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遭到失败出发,引入了林 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依据为h 0 模型。在模型架 设的前提下,比较优势战略是有效率的,并且能够动态地实现。在中国,非熟练 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的产业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 然而,模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生产技术的来源。因为在模型中 技术只是外生地表现为一定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而在现代很多产业中,技术往 往是决定市场优势的最重要的因素。( 不过,对于那些非熟练劳动密集型行业来 说,可能并非如此,这也是作者为什么支持在中国发展该种产业的原因。) 因此, 了解技术进步的来源是很重要的。罗默( 1 9 9 0 ) 的文章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技 术进步的过程与政府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教育进行支持产生的福利效应。我们利 用韩国的经验支持了上述观点。随后作者进一步利用豪威特等的模型来说明对于 教育的支持结构和技术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比较优势、技术的说明,作者得出了对于中国政府的一些政 策建议。其中,最重要的点便是加强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支 持。同时,对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教育加强支持,培养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 关键词: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基础创新次级创新干中学 v vv 分类号:f 1 2 0 4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sl i ny i f u s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s t r a t e g yw i t ht h ef a i l u r eo fc h i n a s h e a v y n d u s 蚵p r i o r i t ys t r a t e g yi nt h e1 9 5 0 sa n d6 0 s b a s e do nh - ot h e o r y ,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s t r a t e g yi se f f e c t i v eu n d e rt h ep r e s u m p t i o n so f c o m p e t i t i v em a r k e ta n dc a nb er e a l i z e d d y n a m i c a l l y s i n c e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c h i n a su n s k i l l e dl a b o r sa b u n d a n c ew i l lc o n t i n u ei nt h en e x t af e wy e a r s ,p r o m o t et h eu n s k i l l e dl a b o ri n t e n s i v ei n d u s t r i e sw i l lh d l pc h i n a s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 t h em o d e ln e g l e c t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a lp r o b l e m :t h es o a r c eo f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s t h e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m o d e li so n l ye x p r e s s e db yt h er a t i oo f i n p u t so f p r o d u c t i o ne l e m e n t s w h i l e i nm a n ym o d e mi n d u s t r i e s ,t e c h n o l o g yi sa l w a y st h ed e c i s i v ef a c t o rt h a tm a k e saf i r m sm a r k e t p r i o r i t y f t h i sm a yn o tb es of o rt h o s eu n s k i l l e d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i n d u s t r i e sa s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e st h a t t h e yr e q u i r ec a l la l w a y sb ea c q u i r e dw i t h o u td i f f i c u l t y ) s o ,i t si m p o r t a n tf o ru st ol e a r nh o w t e c h n o l o g i e sm a k ep r o g r e s s r o m e r ( 1 9 9 0 ) c l e a r l ys h o w st h ep r o c e s so ft e c h n o l o g yp r o g r e s sa n d t h ew e l f a r ee f f e c t so fg o v e r n m e n t ss u p p o r tt or & da n de d u c a t i o n s o u t hk o r e a se x p e r i e n c e b e a r so u tr o m e r sp o i n t s t h ea u t h o rt h e nu t i l i z e st h eh o w i t t sm o d e l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p a t t e ro f s u p p o r t st oe d u c a t i o na n d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w h i c h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t a k e t h r o u g h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a n dt e c h n o | o g yp r o g r e s s ,t h ea u t h o rs e e ss o m e p o i n to fv i e w st h a tm a yb eh e l p f i l l t oc h i n ag o v e r n m e n t sp o l i c y m a k i n g a m o n gw h i c h , g o v e r n m e n t ss u p p o r tt op r i m a r ye d u c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ot h a ti nt h ec o u n t r i e sa r eo fm o s t i m p o r t a n c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ee n f o r c e m e n to fs u p p o r t st o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n ds c i e n t i f i ce d u c a t i o ni s a l s oo f g r e a tm a g n i t u d e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p r o g r e s s ,h u m a nc a p i t a l ,p r i m a r yi n n o v a t i o n , s e c o n d a r yi n n o v a t i o n ,l e a r n i n gb yd o i n g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引言 引言 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目睹了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 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而且比之战前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降反 升;韩国,二战结束时一个经济基础还不如中国的国家,1 9 9 8 年的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已达到7 0 0 0 1 多美元,并成为富国俱乐部一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 e c d ) 中的一员;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也都取得了经济上的飞跃。而中国自 己,也终于在经历了3 0 年的坎坷之后,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用了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花 了一百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后来才被正名的政府产业政 策。而中国在解放后至1 9 7 8 年改革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败教训也须归咎于中国 政府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策略。在此,对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的 回顾总结,对于其他国家成功发展路径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是很有裨益的。 林毅夫等( 林毅夫、蔡叻和李周,1 9 9 4 )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他在总结东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策略,并以此部 分地解释了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但是,通过对比较优势策略的理论 基础的考察,我们发现他忽略了一个现在被认为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技术。从8 0 年代中后期得到迅猛发展的技术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2 向我们展示 了技术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科技立国”、“技术立国”的口号,而中 国政府也在1 9 9 8 年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把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作为 一项政府的基本任务来抓。本文利用r o m e r ( 1 9 9 0 ) 的内生技术增长模型来解释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利用韩国的经验证明这一点。随 后,作者更进一步的利用a g h i o n 和h o w i t t ( 1 9 9 8 ) 的研究( r e s e a r c h ) 与干中学 ( 1 e a r n i n gb yd o i n g ) 的模型,对于中国对于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方向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论述比较优势战略。其中第一节通过回顾 中国5 0 年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引出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第二节讲述了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赫克歇尔俄林( h o ) 模型;第三节讲述比较优势 的动态化的实现;第四节考察了比较优势在中国的实现情况。在第三章,作者首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引言 先质疑了h o 模型的理论缺陷,确认了技术的重要性;在第二节中,作者介绍 了r o m e r 模型的理论假设;第三节对r o m e r 模型进行了描述;第四节给出政策 含义并介绍韩国的经验。第四章承接上一章,对技术进步做出了分类。其中第一 节先介绍h o w i t t 模型的理论假设;第二节阐述了模型的结构;第三节则是对模 型的政策启示做出说明。第五章在总结前面几章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经 济发展方向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看法。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第一节“重工业先行”的教训和比较优势战略 中国从上世纪5 0 年代起,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在“一 五”计划中,重工业获得了中心的战略地位:整个“一五”期间,重工业基本建 设投资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 5 3 ,占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7 2 9 。而重工 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并相应得产生很重的利息负 担,这与当时国内资本紧缺,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发生矛盾;另一方面,需要 大量进口机械设备,耗用大量的外汇,又与国内可供出口的产品的数量种类有限, 创汇能力低的现实产生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相应的经济体制安排便产生了, 由此造成了经济绩效的低下和发展速度的缓慢。 林毅夫在对比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败教训和东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比 较优势战略。他对那些以“市场经济”或“政府主导”策略来解释东亚成功的 观点提出了批评,反驳道:东亚经济并不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着明显的 政府干预、价格扭曲和贸易保护。韩国、日本和台湾都曾积极的采用了进口限额 和许可证、信贷补贴、税收优惠和国有化等手段,以培育和保护其幼稚产业。“政 府主导”说同样不能让人满意。虽然确实存在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来扶持某些关键 性的战略产业,可同期其他许多国家也存在着政府干预和价格扭睡,但经济的发 展并不成功。“出口导向”的说法则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从日 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看,他们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 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能够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资 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主导产业也相应地从劳 动密集型逐渐转变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上来。这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表2 一1日本和“四小龙”的关键产业与发展阶段 日本韩国台湾 香港新加坡 纺织 1 9 0 0 1 9 3 0 ,5 0 年6 0 年代和7 05 0 年代初6 0 年代初,7 0 年 代年代代再次 服装、成衣5 0 年代6 0 年代5 0 年代至6 0 年代 玩具、表、鞋 6 0 年代至7 06 0 年代至7 0 年代 年代 炼制6 0 年代初推 动 钢铁5 0 年代至6 0 年代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推动 化工6 0 年代至7 0 年代 6 0 年代末至 7 0 年代 造船6 0 年代至7 0 年代7 0 年代 电子7 0 年代7 0 年代末至8 0 年代7 0 年代 8 0 年代 汽车7 0 年代至8 0 年代8 0 年代 电脑与半导体8 0 年代8 0 年代末 银行与金融7 0 年代末至8 0 年8 0 年代 代 资料来源:r o ,t a k a t o s h i , j a p a n e s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i t s f e a t u r e si d i o s y n c r a t i co r u n i v e r s a l ? p a p e rp r e s e n t e da tt h ex i t hc o n g r e s so fi m e m a t i o n a le e o n o m c i ca s s o c i a t i o na t t u n i s ,转引自林毅夫、蔡防和李周( 1 9 9 4 ) p 1 0 7 从上面各个东亚国家的产业升级的时间表来看,确实是符合由劳动密集型产 业( 如纺织、服装、玩具等) 向着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钢铁,化工, 汽车和电子以及银行与金融) 转变的比较优势规律。 第二节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战略以赫克歇尔- 俄林( 简称h - 0 ) 模型为理论依据。我们用图示法 简要说明在符合基本假设前提5 之下的2 国2 要素2 商品模型。如图2 - l 所示: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图2 1 国家l 的资本要素丰裕,商品4 正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国家l 就可以相对 生产更多的商品4 ,从而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较为陡峭。又因为生产技术是可变 的,资本与劳动能够相互替代,边界是较为平滑的曲线。同理,国家2 生产相对 更多的曰。在相同的商品价格之下( 直线a a l i p :p 2 ,表示贸易后相同的国际 相对价格丝) ,国家1 在鼠上达到均衡,国家2 在日:上达到均衡。从图中我 p 们可以发现国家1 生产的商品比率 訇,大于国家2 的( 訇:( 斜率) ) 。 这样,根据h - o 定理,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一个国家劳动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 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满足h - o 定理中完全竞争的要素与产品市 场条件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该结论的合理性:在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中, 市场利率能够准确的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当资本稀缺时,市场利率必然很高, 这有助于鼓励储蓄和资本的节约使用;一个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则保证了劳动力相 对丰富时,相对于资金利率而言,工资率比较低。这样的话,企业为了增强竞争 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会以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昂贵的资本。当企业通 过市场价格传递的关于产品和要素的供求状况及相对稀缺性做出反应,并相应于 一定的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状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选择时,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便形成了与特定的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当国内企业选择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时,企业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并通过资本 积累和再投资得到发展。而一旦企业的选择脱离了比较优势,整个国家将受到损 失。我们仍可以用图形来揭示这一效率损失: p p 是国际间商品a 和b 的相对价格,按照正常的符合比较优势的选择,匡家 2 将在点n 生产,但如果该国选择在点m 生产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a 而生产较 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b ,则这种不符合该国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选择给该国带来 了效率的损失,这可以从p p 线与q q 线之间的阴影部分的差距看出来。 第三节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o n i k i 和u z a w a 在他们1 9 6 5 年的论文中通过设定资本品和消费品获得了比较 优势与资本积累的动态模型。文章证明了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一国的资本 要素能够比劳动要素增长得更快。 a n n ek r u e g e r ( 1 9 7 7 ) 将h - o 定理扩展为两种生产要素,n 种产品和m 个国家。 按劳动一资本比由低到高排列,不同的生产要素比对应不同的商品,同种商品具 有等同的要素投入比例。各国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状况在此序列中寻找到国际分 工的位置。这一模型不再假定各国仅拥有积累下来的要素禀赋,而是强调了要素 比例的变化和国际分工的动态化。假设国际间的产品价格固定,其他国家要素比 例不变,原先劳动资源密集的国家中资本要素的积累若快于劳动婴素的积累,则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其生产的同种商品中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当这一过程进行到生产个更高资本一劳 动比的商品也变得有利可图时,两种商品就会同时被生产。若资本要素快速积累 的趋势持续下去,该国就会逐步退出原先劳动密集程度高的国际分工,转而集中 生产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第二种产品。随后,工资一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例开始上 升,直到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商品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为止。 b a l a s s a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内,对比较优势进行了动态化。他认为, 各国在生产要素积累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间产业和贸易分工的动态变化,由此 所形成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阶梯是连续性分布的。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的内容:( 1 ) 以多极化产业分工阶梯取代资本密集型的发达国家和劳动密集型 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简单的良机,使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分析差异性显著的不同 国家比较优势的实际状况。依此标准,世界产业和贸易的分工的主要阶梯有:发 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阶梯国家 之间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具有相似性。( 2 ) 由于各国间生产要素积累的速度 存在差异,比较优势会出现动态变化。而比较优势发展阶梯的存在使国家间产业 分工的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容量的冲突。处于低发展阶梯的国家升入高一级的 发展阶梯后,固然会取代原处于该阶梯国家的产业分工,然而竞争的结果将促使 原先高阶梯国家发展出新的产业分工,从而扩大了国际分工的种类和国际市场的 容量。以下东亚和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世界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比 率变化图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较为确实的论证: 图2 - 3 东亚和南亚1 9 7 0 1 9 9 4 年劳动密榘型制造品的净出口占世界进口的比率 注:尔南弧国家(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 包括除新加坡外的东盟国家_ _ f i i 越南:新兴:业化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国家与地区( n i e s ) 包括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南亚( s o u t ha s i a ) 包括印度、巴基 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国际经济数据库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转引自b h a g w a t i , “p l a yi ta g a i ns a m :an e wl o o ka tt r a d ea n dw a g e s ” 从7 0 年至8 0 年,“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进口量的比率 迅速上升并在1 9 8 5 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了下降并在9 4 年转为净进口,与此相 伴随的是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日本从7 0 年代 后半期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率下降,并早于“四小龙”在8 8 年便转 为进口;而中国的该类产品的出口在1 9 7 8 年改革之后开始了缓慢增长,这一增 长在8 5 年后得到加速,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从1 9 7 8 年的2 左右上升到1 9 9 4 年的约1 5 。 以上模型和论据都表示了对于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乐观支持。下一节我们将 检验中国的比较优势的利用状况。 第四节比较优势在中国的检验 1 9 7 8 年改革以前,由于市场被取消,政府人为推进重工业化的政策使得国内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无从发挥。而从1 9 7 8 年开始得以价格改革为先导的 经济改革极大改善了被扭曲的产品和要素价格,市场竞争环境也随着对私营、合 资企业市场进入限制的放宽而变得更加完善。 张晓光( z h a n gx i a o g u a n g ,2 0 0 0 ) 在他的中国的贸易结构与国际比较优 势( ( c h i n a st r a d ep a t t e r n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 一书中对中国的国内价格改革和比较优势作了如下描述: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中 国国内的贸易品相对价格与国际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相比国际价格,大部分初 级产品和主要工业原料、中间品的价格被低估而制造品的价格被高估了。价格上 的偏差造成了许多制造业对于资源的无效使用,也使这些商品在自由贸易环境下 难以与外国产品竞争。从一开始,价格改革的目的便是消除价格偏差,开放国内 市场使之与世界市场相连。国内要素市场的改革也促进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从1 9 7 8 年起,国内工资率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之差缩小了很多,熟练劳动力与非 熟练劳动力的报酬也更加接近于在中国两者的禀赋状况。这使企业能够在更少扭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曲的要素价格基础上做出选择决定并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要素。 由于一个国家在自由贸易环境中获得最大收益的条件是生产和出口本国具 有实际比较优势( 相对于显性比较优势6 ) 的商品,张晓光利用“国内资源生产 率”7 ( d o r f i e s t i cr e s o u r c e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的方法对中国的贸易商品的国际比 较优势做出了估计。结果显示,在1 9 7 8 年,中国只有大部分的农产品和自然资 源产品的d r p 值大于l ,意味着中国在这些产品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大部分 的制造品却缺乏比较优势。随着改革的进行,普通的制造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产 品的d r p 值迅速上升,并超过了农产品和初级产品,显示中国在这些商品的生产 上已经获得了很强的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最 大份额,并且使中国贸易得益的主要来源。下表将会给我们以直观的展示: 表2 - 2 中国出口商品的组成1 9 7 8 1 9 9 6 ( ) 年份 农产品 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非熟练劳动力 1 9 7 8 2 1 4 1 3 1 2 89 54 3 3 1 9 7 9 1 9 31 51 5 78 74 1 3 1 9 8 01 6 31 8 61 8 57 83 8 7 1 9 8 1 1 61 7 71 9 27 93 8 2 1 9 8 2 1 4 41 9 31 9 97 73 8 7 1 9 8 3 1 4 61 8 21 7 7b 24 1 3 1 9 8 4 1 4 6 1 9 1 1 5 2b 24 2 9 1 9 8 5 1 4 6 2 3 1 3 97 64 0 9 1 9 8 61 4 81 2 81 2 1 0 1 5 0 3 1 9 8 7 1 2 8 1 0 1 2 21 35 1 9 1 9 8 8 1 1 58 21 3 51 6 45 0 3 1 9 8 9b 76 51 1 91 9 45 3 4 1 9 9 09 98 31 4 32 3 44 4 1 1 9 9 19 26 41 3 82 4 94 5 6 1 9 9 2 7 95 41 3 52 2 35 0 9 1 9 9 3 7 1 4 7 1 2 12 3 75 2 4 1 9 9 473 51 3 62 65 0 8 1 9 9 55 33 61 7 32 7 94 6 1 9 9 64 33 71 6 12 9 84 5 4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办公室,转引自z h a n gx i a o g u a n g ( 2 0 0 0 ) p a g e 5 5 虽然中国非熟练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在经过市场化改革之后已经得到了 一定的发挥并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仍需要大力推进。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看,1 9 9 8 年全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制造业的固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一章比较优势战略 定资产结构中,按简易调整口径计算的劳动相对密集的轻制造业的比重为2 0 8 , 资本相对密集的重制造业的比重为8 0 ,固定资产结构重工业化的程度明显偏高。 如果从中国的就业状况来看的话,大力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业或服务 业的任务就更加迫切了。2 0 0 0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 9 4 0 3 6g 亿元人民币, 其中农业为1 4 2 1 2 6 亿元,占6 0 p 的1 5 9 。而2 0 0 0 年中国的劳动力总数为7 1 1 5 0 万人,农业中的劳动力人数为3 3 3 5 5 万人,几乎占总数的一半。若按照产业的人 均产值计算,第一产业的人均产值为,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值为,两者的劳动生产 率相差了。这也意味着,中国还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在从事这低效率的生产活 动,而一旦通过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就业结构的转换将大幅提高整 个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从中国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的话,我们将发现对于人均收入很低的中 西部地区,发挥非熟练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优势仍然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 要手段。虽然中国在2 0 0 0 年的人均g d p 已经达到了7 0 7 8 元人民币,单个各地区 差别巨大:上海2 0 0 0 年的人均g d p 达到了3 4 5 4 7 元,接近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水平,而最穷的贵州省仅为2 6 6 2 元,两者相差了十多倍。2 0 0 0 年,人均g d p 超 过1 0 0 0 0 元的省市有8 个,而不足5 0 0 0 元的有11 个。从就业结构看,各个地区 也是相差悬殊: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广东,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 3 1 和 4 1 ,而经济落后的安徽和四川两省的比例分别为5 9 8 和5 9 6 。从以上对中国 经济的分地区考察来看,非熟练劳动力已经不再是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比较优 势了,但对于那些农业人口众多,人均收入较低的省市,非熟练劳动力仍然是资 源禀赋的优势所在,发展符合该比较优势的产业仍然是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第一节对h - 0 模型的批评 虽然比较优势战略有着诸多的好处,但作为其理论依据的h 0 定理却存在着 与现实不符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h o 定理中技术只是作为一 定的生产要素比例而得到体现,关于技术是如何获得的则并未作出说明。事实上, 众所周知要获得一定的技术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不管企业是通过自行的研究 开发还是购买专利技术,或二者兼而有之。由于劳动与资本不再是仅有的生产要 素,在忽略技术获取因素时符合资源禀赋优势的比较优势战略并不一定是最优 的。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技术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丛以下两点体现出来:第一,企 业面对着一定需求的产品市场,当它在技术上获得领先时,便可以获得一定的垄 断租。这种租金可以来自消费者,也可以来自下游厂商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最 近在中国颇为引人注意的一件事情便是诸多国内d v d 厂家与“6 c o 谈判d v d 核心技术的专利使用费问题,国内每生产一台d v d 就要付给6 家公司大约4 美 元左右的费用。这种费用对于“6 c ”来说,便是一种垄断租金。第二,技术作 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本身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为了获得一定的 技术,企业通常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与才力进行研究开发。以1 9 9 7 年为例,美 国r & d 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m m 的r & d 资金分别达到8 2 “ 亿、6 3 亿和4 3 亿美元。也就是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技术获取成 本的高昂,使企业很难继续以往所能够顺利实现的发展。事实情况是:当技术成 为生产中的瓶颈因素时,要素投入是否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可以简单的想象一下:有两种技术,一种技术的要素投入比例符合资源禀赋, 但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市场对产品的认可不够;另一种技术比较先进,虽然不 符合资源禀赋优势,但产品质量较好,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很显然,采用第二种 技术是更为有利可图的,但问题的关键已经成为如何才能获得该种技术。 更为极端的情况存在于现实中:”韩国的现代汽车公司8 0 年代初面向北美 市场推出了小型车,在市场上反应很好。不过该公司汽车的变速箱技术来自于日 本的三菱。随后,当其他汽车厂商纷纷推出新款技术性能更为优越的车型时现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代公司却因为三菱拒绝转让更新的技术而没有能力更新车型,不得不在整个8 0 年代只有这一种车型面对市场,市场地位和企业声誉也一落千丈。 以上通过说明技术的重要性来对h o 定理中忽略了这样重要要素的来源表 示了质疑,从而间接对比较优势战略提出了批评。但是,这并非否认在中国实行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我们看到,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 势而在过去的2 0 多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尤其是目前中国的许多地区工资率和 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这使我们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 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对于这些行业来说,技术通常并不构成 生产过程中的障碍。而对于那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在中国 已有比较大的发展的行业来说,技术就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 如果将之与比较优势联系起来,我们也可以认为先进的技术给企业带来了在 某种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更确切的讲是绝对优势) ,从而取得在该种商品市 场上的领先地位。企业只有在以一定的市场成本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后,才会考虑 劳动力与资本比例是否符合要素禀赋,技术的来源变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假定 我们利用罗默( 1 9 9 0 ) 的内生技术变化模型来说明技术进步的过程。 罗默作了三个假定:( 1 )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为技术变化鼓励了 资本积累,并与之共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h i l ;( 2 ) 技术进步起因于受市场激 励的个人与企业所采取的有意行为;( 3 ) 技术与其他的经济商品不同,因为旦 创造新技术的成本发生之后,新技术便可以无需额外成本地被反复使用。开发一 项新技术等同于增加一项固定成本。 在模型中,罗默对商品的属性作了分类:商品是否是竞争性的于商品是否是 可排他的。竞争性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质:一件纯粹的竞争性物品在被一个人或 企业使用意味着排除另一个人或企业同时使用该物品的可能性;而一件纯粹的非 竞争性物品则在被一方使用的时候丝毫不影响另一方的使用。可排他性则同时包 含了技术与法律两方面的性质:一件物品是可排他的意味着该物品的所有者能够 防止他人使用属于他的物品,而不管他是通过法律威慑还是采取其他的技术手 段。例如,计算机软件可以同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何妨拷贝技术来防止他人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的非法使用。 技术属于一种非竞争性的和部分可排他的物品。因为技术是可以同时被许多 企业使用而彼此之间并无影响,所以它是非竞争性的;又因为它可以通过知识产 权保护来防止他人未经许可而使用该技术来投入生产,但同时并不妨碍他人利用 该技术来开发新的技术,所以称为是部分可排他的。 技术是非竞争的对增长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启示:( 1 ) 非竞争物品可以无限积 累,而人力资本却不能够。人死了之后,他的技能就丢失了,但他创造的技术和 设计却能够长久地被保存下来。( 2 ) 将技术知识作为非竞争性物品看待使我们能 够敏感的讨论知识溢出,也就是知识的不完全排他性。技术的非竞争性还带来了 另一个生产上的好处报酬递增。如果y ( a ,x ) 是一个生产函数,其中x 为竞 争性投入品,a 为非竞争性投入品,则显然有,0 ,五x ) 。五f 0 ,x ) 。如果非竞争 性投入品也是生产性的,便会有,( 础,五z 五,0 ,z ) ,这就表现出了规模报酬递 增。 第三节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描述 模型中有四种基本投入品: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指数。资本以 消费品的单位来衡量。劳动三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拥有的。人力资本则是对 于正规教育和在职训练等活动的累积效果的衡量。模型区分了知识的竞争性部分 h 和非竞争性部分a 。技术水平指数a 脱离于个人而存在,能够无限增长,每 一单位新知识对应于一种新的产品设计,也就是说是产品设计数目的衡量。 模型中的经济有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使用人力资本和现有知识存量来开发新 设计;中间产品部门使用研究部门的设计和未被消费的最终产出来生产大量的中 间投入品以供给最终品部门作为生产投入;最终品部门使用劳动。人力资本和中 间投入品来生产最终产出,而这些产出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资本积累在中间 品生产中使用。 模型做了一些简化的假设:人口与劳动供给是固定的;总的人力资本存量也 是固定的。也就是说l 与h 固定不变。另外一个简化假设是关于要素密集度的。 被放弃的产出用作资本积累等同于资本品在个与最终品部门生产技术相同的 独立部门生产。放弃部分消费等同于将部分资源从消费品部门转移至资本品部 门。而新知识的生产只使用已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而完全不使用劳动与人力资 本。 最终品部门的生产函数采用c o b b - - d o u g l a s 形式: y ( ,x ) = 日;z ? ”一9 ,i l 其中h ,为最终产品部门使用的人力资本数,l 为劳动投入,x ,为第i 种中间 品的数量。采用工;一9 的形式是为了表明不同资本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 说1 美元额外的卡车价值不影响计算机的边际生产率。方程( i ) 的生产函数是 一次齐次的,这样最终品部门的产出可以由一个典型的价格竞争厂商的行为来表 示。对中间品部门来说,每一家公司购买一种设计并生产改种中间品。同时,公 司i 可以将r 单位的最终产出转换成1 单位中间品i 。 资本由放弃消费的产出所积累,因此有 七( ,) = y ( 0 一c ( ,) ( 2 ) 其中c ( t ) s bt 时刻的总消费,又因为叩单位最终品可以转换成1 单位的中品, k = 叩一= 玎而, 我们假定置连续的话,方程( 1 ) 就可以写成 l ,上,x ) = 研f x ( f ) “一d 。 另外,由于我们假设每一位从事研究的人员都能够接触和利用所有的知识存 量,我们可以用 = 0 7 a ( 3 ) 表示技术的进步状况。其中h 。代表研究部门中雇用的人力资本数,a 为知 识存量,占是代表新知识生产率的参数。方程( 3 ) 包含两个假定:( 1 ) 对研究 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将会带来更高的新设计的产出率( 2 ) 知识总量或设计 总数越多,人力资本的,产效率就越高。这里,知识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生产: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种是新设计产生了新产品种类而直接有助于产出的增加;另一种是新设计增加了 知识存量,有助于提高研究部门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也就是知识的溢出效应。 在总量水平上,日。与日,受到日。+ 日r = h 的限制。我们用r 代表利率,只代 表新设计的价格,w 。代表人力资本的工资率。( 我们假定t 所有的价格都是有最 终产品来衡量的) 。由于研究部门的收益等于成本,则有只一= h a ,将之 与( 3 ) 联合,可以得到w h = 只翻。我们以p ( i ) 表示中间产品i 的价格,则典型 的最终品厂商会选择中间品i 的数量来最大化利润: 一r 两三,荆h 一一e ( o 砖舫 对积分号下的表达式求导可以得到对第i 种中间品的需求函数 p ( o - - ( 1 一口一御x ( f ) 一“一4 ( 4 ) 假设设计的专利权是无限期的,而公司是中间投入品的唯一生产者,它面临 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中间产品生产者将( 4 ) 中的产品需求作为给定,来设定 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在且,l 和r 给定时,企业选择产出量x 来最大化利 润。 石= m a x p ( x ) x - r r l x = m a x f l 一口一p ) n 7 l a x l 4 4 一r r l x ( 5 ) 珊是转换成i 单位中间品所需的资本数目,r r x 构成了i 单位中间品的可变 生产成本。从( 5 ) 和( 4 ) 中我们可以得到芦= ,叩( 1 一a 一) ,相应的垄断利润 为疗= q + ) 两。 由于产品设计的购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设计的价格最终将等于垄断的中间 品生产商所能获得净利润的现值。在每一个时刻都有 r 。肌k 石( f 如:只o ) ( 6 ) 在稳定均衡的时候,只保持不变,将上式对t 求导得到 万( ,) - r o ) 厂e 币石g m :o 将( 6 ) 式代入,得到丌( r ) = ,( ,) 只。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这个方程表明,在每一个时刻大于边际成本的超额利润必须等于对设计购买 的最初投资所产生的利息成本。 最后,通过拉姆齐的贴现的消费效用函数f u ( c k d t ,其中 ,卜口1 u ( c ) = 兰1 ,仃) o 来确定最优的增长率。对一个面对固定利率的消费者而言, l 一盯 消费的跨期最优化条件为e c = ( ,一:) o - 。 由于模型中的中间投入品的对称性,我们可以确定所有中间品的投入数量都 相等,可以用孑表示。而a 代表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数,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 k = 叩一= , c a 。而最终产出也可以写成 y ,厶工) :h ;l a f x o ) 1 一,d i = 研上9 i “一,= ,彳) 8 尸伍) 一,7 1 州一1 ( 7 ) 这样,模型就与带有劳动和人力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模型很象,而 且同样呈现出资本积累的报酬递减。 从式( 5 ) 中知道 石= 白+ 别瞬, 从而有 巴:一1 石;业万:! 笪( 1 一口一归;i - 一一4 ( 8 ) 。 rrr 由于研究部门日。的工资必须等于最终品生产部门日,的工资,也就是等于 其相应的边际产品,所以人力资本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日,= h - h 。必须使得 h = 只翻= 胡瓜1 1 9 ( 9 ) 将只的表达式代入( 9 ) 式得到 h i , 吉瓦焉话丽r c - 。) 当利率r 不变时,h ,也固定不变,a 的增长率为跗。这样,在最终稳定的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均衡增长路径上增长率g = 罟= 7 y = i k = 署= 6 h 。,奖( 1 。) 式代入z 1 4 9 2 田。2 6 h 一正焉话丽肛田“, 其中人。( 1 - a - p 竺x a 一+ f 1 ) 又因为满足消费者跨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e c = p p ) 盯,我们有 2 :a i q - h p ( 1 2 ) 6 o a + 1 、 第四节模型的政策含义 从上一节的式( 9 ) 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是最终品生产部门的工 资收入,而对于人力资本在研究部门的回报则是一项新设计在未来能够产生的净 收益流。如果利率比较高的话,净收益流的贴现现值就会比较低,相应的从事研 究开发的人力资本将会减少,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而任何有助于降低利率r 的参数变化都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因为研究的收益来自将来而成本却是 立即发生的。 从政策角度看,r 的减少与均衡利率的降低的区别是很重要的。以整体税对 实物资本投资进行直接补助等同于r 的减少。在单一部门模型中,实物资本的边 际产品通常被等同于市场利率。如果是这样,任何增加资本存量和减少资本边际 产品的行为都将与降低利率产生同样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而这个模型显示: 投资于实物资本部门的决策并不会带动研究部门的投资,对实物资本补助的效果 与降低市场利率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力资本规模总量的增加会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可以用下图表示: 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第二章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0。 一4 1 姆 f i 7 胛 一_ + 1 图3 1 图3 - 1 将增长率和研究部门中的人力资本数表示成人力资本总量的函数。由 于技术投入带来的递增规模报酬,使得技术开发中密集使用的要素人力资本 的存量增加产生了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效果。 在方程( 3 ) 中,两种投入的同时增加会增加研究中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