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专业论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_第1页
(化学工艺专业论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_第2页
(化学工艺专业论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_第3页
(化学工艺专业论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_第4页
(化学工艺专业论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采用线性体w c 6 2 m ( q ,( 1 ) 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与氨烃基硅烷 偶联齐u y d h 一6 0 2 ( n b 氨乙基y 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为 原料在碱催化下通过共缩聚反应合成高粘度反应性氨基硅油。该 合成方法相比传统的d 4 本体聚合工艺简单、收率高,产物的氨 基分布均匀、杂质少,为氨基硅油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将合成的氨基硅油作为氨纶油剂中的添加剂,进行白度、丝饼成 型、断裂强度、摩擦系数等性能的研究,为其在纺织油剂上应用 提供了参考。 摘要 氨基硅油在纺织助剂中大量应用于织物柔软剂、纤维平滑剂、仿丝及仿麻整 理剂、抗静电剂、亲水剂、杀菌防臭剂、防皱防缩剂、深层整理剂及深色加工剂 等方面,已成为现代纺织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配套加工助剂。如何更好地合成所需 要求的氨基硅油,以及解决普通硅油黄变、手感低、工艺复杂等问题,是当今硅 油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系统研究了氨基硅油的合成过程。分别以线性体6 2 m 和偶联( y d h - 6 0 2 ) 在n a 0 h 催化下进行水解共缩聚得n # t - 观透明、存放稳定、无杂质的高粘度氨基 硅油。又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 4 和偶联剂( y d h 一6 0 2 ) 及六甲基二硅氧烷( 涨) 在k o h 催化下进行阴离子开环共聚制备低粘度氨基硅油,以形成氨基硅油系列。 综合考察了投料比、偶联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等对氨基硅 油氨值和粘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及1 h - n m r 核磁共振对产物 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线性体合成氨基硅油方法比传统的本体聚合工艺 简单、产率高、产物品质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采用自制的氨基硅油研究了耐热性、柔软性等应用性能。并在氨纶油剂中作 为添加剂考察了白度、丝饼成型、断裂强力、摩擦系数等性能。结果表明:线性 体合成的氨基硅油有较好的耐热性;氨基硅油作为织物整理剂可提高织物的柔软 性与抗皱性;作为氨纶油剂中的添加剂虽然使纤维白度稍下降,但提高了断裂强 度,改善了纤维的平滑性。 关键词:氨基硅油:线性体;氨值;粘度;柔软性;抗摩擦性 a b s t r a c t a l a r g en u m b e ro f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w a su s e di nf a b r i cs o f t e n e r s f i b e r s m o o t h i n ga g e n t ,i m i t a t i o ns i l ka n dl i n e nf i n i s h i n ga g e n t ,a n t i s t a t i ca g e n t , p r o a g e n t , s t e r i l i z i n gd e o d o r a n t ,a n t i w r i n k l ea n t i s h r i n k i n ga g e n t s ,f i n i s h i n ga g e n t s ,d e e p p r o c e s s i n ga g e n t sa n ds oo ni nt e x t i l ea u x i l i a r i e s i th a sb e c o m e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m a t c h i n gp r o c e s s i n g a i d si nm o d e mt e x t i l e i n d u s t r y h o wt os y n t h e s i z et h e 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b e t t e rw h or e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 y e l l o w i n g ,l o w e rh a n d l ea n d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o fp r o c e s so fg e n e r a ls i l i c o n eo i li sam a j o rr e s e a r c ht o p i ci nt h ef i e l do f t o d a y ss i l i c o n e 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do nt h es y n t h e s i so f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nt h i s e x p e r i m e n t , h i g hv i s c o s i t y 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w a s s y n t h e s i z e db yh y d r o l y s i s a n d c o n d e n s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l i n e a r p o l y d i m e t h y l s i l o x a n e ( 6 2 m ) a n da m i n o s i l a n e c o u p l i n ga g e n t ( y d h 6 0 2 ) u s i n gs o d i u mh y d r o x i d ea sac a t a l y s t , f o rw h i c hw eo b t a i n t h e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t h a ti st r a n s p a r e n ti na p p e a r a n c e ,s t a b l ei ns t o r ea n d p u r e o nt h e o t h e r ,l o wv i s c o s i t y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w a ss y n t h e s i z e db ya n i o n i cr i n g o p e n i n g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f r o mo c t a m e t h y l c y c l o t e t r a s i l o x a n e ( d 4 ) ,a m i n o s i l a n ec o u p l i n ga g e n t ( y d h - 6 0 2 ) a n de n dc a p p e da g e n t ( m m ) u s i n gp o t a s s i u mh y d r o x i d ea sac a t a l y s t a s e r i e sp r o d u c to f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w a so b t a i n e d t h ee f f e c t so fc a t a l y s td o s a g e , t h e a m o u n to fa m i n o s i l a n ec o u p l i n ga g e n t ,t h er e a c t i o n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t i m eo nt h e a m i n ev a l u ea n dv i s c o s i t yo f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w e r e i n v e s t g a t e d t h ep r o d u c tw 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m e a n so ff t i ra n d1 hn m r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t h a tt h en e w s y n t h e t i cp r o c e s sw a ss i m p l i c i t ya n dr a t i o n a l ,a n dt h ef a b r i ct r e a t e dw i t ht h i s 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h a de x c e l l e n ts m o o t h n e s sa n ds o f t n e s s t h eh e a t r e s i s t e n c e ,s o f t n e s sa n do t h e rp r o p e r t i e sw e r es t u d i e du s i n gt h e s e l f - m a d e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 ,a n dw h i t e n e s s ,s i l kc a k es h a p e ,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a n df r i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a sa d d i t i v e si nt h ep o l y u r e t h a n ef i n i s hw e r e i n v e s t g a t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 t h a t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 s y n t h e s i z e db y l i n e a rp o l y d i m e t h y l s i l o x a n eh a db e r e rh e a t r e s i s t e n c ea n ds o f t n e s s ,a n da l t h o u g h tw h i t e n e s sd e c r e a s e d ,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o fs p a n d e x f i b e rw a si m p r o v e d a n dt h ef a b r i ct r e a t e dw i t ht h e s e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h a de x c e l l e n t s m o o t h n e s sa n ds o f b n e s s k e yw o r d s :a m i n o s i l i c o n eo i l ;l i n e a rp o l y d i m e t h y l s i l o x a n e ;a m i n ev a l u ;v i s c o s i t y ; s o f t n e s s ;f r i c t i o n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氨基硅油概述1 1 2 氨基硅油的发展现状1 1 3 氨基硅油的合成方法2 1 3 1 本体聚合法2 1 3 1 1 催化平衡法。2 1 3 1 2 催化缩合法3 1 3 2 乳液聚合法2 1 3 3 含氢硅油与烯丙胺的硅氢加成反应4 1 3 4 其他合成法4 1 4 氨基硅油的表征5 1 4 1 氨值5 1 4 2 粘度5 1 4 3 反应性。6 1 4 4 微乳液粒径和乳液电荷性6 1 5 氨基硅油的微乳化技术。7 1 5 1 乳化剂与p h 调节剂7 1 5 2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方法8 1 5 2 1 乳液聚合法8 1 - 5 2 2 本体聚合后乳化法8 1 6 氨基硅油的应用。9 1 6 1 织物柔软剂9 1 6 2 纸张与皮革柔软剂11 1 6 3 树脂改性剂11 1 6 4 脱模剂1 2 1 6 5 化妆品添加剂1 2 1 6 6 抛光剂1 2 1 6 7 其他方面的应用。1 2 1 7 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及意义和目的1 3 1 7 1 主要内容1 3 1 7 2 意义和目的1 3 第二章实验部分1 5 2 1 试剂与药品1 5 2 2 实验仪器与设备1 5 2 3 氨基硅油的制备1 6 2 3 1 氨基硅油的合成路线18 2 3 1 1 高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路线18 2 3 1 2 低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路线1 8 2 3 2 氨基硅油的合成步骤。1 8 2 3 2 1 高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步骤1 8 2 3 2 2 低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步骤18 2 3 3 氨基硅油的微乳化1 7 2 4 氨基硅油的测试与表征。1 8 2 4 1 粘度特性的测试1 8 2 4 2 氨值的测定。l8 2 4 2 1 理论氨值的测定1 8 2 4 2 2 实际氨值的测定1 8 2 4 3 红外光谱( i r ) 表征1 9 2 4 4 核磁共振( 1 h n m r ) 表征1 9 2 4 5 耐热性的测定1 9 2 4 6 白度的测定1 9 2 4 7 纤维强力的测定1 9 2 4 8 摩擦系数的测定2 0 2 4 8 1 静摩擦系数的测定2 0 2 4 8 2 动摩擦系数的测定2 0 2 4 9 织物悬垂性的测定2 0 2 4 9 1 准备工作2 0 2 4 9 2 织物悬垂性的测定2 0 2 4 1 0 柔软性手感的测定2 l 第三章氨基硅油合成的结果与讨论2 3 3 1 高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研究2 3 3 1 1 氨基硅油氨值的影响因素2 3 3 1 1 1y d h - 6 0 2 用量对氨基硅油氨值的影响2 3 3 1 1 - 2 理论氨值与实际氨值比较2 4 3 1 2 氨基硅油粘度的影响因素2 5 3 2 3 3 第四章 4 1 4 2 4 3 第五章 参考文 攻读硕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 1 氨基硅油简介 第一章绪论 氨烃基硅油,俗称氨基硅油,是二甲基硅油分子中的部分甲基( 包括侧位和 端位) 被氨烃基取代后的产物。根据氨基在硅油分子中的位置,氨基硅油可分为 以下五种类型:单端型、双端型、侧基型、共聚型、混合型。不同的氨基及其位 置赋予了硅油不同的性能【lj 。按端基分类,有甲基、甲氧基和羟基等氨基硅油;按 氨基分类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铵盐及伯仲氨基兼有的结构,也可为芳香 族氨。氨基结构不l 一,对产品性能的贡献也不同仁j 。 二甲基硅油具有高表面活性、高热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而氨基的极性, 很低的表面张力使氨基硅油能够均匀地分散并吸附在纤维表面,可与纤维表面的 羟基、羧基相互作用,形成取向的吸附膜。吸附膜使纤维间的摩擦力降低,产生 良好的滑爽性能及丰满的手感,因此通过改性引入氨基赋予硅油特殊的反应性和 吸附性,使得氨基硅油在油剂、纤维整理、树脂改性、化妆品和涂料等领域有着 广泛的应用【3 】。作为商品的氨基硅油中9 0 以上是氨乙基氨丙基硅氧烷。 1 2 氨基硅油的发展现状 氨基改性硅油独特的结构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予各行业中,但是我国目前对有 机硅油剂专用产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当前仍然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 问题,如黄变、亲水性低、氨基分布不均匀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实 际应用范围。因此对氨基改性硅油进行深入研究,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综合考虑 某种氨基改性硅油的分子结构、性质、生产成本和工艺设备等多种影响因素,以 便选择高效率、低能耗的合成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应用意义。也将促进我 国有机硅油剂进一步向规模化、深层次化方向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氨 基硅油的的认识逐步加深。目前,不仅着力开发多种多样的有机基团功能单体和 聚合物,同时也进行了两种功能基团的共聚研究,甚至有人提出了三元共聚的设 想1 4 】。这将为纺织助剂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从而推动国内油剂 工业更快速的发展。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氨基改性硅油的合 成及其应用将会进入新的时代,在油剂行业和其他领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津丁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 3 氨基硅油的合成方法 氨基改性硅油品种较多,合成方法也多样,但它们的基本合成步骤一般为【5 】: 有机硅单体+ 氨基官能团单体+ ( 其它活性基团单体) _ 催化调聚_ 成品。其 中催化调聚是指单体之间在催化剂、引发剂存在下共聚、封端得到产物。改变单 体、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就可获得不同结构的氨基硅油产品,合成氨基硅油的方法 主要有本体聚合法( 催化平衡法、催化缩合法) 、乳液聚合法、含氢硅油与烯丙胺 的加成等。 1 3 1 本体聚合法 本体聚合法是制备氨基硅油最常用的一种方法【l 】,也是国内氨基硅油生产的 主要方法。原料为八甲基环氧硅烷d 4 、氨基硅单体( 偶联剂) 和六甲基二硅氧 烷( 封端剂) ,以强碱性物质如k o h 、n a o h 、m e 4 n o h 等作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改变氨基硅单体结构或者改变氨基硅单体与d 4 等的投料比,便可制得不i 一结构 性能和不同氨值粘度的氨基硅油。封端剂的选择、用法与用量要根据分子设计来 确定。如李群、陈水林等【6 】以八甲基环氧硅烷、双氨基偶联剂、催化剂等为原料 经本体聚合合成氨基改性有机硅原油,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 了应用性能测试,同时注意到了织物整理后亲水性能的降低。安秋凤等利用氯丙 基三甲氧基硅烷与n ,n 一二甲基十八胺反应,合成了n ,n 二甲基一n 一十 八烷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季铵盐( b f s ) ,对其抑菌性能及与氨基硅微乳同浴 使用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和研究。 本体聚合法合成氨基硅油的特点是合成工艺简单、易控制,适合工业规模 化生产。在本体聚合反应中,一般获得无规则的共聚物,即在聚硅氧烷的高分子 链的侧链上有可能接上氨烷基,也有可能没有接上氨烷基。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氨 基硅油的乳液作为柔软剂将严重影响织物的柔软整理性能。可能导致没有接上氨 烷基的聚硅氧烷粘结辊筒,织物表面发粘以及乳液飘油等。因此,研究者们仍在 不断深入研究本体聚合的最佳工艺条件,完善其合成机理,以期在今后能够获得 品质更好的氨基硅油。 1 3 1 1 催化平衡法 这种制备方法就是氨基硅( 氧) 烷与硅氧烷( 主要指d 4 ) 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平衡反应。利用催化平衡法可制备几乎所有的氨基改性有机硅,如单、双端型氨 基硅油,侧基氨基硅油,端、侧基混合型氨基硅油等,是应用最广的方法。按催 第一一章绪论 化剂的种类,可分为酸催化和碱催化平衡法两种。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催化剂主 要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相应的硅醇盐、有机碱等,不同催化剂的合成效果各不相 同。如用催化平衡法制取双端型氨烃基硅油,其反应式示意如下【7 】: h 2 n c 3 h 6 m e 2 s i o ( m e 2 s i o ) ( 0 - - 4 ) s i m e 2 c 3 h 6 n h 2 + - n 4 ( m e 2 s i o ) 4 h 2 n c 3 h 6 ( m e 2 s i o ) n + ( 1 5 ) s i m e 2 c 3 h 6 n h 2 使用碱金属的氧氧化物、氧化物、烃氧化物或硅醇盐作催化剂时,一般都有 反应温度高,合成时间长,中和催化剂副产物盐过滤困难等缺点。如果加入不带 电荷的亲电试剂,如二甲基亚砜或n ,n 二甲基甲酰胺等则可明显提高反应速 率嘲。这些添加剂称为促进剂或活化剂。 1 3 1 2 催化缩合法 以制备双端型氨烃基硅油为例,在催化剂作用下,h 2 n c 3 i - 1 6 s i ( o e t ) 3 或 h 2 n c 3 h 6 m e s i ( o m e ) 2 可和h o ( m e 2 s i o ) 。h 发生脱醇缩合反应,得到双端 型氨烃基硅油,反应式示意如下: h 2 n c 3 h 6 s i ( o e t ) 3 + h o ( m e 2 s i o ) 。h h 2 n c 3 h 6 ( e t o ) 2 s i o ( m e 2 s i o ) n s i ( o e t ) 2 c 3 h 6 n h 2 ,h 2 n c 3 h 6 m e s i ( o m e ) 2 + h o ( m e 2 s i o ) n h _ h 2 n c 3 h 6 m e ( o m e ) s i o ( m e 2 s i o ) n s i m e ( o m e ) c 3 h 6 n h 2 能用催化缩合法制备的氨基改性硅油品种较少,但此类反应条件温和,时间 短,在反应过程很少出现泛黄的现象。适合实验室小规模制样,例对某种氨基改 性硅油的性能进行测定时,可采用此法短期快速合成。 1 3 2 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是本体聚合的变通和发展,具有简单、一步到位等特点。采用乳液 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的原料与本体聚合基本相同,但介质为水。聚合时,选择适 当的乳化剂,使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基硅烷偶联剂在水中乳化分散制成预乳化 液,必要时加入少量的六甲基二硅氧烷,然后加入碱催化剂开环聚合,反应结束 时用醋酸中和,得到的产品是氨基硅油的水乳液。乳化剂可以是阳离予型、阴离 子型、非离子型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有时兼起催化剂功能。大多数情况下,乳 化剂与催化剂为不同物质。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反应物配比、乳化剂、催化剂、 反应温度、时间等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 天津工业大学硕十毕业论文 乳液聚合法的特点是【3 1 直接合成氨基硅乳液,过程简单,一步到位;其次 是可合成较大分子量的氨基硅油,而产品氨基硅乳液的粘度不高,应用方便。缺 点是反应转化率难超9 0 ,剩余少量的聚硅氧烷低聚物存在于乳液中,易漂油对 后整理设施造成污染,在织物上留下硅斑。其反应式如下: m 9 卜b早卜b9 卜b + ( c 1 - 1 3 ) 3 s i 0 s i ( c 1 - 1 3 ) 3 + n h 3 喇i o - c h 3 啼( c h 3 ) 3 s i o 七s i o 蒜争o - ) 铲( c h 3 ) 3 i 岛h 6 ) ( c 心 c 3 h s x x = n h c 2 h 4 n h 2 ,n r 2 ,n r 3 ( r = h 、烷基) 关于乳液聚合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对于这方面的开发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 深入的研究。 1 3 3 含氢硅油与烯丙胺的硅氢加成反应 将s i h 键加成到带官能团的不饱和化合物是硅油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含 氢硅油与烯丙胺在催化剂( 如p t 、r h 、r u ,r d 和n i 等) 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 可得到氨基硅油【9 - 1 0 l 。反应式如下: i c h 3 1 1 p qc lh 3 c l3 h 6 n r 2 ( c h 3 冷i 吣i o 稀串o + 斧i ( c h 3 ) 3 - ! - c h 2 = c h c h 2 n r 2 一( c h 3 垮i 吣i o 种辛i o 撺( c h 3 ) 3 c ih 3 c h 3 6 h 3 c h a 用红外光谱检测反应进行的程度,当s i h 键的吸收( 2 3 0 0 c m 一) 和c = c 双键的 吸收( 1 6 5 0 c m 。1 ) 消失时,反应结束。 c o 此法的特点是不受分子中c o “、c n 、n r 2 、c l 和c o o r 等活 性基团的干扰,在室温和稍高一些温度下即可进行,反应条件温和且产率高。 含氢硅油价格比较便宜,容易得到,但是采用此法得到的氨基硅油平均聚合 度较小,分子量较小,柔软效果不好,还需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等单体共聚,提 高分子量才能用于印染。 1 3 4 其他合成法 环氧硅油比较活泼,容易和胺、醇胺发生开环加成反应,所以利用这类反应 第一章绪论 也可制得某些侧链型氨基硅油【1 1 1 。反应式如下: 。嘲c h 喘3c 脚h 3 俐。,。型1 + ( c 。s 黼。 c h 3 c i3 h 6 0 c h 2 c f - c h 2 c h 3 占3 h 6 0 c h 2 c h ( o h ) c h 2 n r r r = h 、烷基;r h 、烷基或c 2 i - h o h 等。环氧基改性硅油价格比较贵不 易制得。另外环氧基与有机胺反应的副反应多,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较少采 用这种方法生产氨基硅油。 带有腈烃基的硅油在催化剂l 认l h 4 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也能制备某些 氨基硅、油【1 2 】: 帕辩 ( 彳h2 ) 3 c h3 i h o f f 彳i 咕h ( 警h2 ) 3 此外带有卤代烃的硅油与胺反应, c h2 n h2 也可制备某些氨基硅油【1 3 】: c c 蝴叫c i o h 3 谦c h 暗3s i ( c h 3 ) 3 + n r 3 一( c h 3 ) 3 s i o - ( i o c h 3 料c h 。3 紊剐c 。 l c h 3 l 亡h 3 c h2 c h 2 c h 2 c i i 1 4 氨基硅油的表征 通常氨基硅油有四个重要参数,即以氨值、粘度、反应性、粒度来表征氨基 硅油的品质,该品质会极大影响被处理织物的风格,如手感、白度、色光以及硅 油乳化的难易程度。 1 4 1 氨值 氨基硅油赋予织物的各种性能如柔软度、华度、丰满度等指标大多都是由氨 基所带来的。氨基含量可由氨值表征,即中和1g 氨基硅油所消耗摩尔浓度为l t o o l l 的盐酸的毫摩尔数。因此,氨值直接与硅油中氨基含量有关。氨基含量 越高,则氨值就越高,整理织物手感越柔软、平滑,这主要是由于氨基官能团的 天津t 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增加使其对织物的亲和力大大增加,形成了更规整的分子排列,从而赋予织物柔 软平滑的手感。氨值的测定方法较多,其中可以溴酚蓝为指示剂,用高氯酸冰 醋酸溶液或标准盐酸溶液滴定【l 4 1 。 但氨基中活泼氢易于氧化形成发色团,造成织物的泛黄或稍带黄光。在相同 氨基的情况下,随着氨基含量( 即氨值) 的增加,其氧化几率增加,泛黄严重。 但同时,随着氨值的增加,氨基硅油分子的极性增加,从而为氨基硅油的乳化提 供有利的先决条件,可制成微乳液,而乳化剂的选择和乳液中粒径的大小分布也 与氨值有关。 1 4 2 粘度 粘度是氨基硅油摩尔质量的表征。分子两端为h 2 n c h 2 c h 2 c h 2 ( c h 3 ) 2 s i o i 2 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其摩尔质量与特性黏数满足m a r k - h o u w i n k 方程式 1 5 】: h 】_ k m q ,m 为摩尔质量;m 为特性黏数; i x - - - - 0 6 6 ; k = 2 1 0 一。 侧链取代基的氨基硅油,粘度与摩尔质量的关系因受分子中取代基的量及分布情 况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它们的关系,但一般来说,粘度与分子 质量成正比,粘度越大,分子质量也越大,在织物表面的成膜性越好,手感越柔 软,平滑性越好,但其渗透性越差,尤其对强捻紧密织物及细旦织物,氨基硅油 难以渗入纤维内部,影响织物性能。粘度过大还会影响乳液的稳定性或难以制成 微乳液。所以不能只通过粘度来调整产品,往往需要通过氨值和粘度来平衡产品 的性能。一般氨值低,则需要粘度高,从而平衡织物的柔软性能。 所以滑爽的手感需要高粘度的氨基硅油的引入。而在柔软剂焙烘时,一些氨 基硅油交联成膜,从而增大分子量,使其初始分子量与最终在织物上成膜的氨基 硅油分子量不同。所以相同的氨基硅油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加工,最终产品的滑 爽性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低粘度的氨基硅油也可以通过加交联剂或调整焙烘温 度来改善织物的手感。低粘度氨基硅油增加渗透性,再通过交联剂和工艺优化, 则可综合高、低粘度氨基硅油的优点。一般氨基硅油的粘度范围在1 5 0 5 0 0 0 厘 泊。 氨基硅油分子量的分布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可能很大。低分子量的氨基硅油深 入纤维内部,而高分子量的分布于纤维表面,使纤维内外均被氨基硅油包裹,从 而赋予织物柔软和滑爽的感觉,但问题是分子量的差异过大可能影响微乳液的稳 定性。 1 4 3 反应性 氨烃基在侧链取代的氨基硅油,如果其分子末端含有活性官能基( 如氢、羟 第。章绪论 基或烷氧基等) ,这类氨基硅油具有反应性,能自交联或在适当的交联剂存在下 交联,而交联度的提高,将增加织物的滑爽感、柔软度和丰满感,尤其对弹性提 高更为明显。 1 4 4 微乳液粒径和乳液电荷陛 氨基硅油乳液粒径较小,一般低于o 1 5 1 x m ,因此其乳液是热力学稳定的分 散状态。贮存稳定性、耐热性和抗剪切稳定性优异,一般不会破乳。另外由于微 小的粒径使颗粒的表面积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氨基硅油与织物的接触儿率,表 面吸附量增大且均匀性、渗透性提高,易形成连续膜,提高织物的柔软、滑透性 和丰满感,尤其对细旦织物,但若氨基硅油的粒径分布不均,则将大大影响乳液 的稳定性。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电荷性取决于乳化剂。一般情况下阴离子型纤维吸附阳离 子型氨基硅油容易,从而提高其处理效果。而吸附阴离子型乳液乳液则不易,对 非离子型乳液的吸附量和均匀性高于阴离子乳液。则大为降低。因而化纤如涤纶 吸附各种不同电荷性的微乳液及其均匀性均优于棉纤维。 1 5 氨基硅油的微乳化技术 氨基硅油由于具有较大的粘性不能直接使用,需以乳液形态使用。氨基硅油 微乳液胶束很小,能够渗透到纤维内部,为织物提供内在的柔软性和出色的表面 平滑性。微乳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粘度低且结构稳定,从而减少了聚结或破乳的 危险。但氨基硅油的表面能虽比二甲基硅油高却远比水低,不易制成o w 型乳液。 进口的氨基硅油由于价格高昂,掺入添加剂配比大,因而制成的乳液成本高且需 要高剪切混合器或均化器制备,因此为了降低乳液成本国内很多人己相继报道了 在非均质的普通搅拌釜中反应制得氨基硅油微乳液。但由于氨基硅油的高粘度和 低表面张力,乳化往往十分困难。如何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获得稳定的氨基硅油 微乳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也成为当前 的热点。 1 5 1 乳化剂与p h 调节剂 微乳化技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用于体系的乳化剂,由于乳状液的油 相和水相组分性质的多样性,使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其乳化能力一般关系变 得更为复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既方便又绝对可行的理论方法,主要还是一 天津工业人学硕七毕业论文 些经验和半经验的方法:亲水一亲油平衡( h l b ) 法、相转变温度( p i t ) 法和内聚能 比( c e r ) 法等。 其中亲水一亲油平衡( h l b ) 法简单易行比较常用。氨基硅油可用不同离子型 的乳化剂来乳化,如阳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或阴离子非离子 型乳化剂,但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其乳液显若阳离子性,而是因为氨基中和盐后 显阳离子性。乳化剂选择不当将无法得到微乳液。单一乳化剂往往很难满足由多 组分组成的体系的乳化要求通常将多种具有不同h l b 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 1 0 - 1 8 ,使复配物的h l b 值等于或接近于硅油的h l b 值。这样既可以满足复杂体 系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增进乳化效果。如常用的t x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 、 a e o (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l u t e n s o ly d 。7 0 ( 异构十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 ) 等。 乳化剂与硅油的比例越大,乳液越透明,但乳化剂用量过大并不能提高微乳对织 物柔软整理的效果。 一般认为要形成微乳液,除了要使用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主乳化剂 外,还需用到助乳化剂,例如醇和p h 调节剂等。其中p h 调节剂可适当选择有 机酸,它能与氨基作用,在乳液粒子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双电层,使乳液离子间 产生排斥力,阻止乳液粒子的凝聚。一般乳液p h 值控制在6 左右。 1 5 2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1 5 2 1 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法是通过先预乳化硅氧烷单体,再将其连续地滴加到聚合温度 下的含催化剂的反应介质巾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此法聚合工艺最关键的是对单体 的预乳化和预乳液滴加速度的控制,预乳化不充分或预乳液滴加的速度过快都得 不到微乳液。因此操作时要求比较苛刻,聚合过程不易控制。目前国内外相继有 研究者对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级氨基硅油乳液进行了报道。王绪荣【l9 j 采用d 4 、六 甲基二硅氧烷( 删) 、硅烷偶联剂、多种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为原料,合成出了 稳定、透明至半透明的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t r a v e r l 2 0 等在微乳液制备方法 的专利中,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得了透明的o w 型聚有机硅微乳液。 1 5 2 2 本体聚合后乳化法 后乳化法又称为两步法,即第一步本体聚合制备出氨基硅油,然后通过 合适的乳化工艺制备氨基硅油微乳液。本体聚合制备氨基硅油的过程如前所述。 第。章绪论 由本体聚合得到的氨基硅油、乳化剂和水在均质器、胶体磨、真空乳化器等 设备中,通过强剪切力作用把有机硅聚合物乳化分散至乳液状态。d u m o u l i n 2 l 】 用一特殊的乳化剂,将氨基硅油、乳化剂、水在均质机中混合,得到了有机硅微 乳液。所用的氨基硅油粘度小于5 8 5 m p a s ,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2 0 0 0 0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改进了此方法,同样使用机械搅拌但不使用均 化器、胶体磨及喷射流体混合器,简化了制备方法和工艺。陈达斌【2 2 】以d 。和 d l 一1 0 3 为主要原料,以碱金属氢氧化物为催化剂,于1 0 0 下反应4 - 6h 制成反 应性氨基硅油。再将水、表面活性剂( 含酸) 逐步加到混有复合乳化剂、助乳化剂 以及酸的氨基硅油中,该方式伴有w o 向o w 型转相过程,制得外观清澈透明的 氨基硅油微乳液j a 5 0 7 。该产品稳定性好,使织物达到柔软、平滑的效果,满足 了厂家的要求。詹晓力1 2 3 j 用聚氧乙烯醚类的国产乳化剂进行复配,确定水包油型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配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了氨基硅油、复合乳化剂、水 及醇多组分体系的局部拟三元相图,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氨基硅油微乳液形成的影 响。 1 6 氨基硅油的应用 氨基硅油中的氨基极性强,反应性高,且具有吸附性、相活性及易乳化性, 广泛用于纤维后整理剂、树脂改性剂、涂料添加剂、光亮剂及化妆品添加剂等。 1 6 1 织物柔软剂 氨基硅油在织物的后整理中主要用作柔软剂。氨基硅油被称为新一代最佳的 聚硅氧烷柔软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织物的柔软整理,可使棉、麻、丝、毛、涤、 腈、丙和绵纶等织物获得柔软、滑爽、光泽柔和、富有弹性的效果。由于氨基的 极性,能与纤维表而的羟基、羧基等相互作用,使硅氧烷主链定向吸附在纤维表 面,从而降低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很小的力就能使纤维之间产生滑动,从 而表现出柔软特性。 氨基硅乳液处理后的织物具有柔软、滑爽与丰满的手感,并具有良好的防缩 性、耐洗性和透气性。但氨基硅油所含的氨烃基容易被氧化,会使整理后的白色 或浅色织物泛黄。此外,二甲基硅氧烷链节所具有的疏水性使整理后的织物吸水 性不好。所以需要在原有氨基硅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性或复配。其中可以通过酰 化、仲氨化等方法抑制氨基硅油的泛黄性以及醚化改性氨基硅油,提高其亲水性。 氨基硅油黄变机理是氨基氧化分解形成发色团( 偶氮基和氧化偶氮基) 。其中 侧链氨基中双胺型黄变最严重,伯氨基次之,仲、叔氨基硅油基本无黄变现象【2 4 1 。 天津工业大学硕十毕业论文 用酰化剂如乙酐、丁内酯及二烷基碳酸酯等对氨基硅油中的伯氨基进行酰化保 护,减少活泼氢降低氨烃基活性,既可抑制其黄变又有好的柔软效果。 d o w c o m i n g 公司t 2 5 1 用这种方法曾使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整理织物的白 度从1 0 5 2 提高到了1 0 7 3 。 仲氨基硅油在其整理后的织物中的白度按伯、仲、叔氨基依次提高,而柔软 性最刨2 6 1 。它可以在合成时引入新的硅烷偶联剂得到。在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子中 引入环状二氨基,能达到抑制泛黄,柔软效果最好的状态。如d o w c o m i n g 公司【2 7 】 开发的哌嗪硅油,用它和氨乙基氨丙基硅油分别整理白棉布( 洗过) 对比发现,前 者整理后布的白度比后者提高了1 2 2 ,柔软性提高了5 6 3 ;r h o n e p o u l e n e 公司【2 8 1 开发的高位阻仲胺硅油也有明显的抑泛黄性能。 哌嗪硅油和高位阻仲胺油结构式如下: c h 3c h 3 ( c h 3 ) s s i 叶串i o 谍争i o 啬( c h 3 ) s ( 哌嗪硅油) 洲3 ci 3 h 6 n d h n h 。c 。s 州 i o h 3 请c i o h3 淞。c 3 ( 高位阻仲胺硅油)( c h 3 ) 3 s o 弋彳旧请宁i o 斋s “c h3 b ( 高位阻仲胺硅油) c h 3 3 h 6 h 3 c h 3 c ,c h3 、c h3 h 用端基为环氧基的聚醚与氨基硅油分子中的氨基加成,形成含有氨基及聚醚 链段的改性硅油,使其亲水性增加或在结构上嵌段有亲水性聚醚基团,从而改善 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吸水性1 2 圳。 把氨基硅油与其他组分复配,往往能产生更好的综合性整理效果,满足人们 对穿着的美观、舒适和多功能化的要求。例如:氨基硅油与高摩尔质量的聚二甲 基硅氧烷或高摩尔质量的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复配m j 后配制的乳液型柔软剂,可使 整理后的织物在柔软性、洗涤耐久性、平滑性、回弹性、抗皱性等方面得到显著 改善;氨基改性硅油乳液与有机倍半硅氧烷水分散液进行复配,可以得到更好的 浓色效果;氨基硅油与氯铂酸、磷酸单酯和多溴化合物等复配,能产生良好的阻 燃效果等1 3 l j 。 第一章绪论 1 6 2 纸张与皮革用柔软剂 氨基硅油也可用作纸张柔软剂和皮革滑爽剂【3 引。其作用机理与其用作织物柔 软剂大致相同。阳离子氨基硅油类柔软剂对纸页具有超级柔软作用,但却使纸张 的白度、强度和吸湿性有所下降。若用适量的聚醚硅油、增强剂与氨基硅油复配, 则能有效地改善上述不足【j 引。 周建华等1 3 4 j 以0 【,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w s 6 2 m ) 和n p 氨乙基丫- 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s g s i 9 0 0 ) 为原料,胺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 了反应性氨基硅油。将其作为柔软剂应用于皮革加工,处理后的成革具有柔软丰 满的手感,并且有良好的疏水性、透气性及耐干湿擦等性能。 通常氨基硅油的氨值越高,氨基分布越均匀,粘度越大,皮革的手感越柔 软。而氨值低的氨基硅油白度好,使皮革具有良好的色泽;但氨值变小,柔软性 又会变差。因此需要选择适当氨值的硅油以达到理想手感。在低氨值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改变氨基硅油的粘度,以期达到理想的柔软手感。 1 6 3 树脂改性剂 聚氨酯、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作为三种功能性材料,因其各自优异的物 理机械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可用氨基硅油与聚合物 的官能基反应,将硅氧烷 - 3 i 入有机聚合物中,从而提高聚合物的性能。 例如聚氨酯易老化、强度不高,用侧链氨基硅油来改性聚氨酯,只需加入少 量的氨基硅油就能改善聚氨酯的表面性质1 3 5 1 。并且发现适当氨基硅油改性的聚氨 酯较未改性的聚氨酯,综合性能更优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