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景观空间衔接 摘要 住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家是人们在繁忙之余寻找一份安逸的心灵寄托的 领地。因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在关注住宅的同时, 开始把视点放在了居住区的环境上。人们对于美好、舒适的住区环境的渴望, 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建设对于改善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 意义。自2 0 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随着房地产的开发,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好像雨 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涌现。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整体性建设 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尝试的对现阶段居住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点浅薄的探讨,首先 论文概述了居住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景观空间衔接”是解决问题的 可能途径;接着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为该解决途径提供有利的理 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景观空间衔接”的形态构成和具体设计方法进行 了详细的探讨,并加以实例分析。目的旨在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从事 实际工作的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希望 它们对于本人今后更好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空间衔接;边界;整体性;生态;人性化 4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p a c ei nt h el a n d s c a p eo f c i t y s r e s i d e n c ed i s t r i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s i d e n c ed i s t r i c ti s 柚e t e r n a lt o p i c a n dt h ef a m i l yi sat e r r i t o r yt h a to f f e r i n go f p e o p l ef o ra c o m f o r ta n de a s em i n dt oc o n s i g ni nal i t t l el e i s u r eo fab u s yl i f e a l o n g w i t ht h el i f el e v e li m p r o v e m e n t , a n dt h em a t e r i a li sc o n d i t i o n a la n dc o n t e n t e d , p e o p l ea l ep a y i n g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a nr e s i d e n c e t h ep e o p l e s a s p k a t i o nf o rc o m f o r t a b l ea n dn i c e r e s i d e n t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g i v e sm ead e e p i m p r e s s i o n ,t h a ta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t h e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v et h ei m p o r t a n t m e a n i n gt oh u m a ne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f t e r2 0c e n t u r i e s9 0 si n s i d ep e r i o da l o n g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a le s t a t e , r e s i d e n t i a ld e v d o p m e n t so ft h eo u rc o u n t r y g r o wv e r yq u i c k l y b u tt o t a lc o m et os a y , r e s i d e n t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 o u rc o u n t r ya r ei ne n t r y - l e v e l s ,t h e r e f o r et h e r es t i l le x i s t sal o to fp r o b l e m s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 t od os o m ed i s c u s s i o no n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e di nr e s i d e n t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s ,f n s to fa l l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t h e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e di n r e s i d e n t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s ,a n di tp o i n t c do u t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p a c ei nt h e l a n d s c a p eo fr e s i d e n c ed i s t r i c ti st h ea p p r o a c ht op r o b l e m s ;t h e nb a s eo na n a l y s i so f 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t h et h e o r i e s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a ta p p r o a c h , a n d a n a l y s i st h ea p p e a r a n c ec o n s t i t u t e sa n dd e s i g nm e t h o d so f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p a c e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p a p e rp r o v e s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0 fi t sw i t hr e a lc a s e a n dt h e n , i no r d e r t op r o m o t e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o u r c o u n t r y k e yw o r d s :r e s i d e n c ed i s t r i c t ;l a n d s c a p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p a c e ;b o u n d a r yi n t e g r a t i o n ; e c o l o g y ;h u m a n - o r i e n t e d 5 插图清单 图1 1 北京四合院(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h u t o n g y o u c n w n y e t u 3 h t m ) 1 图1 2 功能划分明确( 图片来自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2 图2 - 1 深圳东海花园( 图片来自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5 图2 2 单一的布局格式( 图片来自h t t p :c o 1 6 3 c o w f o r u m c o n t e n t ) 。6 图2 - 3 缺乏细部的景观(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c q c t c n b b s ) 。7 图2 4 缺乏当地特色( 图片来自h t t p :b b s 2 z h u l o n g ,c o r n ) 8 图2 5 缺乏人文关怀(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k c f a y u a n l i n c o m ) 9 图2 - 6 居住区功能( 图片来自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1 0 图2 7 深圳万科第五园( 图片来自h t t p :s y f o c u s e n p h o t o s h o w ) 1 2 图3 - 1 中国园林( 图片来自中国园林) 1 4 图3 2 枇杷园的内院看雪香云蔚亭( 图片来自h t t p :i s a n m m u f o t o l o g c o m c n ) 1 5 图3 3 拙政园之远借北寺塔(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9 t o u r c n p h o t o ) 1 6 图3 - 4 上海( 图片来自作者自拍) 1 8 图3 5 空间边界的柔化( 图片来自中国园林) 2 1 图3 - 6 居民白发的活动( 图片来自深圳楼盘) 。2 2 图3 7 欧式装饰柱墙( 图片来自园林景观小品艺术大观) 2 4 图3 8 临街边缘空间(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 。2 4 图3 - 9 建筑与地面的交接空间(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2 5 图3 1 0 特殊造型的亭子(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2 5 图3 - 1 1 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图片来自交往与空间) 2 6 图3 1 2 “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图片来自交往与空间) :r 7 图3 1 3 相互渗透的场景( 图片来自中国园林) 2 7 图3 1 4 丰富的意境(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景观中国) 。2 8 图3 1 5 丰富的空间层次( 图片来自h r p :w w w i z y c n ) 2 9 图3 1 6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引导、暗示( 图片来自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图3 1 7 空间的层次性( 图片来自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3 1 图3 1 8 满足交往的各种情况(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设计) 3 1 图4 1 以植物作为隔断(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3 3 图4 2 景观小品( 图片来自韩国景观设计) 图4 3 地形设计( 图片来自韩国景观设计) 3 4 图4 - 4 围合效果( 图片来自韩国景观设计) 。3 5 图籼5 一棵大树的覆盖限定了空间(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设计与营造) 图4 6 丰富的高差( 图片来自h t t p :b b s 2 z h u l o n g c o r n f o r u m ) 。3 7 图4 7 竖向绿化和屋顶花园( 图片来自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营造) 。3 7 图4 8 景观小品的运用(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3 8 图4 - 9 丰富的道路设计(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 3 9 图4 - 1 0 富有生活气息的阶梯设计(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 9 4 0 图4 - 1 1 深圳百仕达花园长长的风雨廊( 图片来自深圳特色楼盘) 4 1 图4 - 1 3 西海湾花园的架空层园林和活动场所( 图片来自深圳特色楼盘) 4 2 图4 - 1 4 视角与空间的围合程度( 图片来自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 3 图4 - 1 5 围合程度( 图片来自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 3 图4 - 1 6 宜人的小尺度空间( 图片来自韩国景观设计) 4 4 图4 - 1 7 步行为主的道路景观设计( 图片来自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4 5 图4 - 1 8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半亭”( 图片来自园林景观小品艺术大观) 4 6 图4 - 1 9 我国居住环境的三级层次结构及纽曼的四层递进( 图片来自居住 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一4 7 图4 - 2 0 界定空间层次的几种方法( 图片来自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 8 图5 - 1 上海城市布局( 图片来自自拍) 4 9 图5 - 2 济南佛山苑小区(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h u a l u g t o u p c o m ) 5 0 图5 3 皖南民居( 图片来自作者自拍) 5 1 图5 4 垂直绿化( 图片来自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 。5 3 图5 - 5 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 图片来自 h t t p :t e m p c d p j o n 1 6 z c r 2 0 0 6 - 0 5 2 5 c o n t c n t ) 图5 - 6 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 图片来自h t t p :w w w p e o p l e t o m c n ) 5 5 图6 1 金地香蜜山居住区总平面图(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5 6 图6 - 2 居住区水景(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图6 3 浅水区成为孩子门的乐园(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图6 4 古朴大石(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 图6 - 5 利用原有的地势划分空间(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5 7 5 8 5 9 图6 - 6 庭院景观环境(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6 1 图6 7 建筑与山体的自然结合(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6 2 图6 - 8 宜人的小场所设计( 图片来自时代楼盘) 6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8 b 王些太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做储辩:财祥醐5 旷f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a b 王些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 金8 b 王些盔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 翩鹕。跏 签字日期:7 年f 月加日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致谢 岁月如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回首在合肥工业大 学匆忙而又收获的两年时间,有很多的人和事让我难以忘怀。 首先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李峻峰副教授。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 的目光、冷静的头脑、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在学习上大有所 获,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在面对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思路和方法。他孜孜以 求的治学态度、严谨的作风、平易热情的处世方式,不仅使我在学识上获益匪 浅,更重要的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使我对论文题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使我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无声的关怀和鞭策,才 使我最终得以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此,我谨向李唆峰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 谢和由衷的敬意! 此外真诚的感谢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潘国泰教授、陈新生教授、郭端本教授、 陈刚副教授、张彪副教授、郭凯副教授、陈字飞副教授、李学斌副教授以及宋 蓓蓓老师、胡晓凤老师和资料室的王老师等全体老师在我学习阶段给了我许多 指导和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真诚的感谢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杨大松教授对我论文进行的指导,感谢他 在白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论文并给予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在此,我谨向杨 大松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谢谢你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1 6 作者:吴丹 2 0 0 7 年5 月3 0 日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的提出 “宅者,人之本。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宅经)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 居所,自古就有“安居乐业”之说。 囤1 - 1 北京四合院( 图片来自h t t p :_ v v h u t o n g y o u c n w n y e t u 3 h i m ) 居住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永恒主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大自然 无数次争夺和妥协中,逐步改进自己的居住环境使之不断满足人类在不同历史 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我国的住区组织结构 经历了里坊一街巷一大街一里弄一邻里单元一居住街坊一居住小区一居住区一 综合居住区,由小到大、由简单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 住宅商品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 初的“住得下”到“有合理的房住”直到今天“住得好”的要求,从起码的“安 身之所”进而转为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家园”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文 明的进步。 当越来越多的居住社区把环境景观设计提升到重要地位乃至突出卖点的时 候,景观设计似乎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市场面i 临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导致只关注楼盘的表面壮观,并没有真正贯彻“以 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以至于居住区往往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被机械的 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等,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公共 交通与居住分离。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 。过伟敏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p 3 6 - 3 7 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然而,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种物质的空间整体 综合,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依托而存,彼此相互渗透。过于简单划一的物质空 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人们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所以,如何强调空间的整体性将各空间有效组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 居住空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而空间衔接的意义正是通过在 把握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对相邻空间界面的景观处理来组织空间,丰富环境内 涵和视觉内容,同时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创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空间环 境。 2 2 2 2 2 。8 目= = e 2 , 图1 2 功能划分明确( 图片来自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 1 2 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着重通过分析当前住区景观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 题的可能途径是运用景观空间衔接的设计手法,强化空问环境的整体性。并且 通过对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研究,分析景观空间衔接的功能,表现形式,意义, 探索景观空间衔接的具体设计方法。为居住景观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 可操作性的设计要素体系。 2 1 3 研究方法 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1 ) 用归纳统计的方法,总结当前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 日益突出并且正待解决的提出问题 ( 2 ) 历史分析法,“以史为鉴”、“以他国为鉴”,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居住环境相 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因为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凭空出世的,都是建立在 一定的发展和延伸的基础上的。研究历史的,传统的东西,会使新生事物有它 存在的根基。 ( 3 ) 多学科研究分析法:通过对与景观环境相关的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 分析,如环境心理学,交往行为学等等,为景观空间衔接的存在寻找理论依据。 ( 4 ) 实例分析法,结合国内外现代已有的典型事例分析研究,了解当代社会的 景观空间环境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对课题的研究给以启示。 具体论文结构( 如图) 3 4 第二章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2 1 居住环境的建设现状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2 3 时间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 境中度过,住区的环境会给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据联合国统计,一个国家正常 的住宅建设指标为:每年住宅建设投资一般为基本建设投资的3 0 - 5 0 ,约 占国民生产总值( g n p ) 的5 ,住宅的建设量约占国家工程建设量的5 0 右o ,可见住宅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o 图2 一i 深圳东海花园( 图片来自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我国政府对住宅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了高度重视,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1 9 7 9 1 9 9 8 年的2 0 年中,竣工面积约达3 5 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3 6 平方米上升到9 3 平方米。o 特别是近年来,国 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分配制度的 福利型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真正成为商品化的产品,这给住宅建设赋予了新 的历史使命,是住区的建设规划更具竞争性。 目前我国住宅进入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化的开发阶段,建设的各个方面以趋向成熟一业主购房是注重实物考察, 对于地点、环境、设施等能进行综合评价;设计方则增强了对市场的了解,在 规划和设计上力求推陈出新;开发方也已经不仅仅是靠宣传炒作,而更务实, 更注重市场定位和体现特色。 。李耀培主编,中国居住实态与小康住宅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6 p 1 。赵冠谦开彦,艰难的历程丰硕的成果一新中国住宅建设5 0 年【j 工建筑学报1 9 9 9 ( 1 2 ) 5 “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在当前的居住区规划和住 宅设计中积极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 2 现存问题 纵观我国居住建设5 0 多年的发展历程,居住社区空间环境整体性建设是一 个发展相对缓慢的领域。直到9 0 年代中后期随房地产开发,居住空间环境整体 性才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选择住宅。也更加重视整体环境的好坏。但是 总体来说,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整体性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建设中仍 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 2 1 功能划分单一,空间缺乏联系 圈2 2 单一的布局格式( 图片来自b t t p :c o 1 6 3 c o m f o r u m c o n t e n t ) 受二维规划方式的限制,居住社区建筑建设基本是以规划划定的地块为建 设的依据,建筑之间具有明确的空间划定,简单排班站队,各自独立。造成了 对居住社区整体空间环境的浪费,没有发挥出作为整体的居住社区的统筹优势。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出仅仅只能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 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环境走向一个极端:( 1 ) 建 筑和建筑功能上基本不发生联系,空间上基本不发生交叉。建筑之间不能相互 补充、相互激发、从而不能发挥出组织居住社区整体公共活动的作用:( 2 ) 公 共设施缺乏整体性规划,如各个建筑的停车库各自设置,各自进出,车流不畅、 又重复占地,造成了居住社区内不必要的交通堵塞;( 3 ) 环境缺乏彼此的融合 和渗透,居住社区空间序列缺失了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空问过渡,不能有效的把 建筑、环境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结构整体性严重缺失形成的往往是支离破碎、 6 东拼西凑的零碎局面。 2 2 2 片面追求视觉奢华,缺少细部处理 住宅商品化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商业炒作的需要,一些开发商不惜重 金,从小区景观形态入手,以求得所谓的“高品位”、“高质量”,因此不少居住 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 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反而带来紧张、呆板、拘谨的 感觉,夏季更是炙热难挡。还有的居住区配置了规模不小的旱地和音乐喷泉, 然而除非领导检查或团体参观,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其优美 的环境。在追求豪华的同时,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细部处理。具体体现在对地 面和小品设计一味地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没有同居民 需求的结合,对座椅,花坛,垃圾箱,照明灯具等的景观细部设计缺乏谨慎考 虑。然而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充分满足使用功能,避免“中看不中用”的误区。 圈2 - 3 缺乏细部的景观( 图片来自h t t p :m c q c t c n b b s ) 2 2 3 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和特色 人们对住宅区是从简单的使用需求发展到心理和审美需求方向。也就是马 斯洛需求层次在住宅问题上的具体化。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数以万计 的住宅区,风格千篇一律,当时被称为“美国梦”,而到2 0 世纪7 0 年代已经被 人所厌恶,转而更加具有个性和风格的新形式。中国的住宅长期以来仅仅是宿 舍建筑群落而已,没有个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千篇一律,单调刻版,即 便那些在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建设的住宅小区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个性特征的住宅已经是国人的普遍愿望。 居住区的环境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中的个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 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研究挖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 7 深层文化内涵,是居住区规划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每个居住区都有其不同的 场所特征,设计师在规划设计之前应深刻理解其场所精神,综合各种因素进行 创作。居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特色的创造不能脱离城市原本的文 化环境。无论是人工环境的建设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必须要与整体环境发 生多方面的联系。必须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能够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 展。然而在许多居住区规划中,城市特色没有很好地得以继承和发展,使居住 环境面貌缺乏生机,流于千篇一律的局面。在设计中,每个居住区的功能布局、 内容、造型、风格等都应纳入城市主系统的循环网络中,将人、社会、自然视 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居住环境,关键在于规划设计时 匠心独运,通过规划师对居住区的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 统和风土人情等深入体察和理解,塑造独特的环境风貌,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认同感、家园感和凝聚力。 图2 - 4 缺乏当地特色( 图片来自h t t p :n b b s 2 , z h u l o n g , t o m ) 2 2 4 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居住区精神环境的开发与配套是当今居住区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 节。开发商与规划者重视物质实体的建设,重视空间的形式和规模;轻视环境 的品位,没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环境设计缺少人情味。限于规划理论 的局限性和设计人员的素质,设计中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缺乏细心的研究。设计师凭主观经验,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居民。这种以“理” 来规划的居住环境同居民以“情”来鉴赏的“家”的概念时常相悖,使碍居住 区真正成了“住人的机器”。规划设计者把以视觉感受为主的形式上的创新当成 是居住区空间环境建设的改革之道,较多的从环境的空间、形态组织上等去追 求变化,寻求新意,注重构图,在材料和色彩上寻求突破。但这些仅停留在表 面化和图形化肤浅认识上。注重物质环境,丢失割裂的是活生生的日常活动的 8 参与,缺少亲切、贴近的情感投入。事实上,方便、舒适、安全、充满生活情 趣的环境不在于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而在于是否符合人的行为规律,是否对 居民有吸引力。要创造能适应各年龄组、各种人群身心需求的居住区景观环境, 作为居民室外生活、交往的载体,景观环境必须把“人”的休闲活动以及对环 境的心理感受提到应有的重要位置。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 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 却忽视了空间环境的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一些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追求“大硬 化”、“大草坪”的模式,不注重从功能要求到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出现 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具有亲和性的小空间。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规 划不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 尤其是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活动空间和设施尚为缺乏。 图2 - 5 缺乏人文关怀( 图片来自h t t p :, k e f a y u a n l i n , c o j )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 1 )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我国居住区环境设计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在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还不多,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方面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设计者通常以国外的设计模式 为借鉴,容易因主观片面陷入设计的误区中。 ( 2 ) 各个设计环节彼此脱节,缺少必要的合作机制 由于环境设计涉及到规划、建筑、景观三种专业的综合,对设计者的从业 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居住区建设步骤在设计上体现为“分三步走”, 第一步,规划设计阶段,基本上是立足于二维规划的平面规划,主要是组织小 区的功能结构和图案式的布置,规划观念需要更多的改进,应更多的考虑小区 的整体结构性的塑造;第二步,单体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依托于小区规划 9 阶段划定的独立地块进行进一步深入设计,由于受地块划定的限制,建筑和建 筑之间没有形成连续、一体的整合空问,居住社区的功能也因此受影响,产生 功能的断裂:第三步,环境设计阶段,当规划、建筑设计都已尘埃落定,环境 设计才开始介入,主要工作就是栽花种树,填补建筑和建筑、建筑和道路问的 空白。就这样三种设计阶段各自封闭进行,缺少合作机制。 ( 3 ) 设计与麓工效果脱节 优秀环境的诞生必然是设计与施上密切配合的结果。例如自然园林的放样、 施工,如果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以及高素质的施工队伍的精雕细琢是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设计师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不 够,施工队伍的从业素质较低,施工周期过短等各种原因,或者甲方基于经济 原因对设计进行随意的简化,造成最终的建成效果不如人意。被优美的设计效 果图打动的居民们最终感受了失望。 2 3 我国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居住环境中由于社区功能日益复杂化,现代主义简单的功能分区已 经不能满足居住空间环境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土地资源的有限和生态资 源的匮乏迫切要求居住空间环境空间向立体化和生态化发展。 2 3 1 居住环境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复杂 居住区是以居住为核心功能,其他城市功能共同支持这一核心功能。现代 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促使居住社区功能急剧增加。居住社区的规模越大, 这一趋势也就越强烈,甚至是要求在一个居住区中要同时包括娱乐、安全保护、 饮食、休闲等多种功能。 图2 - 6 居住区功能( 图片来自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 此外现代居住社区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也进一步激化了功能的增加。现代居 住社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居住成员组成复杂。因为居民的组成,主要通过对 居住住房的选择完成,不同予原来福利分房制度下以工作和家庭为主要纽带的 人员构成关系。更进一步说,就是房屋的房价决定着居住者的构成关系。居住 成员带有复杂的背景:年龄、学历、爱好、经济条件、工作特点、家庭构成等 等要素各不相同。而不同特点的入对生活的取向是不同的,促使生活的多样化, 促使居住社区功能进一步增加。 因此居住区的建设必须以新的空间结构来适应功能激增所引起的居住空间 环境的不足。传统功能单一的住宅环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全方位的功能增长, 必然让位于能容纳多种功能的复合化的空问模式。 另一方面,传统的居住区建筑彼此分离,建筑和建筑之间没有联系,位于 彼此孤立的环境中,极大的妨碍了空间环境整体性的发挥,空间综合利用效益 降低。群体化建筑的出现,通过建筑彼此之间的协调,产生集聚效应,有效的 将居住社区出现的众多功能融合到居住社区四维空间整体中,通过空间的叠加、 时间的错位,使空间环境得以综合利用。 2 3 2 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将呈现多元的特征。这种多元包括:多 种美学趣味,多种文化观念并存等。人类社会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 的社会生活也必然随之由单一趋向完善。社会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的 分化,人们文化素质、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必然会深刻的影响并反映在人们对环 境的需求中,人们对美的理解也会呈现多元的特征;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 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不同文化现象的共时性存在,显示出入类文化发展的 丰富性与特殊性。 2 3 3 地域化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将包含更多的地域特色,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越来越从属于更大的社会范畴,工具理性也将带给我们更大的失落 感,不论是在景观设计领域,还是建筑设计领域,地域性因素被越来越多的融 入具体的设计中,信息化和技术的发展无法改变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2 3 4 生态化 圈2 - 7 深圳万科第五园( 图片来自h t t p : s y , f o c u s , c n p h o t o s h o w ) 西方景观环境设计的生态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 8 世纪的英国风景园,环境 设计中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 个重要课题。早在1 9 6 9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的教授麦 克哈格就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在西方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这本书 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思想基础 和工作方法,成为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里程碑著作。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提出适合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阐明了自然演进 的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 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提出土地利用的准 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 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生态主义在当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广义的理解,所有的 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都应该是生态主义的设计。但是, 由于我国现阶段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设计中对生态性的考虑还不够 深入,因此生态设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个重 要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本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居住区环境发展现状,分析了居住景观环境设 计中存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阐述了我国居住环境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居住区景观空间衔接的形态构成研究 前一章笔者所分析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闯题,而由上述问题所 造成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与人的居住行为和心理需求不相适应的诸多不良现象以 及环境和建筑、建筑和建筑在居住区功能层次和居住区空间层次上的彼此脱离, 导致了居住社区整体性的缺失并因此给居民造成了诸多不便等问题。都要依赖 于通过强化居住空间环境整体性,才能有效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集中 在建立各个功能空间的联系上,也就是本文强调“景观空间衔接”这一问题上。 3 1 景观空间衔接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3 1 1 中国园林中的空间衔接作用 空间的过渡和衔接虽是属于空间安排上的细节性问题,但两个空间衔接的 不好,没有适当的过渡,不仅会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唐突不安全的感觉,甚至会 影响主体空间的明确性和完整性。古代造园师也许不懂得空间过渡的概念,但 他们对于空间缅节上的关注和处理,确实为现代许多建筑师竞相效仿。动静结 图3 一l 中国园林( 图片来自中国园林) 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 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 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 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 使人看到的空闻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强调 1 4 空间衔接作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空间的组织 并不是个体空间简单秩序地排列,而是以人这一主体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精神 的指向,对园林空间极富意匠的再创造。组织空间的原则,一是创造性,即把 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空间组织起来,使个体空间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以形 成园林景观的丰富性、活泼性,在人为环境中创造“自然感”。二是统一性、和 谐性,使整个园林形成一个整体,各单体、景区空间按照一种最富意境和特色, 或最富动、静,游赏习惯以及能产生景观意象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使游者通过 宽与窄、大与小、开敞与封闭、扬与抑、高与低等来体验其空间的丰富性,以 取得“曲径通幽”、“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动静相生”的意境。园林空间 的衔接方式反映园林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的衔接有时通过过渡空间,有 时直接联系,有时通过层层阻隔但又不完全隔绝。往往根据空间在环境中的需 要,来采取不同的手段,以使空间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联系。 “留得残荷听雨声”,隔墙寺院的钟声等等都是听觉上联系的例子。墙外开花墙 内香则是嗅觉上的联系。由于视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空间在视觉 上建立联系成为空间联系最多也最主要的渠道。 古典园林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 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这种现象也是强调空间衔接作用的一 种手法。在古典园林中对景的手法运用的很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 的一种形式就是自门洞的一侧空间去看另一侧空间内的某一景物,典型的例子 图3 - 2 枇杷园的内院看雪香云蔚亭( 图片来自h t t p :s a 珊m u f o t o l o g c o m o n ) 如自拙政园中枇杷园的内院透过圆洞门看雪香云蔚亭。这样通过空间衔接 作用,把看似分散的景观、不同风格的景区组织起来使园林空间形成了一个极 富意境的整体。 另外,借景也是园林空间联系、衔接的常用手法,。夫借景,林园之最要 者也”。苏州拙政园之远借北寺塔,沧浪亭之借园外水池形成水中倒影,无锡寄 畅园之邻借惠山,把园内与园外连成一体:苏州拙政园中部园借西部“补园”, 假山上的“宜两亭”,“枇杷园”借假山上的“绣绮亭”作为园的远景,均是园 内不同景区的相互因借的例子。借景并没有扩大园内的面积,也不单纯地是为 了借园外的自然景色,弥补园内不足,拿拙政园来说,面积和园内的景色都堪 称江南园林之冠,借景的运用也非常多。从信息交换的角度讲,借景能够建立 园内外空间、园内不同景区之间的联系,满足入尽可能获取外界信息的愿望。 图3 - 3 拙政园之远借北寺塔( 图片来自h t t p :v r m w 9 t o u r , c n p h o t o ) 3 1 2 国外近现代的关于空间衔接的相关理论概述 3 1 2 1 灰空间 “灰空间”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 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合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 檐下等。芦原义信先生在其街道的美学一书中也对城市街道中的灰空问做 了介绍。“灰空间”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所谓灰空间,即无 法界定其为室内还是室外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这是一种暧 昧的空间,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的界线,并将两者连为有 机的一个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 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 设计”。 本文所谈到的空间衔接同“灰空间”有一定的联系,但空间衔接作用除了 强调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外,还包含建筑和建筑问的关联空间。是使居 住区环境与建筑、建筑与建筑形成空间整体的关键空间类型。空间衔接的作用 同时能够促进居民的交往和建立良好便捷的生活秩序,是促使居住区认同感形 成的必要物质空间环境。 3 1 2 2 边界效应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 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 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了。国从德克德琼治的观点我们可以看 出,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 柔性边界是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他们常常能起到 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更加 轻松自如。通过柔化僵硬的场地边线,可以使人摆脱压抑的禁闭感。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虽然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但是过于 僵硬的边界限定难免会给人局促压抑的感觉。然而柔化空间边界的设计思想不 但能满足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而且还能改善僵硬线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原 因是这种边界模糊的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如透空的梁、柱所形成的 是一种弱性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通透性,它所创造的是一种更丰富的、更 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并且增强了空间的连贯性和设计的统一性,从而消除了 空间之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3 1 2 3 城市空间环境的连续性 居住区环境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隔而不断,内、外只是相对的。因 此,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通常,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设计更 多地是立足与对环境的全面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