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铝硅活塞环槽电子束表面改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p 3 8 8 西南交通大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的研究和应 用情况以及发动机活塞环槽所采用的各种提高耐磨性能的手 段,研究了铝硅合金( 主要是z l l 0 9 ) 的电子束快速重熔和合 金化改性处理的工艺方法,测试了不同改性层的表面硬度、 自身和界面的剪切强度、抗压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利用光学 显微镜对电子束重熔和合金化改性层的微观组织进行了金相 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金化后的改性层进行了相结构分 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合金化改性层的成分分布分析。在 此基础上,讨论了电子束重熔共晶铝硅合金形成亚共晶组织 的原因,以及固溶和弥散强化重熔层的特点:电子束合金化 处理保留了电子柬重熔的特点,并且增加了新生成的第二相 强化的效果。并说明了合金成分增加到一定量( 1 5 左右) 将形成网状骨骼,超过2 0 后新生相网状骨骼将对合金化层 的综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如硬度增加、改性层变脆,并极 易形成裂纹等。最后着重对电子束改性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 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对比了电子束重熔层、二种台金化层及 高镍铸铁耐磨性能,分析了摩擦负荷与磨损量,摩擦负荷与 摩擦力矩的关系,提出了临界磨损负荷p 。的概念,并对影响 电子束改性层的耐磨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束重熔电子束合金化铝硅合金耐磨性能 临界磨损负荷 a b s t r a c t 疆鬻燮遥大学磷士论文 - h - _ _ w m 一- _ a b 黟啊认c t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a n da p p l i a n c e so f d 。c 缸o 娃b e a ms u r f a c et r e a t m e n t ( e b s t ) a n dt h ew a y so f i n c r e a s i n gw e a rr e s i s t a n c ep r o p e r t i e sa b o u tm o t o rp i s t o nr i n gp i t , s t u d i e d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e b s z 确愆hi sa p p l i e de b s to f r e m e l t i n ga n da l l o y i n ga 1 - s i a l l o y ( m a i n l yz l l 0 9 ) t h e m 意a s u 端拄l e 矬重w a sm a d ef o rt h es u r f a c eh a r d n e s s , s h e a r ,s t r e n g t h , u l t i m a t ec o m p r e s s i o ns t r e n g t ha n df a t i g u es t r e n g t h f o rt h e d i f f e r e n te b s tl a y e r s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so fe b s tl a y e r sa r c a n a l y z e d a n dt a k e nb yu s i n go p t i c a lm i c r o s c o p e ,p h a s e s w a c t a r e s8 糟d o n eb yu s i n gt r a n s m i s s i o n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s c o p e ( t e m ) h e m e m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a l l o y i n g s u r f a c em a t e r i a l si s d o n eb yu f i n gs w e e p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s c o p e ( s e m ) o nt h eb a s i s o f t h o s e ,t h er e a s o nt h a te l e c t r o nb e a mr e m e l t i n go f e u t e c t i ca i - s i a l l o yf o r m e dh y t x 旧u t e e t i c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糟d i s c u s s e d 。e b r e m e l t i n go f a i - s ia l l o yf o r m e dal a y e rw i t haf i n eg r a i ns i z e e x t e n d e ds o l i ds o l u b i l i t y , e l e c t r o nb e a ma l l o y i n go fa 1 - s i a b s l l u 屺叮 西南交通大学硪士论文 a l l o yy i e l dt h e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c o m p o u n d si n a d d i t i o nt o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e br e m e l t i n g i ti sc o m p l a i n e dt h a tt h ea l l o y i n g e l e m e n t sa d d i n gu pt o15 w i l lf o r mn e t w o r ks t r u c t u r e s , i fo v e r 2 0 i ti sd i s a d v a n t a g e o u sf o rt h ep r o p e r t i e so fa l l o y i n gl a y e r s , s u c ha si m p r o v i n gh a r d n e s s ,b r i t t l el a y e r s ,a n df o r m i n gc r a c k e a s ya n ds oo n a f t e ra l l ,w c a rr e s i s t a n c eo fe l e c t r o nb e a m t r e a t m e n tl a y e ra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c o m p a r e dw i t he br e m e l t i n g l a y e ga n dt w ok i n d so fe b a l l o y i n gl a y e r s , a n dc o s th i g h n i c k e la l l o yi r o n r e l a t i o no ff r i c t i o nl o a dw i t h w e a ra n d f r i c t i o nl o a dw i t hf r i c t i o nt o r q u ea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c o n c e p to f c f i t i c a lw e a rl o a d p ri sp r o p o s e d ,t h ee l e m e n t st h a te f f e c tt h e w e a rr e s i s t a n c eo fe b s tl a y e r sa r ea n a l y z e da l s o k e y w o r d趟s ie u t e e f i ca l l o y e l e c t r o nb e a mr e m e l t i n gt r e a t m e n t ( e b r t ) e l e c t r o nb e a ma l l o y i n gt r e a t m e n t ( e b a t ) w e a rr e s i s t a n c e c r i t i c a lw e a rl o a d 2 第一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1 高能电子柬表面改性技术概述 1 1 1 高能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人类利用与开发能源的历 史。从史前的简单利用机械能、火、风等能源形式,到工业革 命开始时蒸气机的出现,而现代工业完全是建立在电力工业基 础之上的,而人类对于高能束流的认识历史相对较短,高能电 子柬e 1 9 5 8 年,开始进入世界技术行列 2 。这种新形式的能源 开始用于焊接、钻孔和切割,后来才开始用于表面改性处理。 表面改性技术是表面工程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材料科 学与工程发展的产物。为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使机械设 备的零部件能在极端的工况下工作,对零部件的表面性能提出 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促进了近几十年表面技术的迅速发展,采 用现代表面技术可赋于材料表面以特殊的成份、组织结构和性 能,使零件的表面具有耐蘑、耐蚀和丽寸两温等优异的性能,大 大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此外,有些表面技术还 能用于零件的修复。表面技术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材 料表面形成一特殊成份,组织结构和性能的覆盖层如沉积、电 镀、喷涂等;第二类是材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如热处理、化学 热处理、离子注入、高能束热处理、熔凝和合金化处理等 1 ,1 9 。 自一九七o 年首先应用高能电子束热处理这一技术时,电 子束在高频率条件下,根据l i s s a j o u s 曲线扫描工件的表面产生 了l i s s a b u s 曲线式表面硬化层 1 4 ,随后电子束作为表面技术 的手段在近二十几年里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a 电子束表面处理技术分类如图卜l 。根据发射到金属材料上聚焦 电子柬不同的能力密度,可实现只使金属材料表面被加热,作 表面固态处理( n d e b t ) ,也可使金属材料熔化一定深度,实现 表面熔化处理( 甚1 1 e b f t ) ,后者还可以添加不同的合金成份, 以满足既耐腐改,又有足够的韧性和塑性等综合技术需求 1 5 。 第荦 蘸南变通大学硕士论交 网1 1 电子京表随处理分类 电子束热处理即电子柬表面相交处理,又旅;举埂处理:茁 空气中能波淬硬的某些金慝材料,如含族量大于0 4 5 的锕r 氐合金钢,具有共晶反应区的铝硅,铁碳( 铬、铝、钨、 钒) ,镍硼等合金,和具育靓晶反应的铝钛,铝铬,铝铁,锅 锰,锱硅镣等合金均可采淆电子柬船热淬硬:1 5 j 。电子束加热 速度鞍快,淬火温度比常撬热处理要裔些,冷去g 速度也裰快, 因为跫叁冷淬火,所以表萄硬度磁常烂热处淫离,晶粒也纲 小。患孑寐热处理钢铁材斟,湿度越过据变点,秘霹表面发生 马氏体相变改善材科表亟硬度韧澍黪提性能。表踅产生的残余 应力改善了材料的疲劳性旋,但研究表明它并不能提高村斟的 耐腐改特性,这种处理最终表面光洁度较好,变形也很小 f l ( ) ,1 6 1 9 ,2 2 ,3 7 ,3 9 j 。自动变速离合器凸轮( 材料s a e s 0 6 0 ) 在表面八处进行蜀部淬火,淬硬疆为1 5 m m ,硬度为h r c 5 8 ,减 少了一般感应淬火籍的校正操作( 1 4 。仅德国采籍电子束稻交 硬化各穰不溺类型的零件1 8 0 多种,年处理t 0 0 万件以上,文献 1 3 裹2 ,列出了电孑柬热处理零件 | 莓况,文献 3 8 对热作工具 钢电子京处理参数、硬化屡深度及表垂粗糙度等作了较详缨的 第一章两南变通大擎硕士论文 论述。 逛子柬表面热处理的能量密度可低于1 0 3 瓦厘米2 ,在处理 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熔化,而电子束寝面快速熔化凝圈处理的 电子柬能量密度为l o 1 0 。瓦匿米: 1 5 。这种裘面熔化处理是 乖j 用商能电子菜菠表面薄痿i 0 1 0 0 u m 快速熔仡,然后通过母材 自身导热以稷离酶冷却遽凄跌液稻凝滔,遥过改变材料衰蟊镌 曼微组织稻糖结梭,在裹瑟形残嚣晶檩,余稳襁,高度过键秘耀及 汲细的曼徽组织。这转工艺技术在有些文献中数之为玻璃化, 上釉,或微晶化工艺。与传统制造金属玻璃的快速凝固技术枢 比,黼畿电子柬表面快速熔化凝固产生了更高的冷却速度,可 达到l o ? j k ,7 s ,比佟统方法的冷却速度高几个数登级,显著扩大 了可获得菲潞态的材料范围。中科院沈阳金褡研究所对t 0 4 铁合 金静电子菜表酹快速熔凝处建,当扫播速度达至1 5 3 5 m 7 s 时,熔 谶屡的冷却速发达到9 1 0 1 u s ,蕾次获得? 5 t 0 0 n m 晶屡,其 要微疆瘦童离达疆、1 0 5 0 ,为母材的2 7 磐1 3 “。麓文献:3 4 :焉激 光束快遽熔凝处理t c 4 钛台金,熔凝层衰蘑显微硬度达型 h v 9 0 0 ,坦研究结染表明是在表面崖氮化形成t i n 和t i :n 膜硬化 的结渠。当然利用电子柬熔化处理,被处理和熔化层深度不葡 限予薄威如0 1 8 m m ,也能显著改善金属材料表面j f 寸近的性 能,提高材辩的综合性能。文献 t 5 对一些材辩在电子柬熔化 处遴提高综合性能上给了些黼表数据。文献:5 j 专f - 】论述了铸铁 表蕾在空气中采瑁宅子柬重熔淬火。文献e 4 4 对高速钢的电子 束恢蘧熔凝处璎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较纲致的研究。另羚,瞧 子衷焊缝结构与性能的变化为电子束熔凝提镞了许多思路芋丑应 用实铡:l ? ,1 8 ,0 0 ,2 6 ,4 0 j 。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是利用高能电子束将一些元素熔入到基 体表层金属内部,从而改变金属表面层的成份。当熔入元素的 含量越过了它的基体金属中的溶熊度盾,即能形成独立的新稻 通常为化合物) ,饺基体金属表面麓的组织结构和性毹发生 根本的交滗,达到对材料表瑟改性盼鼙的,使末孝料表屡具有耐 瘸缓,耐高湿氧纪嵇耐磨损等特殊性熊。这工艺技术级处予 研究发展险段,普遍认为在表瑟改性上发展潜力较大,因为这 第一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一工艺中冶金过程是在极高的速度加热,极高速度冷却下进 行,其规律有别于常规合金化。电子束合金化处理模具钢 a i s i h l 3 钢表面,其硬度和回火抗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 。对时 效l m l 3 的镍合金化及硅合金化,硬度与耐磨性能都有预期改善 4 。机电部北京机电研究所进行了电子束表面合金化的组织与 性能研究及n ic rw t ic o 等元素在4 5 # 钢中合金化的作用 1 1 。 与传统工艺相比,高能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具有如下特 点: 1 ) 电子束可把功率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功率密度比传统 工艺高3 4 个数量级,工件与电子束之间直接碰撞传送能量, 加热速度极快,能量利用率很高。由于快速加热和冷却而生成 各种非平衡显微组织,如扩展固熔体,介稳晶体相和非晶体金 属玻璃等。 2 )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补充了传统工艺的不足,能用于处理各 种传统方法很难或不可能处理的复杂零件,且技术经济效益 好。例如,处理大型船舶发动机缸盖,寿命提高2 3 倍,经济 效益很好。 3 ) 工艺范围广,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包括表面相变处理,快速 熔凝和玻璃化,表面合金化,电子束覆层等,此外,电子柬蒸 镀、溅射也应属于电子柬改性范围。其中有些技术已进入实用 阶段,而有些处于研究阶段。 4 ) 技术性能好,与传统工艺相比,表面相变硬化工艺中,不需 淬火介质,能发生自淬火,工件处于真空保护状态( 非真空电 子束处理例外) ,几乎不发生气体污染,处理时间短( 与工件 大小有关) ,硬度较高( 约比感应硬化高2 3 h r c ,硬化深度可 从0 2 2 5 m m ,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可细化显微组织,工件 形变小,热影响区小,节能,清洁,工艺灵活,易于计算机精 确控制,易实现自动化,可靠性高,再现性好,易于用到柔性 制造系统中,在表面合金化工艺中,能以低廉的方式在金属基 体表面制造耐磨,耐腐蚀合金,显著节约贵重金属等。 第一常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1 1 2 锈会金菇麓束流表面改性国内外研究情况 在g - a i s i 。合金的基体上,添嬲铁箔,镍籀( 或类氏体不锈 钢箔) ,经电子豪熔化处理后,可显著提熹铝合金表薤挽滑动 摩擦性能或耐蚀性能。添加到基体上的箔层,如用箔板,则采 用般定位焊方法,预先把箔板固定在基体上。箔厚约为熔化 层深度的1 1 0 1 2 0 。也可用电沉积法把膜层沉积到基体上, 膜厚约2 5 u m 。簿度为0 3 5 m m 的铁箔熔至u g a i s i ;。铝纂体上,熔深 挎5 m m ,则接近表面处的硬度可达h v 4 0 0 ,簿度为2 5 微米豹奄沉 积镍膜熔耗到g - a i s i 。铝基体上,熔深为0 4 m 臻,在离表蚕约i 3 熔深处麴平均硬度可达h v 2 0 0 1 5 。p e t r o v 进行了锯合金电子束 重熔与合金化凝究,所班究的铝合金为a i s i l 8 c u n i m g ( 1 8 2 0 s i ,1 1 5 c u ,o 4 0 6 m g ,l i 5 n i ) 。将成份为2 2 c r , 2 n i ,7 6 f e 合金粉末等离子喷涂在销合金试样表面,厚度超过 i m m ,并利用电子束熔化喷涂层:爵合金熔入基体获得硬化层 2 7 。图1 2 最2 5 0 热处理铝基体,重熔屡及合金纯层的显微 磋度的变化。类敝情况,文献 6 以a i s i 共晶合金淹醑究对 象,其他学裁纷鸯1 0 5 7 s i ,5 ? c 鞋, 1 8 , 缩短率远远大于延伸率。说明电子柬重熔性能得到显著提 高,四组试样都是沿4 5 。切线方向破坏,如图3 - 2 ,与铸铁抗 压破坏形式类似。 3 1 4 抗疲劳试验 疲劳试验结果见表3 - 6 。所有试样疲劳裂纹扩展至断裂形 表3 6 试样组号最大载负n最小载荷n断裂周次平均值 1 |废 a 中27 0 0 08 0 04 3 6 04 5 6 0 3 7 0 0 08 0 04 7 6 0 l7 0 0 04 0 07 6 5 0 a 上27 0 0 04 0 08 1 7 08 4 6 3 37 0 0 04 0 09 5 7 0 l7 0 0 07 0 03 9 0 b 中26 0 0 06 0 04 1 4 04 3 3 7 36 2 0 06 0 0 。8 4 8 0 16 0 0 03 0 08 2 4 0 b 上26 0 0 0 3 0 01 5 4 06 1 4 7 36 0 0 03 0 08 6 6 0 17 0 0 07 0 03 0 5 4 6 c 中 、 27 0 0 06 0 01 4 6 3 02 7 0 4 7 37 0 0 06 0 0 3 5 9 7 0 16 4 0 03 0 01 7 0 6 0 c 上26 2 0 03 0 01 7 1 1 02 3 0 7 7 36 4 0 0 : 3 0 0 t 3 5 0 6 0 注:1 ) :重熔层b :c r 2 5 n i 2 0 + c u 合金化c :c r l 8 n i g + c u 台金化 2 ) 中指重熔层居试样中间,其余类推 3 ) 所有试样断裂始于铝合金基体。再延伸至改性层。铝基体与改性层 界面未裂。 第三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式几乎一样,都是从铝合金基体上开始形成裂纹,沿中间垂 直于改性层的方向扩展至改性层,直至试样疲劳断裂,基体 与改性层界面没有形成可见裂纹,说明在试验负载条件下, 改性层抗疲劳裂纹性能较好。一 3 2 铝硅合金电子束重熔的组织特征及强化机理分析 3 2 1 铝硅合金电子束重熔的组织特征 铝硅合金相图( 图 卜9 ) 可以看出共晶成 分为含硅1 1 7 ,而 z l l 0 9 和l d ll 都处在共 晶成分范围,其组织 应该为金属a l 和非金 属硅的共晶组织。从 图3 3 显微组织看, 共晶组织占住了绝大 部分,但也析出了局 部的初晶硅,反映出 过共晶组织的特点, 对比z l l 0 9 和l d l1 两 种不同工艺韵组织, z l l 0 9 树枝状结晶很 明显,而l d l l 经过锻 造加工的破碎作用, 枝晶被打断,而初晶 硅也被手垡坠导织相图3 3 合金显微组织v d - 7 1 it 、z 。l 1 0 9 要均匀。 ” 经过电子束重熔( 快速熔化凝固) 处理,如图3 - 4 ,熔化 区的组织比处理前细化了几十倍,显微形态也变成了铝硅共 晶体包围着铝基a 固溶体树枝晶的亚共晶组织。从显微组织 分析d 相所占体积约5 0 左右,而根据杠杆定律计算共晶成 分组织的q 相体积应约为9 0 左右,是一种连续的基体相 ( 图3 - 4 a ) 。 第三章西南交姐大学磺士论文 3 2 2 共晶铝硅合金电子束重熔后形成亚共晶组织的原因 从金属材料热力学观 点看,在缓慢冷却条件下, 共晶成分液态合金中结晶 出两种成分与液相完全不 同的a 相和1 3 相时需要组 元原子的扩散过程能充分 进行,才得到平衡组织。 而实际的缝晶过程结晶时 冷却速度舔l j :较大,1 原子 的扩散过程不能充分进行。 结晶后的组织将与平衡组 织有很大差异,而在不平 衡条件下结晶。由于冷却 速度较快,过冷至共晶温 度以下,则液相对a 相的 饱和极限沿a e 延长线变化。 而液相对b 相的饱和极限 则沿b e 延长线变化,如图 3 - 5 2 1 。假如合金成分 靠近共晶成分,合金过冷 至温度t 。时才开始结晶, 即合金过冷到影线区才开 始结晶,纰耐液体合金中 同时饱和着a 。弱溶体 因此两者将周对绻瀑藏: 体合金将全帮转变为共晶 组织( d + b ) 。所有非 共晶成分的合金如过冷至 影线区才开始结晶,都将 得到这种非共晶成分的共 晶组织,亦即伪共晶组织, 图3 - 4 电子束重熔显微组织 置:, 圈3 - 5 伪共最示意图 图中影线区称为伪共晶区。但是 3 2 第三章西膏变逼大学硪士论文 这种只从热力学角度来考虑铝硅共晶生长的情况却不适用, 而必须从共晶生长动力学的角度考虑。 二元共晶相图中的伪共晶区的形状与a 、b 两相的结晶 速度有关。q 、b 相的结晶速度除与本身的长大速度有关 外还与共晶点的位置有关。 如果共晶点的位置靠近a 相区,则a 相的成分与共晶成 分的差别比b 相小通过扩散, 使液相成分达到n 相的成分 要比达到1 3 相的成分更容易 因此。在液相中d 楣的绪 晶速度将大予b 相,如果a 相本身的长大速度也比较快, 则n 相将优先生长。成为共 晶的初生相。这样。即使是 共晶成分的合金也不能全部 得到共晶组织,在相图中, 伪共晶区就应该偏向b 相, 如霭争6 ( & ) jj 舞黉唠赫点靠 近a 相但乜相本身的长大 速度较小。则伪共晶区将大 体与共晶点对称,如图3 - 6 ( b ) , 作为上述两者的中间状态, 伪共晶区将如图3 - 6 ( c ) 铝 硅共晶是金属与非金属的共 品,铝的熔点远小于硅的熔 点。共晶成分偏靠近于铝的 一方,如图i - 9 。这样铝硅 共晶合金的伪共晶区( 即影 线区) 就偏离共晶成分的对 称位置,形成图3 - 6 ( a ) 所示 的伪共晶区。当铝硅共晶成 j f 圈3 - 6 兰种伪共最区 第三章 西南交避大学确士论文 分的合金冷却到共晶点温度以下进行结晶时,由于浓度起伏 与扩散的关系,低熔点相比高熔点相易于形核,并且生长速 度也快。因此得到低熔点相铝的n 固溶体为初生晶和细小铝 硅共晶的亚共晶组织。另外,从图i - 9 可以看到平衡条件下, 铝的a 固溶体中硅的最大溶解度为1 6 5 。在液态时。铝硅完 全互熔。当电子柬快速熔化凝固条件下,硅在铝中处于过饱 和状态,这也将进一步导致共晶体数量的减少。 总之,电子束快速熔凝处理形成了亚共晶组织,一并且使 晶粒得到细化,成分得到均匀化,从而使电子柬重熔层实现 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 3 3 铝硅合金电子束合金化的组织特征及强化机理分析 3 3 1 铝硅合金电子束合金化元素分布规律 合金元素分布研究的试样见表3 - 7 。 表3 7 。 试样合金化 、 ,处理参数 1 8 #由0 8o c r 2 5 n i 2 0 + 巾0 9 c u l l - - - - 3 3 i1 2 = 3 1 3 2 0 #由i 01 c r l 8 n i 9 + 套0 9 c ull = 3 3 3 1 2 = 3 1 4 3 3 i i1 8 # 样合金元素分布 在1 8 # 样电子束合金化层中心线用扫描电镜扫描0 2 0 1 2 m 秆区域进行成分分析,所测得的合金元素含量见附录 d 。扫描零点已去掉熔池高出部分,每隔0 5 m m 取一点,整个 处理深度为1 1 8 5 ,各种元素分布情况见图3 - 7 。铬元素测量 值几乎为0 ,在图中未画出。铁、镍两元素在中心线上分布很 均,而铜元素在0 5 m m 和5 5 m m 两处产生了急剧下降,在根部 1 1 8 5 m m 处达到母材含量母材中硅的含量受合金元素影响有 所下降。一般维持在1 0 左右。在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合金 元素分布在同一垂直线上还是较均匀的,如图3 8 是距表面 2 5 m m 内的形貌及铜元素面分布。由( b ) 分析,在距表面0 5 i m m p q 面分布亮度较高说明含铜量较高。i m m 以内亮度较 均匀,并且在整个熔化处理区域亮度明显亮于铝硅基体( 基 1 0 0 图3 71 8 # 样改性层中心线合金元素分布 一_ 一 , 体中仅有零星的亮点) 多了。 无论从中心线 其宏观尺寸都较大 跳变例外) 。但是 出非均匀性了。图 ,说明所加入的合金元素量比基体大 打点测成分分布还是低倍铜元素面分布, ,所以元素分布表面看来是均匀的( 局部 当在高倍下观察组织时,元素分布就体现 3 9 是1 甜样电子柬合金化区,组织与元素 第三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面分布分割图。左边为五百倍组织图,右边为二千倍。从硅 和铜的面分布看,:,局部存在富集,而镍由于含量较低面分布 不很清楚,难以说明分布情况。关于电子束合金化后形成一 些新相,及合金元素局部富集将在后文谈到,在此需补充说 明的是,电子束处理后的成分相对母材是均匀化了。 图3 - 81 8 # 样形貌及c u 的分布 3 3 1 2 2 0 # 样合金元素分布 2 0 # 样在电子柬合金化区域中心线进行了电镜线扫描分 析。图3 1 0 是铁元素线扫描分布曲线,它是贯穿合金化整个 区域的一条连续曲线,可以看出铁元素通过电子柬合金化后 的变化规律。图3 1 1 、3 1 2 、3 - 1 3 是铜、铬、镍元素沿中心 线分布曲线,与图3 1 0 不同的是由于合金化区域尾部元素变 化平缓。没有将照片照全,从图中看出,在合金化区域表层 i m m 内,铁、铜、铬都有一个峰值,深层变化渐渐平缓,一般 在熔深超过6 一t m m 。合金元素变化就不明显了,由于加入合 金为中0 9 铜丝、m1 o c r l 8 n i 9 不锈钢丝,其中铜、铁加入 量较多,在合金化区域变化也就显著,铬、镍含量少,特别 是镍量的加入不足以影响基体i 0 左右的含镍量,其变化就 不明显了。 垂直于中心线的分布规律也采用电镜线扫描分布,上层 第三章躐赢交通大学颁沦文 图3 - 918 组轵与惩索面分布 第三章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船尔辗皿嚣艉恨腰on:-c匝 悟太据职豁龋旧摧。n。ln匝 第三章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沦交 图3 - 1 22 0 # 铬元索线扫描分布 图3 1 32 0 # 镍元素线扫描分布 圈3 1 42 0 # 铁元素线扫描分布 第三章 堕幽奎耋堕主堡茎一 怡求辖珥螂髓唳锶答nn匝 悟求提取;蓐粕岷骚*。hn匦 第三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沦文 图一3 172 0 # 镍元素线扫描分布 图3 一t 82 0 # 硅元素线扫描分布 同3 1 92 0 l 硅元素的面分布 第三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位置在离表层0 7 o 8 m m 。中层分布铜元素约在铀m 左右深。 其他元素分布约7 m m 深,下层分布只照了铜分布,由于变化不 大,其他元素略去。见图3 1 4 、3 - 1 5 、3 - 1 6 、3 - 1 7 、3 - 1 8 与 中心线分布规律相似,铜、铁出现了较多的峰值。在熔合线 附近衰减后进入母材中曲线平直,而铬、镍仅出现稍高出平 均值的低峰,硅的变化正好相反,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硅 的含量已低于基体平均值。;2 0 t t 面分布规律与1 8 # 类似,由于 组织相结构的成分差异,不同元素分布存在不均匀性,但由 于面分布照片采集效果不好,铜、铁、铬、镍面分布照片都 省略了,图3 一1 9 是硅元素的面分布。 3 3 1 3 合金化区域与母材元素分布对比 图3 - 2 0 是熔合线附近母材与电子柬合金化区域硅元素面 分布和形貌分割图。基体母材中初品硅,在面分布中出现自 亮集中区域,而c i 相区含硅量较少,而成为黑暗区。电子束 合金化区域由于电子束的快速熔凝作用,硅元素明显分散细 化,形成了亮度较均匀的面分布图像,与图3 - 4 ( a ) 对照。这 种分布与组织细化对应的,说明电子柬熔凝对铝硅合金的精 炼作用。 图3 2 0 熔合线附近形貌与硅元素的面分布 荫摩交瀑大学颈士论文 3 3 2 铝硅合金电予束合金化的组织特征及强化机理分析 电子束合金纯对材辩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加入合金元素 种类、数量、工艺参数等,袭诧仅就已试验的1 8 # 、2 0 # 样的 馕况佟对比分聿嚣。按奄子束合金化熔池横截瑟瑟积、船入会 金的截垂积计算,1 8 葵加入l o 、2 0 # 热入1 5 左右的合金含 量。在试验过穆中发现加入会金元囊含量超过2 0 ,如采用 巾1 6 c r l 8 n i 9 和由;。6 c r 2 5 n i 2 2 m 0 2 的焊丝,几乎都形成裂纹, 改性层性能非常脆,没有进一步做性能及组织特征试验。 1 8 # 、2 0 # 试样合金元素含量比重不大,其显微组织主体 应保持z u 0 9 窀予柬重络 结构鲡匿3 7 2 1 。1 8 # 基本 保持了重熔状态( 耋熔 组织鳃照3 - 4 b ) ,铝基 q 鳗溶体被共晶体包围, 但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 在n 固溶体中可见到小 黑点,而分割q 固溶体 的共晶体面积也有所增 魏,惑之显檄结构体现 了泛共晶组织特徭,2 0 # 亚共晶组织被一耪更黑 色的网状组织分割戏块 状,在块内与重熔组织 类似,但由予网状组织 的形成。其性能发生了 较丈的变化。 为了对2 0 群试样网 状组织有软深的认识, 在扫攒电镜下对几个特 征区域进行了元素分析, 取点位置见圈3 - 2 2 ,元 素含量见表3 - 8 。a 点对闰3 。2 1 电子束合龛化鳓瞰组织 a b c d 应于金相照片中花状黑区,b 点对应于黑线,c 、d 两点对 应于亚共晶析出区,可以看出铜元素在四个区中含量差别最 小,而铬、铁、镍在不同相中成份差别较大,对于a 区是铁 铬富集区,形成的相将体现出较高的硬度和脆性,网状骨骼 是硅的偏聚区。 ,透射电子束显微镜的衍射 。 分析确定了电子束舍金化后存 在的相结构,a l n i 3 、a i 3 n i 、 一:。c u a l 25 、a t t 3 c r 4 s i 4 、一 a 1 7 c u 2 f e 、f e ( a 1 c r ) 2 、( a 1 、f e 、 s i ) 等许多强化相如图3 2 3 是 a l n i 3 、a 1 3 n i 的衍射花样。 铝硅合金电子束合金化过 程是一个受到熔池冶金热力学 和热物理学的约束的冶金过 圈3 - 2 22 0 # 局部元素含量分析 程,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为了 使合金化元素对铝基体能产生强化作用,加入的合金元素必 须与基体合金满足液态互熔、固态有限互熔或完全不熔的热 力学条件,这样才能在屯子束作用后的快速熔化和凝固条件 下达到固溶强化,弥散强化或第二相强化等效果。从热物理 学角度分析,必须尽可能的减小引入合金元素与基体之间的 熔点和蒸气压的区别,同时还需要兼顾合金的热扩散程度。 主要是在快速熔凝细化晶粒,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基础是 增加部分新生相的强化作用。 吣啪 1 9 l l 6 o 8 l 3 3 2 4 0 9 4 6 2 o 0 l& 名4 1 1 0 2 8 3 l 4 5 o o o 6 o 2 殳9 7 2 l 5 9 3 3 9 2 1 7 5 6 7 7 8 蔓三童里哩塑垒篓茎堂堡燮 基于目前表面合 金化已研究过的二元 素的互熔情况 2 4 , a l 、f e 、s i 、c r 、n i 、 c u 等元素在液态下 一般都互熔,根据热 力学的固态有限互熔 的条件,这几种金属 的沸点都在2 5 0 0 3 0 0 0 之间,热物理 学性能相差也较小, 具有较好的合金化试 ? 验基础,从试验所选 择的合金化条件,合 金化磊素食量窭1 0 1 5 ,在快速熔 凝过程中,晶粒得到 细化,同时,部分新 生相的增加对固溶强 鸶繁蹇警强化起到了 图j - z j 透射电镜衍射花样 强化作用。 幽 忍刖“ 本章小结: 铝硅合金电子柬重熔与合金化处理,提高了材料表面的 硬度、剪切强度、抗压强度及抗疲劳强度,改性层与基体属 于冶金结合,优于高镍铸铁与铝硅之间的结合。电子柬快速 凝固使共晶成份的合金形成了亚共晶组织伪共晶,并且由于 晶粒得到细化及均匀化实现了固溶强度和弥散强化,而合金 化在保留快速熔凝的特点下,还有第二相质点的强化,但是 合金元素的增多可能使改性层综合性能下降。 ,。;:i 蔓婴童 酉查銮望盎皇夔望窒 第四章油润滑条件下滑动摩擦试验结果与分析 4 1 试验负荷与磨损量的关系 磨损试验结果参见附录a 。图4 1 是试验负荷与运转五千 圈的磨损量关系图。初始负荷l o o k g 的磨损量,1 。和2 。样大于 l l o k g 负荷磨损量3 。样远大于l l o k g 负荷磨损量。这是由于 初期磨合的缘故,而3 。样更是由于表面未经磨床磨削,光洁 度不够而使磨损量很大。 脚i f o 1 2 0i ,d j 舶脚廊,膨 脚膨 肋 图4 - 1 摩擦量i f i 千圈一负荷关系曲线 1 。和2 。样在磨合期后至负荷小于1 7 5 k g 这段范围。磨损量 维持在1 0 1 9 数量级,摩擦系数都小于0 0 2 ,当负荷为1 7 5 k g 及 以上时,磨损量迅速上升至1 0 。2 9 数量级,摩擦系数处于0 1 4 左右。3 。样是电子束重熔样,在磨合期后至2 0 0 k g 负荷磨损量 一直处于1 0 1 9 数量级,摩擦系数处于0 0 1 水平以下,磨损量 非常微小。而高镍铸铁试样仅仅在l o o k g 负荷下,摩擦系数就 塑璺童目瞪窑堡盔堂塑兰望塞 急剧上升至0 1 7 左右,发生剧烈磨损,磨损量为0 4 4 9 五千 圈,与电子束改性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几乎相差三、四个数量 级。 由此可看出,在本试验常温,机油润滑等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 当负荷加至1 7 5 k g 及以上时,l 。、2 。试样磨损发热量增 加,温度急剧上升,可看见冒烟,手感发烫,但由于条件限 制,没有测量温度) 。电予束重熔和合金化改性层的耐磨损 性能远远优于高镍铸铁。而耐磨损规律体现在一定负荷下发 生突变性磨损,在此提出临界磨损负荷来描绘( 具体概念将 在下节提出并讨论) 。 文献 2 3 在进行z u 0 9 复合材料耐磨损试验时提出:“在 试验加载范围内,磨损量近似的随载荷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的结论,图4 - 2 是复合材料油润滑条件下摩擦磨损体积一载荷 的关系曲线。这一结论与本人的研究结果存在本质差别。 图4 。2z l l 0 9 a i :0 。复合材料油润滑磨损量一负荷关系曲线 4 2 试验负荷与摩擦力矩的关系,临界磨损负荷概念 摩擦力矩是摩擦力与力臂的乘积,当试验过程中磨损量 4 8 第四童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较小,对摩擦轮半径影响很小时,力臂可看成是固定值, 1 “、2 。和3 4 试样的试验之后的直径几乎没有变化,只有4 。铸铁 样直径发生了变化,为巾4 4 0 ,所以对于电子束改性处理试 样摩擦力矩可认为与摩擦力等效。传统摩擦理论认为:摩擦 力f 与两接触体之间的法向负荷p 成正比,最 j f = l p 。但这一理 论并未明确法向负荷p 作用情况。在此次试验中体现的结论与 这一理论存在许多差别,下面分几种情况分析讨论并提出临 界磨损负荷概念。 4 2 1 负荷为连续加载,连续卸载的情况 所谓连续加载、连续卸载是指负荷变化时摩擦轮运转圈 数很少,如几十圈甚至二、三百圈以内,为说明这一问题提 出加载或卸载速率概念,在单位时间( 或单位摩擦距离) 内,负载的增量值,称为加载或卸载速率。表4 - 1 是1 4 试样 1 7 5 k g 负荷运转1 5 ) 圈之后卸载测量第一组值,第二组是测 定质量后加载至1 8 5 k g 时开始运转时值,雨三至六组是连续四 次加卸载负荷试验测量值,摩擦系数u 基本稳定在0 1 4 左右。 附录b 是2 。样在不同条件下连续加卸负荷的摩擦力矩实际测量 值。 从试验观察,连续加载、连续卸载,只要摩擦负荷表面 状态条件相同,摩擦系数是较稳定的,基本符合传统摩擦理 论f = l i p ( 或t = aup ) 。 4 2 2 负荷为缓慢加载的情况 表4 2 是3 4 样加载记录,除了在1 6 0 k g 负荷加载停留时间 很短( 1 0 s 左右) ,其余都经过2 3 分钟时间后加至2 0 0 k g 负 荷,摩擦力矩基本维持在3 o 4 0 。从摩擦系数角度看,有 减小趋势。再参考附录a 中1 。和2 。试样,负载小于1 7 5 k g 时,稳 定摩擦力矩,基本维持在3 6 k g c m 之间,而负载达到1 7 5 k g 及 以上时摩擦力矩突变,即摩擦力突变,摩擦系数突变,摩擦 磨损笈生突变,这一突变的负荷就是临乔磨损负荷。 小于临界磨损负荷的缓慢加载( 即加载速率较小时) , 由于摩擦力矩基本不变,摩擦副的法向负荷与摩擦力不成正 比关系,即摩擦系数不为恒量。 蔓婴笺酉查窒塑塞兰塑主堡皇 表4 - 1 载荷 负荷k g 组别3 05 07 51 0 01 2 51 5 01 7 51 8 51 9 52 0 0 方式 摩擦力矩k g 1 卸载 1 52 02 63 24 05 05 5 2加载1 01 72 53 64 55 25 86 5 3 加载1 l1 92 73 54 25 0 5 86 0 6 56 7 4 卸载 1 11 82 63 54 25 25 86 06 46 5 5加载1 11 72 53 24 25 5 6 0 6 46 7 6 卸载1 11 82 5 3 34 25 0 5 0 6 2 6 56 5 平均 1 1 51 8 22 5 73 3 84 2 25 0 7 5 5 86 1 46 4 56 6 1 6 2 2 1 5 4 0 1 4 4 9 1 4 3 0 :1 4 2 8 1 4 3 0 1 3 4 91 4 0 31 3 9 91 3 9 6 表4 2 负荷k g1 3 0 k g 1 5 01 6 01 7 51 8 51 9 01 9 5 2 0 0 运转圈数1 8 千2 2 千约5 0 圈2 千2 千l 千1 千 2 7 摩擦力矩 3 04 0 3 0 3 0 4 04 0 4 o4 04 03 5 4 0 4 2 3 临界磨损负荷p 。 材料在润滑摩擦过程,存在着这样一个法向负荷p 。,当实 际负荷p p l 时,摩擦力或摩擦力矩在稳定磨损中处于较恒定 的值:当实际负荷p p l 时,摩擦面急剧破坏,磨损量增加, 摩擦系数增大,引起摩擦力矩急剧增加,这一法向负荷p l 称 为临界磨损负荷。 本试验中1 4 和2 。试样,负荷小于1 7 5 k g 前,经过一定时间 的摩擦运转,摩擦力矩基本趋于稳定,相当于在某一负荷下 进行了磨合抛光,增加的负荷有利于摩擦丽光洁度的提高, 这是由于摩擦力不变,负荷增加而使摩擦系数减小;而负荷 等于或大于1 7 5 k g ,摩擦副接触面性质发生变化,表面光洁度 在摩擦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摩擦系数增大,从而引起磨损量 加大。试样3 4 样摩擦力矩一直较稳定,直至加到最大负荷也 无多大变化,磨损量在1 0 1 9 量级,根据1 。和2 。试样规律推出其 临界磨损负荷p 。大于2 0 0 k g ( 这一点留待以后试验验证) 。4 。 试样在加负荷过程摩擦力矩的变化情况如表4 - 3 。急剧磨损在 l o o k g 负荷时出现。 整婴塞 :耍塑至望盔芏塑主鲨塞 从这四组不同试样的摩擦结果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在 油润滑磨损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磨损负荷p 。,p l 是摩擦副 表4 - 3 材料摩擦表面发生磨损切削反应的临界条件。当法向负荷小 于p 。时,摩擦副表面接触相当于精磨加工。使摩擦表面保持 光洁度或使光洁度进一步提高;当法向负荷不小于p 。时。摩 擦副表面接触面发生磨损切削反应,使表面光洁度急剧下 降,摩擦系数增加,磨损量加大。假如试验能证明在大于p 。 中摩擦力矩基本趋于稳定值( 试验有此趋势,但由于试验负 荷最大为2 0 0 k g ,无法继续作下去) ,可以假想外推存在第二 组临界磨损负荷p 【i i ,当法向负荷大于p 。1 1 时,磨损规律将有 别于小于p 。i i 的规律,这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第p q 章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磨损是非常复杂、系统性能很强的动态过程,它牵涉到 摩擦系数中摩擦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塑工岗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 绿色建筑风机噪声优化设计方案
- 高校辅导员招聘试题及面试指导方案
- 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汇编与实施模板
-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表
- 房地产开发项目合同管理流程及模板解析
- 暖气系统户内分户设计方案
- 2025-2030光伏薄膜电池效率提升与分布式能源投资战略咨询研究
- 2025-2030儿童财商教育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儿童编程赛事商业化运作与赞助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SMT与DIP工艺制程详细流程介绍
-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转换课件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3322-2018 纺织品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