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1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2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3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4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2016江苏南通二调)辽宁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有“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2016年2月23日入选第九批中国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图1为地质公园含化石地层剖面,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该地层所属的岩石类型为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2目前,易对该景观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对应图2中的()A B C D解析:第1题,读图1,该地层层理构造清晰,属于沉积岩。读图2,能够直接相互转化的是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变质岩形成岩浆,甲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该地层所属的岩石类型为图2中的丁。第2题,目前,该景观出露地表,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结合前面分析,对应于图2中的,是外力作用。是变质作用,是高温熔化,是冷却凝固作用。答案:1.D2.A(2016河南八市二检)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据此完成34题。3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第3题,大瓦山下部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是向斜山,说明有板块水平挤压;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上升,并且覆盖上层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第4题,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答案:3.A4.D(2016重庆南开中学月考)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5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600米B570米C798米 D800米6甲处地貌类型为()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7据图乙处()A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和甲地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形成D下切侵蚀作用明显解析:第5题,图示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最高处是甲处,海拔1 3001 400米,最低处海拔600700米;最大高差可能是700800米。故选C。第6题,读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是山顶;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是向斜成山。第7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是山谷地貌;乙是背斜成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李家庄地势较乙处高,从乙处引水不便;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不利于储水;甲是向斜成山,乙是背斜成谷,两地的地势差异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答案:5.C6.A7.D河床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会逐渐变成沉积岩,这类沉积岩往往以砂岩为主,砂岩的抗侵蚀能力与其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抗侵蚀能力越强。下图为某河床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在经过多年外力侵蚀作用以后的形状。读图,完成89题。8下列关于甲、乙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岩层比乙岩层颗粒大,甲层在沉积时处在枯水期B甲岩层比乙岩层颗粒大,甲层在沉积时处在丰水期C乙岩层比甲岩层颗粒大,甲层在沉积时处在丰水期D乙岩层比甲岩层颗粒大,甲层在沉积时处在枯水期9图中沉积岩最可能形成于该河流的()A峡谷处 B下游C凹岸处 D上游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岩层颗粒越小,抗侵蚀能力越强。读图可知,甲岩层比乙岩层侵蚀较少,说明抗侵蚀能力强,颗粒小,A、B项错。乙岩层比甲岩层颗粒大,甲层在沉积时处在枯水期,携带泥沙能力弱,颗粒小,C项错,D项对。第9题,根据图中沉积岩的颗粒大小,该沉积岩层最可能形成于该河流的下游。下游水流平缓,利于颗粒细小的泥沙沉积,形成沉积岩,B项对。峡谷处、凹岸处、上游水流急,侵蚀能力强,沉积少,A、C、D项错。答案:8.D9.B(2016吉林三调)读某岛沿海地区沙漠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图示沙漠物质来源于()A岩石风化物堆积 B海水堆积C火山灰堆积 D河流堆积11研究表明该地如不及时治理沙漠,沙漠面积将继续扩大,判断其扩大方向大致为()A向北 B向南C向东 D向西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沙漠分布在河口附近,应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与河流的堆积作用有关,D项对。岩石风化物堆积主要在内陆干旱区,A项错。海水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海面下或沿海地区沙滩等,不会在沿海陆地上形成沙漠,B项错。火山灰堆积是肥沃土壤,不是沙漠,C项错。第11题,结合前面分析,沙源来自河流堆积。泥沙出露于水面,并到陆地堆积,只有风并且为迎岸风的吹动,使沿海陆地出现沙漠。图中向岸风是西风,向东吹,所以沙漠扩展方向与风向一致,是向东,C项对。答案:10.D11.C二、非选择题12(2016广东惠州二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 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为200300m)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由于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13(2016江西吉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a示意的是我国黄河中下游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a材料二图b示意的是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图b(1)简述图a中甲区域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2)说出图a中R河自M至N的流量变化特点,并分析流量变化原因。(3)根据材料二,说出黄河流量、含沙量与水深2米的位置距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太行山东侧山麓,为冲积扇地貌。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大减弱,部分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即冲积扇地貌。第(2)题,读图可知,图a中R河是黄河,自M至N河段是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少支流汇入和地下水补给。沿途下渗和人为用水使流量变小。所以流量变化特点是流量变小。第(3)题,读图b,黄河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河水含沙量多,携带泥沙多,海域中泥沙沉积的多,水深2米的位置距起始点的距离远。答案:(1)甲区域为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