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福建南音二弦是福建南音上四管中唯一的拉弦乐器,它除了加用千斤和马尾弓毛以 外,其形制与唐、宋之奚琴几乎完全一致,包括琴轴细端是从右插入琴杆、琴弦是系在 琴轴的右方粗的一端等特点。它至今仍保留的这些古老形态以及独特的演奏技法,使其 富有研究价值。而中国二胡与南音二弦同属于中国民族乐器中的胡琴家族,其形制、发 音原理等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历史渊源、形制特征、音乐特征、艺术表现力以及其 演奏技法、记谱法、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谱例;运用历史性检索,沿着 福建南音二弦、中国二胡的历史发展源流,勾勒出他们的民族传承轨迹;通过对比研究, 把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进行横向对比,找寻他们的共同点及差异之处。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目前单独针对福建南音二弦或中国二胡的各类研究较多, 而对二者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较少,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为目前所较缺乏的这方面 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实意义在于为二者的演 奏、教学、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福建南音二弦与中 国二胡的比较研究,认知两者共有的和不同的艺术魅力及艺术价值、认知二者可以互相 学习借鉴和交流促进之处,以求达到共同发展,并进一步探究南音二弦如何更好的保留 传统特色、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代音乐的创作如何更好 地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借鉴,使我们民族音乐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南音二弦,中国二胡、福建南音、民族性 中文文摘 福建南音二弦是福建南音上四管中唯一的拉弦乐器,它除了加用千斤和马尾弓毛以 外,其形制与唐、宋之奚琴几乎完全一致,包括琴轴细端是从右插入琴杆、琴弦是系在 琴轴的右方粗的一端等特点。它至今仍保留的这些古老形态以及独特的演奏技法,使其 富有研究价值。而中国二胡与南音二弦同属于中国民族乐器中的胡琴家族,其形制、发 音原理等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历史与现状、形制特征、演奏技法、艺术表现特征等 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分为绪论、三个章节与结语。 绪论 主要包含三个内容:课题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条件。 福建泉州南音是千年古乐,于2 0 0 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音 二弦因历史之悠久,形制之独特、技法之巧异而富有研究价值,自然也就进入了人们学 习、研究的视野中。现当代关于对福建南音二弦的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直 至本世纪以来才有一些学者及从事于南音演艺的乐人编撰有关二弦学术专论或专著出 现;中国二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做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弓弦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 欢迎,自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对二胡进行改革以来,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并使 二胡纳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之后二胡的创作、表演艺术及专业教学屡有创新、发展, 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有关二胡的演奏技艺专著及其他文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到 当代陆续出版;目前单独针对福建南音二弦或中国二胡的各类研究较多,而对二者进行 横向比较研究的较少,通过本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愿为目前所较缺乏的这方面研究提 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笔者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历史性检索等方法,对福建南 音二弦与二胡进行比较,在二者中相对着重对独特的福建南音二弦做深入的探索与研 究,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南音二弦独特的演奏技艺、艺术表现特征及其人文价值,从而更 好地做好传承和保护。笔者长期生活在南音的故乡一泉州,热爱南音并对南音二弦有一 定的了解,目前又是在学校从事二胡演奏及教学,这些都为笔者对南音二弦和二胡进行 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一章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历史与现状 本章包含二个内容:南音二弦与二胡的起源与形制构成、发展与现状。 起源:经史料记载分析,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均源于唐代出现在我国北方兄 弟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 嵇琴) 。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为南胡、胡琴、嗡子, 历经各朝代发展演变形成。 形制构成:由于二者源于同脉,因此在形制上也很接近,但福建南音二弦保留古制 最多,其形制与唐、宋之奚琴( 嵇琴) 几乎完全一致。二者的形制比较表现在琴筒、琴轴、 琴弦、千斤、弓子、琴码等方面。 发展与现状:虽历经千年,南音二弦在传承中仍遵循遗制,保存良好。目前也有部 分弦友借鉴二胡的形制、技法,对二弦进行了改良,但这是否有利于福建南音二弦的传 承、是否有利于福建南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昵? 这值得我们思考;二胡 则是经过演变、革新,形成目前广受欢迎的世界性乐器,它技法丰富,发展范围广,有 许多新刽作的高难度益冒,薪的舞台表演方式及露络的普及,也有力的推动了二胡艺术 的传播。但要注意洋为中用,注意更多地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注重保留传统韵 味。 第二章福建南音三弦与中国二胡的演奏技法 本章包含二个内容:演奏姿势及演奏技法 演奏姿势:福建南音作为一种十分优雅的古乐,南音三弦的演奏姿势比二胡更为 讲究恪守古法,注重雅观、朴实。 演奏技法:福建南音三弦与二胡演奏技法中有着不同的运弓与润腔手法,二弦有着 独特的技法,如束弓、倒弓、浪弓等,运弓更有严格规定,恪守着千年古法:外弦空弦 音只能用推弓,外弦空弦以外的按摆音不受拉弓与接弓的弓法限翎。连弦所有的音,毯 括空弦音与按指音只能用拉弓。这种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一劳永逸 的弓法规则,创 造了“空前绝后 的“去繁就简”的演奏法,使南音二弦的演奏不必逐曲定弓法、指法, 简单实用,而且不易有破音。笔者认为这是南音二弦世代遵循运弓吉法,而不进行改变 的最根本原因之所在。中国二胡演奏技法丰富、多样化,发展较为开放,它充分吸收西 洋小提琴技法、与现代乐器融合;本段中主要介绍二胡技法中的润腔手法,其中最主要 的是滑音和揉弦。不同的滑音和揉弦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美,是二胡演奏技法中极 具表现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襁建南音二弦与中瀑二胡的艺术表现特征 本章包含四个内容: 一、音乐语言的民族性特征:体现在二者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变奏、衍化 等旋律发展手法、节拍散整结合,以及强调统一靛渐变式结构等。 旋律发展手法:二弦主要是弦音“入箫腹 ,其旋律都是以“指骨音加花装饰而 成,有旬头韵、旬中韵、旬尾韵等。二胡旋律发展手法常见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奏、 承递、展衍三种。 乐曲调式、调性方面:二弦与二胡均是以富、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建立起来的 五声调式为基础。南音有四个管门( 调性) ,霹五空管( 董= c ) 、五空四彳芦管( 王拳转) 、西空 管( 1 = g ) 、贝思管( i = f ) 。其节拍有四分之十六、四分之八、四分之四、四分之二、四分 之等。二胡以富、商、角、徵、羽五音都可成为调式的主音。 节奏节拍特征:南音的节奏、节拍一般称为“撩拍”,“拍静为强拍,与戏曲音乐 “板”的意义相同;“撩 为弱拍,与戏曲音乐的“眼 相似。南音较为常用而具特色 的撩拍有:七撩( 8 2 拍子) 、慢三撩( 4 2 拍子) 紧三撩( 4 以拍子) 。这些绘缓的节拍 形式为南音旋律线条的装饰性发展、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也为 二弦的演奏提供了发挥的空间。这些节拍形式具体运用时,在散蓝中较为常见的是单一 i v 节拍贯穿发展,临近结束时随着速度渐渐加快而变换节拍,最后一小节又由渐慢返回原 节拍,二胡的节奏节拍特征主要体现于“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的“散整结合” 的特点。 二、定弦法与把位、指法之比较:二弦内外空弦通常与二胡一样是纯五度定弦,其 一般固定在g l 和d 2 ,但二弦个别乐曲有纯露度、大六度的定弦记谱法之差异; 把位:二弦和二胡一般按有效音域划分为五个把位,但二弦常常灵活使用一音一把 的所谓“青龙爬柱 的把位划分,二弦在高把位更多运用手指伸张的开放手法。 三、记谱法:二胡记谱法有筒谱、五线谱两种,较为大家所熟知。南音互弦记谱法 则是独有的i 谱,南音工j 谱基本谱字是;、i 、六、咆、乙,它们分别标示音商 为:c 、d 、e 、g 、8 ( 中音区) ;高八度用记号“l 表示,再高一个八度以“李 记号 表示。南音谱式为直排式,包括谱字、指法( 琵琶指骨) 、撩拍。乐谱既记录唱词、乐音 的高低,也记录音符的时值及右手弹奏方法,它将音符的时值符号及琵琶的右手弹奏符 号合而为一。这样就使演奏者看见音符和它的时值时,也同时鹗自了该音符的演奏法。 因而它对音符、时值、弹奏技法都起到严格的规范作用。 四、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二弦作为南音四管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其在南音中起着 “弦音入箫腹 不可缺失的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南音二弦只有在琵琶、洞箫、三弦共 同演奏下,才能完美地表现其艺术特性,而南音音乐也是在四大件共同参与和乐之下才 能充分显现出其丰富的艺术魅力。二胡在民乐合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乐队的主体, 常常担任乐曲的生旋律演奏。以其独具艺术表现力蜚声海内外。 从本章谈及的南音二弦和中国二胡的_ 些艺术表现特征,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音乐艺术的匿大影响,中庸之道、以和为美、虚实结合、情理交融、繁筒统一等荧 学原则都贯穿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演绎中。福建南音- - n 与中国二胡在音乐语言上 都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但南音二弦所具有的:独特的记谱法、定弦法、在乐队中“罂管 点线结合、气韵相同等艺术特征,是因为它做为一种区域性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乐 器,它单一适用予南音、依附于南音,二弦与唱腔、其他乐器共同表现福建南音古朴幽 雅、委婉柔美的音乐风格,这些特点使得南音二弦有着独特魅力,备受关注。 结语 这一部分主要是做全文归纳,通过对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比较研究,认知两者共 有的和不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功能性,进一步探索福建南音= 弦与中国二胡的人文意蕴 与美学价值、探究现代二嘏音乐的创作如何更好的从本土的民族民闻音乐中汲取养分, 使我们民族音乐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沿着民族化的、科学的传承轨迹良好地、健 康地发展。特别是南音二弦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研究,它做为国家级的非物震文化遗产 一南音中的一员,历经千年能保留遗制至今,委实不易,我们应该认真探究南音二弦如 何更好的保留传统特色、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对 予南音二弦应该延续传统,不去轻易改动、使它继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得以良好 的传承,留给我们的后代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v a b s t r a c t f u j i a nn a n y i ne r x i a ni st h eo n l ys t r i n gi n s t r u m e n ta m o n gf u j i a nn a n y i ns h a n g s i g u a n i t ss h a p ea n ds t r u c t u r ea r ei d e n t i c a lw i t ht h o s eo fx i q i n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e x c e p ti t s a d d i t i o n a lq i a n j i na n db o wh a i ro fh o r s et a i l f o ri n s t a n c e ,t h e yb o t hh a v et h e i rt h i ne n do f a x i si n s e r t e di n t ot h en e c kf r o mt h er i g h ts i d e ,a n dt h es t r i n g st i e do nt h et h i c ke n do nt h er i g h t f u j i a nn a n y i n e r x i a ns t i l lr e t a i n st h ea n c i e n tf e a t u r e sa n d u n i q u ep e r f o r m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w h i c he n r i c h e si t sv a l u eo fr e s e a r c h w h i l ec h i n e s ee r h u ,w h i c hb e l o n g s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i nt h eh u q i nf a m i l ya sw e l la sn a n y i ne r x i a n ,h a ss o m a n ys i m i l a r i t i e sw i t he r x i a ni ns t r u c t u r e sa n dp r i n c i p l e so fa r t i c u l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c h i n e s ee r h ua n df u j i a nn a n y i ne r x i a n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h a p e s ,p e r f o r m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 m u s i cf e a t u r e s ,i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n o t a t i o n ,r o l e si nt h eb a n da n do t h e r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 t h i sp a p e rc o l l e c t st h e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a n dm u s i cs c o r et h r o u g h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 a n d b ym e a n s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t r i e v a l ,i tc l a r i f i e st h eo r i g i n s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u j i a nn a n y i ne r x i a na n dc h i n e s ee r h u ,o u t l i n e s t h e i rn a t i o n a lh e r i t a g et r a c k t h r o u g h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 f u j i a nn a n y i ne r x i a na n dc h i n e s ee r h uh a v eah o r i z o n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 w h i c hh e l p st of i n do u tt h e i rc o m m o np o i n t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i t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h a tt h e r ea r ea l lt y p e so fs t u d i e so nf u j i a n n a n y i ne r x i a no rc h i n e s ee r h us e p a r a t e l y , w h i l et h eh o r i z o n t a l s t u d i e so nt h e ma r es t i l l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t h i sp a p e rp r o v i d e s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i nt h i sa r e at h r o u g h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 m 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t h a ti tp r o v i d e sat h e o r e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f o rp e r f o r m a n c e s , t e a c h i n g ,m u s i cc o m p o s i n go f b o t ho ft h e m t h es t u d ya i m st op e r c e i v ec o m m o na n dd i f f e r e n t a r t i s t i cc h a r ma n da r t i s t i cv a l u eo nf u j i a nn a n y i ne r x i a na n dc h i n e s ee r h ua n dt oc o g n i s et h a t i nt h er e c i p r o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 yc a nl e a r nf r o me a c ho t h e ri n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e x c h a n g e si n o r d e rt oa c h i e v ec o m m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i ta l s o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nh o wt ob e t t e rt h ea b s o r p t i o na n dr e f e r e n c eo f f o l km u s i cf r o mt h er e g i o n a lc o m m u n i t yi nc o m p o s i t i o no fm o d e me r h um u s i c ,a n dt h u s e n r i c h e s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w i t hr e g i o n a la n de t h n i cf e a t u r e s k e y w o r d s :n a n y i ne r x i a n ,c h i n e s ee r h u ,f u j i a nn a n i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l i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z 0 6 5 9 2 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之比较研究) 是我个人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兰堕:! ! :兰至 指导教师签名 绪论 一、课题背景 笔者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学习、生活在南音的故乡一泉州的大环境 中,之后虽然学习、工作在福州,但那悠悠的乡音南音,却常常萦绕在心头,那是 一份别样的眷恋和挚爱,因为自己大学本科时主修二胡专业,目前在学校从事二胡教学 工作,因此对泉州南音,南音四管中的二弦更多一份难解的情愫,是以提笔,将福建 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之比较研究做为我的研究生论文的选题。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弦管、南管、郎君乐等,南音音乐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流传于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及其所属各县以及台湾省各地、香港闽南籍居 民中的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它随着华侨足迹也在 东南亚一带传播。南音古朴幽雅、深沉柔美,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在闽 南一带,南音习者人数众多,传播广泛,城镇乡村常可闻丝竹管乐之声。自1 9 7 8 年改 革开放以来,泉州南音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民间南音社团纷纷重新建立,2 0 0 5 年泉州市文化局及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人员在全市对南 音社团进行普查,直至2 0 0 6 年2 月,确定全市现有南音社团2 3 2 个,社团成员7 4 6 7 人。 2 0 0 6 年泉州南音被国务院以国发( 2 0 0 6 ) 1 8 号文发出通知,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对泉州南音给予很高评价,该通知指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 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泉州南音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外南音爱好者、弦友以及音乐学 者再次掀起了研究南音、学习南音的热潮,泉州南音乐团先后多次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音乐学院演出、远赴欧洲等国交流,使更多人了解、体验了福建南音的独特魅力。 2 0 0 7 年6 月9 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的厦漳泉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它是我 国首个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此前后期间泉州市政府、文化部门为泉州南音申报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南音的传承、保护工作。2 0 0 3 年8 月泉州师 院艺术学院开办了南音方向本科班,逐年招收新生;同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 泉州也举办十多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以及多次南音学术交流;泉州地区教育、文化部 门也联合举办二年一次的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近年来还增加了南音四管( 二弦、洞 箫、南音琵琶、三弦) 的器乐比赛;2 0 0 7 年又出版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在 此同时,国内以及我省音乐学术界、各音乐院校的科研课题涉及南音研究的也多了起来, 它一方面显示了社会、学术界对古老的南音有更大幅度和更高层次的关注;另一方面也 显示了南音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深邃的人文底蕴,富有研究价值。为此,南音的曲、指、 谱,各种乐器、演奏技艺也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上四管中唯一拉弦乐器的二弦, 由于它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的古老形态( 它除了加用千斤和马尾弓毛以外,其形制与 唐、宋之奚琴几乎完全一致,包括琴轴细端是从右插入琴杆、琴弦是系在琴轴的右方粗 的端等特点) 、至今仍恪守古训的独特演奏技法而具有研究价值,自然也就进入了人 们学习、研究的视野中。 中国二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做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弓弦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 欢迎,人们对于二胡的各种研究也一直在不断的创新、探索中,为此笔者以习者之热衷, 随着前人之足迹,通过对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历史渊源、形制特征、演奏技法、 艺术表现特色( 记谱法及定弦法、乐队中的作用) 各方面的比较研究,认知两者共有的 和不同的艺术魅力及艺术价值、并迸一步探究南音二弦如何更好的保留传统特色及现代 二胡音乐的创作如何更好地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借鉴,使我们民族音乐更具地 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研究综述 现当代关于对福建南音二弦的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关二弦乐器及演 奏技艺特征之介绍的书刊,有建国后出现的南曲选集( 泉州市南音研究社等编福建 人民出版社1 9 6 2 年4 月出版) 、福建南音初探( 王耀华刘春曙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1 2 月第一版) 、福建南音( 王耀华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第一版) ,以 及袁静芳所著的民族器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北京第七次印刷) 、李民雄 所著的民族器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第一版) 等书中有奚琴、二弦 的介绍。 而对南音二弦进行学术研究与关注可以说是为时较晚,上世纪编印、出版的这些南 音曲、指、谱书刊及介绍南音的有关书刊,其多作一般的介绍,直至本世纪以来才有一 些学者及从事于南音演艺的乐人编撰有关二弦学术专论或专著出现,其中如:福建南 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 黄忠钊中国音乐学2 0 0 2 年第2 期) 、中国泉州南音 教程( 王珊王丹丹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2 月第l 版) 、泉州南音二弦教程( 吴 景瑜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1 版) 、论南音二弦的科学思想( 吴鸿雅科 学技术与辩证法2 0 0 7 年6 月) 等。以上文论及专著为学习、研究南音二弦演奏技艺特 色、为保护古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技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开拓,加深 和丰富了人们对南音音乐、南音二弦独特演奏技艺的认知和鉴赏。 有关二胡和胡琴类的板胡、高胡、京胡、坠胡、擂琴等的演奏技艺专著及文章,从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陆续出版为数不少,仅二胡类就有如二胡入门、二胡演奏法、二胡 初学教程、实用二胡基础教程、二胡启蒙教程、二胡中级教程、二胡基本教程、二胡指 法基本训练等。介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的有关二胡演奏技艺及创作曲集的有如:早期 的刘天华、蒋风之、陆修棠等,以及建国后的甘涛( 1 9 1 2 - - ) 、张锐( 1 9 2 0 - - ) 、闵季骞 ( 1 9 2 3 一) 、马友德( 1 9 3 0 一) 、蒋巽风( 1 9 3 5 - - ) 、沈正陆( 1 9 3 6 - - ) 、刘文金( 1 9 3 7 - - ) 、张 韶( 1 9 3 8 - - ) 王国泣( 1 9 3 9 - - ) 、安如砺( 1 9 3 9 - - ) 、陈耀星( 1 9 4 1 - - ) ,阂惠芬( 1 9 4 5 - - ) ,以 及刘长福、赵寒阳、朱昌耀、宋飞、于红梅、姜克美等等。自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对 二胡进行改革以来,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他创作了光明行、病中吟、良宵 等经典作品,赋予传统的二胡音乐以崭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大大提升了二胡的地位, 并使二胡纳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之后经过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二胡的创作、表演 2 艺术及专业教学屡有创新、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涌现了蒋风之、闵惠芬、王国 潼、宋飞、于红梅等一大批优秀的二胡表演艺术家,作曲家们也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 经典二胡作品,如( - - 泉映月、汉宫秋月、赛马、江河水、长城随想曲第 二音乐会练习曲等等。对于二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中,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为了促 进二胡创作与理论研究,与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刊物中国二胡,发表了以二 胡为主题的各类论文,如刘长福的刘天华二胡演奏艺术,安如励的二胡教学艺术, 周维的( - - 胡现在时与将来时。这些努力为中国二胡的深入研究、探索起到了很好的 作用。 目前单独针对福建南音二弦或中国二胡的各类研究较多,而对二者进行横向比较研 究的较少,通过本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愿为目前所较缺乏的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 论依据,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南音二弦与二胡的比较, 为南音二弦艺术与二胡艺术在沿着科学的轨迹,良好地、健康地传承与发展中尽一份力。 三、研究方法和条件 笔者将综合现有的有关福建南音二弦、二胡的馆藏及期刊资料,搜集文字、谱例及 音响资料,给予筛选、分类整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历史性检索等方法,在 形制、演奏技法、艺术表现特征等方面对福建南音二弦与二胡进行比较,在二者中相对 着重对南音二弦独特的形制特征、演奏技法,以及音乐特点、定弦法、记谱法等艺术表 现特征做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更深刻地认识南音二弦独特的演奏技艺、 艺术表现特征及其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做好传承和保护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 长期生活在南音的故乡一泉州,热爱南音并对南音二弦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又是在学校 从事二胡演奏及教学,这些都为笔者对南音二弦和二胡进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第一章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历史与现状 一、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起源与形制构成 1 、起源: 福建南音二弦是福建南音上四管( 又称洞管) 中唯一的拉弦乐器,它除之加用千斤和 马尾弓毛外,其形制与唐、宋之奚琴,几乎完全一致,特别是两轴置于琴杆右侧,可能 是遗制,为全国汉族地区仅见。而其乐器的样式也正是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戒坛圆柱上 端的木雕飞天所持的二弦,泉州开元寺建筑于唐朝垂拱二年( 明代又重建) ,由此可见南 音二弦之古老、珍贵。有关奚琴的由来,刘再生在中国音乐史简述中曾写道:“奚 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水上游,汉时称乌恒,北魏时自号库真奚,隋唐时称 奚。奚琴即由奚族传入中原。它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琴弦,以竹片为弓夹于 两弦间,奚琴后来也叫嵇琴,后世胡琴的形制特征与它基本相仿”。陈呖乐书记有: “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 至今民间用焉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写道:“竹引嵇琴入,花邀 载客过。”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也曾对奚琴有相似的描述“奚梦水皿奚人乐,奚虏弹之 双泪落”。( 欧阳修所说的奚琴是弹拨乐器,可能是当时奚琴泛指奚部乐器,包括弹拨 和拉弦。) 奚琴的特点是擅长演奏表现抒情的曲调和长章,因此,自它出现后逐渐被乐 队吸收而成为乐队的一员。宋代奚琴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一定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 力,在教坊中演奏奚琴的人数己超过了演奏琵琶的人数。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出类拔 萃的奚琴演奏家,如徐衍,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中对他有一 段十分精彩的描述:“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 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徐衍在琴弦断了一根的情况下,还能有仅存的另一弦奏完全 曲,可见其技艺高超,已掌握了拉弦乐器的换把演奏技术,也说明了当时奚琴的演奏技 法之成熟。黄忠钊教授在其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一文中也引用了“奚 琴在唐代已出现在我国北方,宋代流传于民间”之论点( 1 ) ,他在文中还谈到了“自南 宋以来,由于中原战事不断,二_ 些唐宋时期的音乐及其古乐器无法得以保存,逐渐销声 匿迹。而随着宋都南迁,作为陪都的泉州,以其繁荣的经济,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兴盛, 使得唐宋时期的部分音乐及古乐器,有幸在南国故都泉州得以完好地保留 。根据北宋 陈肠乐书之所载,许多专家也认为南音二弦是由宋代传入泉州,至今仍保留其原貌, 宋代存在着用竹片轧及用弓擦的两种奚琴,是我国弹奏乐器经过从轧到弓擦的一种过渡 时代,南音二弦的价值就在于它保留了这个过渡时代的实物,可能是我国古代某种弹拨 乐器向弓擦拉弦乐器演变过渡的证明,它为研究中国乐器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 ) 此 外,从宋代传入朝鲜的奚琴,据乐学轨范的图片看来近于乐书所绘。从其琴杆 的竹节数量和马尾弓子的使用以及琴码的位置来看,朝鲜的奚琴与现在的福建南音二弦 的形制结构更加接近,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有待深入探讨。 ( 1 ) 、( 2 ) 福建民间音乐简论刘春曙王耀华编著p 5 8 9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上海第1 版 4 凹一:店代奚琴与南音 二弦图片 根据以上有关吴 琴记载的史料、图片分 析,与二胡最接近的、 可作为二胡前身的可 能和福建南音二弦一 样,也是源于吴琴,他 们都是拉弦乐器,形制 上很相近,只是奚琴的 琴杆、琴筒均比现在的 二胡短小,没有千斤, 浮轴位置也不同。二胡 的产生和形成的另一 说是中国二胡是由击弦乐器演变而柬的,筑为中国先秦时期唯一明确记载的一种击弦乐 器,最早和城明确记载是在战国时代,战围策齐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战国策燕策中则有高渐离击筑刺秦王的悲壮故事,此 事在史记中亦有已载,说明筑这乐器在当时是非常成熟和流行的。关于筑的形制和 演奏形态,在历代的典籍中有过拙述,说文解字载;“筑,以竹,曲,五弦之乐巴。 从竹从巩。巩,持之也”。史泛刺客列传索隐:“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故 名日筑”。陈嘞乐书卷一四六:“筑之为器,大抵类簪,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 如击琴然,又有形如颂琴,施十- - i i 。左手振之,右手以竹尺击之,随调应律焉。” 结合典籍记载和已出土文物看,各地的筑的形制不尽相同,演奏形态为一手持器,也可 “振”之:一手持竹片或术棍等物作“弓”击弦演奏。从战国至汉代的辨籍中可以了解 到,筑更多是一种击弦乐器,其问也有人尝试擦弦( 轧弦) ,又由于其具备了向“擦弦” 转化的客观条件一弓子,使其能随着演奏技法的不断丰富变化人们在筑上逐渐从“击” 发展为“击”、“轧”并用,并经历了从先秦至5 i j 代上干年的孕育发展,完成了从“击弦” 向“轧弦”过渡、嬗变,自唐代始,以“轧筝”之名称之,轧筝是由筝用竹片来拉奏, 在脚代盂浩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中写道:“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 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婉转声相随。夜静酒阚佳月前,商张水引何渊渊。荧人 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进泉”宋代的曾三异同话隶中记载:“世俗有乐器, 小而j | j 七弦,名轧维,今乃i 目之纂。”这说i l j j 4 l 昝到宋代已经不称为轧咎,而改称为“纂”。 轧筝足作为我国音乐史上出现最早的拉弦乐器之一而存在着,在唐代轧筝盛行之时,吴 人受其启发将轧筝捧擦之弓用于奚琴,将它改造成为拉弦乐器,使其成为中国胡琴类的 始祖,可见轧筝对奚琴,以及后来的二弦、二胡的形制的形成起着极其密切和重要的作 用。 现在我们所称的二胡,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嗡子等,古代先民曾把北方 少数民族称为“胡人 ,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事物也冠之为“胡”,如把他们的音乐称为“胡 乐 把他们的衣服成为“胡服”。唐宋时期,亦把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统称为“胡琴”, 在唐宋诗文中可以找到提及“胡琴 的篇章,较早的有初唐陈子昂摔胡琴的记载( 见独 异集,载太平广记卷1 7 9 ,四册) 。( 1 ) 宋代在我国西北部兄弟民族中已出现了用 马尾弓拉奏的马尾胡琴,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 自怨单子 的诗句,可见当时已有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元代,胡琴常用于宴乐, 蒙族己在祭祀、军队里普遍使用了胡琴,敦煌榆林窟第十窟中的元代飞天,己有手持胡 琴的图像。在张星娘所译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公元1 2 6 8 年蒙古军队中的情形时写 道:“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 二弦琴,极其好听 ,二弦琴也即指的是胡琴类的拉弦乐器,有关胡琴的形制特征,在 元代元史礼乐志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 与马尾。”而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使用的胡琴,已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二 弦中拉奏,有了千斤,与今天二胡形制已很相近( 2 ) 。在清代李调元剧话中记载: “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各地戏 曲、梆子、民间乐社的兴起和发展,结合各地人文、地理特征是以逐步繁衍了形制各异 的胡琴种类。人们把各类形制的胡琴按照发音体的材料性质分为皮膜类与板面类,前者 如二胡、京胡、京二胡、软弓京胡、根卡、粤胡、四胡、坠琴、中胡、大胡等;后者如 福建南音二弦、椰胡、板胡等等。各种胡琴类乐器不仅成为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弦 索乐、竹所乐、鼓吹乐、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主奏乐器,而且在独奏艺术上也有 新的发展。 2 、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形制构成 从之前谈及的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的历史渊源中可以得知:二者均源于古代的 筑及轧筝、奚琴( 嵇琴) ,尤其是奚琴。正因为二胡与二弦均源于同脉,所以他们形制上 基本相仿,都有着:一根琴杆、一个琴筒、一根弓子、一个千斤、一个琴码、两条琴弦、 两个琴轴、马尾弓夹在弦中等特点,发声原理也相近。二者目前的形制就是在拉弦乐器 的演变中逐步形成的。以下就他们形制构成方面的共同及差异之处及做比较。 琴筒 南音二弦和二胡的琴筒均用木板制成,- - n 琴筒大小适中,发音柔美淳厚,很能体 现南音典雅淳朴的风格特点。琴筒通常用整块的龙眼树或棕树木头挖空成圆鼓形,琴筒 面板一端外口对边直径1 0 5 厘米( 壁厚o 5 厘米) ,琴筒传音口一端外口边直径9 5 厘 米( 壁厚0 5 厘米) ,琴筒中部( 琴杆插入琴筒处) 对边直径1 2 厘米( 壁厚o 5 厘米) 。二 弦琴筒传音口无音窗,也无内框与边框。在琴筒切面盖上一块用簿梧桐片制成的面板。 一些做工精细、保存时间较长的二弦,面板靠在琴筒边缘内框,可灵活拆装,而不像其 它板面拉弦乐器( 如板胡、大广弦、椰胡等) 那样固定胶着在琴筒上。据南音弦友称,这 ( 1 ) ( - - 胡教程p l ( 林俊卿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2 月第一版) ( 2 ) 民族器乐( 袁静芳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7 次印刷) 6 样的结构,一旦面板破裂,更方便于面板的更换。( 1 ) 但目前泉州南音乐器商店出售的 普及型的二弦,琴的面板一般为固定不动。 二胡的琴筒相对比二弦小,琴筒有六角形、圆形、椭圆形,圆形琴筒发音较为柔和, 较不会产生噪音。琴筒蒙蟒蛇皮的一端外口对边直径为9 厘米,琴筒另一端的琴窗对边 直径为7 5 厘米,琴筒壁厚度一般为1 厘米左右,其发音的音质、音色与琴筒的木材、 蛇皮的质地,与做工的精细与否密切相关,琴筒质地、做工的优劣是决定二胡质量优劣 的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切切不能等闲视之。 琴轴 南音二弦的琴轴用红木或乌木等质地坚硬的材料制成,琴轴细端从右往左插入琴 杆,即转动琴轴的把手在琴杆的右方,弦友们认为只有这样,装上琴弦后,弦对面板才 有足够的压力,这种琴轴的装置与现在所有其他中国胡琴类的琴轴一律是由细的一端从 左向右插入琴杆、转动琴轴的把手在琴杆的左方正好相反。此外,二弦的琴弦装置的方 向也同样与其它胡琴类相反,在琴轴的右方粗的一端转手之凹槽处。装置琴弦时,上轴 系内弦,下轴系外弦( 此点与二胡相同) ,绕弦方向上轴下轴一致,均为逆时针由外向 内绕。调弦时,上轴下轴均为顺时针向外转动。上述南音二弦独特的琴轴、琴弦装置, 正是二弦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古代奚琴形制的最重要特征之所在( 2 ) ; 二胡的琴轴同样要求要以质地优良的红木或乌木制成,早期的二胡琴轴均用木料制 成,并且细端穿一小孔以系弦线,可以通过旋转琴轴调节琴弦的松紧( 音高) ,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之后开始在穿弦的细端套以铜制成能转动的琴轴,后来又制作了在琴轴穿 孔的细端,装能旋转的、系丝弦的铜制品微调,以供调弦之用。目前,虽然较多的人采 用这种钳有铜制旋转琴轴,但另有不少人喜欢使用原木制的琴轴。 琴杆 南音二弦的琴杆制作选材很严格,即以带根的、约8 0 厘米长的竹子为标准,以石 竹为最佳,琴杆取自竹之根部。这种标准长度的还必须有十三个间隔比例恰当的竹节, 因为琴身上下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竹节比例,如琴筒底部至千斤为四节,( 约3 7 5 厘米) , 千斤至琴轴为三节( 约1 9 厘米) ,两轴之间距两节( 8 5 厘米) ,以上再四节至琴首,相加 正好十三节,因而泉州民间有“十三升到总兵 及“十三太保”的说法,用民俗口头语 以“一日十三升”来形容从琴杆底部第一竹节上升至琴首共十三节。除了十三节琴杆的 规格之外,还有另一种规格,即千斤下为五节,千斤上至第一线轴为四节,两轴间为三 节,轴上至根部为六节,共十八节,此种规格民间喻为“十八学士”( 3 ) 但此种规格比 较少见。实际上要找到上述的规格,恰巧可用的竹子是相当难的,因此,只要长度与粗 细合适也就可以了。制作时竹根朝上作为琴头,竹尾朝下插琴筒底端。琴杆上端直径2 8 厘米,近琴筒处直径2 厘米。 二胡的琴杆一般均用质地良好的红木或乌木制作成,一是利于琴杆上两个轴孔的钻 制与孔壁耐用稳定;二是琴杆具有一定比例的重量以更好稳住琴身。 ( 1 ) ( 2 ) 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 黄忠钊著中国音乐学2 0 0 2 年第2 期) ( 3 ) 泉州南音- - - n 教程( 吴碌瑜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1 次印刷) 7 琴弦 南音二弦的琴弦,在泉州侨乡一带及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南音民间社团 中的二弦大都沿用丝弦,内弦用中弦,外用子弦。据海外( 特别是东南亚一带) 的南音社 团弦友介绍,他们现在使用的二弦琴弦主要是日本生产的丝弦,据说这种丝弦耐用而且 音色较好。因丝弦发音柔和圆润,演奏南音,更显其古香古色、典雅幽静之特质。与洞 箫配合,更能体现“二弦入箫 这一传统的南音器乐演奏间的关系原则。而且琵琶、三 弦等其他弹拨乐器至今都保留使用丝弦的传统,从整个演奏音响效果来听,使用同质地 琴弦的乐器要比使用不同质地琴弦的乐器更加融洽、更加和谐。但因为丝弦也存在易跑 弦,低音区音质难控制等不足,所以在泉卅i 地区也有不少的南音二弦弦友现已改用金属 弦,一般是选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敦煌牌二胡琴弦,但此牌号的琴弦要比其他的 二胡琴弦稍粗,演奏出的音色较淳厚。现泉州专业南音表演团体泉州南音乐团使用的就 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敦煌牌二胡金属弦。但厦门南音乐团仍然保留原制,装置传 统的丝弦。金属弦具有音色亮、音量大、发音较灵敏,不易断弦等特点,与丝弦相比, 二者各有长短。一般来说,如演奏新南音或具有南音风格的新创作的声乐、器乐曲则可 采用装置有金属弦的二弦进行演奏( 1 ) ;如果是演奏原汁原味传统南音,还是使用装有 丝弦的二弦更为合适。二弦在琴筒底部装还有用木头制成的拉弦栓,起到连接固定琴杆 与琴筒及装上拉弦钩的依托作用。而拉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误工协议书怎么写
- 网易专有协议书开放
- 乌克兰放弃核 协议书
- opc协议书收费标准
- 2025初级商业人像摄影师柔光箱附件选择与效果控制考核试卷
- plc 通讯协议书手册
- 父母赠与买房协议书
- 双方签协议书要求
- 手机扣费协议书
- 2025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光热发电调峰配额考核试卷
-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教案及课件
- 《食育师能力培训与评价》
- 【MOOC】《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北京交通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二零二四年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合作框架协议范本
- 《cA地基承载力》课件
- 畜牧场兽医聘用合同样本
- 考点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五年(2020-2024)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分类汇编
- 医学检验技术生涯发展展示
- 大学生党规党纪培训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规划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