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化启蒙之师——《新青年》在中国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中国目前正值社会转型期文化转型问题突出文化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文化 模式向现代的工业文化模式转变由现代文化精神代替传统文化精神大众传播媒 介在文化转型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值得思考本文把新闻传播学与文化哲学结 合起来采用文化哲学这一全新的视角对新青年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试图通 过探讨新青年在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给今天的大众传媒在文化 转型中的角色扮演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缓慢迈出现代化的步伐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第一次 文化转型的要求十分迫切报刊已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1915 年 9 月陈独秀上 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以思想启蒙为宗旨在第一次文化转型中自觉担当起了文 化启蒙者之师它不仅能够成为文化变革的推行者而且其传播者亦具有担任文化 启蒙角色的能力 新青年担当文化启蒙者的角色活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地 分析 启蒙内容上从文化内容和文化载体两个方面批判传统文化提倡现代文化 启蒙途径上一是通过文章内容进行新文化的教育二是进行新文化的示范 启蒙特点上是外在批判重建式的启蒙直接的而不是隐藏化的启蒙互动和 争鸣中实现的启蒙 新青年创办虽然只有短短十年时间但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当 时社会它促进封建文化的瓦解其民主和科学的宣传在思想界引起强烈震荡而 表层文化启蒙的深度不够又造成收效有限存在很大的缺憾同时新青年的 文化启蒙对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词新青年 文化转型 文化启蒙 ii abstract china is on the threshol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very striking in this proces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ulture mode into modern industry culture mode,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by modern cultural spirit. the role the mass media takes i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serves being considered. the thesis integrates th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se “new youth” from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angl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new youth” playing in the firs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t proposes some use for reference for mass media role playing in today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eginning with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hina toddled for the modernization. china society of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was filled with appealing for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had made strong effect on the social during this period. in september of 1915, “new youth” was founded by cheng duxiu the in shanghai, setting the enlightenment as its tenet and consciously acting as the fore runner in the firs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t not onl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its competency made it be able to enlighten the mass. the act cultural enlightenment forerunner of “new youth” would be detailed analyzed from there parts : the content of enlightenmentcriticiz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 content and media, advocate modern culture. the way of enlightenment first, disseminate new culture education through content; second, set example of new culture. the trait of enlightenmentoutward restoring, straightforward not obscure, interactive and debating enlightenment though the “new youth” was found for only short ten years, it influenced the china society deeply. it impeded the breakup of feudalism and disseminated the democracy and science which caused strong concuss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however, the enlightenment lingered on the superficial lever, so its effect was limited. but the influence of “new youth” will be fel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culture. keywords: “new youth”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enlightenmen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绪 论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文化转型是 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当前经济政治转型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化转型却相对滞后顺利实现文化转 型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大众传播媒介深深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之中它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既反映又反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 转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呢作为一个传播学的研究 生本人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现在的处境历史上也曾有过相似之处伴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我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20 世纪初我国也出现过文 化层面的转型跟不上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变革的步伐的问题当时的文化转型文 化现代化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出来事实上我国曾经历过第一次文化转型虽然它 没有能够取得完全成功翻开新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在当时的文化转型过程 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第一次文化转型中大众传播 媒介角色的研究将给我们今天的传媒一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 意义 在第一次文化转型时期在新青年创办之前一些有识之士也利用报刊传 播过西方现代文化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改造文化其规模也不是很大新 青年的创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的旧文 化是指在我国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传统文化新文化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文 化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主张用新文 化代替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旧文化进行批判主张用新文化代替旧文化的 文化改造运动 其实质是一场对民众进行新文化教育的启蒙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中 1915 年 9 月 15 日至 1926 年 7 月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当时取名青年 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不仅是发起者而且也是主力军其发挥的文 2 化启蒙功能是其他传播媒介望尘莫及的 当时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的媒介众多每 周评论国民新潮言论少年中国晨钟报后改为晨报等 报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这些报刊形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阵线使 新青年不是孤军奋战但是新青年仍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新青年 自觉担当起文化启蒙者角色 掀起一场改造国民性的猛烈思想风暴 它不仅在报刊界留下光辉的一页在文化界至今也是人们不得不研究的对象就是 在今天新青年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口号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其精 神影响仍光芒不减因此本文选择新青年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探讨新青 年在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试图给今天的大众传媒在文化转型中的 角色扮演提供一些借鉴 新青年存在时间达十年我们不是毫无重点地详细分析它都传播了一些什 么东西对新青年杂志研究之众角度之多已是事实本文不想重复旧路惟 有独辟蹊径鉴于一些相关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状况本文试图从文化 哲学这一新的视角对新青年的文化启蒙者角色做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媒介 文化转型的结合是本文的创新点新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 阶段从 1915 年到 1918 年以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第二阶段是 从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一个民主主义的刊物逐渐转变成社会主 义的刊物第三阶段是 1921 年后至 1926 年 7 月停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性机 关刊物存在本文会考虑其在不同阶段的角色演变将研究重点放在前一个阶段 但是由于宣传思想的延续性在分析时又不拘泥于阶段划分而是将文化启蒙行为 都纳入到对文化启蒙者的角色分析之中 本文所用到的理论主要是社会学关于社会转型文化哲学关于文化转型以及大 众传播学中关于传媒角色功能的一些相关理论笔者试图将传播学和文化哲学社 会学做一次结合的尝试文化哲学是本文的主要理论支撑关于文化哲学的著作颇 丰对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很早就存在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们都做过大 量研究二战后文化哲学逐渐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一般把 1983 年举行的第 17 届 3 世界哲学大会作为文化哲学正式建立的标志因为此次大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哲学 与文化文化哲学是文化学与哲学的结合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现象 进行的思考以探寻文化进步的动力机制规律为己任文化哲学试图探讨丰富 多彩的文化现象背后普遍存在的规律和法则为文化现象寻找一种哲学根基哲学 一方面折射了特定的文化模式另一方面也以理性的方式重构这些文化模式或文化 精神甚至塑造或引导人类的文化精神 1文化哲学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着眼于 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和人的发展透过文化现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进行理解和设 计包含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切的理性思考它促进文化的自我反省指点 人类走向满意的未来由于文化现象的深层次和无形的特征文化哲学并不是一种 独立于其他哲学学科的哲学研究领域而是贯穿或渗透于所有哲学领域之中的哲学 事业或哲学境界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既包括对文化现象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 化传播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等方面的理论性探讨也包括对中国文化 转型中文化模式的批判和新文化精神建构等实践层面的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 文化哲学主要关注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型以及新文化精神的建立等 问题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文化模式文化转型方面的理论 本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青年的创办背景基本要素文化启蒙 角色活动短期和长期影响其中对文化启蒙角色活动的详细分析是本文的重点 所在 本研究是对个案所作的定性研究主要采用史料研究法科学抽象法文献分 析与理论思辨等传统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将分析大量文献及资料在此基础上 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思辨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4 1 新青年作为文化启蒙者角色的出场背景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从这一时刻起它就走上了文化启蒙者的道路为何这个时候中国社会要出现一个 进行文化启蒙的媒介新青年为何要扮演文化启蒙者这样一个角色呢任何一 个杂志的创办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新青年走上 文化启蒙者的道路是它顺应时代要求的选择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而当时报 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也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为新青年对大众进行文化启蒙创 造了媒介条件在下面的两小节中我们将从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角度看看二十 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而当时的大众传媒又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 1.1 第一次文化转型新青年创办的社会背景 1.1.1 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概述 从社会结构的变动来看新青年的创办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是 对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创造性变革的总称它是人类在生存方式上在处 理自身事务方面发生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2这样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等等我们现在提到的 社会转型指 18 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动力所推动的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特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经常提到的现代化进程这一 转型创造的是一个崭新的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的产生将人类社会带上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车轮标志着人类 一场宏伟社会革命的开始西方发达国家这一转型开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工业革 命使英国率先转变成工业国家随后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及美国也相继步入现代 社会这些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后都开始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一系列新 5 变革中国跟西方国家落后很长一段距离洋务运动开始之前一直处于封建农业 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统治牢牢地实行社会控制封建 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思想的桎梏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 程开始的西方现代化国家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卷入了世界性的 社会转型大潮之中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期艰 难迈出现代化步伐 从大的方面在着眼可以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粗略地和相对地划分为两个层 面一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一 是以文化转型人的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个体层面的 现代化 3后者是更深入的层面 属于社会层面的经济活动是为满足人们生存的物 质需要政治活动是为建立和维持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一定秩序属于个体层面的文 化活动则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赋予某种意义 经济政治文化转型协调一致 社会才能和谐运转 我们再将视线集中在文化领域文化转型上什么是文化呢关于文化的定义 很多比较认可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4这里的文化包括政治 经济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知识观念信仰 等等这是对文化比较宽泛的理解将文化看成与自然相对照的大范畴在这里 文化和文明的含义差不多不能揭示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够深入另一种认识将文 化理解成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它以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 存在这种看法指的只是精神文化它将文化与政治经济并列起来看待不能揭 示政治经济内部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狭隘 本文不从传统的大小两个范围来定义文化而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文化的 本质和外延进行认识文化哲学从人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认为文化的本质是历史地 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行为模式 5这就认识到文化是 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是隐于各种现实活动中的共性的 超越的存在 它在自在的层面上表现为文化模式 在自觉的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精神 6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的组合是各种文化表现 赖以为基础的一致性文化模式在不知不觉中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是 人行动和思考的深层依据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相伴文化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 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文化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转型即要由传统的农业文化模式向 现代的工业文化模式转变要由现代文化精神代替传统文化精神 文化存在和实现在于人的社会活动的各种成果中 6从外延来看 文化包括满 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文化产品物质文化与人的个体生存活动和群体社会活动相 关的各种社会制度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制度文化以及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的精 神活动及其成果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并不是和物质制度文化并列存在而是 内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 形式 7文化哲学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精神文化 农业社会的文化模式是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人们依据经验习惯周而复始地 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社会秩序依靠宗法关系来维持人际关系也是 靠宗法制血缘关系来维持人被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没有个体意识是不自由 不平等的农业文明下的主导文化精神是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活动主体的无 主体性在现代文化模式下人们不是自在自发地活着而是拥有自觉意识自由 平等开放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自觉的理性行为实现个人价值现代社会的 主导文化精神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性主要是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文化转型的核心 部分是用现代的文化精神取代以往的主导文化精神只有当中国的民众拥有现代文 化精神 转变成现代性的国民即脱离封建文化下的愚昧盲从具有自由平等 民主等现代思想的人才能为政治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人被改造成现代的人实现文化的转型社会层面的转型才 能顺利进行没有现代化的文化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1.1.2 新青年创办时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要求迫切 从社会结构的变动来看新青年的创办正值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转型的 7 要求迫切洋务运动旨在引进西方物质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旨在引进西方政治文化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文化上 一批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先进思想文化通过开办学校提倡现代教育进行报刊 宣传等方式使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社会慢慢传播开来但是整个社会缺少一种自 觉进行文化转型的意识在当时社会政治进步的要求和思想文化落后的现状之间 矛盾突出政治和文化领域之间的不和谐明显 新青年创办之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满清王朝宣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终结中华民国成立了四年的时 间代表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势力利益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 权实行封建军阀专政民主共和国不仅成为了一个空招牌连保住这个招牌都岌 岌可危袁世凯加紧策划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反动统治他利用报刊舆论极力提倡 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阻碍民众的觉醒和 社会的进步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作为精神支撑西方先进 文化的倡导者对封建文化采取的态度仍然是以妥协为主人民大众尤其是广大农民 思想几乎没有变动仍然沉睡着意识形态领域仍是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占统治地 位总之 当时的中国社会传统农业文化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的生存方式不改思维方式不改社会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当时的中国 社会文化转型的要求迫切和2 0 世纪8 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 进程产生出来的第二次文化领域大变革要求相比这次文化转型被称为第一次文化 转型 8 1.2 报刊成为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新青年创办的媒介背景 1.2.1 新青年创办之时的报刊发展概况 我国的报刊虽然从唐朝的邸报就开始存在但是从 1 8 1 5 年马礼逊米怜 在马六甲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才出现近代报刊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上 公开发行和流传的只有报房出版的京报和辕门抄它们的发行对象是官僚 统治阶层而近代报刊是面向不特定的社会大众传播有组织地传播的1 9 世纪初 西方近代印刷术与印刷油墨同时传入中国为报刊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 创造了客观条件鸦片战争开始以后近代化的报刊陆续出现1 9 世纪 4 0 年代到 9 0 年代期间外国人在我国先后共创办中外报刊 1 7 0 种占同期我国报刊的 9 5 % 这些报刊绝大多数是以西方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 8如 中外新报六 和丛谈教会新报等就是这样的教会报刊除了教会报刊外国人在各大通 城市主办的外文报纸如字林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其对象主要是在 华生活的外国人自己这些报纸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教会活动和商业市场的消息直 接或间接地为本国的侵略者服务像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这样的 综合性中文报纸不多总数不过十余家影响也比较有限1 9 世纪 7 0 8 0 年代中 国人自办报刊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而出现如昭文新报述报 汇报等这时自办报刊规模影响还比较有限直到 1 9 世纪 9 0 年代以后随 着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运用报刊作为宣传阵地中国人自办报刊才形成热潮维新 运动期间各地竞相效尤一时兴起了办报热短短三年间新增报刊数十家全 国报刊总数较 1 8 9 5 年增加了 3 倍 9 如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等维新报刊的大量出版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 2 0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报刊活动又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形成了第二次办报高潮辛亥革命后全国 报刊增至 5 0 0 种总销量达 4 2 0 0 万份盛极一时 10不仅报刊的数量众多 种类 达到了 1 1 4 0 余种除了最重要的革命报刊还有宣传科学思想的提倡男女平等 的报纸另加一些文艺杂志 9 新青年是当时众多报刊杂志中的一员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教育的普及 以及经济政治的发展当时的报刊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在新青年 创办之时的中国报刊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唯一 的大众媒介因为当时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还没有出现报刊作为大众传播 媒介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期的中文报刊内容简单新闻匮乏社会影响自然不大渐渐地报刊开 始对各类新闻事件特别是公众关心的重大事件进行及时报道1 8 8 3 1 8 8 5 年中法 战争期间各报刊对战争进展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评论报刊舆论的活跃显示出近代 报刊具有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报刊由最初作为闲谈的辅料到沟通简单信息 报道时事后来又随着评论的份量加大日益发挥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民情风 俗的教化 以及对政事得失的指陈等功能 报刊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大众传播具有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中国近代报刊已经成 为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从近代报刊产生开始报人们就知道通过这 种媒介将政治法律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科技文艺等西方先进的科学 文化知识传达给民众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始报刊介绍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民主 设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对中国封建主义思想产生了不小 的冲击报刊不仅使人们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对落后的传统观念封建思想起 到了批判作用报刊发挥出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人们特别是近代知识份子 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途径报纸影响力扩大其包含的丰富信息知识对读者 产生的作用日益明显从 1 8 9 8 年起一批报刊阅览室在各大城市应运而生说明 报刊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式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 1.2.2 报刊和其他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 文化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中介和载体报刊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但 并不是唯一的学校知识群体文化社团也是广义上的文化传播媒介它们作为 非大众的传播媒介也担当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并且弥补了报刊的某些不足传统的 10 封建教育围绕科举展开课程是为适应科举考试内容设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薄弱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现代教育开始取代传统的私 塾授课新式学校教授专业知识编译西方科学著作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这 些学堂将近代科学和工艺技术作为固定的课程设置引进了学校使中国传统的教育 制度在培养科举人才之外增加了一点传播文化的功能 11学校教育是比报刊更正规 的系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和报刊相比有自己的优势 人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对象也是文化传播的活性载体近代一些来中国的传教 士商人在和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掌握先进 知识的知识分子通过日常人际交流讲学立说等方式传播文化启发明智康有 为梁启超等人曾开设学馆讲学像罗素叔本华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曾来中国讲学 很长一段时间造成不小的文化影响 此外各种文化团体不仅翻译编著一些文化书籍通过内部交流进行文化讨 论还采取演说会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启蒙宣传活动这种生动直接的文化 传播容易达成比较好的效果演说者慷慨激昂的陈词往往引来如雷的掌声人们听 得如痴如醉但这种文化团体这种文化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很不系统是断断续续 的难以达到持久的深层的影响 和学校知识群体文化社团这样一些文化传播媒介相比报刊有自己的一些 优势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比学校人群社会组织的影响范围无疑要更广 而且办一份报刊和办一所学校相比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要少很多在操作上也相 对容易些几个有思想的人借助手中的笔用较小的成本即可办报和人际交流 演讲相比创办报刊进行文化传播更加系统影响更深更持久在所有传播媒介 之中, 杂志的持久度是最高的它最适宜于解释和说理, 同时又有很强的空间延展性, 适合进行深度的分析和传播复杂信息因此若要改造文化办报刊无疑是一个即 相对简单又能有良好效果的途径 11 2 新青年应时代之需走上文化启蒙的道路 2.1 新青年自觉担当文化启蒙之师 以陈独秀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刻地认 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他们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主共和政体之所 以名存实亡是因为中国广大国民还没有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封 建主义文化是旧文化被其束缚的人不具现代性没有现代性的人就不会实 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状况开展一个广泛的改造国民 性运动的主张应运而生陈独秀等人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 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醒民众将民 众改造成具有现代文化思想的人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运动即将展开启蒙运动 思想改造需要工具陈独秀具有丰富的报刊活动经历他看到了报刊作为大众传播 媒介具有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于是决定选择报刊作为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工具陈独 秀认为 要在思想界发起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创办报刊 1 9 1 5 年 9 月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洋务运动中对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引进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为了中华民族不 被外族打败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对西方思想政治的介绍也主要是为了 给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支持思想支持和舆论基础王韬梁启超孙中山等创办报刊 最终目标是推动政治运动他们以报纸为武装为政治服务出于此目的创办的报 刊和一些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播行为一起在客观上也对国民的 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但是其宗旨却不是改造国民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对人 的改造是发展经济改造社会的基础如果说他们进行的文化传播已经具有了启蒙 的作用其本质上也不是自觉的而是被迫的附带的主动进行文化转型的意识 几乎不存在而新青年的创办者陈独秀创办该杂志的目的就是改造国民性其 12 自身也以新文化的启蒙者自居思想启蒙是新青年的宗旨新青年在第 1 卷第 1 号上开宗明义地宣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 评时政非其旨也虽然这种文化启蒙也是在中国社会遭遇内忧外患社会改革无 法顺利进行的环境下被迫提出的但是它毕竟作为一项独立的办刊目标被提了出 来对人自身的改造的重要性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凸显因此我们说新青年的 创办是一种自觉文化转型的意识体现 文化转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即文化转型陷于盲目自发滞后于 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传统文化自行消亡在旧文化的废墟上缓慢生长出新 文化 消极方式容易造成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的脱节使社会处于一种断裂状态 是不值得提倡的另一种是积极的方式即使文化转型成为自觉的有序的社会运 动并且与社会层面的改革同步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改造和对新文化的建设 以较少的时间和代价完成文化现代化很显然陈独秀积极扛起文化启蒙的大旗创 办新青年体现了文化转型方式的积极性这使得新青年在文化转型新 文化运动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主动的领头羊的位置 2.2 新青年能够成为文化变革的推行者 文化转型这一深刻的变革需要主体文化转型的主体应该是国家还是社会呢 国家主要指国家机构带有政治的含义社会则是指与国家相对的概念 指独立于国家机构的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非官方领域 12社会与国家代表着两种 不同的价值导向国家反映的是公共权力的联结体系, 而社会则反映的是社会成员 间的自组织体系前者具有强制性, 后者则具有自治性社会一般是指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 以自愿与自治为前提进行社会经济及其它活动的场所国家通过其 执行机关( 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对社会进行调节和干预发展理论认为在后 发型现代化国家国家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社会动员资源集中以及目标实现 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文化转型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执政党和政府是能够 通过各种机构发挥作用的如宣传部文化部等都能够在全国推行新文化我国的 13 现代化确是后发的然而在第一章我们已经看到新青年创办之时中国正受着 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其推行的文化是落后的因此政府必然不能担当文化转型的 重任而且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是属于社会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国家控制 着经济命脉和政治系统经济的改革政治运行机制的变革都可以通过国家自上而 下的发动推行但是对文化的变革国家的作用没有那么直接文化变革需要国 家的重视支持但它对文化改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人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是软性的东西它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规范和制约 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是硬性规定要怎么改就能改得成的依靠国家通过行政 命令和法律来推行肯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当时中国的第一次文化转型应该 依靠社会作为主体来推动 新青年发起文化革命它是能够成为文化变革的推行者的新青年作 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属性比较明显而且其独立性比较强推动文化变革 所受的制约因素比较少首先新青年虽然是由群益书社作为商业性报刊出版 但是其商业味道却不是很浓 当时 陈独秀认为在中国发起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创办报刊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两兄弟乐意成全陈 独秀创办新青年虽然是要卖的但他不把赢利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陈氏 兄弟同样不指望靠新青年挣多少钱这样该报刊不会为了获得受众的青睐决 定报道内容 也不会像现代商业报纸那样因为广告商的压力而做出一些妥协 其次 虽然 1 9 2 0 年新青年被改组成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属于党派报刊但 是新青年创办之初不是政府刊物也不是党的机关报其组织上是非党非派的 因此它不为党政集团充当舆论工具不必为了政治需要进行宣传虽然新青年 受到了执政当局的压迫陈独秀因办新青年而入过狱抄过家平时也受到封 建顽固分子的多方责难但是这对选择新青年 所走道路的影响还不是实质性的 一份不受经济政治势力控制的报刊只要创办人自身意志坚定其报刊活动还是 比较能够体现主办者的个人意识 14 文化变革应该由社会作为主体来推动但是社会上的机构组织团体众多 并不是任何一个都有能力推行文化变革文化变革应该通过文化团体文化机构及 文化界人士的倡导宣传来实现宣传倡导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民众进行现代文化 启蒙的过程启蒙就是开启民智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启蒙 就是要用使人们摆脱落后的思想文化状态接受新的现代的文化由沉睡到觉醒 起来在新青年创办之时就是要以西方现代文化教育人们使人们摆脱原有 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事实上在文化变革的过程中社会上的思想文化权威 如学者理论家思想家文艺家等发挥的文化启蒙作用对文化变革产生的推动力 是突出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但丁等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伏尔 泰歌德等人对西方社会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新青年社会属性明显又拥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的有识之士下一节将详 细论述他们可以充当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宣传者因此新青年能够成为 文化变革的推行者 2.3 新青年的传播者能担任文化启蒙角色 关于新青年杂志, 我们急于了解的首先是这本杂志的传播者因为他们是 新青年杂志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们操纵传媒, 对传媒信息内容的选择取 舍起决定作用他们的品格他们的思想身份地位, 对于新青年杂志的传 播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对传播者的研究将使我们看到新青年确实拥有能担当文 化启蒙之职的人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亲自担任主编并主撰后来北京大 学的一些开新派教员参与刊物的内容编排形式的讨论成为杂志社的社友 新青年自 1 9 1 7 年由上海迁到北京, 从翌年第 4 卷起, 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 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 共同研究轮流主持编 辑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蔡元培胡适等人是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我 们先来逐个认识一下新青年的主要传播者 15 陈独秀1 8 9 6 年考中秀才次年到南京考举人落榜在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 影响抛弃了传统的官宦仕途转向寻求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1 9 0 1 年到 1 9 0 4 年曾多次到日本学习考察1 9 1 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胡 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 澄衷学堂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1 9 0 6 年考入中国公学1 9 1 0 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奈尔大 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 9 1 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学于美国 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鲁 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 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 京政府教育部部员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蔡元培1 7 岁考取秀才1 8 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 林授编修1 8 9 8 年弃官从教1 9 0 7 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 心理学美术史等后又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 9 1 7 年任北京大学 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 李大钊1 9 1 3 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1 9 1 8 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作为杂志的传播者 这些人一个很明显的身份特征就是 拥有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近代的知识分子近代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社会的精神脊梁这种社 会角色是别的社会阶层无法取代的 什么是知识分子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在西方, 知识分子代表一种崭新的现代精神, 不但关怀解释世界, 而且关怀如 何改变世界知识分子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他们 必须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乃至一切有关公共利害的事业, 而且这种关怀必须超越 于个人( 乃至所属的小团体) 的私利之上 14知识分子古已有之 新青年的传播 16 者作为知识分子和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有很大分别的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 分析中看到 从知识结构和自身的现代性上面来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了人对自然改 造的要求也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传统的知识分子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但是掌握的主要是人文知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生长在农业社会之中的传 统知识分子身上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根基深厚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宗法制 度已经融入了其血液之中 他们将孔孟之道视为神灵 对其权威不敢有丝毫地撼动 持群体本位的价值观没有个体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思想严重封闭对异质文化 具有强烈地排斥性总之他们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新青年的主要传播者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人则都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熏 陶而且留学生活还使他们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有过亲身体验他们在中西方文 化的碰撞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旧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传统生活方式的落后自 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对心灵的启迪个性得到了解放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摆脱了 传统知识分子封闭狭隘的弱点 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品格体现出较强的现代性 不管是和传统的知识分子相比还是和普通的民众相比他们在文化上都具有先进 性这种先进性使其有可能充当对文化落后者进行教育的老师 从自身的影响力上来看就传播学意义上信源的可信性效果来说, 信源的 可信度越高, 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 说服效果越小新青年杂志迁址北 京后传播者队伍迅速扩大主要作者都是北大教员他们是章士钊钱玄同蔡元 培周作人鲁迅王星拱沈尹默等人而陈独秀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蔡元培 是北大校长这些人在学术上的权威使新青年杂志获得了迅速发展和扩大传播 影响力的社会精英资源陈独秀为主的同人作者也非常善于发挥自己在社会科学领 域的权威优势 15 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来看传统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成了士的角 色通过科举考试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官僚阶级的一部分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阐 释发扬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秩序制造合法性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宣传官方 17 主导的意识形态即孔孟之道 虽然他们也会通过上书 讽谏等方式对君王进行劝阻 对政治进行监督但是他们这种行为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权是以世所 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 基础之上因而传统知识分子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学 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后几乎所有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很多读书人走上了做官的道 路作为士的传统知识分子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一般并不具有独立的精 神人格他们把自己融于封建国家之中对王权具有浓重的依附性对封建传统文 化持绝对的认同态度因此他们不可能跳出自己的框子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不 可能成为变革社会文化的力量很明显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文化启蒙者一职不能由 传统知识分子担当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传统的社会角色直到近代以来才开始发生 重要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一个主要的分期标志, 但在此前已经缓慢地发生变化随 着国门的敞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程师医生律师记者教师科学家等人 群壮大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打破读书做官的旧途成为自由的职 业者摆脱了对国家的依附因此才可能充当社会批判家改革家的角色以陈独 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的传播者就是扮演着这种新 的社会角色他们不是封建政府官员他们没有传统官僚等级的身份因此才有可 能对官方的意识形态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追求自己独立的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新青年创办之时是以文化启蒙为主旨的它能够成为文化变 革的推行者也拥有有能力进行文化启蒙的人新青年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 但是经历的变化很多这些发展变化都关系到其担当的文化启蒙者角色的变化五 四运动之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使社会革命的迫切性超过了文化革新的 需要中国社会革命和文化转型之间发生了错位争取民族独立和结束封建军阀统 治的迫切要求使第一次文化转型不得不停止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也使不同与西方现代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显示出了改变落后社会的强大力 量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关注国家 民族的前途 时代的变化新 青年的传播者发生了思想变化启蒙思想家们无法沉静于那种更深层更长远的目 18 标之中追求纯而又纯地民众思想启蒙在严峻的历史选择面前以李大钊陈独 秀鲁迅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胡适等少数知识分子岁虽然仍 坚持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但不是主流前一批人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 自由职业者而是成为了职业革命家革命知识分子甚至在社会革命中成为依附 于工农大众后来 作为杂志创办者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去他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热情与日俱增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的 色彩渐渐淡漠下去与此对应从新青年的发展阶段上我们可以看到1 9 2 0 年 7 8 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正式成立并决定新青年从 9 月 1 日出版的第 8 卷第 1 号起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从非赢利的个人刊物 转变成为政党的宣传工具1 9 2 0 年 9 月到 1 9 2 2 年 7 月的新青年身上的独立性 渐渐丧失独立性的丧失将给文化传播活动带来一系列的限制由其推动文化变革 的适合程度大大削弱 伴随着以上的这些变化新青年在办报主旨杂志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大量刊登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文章1 9 1 9 年 5 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 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系统介绍1 9 2 0 年 7 卷 6 号还编成了 劳动节纪念专号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具有现代文化精神的它论述的人的异 化人如何实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以及如何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建立起体现 主体创造性的文化模式等问题符合现代文化精神但是新青年宣传的其实主要 是来自苏联的思想是被苏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着一些与现代性不相 符合的思想文化观点体现出明显的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革命要依靠占 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因此又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力量将广大民众团结起来而且 新青年主要是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起来新青年由将思想文化启蒙作为办刊的宗旨慢慢转变到主 19 要致力于进行社会革命因此我们说新青年现代文化启蒙者角色逐渐被社会 主义思想的宣传者革命斗士的角色所取代 新青年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活动一直贯穿始终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到马克 思主义的宣传都具有现代文化启蒙的性质因此对它的启蒙者角色的分析不能完 全按照新青年阶段性的划分来考虑我们对文化启蒙的理解没有局限于某一个 阶段而是包括了它几乎所有的具有启蒙性质的活动由于本文要研究的是新青 年在第一次文化转型中的启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