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成为区域经济中研究的热点。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和演化过程,集群内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港口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天然“增长极”,具有良好港口条件的临港区域由于区位条件和能够充分利用海上运输的优势,不断吸引相关产业在临港地区集聚,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产业集群理论与临港产业发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实证研究,对我国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集群的理论和临港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将两者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其次将临港产业集群结合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理论中进行分析,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分析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临港产业集群的规划与运作,寻找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要素。本文的后半部分对我国浙江省的临港产业集群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浙江省的港口条件和临港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出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选择以及发展方向,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产业集群,临港产业,临港产业集群,港口,浙江省ABSTRACTFrom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industry cluster has developed into a characteristic wa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becomes the highligh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The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describes a population of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and mutually related business units, associations and public (-private) organizations centering on a distinctive economic specialization. The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reach the economics of scale and the economics of range. This could lead to the effect of spillover and pus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whole country. Ports are the leading area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 and country, so the waterfront area could attract the relative industries to agglomerate around with the condition of ge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 and then get fast economic growth.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is to combine the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port-related industry, and apply it to empirical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sis,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the meanings and the characters of port-related industry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two aspects is analyzed. Secondary,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is analyzed in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n through the analyzing of th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s abroad, the key points of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are analyz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hesis is the analysis of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Through the researching of the ports and port-related industry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in industries of the clus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re summarizes and the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se are very meaning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in the future.Luo Jia(Industrial Economics) Directed by Zhang LijuanKEYWORDS: industry cluster, port-related industry, port-related industry cluster, port, Zhejiang Province目 录引言1第一章 临港产业集群理论综述2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2第二节 临港产业的内涵与临港产业集群的特征6第二章 临港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10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10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12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临港选择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16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成因与港口相关产业向港口集聚的趋势16第二节 临港产业集群的数量分析方法18第三节 临港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19第四章 国外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范例22第一节 鹿特丹港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22第二节 日本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25第三节 国外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给浙江省的启示26第五章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分析27第一节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27第二节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30第三节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37第六章 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42第一节 浙江省政府应积极试点地主港模式42第二节 浙江省政府应着力优化临港产业集群的园区规划建设43第三节 发展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其他对策建议45结论47致 谢48参考文献4952 引言近一、二十年,区域经济的发展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产业集群又是已证明的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所形成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布局已不再受原材料资源禀赋的限制,而是有向运输便利的临港地区集聚的趋势,具有优良水深和区位条件的港口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港口的功能也随之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运输中转功能,商业贸易、工业发展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功能也在发展完善,不断吸引相关企业在临港地区集聚。但目前将产业集群理论与临港产业相结合的理论文献很少,所以如果能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对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以促进区域经济将有一定的指导性。我国的浙江省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临港产业的发展也已起步,船舶修造业、石化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浙江省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尚有局限,在管理体制和布局规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将产业集群理论和临港产业发展相结合,对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浙江省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章 临港产业集群理论综述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或某些)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内部组织,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一、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产业集群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和演化过程。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2。经济学是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3。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最早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从成本节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动因,认为除了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等区域要素之外,由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也是导致工业在某一地区集聚的重要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4。克鲁格曼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5。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学术理论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的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它产业的企业。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波特指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1。全球化的趋势对集群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迅捷的交通、高速的通讯和广泛的市场似乎让人感到经济区位和企业定位不再重要。然而宏观总量经济和企业微观行为在空间上的新特点表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全球化,并没有使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而是使得相关经济实体和经济行为的地理集中程度越来越加强了,事实上,专业技术、组织机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消费群体的区域集中使得区位因素在全球化的经济中越来越重要。这一表面上的矛盾只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Belleflamme, Picard and Thisse(2000)指出技术的发展将会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贸易成本,但是贸易成本的下降却不一定导致经济分散化,甚至很可能会加强产业的空间集聚。在他们以新经济为核心的贸易模型中,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成本的下降,不仅不会减弱产业集聚的趋势,反而会使之加强6。在一些开创性的研究的启发和带动下,产业集群研究迅猛发展起来,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二、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系 从概念来讲,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它侧重于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的区域分布的对比,描述了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而产业集群则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显然,产业集聚不等于产业集群,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一定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 而且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这种产业集群内,某些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产业集群的这些内在特点是它与产业集聚区别所在,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难以相比的。三、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共同的研究内容。首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和相互关联,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分工和规模效应会促进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关于分工和规模经济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创立之初,这是自古典时代以来的基本经济学观点。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不是在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是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到加工工序。这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生产方式非常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甚至是范围经济。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集群既可以细化分工又可以创造规模效应,当然有利于经济增长7。其次,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技术进步成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因而有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研究成为增长理论的重要方面8。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9 10。 再次,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集群是某一(或某些)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这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11。这一点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的区域性都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7。四、产业集群发展与政策支持由于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内人为地创造出产业集群来;但是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人为的努力,也不能使产业集群健康地持续地发展12。所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律,既要以市场为主导,又要及时调整政府的政策。在各国的各种开发区中,有一些开发区的确尊重了这种内生性,考虑了开发区周围的各种资源禀赋及其原有的基础,顺应了市场需求和区域内企业间的内在发展机制,形成了有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但有一些开发区则没有尊重这种内生性,一味依赖政府的号召力与政策的作用13。这样的开发区即便政府投资建起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最后能否发挥集聚作用也很难有保证。所以,政府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应当鼓励和巩固企业的联系和互动,而不是仅仅以自己的意愿行事。单靠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而如果政府仅仅划定一定范围的“工业园区”,把一些企业和组织集中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产业集群必须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基础,要想发挥集群效应,“工业园区”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内部企业等组织之间的关联14。 第二节 临港产业的内涵与临港产业集群的特征一、临港产业的内涵伴随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工业布局不再受到原材料产地的严格制约。国际现代物流战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以往工业布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原则,把最有利于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和市场作为工业布局中最优先的考虑和原则。由于水运运量大、运价低,海洋运输连通世界各地原料地和国际市场,拥有海洋腹地和内陆经济腹地的海岸带(包括河口) 成为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产业的最佳选择15。临港产业是具有一定的港口资源和条件在港口内以独立形式兴起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以及金融、贸易、科技、交通、信息、旅游等产业的企业群落,是临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临港产业的发展,使港口职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单纯的航运枢纽港转变成为城市经济和临港经济服务基地,既有具有系统完整地为运输及中转业务服务的临港产业,又具有为生产性产业、国际投资市场、商品市场和社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的临港企业群落。根据经济界比较一致的划定标准,临港产业主要包括:(1)港口直接产业,主要指以港口装卸运输功能为主的装卸业;(2)港口共生产业,指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3)港口依存产业,指凭借港口综合条件而形成的石化、钢铁、电力等大型工业以及船舶修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水产加工等制造业和加工业;(4)港口关联产业,指与港口直接产业、共生产业、依存产业相关的金融、保险、商贸、娱乐等服务业16。二、产业集群理论在临港产业上的应用 近一、二十年来,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以及经济地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该理论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涉及到从传统行业,如意大利的家具业,到高科技行业,如硅谷软件业等多种行业。但是产业集群理论却很少运用于临港产业的分析,尽管港口具有产业集聚的天然优势。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临港产业集群并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的专家,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 教授。她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17。但国际上相关专家指出她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没有涉及行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宋炳良等将临港产业集群定义为,大量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且相互关联的行业、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以特殊的经济区域(港口)为核心,提供整体的一站式的港口相关服务的产业群体18。三、产业集群理论运用于临港产业分析的可行性目前在世界各大中型港口周围都集聚着许多从事港口相关产业的企业,但不能仅从集聚企业数量的多少这一点来判断临港产业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应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经济的专门性是否具有经济的专门性,是判断能否形成集群的首要条件。港口作为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它的专业化核心是为货物(旅客)和船舶到达、离开和转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港口产业各项业务的出发点都在于快速高效地满足船舶、货物(旅客)的周转要求,并由此延伸出其他相关服务。它的业务核心具有明显的专门性特征。2地理位置的绝对性货物和船舶选择有限的港口停靠,很大程度上源于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如良好的适航条件、足够的水深泊位条件等。当然,良好的内陆通达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以荷兰的鹿特丹港口产业集群为例,鹿特丹港口位于欧洲航运的中心区域,与世界主航线紧密相连,同时拥有网状的水道和良好的交通条件。这样的区位条件使得鹿特丹港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航运中心,并带动临港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3企业间的联系性前文分析已表明,区域内企业之间是否有互动性的关联并形成共生机制是判断是否存在产业集群的关键。港口的业务范围相当广泛,大量的相关产业企业之所以集聚在临港地区或港口城市中,就是由于港口的区位优势。在临港地区集中的大大小小的专业性或综合性的企业,都是围绕临港地区所在的城市以及其所辐射的腹地地区的货物的进出进行运作,船公司、船代企业、租船经纪、报关公司、一级货代、二级货代、仓储企业、工业制造企业、贸易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息咨询机构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相互分工协作和竞争,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产业集群理论可用于临港产业的分析。四、临港产业集群的特征港口是水陆运输的交汇点,依托于港口发展产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然而随着港口功能的提升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变化,港口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正发生质的改变。首先,现代港口的功能已实现了从单一货运生产到综合物流运输,运输方式也从车船换装到联合运输、联合经营,从传统装卸工艺到以国际集装箱门到门多式联运为主要特征,从一般的水陆交通枢纽到现代综合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第二,港口成为高附加值物流的中转节点。它以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为基础,日益成为区域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运输、商务、保险、金融、信息服务;第三,港口作为物流中心必然带来大量与物流有关的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第四,综合物流体系是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的,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枢纽节点与支线节点相分离的运输空间网络体系,港口因此成为全球化大生产体系的重要节点。正因为港口功能的变化,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日益成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关键举措。临港产业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荷兰的鹿特丹,日本的东京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韩国的釜山,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上海、宁波、大连等都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依托港口,以临港产业区及产业区内企业群落为主体,形成临港型产业经济集群,促使港口的多功能充分释放。临港产业集群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大”,即临港产业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形态上体现为大项目、大运量、大能耗、大投入、大产出;二是“高”即临港产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内涵上体现为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高产业层次、高市场份额以及高效率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聚”,即临港产业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体现为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以重化工业为核心聚合企业群、形成产业带;四是“外”,即临港产业在产业功能和产业辐射上体现为资金外引化、生产外向化、市场国际化和对港口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带动力大;五是“联”,即临港产业在产业延伸和配套协作上体现为以产业链和现代物流为纽带连接繁衍分工、配套、协作的新型产业体系。因此,临港产业对于港口的开发开放和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带动作用。第二章 临港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一、梯度推移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梯度推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经济学的产品周期理论总结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即任何一个产品,其发展均要经过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同,其布局指向也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不同的空间布局规律,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空间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梯度的存在导致产业、创新技术等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就形成了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水平主要取决于主导产业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所处的阶段不同,客观上形成不同的梯度地区;(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大多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创新技术、产业、产品按顺序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各区域所处梯度是相对的和发展变化的19。临港地区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这是因为:首先,临港地区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有利于创新的发生;其次,临港地区由于对外开放的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聚集,占有智力优势;再次,临港地区由于区位优势,能吸引大量的企业集聚,相互协作和竞争,不仅大大节约交易费用,还可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最后,临港地区连接着腹地市场与国际市场,有着稳定和大规模的销售市场,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临港地区就在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发展能力的推动下,作为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并承担着将技术和产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任务。二、增长极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增长极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关键产业”。之后增长极理论又经布代维尔(Boudeviue)、缪尔达尔(Myrdal)和赫希曼(Hischman)等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受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影响,各区域筛选并培育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性主导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由于产业效益的差异,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不一致,增长的势力往往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上。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首先在某些城市和地区集聚并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然后向外围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增长极对于所在区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作用机制2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利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快速和大量地吸纳区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促进自身经济能量的积累的过程。具体说来,由于增长极内部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增长极与周围腹地形成经济势差,促使和诱发资源要素等向增长极移动,进而促进增长极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地区在借助区位优势吸引资源集聚,利用极化效应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的同时,也为临港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创造条件。扩散效应是指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扩散并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区域培育增长极的目的,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经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增长极,再利用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临港产业依托港口发展,而港口又是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天然的“增长极”,所以临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在港口建设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发展相关临港产业,与港口建设相互促进,逐步完善港口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港口开发建设初期,临港产业应重点放在港口的通路、引水、输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港口建成通航后,应围绕港口运输业加快发展港口装卸业、仓储业和集疏运输业;随着港口功能的完善和运输能力的增强,应加快修造船业、钢铁、化工等临港工业的发展,并配合港城建设发展金融、保险、贸易、房地产、餐饮、信息等服务业,形成临港产业集群。这样,在培育港口“增长极”的过程中,集聚并带动海运物流业、临港工业、商业贸易及金融、保险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增强临港地区的经济实力,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广大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包括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理论内容,本论文重点依据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理论探讨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一、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之间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以及产出(包括GNP、产业国民收入等)上的比例关系。不同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必然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不同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22。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判断标准有:(1)各产业产出水平是否平衡,是否存在“瓶颈产业”;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2)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充分推广与应用:(3)是否具有较高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产业素质不断提高能力;(4)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是杏获得了较高的结构效益;(5)劳动力是否充分就业;(6)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7)外贸收支是否平衡;(8)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2。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也就是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即使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产业结构协调化,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打下基础。产业结构协调化主要表现在:(1)产业间相对地位的协调性。产业间的各层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有明确的主次、轻重关系。(2)产业关联的协调性。表现在产业的互助性和互促性。(3)产业增长速度分布的协调性。表现在高增长部门、减速增长部门和潜在增长部门三者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数量比例较为合理。(4)产业结构变动阶段交替的协调性。要求在实现超越的过程中不能出现结构逆转。(5)产业素质的协调性。即相关产业之间不存在技术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产业结构高度化,实质就是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它是以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为前提,其重要标志就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23。3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意义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是由其主导产业所决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因此,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原理,正确选择各阶段的符合区域优势的地区主导产业和一般专门化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相应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二、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是指人们对产业空间分布的规划,即人们计划把产业部门定位在什么地方。1对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合理的产业布局,能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调发展,取得规模经济和区域整体效益。对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首先,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价,经济效益包含效能达到最大值与资源耗费取得最小值两个方面;其次,从地区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评价,地区产业结构的三个部门,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成比例地配置;第三,从社会效益方面进行评价。产业布局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对地区发展所作的贡献,为地区提供税金和其他支出、解决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为地区消费市场提供各种产品,以及为地区的教育、科研、环境、社会福利和救济等所作的贡献23。2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环境和空间,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自然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输成本:自然资源为资源型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从而影响产业分布。(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1)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成本也是影响产业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2)市场因素。企业与市场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会影响产品的运输成本;市场的规模和竞争情况,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这两个方面共同使市场对企业的整体收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布局。3)地域内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信息、能源供应、给排水、环境保护、生活服务等设施,一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是人们直接生存环境的一部分,通过对人的生活的影响间接影响生产;另一方面,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辅助设施对生产有直接影响。4)对外交通运输条件。一个地区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决定了它与其它地域进行物质和人员交流的便利程度,影响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产业分布。5)现有产业基础。企业空间布局集中所产生集聚效应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外部收益,因此,一个地域现有的产业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环境会对新企业的布局产生影响。(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指影响产业布局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因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硬环境优势的发挥,其中比较明显的影响体现在政府对产业分布的干预上,它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植措施可以将某个地区的非优势产业扶持起来22。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于某一地域,影响区域的产业布局。但对某一产业来说,又往往以某一要素的影响为主。3产业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各个产业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区域内各产业的不同空间组合状态,即分布规律,对区域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分布规律主要有:(1)集聚规律。集聚指的是企业布局在一定空间区域上的集中。不同企业集聚在一起,每个企业都成为其他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每个企业都因与其它关联企业的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都从这个优良的大环境中受益,即获得了外部正效应。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二是改善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协作条件。(2)扩散规律。扩散是指产品、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等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流动,这种流动能够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4产业布局原则为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进行产业布局或进行产业布局合理化调整过程中,既要考虑以上产业分布的规律,还要遵循产业布局原则。(1)全局原则。产业布局应以一国或一地区的地域为界限,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特点,安排好本地区的产业布局。(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考虑地区间的协作条件,根据地区的综合具体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地区优势产业。(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进行产业布局时应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当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产业布局应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优势的地区,以提高经济效率;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落后地区,缩小地区间差距。(4 )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要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注意发展相关的环保产业22。三、产业经济理论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遵循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律,不断优化临港产业的结构与布局,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发展的产业。不同港口的开发条件、开发程度及港口功能不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导致临港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各临港地区应该充分考虑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阶段,正确选择能发挥港口功能、关联度高、收入弹性高、技术进步大、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并通过前向、后向、旁侧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带动临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临港产业布局,使临港产业布局合理化。各临港地区应遵循产业分布规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港口条件及临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发展的环境因素,正确选择临港产业布局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临港经济区。对各具体临港产业,应充分考虑影响各产业布局的因素,选择合理的布局区位。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临港经济区,应客观评价临港产业布局的合理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从而使各临港产业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产生集聚效应,壮大临港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临港选择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成因与港口相关产业向港口集聚的趋势一、一般产业集群的成因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例,例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群和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产业群,德国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产业群和索林根的刀具产业群,印度提若普尔的棉织衣物制造产业群和班加罗尔的电子软件产业群等等。关于产业在某一或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24。1要素禀赋按照贸易理论的解释,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在具有适宜要素禀赋的区域,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集中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区域;市场导向的产业应集中在开放的市场区;采掘业应集中在自然资源存量大的区域等。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集中与否取决于各区域自身的要素供给条件。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使得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渐渐减弱,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素禀赋对于产业集群最初的诱发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条件。2区位条件韦伯在研究工业区位论时指出,集聚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之后大量区位理论者对集聚经济的研究都着重强调特定地理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即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生产网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组织在一起。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运输经济效益,集聚在某地区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购买和出售产品的运输成本因距离的临近而下降;(2)储备经济效益,当一个企业单独存在时,它必须花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存货以保证正常生产,而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由于总需求量增大,专门化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将会出现,使得相关企业的存货资本降低;(3)信息经济效益,企业集聚有利于信息的汇集与传播,尤其是企业间非正式交流中的默会知识的传递;(4)基础设施的共享,集聚可以降低铁路、公路、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使用的成本以及提高使用效率。由于上述经济效益的存在,当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形成一定的密度时,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集聚。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由科斯提出,它包括寻找市场交易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合同和监督合同的成本等。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的中间性组织形式,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因为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需付出昂贵的组织成本。因此,企业开始尝试不把所有的企业都一体化,而是通过资金、技术或是人员等纽带与某些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成员企业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虽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成本与距离的关系有所减弱,但是基于地缘关系的信任度对于集群的形成仍至关重要。除了上述因素外,集群形成中的偶然性也不可忽视。具备了某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催生出该产业集群,条件相当的两个地区很可能发展出两个不同产业的集群,例如,美国硅谷是以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周围的研究机构为中心发展起来的IT产业集群,但在美国以计算机业为特色的大学不仅仅只有普林斯顿,但在其周边却没有发展出IT产业集群;又比如同样是以劳动力密集为优势的我国大唐和嵊泗地区,前者发展出了袜业产业集群,后者则产生了领带产业集群,而不是相反。胡佛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情况:“这很像种子随风飘落,有的落到了肥沃的土地上,很快就茁壮成长,有的落到不毛之地,就枯死了,而有的土地虽然非常肥沃,但却又没有种子落下。”所以某一地区产生何种产业集群是偶然性促使下的必然结果21。二、临港产业集群的成因及港口相关产业向港口地区集聚的必然性临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性阀门面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氢能飞行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深海装备防腐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设计思路
- 亲子亲子沙龙活动策划
- 群租合同模板
- 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趋势及品牌营销策略
- 未签合同之前的安全协议4篇
- 消费升级与产品创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钢材销售合同2篇
- 经济数学(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心脏查体完整版本
- 十大医药代表成功经验分享
- 医患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课件
- 消防设施正确使用与操作指南
-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核心组织采集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 养护队组建方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
- 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案卷立卷规范
- 沉降观测记录表(标准版)
- 第十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