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宁波市东部“新城”规划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宁波市东部“新城”规划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宁波市东部“新城”规划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宁波市东部“新城”规划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宁波市东部“新城”规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近几年来,宁波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与扩张的阶段,而转型经济 的社会大背景又使得宁波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涌现。 尤为突出的是,虽然近几年市政府在旧城改造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城 市面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旧城有限的狭小空 间愈发不能承受现代城市功能之所需,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缺、改造成本高 以及旧城风貌日渐散失等等方面所带来的内部压力,加上区域城市竞争日趋激 烈,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宁波必须站在城市发展战略 的高度,结合实际需要,适时发展新城,为构筑二十一世纪的“大宁波”打下 基础。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提出对宁波东部 新城”的规划研究, 希望能从城市整体的角度看待新城的发展,并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探 讨宁波 新城”建设的规划对策与措施。 本文研究内容分4 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缘起,介绍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回顾。 回顾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自“田园城 市以来的新城理论的起源与流变,并在分析国内外各类典型的新城建设案例 的基础上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 p j i ,进而提出对新城建设的重新认识。 第三部分: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启示。 通过分析、归纳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一些与新城建设 有紧密联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和完善对新城建设的认识。 第四部分:宁波东部”新城的规划对策与措施。 在前面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东部 新城 作为 实施对象,迸一步探讨和摸索新城建设的规划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发展理念、 发展目标、发展缘由、开发运作、规划设计( 包括空间发展、环境特色、综合 交通、开发强度与建设时序) 、规划管理六大块内容。 关键词:新城 ,规划研究,快速城市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c e n t l y , n i n g b oc i t yh a ss t e p p e di n t oh i g h - s p e e de x p a n s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n i n g b oc i t i e s v i s a g ei sc h a n g i n g 谢t he a c hp a s s i n gd a y , b u tt o g e t h e r 研t hc o m i n gf o r ml o t so f p r o b l e m s e s p e c i a l l y , t h el i m i t e ds p a c eo ft h eo l dt o w nh a sl o s tt h ec a p a c i t yw h i c h a c c o m m o d a t et h em o d e mc i t yf u n c t i o na l t h o u g hl a r g en u m b e r so fm a t e r i a lr e s o u r c e s a n dm a n p o w e rh a v eb e e nc o s ti n t ot h eo l dt o w nr e n e w a lp r o j c o t sa n ds o m e t h i n gh a s b e e ni ng r e a t c h a n g e t h et r o u b l e si n c l u d et r a f f i cj a m ,t h es c a r c el a n dr e s o u r c e s ,t h e h i g h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o s ta n dt h ed i s a p p e a r i n go l ds c e n e t h e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t h ed r a s t i cc o m p e t i t i o na m o n gc i t i e s ,b o t hr e q u i r et h a tn i n g b oc i t ys h o u l dd e v e l o p n e wt o w no rn e wd i s t r i c t 、析t has t r a t e g i cv i e wt ob u i l das t e a d yg r o u n d w o r kf o rt h e a i mo f “g r e a tn i n g b oi n21c n ”、访t h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i n g b oc i t y a c r o s s - t h e - b o a r d ,r e f e r e n c i n gt h ed o m e s t i c & o v e r s e a se x p e r i e n c e so fn e wt o w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u t h o r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s t u d yf o re a s t e r nn e wt o w n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a p p r o a c h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n e w t o w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i n g b o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o p i ca n d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o r i e s , t h e ns e t sf o r t h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n d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a r t i c l e p a r ti i :r e t r o s p e c to f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a u t h o rr e v i e w s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 o v e r s e ad e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t h e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 i tm a i n l yi n v o l v e s :a n a l y z i n gt h e t h e o r i e s ,o r i g i na n dc l u e sf r o mt h ec r e a t i o no f “g a r d e nc i t y ”、t h e nb a s e do nt h ec a s e s t u d yo fv a r i o u sn e wt o w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t t i n gf o r t hs o m en e wc o g n i t i o n sa b o u t i t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a r ti i i :p r o v o k i n g - t h o u g h t sf r o mi n t e r - r e l a t e ds u b j e c t s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a n di n d u c i n gt h ef r u i t so fr e l a t e ds u b j e c t s ,s u c ha su r b a n g e o g r a p h y | u r b a ne c o n o m i c s u r b a ns o c i o l o g y , w em a k eu pa n da m e l i o r a t et h e k n o w l e d g eo fn e wt o w n ,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a r ti v :t h ep l a n n i n gm e a s u r eo fe a s t e mn e wt o w ni nn i n g b oc i t y i nt h ep r a c t i c eo fe a s t e r nn e wt o w np l a n n i n gi nn i n g b oc i t y , t h ea u t h o rf u r t h e r n a b s t r a c t e x p l o r e st h en e w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l s i ti n v o l v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t h el a n du s e a n d s p a t i a ll a y o u t 、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t r a f f i ca n d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p l a n p a r tv :t h ei m p l e m e n t p o l i c i e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ea u t h o r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m a i nf a c t o r s w h i c hn e e dt ob eg r a s p e ds e r i o u s l yd u r i n gt h en e wt o w n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tc o n c r e t e l y i n v o l v e s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i n s t i t u t e ,m a i n d e s i g ne l e m e n t s ,l a n dd e p o s i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u n do p e r a t i o n 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n e wt o w n ,p l a n n i n gr e s e a r c h ,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签名: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日年月 日 前言 - 上- j - 刖吾 如果说三江口承载着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东部新城就是新世纪宁波 发展的最前沿阵地。 宁波老市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给环境整治、居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发 展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人口、设施、服务和各种活动在宁波三江口地区的 过度集中造成了土地使用的不平衡,并导致经济效益的整体下降。一些关乎市 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改善的重大公共设施的规划及建设,也因为空间所限而 未能一一如愿。 东部新城的建设是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的战略部署,它至少有三大意义: 一是拓宽宁波的发展空间,引导宁波城市从三江口迈向滨海的核心发展区域; 二是保护老市区历史文化,降低老市区人口和建筑密度,进一步夯实历史文化 名城的基础;三是展现宁波新世纪的新形象。至今,宁波还没有一处能集中展 示新世纪现代化大都市崭新形象的发展区块,宁波东部新城最终就是要成为新 世纪宁波大都市的象征和标识。 一句话,趋向饱和的城市结构迫切需要突破口,以获得新的发展生存空间, 维系城市的生命力和高效率。打破宁波城市原有的发展框架,通过新城建设的 模式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寻求城市功能和空间的解决之道,将是宁波城市今后发 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东部新城该如何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部分沿海城市都曾经或正在进行新城的建设,各 类关于新城建设的理论也层出不穷。通过总结和梳理自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 理论以来国外关于新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脉络,分析、研究新城建设的案 例,并充分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背景以及东部新城的实际情况,提出宁波建设 新城的规划对策于措施,无疑是一条捷径,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义。 本文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条途径,对新城建设作一次系统地摸索和探讨, 进而为宁波东部新城建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1 章绪论 1 1 背景分析 第1 章绪论 要讨论任何一项课题,首先必须对该项目所处的背景进行分析。由于本文 所选取的主题是关于新城建设一个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不断发展 的领域,所以其背景的分析必然要涉及至少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面当 前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中观层面宁波城市所处的 区域发展环境;微观层面宁波城市自身发展的微观环境。一方面,历史的 进程表明,新城理论和实践是在工业革命给传统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下 的求解过程,其诞生的根源就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产物,因而其发展就必然脱离 不了当前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时代发展中与城市 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融入到当前的新城研究中去;另一方面,新城建设又 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实践项目,它一旦付诸实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代 甚至几代人建设家园的痕迹,必将影响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轨迹, 因此,必须将新城的发展放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背景中去思考和决策。总的来说, 从论文的一开始,笔者就希望能够紧扣理论与实践这两个关键词,并围绕其展 开论述。 1 1 1 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 2 1 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城市之间的分工、 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区域进行分工交流 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 区域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 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 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所以要想在2 1 世纪的区域竞争中获胜,必须放 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2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兴起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信息社会。未来的社会结构将依赖 2 第1 章绪论 于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生产,信息成为所有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 的原材料。信息没有空间特征,信息技术也使得地理摩擦几乎为零,因此世界 经济将由地方的空间转向流的空间。信息经济的流也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 网络。城市要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改变或提高自己在这一空间网络中的 地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 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相反,信息化将使城市在信息交流、信 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经济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信息载体之 间的接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即接触的经济性大;一是速度的经济性大。最 大限度地实现这两个经济性的最佳途径就是促使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尽可能大 量地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这样可以便捷地进行互相交流、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 可以说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3 、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2 1 世纪是发展多元化的世纪,城市化、物流业、大学城、会展业等热遍布 全国,而宁波到底能发展什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4 、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 前面3 点所阐述的是2 l 世纪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共同的时代特征。然而,对 中国的城市发展而言,除了抓住上述要点外,尤其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我国所处 的特殊历史阶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时代特色。特殊的历史阶段是指,中 国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两个转变:一是社会转型,即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社 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变,从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传统社会 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转变;二是经济、政治转型,即从指令性的计 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体制转变。独有的时代特色则包括: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进 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其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突出特征更在于:一方面, 必须抓住快速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更要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这 种多重压力下的两难局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统筹、协调 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城市化进程朝着集约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1 1 2 竞争激烈的区域环境 l 、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3 第1 章绪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雄厚的人才力量,是未来中国金融 贸易、咨询服务、物流服务业中心,旅游业高速增长地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核 心地区,并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研究开发中心、亚太地区金融贸 易中心。杭州、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在这个高度竞 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宁波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 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宁波未来长远发展的成 败。 2 、快速发展的省域环境 省域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以杭 州和温州为例:杭州在社会经济秩序、商业文化氛围、制度等方面有较强的竞 争力,而行政区域的调整给杭州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资本、科技、区位 等竞争力及聚集力正处于提升的状态。温州是全国富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其竞 争力强大而不竭的源泉来自于它的文化力量,温州人有着很强的重商意识,培 育出了一种创新和开拓精神,是中国重要的创新中心,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温 州模式。省内其他城市也都在积极发展,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领有利地位。 宁波的未来是任重而道远。 1 1 3 自身发展的微观环境 1 、上一层次规划对东部 新城 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揭开了城市快速扩展的序幕,为了满足“开拓城市空间, 缓解旧城压力,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区域优势,塑造城市环境,体现江南特色 的城市发展需要,及时选择战略发展空间就成为了当务之及。宁波市城市总体 规划2 0 0 1 2 0 2 0 ) ) 确定:三江片作为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信息、 科技、教育、旅游基地,以三产和生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发展高科技或无污 染的工业;三江片近期重点向东发展,通过行政中心的东迁,调整东部包括科 技园区的用地结构,完善东部 新城 的功能,形成2 卜3 0 万人口的”新城。 从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来看,东部 新城”的发展是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 要求的,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老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宁波老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格局和尺度极富特色,但同时,老市区人 4 第1 章绪论 口密集,交通拥挤,给环境整治、居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 的困难。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口、设施、服务和各种活动在宁波三江 口地区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土地使用的不平衡,并导致经济效益的整体下降。一 些关乎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改善的重大公共设施的规划及建设,也因为空 间所限而未能一一如愿。近几年,政府已经花了相当大的精力致力于1 日城改造, 虽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依旧不能满足城市规模扩大所引发的发展 需求,而古城特色和风貌也面临散失、褪色的危机。总体而言,老城建设面临 了一定的困境,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满足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3 、东部 新城所具备的优势及自身发展的要求 东部 新城之所以能成为宁波新城 发展的空间载体,是与其自身所 具备的优势条件分不开的:一方面,东部”新城”位于宁波城市空间结构的相 对几何中心,能够较均匀地服务老城和北仑、镇海等港口地区,能够起到作为 母城与港口中间联系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宁波市区空间扩张的门槛条件 分析比较来看,北面有庄桥机场净空限制,西部则因其位于城市水源上游地区 而受制,向南发展又必须跨越栎社机场和杭甬高速公路两道门槛,相对而言向 东发展所需付出的成本较低。 此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东部”新城 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求:该地 区涉及二个行政区,即江东区、鄞州区,内有宁波市科技园区、宁波市科技园 区江东分园、梅墟工业区、邱隘镇的大部分及下应镇的局部,急需通过跨行政 区域的规划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近期 重点向东发展,如何真正将总体规划落到实处,寻求一个城市迅速发展的切入 点,是东部开发的一个的关键问题。 1 2 研究的基本理论 1 2 1 新城理论 起源于英国的新城运动已经由1 8 9 8 年霍华德( e d b e n e z e rh o w a r d ) 提出的 花园城市理念、阿伯克龙比( s i r e a b e r e r o m b i e ) 的大伦敦规划发展到了以密尔 顿凯恩斯( m i l t o nk e e n e s ) 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而包括法国、美国、日本等国 家在内的新城建设运动也都有各自的理论与实践。 第1 章绪论 以新城建设的起源地英国为例,其新城理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区域的角度建设新城,使新城成为区域的增长极( g r o w t hp o l e ) 和促进 地区发展的引擎; 规划通过控制人口、混合土地使用、完善设施建设等手段使新城城市功 能完整,相对自足( s e l f - c o n t a i n e d ) ; 在规划中注意社会各阶层的平衡,努力创造多元的居住形态; 适度的密度,同时绿地在空间上成体系,从家门到城市的任何一点都有 绿地系统相随,并与步行系统相结合。 1 2 2 可持续发展 在联合国1 9 8 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调查报告中,形成了目前被广 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其要旨是:人类的各种活动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 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 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研究沿着三个方向在发展1 ,即: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方向 :它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和莱布 朗在未来学家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代表,主要探索区域开发、资 源配置、生产力布局、结构优化、供需平衡等经济因素下不应该以世代更替而 下降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方向:它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 和“人类发展指数为代表,主要探索社会发展、社会分配、社会公正、社会 利益均衡,以“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 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向”:它以布伦特兰夫人和巴倍尔为代表,探索生 态平衡、自然保护、永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的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尚需要一个保证体系,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能力、 法制能力、科技能力、教育能力、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如果没有这些保证,可 持续发展战略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1 张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1 1 6 第1 章绪论 1 3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 3 1 主要研究内容 田园城市理论至今已整整1 0 0 年,新城建设运动也有半个世纪。这一理论 对大城市发展、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本身,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种较好的城市发展模式。它适应了生产力合理布局、生 态平衡和为人创造一个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这样一些客观需要,因此得以在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但纵观世界新城运动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新城建设 必须因地、因时而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它山之石来垒己之玉,必须根据自身的 实际情况探讨和研究符合本地需求的新城建设之路。 在上述学术思路的指引下,本文研究内容分4 部分,共4 章。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缘起,介绍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回顾。 回顾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自“田园城 市 以来的新城理论的起源与流变,并在分析国内外各类典型的新城建设案例 的基础上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而提出对新城建设的重新认识。 第三部分: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启示。 通过分析、归纳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一些与新城建设 有紧密联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和完善对新城建设的认识。 第四部分:宁波东部 新城”的规划对策与措施。 在前面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东部 新城 作为 实施对象,进一步探讨和摸索新城建设的规划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发展理念、 发展目标、发展缘由、开发运作、规划设计( 包括空间发展、环境特色、综合 交通、开发强度与建设时序) 、规划管理六大块内容。 1 3 2 主要研究框架 7 第1 章绪论 论文组织结构 8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新城建设作为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人们为解决大城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而采 取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己经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诸 多探索。中国有旬古话:“温敞而知新”,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国内外新城建设 的风雨历程,梳理自霍华德先生提出“花园城市”理念以来有关新城理论的发 展脉络,总结国内外新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咀拿来主义的手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重走别人曾经走过的弯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 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 1 理论的起源与流变 2 1 1 理论起源华德“田园城市”理念2 1 8 世纪在英国实现的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巨大革新的同时,也将许多历史 上从未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摆在了人们面前。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交通技 术的发展,人类居住地的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城 市不断集中,城市人口快速扩张。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城市中原有的 居住设施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的严重恶化,从而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阶 层人士的重视。如何解决工业化给城市发 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成为了当时社会关 注的焦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发展背景, 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也 应运而生,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霍华德 ( e d b e n e z e r h o w a r d ) 提出的“田园城市” 理论。霍华德于1 8 9 8 年出版了咀明天: 而且人口密度极高,造成了城市卫生 城市规格概论 陈左华赵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2 0 0 0 9 图l 田园城市的内部布置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 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 理想城市田园城市( g a r d e n c i t y ) ,咀作为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他后来明 确田园城市的定义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 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 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从对“f 玎园城市”理论的解析中可以看出, 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设曼一系列规 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 问题。他认为,只有居住在花园城市中,彳 能远离与工业化进程如影相随的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这种信念,霍华德于1 8 9 9 年组织了 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 9 0 3 年组织 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 敦东北5 6 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 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l e t c h w o r t h ) ,该城 熬, 鬻 酗2 日崮城市的结构 市的设计在霍华德的指导下,在较好地适应了当地地形条件的情况下体现了 霍华德的一些想法,其中的一些要素也基本上是按照霍华德提出的原型进行布 置和安排的:8 年后,他叉坚持创建韦尔温( w e l w y n ) 花园但成效甚微。第一 次世界太战结束后,张伯伦委员会曾向政府建议在伦敦周围建设5 万人左右的 新城,但役有得到任何响应。 霍华德先生最大的贡献不在于重新塑造城 市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发展这种形式下内在的 有机概念,他醉心于把一个大城市在其盲目过 度扩展咀前所有的优点给予这个新型城市。虽 然他所倡导的理想意义上的“花园城市”在实 践中并没有真正建设成功,但其为解决大规模 城市建设问题所提出的理念却对后来的城市建 设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大的 影响。 圈3 哈洛新城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折 2 1 2 从田园城到新城3 田园城市尽管在2 0 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很显然是一种理想型的设 想,在实际的运用中难阻实现。在这样的状况下,到2 0 世纪2 0 年代,曾在霍 华德的指导下主持完成第一个田园城市规划和进行建筑设计的恩温提出了“卫 星城”理论,并以此来继续推行霍华德的思想。恩温认为田园城市在形式上 有如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在考虑伦敦地区的规划时,建议围绕着 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1 = i j 园城市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门和就业岗位疏解到 附近的田园城市之中去。1 9 2 4 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了 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为个在国 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 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 9 4 4 年,阿伯克龙比完成的大伦敦规划中在伦敦周 围建立8 个卫星城,以达到疏解伦敦的目的。卫星城概念突出了与中心城( 又 称母城) 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某一功能 疏解的接受地,由此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甚至卧城等不同的类型, 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也 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就在于对中心城的全面依赖,因此开始强 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新城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新城”的定义为: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 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 圉4 伦康新城 城市规划概论陈友华赵民上海科学技术盘献m 鹱挂2 0 0 0 圈5 密尔顿凯恩斯新 第2 章国内井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在这种改进的卫星城一新城中居住 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沸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 足卫星城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 市。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 n e wt 佣n ) 。 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的前后而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和第 三代新城。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 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 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2 1 3 有机疏散理论( t h e o r yo f o r g a n i cd e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 4 在1 9 4 2 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作者沙里宁提 出了区别于新城方式并且同样是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必须对城 市发展及其布局进行重新结构的新理论有机琉数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受到启发,认为“城市与自然界 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 致”。“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 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 指导思想基础上,他提出了治 理现代城市衰败、促进其发展 的对策就是要进行全面的改 建:是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 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 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二 是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 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 最适宜的用途:三是保护一切 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也就是 说,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 城市援划概论 阵友毕赵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日版杜2 0 f 1 0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 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 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2 1 4 广亩城( b r o a d a c r ec i t y ) 5 广亩城理论则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最为极端的状态,根据这一理论,城市 就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赖特认为,现代城 市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 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 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 型的、分散的文明形式,而这种文明 形式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f 已 成为可能。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 方式,成为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 柱。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 备扯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必要将一切 的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而最为需要 的是如何将人类从城市中解脱出来, 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 活居住与就业相结合在一起豹新形式 图7 广亩城构想 这就是广卣城市。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 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 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 设公共设旌、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赖特对于广亩城市的现实性一点也不怀疑,认为这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的不 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 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 城市规划概论) 阵友华赵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0 0 0 圜 一拄蠹一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2 1 5 集中主义理论下的现代城市更新设想 与“田园城市理念所倡导的城市分散发展的新城建设思想不同,种同 样是为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诸多大城市问题的新理论集中主义理论,在以 现代建筑运动重要人物勒柯布西埃为代表提出的现代城市建设思想的基础上, 对二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比两种不同的规划思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经存在的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 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柯布西埃 十分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认为建设的经济性是影响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决定 性因素;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 强调建筑的空间,并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等。在现代建筑大师中, 柯布西埃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最为关注的。1 9 2 2 年他出版了明天的城市 ( t h ec i t yo f t o m o r r o w ) 一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 城市的基本认识以及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构思。其规划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城市中心的密度,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 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概念。城市 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 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 。柯布西埃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 、导者和实践的中坚力量,他的集中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认识和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并充分体现在 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中,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 市建设。 2 1 6 新城市主义6 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普遍经历了以低密度郊区化蔓延为主要外在特征的 增长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 1 9 8 0 年代以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飞凸区疯长之后,这种发展模式的不经济性 ( 高成本而低效率) 、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对内城的伤害以及对城市结构 6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 王慧国外城市规划2 0 0 2 年第3 期 1 4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的瓦解作用、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效应已日益凸显,出现了增长的危机。于是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发展模式提出批评与质疑,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对 郊区化增长模式的批评反思浪潮。而站在其潮头浪尖之上的,就是现在已广为 人知的“新城市主义 ( n c w u r b a n i s m ) 。 1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认为,发生在大城市内城、郊区及自然环境中的一系列困扰当 今城市的社会问题,例如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 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隔离、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 建筑遗产损毁等,都是内在相互联系着的。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着更广阔复 杂的背景因素,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咎到二战之后几十年来郊区化无序蔓 延这种增长方式,而错误的政策及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思维是导致无序蔓延的症 结所在。基于现代主义思想的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隔、汽车 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必然会导致蔓延的后果以及 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其核心思想为: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2 、新城市主义的意义 建设新城既是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战略选择,同时也给我 们提供了一个在反思以往城市建设基础上重新塑造城市的机会。 而新城市主义实际上正是针对城市发展到今天所遇到的新问题的一种反思 和对策,其思想源泉其实可以从早年的“田园城市、“城市美化 ,到后来的“城 市更新 、“新城 、“清除贫民窟 、“历史保护等规划运动中觅得踪迹。此外, “环境保护主义 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传统价值观回归思潮等,也为新城 市主义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与呼应。虽然新城市主义所针对的许多城市 问题都是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其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在一定 程度上都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认,总体而言其所倡导的“以人 为本 ,注重人性的城市建设等一系列观点,对于我们这样的正处于快速城市化 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于新城建设来说,是有着很好的启示和预 警作用的。 1 5 第2 章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 2 1 7 新城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7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进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规划界对城市空间扩展和解决大 城市问题也有了新的进展。包括德国人汉斯于尔根尤尔斯在内的一些城市 学者,通过对世界主要大城市( 伦敦、柏林、纽约、巴黎) 演进历程的实证研 究,发现现代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于尔根教授提出:“进入1 9 7 0 年代,有充分迹象表明大城市( 纽约、柏林、巴 黎、伦敦) 可观察到的衰退,是作为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型中在空间 上的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萎缩过程,而是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向着执行管 理和传播的功能结构转变的过程”。新城与老城的协同发展得到重新思考,老城 的更新发展受到重视。经过1 9 7 0 年代的数次经济衰退,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 格局的重组,大城市空间结构进入到一个活跃时期,大都市连绵区的出现就是 一个典型的标志。 新城发展和规划与经济全球化促生的新的城市理论联系起来,也出现了一 些新的观点。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埃里克森( r o d e n y a e r i c k o n ) 对当代 大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原理所提供的“动态理论”。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 4 个 特大城市自1 9 2 0 年以来人口、产业等的向外扩散情况进行研究,侧重于城市作 用力对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与结构的演变划分为 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外溢专业化阶段、分散多样化阶段与填充 多核化阶段。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当代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形成过程。此外, 卡斯泰尔斯的“流动空间理论以及新近兴起的网络城市理论也对新城的发展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新城的实践与规划理论的演进一直是在对话中前 行。 2 2 国外新城建设实践 起源于英国的新城运动已经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