诗集辛发武昌,明日渡沔,登翼际山,上清川阁,望鄂城,寄张孝达编修( 之洞) 日记刷治十年( 1 8 7 1 ) 正月二十日 日记同治十三年( 1 8 7 4 ) 四月十二日 日记光绪十年( 1 8 8 4 ) 三月十三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颓冠獬,潦倒乘骏,草创威仪,屏当匡医,未曾上事,已欲倾家,亦可笑矣。几 十年的奋斗挣扎,换来的只是辛酸一笑。此时的他已是心灰意冷,又疾病缠身, 于是在第二年便准备辞官归乡,日记中这样写到:“是日决计去官,移牒本道,告 病开缺。居得言之地,值禁谤之时,上下一心,以言为讳。权臣擅政,宦竖窃权, 官以贿成,事由中制,疆臣跋扈,酰夷眈伺,而酣饮漏舟,熟眠厝火。芜湖、丹 阳、黄州、宁国、九江等处,夷教肆害,巨案迭起。督抚媚夷,杀戮妄行,民人 愤怒,势极必变。而当轴宵人,赐鼋固位,忌嫉甚深,惟恐言者或发其覆,挟制 朝廷,钤压百司。冲圣柔仁,恭默不视。予入台将一载矣,小者不悄言,大者不 敢言,寒蝉痦哑,仗马趋跄,碌碌具僚之中,奔走簿书之末,俯首开目,天下其 谓我何! 孔子日;邦无道,危行言逊。孟子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七十老翁,龙钟衰病,既无所求,将欲何为? 唯有洁身而去,不尸厥职耳! 圣贤 有作,知我此心。一圆其实不难看出李慈铭晚年仍是心怀国事,渴望有所作为的。 辞官归乡的原因恐怕更多的是由于其对那种“权臣擅政,宦竖窃权,官以贿成, 事由中制,疆臣跋扈,酿夷眈伺 的黑暗的现实的不满。在光绪十九年癸巳( 1 8 9 3 ) , 年届6 5 岁的李慈铭虽卧病在床,仍不忘其职,针对当时朝廷台纲废弛的状况,上 请饬整顿台纲申明职掌摺。光绪二十年甲午( 1 8 9 4 ) ,日本入侵中国,中国海 陆军均战败。李慈铭又重病中,感愤国事,咳血加剧,遂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卒于 京,终年六十六岁。 一 李慈铭的一生都是在科场、仕途、文场之间挣扎与徘徊。在科场中,李慈铭 无疑是失败者,“应南北试凡十一,屡荐屡报罢一 ( 平步青 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庚寅六月二十六日 日记光绪十七年( 1 8 7 1 ) 五月二十日。 关于李慈铭的卒年,或云是光绪二十一年( 1 8 9 5 ) 乙未。翁同稣日记 光绪乙未闰五月初九日载:。李莼 客先生来长谈此君举世目为狂生,自余观之,盖策士也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谬相称许,或亦推奖其经世之学,目之为考据家。然慈铭本心颇欲整齐物类, 申明典章,以尊朝廷而清风俗。其次亦欲自效一隅,以礼义廉耻振饬人心,使其 日渐于教化而稍兴于礼乐,既不然,亦冀为天子谏官,守正触邪,裨助百一。 很 难想像这样“负气绝俗,不能随人侥仰 之人,可以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中飞黄腾 达。其实当时曾延请其作馆师的大学士周祖培早已看到了李慈铭的弱点,认为其 “能读书而不能做官,李慈铭自己也认为这“尤为切中予病。科场和仕途上的 蹇滞,常常使李慈铭认为自己遭“天谴以至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慈铭于世, 处人生之至困,负鲜民之至痛”。或许令李慈铭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其“文场 上的 显赫。蔡元培先生曾在鲁迅全集序中称:“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 缦先生,为新文学开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鲁迅先生。一,如此推崇,可见其地位 之高。他博涉经史,更见长于文学,“为文沉博绝丽,诗尤工,自成一家” 其著 述林林总总,文墨成果甚丰,仅刊行于世的李慈铭的日记就有七十一册,甚为学 界所重。 李慈铭还曾如此描述自己:“先生秉生于冬,冬气寒,故性冷;得气于秋,秋 令肃,故性傲。惟冷惟傲,故所值多阻而命穷,穷则思通。冬者,春之孕也。先 生生冬之末,春气融结,胚于灵根,故其才肆,其情深,其发为文章华叶布漫, 灿然若春。桃者,春花之纪首也。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先生于世事一切无所 好,而独喜花,于花中,独喜桃。六七岁时,西郭故居,景堂之前,有桃一树, 历年不发,先生下辄抚之,为若怏怏者。后一岁,忽花则大喜,为诗歌十言以 纪之,亦不知作何语。自是或水行,或山行,见有桃花者,辄神往。及长游柯山 之湖南山,得桃数百十树,大乐忘返,遂寄居于山之萝庵。盖晨雾朝霏,夕阳晚 出,先生之读书未有不在花中者也。既客京师,追述昔游,为萝庵游赏志一 书,纪以萝庵者,为桃花也。先生不喜佛氏书,而喜居其宫,乐其钟磐,故尝嘱 画师撰桃花万树一蒲团图,而肖像其中,香炉佛火之间,揽春色,注虫鱼,暇则 歌诗、读史、烧潴、煮茗,盖毕生以为师宿矣。一 这里,李慈铭把自己的性格归 为“冷傲 ,但又“才肆情深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桃花丛中“揽春色,注虫鱼, 越缦常文集卷四上阎丹初尚书书 清史稿第4 4 册,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3 4 4 0 页。 越缦堂文集卷二落麓游赏笑志自序)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暇则歌诗、读史、烧潴、煮茗之人却以“口多雌黄 、“议论减否,不轻假借 苟同 而闻名与世。“对其同时名流,莫不极口谩骂,不留余地。周星誉者,时 之词人也,彼诋为险谲,词无可取。赵之谦者,同郡之孝廉,擅书画金石,彼斥 为恶客、妄子,且日天水妄人,不通一字,而好为大言,安得贤京兆,以大杖 扑杀之。何绍基编修,名动公卿,曾国藩所器重也,彼诋为不学而狂,徒以擅 书,倾动世人,敢为大言,高自标置,中实柔媚,逢迎贵要,以取多金盖江湖招 摇之士也。王壬秋者,当代之文宗,彼日:此人盛窃时誉,妄肆激扬,好持短 长。虽较赵之谦稍知读书,诗文亦较通顺,而大言诡行,轻险自炫,古人糟粕, 尚未尽得,盖一江湖唇吻之士。 李慈铭就是这样一个如此矛盾之人,对李慈铭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我们不如用李慈铭在六十一岁生日时为自己所画之象的作为其为人的一个概 括: 是翁也,无团团之面,乏炯炯之容形骸落落兮,谨畏匆匆鬓眉褶怅 兮,天怀畅通故其貌豁刻兮,而心犹五尺之童;其言謇呐兮,而辩为为一 世之雄不知者,以为法官之裔,如削瓜而少和气兮;其知者,以为柱下之 胄,能守雌而以无欲为宗呜呼! 儒林耶? 文苑耶? 听后世之我同独行邪? 隐佚邪? 止足邪? 是三者,吾能信之於我躬雨潇风晦,霜落叶红,悠然独 笑,形行影从,待官河之将皱兮,拊桑海而曲终t 故俗士疾之,要人扼之, 而杖履所至,常有千载之清风o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李慈铭的文章观 李慈铭不仅是晚清文坛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对文章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其 文章观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第一节汉宋之争与李慈铭文章观的学术理路 晚清学术流变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汉宋之争一。所谓汉学,是指理论上崇尚 原始儒学和盛行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在治学方式上提倡“实事求是,具有崇尚汉 儒、重小学训诂与名物考辨的特色。所谓宋学,并非泛指宋代学术,而是指宋明 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在清代影响不大,康熙中叶以后 基本湮没无闻,所以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其治学方式是以理贯经,使经学理学 化。宋学旨在阐发儒家经典所蕴含的义理,汉学则讲求对经籍章句的考据和训诂, 所以清儒以义理归之宋学,以考据归之汉学。一般认为,清代乾嘉时期开始风行 的“汉学深受顾炎武的影响。顾炎武确实是开一代学术的新风气,他为了以“修 己治人之实学一纠正“明心见性之空言 ,提出了“经学即理学一的口号,主张 从儒家原典中去发掘儒学精神,并认为研读儒家原典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必 须重视典章制度的研究。他以 日记同治癸亥( 1 8 6 3 ) 正月二十四日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汉书传儒林,历史因之,至宋而有道学之别呜呼! 谁为此名,可谓 不学者矣。道者,六经是也儒者之所习,无二学也惟伊,洛立教,渐为 空虚,高定愈张,实学滋晦朱熹思以博考审辨,求践履之实而其时,程 学大兴,专门名家之儒,久绝于世,无所师授,不能通晓其训,故至于诗述 易,遂为无本之义,多取不根之谈诗弃小序,尤为口实,斯岂通人之蔽, 抑亦晚学之徵乎? 要其弟子,若蔡原定、蔡沈父子皆能有所著述,以翼经教, 视夫陆、程之门人有殊焉九渊兄弟负绝人之才,具高明之识,深穷理欲, 抗异新安,分道并驰至以睽辙,师心太过,几流猖狂,衷其间者,惟吕祖 谦。永嘉之学,醇醇近古,而际学者驰骛洛、闽,敷说心性,并为一谈,深 而益肤,畅而益支,乃转与推崇,以自掩饰。盖亦知所学,根柢不坚,姑习 大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思意命脉真传,至是始出汉 唐千载未涉其境,更取异名,别于儒林,以文其不学之迹,言语日繁,性道 日歧,沿及明代,五百余年,遂无言知学问者呜呼可慨也! 已是真儒学之 厄、圣道之累也原其人类,能狷介自守,名节占立,若真德秀、魏了翁、 杨万里、陈传良、叶适、袁燮之徒,亦皆有功业卓卓可称者,固不可谓性理 之学,无裨实事矣。 李慈铭首先不满“道学”之名,他认为六经都是阐述“道 的,这与“儒者 之所习 没有什么两样,这表明李慈铭已经认识到“汉宋之争一争论的焦点不是 所习之对象的不同,而是研究方法的差异,是“六经注我 与。我注六经的分 歧。其次,李慈铭也阐述了宋代理学的发展:程颍、程颢立教,提倡空虚高张之 学而使“实学滋晦;虽有朱熹的“博考审辨,求践履之实一,但由于精通训诂的 儒学大师“久绝于世 ,因而“程学大兴 ,其弟子中只有禁原定、蔡沈父子能“有 所著述,以翼经教 。陆九渊凭其“绝人之才”与“高明之识 创立“深穷理欲 的“心学一来与二程相抗,但由于。师心太过,几流猖狂 ,惟有吕祖谦调和朱陆, 自成一派。以薛季宣( 号艮斋) 、陈傅良( 号止斋) 、陈亮( 号同甫) 叶适( 号水 心) 为首的永嘉学派提倡文献、经世之学,“醇醇近古一,而此时的学者大都仍“敷 越缦堂文集卷二拟宋史儒林传序。 全祖望在来元学案中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 合。朱学以格物敛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 归宿于圣人则一也”转引自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第8 6 5 页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心性,“根柢不坚 ,这种学风一直蔓延到明代,从而造成了“儒学之厄,圣道 之累。李慈铭既批评“道学家 们的“遂为无本之义,多取不根之谈 、“师心 太过,几流猖狂 、“根柢不坚,姑习大言 的缺陷,同时也赞扬某些“道学家 们“能狷介自守,名节占立 ,因而“固不可谓性理之学,无裨事实矣 。评价应 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在李慈铭的眼中,“宋儒 的功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儒解经亦有可 取之处,可以补汉学家之弊: 至宋儒解经,亦尽有是处,尤见持平折衷鄙人尝细读诗之欧本义,朱集传 书之苏传、蔡传,其议论亦间有较胜汉儒者而国朝惠氏栋之易、王氏呜盛、 孙氏星衍、江氏声之书,专述郑义,字字挟剔,亦不免自相违反盖康成总集 诸义,博观会通,千虑一失,岂能毕照书注既亡,出于掇拾,更不能无所羼乱, 使郑居生于今日,必不能竟弃宋儒如惠氏、王氏、江氏之专也至于程子之易、 朱子之易与礼,尤与汉儒相辅不背,惟宋儒之患在不善学者,尽弃训诂、 名物,以孟浪行之,而谓易可无象,诗、书可无序,则一切古书俱可不 读矣。o 二是宋儒所阐发的“立志一、。修身”,重视道德自律,提倡人的社会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他在阅读姚文僖的邃雅堂集中的 宋诸儒论时这样评论: 阅姚文僖邃雅堂集凡杂文四卷,进御册一卷,进御诗一卷,古今体 诗三卷,赋一卷文僖虽早等阮文达之门,又以已未龙首,领袖儒林,然其 学出入汉宋,殊少家法。文亦无古意,不识记事体裁是集第一篇为宋诸 儒论,首云三代以上,其道皆本尧、舜,得孔、盂氏而明;三代以下,其道 皆本孔、孟,得宋儒而明又云汉孝文时,遗经稍出,惜诸儒抱残守缺,仅 令遗文不至失堕,而不能及乎其人,能知此者,惟董生而已叉云天下一日 不昏乱,即宋儒之功无一日不在于天壤。至其著述之书,岂得遂无一误? 然 文字小差,汉、唐先儒,亦多有之,未足以为诟病。今之学者,粗识训诂, 自以为多,辄毅然非毁之而不顾,此何异井蛙跳梁而不见河海之大也其言 足以深攻近儒之病,似并不为师门地,而议论自为醇正。予尝谓自程朱生后, 越缦堂文集卷四复桂浩亭书。 1 9 山东大学硕士掌1 立论文 天下气象,为之一变束发之儒,耻事两姓,曳柴之女,羞蘸二夫,尤其明 效大验故虽雅不喜读宋儒经说,尤厌其语录,而从不敢非毁之盖汉儒守 经之功大,宋儒守遭之功大也 “盖汉儒守经之功大,宋儒守道之功大也 这便是李慈铭在比较汉学与宋学 之利弊时所得出的结论。李慈铭心目中最理想的治学方式应是学习汉学家的训诂、 考据来读懂章句,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要学习“宋儒 阐发“义理,发扬名教,将 二者结合,实现汉、宋的“合流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慈铭在试图调和汉宋的努 力。 总的来说,李慈铭更加提倡“汉学家 的治学方式与治学理路,同时在“汉 宋合流 的时代风气之下,也看重宋学的“守道之功”。这便成为李慈铭文章学理 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李慈铭就是在这样的原则的指导之下去构建其文章观的大 厦的。 第二节李慈铭的文章观 李慈铭重视宋学的“守道之功 让我们想到了文论史上的一个最为经典的命 题:“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一是儒家论及“文 与“道 关系最为经典也影响最 为深远的主张,意为文如车,道如物,正如车之用是为了载物,而文之用就是为 了载“道 。这种主张可以一直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原道 篇中说:“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 也一,认为“文 源于“道,是“道的体现,圣人借助“文 来明“道 。唐代 “古文运动”中揭大纛的韩愈在重答张籍书明确界定了。道 的内涵:“己之 道,乃夫子、孟子、杨雄所传之道也。一并声称“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 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兼欲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一 学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古道 ,已发“文以载道 之先声。在唐宋八大家中,古 文成就不一,但“文以载道”却成为创作的准绳。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高张“文以明道 的旗帜,孜孜以求为文近道。宋初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 中也声称:“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并认为:“若道之冲焉,虽行乎天地, 日记 同治癸亥( 1 8 6 3 ) 十一月初五e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于渊泉,无不之也。再次强调道是根本,道胜则文至。而周敦颐在通书文 辞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文以载道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 也。况虚车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 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原来,文章是用来装运道德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成了虚 车,不能称其为“文 ,只是“艺而已。更有甚者,二程提出“作文害道说。二 程语录卷1 1 记,有人问:“作文害道否? 他们回答:“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 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 物也。 针对李汉的“贯道 论,朱子语类卷1 3 9 记有朱熹的驳斥:“不然。这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 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 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本为末可乎? 其后作文者皆是如此。 上述内容都 是关于“道”和“文 关系的争论,尽管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迥异,但从中 也可看出“文”和“道”的关系是源远流长的。而李慈铭是这样阐述“文一与“道 : “予闻之世运有殊而学问无二,晚近之学所以不古,若者徒以经义不纯,趋向之 不一,正义明道之不讲。谋利记功之日勤,士不博学,无以穷经;士不穷经,无 以见性。盖章旬不明,名物不辨,则本实先拨,而圣贤为学之旨,无由得窥,其 不能阐性命而几道学也,固矣。文者,载道之器也。孔子四教先以文,又日君 子博学于文,敷者,博之谓也,学者因文以见道,以光其业,n - 孕t l 入圣域而不难 诚。故肄业之士,敬恩圣祖命名之义,勿空疏以自文,勿雕绘以自饰,勿蔽于俗 学,勿惑于异端,精训汉儒之训诂,讲求宋儒之性理,于以敦本励学,仰答累朝 菁义口育之心,以成中兴之治 李慈铭认为当前的学术之所以无法和古代相比, 主要是因为读书入不博学穷经而“正义明道 ,因而使得“圣贤为学之旨,无由得 窥,而“文 便是“载道之器 。学者应用“文 来探究“道 的真谛,即所谓 的“学者因文以见道,以光其业。李慈铭还是嚷持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主张 用文去明道。尽管恪守儒家传统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遵循着“文以载道的 思想,但由于他们对“道 的理解不同,他们理想中的“文”的观念也是有差异 的。李慈铭对所谓的“道 ,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在李慈铭的文集中有几处谈到了 这个问题,现摘录如下: 自汉书传儒林,历史因之,至宋而有道学之别。呜呼! 谁为此名, 越缦堂文集卷十杭州敷文书院碑记: 2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詈量詈詈暑i ii 吕皇皇皇皇鲁鲁皇曼曼皇曼置詈量詈曼詈皇皇暑曼詈! ! 曼! ! 鼍! 兽詈詈! ! ! ! 鼍! ! 皇曼! ! 皇| 皇量量宣置| 鼍皇鼍墨墨暑暑曼曼鼍葛皇皇詈暑皇皇奠 可谓不学者矣道者,六经是也儒者之所习,无二学也。 所谓道者,读书安贫贱而已研经以固其神,考史以充其气,吟咏以畅 其性,山水以阅其情,故古来儒生、诗人,枯槁隐逸,往往多寿。 学问之事啧矣! 识大识小,同源而异流其大至于弥六合,穷天地;其 小者,一名一物,辨析至于极微盖自周以降,诸子派离,百家杂出,其迁 流递变,不可究极而得其真者,虽大小万殊,其要皆一归于道而能发明先 王之教盖事之所寓莫不有,贤智之士悉其力以相赴,故其精神不可磨灭, 而其事遂足持世而不敞,此非高语性天者所能尽也。 在李慈铭的心目中,“道”的观念是至高无上的,古今一切大小学问均归于 “道,探究圣人之“道”也成为李慈铭一生中最为高尚的追求,也是每一个读书 人最为神圣的职责。清初的顾炎武曾在与施愚山书中提出:“愚独以为理学之 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一清代著名的史 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思想,而到了李慈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提法:“道 者,六经是也。儒者毕生所从事的事业都是为了阐发“道”,各种学问虽“同源而异 流”,“其要皆一归于道而能发明先王之教”,其实李慈铭心目中的“道”,便是经和 史,是将顾炎武和章学诚的观点综合起来而提出的。这便决定了李慈铭认为要写 好古文就必须多读经、读史,。近世言古文者,仅取裁于村塾之所谓唐宋八大家, 固为固陋,然学者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电线杆拆除赔偿协议书
- 2026-2031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用涂料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策略研究报告
- 2026-2031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市场运行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6-2031中国功能性糖果行业需求调研及十五五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企业岗位外借行为的法律边界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病区医院感染管理防控知识考题及答案
- 2025高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考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回忆版
-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真题和答案解析
- 企业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 桥梁墩柱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 商标终身授权协议书模板
- 202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有奖知识问答题库及答案
- 汽修课件模板
- DBJT15-73-2010 建筑塔式起重机安装检验评定规程
- 机械臂原理课件
- 插排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物料分拣系统讲解课件
- 【里斯】年轻一代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 -新物种 新理念 新趋势(2024-2025)
- 下肢骨骨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