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仁裕及其作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仁裕及其作品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赵军仓指导教师:房锐 摘要王仁裕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比较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笔记小 说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唐五代社会史料,可以补正史之阙:尤其记载唐五代时 期秦陇、巴蜀自然社会风貌的资料,为读者了解当时秦陇、巴蜀的风土人情, 提供了一批丰富史料;其笔记小说文学价值较高,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 的影响;一些公案故事对宋明公案小说的写作模式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王仁 裕的作品记录了大量的唐五代民俗风物,广为后世作品所摘引。这些民俗活动 有相当一部分保存了下来,i 至今还有较大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王仁 裕交游情况的考察,探讨王思同、王溥、范质等人对王仁裕政治选择、文学创 作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王仁裕的诗歌和笔记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结构 特点的研究,分析王仁裕作品的文学、史学以及文化学方而的价值;在前人辑 佚的基础上,新辑出王仁裕的作品六条,补充其现存作品。 关键词:王仁裕交游诗歌笔记小说 a b s t r a c t w a n gr e n y uw a so n eo ft h ep o l i t i c i a n sa n dl i t t e r a t e u r si nl a t et a n ga n d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i nh i sl i t e r a r ys k e t c h e sr e t a i n e da n u m b e ro fs o c i e t y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w h i c h i no t h e r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r a r e l ys e e n t h a tc o u l dm a k eu pf o rt h i sp a r to fh i s t o r y s o m ew o r k sr e c o r d e dn a t u r a la n dc u l t u r e s o c i e t yc h a r a c t e ro fq i n l o n ga n d p r a c h u a b ,e n a b l er e a d e r st ou n d e r s t a n dl o c a ls o c i a lc u s t o m sa tt h a tt i m e h i sw o r k s h a v ec e r t a i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o c i o l o g i c a la n dt h ee t h n o l o g y s o m eo fh i s l i t e r a r y f i c t i o nh a dah i g h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a n dm a d ea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 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s o m es e t t l eal a w s u i ts t o r yw r i t i n gp a t t e r na l s oh a v es o m e s t i m u l a t i n ge f f e c tt ot h es o n ga n d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n o v e l sw r i t i n gm o d e l w a n gr e n y u sw o r k sr e c o r d e dm a s s i v ef o l ks c e n e r yo f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h i s m a n yw o r k sw e r eq u o t e db yp o s t e r i t y ,s o m ec u s t o ma c t i v i t yh a db e e nd o w n ,h i s w o r k sa l s oh a dab i g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v a l u eu n t i ln o w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p o l i t i cc h o i c ea n dl i t e r a r y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t ow a n gs i t o n g ,w a n gp u ,f a nz h i b yt h es t u d yt ow a n g sp o e t r y a n d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s t r u c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 n o v e l t oa n a l y z et h ev a l u eo fh i sw o r k si n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a sw e l la st h ec u l t u r a l a s p e c tn e w l ys i xw o r k so fw a n gr e n y uw e r es u m m a r i z e db a s e do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 e d i t s s ot h a th i sw o r k sm o r ec o m p l e t e d b a s e do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 e d i t s ,is u m m a r i z e s i xp a r t so fh i sw o r k st om a k ei tm o r ec o m p l e t e d 2 k e yw o r d s :w a n gr e n y u p o e t r y n o v e l so fi d e o l o g i c a l 四) iin 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建丝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己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之兰多够 导师签名: 商 每移 签字同期:如,o 年占月弓同签字日期:加,。年 5 月;r 绪论 王仁裕,字德辇,秦州长道县( 今甘肃礼县) 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 8 8 0 ) , 后周显德三年( 9 5 6 ) 逝世,历经纷乱的唐末五代,为当时著名的士人、学者, 新旧五代史及十国春秋皆有传。 王仁裕幼年时父母双亡,“失怙恃之爱,兄嫂所鞠,至于成人,唐季乱离, 关右斯甚,俎豆之事,篾无闻焉。既乏师友之规,但以畋猎之事”,到二十 五岁时才有意就学,“因梦开腹浣肠,复睹西江碎石皆有文字,梦中取而吞之。 及觉,心识开悟,因慷慨自励,请受经于季父。诗书一览,有如宿习,凡诸义 理,洞究玄微,下笔成章,不加点窜。岁余,著赋二十余首,甚得体物之妙, 繇是乡里远近悉推重之”。唐末时被秦州节度使李继崇辟为秦州节度判官。 贞明元年( 9 1 5 ) ,秦州入蜀后,他在王蜀政权先后任兴元节度判官、礼部郎中、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9 2 5 ) 末,唐庄宗李存勖平蜀后,王仁裕随王衍降唐赴 洛,再次出任秦州节度判官一职,往返途中作诗集入洛记,记入洛途中之事。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9 3 0 ) ,仁裕“职罢,归汉阳别墅,有终焉之志,著有归 山集五百首以见其志”。次年,南梁主帅王思同“以旧知之故,逼而起之, 密授兴元节度判官。不获己而受命,非其志也”。后唐闵帝长顺元年,废帝 李从珂“举兵凤翔,思同战败,废帝得仁裕,闻其名不杀,置之军中。自废帝 起事,至其入立,驰檄诸镇,诏书、告命皆仁裕为之。久之,以都宫郎中充翰 林学士”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9 3 6 ) ,晋高祖石敬瑭入立,仁裕职罢翰林学 士。开运元年( 9 3 8 ) 秋,“曾奉使荆南高从诲,记自汴至荆南,道途赋咏及饮 宴酬唱殆百余篇”。后历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后汉高祖天福卜二年( 9 4 7 ) , 李坊e 仁裕神道碑,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卷四 。六,成都:巴蜀书社1 9 8 9 年,第2 5 页。 l 司上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正卷六著录“f 仁裕入洛记一卷”,题记l 】:“右蜀l i 仁裕撰。仁裕随 下衍降,入洛阳,记往返途中事,并其所作诗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忠校正,j :海:上 海古籍版社19 9 0 年,第2 5 8 页 李哜上仁裕神道碑,伞宋义卷网十六,第2 5 页 i 叫i :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七千仁裕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6 6 1 页 吴任臣- t 。固春秋卷第一百一荆南_ 二载:“开运兀年秋七月辛未朔,晋人赦,改元。晋学十:乇 仁裕柬聘,干 jt 伎弹琴以乐之。”( 北京:中华书局,19 8 3 年,第14 3 3 页) 强公武郡斋读书志 卷八箸录“南行记三卷”, 题记日:“右 :仁裕撰。晋天福三年,仁裕命使i 参兴,记自汴罕荆南, 道途赋咏及宴酬唱殆百余篇。”( 第3 4 9 页) i 【j 五代史卷一百三f 。三世袭列传载:“开成三年冬, 季兴瘸脚气向卒。其子从诲嗣立。”(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17 5 1 页) 此处当为“命使离从诲”。 l “以左散骑常侍王仁裕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承旨 。后汉高祖天福十三 年( 9 4 8 ) 春,王仁裕知贡举,选拔王溥等人登第。后拜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9 5 6 ) 七月,“寝疾于京师宝积坊私弟,享年七十有七,辍 朝赙赠,悉从优礼,诏赠太子少师( 太保) ”圆。 王仁裕著作颇丰,他著诗力首,蜀人称之为“诗窖子,亦日千篇集” 。据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王仁裕传记载,他“有诗万首,勒成百 卷,目之日西江集圳。李防王仁裕神道碑记载,“其平生所著秦亭 篇、锦江集、入洛记、归山集、南行记、东南行、紫泥集、华 夷百题、西江集共六百八十五卷,又撰周易说卦验三卷,转轮回纹金 鉴铭二十二样,诗赋图并行于世 。此外,王仁裕还著有乘辂集五卷 ( 宋志别集类作乘辂集,通志略章表类作乘轺集,均为五卷) ;紫 阁集十一卷( 崇文总目、通志略别集类作十一卷,补五代史艺文志 诗文集类作十卷) ;紫泥后集四十卷、诗集十卷( 宋志别集类) ;国 风总类五十卷( 崇文总目、通志略总集类) ;开元天宝遗事一卷( 宋 志传记类作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作二卷,郡斋读书志传记类作 四卷,通志略杂史类作六卷) ;玉堂闲话十卷( 崇文总目传记类、通 志略杂史类作十卷,宋志、补五代史艺文志小说类作三卷) ;续玉掌闲 话一卷(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通志略小说类) ;王氏见闻集三 卷( 崇文总目传记类,通志略杂史类作王氏见闻集,秘书省续编到 四库阙书目、宋志小说类作见闻录,均为三卷) ;唐末见闻录八卷( 崇 文总目传记类、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志小说类,通志略杂 史类作唐末见闻,均为八卷) 。上述作品加起来约有八百余卷,但大多早已 失传。现能看到的只有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一卷和收录于太平广记 中的玉堂闲话和王氏见闻集的部分内容;收录于陶宗仪说郛三种 卷三十四之豪异秘纂和何光远鉴戒录卷五,题为王仁裕撰的蜀石 文以及收录于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的约十几首诗歌。 薛居正,五代史卷一百商祖奉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3 3 3 页 李舫,i :仁裕神道碑。此处j 衄为“太子少保”。| | j 五代史卷一百一 一记载:“( 广顺冗年) 二 月辛亥,以兵部尚书l i 仁裕为太子少保。”第14 6 9 页;同上书卷一百一十六:“( 显德三年) 七月庚戌, 太子太保卫仁裕卒。”第1 5 4 9 页 曾懂,类说卷- 二十六诗窖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 9 5 5 年影印本,第17 3 6 页 l j 五代史,卷一玎二 八i i 仁裕传,第16 8 9 页 李 疠, 仁裕神道碑,全宋文卷四十六,第2 5 页 2 王仁裕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比较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笔记小说中 保留了许多其他正史中很少见到的唐五代社会史料,可以补史之阙,如王氏 见闻集王承休一文详细记录了前蜀后主王衍于咸康元年( 9 2 5 ) 北幸秦州兵 败亡国之事。王仁裕于咸康元年任蜀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十月随王衍北幸秦 州,亲身经历了前蜀政权倾覆的全过程,因此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其他相 关史料的记载相比,显得更加真实详细。该文可以与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蜀祷杌的相关记录加以比较互证。玉掌闲话中的秦城芭蕉、大竹路、 狨等作品记载唐五代时期秦陇、巴蜀的自然社会风貌,可使读者了解当时 秦陇、巴蜀的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文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意义;还有一些 笔记小说文学价值较高,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明冯梦龙古 今小说中的拟话本裴晋公义还原配、葛令公生遗弄珠儿分别取材于玉 堂闲话中的裴度、葛周;一些公案故事如刘崇龟、杀妻者、发冢 盗等,对宋明公案小说的写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开元天宝遗事等 书记录了大量的唐五代民俗风物,被后世很多作品所摘引,如压岁钱风俗,寒 食节秋千之戏,月食时击璧救月,七夕乞巧等等,这些民俗活动有相当一部分 保存了下来,至今还有较大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王仁裕交游情况 的考察,探讨王思同、王溥、范质等人对王仁裕政治选择、文学创作等方面的 影响;通过对王仁裕的诗歌和笔记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结构特点的研究, 分析王仁裕作品的文学、史学以及文化学方面的价值;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 通过对雍录、浩然斋雅谈等古代文献进行检索,新辑出王仁裕的作品六 条,补充其现存作品。 3 第一章王仁裕交游考 王仁裕为五代显宦,仕途中结交了诸多好友,本节选定其中几位和王仁 裕交游比较密切,且相互在政治、文学等方面影响都比较大的五代文人或官 员作为考察对象,探讨王仁裕在政治选择、文学创作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第一节王思同 王思同,幽州( 今北京) 人,父亲王敬柔,曾任瀛、平、儒、檀、营五 州刺史。母亲为刘仁恭之女。思同初任刘仁恭帐下军校,后为晋飞胜指挥使, “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 功。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王思同的生卒年,但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的记载中推知。 旧五代史卷六十五王思同传记载:“会刘守光攻仁恭于大安山, 思同以部下兵归太原,时年十六,武皇命为飞腾指挥使。 圆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王思同传记载:“思同事仁恭为银胡指挥使, 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晋,以为飞胜指挥使。”固 唐哀帝天祜四年,即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9 0 7 ) ,刘守光囚禁其父刘仁 恭,思同率部下兵归太原李克用,年十六。上推十五年,即王思同当生于 8 9 2 年。 “应顺元年二月( 9 3 4 ) ,潞王从柯反凤翔”固,三月,王思同被杀。可 知,王思同卒于9 3 4 年,终年4 3 岁。 据新五代史卷三十三王思同传记载,王思同曾在明宗时任雄武 节度使,在秦州“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 ,旧五代史卷六十 五王思同传记载,王思同“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 年,入朝,见于中兴殿。” 长兴元年( 9 3 0 ) ,上推五年,可知王思同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前蜀 后主咸康元年( 9 2 5 ) ,任秦州节度使。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卜思旧传,第3 8 页 旧五代史,卷六十五,i - 思j 叫传,第8 6 8 页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上思i 列传,第3 8 5 页 i 司i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i 思问传,第3 8 页 五代史,卷六1 五,e 思i 叫传,第8 6 b 页 4 后唐庄宗天成元年( 9 2 6 ) ,王仁裕随前蜀诸官至洛阳,被任命秦州节度判 官一职。由此可知,王仁裕与王思同最晚应在此年相识。 从唐明宗天成元年( 9 2 6 ) 王仁裕与王思同冈公务相识,到后唐闵帝应顺元 年( 9 3 4 ) 思同兵败而死,仁裕入潞王幕下,这八年的时间罩二人不但在政治上 相互影响,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首先,王仁裕和王思同在政治选择上相互影响。蜀亡后,王仁裕任秦州节 度判官。四年后仁裕职罢,本打算不问政事,隐居山野,谁料,王思同密奏圣 上,让他担任兴元节度判官,“不获己而受命,非其志也”,从此又开始了新 的政治生涯。王思同任京兆尹西京留守时,王仁裕继续担任思同的判官,并在 镐京时期,撰写了著名的开元天宝遗事。 潞王李从柯叛乱时,王仁裕的态度倾向对王思同的政治选择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影响。新五代史卷三十三王思同传载:“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 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 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 意。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锄王思同 此时也在犹豫不定的抉择中,因此召王仁裕商议。“公日:事君尽忠,事父尽 孝。忠孝之道,奈何弃之? 王公勃然而起日:吾其效死于王室矣! 于是戮 岐阳之使,驰驿上奏,忠规正论,闻者义之。”四王仁裕尽忠尽义的政治态度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思同的政治选择。 其次,王仁裕与王思同的友谊应该深厚。王仁裕秦州节度判官职罢,打算 终焉其志,而王思同以旧知之故,逼而起之,密奏授仁裕兴元节度判官。王思 同在没有得到王仁裕同意的情况下,密奏圣上,让他担任兴元节度判官,作为 自己的助手,不仅是因为王仁裕的政治能力和文学爿华,更多的是一种朋友之 间的信任。 第二节王溥 王溥,字齐物,生于后梁龙德二年( 9 2 2 ) ,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 , 并州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汉乾祜元年( 9 4 8 ) 举进士甲科为状元,授秘书郎, 李畴,于仁裕神道碑,全宋文卷四十六,第2 5 页 i 司上 问上二 5 当时由王仁裕知贡举。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后汉朝廷派郭威讨伐,郭威辟王 溥为从事。郭威称帝后,广顺初年( 9 5 1 ) ,王溥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广顺二年( 9 5 2 ) ,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广顺三年( 9 5 3 ) ,加礼部侍郎, 端明殿学士;周太祖郭威临终时,任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后周世宗因 其决策有功加封其礼部尚书,兼修国史;入北宋后,太祖建隆元年( 9 6 0 ) , 为同平章事,进位司空;乾德二年( 9 6 4 ) 罢相,被封为太子少保;开宝二 年( 9 6 9 ) ,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元年( 9 7 6 ) 封祁国公,七年( 9 8 2 ) 八月病 逝世,赠侍中,谥文献,时年6 1 岁。 王溥是五代至宋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著王溥集二十卷和翰 林酬唱集一卷。曾依据苏冕会要和崔铉续会要二书,修成唐会 要10 0 卷,又根据血代诸朝旧史实录,分类纂辑,编成五代会要3 0 卷。 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是记述唐五代时期国家典章制度、诏令奏议、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汇编,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汉隐帝乾祜元年( 9 4 8 ) ,王仁裕知贡举,选拔王溥等人登第。六年 之后,王溥拜相。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五代王仁裕知贡举,王 丞相溥为状元,时年二十六。后六年,遂相周世宗,犹及本朝以太子太保罢 归班,年才四十二,前此所未有也。溥初拜相,仁裕犹致仕无恙,尝以诗贺 溥云: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 可知。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贵 时。溥在位,每休沐必诣仁裕,从容终日。盖唐以来,座主门生之礼尤厚。 新五代史卷五十七王仁裕传记载:“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 章知名,又尝知贡举,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时称其得人。” 知贡举,应该是王仁裕晚年最得意之事,而选拔王溥登第,后王溥入相, 足以令王仁裕引以为傲。王仁裕举贤任能,王溥尊师重礼,师生关系融洽怡然。 第三节范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 今河北威县) 人。生于后梁乾化元年( 9 11 年) , 卒于宋太祖乾德二年( 9 6 4 ) ,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 8 1 年,第4 3 6 页 新五代史,卷五f 七 仁裕传,第6 6 1 页 6 朝。 范质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 3 3 ) 进士中第,时翰林学士和凝为主考官, 被忠武军节度使推举做官,任封丘令。晋天福年问,以文章干谒宰相桑维翰, 被奏任为监察御史。桑维翰镇守相州( 今河南安阳) ,历任泰宁、晋昌节度使, 辟范质为从事。晋天福八年( 9 4 3 ) ,桑维翰再度为相后,范质迁主客员外郎、 直史馆。开运元年( 9 4 4 ) 六月,任翰林学士。开运二年( 9 4 5 ) 六月,加比 部郎中、知制诰。后晋亡,为草降表。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9 4 7 ) ,刘知远 称帝,建立后汉,范质任中书舍人。后汉隐帝乾祜元年( 9 4 8 ) 四月,任户 部侍郎,乾祜三年( 9 5 0 ) 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 9 5 1 ) 二月,任兵部 侍郎。六月,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周显德六年( 9 5 9 ) 被恭帝封为萧国公。太祖建隆元年( 9 6 0 年) ,以司徒、平章事、昭文馆大学 士加官侍中。太祖乾德元年( 9 6 3 ) 被封为鲁国公,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 九月卒,赠中书令。年五十四。工诗文,有文集3 0 卷。又著五代通录 6 5 卷,述后梁至后周五代史事,多据实录删略而成;晋朝陷蕃记四卷, 记后晋为契丹所灭始末;有桑维翰传三卷;魏公家传三卷。以上诸 书今皆不存。宋史卷二四九有传。 王仁裕与范质初识的时间已不可考,但根据王、范二人的为官经历,我 们可以大致加以推断。 范质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 3 3 ) 登进士第,被忠武军节度使推举做官, 任封丘令。长兴四年( 9 3 3 ) 至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 3 4 ) ,王仁裕为王思同 西京留守判官,四月任魏博支史,改汴州观察判官。封丘和汴州同为河南道, 王、范二人同一时期皆在河南道为官,可知二人最早有可能于唐闵帝应顺元 年( 9 3 4 ) 四月始相识。 晋天福年间,范质因文章出众,深得桑维翰器重,被桑维翰奏任为监察 御史。后升任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一年后担任任翰林学士,加受比部郎 中、知制诰。在这同一时期,王仁裕先后为都官郎中、翰林学士、司封郎中、 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可见王、范二人在晋天福年间同朝为官,必相识, 那么二人最晚有可能于此时相识。 王仁裕玉堂闲话中曾多次提到过范质,如: 7 太平广记卷八十引赵圣人云:“宰相范质亲见王,话其事。 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四引高辇中记载的:“范质云:未见故实, 涂说之言,未敢为是。” 类说卷五十四引燕继室害诸雏云:“汉户部侍郎范质尝有二燕 巢于舍下。” 类说卷五十四引驴马驹云:“范质言 王仁裕和范质二人同朝为官,闲谈便是常有之事,正如宋欧阳修归田 录在自序中说到:“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 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 。出于这样的创作目的,这些谈资便成为了王 仁裕笔记小说的创作素材。出“范质之名,以示不掠人之美。正因为此,南 宋的吴曾能改斋漫录才会误将玉堂闲话的作者题为范质,以至于错讹 至今都在流传。周勋初玉掌闲话考 具体分析了后世将玉堂闲话的作 者视为范质的原因,使玉堂闲话为王仁裕所作终于成为定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思同、王溥、范质等人对王仁裕的政治, 文学和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防太平广- i d ,卷八l 赵圣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5 1 2 页 太、f 广记,卷一百八f p q 高擎,第13 7 6 贞 类说,卷五l p q ,第3 5 6 9 页 ( df 司i :,第3 5 7 0 页 欧阳修著,李伟困点校归f h 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第3 页 岗勋初,玉堂刖话考西北师范学院学撤,19 8 8 3 8 第二章王仁裕诗歌创作 王仁裕的诗歌,全唐诗所载十四首完整诗作和两首残诗( 全五代诗 同)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辑得两首。从这十几首诗歌中,我们可以对王诗 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做一大致了解,并从中管窥五代的社会风貌。 第一节游历之诗 从现存王仁裕的诗歌来看,他的游历之诗占主要部分。这些游历诗不拘于 对景物的描写,作者常常将其主观情感贯穿于诗歌之中,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如题麦积山天堂: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e l 低。 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时期( 3 8 4 4 1 7 ) ,是秦岭山脉小 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犹如麦垛,所以称之为麦积山。太平广记卷三九 七所引玉堂闲话麦积山云:“仁裕于前唐末辛未年( 9 11 ) 曾登麦积山, 并题诗于天堂西壁。”作者时任秦州节度判官,曾游览当地诸多名胜古迹。这 首诗描写了麦积山危耸峻险的景象,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此时作者三十一岁, 从诗中可以看出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诗与其麦积lj j 一文是研究麦积 山石窟的珍贵史料,成为麦积山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斗山观: 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岐遥。 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 斗山观为兴元( 今陕西省汉中市) 的一处名胜。玉堂闲话云:“兴元有 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 景象尤奇。上有唐公防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 此盖连地而上升也。”据葛洪神仙传卷三记载: 李八伯者,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年八百岁,因以 号之。或隐山林,或在( 厘右耳) 市。知汉中唐公叻求道而不遇明师,欲教以 陈尚君,伞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 9 9 2 年,第,3 4 5 页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七可二三f 六,北京:中华书局,19 6 0 年,第8 4 0 2 页 太甲广记,卷二三雨九f 七,麦积山第3 1 8 1 页 伞唐诗,卷七百三 六,第8 4 0 2 页 太、p 广记,卷三百几f 七,斗山观第3 1 8 2 页 9 至道,乃先往试之,为作偏客,公畴不知也。八伯驱使用意过于他人,公畴甚 爱待之。后八伯乃伪作病,危困欲死,公防为迎医治合药,费数十万,不以为 损,忧念之意形于颜色。八伯又转作恶疮,周身匝体,浓血臭恶,不可近视, 人皆不忍近之。公叻为之流涕日:“卿为吾家,勤苦累年,而得笃病,吾趣欲 令卿得愈,无所懦惜,而尤不愈,当如卿何? ”八伯日:“吾疮可愈,然须得 人舔之。”公畴乃使三婢为舔之。八伯曰:“婢舔不能使愈,若得君舔之,乃 当愈耳。”公防即为舔之,八伯又言:“君舔之复不能使吾愈,得君妇为舔之, 当愈也。”公畴乃使妇舔之。八伯日:“疮乃愈差,然须得三十斛美酒以浴之, 乃都愈耳。”公畴即为具酒三十斛,著大器中,八伯乃起入酒中洗浴,疮则尽 愈,体如凝脂,亦无余痕,乃告公叻日:“吾使仙人,君有至心,故来相试, 子定可教,今当相授度世之诀矣。 乃使公防夫妻及舔疮三婢,以浴余酒自洗, 即皆更少,颜色悦美。以丹经一卷授公畴,公叻入云台山中合丹,丹成便登仙 去,今拔宅之处,在汉中也。 神仙李八伯为了考验汉中唐公叻求道是否心诚,故意使唐公叻夫妇及三婢 为其舐恶疮,并用三十斛美酒为其洗疮,后授以公畴一本炼丹的经书。唐公防 夫妇入云台山中根据经书炼制丹药,丹成服用之后登仙而去。传说唐公畴全家 成仙拔宅之遗迹就在斗观山。入蜀后,王仁裕为兴元节度判官,曾以片板题诗 于斗山观。作者通过对“唐公叻全家拔宅成仙 这一典故的叙写,表现了自己 欲得道成仙、抛却尘世的道家理想。末尾两旬由理想转为写实,以深沉的笔调 寄予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9 2 5 ) ,前蜀后主王衍听信宦官王承休的谗言,欲驾幸 秦州,诏令下达后,众臣切谏直言,加以阻拦,可后主依然执意北巡。一路上 王仁裕等人同后主诗赋唱和。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前来攻打时,蜀军无心应战, 狼狈逃回成都,最后后主不战自降,终至蜀亡国破。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 和蜀后主题剑门、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等诗皆 北巡路上的歌赋唱和之作。 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 剑牙钉舌血毛腥,窥算劳心岂暂停。不与大朝除患难,惟馀当路食生灵。 从将户口资馋口,未委三丁税几丁。今日帝王亲出狩,白云岩下好藏形。 葛洪,神仙传卷三李八伯,卜海:卜海古籍j f j 版社19 9 0 年,第1 5 页 伞唐诗,卷七百三f 六,第8 4 0 4 页 1 0 北巡途经剑州西时,路边丛林中猛兽窜出吃人,仁裕奉召作此诗。全诗虽 句旬写实,却不难看出其中的寓意。王衍继位后,终同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 交与宋光嗣、宋光葆、欧阳晃,f f i 鲁俦等宦官把持,这些人骄纵贪婪,弄权用 事,上下行私,党朋为奸,如蜀帱杌中记载的:宋光嗣“摧挫英雄,吹扬 佞媚,全无才智,缪处腹心。断性命于戏玩之间,戮仇雠于极机之下。有功劳 而皆弃,非贿赂而不行 ,韩昭“谬陟烟霄,殊非謇谔,兴乱本则逞章程之妙, 恣奸谋则事颊舌之能。一心口倾危,尚居左右”,欧阳晃“性怀惨毒,心恣贪残。 焚燕军营,恢拓私第。不顾喧腾於众口,惟思自任於忿怀”,阳鲁俦“酷毒害 民,市井聚货。叨为郡守,实负天恩。疮痍已遍於阳安,蒙蔽半由於内密”。等 等,在这样一群宦官权弄下的朝廷必然足腐朽糜烂,因此,蒲禹卿在对策中说: “衣紫者皆盗跖之辈,在郡县者皆狼虎之人,奸谀满朝,贪淫如市,以斯求治, 是为倒行 圆。王衍对这些宦官的行径大概是略有所闻,因此,看到王仁裕的 这首诗后,大笑道:“有旨。 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 彩仗拂寒烟,呜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巅。盛德安疲俗,仁风 扇极边。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回 和蜀后主题剑门: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庸才安可守,上德 始堪矜。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回 这两首诗前半部分显然是为了应制唱和所必要的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从 后两句不难看出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李畴王仁裕神道碑云:“蜀后主衍好文 工诗,偏所亲狎,宴道和答,殆无虚同。后主昏湎日甚,政教大隳,公屡陈谠 言,颇尽忠节。既割席以难救,竟异棺而纳降。” 作者对王衍的昏庸无能早已 了熟于心,此次随王衍幸蜀似乎已预见前途的渺茫难测,其诗作中不乏伤怀情 感。唐军入蜀,蜀主无心应战,仁裕不得不随蜀降唐。入唐后,仁裕曾做戮 后主出降诗:“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繁旗。二十万军高拱手,更无一 张唐英著,乇文才、王炎校笺蜀椅杌校笺,第二卷,成都:巴蜀书社1 9 9 1 年,第11 9 页 | _ jj : 太平广记,卷二百p l q 十一于承休,第1 8 5 8 页 伞唐诗,卷七百三十六,第8 4 0 1 页 i 司i : 李防,王仁裕神道碑,卷阴 六,第2 5 页 筒是男儿。”句句都充斥着作者对蜀主的讽刺及愤慨。 王仁裕佐褒梁师王思同时,往返于兴元大竹路,曾题诗于淮阴祠。题孤云 绝顶淮阴祠: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 玉堂闲话大竹路云:“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 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同,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缏蔓系腰,萦树而 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 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 庙貌。” 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决定逃走,路过孤云两角时,高耸深僻的孤云山 遮掩不住韩信主宰兴亡的满腹韬略,两角山却悬挂住了韩信去与留之间的矛盾 心理。作者通过咏叹韩信,亦流露出一方面想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 又想终焉其志、归山隐居的犹豫心理,与其说是咏史,更不如说是咏怀。同样 是咏史叹怀,王仁裕路过平戎谷时所作的过平戎谷吊胡翔,表现出来的感慨 则更加强烈。 立马荒郊满目愁,伊人何罪死林丘。风号古木悲长在,雨湿寒莎泪暗 流。莫道文章为众嫉,只应轻薄是身雠。不缘魂寄孤山下,此地堪名鹦鹉 洲。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六引王氏闻见录胡翔云:“胡翔者,佐幕大 藩,有文学称,善草军书,动皆中意。时大驾西幸,中原宿兵,岐、秦二藩, 最为巨屏。其正书走檄,交骋诸夏,莫不伏其笔舌也。但胡翔其人傲慢无礼、 狂妄自大,最后遭致副军陷害,全家被活埋于平戎谷口。作者由胡翔联想到了 东汉末年的祢衡。祢衡恃y j 傲物,屡侮权贵,最终被江夏太守黄祖借故杀害, 葬于江中芳洲之上,时人借其鹦鹉赋为名,将此洲称为鹦鹉洲。胡翔和祢 衡同样都是有文之士,结果都惨遭陷害,让作者不尽感慨。 伞唐诗补编,第13 4 5 页 全唐诗,卷七订三f + 六,第8 4 0 2 页 太平广记,卷三百几f ,七人竹路,第3 18 2 页 伞唐诗,卷七西二三 六,第8 4 0 3 页 太卜广记,卷_ 二百六十六胡翊,第2 0 8 8 页 1 2 轻薄,意为轻佻浮薄,文人的轻薄主要是刻意的显示自己。颜氏家训文 章篇九云:“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 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赀无操;王褒过章僮约;扬 雄德败美新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纪,大较如此。”胡翔正 是一位“翘秀 文人,他“常少其帅,蔑视同辈不为礼。帅因藉其才,不甚加 责,但令谕之而已。 在宴会上,胡翔酒酣后经常称呼节度副使张筠道“张十 六”,并“数以语言诋筠”。由于他常轻视大帅,蔑视同僚,最终惨遭陷害。 因语言和行为的“轻薄”而惨遇杀祸的文人,史书还有许多记载。北梦琐 言中的薛能,“会昌间进士,自负过高”,他作诗否定诸葛亮的功业,讥讽李白, 贬低陶渊明,把出任节度使一职看作是“粗俗之官”,且在到任许昌后,在召见 手下官员的见面会上,还让自己的儿子身背弓箭站在旁边护卫,遭致下属不满, 可谓狂妄自大,“时人以为轻薄”,最后因军队叛乱而被杀。唐摭言中的 剧燕,“工为雅正诗 ,但他为人放纵,居然欺压幕府中的各位从事官员,最后 “竟为j 下平之祸”,得到了和祢衡一样被杀的遭遇。在五代的史籍中,节度 方镇任意杀幕僚、排辱宾客的记载并不少见。旧五代史卷九一房知温传 载:平路节度使房知温“性粗犷,动罕由礼多纵左右,排辱宾僚。”固同书 卷九八张彦泽传载:华州节度使张彦泽幕下,“有从事张式者,以宗人之分, 受其知遇”,后因屡谏彦泽之过,被“决1 :3 割心,断手足而死”即。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云:“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 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一委之,多擅权不法。”。这种不重 礼教,轻视文人的态度,导致了世风沦落,造成了当时士人多有的轻薄无行之 举。在这武人称雄的唐末五代,文士不得不屈从于武夫悍卒,他们出言不慎, 随时可遭杀身之祸,有的命运甚至操纵在武夫手中。胡翔惨遭杀身之祸,是由 于他自身造成的,更是因为社会环境所致。这首诗中,作者对胡翔身世的感慨, 也流露他出对仕途动荡难测的无奈和对自己同时代文人命运的关注。 颜之推撰。上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卷叫文章第九i :海: :海古籍f ;版社19 8 0 年,第 2 2 1 页 太甲广记,卷- 二百六 一六,胡翱,第2 0 8 8 页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阴薛氏子具军仪,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6 7 页 e 定保,唐摭言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 6 0 年,第112 页 i | 五代史,卷几一房知温传,第1 19 5 页 同i :书卷几八张彦洋传,北京:中华书局,19 7 4 年,第1 3 0 5 页 李焘,续资治通裕长编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 7 9 年- 1 9 8 0 年,第1 5 0 页 本文第三章第_ 二节玉章闲话的文学价值将对“文人轻薄”现象傲进一步论述。 13 长兴中,王思同留守西京时,王仁裕为判官,曾游杜光寺并留诗于壁上: 上尔高僧更不疑,梦乘龙驾落沉晖。寒暄晕映琉璃殿,晓夜摧残毳衲衣。 金体几生传有漏,玉容三界自无非。莓苔满院人稀到,松畔香台野鹤飞。 杜光寺在长安城南杜光村,唐时被称为“义善寺”,是隋唐时著名高僧杜顺 禅师所生之地,顺曾解华严经,著法界观。作者作此诗时已五十余岁,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诗作深沉宁谧,体现出他当时淡泊的心境。 第二节其他题材的诗歌创作 除游历的诗歌外,王仁裕还有几首诗表现了其关爱生命、万物平等的思想, 如放猿: 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月明巫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 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作者作此诗时,任兴元节度判官一职。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六引王氏 见闻记云:“王仁裕尝从事汉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献猿儿焉。怜其小 而慧黠,使人养之,名日野宾。经年则充博壮盛,縻絷稍解,逢人便啮之, 颇亦为患。于是颈上系红绡一缕,题诗送之。 两年后,仁裕卸任兴元节度判官。在入蜀任职的路上,以当年所系红绡为 凭,在群猿中又遇野宾,“呼之,声声相应。立马移时,不觉恻然。及耸辔之际, 哀叫数声而去。及陟山路,转壑回溪之际,尚闻呜咽之音,疑其肠断矣。 随 后,王仁裕又作诗一篇来纪念野宾: 蟠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 月宿纵劳羁泄梦,松餐非复稻粱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 前首诗如同一名长者对将要出行的孩子的叮咛嘱咐,字罩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野宾的不舍与关爱。后首诗作于久别后再次相逢,悲喜交加。野宾和主人两 情依依,不忍分离,又如故友重逢一般。读到此处,令人为他们的再次离别感 到惋惜。这种人猿之情的表达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万物平等的思想,人 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和谐之至。 伞唐诗补编,卷p qf 二长兴中题杜光寺,第13 4 5 页 伞唐诗,卷七百三1 六,第8 4 0 4 页 太乎广记,卷p q 再四 六引上氏见闻集第3 6 4 3 页 i 吲上: 全唐诗,卷七可三十六遇放猿阿作,第8 4 0 4 页 1 4 王仁裕不但是一位文学家,他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二首: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湘水凌波惭鼓瑟,秦楼明月罢吹箫。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 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 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 这两首诗作于开运元年( 9 3 8 ) 秋,王仁裕出使荆南高从诲。诗话总龟 前集卷二二宴游门引杂咏记载:“王仁裕使荆诸,从诲出十妓弹胡琴。 仁裕有诗美之。 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和对音乐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 养。“寒敲白玉”、“折冰声 的清脆悦耳,“塞雁”的悲慨凄哀,“春莺”的宛转 轻快,寥寥几语将楚乐音调和节奏多变、清空婉曲又具低沉哀怨的特点尽现。 还有一些王仁裕与后生交往的诗歌,表现其举贤任能,鼓励后进的师者风 范。 贺王溥入相: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可知。 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贵时。 后汉隐帝乾祜元年( 9 4 8 ) ,王仁裕知贡举,放榜二百一十四人,擢王溥等 人登第,作此诗,时仁裕6 9 岁。王溥在位时,“每休沐必诣仁裕,从容终r 。” 李宗谔先公谈录载:“仁裕知贡举时,已年高,有数子皆亡,诸孙并幼。 忽一日,生徒毕集,出一诗版悬于客次日:“二百一十四门生,春风初长羽毛成。 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何幸不才逢圣世,偶将疏网罩群英。衰翁 渐老儿孙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肝胆胰脾外科五月份业务学习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篮球教师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全球时政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化学高一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前端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届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南宁协管员面试题及答案
- 名酒鉴定面试题及答案
- 民情茶馆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测试卷及答案
- 文旅融合下的艺术IP开发-洞察及研究
-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重点知识归纳
- 低压柜培训课件
- 中国五音课件
- 从历史沉淀到现代传承:哈尔滨手风琴发展脉络探究
- 数字化转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
- 2025国家开放大学《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形考任务1234答案
- 割灌机培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