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姓名:吴慧源 指导老师:侯莉敏教授 专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年级:2005 级 摘摘 要要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世界生动鲜活的外部表达。儿童艺术 的产生是建立在其天性本能的基础之上,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的,儿童需要 通过艺术教育学习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技能来体验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园艺术 教育课程,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实现的有效载体,为实现保护幼儿艺术天性、保持幼儿艺 术兴趣、激发幼儿艺术潜能、促进幼儿艺术表现发挥着巨大作用。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造就了课程,课程又传承并建构着文化,二者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成为课程 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中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多元文化的相通和融合使得艺术的表现和表达既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又有融合之下新形 式的出现,自然也影响着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从形式到内涵的具体表现。 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研究,选取广西七个不同市县 的十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教材的内容分析、活动的观察分析三种方法对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基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分 析,笔者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十所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论文中笔者分别从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反思三个环节就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构 建、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析进行了阐述。最后选取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中三 个不同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主题系列活动案例进行了呈现与分析。 研究实践表明,广西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并实施符合幼儿艺术天性、具备广西地域、 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是必要且可行的。该课程的构建创设了多样化的幼儿 艺术教育活动、构筑了多元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系统,为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和艺术 素养的培养搭建了多方位发展的平台、为教师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 资源、更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提供了多方面的活动载体,促进了幼儿与教师的共同 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多元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幼儿园课程 iii research on the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in guangxi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name: wu huiyuan tutor: profhou limin major: principle of pedagogy research orient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grade: 2005 abstract art reflects the rhythm of childrens life and expresses their spiritual world. it comes from childrens nature and obtain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iver and receiver. children need to learn how to get and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hrough certain performing way and skill by art educa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for realizing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the co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childrens art nature, maintaining childrens art interests, exploiting childrens art potential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art expressions. its tightly connected between culture and courses. culture affects courses and courses reflect culture. in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 become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cours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such a multiracial region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multiculturalism and integration makes its art performs by the way both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integrating new form, which affects the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from performance to connotation. 10 kindergartens in seven different cities and counties in guangxi are selected to be studied by taking survey,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bserving activities for revealing status of the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ction studies are taken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art education courses in this 10 kindergartens. theor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expounded from three links of planning, action and reflection. three cases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different kindergartens are selected for expounding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y shows that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of guangxi, it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which fit in with artistic nature of children and full of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it creates various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builds a system of diversified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s multi-directional platform for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s artistic potential and improvement of accomplishment, provides more options and rich resources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art activities, offers activity form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family, and makes common progress for children and teachers. key words: multiculture; art education of kindergarten; kindergartens curriculum 69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吴慧源 日期: 2008.5.18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 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 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吴慧源 日期: 2008.5.18 导 师签名: 侯莉敏 日期: 2008.5.20 1 前 言 一、研究的缘起 前 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兴趣所致:幼儿艺术世界的关注 个人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兴趣与十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的执教经历, 在 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天, 我就做好了以幼儿艺术教育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 准备。幼儿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真与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具备“缪 斯天性 ”的幼儿自发地歌唱、自发地游戏、自发地涂画、自发地舞蹈充满好奇、 毫无功利、不知疲惫。他们天真质朴的艺术表现,合乎自然,极具艺术的魅力,难怪许 多伟大的学者将幼儿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艺术也被赞赏与推崇。幼儿的艺术世 界存在于每个幼儿稍纵即逝的成长岁月里,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倾听他们的心声、探究其 中的奥秘、与他们共同体验其中的感动。 (二)现实观照:课程研究的文化学路向 19 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标志着课程 研究的正式开始,然而,长期以来课程研究强调实证与客观的研究范式,20 世纪中后期 受到了以探讨课程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为特点、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研究范式 的强烈冲击。课程由科学研究范式向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向,是人们对课程的科学研究暴 露出的弊端进行反思与批判的结果,更是当前课程研究更注重整体的和意义的文化内 涵、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对课程建设的文化学研究,这是一种构建新 课程理论形态的积极尝试,不仅拓展了课程理论研究的视域,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开发和建设将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 (三)个人聚焦: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2006 年 10 月,作为主研人员我参与了导师侯莉敏教授申请立项的中国学前教育研 究会 “十一五” 研究课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适宜性研究” 。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教育、教育与文化、课程与文化是我 经常思考和关注的焦点,我迫切地需要进一步检视和梳理以明晰对他们的认识,课题参 与也进一步明晰了我的研究方向: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我 将通过对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如何构建幼儿园艺术教育 课程进行理性思考,并以课程行动研究的方式构建并实施符合幼儿天性、具备广西多元 文化特点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理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缪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九个文艺女神,据说她们掌管历史、天文、音乐和诗歌、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颂 歌、史诗等。本文中的“缪斯天性”指“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力量和创造性力量” 。 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 孙小鸿 李明生译. 本能的缪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裴娣娜.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2 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 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 民族的 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差异性 ” ,可见,纲要精神既突出了幼儿园教育文 化的有效渗透,也强调了幼儿园教育中文化和精神的培养。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艺 术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将有助于对课程的文化角色、功能及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这样 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实践意义方面, 该研究将有利于参与研究的幼儿园通过所在地域、 民族文化的收集、 积累、整理与改造基础上,构建与实施符合幼儿艺术天性的、具备广西多元文化特色、 园本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诚然,研究选取的对象代表性有限,难以得出普遍性的 规律和结论,但研究也许能给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为更多幼儿园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活 动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提供多方面的活动载体,以 此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与教师、幼儿与课程的对话,最终促进幼儿与教师 的共同进步。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 文化一书中最早对文化的定义,“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之后,不 同的学者根据所处环境、视角的不同也赋予了“文化”不同的解释,确是复杂并深层, 范畴丰富并多样 。在辞海中,文化被界定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 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 品,包括一切社会的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 。在不同的界定 中,文化大都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包括了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 物质层面)的文化,狭义专指精神层面的文化。本研究中所指的文化倾向于广义的文化 界定。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一百多个国家,两千多个民族,丰富多样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提出,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 对文化深入研究的结果。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出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1 年 9 月颁布.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 原始文化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据美国文化学家 al克罗伯和克赖德克拉克洪 1952 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他们 通过深入而广泛的引证和研究,就列举了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 164 种定义。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其所著的文化 论中指出文化的定义有近 200 种。郑金洲在其教育文化学中指出其收集的文化定义已有 310 余种。 辞海z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858 3 人们的关注,还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后。当时, “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 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着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 是欧洲文化) ,也存在着原住居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两种差异悬殊的文化并存。二是 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即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然共存,但民族之间以及各民 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化更加深入的认识,多 元文化的涵义也在进一步扩大,它已不仅是殖民地或后殖民地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代名 词,有研究者认为“不但是殖民地国家存在着统治文化与被统治文化的分野,世界上发 达地区和国家同样存在这种状况,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并且 价值体系、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不但是在民族间才存在, 在各社会阶层之间、 地域之间、 年龄之间、性别之间、小群体之间和宗教之间同样也存在着 ” 。 “多元文化”不限于“文化” ,而是囊括了给予各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平等权的多重内涵。1995 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在澳大利亚召开了“全球多元文 化大会” 。该组织提交给大会的报告对“多元文化”之内涵做了如下总结:多元文化包 含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 。 由此,多元文化的 含义进一步扩大了。而且“多元”的内涵也在扩展,从最初的非主体民族的外来移民族 群或弱小群体而扩大到妇女、残疾人到同性恋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所有族群的人。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涵义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 存共荣, 而且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 收。正如美国学者古迪纳夫(goodenough wh)所说“多元文化在当今已成为正规人 类生活经验,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 ” 。本文要探讨的多元文化,特 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特定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 广西地域文化与异地文化 所构成的系统。 (二)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 什么是课程?几个世纪以来,课程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涵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和 发展。文献资料表明,较为典型的课程含义有以下三种: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 学科。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 全书 教育中的课程就是这样定义的: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 一类活动 ”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这种课程定义把课 程视为教学过程所达到的目标、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从课程结果来看,课程是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8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9 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 社会学研究,2001,3 辛治洋. 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3 转引自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8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4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杜威认为 “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 的因素, 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在主动方面, 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 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头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 种特殊的结合 ” 。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以上三 种课程的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课程的本质。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 实质上是由强调“教育者” 到“学习者”的转变;由“学科”到“目标”的变化,反 映了课程可控制性和意识性的增强;由“目标”到“经验”则反映了由重视“结果”到 关注“过程”的转变。 幼儿园课程既具有与其它各级各类课程相同的一些特点, 又由于幼儿园教育的特定 对象,及其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 的更为关注幼儿发展的特点。考察幼儿园课程概念发展的历史,比较典型的定义倾向主 要有:第一是学科倾向。这种倾向的定义认为课程是以系统化的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传 授为目的, 以适合幼儿思维的可能性为基本前提的一种教育组织方案, 其主要形式是 “作 业” ,核心是系统化的知识。第二是活动倾向,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组织的活动。这种活 动课程比学科课程更为注重的是幼儿学习活动的过程,更加注重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第三是经验倾向。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幼儿在幼儿 园的各种活动中所获得的有益经验。这一定义也强调了幼儿学习的活动过程,但其所关 心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幼儿通过一定的活动而获得的经验 。本研究倾向于第三种幼 儿园课程的定义即虞永平认为的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 化背景出发,且是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 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 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即领域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出现的领域课程是对分科课 程的一种发展,也是对综合课程的一种丰富与补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就 指出,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 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 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领域是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组 织方式,与科目相比,领域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领域往往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知 识和经验,并将之充分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领域不只是一个知识系列,它应是充分反映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经验的系列。本研究中,笔者将幼儿园艺术教 育课程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领域的儿童文学教育,幼儿园艺术教 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赵祥麟,王承绪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1 虞永平. 学前课程价值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427 虞永平. 学前课程价值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001 年 9 月颁布,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5 育课程定义为“以培养幼儿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经验纵向联系的,关 注不同领域经验之间的相互渗透,强调艺术领域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体同构与整合的 艺术领域课程形式,它所面对的群体为幼儿园 3-6 岁的幼儿” 。 (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形成课程的内容、影响课程的组织的基本推动力,是人们建构课 程理论的源泉。 1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的教育学依据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最集中、最典型、最高级的表现形态,古往今来,人类以审美 实践创造出艺术,艺术也成为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一。幼儿的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 艺术启蒙教育,它并不强调艺术专门知识的学习。在旧的课程观念中,认为知识是客观 的,在课程与教学当中主要给幼儿呈现结构好的、以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如今人们普遍 认识到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于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等 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情境化、过程化、活动化和经验化的特点,同时强调幼儿是 学习的主人,以及师幼共同来建构课程。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也即幼儿自 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课程实施相应地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权,提倡幼儿的自主学 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即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 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幼儿便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 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 方面的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 。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 结合到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 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幼儿认知结构 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个体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 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变化。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 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幼儿能够用现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刺激时,他 是种处于认知平衡的状态;而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刺激时,平衡就被破坏,而修 改和创造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 应,在这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因而,当在构建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时,须以幼儿为中心,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艺术学 习环境中的要素,为幼儿创设更易于参与协作和会话的情景。 2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的社会学依据 文化与课程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 高华. 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5 6 程,它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文化角色、品质和功能。而课程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形式, 作为教育实现的有效载体, 也是一个特定的文化 “文 本 ” ,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精选” ,体现着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淀,离开了文 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联系紧密且不可分割。 幼儿园课程作为课程家族的一员,自然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社会设 置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的文明成果不断延续下去,所以社会文化对学校、课程会产 生巨大的影响力,会提出很多的要求。 “幼儿园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会 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会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 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作用。 ”全美早期教育协会在 1997 年新版的指南中,就对于 在知识体中充分考虑幼儿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强调, 并将这一点与修改 以前的“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另两个方面(适合年龄和适合个体差异)并列,作为该组 织对发展适宜性课程概念的基本陈述。国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 “范式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课程意义不断地在动态过程中建构。 ”虞永平在 其学前课程价值论中,指出“幼儿园课程是人类以其青年,也许是壮年的智慧来充 实早期幼儿个体心智的一个文化文本!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上审视幼儿园课程,它应该 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累,而不只是个人即刻的 首遇的经验, 它应该是适应幼儿的。 不能让幼儿体认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产生塑造作用; 幼儿园课程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文本对幼儿的适应不只是其内容本身, 还应包括它对幼 儿起作用的方式和进程;把握幼儿园课程与整个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并 提倡将鼓励幼儿的文化创造作为学前课程的价值核心, 幼儿活动的过程也即文化化的过 程应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进行。 艺术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它通过最直接的生命活动,通过 对美的激发、诱导,直达生命的本源,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易从根本上,潜意识层面 上影响幼儿文化获得与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其选取和 反映、体现的文化也具有特殊性。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文化传播的功能应该是通 过艺术教育,获得某一社会的文化基本型态,将多元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判断、筛选 和取舍,同时对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进行调适或统整;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课 程文化传播的内容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需要,应该是能使 幼儿感到亲切、易于理解,并与幼儿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方便幼儿在活动中获取关键 经验的内容,由此可见,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虞永平在其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m(学前教育研究,2004,1, )中认为“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 族中,甚至在不同成人和幼儿中具有可理喻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 ,这便是我们的课程,如果这些需要塑造的个体 是幼儿,那相应的课程便是幼儿园课程” 。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48 王春燕.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虞永平. 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 7 3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的心理学依据 课程是为幼儿设计的,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应该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 长。但是幼儿发展和学习状态制约着“教什么”和“怎样教” ,也决定着课程是否适宜 于每一个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新的智能概念, 对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极大 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人的八个方面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 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内省)智能和自然 观察智能均可以通过活动加以开发。加德纳认为心智的结构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 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 立的形式存在。 ”每个学前幼儿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强项,如果教育得法,可以 帮助他们发现、培育自己的优势。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中,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每个幼儿的智力潜力和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强项,并以强项带动弱项,是可以促 使每名幼儿富于个性特色的发展的。 3-6 岁幼儿的心智、认知、思维和情感的整体性特点表明幼儿并不具备系统学习艺 术知识和技能的生理和心理条件。 “幼儿期思维多是笼统的,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对外 界的反映是“整个的” ,他们的思维也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分析式的;他们的记忆是联 想式的,注意是连锁式的。 ”据幼儿的种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辩证思维等)的界限很模糊,有的刚刚萌芽,所以此时还不适宜采用专门化的创造力培 训,而主要应采用渗透的方式,如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中进 行。同时,由于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心理发展感性突出,又容易陷入刻板、具体、片面 之中,难于形成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的联系,艺术教育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幼 儿反映思维的整体性优势,克服其思维的狭窄性,发展综合思维和心理综合机能,最终 使幼儿健全发展。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应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为了促进幼儿的发 展而构建,但前提是教育者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征有深入的认识,否则会出现课程中 无幼儿的现象。 四、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及实验园, 它们分别为广西区 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南宁地区保育院、桂林市解西幼儿园、 柳州地区机关保育院、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河池市机关幼儿园、梧州市六一幼儿园、百 色市幼儿园、百色田东县第一幼儿园。选取的前提是十所幼儿园分布于广西 7 个市县, 能基本体现与概括广西多元文化风貌,其次十所幼儿园均为广西区级示范幼儿园,有较 高华. 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5 8 好的师资队伍与艺术课题实施经验,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有一定特色,且愿意积极参与 配合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 方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研究法既包括定性研究,又包括定量研究。狭 义的文献研究法仅仅指定性研究。 本研究中既有文献的定性分析,也有文献的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一般是对文献中 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类,选取典型的例证加以重新组织,并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得出结 论。 ”本研究中文献的定性分析主要为对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及逻辑推理,包括研究 相关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 术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 “定量分析又叫内容分析,是对明显的文献内容做客观而有系 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 本研究中文献的定量分析主要为对广西幼儿 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中对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两套教材文本的内容分 析。 2调查研究法 在本研究中调查研究法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即“将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 拟成简明易答的一系列问题,编制成标准化的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处 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笔者 编制了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问卷 (见附录一) ,问卷题目为自编,包 含 4 道开放式问题。问卷共向幼儿园发放十份,回收十份,回收率达到 100%,其中有 效问卷十份,有效率达到 100%。笔者根据问卷设计的问题,对获得的内容进行归纳、 总结并陈述。 3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在研究现场应用谈话观察等方法获得资料的。在本研究 中是采用了实地研究的观察法进行的。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 。 ”本研究中观察的对象为在对广西幼 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中对随即抽取的五所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观察分 析,观察中采用描述记叙法,即详细记录下艺术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然后对收集的资 料进行分析。 4行动研究法 袁振国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 袁振国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0 袁振国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1 杨丽珠主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89 杨丽珠主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3 9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 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行动研究最早 出现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1946 年,被尊称为“行动研究之父”的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在其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到“没有无行动 的研究,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 并正式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为之构建了详尽的理 论。他将结合了实际工作者之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之为“行动研究” ,并用“计划” 、 “发 现事实”或“监察” 、 “实施” 、 “评价”等字眼,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逐步行进的 过程。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的研究范式有很大不同。从研究者来看, 打破了以专家为研究主体的局面,教师也成为了研究者。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摆脱了理 论脱离实践、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状况,使理论来源于实践、用与实践。从研究者与实 践者的关系来看,打破了研究者与实践者分离的状况,研究者即实践者,实践者即研究 者。因此,选择行动研究法进行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不 但可满足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现状的迫切需求,又能回到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去,指 导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真实需要,并为幼 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 转引自汪霞. 课程行动研究:理念、基础和需要j.教育科学,2001,3 10 第一章: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第一章: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2001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相比较于国家教委 (国家教育部的前身)于 1981 年 10 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幼儿教 育的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 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 , 同时,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 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 ,纲要强调幼儿教育的整 体性,同时强调要注重幼儿身心和谐的个性化健康发展,在纲要中,打破了旧的纲要分 年龄段、分科提出统一且具体学习目标的传统,改之以笼统、领域化的领域目标,给予 了幼儿园及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极大空间。同年 9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据纲要的 精神要求,开始了对广西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广西的此次课程改革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幼儿园课程将 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课程内容通过主题综合的形式形成幼儿 园的综合性课程,基本形成了以综合性课程为主或分科课程为辅的课程实施模式。经过 五年的课程调整和改革, “幼儿园综合课程在广西的实施使一线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观念 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幼儿园教师已走出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程观,以幼儿发展为本位 的观念已深入到课程教学中,广西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发展,也暴露出幼 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存在着知识性、学科性弱化等问题,这导致家长利用培训班加重幼 儿的学习压力。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仍借助于教材作为综合性课程实施的载体,幼儿园 综合性课程的低结构化模式又无形中加重了幼儿园教师的压力, 大量幼儿园教师把时间 花费在材料的准备上,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笔者以研究选取的十所幼 儿园为对象,通过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状况问卷调查(详见附录一) 、幼儿园艺术 教育教材的文本分析及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观察分析, 对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采取了开放式的问卷方式,对十所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 查,内容主要涉及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情况介绍(包括幼儿园艺术教育实施特色、 内容模式、途径及已有成果等) 、艺术教育教材使用情况介绍、幼儿园近三年艺术教育 研究状况、 艺术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四个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 幼儿园通过六年的综合课程的改革, 都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幼儿园课程及幼儿园艺术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001 年 9 月颁布,第一部分:总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001 年 9 月颁布,第一部分:总则 赵俊婷,侯莉敏. 广西幼儿园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调查研究j .幼儿教育,2007,11 11 育课程模式,其中艺术教育课程实施模式明晰、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如下: 1课程实施以主题为中心,融汇在综合课程中 在问卷调查中得知,广西幼儿园目前实施的均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涉及五大领 域目标的幼儿园综合课程,这种综合课程主要是通过主题的综合而形成,强调每一个学 习专题与主题的关联,也较为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中的重要领 域之一,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以主题为中心,融汇在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实施当中,在幼 儿园课程的实施之中与其它领域相互融合与渗透,共同构成了幼儿园完整的课程体系。 2内容选择以审定教材为主,辅以教师的弹性选择 在问卷调查中得知,除了梧州六一幼儿园、区直机关第一幼儿园有园本自编的艺术 辅助教材之外其他幼儿园实施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基本上围绕着经广西壮族自治 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由广西教育厅下文要求使用的两套教材“幼儿园 适应性发展课程” 与“幼儿园主题式课程”进行。十所幼儿园几乎采用了两套教材并 行使用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分别选取两套教材中适合的艺术教育活动方案, 当然也会根据主题的生成或幼儿的需要另外选取活动内容。 3活动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活动开展均采用了以集体活动为主、 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为辅 的方式,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同时,各幼儿园又会根据幼儿兴趣特点和艺术活 动的不同要求,开办有艺术班、兴趣班或艺术团。一些幼儿园还会开展定期规模化的艺 术节庆活动,如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在每年六一会举行全园性的“童蕾艺术节” ,在艺 术节中开展幼儿各项艺术比赛、艺术学习交流及展示。又如桂林解放西路幼儿园的艺术 区域活动,打破了各年龄段的界限,创设了全园跨班式的艺术区域活动,不仅很好地统 整了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资源,还在其中发挥了幼儿大带小、团结协作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的十所幼儿园均为广西示范性幼儿园, 且有较为扎实的艺术教育教学经 验和研究基础,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各幼儿园近三年来,艺术教育的成果卓著,无 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在历次全区或全国的艺术比赛中均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一些 幼儿园甚至还独立承担或参研过国家级、区级的幼儿艺术教育课题研究,个别幼儿园如 桂林解放西路幼儿园被授予“桂林市艺术示范幼儿园” 、北海市机关幼儿园被授予“全 国百家幼儿美术教育创新基地”称号。然而在问卷中还发现,比较于艺术教育成果的展 示各园在概括自身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与特色上, 不仅无法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 效的概括,甚至有些幼儿园认为,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较为注重幼儿艺体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幼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