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4密 级: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 士 学 位 论 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中国金融监管制度问题研究学科专业:国际贸易作者姓名:赵磊指导教师:姚秉琪完成日期:二0一0年五月V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金融监管问题研究摘要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而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系统安全、稳健、高效运行的一系列制度。今天的金融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金融监管无疑是保障金融安全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第一章,首先完整论述了金融监管的概念,指出了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结构的具体金融监管目标,并阐述了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随后从“公共利益”论、“特殊利益”论、“多元利益”论、“社会选择”论等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从中揭示出金融监管需要与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并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业务分工方式、竞争的激烈程度等等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金融监管方式、方法的变化。目前随着金融监管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金融活动的联动性及风险性增加,各国出现了一定的监管方式趋同。为了应对新出现的问题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出现近似的监管手段和相互融合特点,并出现了联合监管、统一监管、开放性监管的趋势。第三章首先结合我国法律规范、实务操作实际,从丰富金融品种,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扩大业务范围,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收益,另一方面提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实际。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金融监告与业务创新的联系,提出金融监管制度设计的要求:加强前瞻性,鼓励有效金融创新,建立内、外部兼顾的监管模式。第四章,文章从寻租与寻利的制度层面辨析促进寻利与促进寻租的制度特征,进而研究当前我国抑制金融监管寻租的制度存在的缺陷。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使国家、监管者、金融机构三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在此前提下各利益主体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采用的最优策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三者彼此之间的激励冲突。从国家与监管者之间的循环博弈分析得出,国家对于监管者初始的监督态度、对监管者监督惩处力度是决定监管者尽职或是失职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竞争策略博弈模型唯一的纳什均衡结果显示,如果没有有效监管,金融机构将都选择违规经营;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及监管者责、权、利不对称的条件下,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只存在唯一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即监管者不监管,金融机构违规。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出治理金融监管寻租具体的制度改革与创新路径:建立侧重惩罚的激励机制,引入多元的金融监管主体,提高监管透明度,完善行政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促进金融机构严格自律弱化他律。最后,本文就金融危机给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以及危机中后期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和方向,提出我国改变监管框架只是完善金融监管的部分内容,而强化监管者的执行力建设亦是题中应有之意:即我们应该将现有监管政策落实到位。即便是趋近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执行,也只是空谈。关键词:金融监管,寻租,制度ABSTRACTFinanc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a vital tool to provide and secure financial risks. Today financial safety has arrived at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ltitude;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to ensure the financial market in stable.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ept,aim and context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n he provides a general economics explan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financial regulation.In chapter two,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 chang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regime in USA and Japan.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Chinese Practice of mixed oper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quirement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regime design, that is, to reinforce prospective, to encourage effectiv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o set up a regulation mode considered inner and outer situations.For the serious situation that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government, supervisor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best policy of each part conflicts unavoidably if he wants to gain the maximal utility. Game theory tells us attitude and punishment form government decide supervisors choice. The exclusive Nash Equilibrium of competition policy game model explains the fact that: if there is no good supervision, financial institution will break the law. The game has a 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namely supervisor seeks rents with bad institutions.As to the policy commence pa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feasible innovation methods: building up incentive mechanism emphasizing particularly on punishment, multiple financial supervisors form different sectors, better supervising transparency, sound 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promote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engthen autonomy instead of heteronom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combin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disaster with post-disast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eformation, pointing out that supervision frame is only a part of innova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forcement of good policy. We should know perfect policy adds bad execution means nothing.Zhao Lei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Yao BingqiKEYWORDS:financial supervision,rent-seeking,institution目录第一章 引言1第一节 选题原因1(一)理论原因1(二)现实原因2第二节 文献综述3第二章 金融监管概述4第一节 金融监管定义4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目的以及必要性4(一)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化的基本制度保证4(二)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4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4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5第三章 国外金融监管研究8第一节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浅析8(一)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金融监管制度8(二)次贷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监管9(三)美国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10第二节 日本金融监管制度浅析11第三节 国外金融监管对我国的提示12第四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论述13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13第二节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14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14第五章 中国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16第一节 委托-代理的激励冲突16第二节 监管主客体激励冲突17第三节 金融监管利益相关方博弈分析19第四节 监管者成本23第六章 政策建议26第一节 建立侧重惩罚的激励机制26(一)激励机制的基础:保证金融监管部门合理待遇26(二)建立监管者财产申报核查制度26(三)侧重惩罚的激励机制27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29第三节 提高我国监管透明度的制度安排31第四节 促进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33结论35致谢36参考文献37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第一章 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各国金融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在诸多危机原因的分析结论中,重要共识之一就是金融监管体制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相对于欧美各国,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有其特殊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必将更将开放,中国金融要创新更要监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应音量少走弯路,应总结外国金融监管经验,更要吸取他们监管缺失的教训。第一节 选题原因本着“着眼实际情况,探讨现实问题”的态度,我选择“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问题研究”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尝试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为我国金融的稳健运行、健康发展做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希望能为我国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一)理论原因自1929年至1931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供求引导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有时候是滞后的,纯市场导向的生产是盲目的、无限扩大的,最终导致的是供需失衡。另外,市场存在外部性、垄断等问题,这些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对于“市场失灵”这一问题,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理论”,主张政府应当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弥补市场的不足,这一理论一度占主导地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虽然,随着“滞胀”的发生,理论界的新自由主义再度提出政府不应当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也提出了“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等维护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理论。从理论界的这些争论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中,有一点是可以看到的:政府是有必要去干预市场经济的,绝对不干预经济的政府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范围和手段等。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公共管理学还是金融学的理论都认为政府应该对金融业实施监管。这主要都基于“市场失灵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使政府有必要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监管。金融市场的失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需要一种市场以外力量的介入来限制余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第二,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自由竟争往往极大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第三,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那些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是金融机构往往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二)现实原因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变化异常迅猛的时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功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度过了计划商品经济的过渡形态,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标志就是金融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国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迅速提高,金融规模与质量增长迅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金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的作用更加凸显。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先,我国的金融业基础差、问题多,存在历史遗留的系统性风险隐患。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不少潜在问题暴露出来,导致金融风险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风险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可能导致我国相当多的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整个金融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其次,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金融动荡冲击我国金融业的可能性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金融体系结构需要进行变革和调整。同时,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以保障金融业安全运行和金融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成为了函需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金融监管历史相比,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还非常短。在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市场环境、金融企业自身素质等等内外条件方面,均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鱼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在当前金融风险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完备,一些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仍短缺严重;金融监管缺少标准化、系统化的操作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尚未形成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机制还不健全,监管行为仍不规范: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等。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成为一个既非常紧迫而又意义重大的现实课题。它不仅是关系中国金融经济稳定与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关系到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顺利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问题。第二节 文献综述目前国内有不少关于金融监管的文献,内容涵盖金融监管领域的不同方面,包括(l)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如金融监管论(梁宝柱,1999)、金融制度学探索(范恒森,2000)。(2)对监管体制的宏观研究。王华庆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谢伏瞻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周道许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谢平等的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等。(3)中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和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比较(孟龙,1995)、日本金融监管的演化(童适平,1999)、现代金融有效监管的国际比较(田应奎,2000)等。(4)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具体问题的研究。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陈建华,2002)、金融监管热点问题研究(刘崇明,2002)等。还有大量论文对金融监管从不同角度做各有侧重的论述。从国外已有的相关金融监管研究文献来看,约翰.伊特韦尔和艾斯.泰勒所著的全球金融风险监管尤其值得关注。作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近20年来频频出现的国际范围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否与国际金融体系有关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运用制度比较学的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了全球金融风险的背景、性质和缘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提出了监管的重要性,并透彻分析论证了缓解、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及加强金融监管的策略和方案。此外,威廉.鲍摩尔的福利经济学与国家理论(第二版)一书从外部性的角度提出监管的必要性;简.特尼森的金融全球化向监管提出的挑战论述了近来争论的焦点一监管者的角色,介绍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变化。第二章 金融监管概述第一节 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是管制的一种,参与者是监管当局、金融产品消费者和金融企业。其可定义为:金融监管是由金融监管当局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金融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目的以及必要性(一)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化的基本制度保证转换金融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进程。市场经济在传统计划体制行政管理的框架之外运行,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来彻底取代旧体制的行政约束和覆盖于整个市场,市场就会陷入无政府竞争的混乱状态。金融业是一个高比例负债经营的行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很多金融机构又发展了互相的债权债务关系,个别的机构破产,往往牵连一大片,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配合强制性的手段,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和整个金融业的行为转变,克服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对内、对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二)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部分是由于金融市场交易者的不正当运营及违规违法行为引起金融动荡,但更多的是由于金融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而引起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充分证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集中于下述四个方面:(1)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特性。(2)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3)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4)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按金融监管的范畴划分为金融行政监管和金融业务监管。金融行政监管是对类金融机构的设立、撤并、升格、降格、更名、迁址、法人资格审查、证章牌照管理、业务范围界定、资金年审等的监管;金融业务监管是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结算、信贷规模、资产负债比例、现金、信贷资产质量、经营风险、账户开立、银行业务咨询、存款准备金等的管理、监测和检查。按金融监管的性质可划分为合规性金融监管与风险性金融监管。合规性金融监管是指金融机构的审批、信贷资金管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监管、结算纪律监管证章牌照真实性检验等风险性金融监管是指检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风险性、经营效益性等。按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看分为市场准入监管、金融风险监管、金融业务监管和市场对出监管。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第一公共利益论。其认为监管是一种降低或清除市场失灵的手段。公共利益论源于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当时人们迫切要求政府通过金融监管来改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低效率和不稳定状态,并恢复公众对全国存款机构和货币的信心。该理论的要点是:现代经济社会并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能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为此,市场参与者就会要求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介入经济过程,通过实施管制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利益论认为管制有利于整个社会,而管制成本却由社会的极小部分承担。该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福利减去政府管制成本大于整个社会福利送去破产损失。公共利益论为大萧条时期实施广泛的管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公共利益论提出管制是一种减低或消除市场缺陷相联系的代价的手段。这一理论假定市场缺陷可能发生三种情况: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最终形成。市场本身存在一个导论: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是市场竞争往往导致积累和集中,垄断,从而抑制竞争,妨碍效率的提高。因此反对垄断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般说来,某些公用事业部门(如电、煤气、自来水、通讯等)具有很强的由其技术决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极易构成加入壁垒和自然垄断。赋予这些部门或行业内的特定企业以垄断的供给权,有政策上的合理性。但为了价格歧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良现象,就必须以对这些企业实行价格管理,使其定价维持在社会平均成本的水平。(二)外部效应这是指某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不以市场为媒介对其他经济上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是正的,即经济主体在市场上无需支付代价而受益,如河流上游植树造林给下游居民带来好处等;也不可能是负的,即外部其他人受损却得不到补偿。它是“某一经济主体不支付代价而提高另经济主体的支出”,如环境污染等。外部效应最重要的后果是它对资源配置产生的不得影响。约瑟夫斯蒂格利兹说:“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为消除外部效应,从理论是说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磋商和谈判来解决。如科斯在其著名沦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不存在交易成本,则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效应所引起的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实际上私人交易(协商谈判)需要花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的存在阻碍外部效应的消除。因此更符合更改和现实的选择就是政府管制。但由于管制同样需付出成本,因此政府消除外部负效应的唯一理由在于,这消除一种外部效应所需的管制成本,不仅小于私人之间所需的交易成本,而且小于管制之后所获得的社会收益。(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有信息优劣的差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凝聚在价格中。但实际上,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信息不完全既有可能是信息供应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有人通过控制信息来源隐瞒事实真相、掩盖事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的信息造成的。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不完全信息。一是信息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不稳定。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选择投资项目和监督借款者的资金使用情况。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也能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然而,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通常只具有不完全的信息,因此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监督是薄弱的。二是不完全信息导致金融市场低效率和不完全竞争,既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造成交易的疑虑心态,降低金融市场交易量,又会因不完全竞争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并导致其他福利损失。为纠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的管制活动非常必要,如对广告的强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对内幕交易的制约,以及加强对信息通信产业和金融、证券、保险业等方面的管制。总之,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它突出地表现为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不仅增加交易成木,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有碍于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这就为政府价制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实际上现代社会绝无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一种混合经济,国家和市场在促进发展中相互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生作用。第二特殊利益论。特殊利益论的始作俑者是斯蒂格勒、贝茨曼。在此基础卜他们又提出了多元利益论。这些理论认为政府管制仅仅保护主宰了管制机关的一个或几个特殊集团的利益,对整个社会并无助益。因为政府官员是在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帮助下当选的,当选后当然要予以回报。特殊利益集团,特别是财力雄厚、有能力帮助政治家当选的大企业集团,得到的回报就多。政府管制表面上是为了公共利益,实际上成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这样的政府是为特殊利益集团所“俘虏的政府”。另外,该理论还认为,管制造成的巨额成本,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第三追逐论。由于公共利益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特别是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产生了监管有利于被监管者的观点,如在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部门(电力、铁路等)监管对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导致了追逐论的产生。追逐论认为,公共利益理论是天真的,会产生理论上的误导,因为管制为被管制者留有“猫鼠追逐”的余地。最初被管制者可能反对管制,但熟悉了立法和行政程序时,他们就试图影响管理者通过法规或利用行政机器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收入。追逐论还认为,管制的目的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既然被管制者可以通过疏通的办法使管制者为他们增加福利,那么,监管最终是有利于被监管者的。因此,追逐论呼吁放弃政府管制。追逐论者只看到管制具有为被管制者利用的可能性和管制目标未必是保护消费者的问题,忽视了社会及公众确实从某些保护消费者一类管制中得到好处的事实。第四管制新论。斯蒂格勒1971年发展了管制存在的供求理论来解释管制。他认为,什么地方出现管制,就意味着那里就有着对管制的需求。斯蒂格勒的理论被认为是管制新论。管制新论承认,在某些情况下,管制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获利。管制不仅是为被管制者主宰的,也会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利用,任何集团都可能是利益竞争中的胜者。至于谁是胜者,取决于不存在管制时对谁更生死枚关,取决于政治实力和市场余额的分配利润和消费余额的分配。斯蒂格勒和贝茨曼把管制看作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商品。被买卖的商品是向社会其他人财富征税权利。管制是那些想要获得利益的人所需要的。例如,生产者可能需要管制去限制那些通过疏通的办法获取利益的竞争,消费者需要去限制那些伪劣产品和劣质服务,政治家和官僚提供管制则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竞选捐助、选票和办公津贴。按照他们的理论,管制是各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管制对少数生产者所得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多数消费者的利益影响较小。因此,管制对生产者的影响是突出的。关于管制的公共利益,管制新论认为:管制当局具有过度管制以回避个人责任的动机。卢埃林于1987年提出:管制永远不会为降低消费价格,相反,总是为某种违约而实行管制。结果,任何来自于管制的好处都被有关费用的增加所抵消。某些作者如凯恩(Kane)和金(King)呼吁管制机构间的竞争以避免过度管制。然而,管制者之间的竞争又会导致漫不经心的竞争。因为假如管制太严厉,被管制者可能被赶走。管制者所受到的压力可能最终引导他们降低其所追求的管制标准。第三章 国外金融监管研究第一节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浅析(一)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金融监管制度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监管模式为银行业的监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行业的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美国各州和联邦分别对在州和联邦注册的银行进行监管,注册地成为界定银行监管部门的主要依据。对于在联邦注册的银行,其监管机构主要包括4个,即联邦检查委员会(FFIEC)、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财政部下属的通货监理署(OCC)。通货监理署(OCC)对非联邦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进行监管,其主要运行不是依靠财政资金,而是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如通过支付服务和收取监管对象费用获得收入。联邦储备体系(FED)对其会员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主要是利用会员银行的资本金提供贷款获取利息,并从银行间大额支付及零售支付服务中收取费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开始实行存款保险,在美的所有银行都要参加存款保险,在银行出现破产或危机时,存款之和小于一定限额的存款人都可以得到全额赔付。对于在各州注册的银行,则由各州的银行厅监管。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及其庞大和复杂,并主要是基于历次金融危机的推动而逐步形成。对于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及期货业的监管,分别由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 E C)、联邦保险署(SIC)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FC)负责。其中,保护投资者利益成为SEC对证券业监管的主要目标,因此它并不管理证券经营机构的具体业务,也不管理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只要求投资银行、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提供连续的年度财务报告,监督其信息披露,并且只监管证券经纪业务,而对于其投行业务,监管却非常宽松。对于飞速发展的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SEC仅掌握部分自愿登记的对冲基金情况,对于大多数以私人公司形式设立的对冲基金则毫无办法。而美联储(FED)也只能基于稳定金融体系的考虑,要求对冲基金的交易对手方如银行等提供相应的数据。对于国会一再试图监管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的做法,FED内部中立的10人专家委员会在2007年6月最新的一次内部听证会上却不予以支持,至今仍无任何专门监管此类基金的法规。不仅如此,目前全球金融监管当局有关对冲基金的监管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美国2007年修订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加强了对有政府背景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审查力度,并明确了由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交易进行审查。对于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以及吉利美(Ginnie Mae)等住房类金融机构,则通常由联邦住房监督署(OFHEO)实施监管,包括要求、批准、监督两房等机构的运作,并且在出现资本不足倾向下执行必要的补救方案。次贷危机爆发前,对“两房”以及吉利美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为:资产2.5%+表外资产(包括担保资产和资产证券化产品)0.45%。从这里可看出,美国监管部门对住房类的资本金要求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于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P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1975年,SEC在监管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时,定义了所谓的NRSPO制度。1997年,SEC对NPSRO制度加以改进,并确定了如下3条基本原则:一是申请机构必须采取公开发布的公式对金融工具的信用价值进行评级;二是申请机构必须遵照1940年的投资顾问法注册为投资顾问;三是SEC负责根据NRSPO资质并对其进行监管。2002年,在安然、世通丑闻后,SEC对NRSRO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发布了一些禁令,如禁止要求评级客户购买附加服务作为评级服务的前提,禁止反托拉斯法的行为,禁止诱导、强制进行主动评级的行为(如寄送主动评级账单,寄送费用表以及“奖励性”报酬告知客户评级级别可能通过与之的合作而得到提高)等。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由于涉及公众利益,对其监管也存在必要性。美国在安然事件爆发后,已经通过SEC、行业协会等监管主体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二)次贷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监管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从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看,美国这次金融监管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以监视系统性风险,同时促进跨部门合作;强化美联储权力,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对金融企业设立更严格的资本金和其他标准,大型、关联性强的企业将被设置更高标准,成立全国银行监管机构,以监管所有拥有联邦执照的银行;撤销储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导致监管漏洞的机构,避免部分吸储机构借此规避监管;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资本机构需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强化对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创设和发行方需在相关信贷证券化产品中承担一定风险责任;全面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赋予美联储监督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权力。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损害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损害;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产品及服务强化监管,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提高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行业标准,促进公平竞争。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建立新机制,使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处理发生危机并可能带来系统风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美联储在向企业提供紧急金融救援前需获得财政部许可。建立国际监管标准,促进国际合作改革企业资本框架,强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对跨国企业加强合作监管,并且强化国际危机应对能力。(三)美国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很多的启示。我们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前车之鉴,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预防,尤其是要防范房地产风险,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保持金融稳定。当前,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关注: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制度改革,使资金定价和货币定价机制得以理顺。资金和货币定价机制的不理顺,很难保证我国金融体系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这虽然使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一个不错的存贷利差,增加银行的经营效益,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也无法培育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国汇率制度也亟待变革,货币定价机制应更为市场化,改变当前单边的人民币升值模式,由单边升值改革成为双边浮动,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国际投机客的肆意投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资金和外汇业务的发展。通过资金和货币定价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降低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要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这其中包括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社会化信用评估体系、中小企业社会抵押、担保体系。次贷危机中,信贷评级机构承担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为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信用评级体系是债券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应该借此机会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增强国内信用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能力。同时,我国还应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抵押、担保体系,这样将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也有利于解决目前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要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运营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并且完善有关金融创新的监管体制。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同时,也还要加强金融创新能力。但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我国金融创新应朝着提升金融体系整体运营效率的方向努力,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否则金融创新不仅没有降低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反而增加了其系统性风险。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有关监管机制的放松如逐步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国际化等。各国的经验表明,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和货币的国际化等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也将大大增加其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监管机制,如不断放松外汇管制,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断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节 日本金融监管制度浅析日本金融监管具有强烈的政府干预特色。日本金融监管当局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吸收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银行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银行监管法律体制。日本主要的银行监管法规是1981年日本普通银行法、日本银行法,该法对银行业务范围、财务监督、经营管理、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1998年日本政府顺应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全面修改日本银行法,通过了新日本银行法,加强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此外,一些银行部门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监管模式上日本实行“单线多头”式监管。“单线”是指对金融业的监管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这一级,“多头”是指在中央这一级政府有多个机构负责对金融业的监管。长期以来,大藏省一直是日本金融事务的主管机关,对银行业的监管也主要由大藏省负责。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行政上接受大藏省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也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责,形成了由大藏省和日本银行共同负责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的模式。大藏省监督的重点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依据银行法以及相关法规、制度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日本银行只对在日本银行开设往来帐户或需在日本银行取得贷款的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其监督的重点是从经营风险和资产状况角度,通过对其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业经营的安全性、相互竞争的平等性,使银行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保持一致。1998年,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体系计划厅从大藏省分离出来,成立了综合性的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日本金融监督厅,到2001年,日本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金融监督厅为核心,独立的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共同参与,地方财务局等受托监管的监管框架。实行“单线多头”监管模式的国家大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不同发展层次的市场经济和议会政治结构导致了比较分散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反映在日本的银行监管体制中,就形成了“单线多头”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集中统一的监管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形成各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一个不善合作与立法不健全的国家中,这种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同时这种模式也同样面临“双线多头”监管模式类似的问题,如监管职责划分不清,重复监管等。第三节 国外金融监管对我国的提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混业监管体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形成一种全球化的趋势。1999年5月,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日本、韩国、挪威、新加坡、瑞典和英国的代表,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了第一次“统一监管机构俱乐部”国际会议,研究混业金融监管体制的优势。随后,德国、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加入进来。至今,除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混业监管体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混业监管模式,如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金融混业监管这一趋势的出现,同理论界对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世界金融运行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正是为了适应金融运行格局的变化。总之,正是金融业出现了上述种种发展趋势、金融运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各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在保持金融业稳定和提高金融业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开始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革。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总趋势就是由分业监管体制转向混业监管体制。但这种变革不是机械的,各国要结合本国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寻求最适合本国金融业发展的监管模式,即使在混业监管模式下,具体监管体制框架的搭建也是多元化的,不切实际地盲目跟风是不可取的。第四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论述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过程是与经济体制紧密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金融监管体制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机构(虽然在这期间分设过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几家专业银行,但几起几落,其发挥的作用不大),既是企业,又是国家机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监管,人民银行在更多的时候充当着国家财政的“出纳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金融体系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恢复或成立。此时的人民银行是兼有商业银行职能和中央银行职能的复合型机构,其内部没有设立专门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部门,金融监管处于一个非常弱化的状态,更多监管要求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实现的。19841992年:金融监管体制的过渡时期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将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的地位加以明确,并赋予人民银行以金融稽核的职能。人们银行内部设立了金融监管司和业务稽核司,对金融机构行使监管职责。直到1991年,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制已基本形成。但由于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监管手段仍以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性、指令性手段为主,监管效果很不理想。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监管机构的监管乏力,出现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大幅度下滑、信托公司违规经营严重、社会上非法集资盛行等现象,并最终导致1992年下半年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率连年居高不下,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出现局部的金融风险。19922003年: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确立与完善1992年8月,为规范证券市场、打击投机行为,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证券业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这也是人民银行以外成立的第一家金融监管机构。此后,银行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先后成立多家股份制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屋购买税费筹划与法律服务合同
- 2025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与风险评估委托协议模板
- 2025版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岗位续聘合同
- 2025版数字图书授权销售合同范本细则
- 2025版碎石产品绿色环保认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池塘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及推广合同
- 2025东莞离婚协议书范本: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与保险理赔合同
- 2025年汽车运输车辆维修保养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人员劳动合同及安全责任书
- 2025年度汽车抵押经营性借款合同
- GB/T 10433-2024紧固件电弧螺柱焊用螺柱和瓷环
- 数学家华罗庚课件
- 中考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教学)课件26张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全集
- 完整版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完整题库及答案(夺冠系列)
-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数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分班考试数学试题
-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教材(中学也可用)
- 自来水厂处理工艺流程图
- 物流管理就业能力展示
- 宿管老师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