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刖川j j f j j y 1 7 318 5 9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墨蕴墨 日 导师签名:纭壁妻丝日 , 期:j 型j ,) l 韩菱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韩菱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韩菱,在清初文名显赫,其诗名亦不落于文后。作为清初江南著名文化世家的一 员,他不但继承了家族之诗文传统,而且将之发扬光大。在清初之诗坛上形成了自己 独特之风格。充分评价韩菱的地位与影响,对研究以韩荑为中心的云东韩氏以及江南 名门望族之发展,进一步弘扬苏州文学,发展地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讨论韩菱诗歌创作等内容。按“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韩茭作为一个 现象的出现背景、成因以及演进。其次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力求将文本与研 究结合,综合考察,突出重点。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略述韩氏家族之佑文特色、家族诗学传承, 由此管窥江南文化世家之风貌,并揭示韩菱步入京城为宦之家族原因。 第二章韩芡的生平与交游主要讨论韩氏家学门风在韩荑身上的延续及其宦游 官海起伏人生。看其家族文化如何被韩茭继承并发扬光大,及在官宦生涯中,韩菱是 如何起起伏伏却又淡定自处的。 第三章韩菱的诗歌理论力求从韩菱诸多文论中将诗论抽离,展现他在诗歌创 作上的主张。从诸多文本中分析得出,韩茭在诗论方面紧紧跟随当时主流诗歌风尚, 追求真情、崇尚真诗,根于经史、引经据典,穷而后工等诗歌理论,都是其所坚持的。 第四章、第五章为韩荑诗歌的内容与韩荚诗歌艺术特色。韩荚为康熙朝 重臣,深得康熙帝之信赖,远离家乡久居京城。所以在诗歌内容方面,韩菱赠答诗、 咏怀诗、文会诗与行旅诗较多。且在诗歌风格上表现出平淡雅正、崇真重实、因情设 题目等特色。 关键词:清代云东韩氏韩茭诗歌 作者:姜蕴菡 指导教师:罗时进教授 a b s t r a c tt h es t u d yo fh a nt a n sp o e t r y t h es t u d yo fh a nt a n sp o e t r y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h a nt a n 。sp o e t r ya n da r t i c l e sa r ew e l lk n o w n a so n eo f t h ew e l l - k n o w nf a m i l yi ne a r l yq i n gc u l t u r e ,h e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e dt h e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o f p o e t r y , a n dw i l le n h a n c e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np o e t r yf o r mt h e i ro w nu n i q u es t y l e h a nt a n a d e q u a t e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s t a t u sa n di m p a c to nt h es t u d y , h a nt a ny u n - d o n gh a na st h e c e n t e ra n dt h ef a m o u sf a m i l i e so ft h ed e v e l o p i n gs o u t h ,a n df u r t h e rp r o m o t et h es u z h o u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a nn o tb en e g l e c t e di np r a c t i c e t h i se s s a yh i g h l i g h t sh a nt a n sp o e m s a tf h s t ,is t u d y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c a u s e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h a nt a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t h a tw es h a l ln o to n l y e n j o yt h ea u t h o r s w o r k sb u ta l s os t u d yt h ep e r i o do fc u l t u r et h ea u t h o r sd e s c r i b ea n dl i v e i n t h e n ,ie m p l o yt h em e t h o do f “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 t o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t h es u b j e c t u p o nw h i c hia ms t u d y i n g 。t od r a wa no b j e c t i v ec o n c l u s i o n ,ib l e n dt h es t u d yo fh i sw o r k s w i t ht h eo t h e rt h i n g sr e l a t e dt ot h ew o r k sa n de v e nm a k el o t so ff i e l ds u r v e y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 f a m i f yi n f l u e n c ea n df a m o u ss c h o l a ro ft h ee a r l yd a y s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t u d y i n gb o t ht h ea u t h o r sw o r k sa n dt h e p e r i o di nw h i c hh el i v e s ,t h i 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h i sf a m i l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h i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h a nt a n sl i f ea n df r i e n d s h i p ,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f a m i l yl e a r n i n go nh a nt a n sl i f e a n dh o wh a nt a ni n h e r i t e da n dc a r r i e df o r w a r dh i s f a m i l yc u l t u r e h o wi sh a nt a ng e ta l o n gw i t ho t h e r si no f f i c i a lc i r c l e s t h et l l i r dc h a p t e r , h a nt a n st h e o r yo fp o e t r y , s e p a r a t e dh a nt a n p o e t r yt h e o r i e s f r o m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t os h o wh i si d e a so np o e t r y 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a n a l y s i so f m a n yt e x t s , f r o mh i sm a n ya r t i c l e sc a nb ed r a w n ,h a nt a nf o l l o w e dc l o s e l yi nt h ep o e t i ca s p e c t so f m a i n s t r e a mp o e t r yf a s h i o na tt h a tt i m e ,t h ep u r s u i to ft r u t h ,r e s p e c tf o rg e n u i n ep o e t r y ; r o o t si nt h ec l a s s i c s ,h i s t o r y , q u o t et h ec l a s s i c s t h i si sb e c a u s et h a th eh e l di m p o r t a n tp o s t s i nt h ec a p i t a l ,h e s i t a n tt ot a l k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a n d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a r eh a nt a n sp o e m sa n dh a nt a n p o e t r i e s 韩荑诗歌研窒一 皇奎塑蔓 - _ _ _ _ _ - _ - _ _ _ i _ - _ - -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i _ _ _ _ _ _ _ _ _ _ _ - 一一 f e a t u r e h a nt a ni s a ni m p o r t a n to f f i c i a la n dd e e p l yl o v e db yt h ee m p e r o rk a n gx i t h e r e f o r e ,h a nt a n sp o e t r i e sa r ea b o u tf a r e w e l l ,l y r i c ,m e e t i n g ,t r a v e l i n ga n d s oo i l f r o m h i sp o e t r i e s ,w ec a ns e et h a te m o t i o n ,f o c u so nd i f f e r e n c e s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n f a m l i yo fy u n d o n g h a nt a n p o e t r y w r i t t e n b y :j i a n gy u n - - h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l u os h i - - j i n 目录 弓i言1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3 第一节陆墓云东韩氏世系简述3 第二节韩氏家族之特征7 一、因文得宦7 二、以宦养文1 0 三、诗文传承1 2 第二章韩菱的生平及交游1 5 第一节韩菱之生平1 5 一、名师提拔,步入仕途( 1 6 3 7 1 6 7 3 ) 1 5 二、应奉翰林、持论侃侃( 1 6 7 3 1 6 7 9 ) 1 7 三、回归故园、奖掖后人( 1 6 7 卜1 6 9 4 ) 1 9 四、再次入朝、放浪诗酒( 1 6 9 卜1 7 0 3 ) 2 0 第二节韩荑之交游2 1 一、前朝遗民:钱澄之2 1 二、江苏巡抚:宋荦2 4 三、亦师亦友:顾嗣立2 7 第三章韩菱的诗歌理论3 1 第一节真情与真诗3 1 第二节 “反经”与经典3 5 第三节“穷而后工与“穷而不工”3 8 第四章韩菱诗歌的思想内容4 3 第一节韩茭的赠答诗4 3 一、官场赠答4 4 二、归隐送别4 5 第二节韩茭的咏怀诗4 6 第三节韩茭的文会诗5 0 第四节韩荑的行旅诗5 3 五章韩菱诗歌艺术特色5 7 第一节平淡雅正5 7 第二节崇真重实5 9 第三节因情设题6 2 语6 5 考文献6 7 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 1 记7 2 韩菱诗歌研究 引言 引言 韩菱( 1 6 3 7 - - 1 7 0 4 ) ,字元少、蒹人,号慕庐,又号归愚,是清初有名八股文家, 其文一出顿改当时明季之余弊。他的诗歌亦是敦厚有旨,却因文名太甚,诗为之掩。 究其家族亦是苏州有名的文化家族,人才辈出,代有声望,有京中名医韩世贤,书法 大家韩馨、家学耆儒韩孝基、收藏大家韩崇、吴中文化大佬韩葑等等。出生于如此家 族,韩菱一生也是毫不逊色,康熙十二年( 1 6 7 3 ) 会试、殿试皆第一。若不是徐乾学 为避师生之嫌,韩菱则会成为清朝连中三元第一人。状元及第后以翰林院修撰充日讲 起居注官,又曾主乙卯顺天乡试和戊午顺天武乡试,累官礼部尚书。被康熙帝誉为天 下才,深得宠爱。又于党争之时隐于乡间,著书论学以启后进。康熙三十三年( 1 6 9 4 ) 再次入朝,后乞归不得,终于康熙四十三年( 1 7 0 4 ) 死于任上。当时韩菱诗文声名甚 响,与刘子壮、熊伯龙、李光地并称为“顺康四大家 。曾修纂孝经衍义、大清 一统志,著有有怀堂诗文集、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等著作十余种。 作为苏州文化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且又在朝中任重职,韩菱的交往十分广泛,有 魏象枢、曹寅、朱彝尊等众多当时名人,而在诸多好友中,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当数 钱澄之、宋荦、顾嗣立等。论诗歌,他的成就虽无法与当时之文坛巨擘钱谦益、朱彝 尊等人相比,但作为云东韩氏家族的代表,其官位显赫的身份在促进江南文化世家交 流上具有重要作用。从他的交往中,既可以看出汉族士人在京城的文化生存环境,以 及江南文化世家问的文化互动,也可了解云东韩氏的发展过程,并借此管窥整个江南 文化家族之特点。 但遗憾的是,学界对韩菱的关注极少,相关的单篇论文只涉及到了韩荑的草书成 就以及对联趣话,惟一涉及到文学性的也只是提到近年学界所发现的说杜的韩荑 过录本。而对于云东韩氏的研究,只有张学群的苏州名门望族1 以家族为角度将 云东韩氏介绍一番。虽概括全族,但文学性不高。与其相比,凌郁之的清代文学与 苏州文化世家2 可谓与韩氏关联最深的一部专著,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剖析江南重 要家族之特色。既可从中了解清代文学与与苏州文化世家之关系,又可以此书中所例 1 张学群苏州名门望族,广陵书社,2 0 0 6 年。 2 凌郁之清代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齐鲁书社,2 0 0 8 年。 1 引言 韩荚诗歌研究 举家族作为云东韩氏家族之研究范本。而江庆柏的明清苏南望族研究1 中虽涉及 到韩氏家族,但介绍较略。 经笔者检索,学界尚未有深入研究韩菱及其文学创作的专门论文或著作。故本文 拟对韩荚的家世、生平、交游作一个细致、全面的考述,力求做到清晰、详细地展现 以上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诗歌创作。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立足于史书、墓志 铭、笔记、方志等资料对韩菱及其家族进行比较完整的论述,说明其家族的文化特性; 第二章大致勾勒韩菱生平经历及对其交游情况进行考述;第三章从韩菱的诗序文集中 总结他的诗学观点;第四章、五章简述韩茭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但由于个人知识、学养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文中观点不免存在诸多不足,敬请 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2 韩菱诗歌研究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第一节陆墓云东韩氏世系简述 清代江南为经济发达之地,文化繁荣之所,亦为文化望族聚居之处。据乾隆吴 县志氏族载:“迨至本朝,而宋、缪、韩、彭诸家科第冠盖相望,皆近代之名门, 吴中之著姓也。 1 其中韩氏指的便是康熙朝礼部尚书韩菱之家族。苏之旧姓尤以朱、 张、顾、陆为最,更有“五湖四海夹条沟,虎豹狮象夹只狗,鼋鼍蛟龙夹条鳅,彭宋 潘韩夹家周 2 俗语之说。苏州旧时彭、宋、潘、韩四家皆为状元宰相之家,惟有周 家难以显贵,这句俗语虽是由讥讽周家而来,但亦从反面证实了当时韩家门楣之显赫。 在有清一代,陆墓云东韩氏闻人频出,自六世祖韩世能中隆庆二年( 1 5 6 8 ) 进士之后, 其成员多有在京城任职者,值得一提的便为韩菱祖孙三人都在翰林供职,即有“三代 翰林”之称。同时在为官之余,云东韩氏又是一个文化世家,如有吴中匾额半出其手 的韩馨;有“文章古雅,前代所仅有”3 的韩茭;亦有博雅工书、尤嗜金石的收藏之 大家韩崇;更有具有吴下大老风雅的刑部尚书韩葑。可谓尽显望族之风雅,正如钱大 昕所称赞的一样:“吴中文献之家首推云东韩氏,二百年来文采风流,照映艺林,振 振公姓,人各有集,非徒以膏粱华腴炫世俗也。”4 韩氏家族由韩思聪于元未明初自风阳迁入苏州,此后便世代居住、繁衍于此。韩 家初期人丁稀疏,四世韩永椿之前一直为一脉单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韩宗道一代。 韩宗道是永椿之子,之后宗道生世贤、世能、世正等五子,家道才开始兴盛。 韩世能,字存良,号敬堂,为明隆庆二年进士,生而奇慧,刚介绝俗,是韩氏家 族步入仕途之先驱。其由庶吉士授编修,曾参加纂修世宗、穆宗二朝实录,充经筵日 讲官。历侍读、祭酒,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又曾出使朝鲜,清政廉洁, 1 【清】乾隆本吴县志卷二十八氏族。 2 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平江区志下册,第1 3 7 6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6 。 3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一礼部尚书兼掌翰林院学士长洲韩公菱墓碑,陶氏寒梅馆,光绪1 5 年刻本( 1 8 8 9 ) 。 4 钱人听嘉定钱大昕全集第7 5 0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韩菱诗歌研究 出使朝鲜时赠遗一无所受。又尝自言:“无一事、无一语不实”1 。善书画收集,以 鉴藏书画名著一时,著有云东拾草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载“考董其 昌洛神赋十三行跋,称馆师韩宗伯。 2 韩世贤,号苏台,早年体弱多病,于是弃儒从医,名动京城。将补御医时辞而不 就,隐归故里,与世能同居存诚斋。由于世能不擅治家,其收藏与其家世一样逐渐散 落。因此,韩氏在苏州渐为繁盛的多为世贤后代。 韩世贤生逢隆,逢隆生韩治。治,字君理,明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举人,敦仁 好义,立节重信,勤于功读,据寒松录载其“读书皆手录一通,旁及训诂经解, 皆小楷。极精善,人比之巾箱五经。3 曾担任云和、黄岩两县县令,颇有惠政。韩治 的两个儿子便是苏州复社名士韩馨与青衿布衣韩酚。 韩馨,字幼明,号清谐,谥“贞文先生 ,是韩治长子。其夫人是申时行孙、申 绍芳之女,六个儿子分别是秀才、监生或小官吏。韩馨尤擅书法,八岁便作擘窠大字, 当时吴中隔额半出其手,虎丘之“五人之墓”碑碣、虞山之“兴福禅寺皆韩馨所书。 十岁能文,十三岁秀才第一。董其昌、陈元素目之为神童,作诗以赠。有“文体既兼 韩柳,书法更擅羲献”4 之美誉。韩茭撰行状云其草书入圣,兼精篆隶。甲申国变后, 家遭焚毁。绝意进取,卜居洽隐园,文墨自娱,不问国事,与郑敷教、金俊明等明诸 遗老谈谯以终老。韩馨有绀雪斋文集、绀雪斋遗墨传世。 韩馨生樵,樵生骐,骐生是升。韩是升,字东升,号旭亭、乐全,是韩馨的曾孙。 其好读书,不过问家中生计。历任当湖、金台、阳羡书院讲席,学行为士林所敬重。 其父名韩骐,人称补瓢先生,名贡生,据行述云其书习晋唐楷法,“诗词古文,皆蕴 藉醇雅,为有德之言。 5 有补瓢存稿传于世。韩是升的儿子崇、葑、崧均为清代 著名人士。 韩封,字禹三,号桂龄,最后官至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著有还读斋诗稿十 六卷等。韩封“少即工诗,出入香山、眉山之间 ,“其诗高朗和平,沈厚悱恻,读之 1 【清1 道光本苏州府志卷八十三人物。 2 【清】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中华书局,1 9 6 5 年。 3 【清】韩是升、韩键寒松集卷上,清道光十一年( 1 8 3 1 ) 刻本。 4 【清】韩是升、韩键寒松集卷上韩清谐先生小传,清道光十一年( 1 8 3 1 ) 刻本。 5 【清】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第2 3 6 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4 韩菱诗歌研究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使人增忠孝恺弟之心 1 在为官之余常以韩慕庐之后自标,不弃读书,故以“小寒碧 斋”、“还读 以寓其斋名。韩葑亦多有风雅活动,常与吴中耆旧举办文酒之宴、诗酒 唱和尽显吴中文化大佬之风范。如与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一起整修沧浪亭、 苏州府学、玄妙观三清殿等吴中胜迹;与苏州状元石韫玉、吴廷琛等整修韩世忠墓、 五人墓等名人祠墓;又兴办善堂、义局等慈善事业。韩葑亦擅长书法,其曾自云:“余 幼从家梅坡学书而书不能工。 2 其所言之梅坡便是韩骐之族孙韩敏。 韩敏,字仲敏,号梅坡。苏州府志云:“( 其) 幼耽八法后,寓郡城日声僧舍, 吮毫濡墨,每四鼓就枕,及门不下数百人。 3 “以善书名吴中,人得其片纸拱壁视之。 诗体闲适,有石湖放翁风致,可称雅音4 “自赵霞门以善董元宰书名吴中,而吴中 学书者皆师董氏梅坡,名亚于霞门。霞门卒而梅坡独以书擅名5 可见其书法之造诣。 有闲笑轩诗、秋蛩吟诗集传世。 韩骐的另一孙子,韩昆,字文瑜,亦好读书,皆手自抄。写字画端,楷中法度。 可惜年十六卒,遂还无大成。 韩崇,字履卿,号南阳学子,是韩馨的五世孙。韩崇是一位著名的金石收藏家, 家有宝铁斋、宝鼎山房,收藏甚富,著有宝铁斋金石跋尾、铁宝斋诗录、录德 录、义门先生集、江左石刻文编等。韩崇甚有气节。咸丰十年( 1 8 6 0 ) 太平军 破清军江南大营,忠王李秀成率领军东征,韩崇与苏州仕绅冯桂芬、潘曾玮等人协助 官府,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四月十三日,苏州城破,韩崇被困家中,被人救至上 海,但家中藏书及珍贵文物荡然无存。韩崇的外孙汪鸣銮和吴大澄、吴大衡兄弟自幼 得到他的熏陶,精通说文,擅长篆书,后均为进士翰林,是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韩酚是韩治之子,韩馨之弟,文才勃发,名动朝野。曾与徐元文、缪彤一起被江 南学政石申认为有非凡文气,为状元之才。评其文章“元气浑涵,如玉在璞中,其光 必发。然光焰太藏,不在其身将在其子孙乎? 6 最后虽未高中,但其子韩菱状元及 第也符合了石申不在其身必在其子的推断。 1 【清】徐世昌晚晴藕诗汇卷一百,第4 1 9 5 页,中华书局,1 9 9 0 年。 2 f 清】韩宥还读斋诗稿、续稿序,道光七年( 1 8 2 7 ) 刻本。 3 f 清1 道光本苏州府志卷一百五人物三十一。 4 工幼敏吴翌凤研究:乾嘉姑苏学界考略,第1 5 2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8 年。 5 清】李放争清书史卷卜,清代传记丛刊,第3 2 9 页,明文书局,1 9 8 5 年。 6 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第3 4 4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 5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韩菱诗歌研究 韩茭,酚之子,韩茭有两个儿子为孝嗣和孝基。韩孝基生彦曾。韩菱、韩孝嗣、 韩彦曾均在翰林院供职,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代翰林”。 韩洽,是韩世正的孙子。号寄庵,晚号羊山畸人。明诸生。其性简亢绝俗,闻明 亡,自沉泮池,被家人救起后,隐居羊山,从程云庄先生学易。妻死不复娶,足 迹不入城市。汤斌抚吴时三造其庐不见,竟穷饿而死。朱彝尊在明诗综话中赞誉 其为明季吴中巨擘,“匪特高节轶群也 1 ,其诗“憔悴婉笃,而无徉狂趼也之习者, 又无所嫌忌 2 。徐世昌在晚晴移诗汇中评价他的诗:“简质清刚,不落当时流 派”3 著书约十种,兼工词。“所撰篆学测解、释训考源,足证说文长笺之误。 4 其中寄庵诗存曾在乾隆年间遭到禁毁。其兄韩沐,字君源,崇祯十五年( 1 6 4 2 ) 壬午举人,甲申之变殉节而死。 此外,韩氏家族颇有名气的还有韩菱之四世孙韩丰与韩诗。韩丰,字宾宇。韩诗, 字婴传。据苏州府志记载:“( 韩丰) 生性正直恬淡,有古君子风。家贫。老屋半 椽,颓床破甑苔盈,墙草盈室。怡然有自得之。辄一生酷嗜临池,得颜忠烈三昧。片 纸尺牍人争宝之。( 韩诗) 能书泰来字开士工诗。”5 韩诗有勖斋诗集为嘉 靖癸卯举人。 韩氏家族以诗文书画传家,以翰林光耀门楣,由六世韩世能始步入显宦,由十世 韩菱而文宗四海,在有清一代枝繁叶茂,可谓吴中巨族。咸丰十年( 1 8 6 0 ) 太平军破 清军江南大营,苏州城破,原本瓦屋鳞比的陆墓镇半椽不存。而本来枝叶繁茂的云东 韩氏除了少数任职在外的,也多数被害,幸免于难的也多是避走山东、河北等亲戚处, 曾经显赫一时的苏州陆墓云东韩氏由此零落四散。 1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一礼部尚书兼掌翰林院学士长洲韩公荑墓碑,陶氏寒梅馆,光绪1 5 年刻本。 2 【清】韩洽寄庵诗存序,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 【清】徐世吕编、闻石点校晚晴移诗汇第4 1 6 页,中华书局,1 9 9 0 年。 4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1 7 9 页,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 5 【清1 道光本苏州府志卷一百一人物二十八 6 韩荑诗歌研究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附韩氏世系简表 第二节韩氏家族之特征 一、因文得宦 云东韩氏家族先祖农桑始家,由韩世能始入仕途。此后,韩氏逐渐历经显宦,家 道名扬四海。纵观韩氏家族逐渐显赫之过程,可得出这是由其“以文传家”的信念代 代相承的结果。因家族注重“以文传家 ,家族成员文学水平普遍偏高,故家族能文 者、擅文者无数。而八股制义之文更是在这种家族文化思想传承的指导下以家族文学 7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韩荚诗歌研究 昌盛为基础绽放的一朵奇葩。同时可看到是,其家族亦是依靠制义之文作为“敲门砖 才得以顺利进入仕途,晋升为有名的官宦之家。由此,所谓的因文得宦,其中“文 指的便是韩氏家族最为著名的制义之文。大部分家族成员因为其文名显著、擅于制义, 步入仕途并由此而官运亨通。 韩菱是因文得宦之绝好代表。他的成功入仕亦是因文才打动了徐乾学求贤若渴之 心。故而可论,韩菱的文才为其步入仕途奠定了第一步。韩芡幼年丧母,后随父读书 深山中。年长后家境贫寒,无奈中只能入京谋求出路。徐乾学赞叹其文日:“此文开 风气之先,真盛世之元音也。 1 正是由于徐乾学的赏识韩焚才得以步入仕途。因为 徐乾学提拔韩荚于不遇之时,所以世人也有“徐无菱不以为师,荚无徐不为之高弟 2 之说,这也给徐乾学留下了“伯乐之美名。同时,从韩荚的成功入仕亦可看到, 韩荑打动徐乾学求贤若渴之心的首先是他的文才,因此可谓,韩芡之文才为其成功入 仕途奠定了第一步。 韩荚是如何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呢? 由其进呈集自序中可以看到韩菱因文得到 赏识的经过,亦可看到其因文而逐历显宦的历程: 司成先生秋预乡荐,明年春,举南宫第一。时两闱主司厘正文体,同考荐荚卷,则嗟咨 不置。及会试撒棘,上宣取菱朱墨卷,观览久之,深以主司为得人。及殿试,上见荑对尤称 善,复拔置第一。是年冬十一月,召至起居馆,作太极图说,越三日,传谕写时丈二首 进。明日复召至起居馆,命悉呈平日窗集,时不及庄写,即于次日呈刻本五十篇。蒙召至弘 德殿讲大学毕。上问平e l 所作必尚多,时馆师学士熊公代奏,刻本尚有三十余篇,以题 目小不敢进呈。上日,不妨都进来。随复进三十三篇,其三篇即乡试墨卷也。进讫,命悉留 览。3 那韩荧之文才究竟如何? 由前人诸多评论中可窥一斑。沈德潜之国朝诗别裁 集: 公于经义有起衰之功。奉勃撰述及一切碑版之文,足以润色鸿业,左右史乘。数韵语者 1 【清】顾公燮撰,甘兰经等校点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第6 2 页,江苏古迹出版社1 9 9 9 年。 2 【清1 钱泳撰,张伟校点, n n h k i i ,第3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 3 【清】韩菱有怀堂诗文稿卷五进呈集自序,康熙四十二年( 1 7 0 3 ) 刻本。 韩菱诗歌研究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不及公也,而德从之言,自足风雅。 郑方坤之国朝名家诗钞小传中亦日: 其举子业,以古文为时文,大则鲸鱼碧海,细亦翡翠前苕,辁材小生率瞠目不解为何语。 及掇取大魁以去,文名震一时,于是一朋之市,三尺之童,无不知有慕庐先生也者。残膏腈 馥沾丐后人,起衰之功,直比昌黎山斗矣。诗名颇以文掩,人罕知者。自序尤深致挹损之意, 然而刻露性情,吐纳风雅,其要眇之思,生动之致,缠绵往复之音,令读者掩抑低徊,不能 已已。固卓然成一家言,而必有传于后无疑也。2 以至于“数十余年,业制艺者若非韩不学也。 3 在其中可看到,韩茭在徐乾学 引荐后连中两元,文章深受康熙喜爱。康熙曾久久观览其朱卷,称其文尤善,并召至 起居馆编写起居注,作太极图说。之后,又进呈以往平日所作,连“小题” 一同,共计百篇之多。因此,康熙“曾谕菱天下才,风度好,奏对亦诚实,云韩 茭学问优长,文章古雅,前代所仅有也。又云韩菱所为文,能道朕意中事。故凡 应奉文字,每进一篇则称善。”4 韩荑因文受到了康熙的重用。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 九月补原官,寻转侍读,十二月十一日,以翰林院侍读为同讲起居注官。康熙二十四 年( 1 6 8 5 ) 三月十五日,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年,又拟古 文渊鉴凡例,进奉康熙帝,甚得帝心。康熙二十六年( 1 6 8 7 ) 二月二十一日,乞假回 籍,允之。勘点诸经注疏,旁述诸史。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 徐乾学在洞庭山设局修 一统志,韩菱居里,参予其纂务。康熙三十三年( 1 6 9 4 ) 七月二十一日,韩菱被 召回京主纂一统志。最终于康熙三十九年( 1 7 0 0 ) 十一月二十七,升为礼部尚书、 仍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教习庶吉士。可见,韩菱的官宦生涯与作文进奉是分不开 的,其官宦生涯也由文而风生水起。 韩芡因文得宦在云东韩氏家族中并不是特例,其他家族成员亦有此情况。韩菱次 子韩孝基,因文章古雅,被召修撰明史,事竣返苏州掌教紫阳书院。孝基八十八 1 【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2 【清】郑方坤耆献类征卷五八韩荑小传,明文书局,1 8 9 5 年。 3 【清】沈德潜故礼部尚书韩文懿公裥堂碑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碑传集卷二一,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 9 7 3 年 4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一礼部尚书兼掌翰林院学士长洲韩公荧墓碑,陶氏寒梅馆,光绪1 5 年( 1 8 8 9 ) 刻本。 9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韩菱诗歌研究 岁时,乾隆下江南还两次召见慰勉他,并亲书“家学耆儒 四字赐之。孝基之子彦曾, 又是雍正八年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至此,韩菱家已三世斐声翰苑。 二、以宦养文 中国古代为官者不仅在朝中指点江山、官场纵横驰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表现 出一种儒雅的贵族生活状态,琴棋书画、吟诗作文。为官成为他们谋求诗化生活的一 种方式,是他们用以支付郊游、聚会、品茶费用的来源。官场上的浮躁、功名、唯利 是图使他们更倾向逃避到另外的生活环境中去,过一种“人间仙境”的日子。大约出 于如此原因,有名的官宦之家,往往亦是出众的文化世家。云东韩氏家族亦不例外, 其家族成员在进入仕途,家境稳定之后更是将生活的高雅发挥到了极致,诗会、刊稿 都是高雅活动的绝好代表。 韩氏家族中韩洽、韩菱、韩孝基、韩葑与其胞弟韩崇,也都是雅集诗会的爱好者。 如乾隆二十四年( 1 7 6 0 ) ,蒋深之子蒋仙根举诗会。韩氏成员韩彦曾便参与了此次诗 会,时“甲子一周,名流再举,殊异事也。1 康熙二十七年( 1 6 8 8 年) 顾嗣立与十兄 举诗酒之会,与会者除了有俞砀、钱澄之、曾璨、金侃等人之外还有云东韩氏成员韩 洽。据顾嗣立寒厅诗话载“韩阁学慕庐先生荚,甲戌以前,闲居寒碧,寄情诗酒, 月有饮会。 2 而对于刻稿,云东韩氏自是不落人后,云东韩氏十世韩茭,其诗集刊刻 于康熙四十二年,其时,菱正居于京城为官,再如韩世能,其诗集在其殁后由逢佑为 其刊行。韩崇诗集刻于光绪七年,是在其外孙汪鸣銮的收集整理下刊刻。正如俗语所 言:“北人做官娶小,南人做官刻稿”。江南的簪缨世家就这样文脉相传、世代相继。 略举韩葑为例。韩葑十六岁入元和县学,后客游京师,授经诸王府。拔贡,廷试 一等,授职刑部七品小京官,最终官至刑部尚书。与林则徐、江苏巡抚陶澍等文化名 流多有交往。韩葑虽长年忙于政务但却丝毫没有废弃读书,其书斋名日“还读”,正 是出于此意。不但如此,韩封也经常追忆先祖之文风德行,如其在道光七年( 1 8 2 7 ) 病退后,在东北街华阳桥畔新建住宅,取名“华阳新筑 ,内有“小寒碧”、“养志堂”、 “种梅书屋等。其中“小寒碧 正是继承韩洽“寒碧堂”而来的。 繁忙的公务并没有阻碍韩葑诗性生活的享受,与之相反是官场生涯反而为之提供 1i 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第3 6 3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并参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一绣谷,浪迹 丛谈、续谈、再谈,第2 2 1 页,中华书局1 9 8 1 年。 2 清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8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 1 0 韩菱诗歌研究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了诸多接触社会名流的机会。具体分析韩封官宦一生之风雅活动可分为两类:一是公 益性事业,如参与整修沧浪亭、苏州府学、三清殿、韩世忠墓、五人墓等吴中胜迹, 同时,兴办善堂、义局慈善事业;第二类便是其与吴中耆老所举办诗酒文会了。韩葑 对诗酒文会所爱至深,曾于道光三年( 1 8 2 3 ) 至十二年( 1 8 3 2 ) 时期,与黄丕烈、石 琢堂、吴棣华、彭苇间,尤春樊、董琴南等人在苏州举问梅诗社,每月一会,共举行 1 3 3 次社集。还于潘奕基八十生辰时,应潘曾沂之邀为之吟诗祝寿。同时题诗祝贺的 还有吴嵩梁、陈用光、钱仪吉、董国华、徐松、顾莼、鲍桂星,姚学爽等人。同时张 深作临顿新居图祝寿,大学士英和书“临顿新居图 1 。有诗、有图且有其参与 的五老会至今传为吴中之风雅。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重修沧浪亭,创五百名贤祠,落 成之日举五老会。据郎潜纪闻初笔卷三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记载:“苏州沧 浪亭为宋苏子美别墅,内阁中书潘奕隽,年八十八;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吴云,年八十; 山东按察使石韫玉,年七十二;刑部尚书韩葑,年七十;江苏巡抚陶澍,年五十。”z 以齿序坐,各赋一诗,陶澍有“惟时座上人,长眉多老耋 之句,好事者遂绘五老 图,“太平盛世,贤达风流,一进传为佳话。”3 在五老图中,潘奕隽与韩葑对弈, 石韫玉在一旁钓鱼,吴云正在读书,陶澍若有所思似在吟诗,此情此景被广泛流传议 为佳话,而吴中之风流也让人不禁怅然有思。 韩氏家族的以宦养文的作法不仅在家族内部融通奉行,也通过家族之间的嫁娶等 方式影响到其他的家族内部。韩菱的七世孙韩恭人的嫁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氏 亦有林下之风,其父莲洲公甚钟爱之,尝日:“此吾家不栉进士也。4 她二十一岁时 嫁于叶昌炽之师刘永诗先生,从此读书相伴,作官相随。韩氏“性尤喜莳花木,一枝 一穗罗列几案。尝自制九秋花事笺,闲为小诗以寄意。又尝语吾师( 刘永师) 日:灵 岩之麓,有先人之墓庐。在它日遂初,如鹿门之偕稳,愿斯足矣。盖其宅心超旷,澹 于荣利,天性然也。”5 在韩恭人的影响下,其夫刘永诗在为官之余、听政之暇也常与 之有风流、高雅之活动:“镜台唱和,缥囊翠管,与簿书相鳞次。 6 夫妇两人为官之 余琴瑟相鸣、风雅无比,将韩门之风发扬光大。 1 袁以新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潘氏人物,第1 9 3 页至1 9 7 页,上海三联,2 0 0 4 年。 2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三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华书局,1 9 8 4 年。 3 同卜 4 【清j 叶昌炽奇觚廊文集卷下刘师母韩恭人家传,四库续修全书本。 5 同上 6 同上 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韩菱诗歌研究 三、诗文传承 如同清代苏州的一些望门大族一样,陆墓云东韩氏在其子孙广泛入仕之余也并没 有放松对其文的要求,或是设立义庄,或是长幼相传,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努力 地将家族之文脉传承下去,至使家族之文名“条叶被泽,滋大益光 1 。韩氏家族的 诗文传承主要途径是途径家族文学教育。 在江南名门望族中家族文学的口耳相传教育是十分普遍。这种教育方式使家学可 以源远流长,同时,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子孙在为人处事、诗文风格都会深受长辈的 影响,一代代相延续,形成一种家族共通的精神。这不仅使家族的文脉相延续,而且 这种家族的共性,深深印刻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身上,继而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走向。 韩荑,以文章名海内且由此步入仕途。其优秀的作文功底以及独特的为文风格却 都是受益于其一生青衿的父亲韩酚。正如长洲县志所说:“少从父受学,研精经 史,故其为文,根柢六籍贯穿百家,弘深雅健 2 。韩酚颇有文才,名动朝野,却一 生未遇。江南学政石申认为其才气可与徐元文、缪彤相媲美,并说“子文元气浑涵, 如玉在璞中,其光必发。 3 韩酚对其子影响至深,不仅表现在韩菱考科举入仕上,而 且表现在韩菱的作文风格中。韩菱之制艺因不屈从时好而遭人耻笑,但韩荚却始终不 为之改变。有人质疑:“文当顺时,今不从世俗所趋好,而必日古昔,日先民,子何 计之左? 韩菱的回答是:“吾父志也,遇否非可期,各从所好而己。 4 由此可见, 韩酚对韩菱的影响之深。除此而外,韩勖对韩菱的教育方式也别有一套,命其同录手 抄五经诗书是韩酚常用的教子方式,如韩菱进呈集自序中言: 荧自少时为举子业,不从他师,侍先君子读书山中,日命钞录五经、史记、汉书、 凡唐宋大家及弘永以来先正诸君名家小品,口专心课诵,凡近科坊刻屏弗令见也。先君子之 言曰:文章之要法与识二者而已。根于经、材于史,浸淫乎先儒之传注训故,微之为性命, 显之为古今礼乐制度。深探力索,久乃自得,而后辞这,辞达而能事毕矣。虽然要必裁之以 法,法也者初无定体,以有体为常,方圆之规矩也、度曲之分刊也,舍是侄旷无施矣。时文 一道,尤在度程,各有宜适,未可凡驾,出入变化不离乎宗,乃称乎神。又书本必须手 1 【清】叶吕炽奇觚癫文集卷下刘师母韩恭人家传,四库续修全书本。 2 【清】乾隆本长洲县志人物四 3 【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第3 4 4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 4 【清】韩菱有怀堂诗文稿卷五进呈集自序,康熙四十二年( 1 7 0 3 ) 刻本。 1 2 韩荑诗歌研究第一章云东韩氏家族及其崇文传统 录者。昔人有巾箱五经,谓一经抄写终身不忘。恐汝漫不经心,故须手录一过也。1 对于父亲之教诲,“菱伏而识之,不敢忘 ,并在一生的学习中常常忆起。康熙 二十六年归乡后,韩荚用八年时间点勘六经,“凡汉儒笺故、唐儒义疏、宋儒章句, 靡不采获,而裁其中”2 ,终成一代八股之宗。 同时,韩菱也十分关注其子女的教育,其诗集中常常可见对子女的殷殷教导,如 在抵里门述怀敬简亲朋并诫子四首诗中,韩菱教导子孙要一心攻读圣贤书,告诫 他们自家家训是“吾家受一经,不独在青紫”。一片爱子之心由然而生。韩荑对于书 籍难以磨灭,可以传家的特质在织造曹使君寿序中亦有详细的论述: 物之可好者,有成与亏,固也。无成与亏,斯可好者无以易之。娱耳之声、夺目之色当 乎前,曾不足以一映。象犀、贝玉、珠玑,非常珍怪之物,其流于人单若传置,而毁弃之时 如瓦砾。至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考试综合评估试题及答案
- 供水管网改造技术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健康集团公立医院管理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公共关系学的行业标准与最佳实践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入职工职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历年考题
- 2025企业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B卷
- 经济法概论考试重点知识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B卷】
- 2025-2030年防尘帽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羽绒服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试验外委合同模板
- 《云南民族交通文化》课件
- 《Hadoop电信大数据的用户分群算法研究与实现》
- 《烈士陵园游》课件
- 《中国现代影视作品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历程与特点浅析》15000字(论文)
- GB/T 44758-2024工业用硝酸银
- 现在医疗现状
- 经济类高等数学(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1及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兴趣小组活动制度
- 《能力陷阱》课件
- 《零星工程项目监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