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河流地貌作为地表主体地貌类型,其发育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河流地貌研究必然涉及到区域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河流地貌的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河道及河网的几何特征、与河流有关的侵蚀地貌及相关堆积物,如河谷形态、河流阶 地、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洪积扇等,以及河口和三角洲区的有关河流地貌,还包括 河流地貌的演变历史、河流地貌发展变化原因及河流地貌动态与未来变化预测等。 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遥感影像,采 用g i s 技术,对莱州湾东岸区域地貌、河道及河网几何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从中揭示了 区域地貌发育程度和发展阶段,并分析探讨了有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及实 地调查,分析研究了河流在历史上的变迁,揭示了历史时期河流地貌的主要演变过程。 河网几何研究依据目前比较成熟的分形理论,借助于数字高程模型( d i g i t a l 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 ,d e m ) 来完成,在g i s 环境下,借助d e m ,对研究区内的典型河流 王河、界河、黄水河3 条河流做了分形分析,以及区域地貌特征总体分析。根据河流的 分形特征,分别以覆盖法和h o r t o n 定律计算并获取了上述3 条河流水系的分维值。基 于覆盖方法求取的3 条河流的河长分维值中,黄水河为1 2 7 3 ,界河为1 1 8 4 ,王河为 1 1 6 8 。基于h o r t o n 定律计算的3 条河流分维值分别为:黄水河,1 3 9 3 ;界河,1 2 5 1 , 王河,1 2 9 4 。通过坡度分析和高程分级的地形分析,得出区域内坡度以0 。1 。为主。 对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最终得到3 点认识: ( 1 ) 基于覆盖方法求取的3 条河流的河长分维值中,王河的分维值最大,表明王 河主河道更为蜿蜒曲折,其他2 条河流的主河道弯曲度及地表覆盖度较低。对比国内外 的水系分维值,偏小( d t ” s q ,而h a u s d o r f f 维数也是分形描述的基本指标。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一 定义将一些明显是分形的集排除了,故又将分形统一定义为具有以下5 个性质的集合: 具有精细的结构;其不规则性在整体和局部均不能用传统几何语言来描述;具 有某种自相似的形式( 统计或近似的) ;一般而言,d f d t ;该集合常可由极 简单的方法定义,可能由迭代产生【8 ”。 结合以上,本文以为:“局部以某种形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即在形态、结 构和信息方法具有自相似性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分形”。通俗点讲,分形就是组成部分以 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所谓的自相似性就是在一定程度适当放大、缩小分形对象的 几何尺寸,整个结构并不改变。换言之,分形结构具有尺度不变性,只有大小的区别, 没有形状上的不同。 分形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分形、时间分形、社会分形、思维分形等。地貌学 中所涉及的分形类型主要是几何分形和时间分形,几何分形又可分为线状分形、面状分 形和体积分形。河流就是一种自然界中很典型的分形事物。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3 河流分形计算 4 3 1 国内研究近况 关于河流分形方面的研究,国内己取得了较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洪时中等i s 3 进行 了我国一些中小流域的分形研究,李后强等【州导出了水系分维与水系级别的关系等。杨 秀春,朱晓华【8 5 】运用了常用的网格法( b o xc o u n t i n gm e t h o d ) 来计算中国松花江、辽河、 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海滦河等七大流域的水系分维,探讨了中国七大流域和各流 域洪涝的分维以及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在研究流域地貌与灾害分维及其相互关系方面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水系分维究竟怎样才可以用于河流发育阶段或程度的判 定的问题未作深入研究。陈彦光,刘继生i 吲则认为水系具有和谐的等级和空间秩序,其 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可用h o r t o n 定律进行描述。基于标准分形水系在等级方向上的镜 像对称性质,反写河道序号,重建h o r t o n 水系定律并发展h a c k 模型:通过对h o r t o n 第一、第二定律进行模式变换,导出关于水系等级结构的三参数z i p f 模型;对第二、第 三定律进行模式变换,导出广义的h a c k 模型即河道长度一流域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 对第一、第三定律进行模式变换,导出河流分支数目与流域面积的几何测度关系。通过 模型的聚合与分解,释放隐含的地理信息,然后基于地理空间的数学分类,建立水系分 维方程,澄清各种维数的数理关系及其地理意义,为水系分维的客观确定及地理分形的 理论建设提供启示或参考。张宏才阴7 】认为,目前,水系分形研究的数据来源多为地形图 或统计资料,现势性与精度差,而且数据获取、计算费时费力,极大地限制了水系分形 研究的广度与深度。“3 s ”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点。g p s 具有精确的瞬时定位功 能,能全天候、世界范围内应用;r s 在探测、提取水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 要的是通过遥感影像能够获得水系十分完备的历史资料;g i s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尤其是d e m 在分析流域地形地貌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三者的结合,有望获得任意尺度、 任意时间的某一水系精确的资料,解决选取水系样本数量、水系精度、水系的历史资料 等对分形研究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 4 3 2 本文计算方法 国内研究大多选取了大中尺度河流为研究对象,而缺乏对小尺度河流的相关研究, 由于3 s 技术具有的一系列优点,越来越被更多的学者运用到分形研究方面,本文正是 基于前人研究,根据分形理论并利用g i s 技术矢量化研究区地形图等高线,生成数字高 程模型d e m ,对水系进行了提取分析,由于分维值是分形特征的很好量度,所以求取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典型流域的水系分维值,通过其分维值的差异,很好地揭示出了流域地貌的侵蚀发育 程度。目前对于水系的分维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分形几何理论的推导公式: 一类是基于h o r t o n 定律的分维估算方法。本文用这两种方法求取了莱州湾东岸水系的 分维值,以期通过水系的分维值揭示出区域内的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4 3 2 1 基于覆盖法的分维计算 覆盖法又可称为网格法、计盒法,其计算原理为:用行距、列距均为s 的正方形网 格覆盖河网,求出包含河流片段的非空网格数目为( s ) ,当s 不断变化时 任) 虻占。d ( 4 1 ) 两边取对数得 l o g n ( s ) - d l 0 9 6 ( 4 - 2 ) 对应粗视化网格边长的一组系列岛,s :,q ,得到一组g 。) ,g :) ,h ) , 以点( i o g e ,l o g g ) ) 为坐标作双对数图,用最小二乘法可拟合出一条直线: l o g n ( z ) = a - d l o g s ( 4 - 3 ) 直线的斜率d 即为水系的分维值,a 为比例常数( 截距) 。 这种分维值求取方法既可用于河长分维的计算,也可用于河网分维值的求取,实际 上,只要计算出干支流总长度的分维,也就得出了河网密度的分维。河长分维值小的河 道较为顺直,主河道没有过多的曲折;而河长分维值大的河道则较为蜿蜒曲折,崎岖不 平。 4 3 2 2 基于h o r t o n 定律的分维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主要是基于河网的分枝比和分叉比而进行的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如 下:设r b 是河网中相邻两级水道的分叉比;置是相邻两级水道的平均长度比;r a 是相 邻两级水道流域的平均面积比;玎是河网中水道的分级数,则定义河网中第i 级水道数 为: ni=r(4-4) 第七级水道的累计平均长度为 l i = 厶胄:。1 ( 4 - 5 ) 第七级流域的面积为 a k = 4 r :4 ( 4 - 6 ) 其中七= l 。2 ,一。通过公式( 4 5 ) 可以得出: 七= ( 1 0 9 l t l o g l a ) l o g r l + 1 ( 4 7 ) 将( 4 - 7 ) 式代入( 4 4 ) 式得: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r - 。+ t o g t 47 虹也五;虹工i7 h ( 4 8 ) 由于h h7 0 | 也= i o l i l 87 k窖凡(4-9) 而r 7 1 + l 。l 7 h 凡可视为常数,可以令其为一个常数c ,所以有 且:1 + h 7 l o i 也= c ( 4 - 1 0 ) 把( 4 - 1 0 ) 和( 4 - 9 ) 代入( 4 8 ) 可得 i = c e 耶7 崦凡 ( 4 1 1 ) 显然,以,都可视为是单位尺度s 的函数,故式( 4 1 1 ) 可写成具有分形特征的表 达式 m g ) = ( 五g ) 一1 0 8 如7 h ( 4 - 1 2 ) 与具有负幂数形式的覆盖法等分形模型相比,在( 4 - 1 2 ) 式中,根据分形理论我们有理 由将l o g r a l o g 也定义为河网的一种分维,记为 d=logrnlogrl(4-13) 对d 的估算可由式( 4 - 1 3 ) 式,用河网的平均分叉比一r b 和平均长度比一r l 分别代表和 b 直接计算。 从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不同的分维计算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量化形状结 构的特征,所以,这两种求取分维值方法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基于覆盖法所求取的水系 分维值d 可从总体上反映河网的复杂程度。d 值越大,说明河网越复杂;反之,就越简 单。而基于h o r t o n 定律求取的水系分维值可有效地量度河流进化的随机程度或者说河 流发育过程中受地质条件影响的程度。 4 3 3 水系分维值含义 在水系分维值的含义研究方面,孔凡臣,丁国耐船1 研究了山西及邻区水系与黄土冲 沟的分形特征。计算出的水系分维值在1 4 至1 6 之间,发现水系的分维值反映了该区 构造活动性的强弱程度。构造活动性强的地区,分维值高,反之则低。他们还按分维值 的大小把山西及其邻区断陷带分成由强至弱的三个带。 李后强、艾南山基于h o r t o n 定律进行了水系分维值的求取,并进一步研究了h o r t o n 比率与流域地貌发育阶段的关系,最终得出了河流的分枝比越大,流域越趋于侵蚀晚期 8 9 1 。用河流的分枝比来描述地貌发育比起传统的定性描述是一大进步,为地理过程的定 量化开辟了新路。 何隆华、赵宏认为水系分维的含义是:水系的分维反映了水系所处流域地貌的侵蚀 发育程度,水系分维的差异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发育程度的差异。并基于李后强等人的工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提出了如下的划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新方法吲: ( 1 ) 当水系的分维d i 6 时,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幼年期。此时,水系尚 未充分发育,河网密度小,河流深切侵蚀剧烈,河谷呈v 形。分维值越趋近1 6 ,流域 地貌越趋于幼年晚期,河流下蚀作用逐渐减弱,旁蚀作用加强,地面分割得越来越破碎。 谷坡的分水岭变成了较为锋利尖锐的岭脊。此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地貌发展到d = i 6 这个时期,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壮年期的开始。 ( 2 ) 一个地势起伏大、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的山地地貌,在河流的侧蚀、 重力作用和坡面冲刷下,尖锐的分水岭山脊不断地被蚀低,谷坡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 圆,地面由原来的峭峰深谷,变成低山丘陵和宽阔谷地。处于流域地貌壮年期的水系分 维值1 6 d 1 8 9 。 ( 3 ) 当! 8 9 d 2 o 时,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老年期。河流作用主要为旁 蚀和堆积,下蚀作用已很微弱,地势起伏和缓,形成宽阔广袤的谷底平原。 4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分别用覆盖法和基于h o r t o n 定律的方法求取了莱州湾东岸三条发育较好的河流的 水系分维值,并对求取的结果进行了与流域地貌发育相关的分析。同时,通过数字高程 模型d e m 进行了坡度和按高程分级的地形分析,分级的结果与求取的水系分维值进行 了一番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分形方法求取的水系分维值所揭示的河流地貌发育特征与 通过d e m 提取的坡度分级和高程分级得到的流域地貌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4 4 1 基于覆盖法的结果分析 利用覆盖法分别求取了莱州湾东岸三条发育较好的河流的河长分维值与河网分维 值,计算结果及流域水系发育特征如表4 1 所示。 表4 1黄水河流域、界河流域及王河流域水系发育特征 基于覆盖法求取的莱州湾东岸三条典型河流的河长分维值中,黄水河水系为1 1 0 5 , 界河水系为1 1 2 7 ,王河水系为1 1 7 3 。对于具有自相似或自仿射特征的分形曲线来说,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维数的大小表征了曲线的复杂程度,即曲线对片面的填充能力 9 0 1 ,也即河长的分维数 与河道的规则程度关系密切。河长分维值小的河道较为顺直,主河道没有过多的曲折; 而河长分维值大的河道则较为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王河水系的河长分维值为1 1 7 3 , 属三条水系中最大的一条,而黄水河水系的仅为1 1 0 5 ,分维值属于三条水系中最小的 一条,界河水系为1 1 2 7 ,介于二者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王河主河道在三条河流中属于 最蜿蜒曲折的一条,从水系分布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结果是正确的,黄水河水系与界河 水系虽然整个水系发育较好,但主河道并没有太多的曲折蜿蜒,而是比较顺直。这一现 象与王河历史上较频繁的改道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频繁的改道,导致主河道的发育不稳 定和不成熟,其曲折自然很多。由于莱州湾东岸的河流都属于小尺度河流,所以三者之 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是非常明显,若是规模较大的水系,主河道的河 长分维值受河流改道的影响将会更为明显。通过实地考察,三条代表性水系的河长分维 值能较客观地揭示出三者的河道弯曲程度,所以通过河长分维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主河 道的发育情况,河长分维值也可以揭示出河流改道对流域地貌发育的影响程度。 求取的河网分维值中,黄水河水系为1 2 7 3 ,界河水系为1 1 8 4 ,王河水系为1 1 6 8 。 根据何隆华、赵宏提出的流域地貌侵蚀发育划分标准,莱州湾东岸河流的水系分维值均 小于1 6 。所以得出莱州湾东岸流域地貌还未充分发育,处于侵蚀发育的初级阶段这一 结论,此时诸水系的河网密度均较小。其中黄水河水系的河网分维值最大,表明黄水河 水系较之界河水系、王河水系的流域地貌发育得更充分一些,这与实际的野外考察结果 相一致,表明求取的河网分维值结果较为合理,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流域地貌的发育特征。 4 4 2 基于h o r t o n 定律的结果分析 4 4 2 1 平均分叉比计算 河流的分叉比( b i f u r c a t i o nr a t i o ) ,按照h o r t o n 的定义,是某一级水道的数目与比 其高一级水道的数目之比值,可以表示为 胄r=刀,一。“(4-14) 斯特拉勒( a n s t r a h l e r ) 主张,将相邻两级水道的分叉比与相邻两级水道总数的乘 积的累计总量,用相邻两级水道总数的累计量来除,就能得出整个水系的平均分叉比。 它是量度整个水系结构的最合理、最有用的尺度;对于某条水系来讲,平均分叉比接近 于常数,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它们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 9 1 l 。由莱州湾东岸水系的属性数 据,可以得到每一级河道的数量,从而计算出流域的平均分叉比,如表4 - 2 所示。 ,3 鲁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表4 2 黄水河流域平均分叉比计算过程 经计算得出黄水河水系的平均分叉比为3 1 8 9 ( 1 5 9 4 5 8 5 0 ) ,利用同样方法求取的 界河水系平均分叉比为3 1 3 2 ,王河水系的为3 0 0 4 。h o r t o n 通过对大量自然水系资料的 分析表明:自然水系平均分叉比为戤= 3 5 ,由此可见莱州湾东岸三条代表性水系 的平均分叉比均在此范围内,表明求取的结果基本合理。 4 4 2 2 平均长度比计算 在任何一个流域内,水道的平均长度与级别之间,成一半对数的直线关系。不同级 别的水道长度,接近于递增的几何级数。其第一项是第一级水道的平均长度。任意级别 的水道平均长度可以用以下数学公式表示; c :百万卜” ( 4 1 5 ) 上式中,“是要确定的该水道的级别; ,i 是第“级水道的平均长度; 是第一级水道的平均长度; 百是水道的平均长度比,即某级水道的平均长度与高一级水道的平均长度之比。 经量测得到黄水河流域的第一级水道的平均长度为4 1 1 3k m ,第四级水道的平均长 度为4 9 9 5 2k m 。将式( 4 - 1 5 ) 变形,就可以得到黄水河流域的平均长度比也= 2 2 9 8 。 同理可以得到界河流域的平均长度比为2 4 9 1 ,王河水系的平均长度比为2 3 3 9 。 h o r t o n 通过研究认为自然形成的水系的平均长度比置,= 1 5 3 5 ,莱州湾东岸三条 典型河流的平均长度比分别为2 2 9 8 、2 4 9 1 和2 3 3 9 ,均在此范围内且相差不是很大。 这表明求取的结果基本合理。 4 4 2 3 分维值的求取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求取的平均分叉比和平均长度比分别带入公式d = l o g l o g r 中即可得到三条 水系的分维值,求取的三条代表性水系的分维值如表4 3 所示。 表4 3 基于h o r t o n 定律的黄水河、界河及王河水系分维值 通过表4 3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基于h o r t o n 定律求取的黄水河水系、界河水系及王 河水系的水系分维值均大于基于覆盖法求取的相应的水系分维值,这一结果符合自然水 系的发育规律 9 2 1 。求取的分维值结果表明莱州湾东岸水系的发育随机性较大,即受到一 定程度的地质条件如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等的影响。 4 4 3 水系分维与断裂构造关系 水系的分维值能反映出所在区域内的地震构造强弱情况和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哪l 。 一般而言,构造活动强的区域,水系的分维值较高,反之则较低一些。d 值的这种差异 是由线性构造展布的结构特点的差异、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及构造发育程度的差异所造成 的。据孔凡臣等研列嘲,当d 1 5 。的地形仅占6 9 8 。整个区域范围内剥蚀丘陵面积所 占比例最大,为3 0 5 2 ;其次为山前岗地与洪积、冲积平原,两者合占4 6 9 2 ;滨 海低地所占比例较小,为1 8 2 6 ;侵蚀低山所占比例最小,仅为4 3 。 对莱州湾东岸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得到3 点认识: ( 1 ) 基于覆盖方法求取的3 条河流的河长分维值中,王河的分维值最大,表明王 河主河道更为蜿蜒曲折,其他2 条河流的主河道弯曲度及地表覆盖度较低。对比国内外 的水系分维值,偏小( i 6 ) ,表明莱州湾东岸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幼年期。 基于h o r t o n 定律计算的3 条河流的分维值最大为1 3 9 3 。平均分叉比及平均长度比均在 国内外研究结果范围内( h o r t o n 通过研究得出大量自然水系的平均分叉比在3 5 之间, 自然水系的平均长度比则一般在1 5 3 5 之间) 。这表明莱州湾东岸水系的发育随机性 较大。上述河流地貌几何特征总体上可能与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持续的海退过程与相关 映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有关,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地貌响应。其间的水系几何特征值 差异则与各自的地质地貌背景有关。其中,黄水河水系东临山东半岛隆起区,处在n n e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招远北沟断裂附近,多条断裂相互交错;王河水系西临著名的郯庐大断裂。 ( 2 ) 坡度分析和高程分级分析表明,本区域的地表起伏度不大,地貌类型以丘陵、 平原为主。低平地带显然分布在近海的小平原上。 ( 3 ) 通过对王河游流域下游河道分析研究,认为王河河道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多 次改道。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得出,位于王河东侧的龙泉河极有可能是王河历史上的废弃 河道,古河道由历史上的贾邓墩台与现今的王河相接,本次改道发生在1 8 9 3 年之后。 6 2 不足之处 本文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研究和完善的问题,具体 如下: ( 1 ) 对研究区水系分析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工作,特别是研究区1 5 幅 1 :5 万地形图的矢量化工作,研究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但对地貌特征的分析不够深入, 尤其对水系几何定量化数据的分析缺乏相映的基础研究支撑。 ( 2 ) 对王河历史上的河道变迁研究仅通过前人研究和历史资料分析取得认识,有 必要做更进一步的野外研究证实。 由于本人的水平限制,加之时间仓促,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的修 改、补充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加强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 4 8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但又不知从何 说起,千言万语都难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杜国云教授,本文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 理论知识、丰富的科研方法和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都使学生受 益匪浅。从论文开题,到论文的写作及最终成稿,无不倾注着导师大量的汗水,杜老师 不厌其烦地多次给予指导,并对论文反复地进行审阅和修改,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 见。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生无论在做人、学习和科研方面都极大地受惠于杜老师,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师母王鹏贤教授,王老师时常帮我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王老师的 关心,使我感受到了慈母般的温暖,为我顺利地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值此 机会,向王老师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常学礼教授,常老师谦和待人的态度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值得我永远学习! 常 老师的教诲和鼓励,我会一直铭记,分别之际,向常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王庆教授、张安定教授、王周龙教授、金秉福教授、刘贤赵教授、张振华教授、 潘英华教授。导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尚的做人原则,都将使我终生受 益,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三年,实乃三生有幸l 向地理与规划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 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感谢研究生处的宋传广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宋老师也是我的 好朋友,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言传身教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特向他表 示感谢! 感谢夏艳玲老师在为人处事方面对我的教导,感谢杨华老师在论文写作上对我的大 力帮助。 感谢舍友李德一、谢恒星和刘德林。感谢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当 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总是及时地帮我出谋划策,鼓励着我 战胜困难,很快从低谷中走出来。特别指出的是,好友李德一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帮 助,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i 感谢同学宋键、刘继龙、崔步礼、王大鹏、邵金花和陈雅琳。感谢他们在学习上和 生活中对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他们的存在给我带来了快乐时光,使我感受到了大家庭 的温暖,丰富充实了我研究生期间的生活。 感谢刘俊菊、刘春暖、邢秀臣、宫立新和姚付启等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弟师妹 4 9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感谢他们在生活上给我带来的快乐。师弟师妹们谦虚好学的态度也不断地鞭策着我 坚持不懈地学习,为我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却未被我记下姓名的人,感谢他们对我默默无闻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及所有关心我的亲戚朋友们,也请允许我用对我的家 人的谢意来结束这段致谢文字。感谢父母、弟弟对我的理解和支持,父母为我提供了丰 富的物质和精神帮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的一切,对父母的感谢是用文字来表达是苍白 无力的,我只有用我的实际行动和我的成绩来表达我对父母的感谢。我想这也是父母所 期望的! 弟弟的存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同时弟弟的很多优秀品 质也促使我不断地完善自己。感谢亲戚朋友们对我家庭的帮助,在我和弟弟求学期间, 你们的帮助为我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证!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弥补我对父母、弟弟及 亲戚朋友们的感谢! 孙祝友 2 0 0 7 年5 月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l 】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8 5 5 2 - 6 0 【2 】a d a m s ,f d 。t h e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mo f g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s 1 9 3 8 【3 】p l a y f a i r , j i l l u s t r a t i o n so f t h eh u t t o n i a nt h e o r yo f t h ee a r t h e d i n b u r g h , l8 0 2 【4 】g i l b e 鸭gk r i v e r0 1 1t h eg e o l o g yo f t h eh e n r ym o u n t a i n s w a s h i n g t o n , 1 8 7 7 【5 】d a v i s ,w m 。t h eg e o l o g yc y c l e g e o g j o u r ,1 8 9 9 ,3 1 0 l ,1 4 【6 】m a c k i n , j h c o n c e p to f t h eg r a d e dr i v e r g e 0 1 s o c a m e r b u l l ,1 9 4 8 ,v o l ,5 9 【7 】s t r a h l e r , a n d y n a m i cb a s i so f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o 0 0 1 s o c a m e r b u l l ,1 9 5 2 ,v o l ,6 3 【8 】s c h e i d e g g e r , a e h o l - t o n sl a wo fs l l e a mn u m b s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r e s e n r c h 1 9 3 8 ,n o ,4 。 p p :6 5 5 - 6 5 8 【9 】s h r c v e ,i l l s t a t i s t i c a ll a wo f s t r e a mn u m b e r s j o u r g e 0 1 ,1 9 6 6 , v o l ,7 4 【1 0 】c h o r l e y , kj w a t e r , e a r t ha n dm a n 1 9 6 9 【11 】y a n g ,c t c ta l 。u n i ts t r e u mp o w e ri nd y n a m i cr i v e rs y s t e m ,i nf l u v i a lg c o m o r p h o l o g y : m e m o r i s a w a ( e d ) 1 9 7 3 【1 2 】s c h u m m s 丸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f c h a n n e lp a u e m s u s g o a l s o c a m e r b u l l ,1 9 7 2 , v b l ,8 3 ,n o ,6 【1 3 】l e o p o l d , l b e ta l 。t h ec o n c e p to f e n t r o p yi nl a n d s c a p ee v o l u t i o m u s g s p r o f p a p e r , 1 9 6 2 5 0 9 a 【1 4 】c o o k e , l 乙u 。r e m o t es e n s i n go f t e r r e s t r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i n c i p l e sa n dp r o g r e s s t r a n s 1 n s t b r i g e o g r a p h e r s ,1 9 7 0 , n o ,5 0 【1 5 】沈玉昌河流地貌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6 1 1 6 1 尤联元中国河流地貌研究现状和展望【a 】见: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c 】北京:测绘 出版社1 9 9 1 :8 1 5 【1 7 】景可,陈永宗,李凤新黄河泥沙与环境 q j t 京:科学出版社,1 9 9 3 2 4 8 【1 8 】陆中臣流域地貌系统【q 大连:大连出版社,1 9 9 1 3 5 6 【1 9 】尹国康流域地貌系统【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2 8 1 【2 0 】李吉均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叨,中国科学d 辑,1 9 9 6 ,2 6 ( 4 ) :3 1 6 - 3 2 2 【2 l 】李淼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叨中国科学d 辑,1 9 9 9 ,2 9 ( 1 ) :8 8 9 6 【2 2 】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2 0 世纪末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大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峡谷世界之最的论证【j 】地理研究,1 9 9 6 ,1 5 ( 1 ) :1 - 9 【2 3 】钱宁河床地貌学 m i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7 【2 4 】许炯心沙质河床与砾石河床水流及能耗特征的比较及其地貌学意义叨科学通 报,1 9 9 9 ,4 4 ( 1 ) :7 4 - 7 8 【2 5 】许炯心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阴中国科学d 辑,1 9 9 7 ,2 7 ( 6 ) :5 4 8 - 5 5 3 【2 6 1x uj i o n g x i n n a t u r i l ya n d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 a l l ya c c e l e r a t e d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i nt h el o w e r y e l l o w r i v e r , c h i n a , o v e r t h e p a s t1 3 0 0 0y e a r s j g e o g r a f i s a a n n a l e r , 1 9 9 8 ,8 0 a ( 1 ) :6 7 7 8 2 7 1 王琦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特征【j 】中国科学b 辑,1 9 9 1 ,2 1 ( 6 ) :6 5 6 6 6 9 2 s 】w uc h e n e t a i s p e c i a li s s u e :p a l a e o c h a n n e l so nt h en o r t hc h i n ap l a i n j g e o m o r p h o l e g 巧1 9 9 6 ,1 8 2 9 】钱宁高含沙水流运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8 9 2 0 6 【3 0 】x uj i o n g x i n e r o s i o nc a u s e db yh y p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df l o wo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o f c h i n a j c a t e r m , 1 9 9 9 ,3 9 :1 1 9 【3 1 】x uj i o n g x i n as t u d yo f p h y s i e n g e o g r a p h i c a lf a c t o r sf o rf o r m a t i o no f h y p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f l o w si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o f c h i n a j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 1 9 9 8 ,2 4 :2 4 5 - 2 5 5 【3 2 】金德生地貌实验与模拟t m 北京:地震出版社,1 9 9 5 3 3 4 3 3 】z h a n g ) ( ,w a l l i n gd e e ta 1 u s eo fr e s e r v o i rd e p o s i t sa n dc a e s i u m1 3 7m e a s u r e m e n t s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e r o s i o n a lr e s p o n s eo fas m a l ld r a i n a g eb a s i ni nt h er o l l i n gl o e s sp l a t e a u 宠g i o no f c b ;l n a j l a n dd e 印a d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9 7 ,( 8 ) :1 - 1 6 3 4 】x uj i o n g x i n a ne x p e r i m e n ts t u d yo f c o m p l e xr e s p o n s ei nr i v e rc h a n n e la d j u s t m e n t d o w n s t r e a mf r o ma r e s e r v o i r j e a r t hs u r f a c ep r o c e s s e sa n dl a n d f o r m s 1 9 9 0 ,1 5 ( 1 ) :4 3 - 5 3 【3 5 】叶青超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 【3 6 】陈雯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m 】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1 9 9 8 5 2 9 【3 7 1 蔡爱智刁龙咀海岸的发育【j 】海洋与湖沼,1 9 8 0 ,l1 ( 3 ) :2 0 4 - 2 1 0 【3 8 】蔡月娥,蔡爱智山东半岛海岸泻湖的沉积环境【j 】海洋与湖沼,1 9 8 4 ,1 5 ( 5 ) :4 6 8 4 7 7 【3 9 】庄振业,刘冬雁,杨鸣莱州湾沿岸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的发展进程加青岛海洋大学学 报,1 9 9 9 ,2 9 ( 1 ) :1 4 1 - 1 4 7 【4 0 】庄振业,李建华,仇士华莱州湾东岸的全新世海侵和地层【j 】海洋湖沼通 报,1 9 8 2 ,( 2 ) :3 1 3 9 【4 l 】韩美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 s 2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报,1 9 9 7 ,“1 ) :8 2 8 7 【4 2 】韩美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发生的环境背景及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j 经济地 理,1 9 9 7 ,1 7 ( 1 ) :1 7 - 2 0 4 3 】刘恩峰,张祖陆,沈吉。莱州湾南岸潍河下游地区成水入侵灾害成因及特征仞地球科 学与环境学报,2 0 0 4 ,2 6 ( 3 ) :7 8 8 7 【4 4 】张乃兴,郑新奇,李新运莱州湾东南沿岸海水入侵发展规律与趋势预测川山东师大 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6 ,1 1 ( 4 ) :7 2 7 7 【4 5 】马凤山,蔡祖煌,尹泽生莱州湾海水入侵区域环境系统与防治对策忉中国地质灾害 与防治学报,1 9 9 7 ,8 ( 1 ) :5 6 - 6 2 【4 6 童钧安,陈懋莱州湾环境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阴黄渤海海洋,1 9 9 5 ,1 3 ( 3 ) :2 6 3 3 , 【4 7 谭启新,姜玉池,刘启荣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 厩1 9 9 6 ,1 6 ( 4 ) :7 9 8 6 【4 8 】张祖陆渤海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的黄土叨海洋学报,1 9 9 5 ,1 7 0 ) :1 2 7 1 3 4 【4 9 】韩美,孟庆海莱州湾沿岸的地貌类型【j 】山东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 版) ,1 9 9 6 ,1 1 ( 3 ) :6 3 - 6 7 【5 0 1 韩美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的关系们海洋与湖沼,1 9 9 6 ,2 7 ( 4 ) :4 1 4 - 4 2 0 【5 l 】邬伦,刘瑜,马修军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1 5 2 】张永战,朱大奎海岸带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m 海洋通报,1 9 9 7 ,1 6 0 ) :6 9 8 0 【5 3 】韩春瑞,谭启新,姜玉池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j 】海洋地质 与第四纪地质,1 9 9 6 ,1 6 ( 2 ) :7 5 - 8 4 【5 4 】赵济,李容全,杨运恒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m 】北京:海洋出版 社1 9 9 2 :5 2 5 3 1 5 5 1 庄振业,鞠连军,冯秀丽山东莱州三山岛一刁龙嘴地区砂坝泻溺沉积与演化阴,海洋 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 9 9 4 ,1 4 ( 4 ) :4 3 5 2 【5 6 】王庆全新世中期以来山东半岛东北岸相对海面变化与海积地貌发育【j 】地理研 究,1 9 9 9 ,1 8 ( 2 ) :1 2 2 1 2 9 【5 7 】程捷,万天丰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演化川地质科技情报,1 9 9 6 ,1 5 ( 3 ) :3 5 - 4 2 【5 8 】王庆,王圣洁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阴海洋地质与 第四纪地质,1 9 9 8 ,1 8 ( 3 ) :7 1 - 7 7 5 9 】李容全第四纪环境与地貌学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2 :2 2 2 - 2 2 6 【6 0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5 3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l 】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与咸水入侵研究【j 】科学通 报,1 9 9 7 ,4 2 ( 2 2 ) :2 3 6 0 - 2 3 6 8 【6 2 】张祖陆,彭利民莱州湾东、南沿岸海( 咸) 水入侵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j 】中国环境科 学,1 9 9 8 ,1 8 ( 2 ) :1 2 1 1 2 5 【6 3 】王秋贤,任志远,孙根年莱州湾东南岸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研究阴海洋环境科 学,2 0 0 2 ,2 1 ( 3 ) :1 0 1 3 【6 4 】李凤林渤海沿岸现代海蚀机制及危害与对策 j 】中国地质,1 9 9 0 ,( 6 ) :1 9 2 1 6 5 】h 兆宏,孙金庄,董勤瑞应用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监测山东全省山丘区的研究明 土壤学报,1 9 9 9 ,3 6 ( 1 ) :1 - 8 【6 6 】王庆,杨华,仲少云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 j 】地理学 报,2 0 0 3 ,5 8 ( 5 ) :7 4 9 7 5 6 【6 7 3 庄振业,陈卫民,许卫东山东半岛若干平直砂岸近期强烈蚀退及其后果【j 】青岛海洋 大学学报,1 9 8 9 ,1 9 ( 1 ) :9 0 9 8 6 s 】常瑞芳,庄振业,吴建政山东半岛西北海岸上的蚀退与防护明青岛海洋大学学 报,1 9 9 3 ,2 3 ( 3 ) :6 0 - 6 8 【6 9 】赵德三山东沿海区域环境与灾害f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1 7 2 - 7 4 【7 0 】赵锐地理现象分形研究【j 】地理科学,1 9 9 4 ,1 4 ( 1 ) :9 - 1 5 【7 l 】艾南山,李后强从曼德尔布罗特景观到分形地貌学田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 9 9 3 ,9 ( 1 ) :1 3 1 7 【7 2 】何隆华,赵宏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j 】地理科学,1 9 9 6 ,1 6 ( 3 ) :1 2 4 - 1 2 8 【7 3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 】一b 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0 ,3 6 ( 4 ) :5 7 6 5 8 2 【7 4 】易红伟,汤国安,刘咏梅河网径流节点及其基于d e m 的自动提取明水土保持学 报,2 0 0 3 ,1 7 ( 3 ) :1 0 8 1 1 1 【7 5 d i g i t a l 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i s s u ei n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j g a r b r e e h ta n dl w m a r t z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1 9 也e s r i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u s e rc o n f e r e n c ec a l i f o r n i a , j u l y ( 4 ) :2 6 - 6 0 【7 6 】任立良,刘新任数字高程模型子流域水系拓扑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川水科学进 展,】9 9 9 ,1 0 ( 2 ) :1 2 9 - 1 3 4 【7 7 】沈涛,苏山舞基于d e m 的河流多尺度显示研究阴钡8 绘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