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1 i i f 6 6 3 5 0 9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在当 时并不为人们所推重,人们赞美他主要是因为其高洁的品质的原因。 唐朝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但是对陶诗的价值还没有 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认识。陶诗的经典地位是在宋代确立的,经过苏 轼的推崇以及宋人的普遍承认,陶渊明从此成为最受人喜爱的诗人 之一。陶诗的经典地位为什么会在宋代确立? 苏轼是从哪个角度来 对陶诗进行阐释的? 宋人又是从哪个角度来接受陶渊明及其诗文 的? 这其中更内在的因素是什么?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这些问题 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宋人对陶的接受。这一部分分析了陶渊明作品中的 儒道思想以及宋人如何从儒道思想的角度去接受陶渊明及其诗文。 第二部分:苏轼与陶渊明。这一部分也是从儒道思想的角度, 分析了苏轼对陶诗的阐释。 第三部分:陶之经典地位在宋代确立的原因。这部分结合时 代特点,分析了陶诗经典地位在宋代确立的内在因素,并简略地描 述了陶诗在唐朝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陶渊明;儒道思想;苏轼;时代特点 a b s t r a c t t a o y u a n m i n g iso n eo ft h em o s t g r e a tp o e t s 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o fo u rc o u n t r y ,b u th i sw o r k sw e r ei g n o r e d b yt h ep e o p l e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 h ew a sa d m i r e dj u s t b e c a u s eo fh i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p e o p l eb e g a n 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a o sw o r k s ,a l t h o u g ht h e yd i d n th a v e d e e p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nt h e m t h en a m ea s ac l a s s i co ft a o s w o r k sd i d n tb ee s t a b l i s h e dt i l l s o n gd y n a s t y b y t h e e s t e e m i n go fs us h ia n da d m i t t i n g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sp e o p l e , t a oy u a n m i n gb e c a m eo n eo ft h em o s tb e l o v e dp o e t s w h yt a o s c l a s s i cs t a t u s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j u s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7 w h a tp o i n t w a ss us h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 ? w h a tp o i n tw a st h er e c e p t i o n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sp e o p l e ? w h a ta r et h e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a b o u t a 1 1 7t h e r ea r e m a i n l y t h r e es e c t i o n si n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s e q u e s t i o n s i nt h i sp a p e r 1 t h ep e o p l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r e c e p t i o nt ot a o i nt h i s s e c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a n a l y s e dt h et h o u g h t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t a o i s mi nt a o sw o r k sa n dh o w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sp e o p l e r e c e i v e dt a oa n dh i sw o r k sf r o mt h et h o u g h t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t a o i s m 2 s us h ia n dt a oy u a n m i n g i nt h i ss e c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 a n a l y s e ds us h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a o sp o e t r y ,a l s of r o mt h e p o i n t s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3 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b o u tt a o sc l a s s i c s t a t u s i nt h i ss e c t i o n ,b yc o m b i n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f e a t u r e s 。 t h ew r i t e ra n a l y s e dt h e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w h yt a o sc l a s s i c s t a t u s e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b r i e f l yd e s c r i b e dt h e p e o p l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r e c e p t i o nt ot a o sp o e t r y k e yw o r d s :t a oy u a n m i n g :t h et h o u g h t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t a o i s m :s us h i :h i s t o r i cf e a t u r e s l i 引言 在文学史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伟大的作家在生前 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赞誉,甚至默默无闻,直到死后人们才逐渐认识 到其作品的价值,“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梦李白其 二) 如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就是如此,他生前文名寂 寞,死时为他送殡的只有他的妹妹、堂兄以及作家梅里美三人。陶 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末宋初的他无疑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人们赞美他的人品,模仿他的诗歌,现在 他还获得了世界的声誉。【l j 但正如司汤达一样,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孤 单地“饮酒”,寂寞地“采菊”,在贫病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生 前和死后一两百年中,陶渊明的作品没有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赞 美他主要是因为其道德人品的原因。陶渊明去世后,他的好朋友, 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一颜延之为他写了一篇陶征士诔,在文中说: “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廉深简 洁,贞夷粹温。和而能峻,博而不繁。”在这里,颜延之称誉了陶渊 明的品德,对他的诗文只用了“学非称师,文取指达”敷衍一下。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也只一味称赞陶渊明的志节,根本就没 有提及他的诗文。1 2 在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论述了魏晋文学的发 展而不论及陶渊明的诗文:“周室既衰,风流弥著。至于建 安,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交曹、玉,缛旨星 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一遗风余烈,事极江 右。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 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 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道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 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爱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 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根本就没有提到陶 渊明。钟嵘在诗品中评论了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一百多位诗人, 定其品第,显其优劣,对陶诗的评价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 意真古,辞兴婉惬。直为田家语”,“古今隐逸诗人宗也”,置其为 “中品”。萧统是比较推赏陶渊明诗文的一个人,他在陶渊明集序 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赞美陶渊 明“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 之与京。”虽然如此,但萧在文选中只选陶诗八首,远远少于曹 植、阮籍、陆机、谢灵运等人的,这说明陶诗在萧统的眼中地位还 不是很高。 较之南北朝时期,唐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了提高,开始注意到 陶渊明的价值。李白曾多次表示对陶渊明的仰慕:“何日到粟里,一 见平生亲。”( 戏赠郑溧阳)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 寄韦 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杜甫把陶渊明与谢灵运 并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 短述)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自居易对陶渊明也不吝赞美之词:“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题 寻阳楼) 虽然这样,唐人对陶渊明还是颇有微辞,李白说:“龌龊 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杜甫认为:“陶 潜僻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遣兴) 自 居易责怪“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 与元九书) 说陶诗:“篇 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所以,总的说来, 唐人还未真正认识到陶诗的价值,“虽道渊明,而未识其出类拔萃。” 【3 】 陶诗的经典地位是经过苏轼的阐释,得到宋人的普遍承认后确 立的。苏轼是从哪个角度来对陶诗进行阐释的? 宋代士人又是从哪 个角度来接受陶渊明及其诗文的? 这其中更内在的因素是什么? 这 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对子陶渊明文学地位确立过程的探讨, 已有人做过许多有益的探讨。有的从宏观的角度,如钟涛的从陶 诗显晦看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之走向( 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1 年第1 期) ;有的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如吴兆路的陶渊明的文 学地位是如何逐步确立的( 见渭南师专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还 有的运用西方理论进行探讨,如邬国平的从接受文学批评的角度 看陶渊明( 中国诗学第4 期,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只探讨陶 诗地位确立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宋朝,在陶诗地位确立过程中最 主要的一个人物苏轼是如何接受陶诗的,并进而思考其中最深 刻的内在因素。 1 、论宋人对陶诗的接受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陶渊明在宋代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并因此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宋代士人为什么会 如此推崇陶渊明? 原因有两个:一是陶渊明高洁的品德,二是陶独 超众类的诗文。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 1 1 论宋人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 宋朝自建国之日起,就一直处在北方强敌的威胁之下。但是宋 朝的国力己大不如汉、唐,与辽、夏等国的战争总是胜少败多。有 时即使打了胜仗,由于统治者的软弱妥协,最后还是接受屈辱的条 件。如澶渊之盟,宋军打了胜仗,但是宋朝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5 】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宋代士人有 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最多的朝代, 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甚至连李清照这样的女流之 辈在当时也喊出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的时代最强音。在那样的时代里,对士人们来说,爱国的 重要体现就是“忠君”。宋代士人非常看重忠君的出处大节,而陶渊 明的“耻事二姓”,正符合他们的理想。“耻事二姓”之说,首创于 沈约,其在宋书陶潜传中说:“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 唯云甲子而已。”萧统陶渊明传,南史- 陶潜传都承袭沈约的 语言。在五臣注文选陶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鳖口 中,词句稍有不同,但意思差不多:“潜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 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对于“耻事 二姓”之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那么宋代士人是如何看法呢? 曾 季貔说:“陶渊明诗自宋义熙以后皆题甲子,此说始于五臣注文选 云尔,后世遂因仍其说。治平中,有虎丘僧思悦者,编渊明集, 独辨其不然。其说日:渊明之诗题甲子者,始庚子迄丙辰,凡十七 年间九首,皆晋安帝时所作。及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岁,宋始受禅, 自庚子至庚甲,盖二十年,岂有宋未受禅前二十年,耻事二姓而题 甲子之理哉! 思悦之言信而有证矣。”1 6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曾 与思悦的观点相一致,不相信“耻事二姓”之说。但有更多的宋代 士人相信“耻事二姓”的说法,如葛立方认为:“世人论渊明自永初 以后,不称年号,只称甲子,与思悦所论不同。观渊明读史九 章,其间皆有深意,其尤章章者,如夷斋、箕子、鲁二儒 三篇。夷斋云:天入革命,绝景穷居。正风美俗,爰感懦夫。 箕子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鲁二 儒云:易代随时,迷变则愚。介介老人,时为正夫。由是观之, 则渊明委身穷巷,甘黔娄之贫而不自悔者,岂非以耻事二姓而然邪! ” 【7 1 朱熹也赞美陶渊明“耻事二姓”的忠贞品质,他在向芗林文集后 序中说:“陶元亮自以晋世宰辅之孙,耻复屈身后代,自刘裕篡夺 势成,遂不肯仕。虽功名事业,不少概见,而其高情逸想,播于声 诗者,后世能言之士,皆自以为莫能及也。”王质也说:“元亮高风, 发于晋、宋去就之际。君曾祖事晋,懋著勋劳。自宋武帝芟玄复马, 逆揣其末流,即不出。武帝将收贤士,以系人心,见要,亦不应。” i s 黄庭坚、秦观、真德秀、洪迈等人也都各提陶诗中证据,来证明宋 书隐逸传中的说法。撇开“耻事二姓”的真伪不谈,在宋代这 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历史时代里,士人们对于爱国、忠君思想的格外 看重,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更倾向于“耻事二姓”之说,因而对于 陶渊明的认同、尊崇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以“忠君”来论陶渊明,其实就是从儒家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看 陶渊明。在被汉武帝“独尊”之后,经过汉末的混战,三国的纷争 以及晋朝的混乱,这期间,儒家礼教已被破坏,儒家思想在社会生 活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无疑,陶渊 明的世界观就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在他的诗文里,我们可以看 到儒家思想在其中的许多反映。在饮酒十六中,陶渊明叙述 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然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成就, 但仍然保持“君子固穷”的节操:“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 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在饮酒二十里,陶渊明赞美孔子为了 恢复礼乐所做的努力:“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 缝使其淳。风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叹息现在没有人去学习儒家 经典:“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亲。”在癸卵岁始春怀古田舍其 二中,陶渊明也表示了对孔子的缅怀:“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随着儒学在宋代的全面复兴,加上陶渊明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宋儒们从儒家的角度来推崇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真西山日: “康节之辞若卑,而其旨则原于六经。以余观之,渊明之学, 正自经术中,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如荣木之忧、逝水之叹也,贫 士之咏、箪瓢之乐也。饮酒末章有日: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 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渊明之智及此,岂虚玄之士可望耶? 虽其遗荣辱,一得丧,真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辞,时亦悲凉之感慨, 非无意世事者。或者徒知义熙以后,不著年号,为耻事二姓之验, 而不知其倦倦王室,盖有乃祖长沙公之心。独以力得为,故肥遁以 自绝。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顾读者弗之察耳。 渊明之志若是,又岂毁彝伦而外名教者,所可同日语乎? ” 9 1 黄庭坚 也说:“陶渊明责子诗云:自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 - - k ,赣隋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受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敬如此, 且进杯中物。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o o 认为陶 渊明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是非常慈爱的。很显然,这是从儒家伦 理的观点来说的。在儒家的人伦观中,孝、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见孟子章句下) “敬老慈 幼,无忘宾旅。”( 同上) 在宋儒的眼里,陶渊明于子慈,于母孝, 于人仁,完全符合儒家人伦的典范,遵循着尧舜之道。“靖节欢言 酌春酒,日暮天无云,此处畎亩而乐尧舜者也。尧舜之道,即田夫 野人所共乐者,惟贤者知之尔。钟嵘但称其风华清美。岂直为田家 语。其乐而知之,异乎众人共由者,嵘不识也。”【1 1 】 陶渊明的思想不只受到儒家的影响,还有道家思想的影响,他 最后的归隐就不无庄、老思想影响的原因。朱自清曾据古直陶靖 节诗笺定本引书切合的各条统计,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四 十九次。其次是论语,共三十七次。再其次是列子,共二十 一次引,而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道家思想崇尚自由,反对人 为束缚与虚假。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 子第二十五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楚威王闻庄周 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牲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 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7 庄子认为,虽然统治阶级把厚利、权势、尊位给予他,但他宁愿像 乌龟一样,虽然生活在污泥中,但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马蹄 中,庄子表示了对自然无为的肯定,批判伯乐以人为破坏自然:“马, 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 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日:我善治马。烧之剔 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肼,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 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道家思想崇尚自由,因而追求生命的本真存 在,对于世间的荣辱祸福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庄子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至人”、“神人”、“圣人”是庄 子认为理想的人格的不同的称谓,三者都是一种人。像这样的人, 他不感到自己的存在( 无己) ,也不会有所建树( 无功) ,他也可以 不顾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无名) ,这样的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完 全可以按自己的本性逍遥于天地之间。对于毁誉的问题,庄子在大 宗师中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相忘而化其道。”认为采 取“忘”的办法来对待毁誉,毁誉对自己就不发生干扰了。 庄、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陶渊明。在诗文中,陶渊明表达了他 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 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在 诗中,陶渊明把官场比做尘网,比作樊笼。当他复归自然时,心里 感到无比地喜悦。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里,诗人写道:“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滔,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 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 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陶渊明宁愿饥饿 寒冷,也不愿违背自己爱好自由的理想,选择了辞官。这与庄子宁 愿“曳尾涂中”的情怀是一致的。对于生死名誉,陶渊明最后也采 取了与庄子一样的态度:“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神释) 听从命运,跟 随大化,不狂喜也不畏缩,该结束时就结束,不再劳神愁苦。这是 何等的超然! 陶渊明真朴的品性,在宋以前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宋书隐 逸传中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 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也称赞陶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负志不休,安道苦 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那么,对于陶渊明这种颇近老、 庄的思想,宋代士人是如何评价的呢? 苏轼在书( 李简夫诗集) 后中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 为高;饥则扣门而求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对陶渊明这种“任真”的品性极为称赏。其他人对陶真率的品性也 表示了倾慕,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 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币,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 晋宋人物。”【l3 】刘克庄说:“士之生世,鲜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 真者。渊明一生,惟在彭泽八十余日涉世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 无荣恶乎辱,无得恶乎丧,此其所以为绝唱而寡和也。,【1 4 】认为陶渊 明那些不沾世尘的诗文皆来自其“天真”之性情。他还把陶与柳宗 元、自居易相比,认为柳、白皆不能忘乎荣辱得失,而陶渊明“观 其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当喜则喜。忽然忧乐 两忘,则随所寓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 如是而后可。,i ”j 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管世人的非誉巧拙,只管出 自己之胸臆,己之真性情,就像庄子达生篇中的梓庆,田子方 中的“解衣般礴赢”者,他们不怀“庆赏爵禄”,不怀“非誉巧拙”, 甚至“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而削成的鲸,“见者惊犹鬼神”,创 作出的画才是“真画”。黄山谷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 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毁其工 拙,渊明直寄焉。”6 】黄徼亦云:“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 誉巧拙之间也。”i l7 j 许颉说:“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 平昔所行之事,赋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1 8 】 宋代士人既肯定陶渊明的儒家情怀,又认同其磊落超然的道家 逸思,与他们本身亦儒亦道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道家追求个性自由的体现,其主要表 现是隐,“兼济天下”是儒家积极进取,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其主 要表现为仕。宋代士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理念,以天下为己任。范 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正 是宋代士人追求的风范。但是宋朝国势孱弱,再加上官场坎坷,使 得士人们的思想在经历了激荡之后,渐渐趋向于道家的“独善其身”。 可以说,在宋代士人的身上“兼济”与“独善”得到了矛盾的统一。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熙宁庚戌冬,王荆公安石自参知政事 拜相。是日官僚造门奔贺者相属于路,公以未谢,皆不见之。独与 余坐予西庶之小阁。荆公语次,忽颦蹙之久,取笔书窗日:霜筠雪 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放笔揖余而入。” 1 9 1 在拜相之日就惦 记着“霜筠雪竹钟山寺”,此唯宋人能之!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说, 宋代士人对陶渊明的追慕与推崇正是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1 2 论宋人对陶渊明的诗文艺术特色的接受 上面分析了宋代士人对陶渊明人品的尊崇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有 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那么他们对陶渊明诗文的激赏又是什么原因 昵? 同样,宋代士人对陶诗文的评价也是从儒、道的角度来看的。 先说从儒家诗教的角度。儒家诗教的创建始自孔子。孔子强调 文艺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 思很明显:诵诗是为了“达政”、“专对”的政治目的。孔子还认为 文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论语泰伯) 对于诗的社会作用,孔子也进行了概括:“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他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诗 三酉,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 孔子的诗学理 论是以服务于封建统治为目的的,用文艺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为 了“事父”、“事君”。所谓“无邪”,就是要求符合封建道德的伦理 规范,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要符合“中和”之美,即孔子所说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 要做到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与直露。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封建统治者需要能够维护其 统治的思想。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于是汉代的儒家文艺观在继承先秦以孔子诗学思想为主的儒家思想 的基础上,确立了封建正统的文艺观。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性 著作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在毛诗大序中,提出了 诗歌的讽谏作用:“上下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戒”。但是对于讽谏是有所限制的,就是要“主文而谲谏”( 诗 大序) ,要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所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他 们可以接受的批评,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诗大序) 。很 显然,这种思想继承了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思 想,这种思想用礼记中的话来概括就是“温柔敦厚,诗教也。” 2 0 1 自此,“温柔敦厚”的诗教就为后代儒家所尊奉。东汉时期班固 对屈原的评价,就是从儒家诗教的眼光来看的,他指责屈原“露才 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法度、经义,“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 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 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 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 日月争光,过矣。,【2 1 】王逸对班固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屈 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而论者以 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骚之文, 依托五经以立义焉。”【2 2 】两人观点不同,但都是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 的。 对于汉代确立的儒家诗教,宋代士人完全承继了下来。他们主 张诗歌要以三百篇为本,认为这是论诗的首要问题,“三百篇,情性 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而不本于此,是亦浅矣。”【2 3 】“仆尝论 为诗之要。公日:诗言志,当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则道德仁义之 语,高雅淳厚之义白具。三百篇中有美有刺,所谓思无邪也。 先具此质,却论工拙。”【2 4 】诗歌要有干教化,有补于世,而不只是嘲 弄风雪草木,“许浑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又有李远以赋名,伤于 绮靡不涉道。”1 2 副“夫诗之作,岂徒以青白相媲、骈丽相靡而已哉! 要中存风雅,外严律度,有补于时,有辅于名教,然后为得。杜子 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 日忘朝廷也,孔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以圣人 之言,观后人之诗,则醇醣不较而明矣。, 2 6 】黄徼在自述其评诗的准 则时说:“故凡心声所底,有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 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与平日旧游所经历者,辄妄意铺凿, 疏之窗壁间。至于嘲风雪,弄草木而无与于比兴者,皆略之。” 2 7 】黄微评诗以是否厚人伦、美教化,寓君臣大义的儒家思想为标准, 对于徒雕章琢旬,卖弄词藻之嘲风雪、弄花草的诗歌则“皆略之”。 宋代士人们还用“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来指导创作,评论诗歌, 认为诗歌要起着讽谏作用,但是对于统治阶级的讽谏不能过于激烈, 要微而婉,采用春秋笔法,含蓄不露。“国风云爱而不见,搔 首踟蹰、瞻望弗及,仔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 其所以可贵也。”1 2 8 】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2 9 j “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如读易诗 云:谁为菩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婉而不迫,哀而不伤, 所作自不必多也。,【3 0 】黄山谷说:“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 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 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 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勤勉,比律吕而可歌, 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 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 过也。”【3 l 】黄庭坚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作用,但又要求不能过分 激烈,必须符合温柔敦厚之旨,所以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东 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可也。”因为“好骂”是 不符合温柔敦厚之旨的。对于苏轼文章“好骂”的特点,龟山先生 也进行了批评:“作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谏,唯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乃为有补;若谏而涉于毁谤,闻者怒之, 何补之有! 观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敦厚之气,以此人故 得而罪之。”瞰】对那些统治者,如果他们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能怨 怒,不能直书其事,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出,“楚词不甚怨君。 今被诸家解得都成怨君,不成模样。九歌是托神以为君,言人间 隔,不可企及,如己不得亲近于君之意。以此观之,他便不是怨君。” 口副“君王岂可讥耶? 诗三百篇只有刺而无讥。”【3 4 】“唐明皇纳寿王妃 杨氏,本陷新台之恶,而白乐天所赋长恨歌乃谓:杨家有女初 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则深 没寿邸一段,盖得孔子答司败之遗意矣。春秋为尊者讳,此歌深 得之。”【35 】自居易在这里得到了史绳租的称赞,而对于“甘露”之变, 因为他没有为“尊者讳”,受到了章子厚的批评:“沈存中谓乐天诗 不必皆好,然识趣可尚。章子厚谓不然,乐天识趣最浅狭,谓诗中 言甘露事处,几如幸灾,虽私仇可快,然朝廷当此不幸,臣子不当 形歌咏也,如当公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之类。”【3 6 1 宋代的诗评家们认为最得风人之旨的是杜甫,司马光在温公 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 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3 7 】 张戒岁寒堂诗话亦云:“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 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又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序日:先王以是经夫妇,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又日: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子美诗是已,若乾元中寓居同谷七歌, 真所谓主文而谲谏,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者也。” 1 3 s 在他们看来,杜甫的诗是“恻怛规戒,涵蓄不露”【3 9 】“涵蓄不迫 切” 4 0 l , 丝毫不亚于国风。关于歌咏杨贵妃事的诸多诗人中,张 戒最为称道的也是杜甫:“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 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戏黩之耶? 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 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 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 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 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 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 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 绵绵无绝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题云哀 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 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长恨歌在乐天诗 中为最下,连昌宫词在元微之诗中乃最得意者,二诗工拙最殊, 皆不若子美诗微而婉也。”一l j 对于陶渊明的诗文,南北朝时萧统在陶渊明集序就对之评 价说:“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去,贪夫可 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泰华, 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1 4 2 j 钟嵘评之为:“笃意真古,辞兴 婉惬。”【4 3 】到了宋代,陶渊明之诗文更被士人们推崇为可与诗经 相提并论的经典。朱熹说:“故尝妄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 文选汉魏古词,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所作,自为一编,而 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准则。”1 4 4 】真德秀编选文章 正宗,标准是是否“明义理切世用”:“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 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指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 【4 5 】他也认为陶之诗文符合这一要求,应该“自为一编。而附于三 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准则。”f 4 6 】持与朱熹相同的观点。 在宋代士人们看来,陶渊明的诗文与三百篇一样,思想纯正,温柔 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 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云。”【4 7 】魏鹤山日:“世之辨证陶氏者日前后名字之互变也,死生岁 月之不同也,彭泽退休之年史与集所载之各异也。然是所当考丙非 其要也,其称美陶公者日荣利不足以易其守也,声味不足以累其真 也,文辞不足以溺其志也。然是亦近之,而其所以悠然自得之趣, 则未之深识也。风雅以降,诗人之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 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情。孰有能如公者乎? ” 4 8 】 方岳说:“至于作止雍容,声容婉穆,视温柔敦厚之教庶几,无论汉 魏,顾晋以后诸人,自靖节翁之外,似未喻也。”【4 9 l 张戒在岁寒堂 诗话中一再提到陶诗是深得三百篇之旨的:“建安陶阮以前诗,专 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 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 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 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5 0 】“孔子 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世儒解释终不了。余尝观 古今诗人,然后斯言良有以也。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t l ,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正少,其邪多。孔 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 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p 虽然宋代士人从儒家诗教的角度来称颂陶渊明的诗文,但是他 们更为欣赏的是陶之诗文之平淡自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色。 对于陶渊明诗文平淡的特色,与他同时代的人早就有所认识,只是 不是持一种赞赏的态度,“世叹其质直”,【5 2 】唐朝时杜甫也说他的语 言“枯槁”。到了宋代,陶渊明的这种语言风格获得了一致的赞赏。 “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陶元亮 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桃源记 言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 元亮其尤也。”1 5 叫黄山谷很赞叹陶之词简理足,对于饮酒诗中的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山谷说:“此是西汉人文章,他人多 少言语,尽得此理。”垆4 1 宋代对陶渊明诗文平淡的语言风格赞赏的原 因是因为陶之平淡,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出于自然。“诸葛孔明出师 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乞养亲表,皆沛然如肝 肺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1 5 5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字不工, 而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 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5 6 】“诗中不见斧斤,而磊落清壮,惟陶能 之。,【卯j 为什么“惟陶能之”? 因为陶渊明的心灵质朴真淳,没有受 到世俗尘埃的污染,他真实地生活于山林草野间,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5 8 】“渊明所不可及者,盖 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5 9 j “韦应物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 不近也。然渊明落世纷深入理窟,但见万象森罗,莫非真境, 故因见南山而真意具焉。” 6 0 1 所以,陶渊明才能“采菊之际,无意于 山,而景与意会。川6 1j 因此,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别人想去学他的 平淡,也是难以达到的。“汉魏古诗,气象浑沌,难以句摘。晋以还 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 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曲2 】“出语自然超诣,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 6 3 1 “士大夫学渊明作诗, 往往故为平淡语,而不知渊明制作之妙,已在其中矣。”【6 4 】宋代一些 人想学陶渊明作诗,如苏轼,就受到了朱熹等人的批评:“渊明诗所 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 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6 5 】陈善在扪 虱新话中亦持与朱熹相同的看法:“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 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然以予观之,子厚语近而气不 近,乐天气近而语不近,子厚气凄怆,乐天语散缓,虽各得其一, 要于渊明诗未能尽似也。东坡亦尝和陶诗百余篇,自谓不甚愧渊明, 然坡诗语亦微伤巧,不若陶诗体合自然也。”【6 6 j 陶渊明诗文平淡出于自然,但是并非淡乎寡味,而是淡而有真 味。宋代士人深刻地体会到了陶诗寓意高远,癯而实腴的特色。“五 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6 7 】陶渊明天资既 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邯郸学步也。”【6 引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多次提到陶渊明诗歌淡而有味:“陶渊明诗, 专以味胜。”【6 9 】“即渊明之诗,妙在有味耳。” 7 0 1 “味有不可及者, 渊明是也。”【7 i j 陈知柔在休斋诗话中把陶诗的这种特色称之为 有“野意”:“人之为诗要有野意。盖诗非文不腴,非质不枯,能始 腴而终枯,无中边之殊,意味自长,风人以来得野意者,惟渊明耳。 如太白之豪放,乐天之浅陋,至于郊寒岛瘦,去之益远。” 2 1 宋人并 没有空发议论,他们认为陶诗具有含蓄蕴藉,平淡而有思致的特点 是他们在深刻理解陶诗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世人论渊明,皆以其 专事肥遁,初无康济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尝求其集,若云:岁 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 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其自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士之出处, 未易为世俗言也。”【7 3 j 惠洪冷斋夜话说:“东坡尝日:渊明诗, 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 望烟火,稚子候答隙。又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日:霭 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 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4 3 葛立方对陶诗文的分析,更是深解其 中之寓意:“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宗,达磨西来方有之,陶渊明时 未有也。观其自祭文,则日: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其拟挽词,则日: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其作饮酒诗,则 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形 影神三篇,皆寓意高远,盖第一达磨也。”【7 5 】 陶渊明的诗文能“发纤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种特色被 宋人用一个字来概括,谓之有“韵”。何谓“韵”? 范温对“韵”进 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 见附录) ,他否定了定观对“韵”的四种理解: 不俗、潇洒、生动、简而穷理。认为“有余意之谓韵”。“书之韵, 二王独尊”,诗之韵,“古今诗人,惟渊明最高”,因为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覆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 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 成。” 宋代人很是推崇具有不尽之意味之有“韵”诗文,杨万里说:“诗 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1 7 6 自石道人亦云:“语贵含蓄。东坡 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予此。清庙之 瑟,一唱三叹,远矣哉! 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 若句中无余字, 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旬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 也。”【| 7 巧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 穷,咀之而味愈长。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旬亦清健,但恨其 少余味尔。川7 8 】对梅尧臣的诗歌,欧阳修评之为“以深远闲淡为意”, 7 9 1 “有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f 8 0 】“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f 8 1 】 这正是梅自己所提出的“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8 2 】的特色。李商隐的诗“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8 3 】 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8 4 】都得到了宋人的赞赏。但是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典雅精美,曹子建 的诗歌语言“词采华茂”,与陶渊明质朴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梅尧 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而陶渊 明能做到,因此范温说:“是以古今诗人,唯渊明最高。” 宋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易闲澹,但是却有深远无穷之意 味,这种观点很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提倡一种质朴、 平淡的美,“敦兮其若朴”( 老子第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 老子第三十五章) “是以圣人光而不耀。”( 老子 第五十八章) 。叶朗说:“后来晋代陶潜、唐代王维在创作中,唐末 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苏轼等人在创作和理论中,都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种思想,从而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1 8 5 1 关于言与 意之间的关系,庄子在外物篇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 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认为言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领会 “意”,因此“得意而忘言”。为什么“得意而忘言”呢? 庄子在天 道篇中通过轮扇凿轮的故事,表述了“言不尽意”的看法:“桓公 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 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 公日: 己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日:寡 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庭院休闲秋千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改性塑料智能穿戴设备材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推拿教学互动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多功能展示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食品安全法考试试题库及参考参考答案
- 2025年监理工程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历年真题历年真题汇编详解卷(含智能建造质量验收标准)考核试卷
- 中考作文专题:专题05 作文修改课-初中语文系统性作文教学指导教案
- 2025年秦皇岛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银川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铜梁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人教版历史八上期末复习-全册重难点知识
- 心电监护仪出现故障应急预案
- 麻醉与睡眠治疗方案
-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含答案)-2019人教版部编道法
- 消化科常见疾病及治疗
- 精益六西格玛黄带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 国峰GF-250型反循环钻机安全操作规程
- 编剧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2025年
- (正式版)FZ∕T 64111-2024 卫生巾(护垫)用非织造布
- HJ 76-2017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