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f :学位论文 摘要 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 郭沫若写作于2 0 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 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申请人吴小彦 指导教师王本朝教授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然而,作为 一个球形般的“天才人物”,郭沫若的自传文学也具有较高的价值。郭沫若是较早具有自传 写作意识的作家,其2 0 世纪2 0 年代开始创作的包括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 和洪波曲在内共1 1 0 余万字的沫若自传是中国最长的一部自传;郭沫若自传文学作 品在2 0 年代就以其透露出的繁复、丰盈的叙事策略奠定了其自传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自传 文学作品中的先驱者地位,郭沫若的自传文学叙事也成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 由于任何自传性作品( 包括日记在内) 都是同忆性的,作者的记忆可能冈为距离事件发 生时间的长短和作者的现实遭遇而产生错位或是缺失,只有依据写作时间来对沫若自传进行 重新排序才可能使自传呈现出反应作者心灵成长的主线索,以及呈现作者自传的叙事基调线 条。因此,本文打乱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第1 l 一1 4 卷) 中 对于郭沫若自传以历史时间来作划分,而重新按照郭沫若自传的写作时间进行划分,将全文 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郭沫若自传文学的叙事进行界定。自传表达了真实的个人经历,自传文学 又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自传文学异于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故而自传文学叙事也 就不得不把个人的真实经历考虑在内,这也是自传文学叙事异于小说叙事的地方。 第二部分,探讨创作于2 0 年代自传文学的叙事策略,总结郭沫若早期自传文学的叙事 特征:叙事结构上对于“核心”事件的简单叙写;叙事文本中预设巧妙的转喻:叙事顺序的 重叠;叙述视角上叙述者与真实作者合二为一;采用多样化的手法设定文化密码,在叙事过 程中体现出逆于普通自传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分离:叙事时间中所指时间与能指时间交替 出现使得文本的叙事视角的张力极度扩张;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而显示出郭沫若 自传叙事策略的日渐丰盈。 第三部分,比较郭沫若创作于2 0 年代的自传文学与其他同时代作家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两南大学硕l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t y 鞘l 薹掣| 蒌剥蓁雾蕊霎| 圆妻萑耄蓁囊l 聚鲁i 囊蓁稚下蠢霎羹姜霜薹搿雾 蓁巍雾 婆l 霎蓁霎翼霎蓁| 霪馨;量薹薹茎薹雩羹霎睡 e ;! ! 霎;蠢! 塑重蘑! 宴堇 t 两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盯a c t e r so fe a r l yg u 0 sa u t o b i o 伊a p h y :t 0s i m p l i f yt h en u c l e a re v e n t si nn a r r i t i v es t r i j c t u r e ;t 0 p r e s u m em e t o n y m ys k i l l 如l l yi nn a r r i t i v et e x t s ;t oo v e r l a pt h e n a 丌i t i v es e q u e n c e ;t 0i n t e g r a t et h e n a 盯i t i v er o l ea n da u t h e n t i ca u t h o r s ;t 0d i v e r s i 匆t h es e to fc u l t u r a lc o d es o 够t 0s e p a r a t em e n a r r i t i v er 0 1 ea n di m p l i e da u t h o r si nc o n t r 舔tt 0o r d i n a r ya i l t o b i o g r 印h y ;t od i s c o v e ra l t e m a t i o n b e t w e e nd e n o t a t i o no ft i m ea n dp o s s i b i l i t yo ft i m es o 嬲t 0e x t e n dp e r s p e c t i v eo fn 删i o n ;t 0 c o m b i n et h ep e r s o n a ln a r r i t i v e 锄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n a r r i t i v es o 邪t op r e s e n tg u om o r u o sm a t u r i t y o fn a n a t i o n p a nt h r e e :c o m p a r c dw i t ho t h e ra u t o b i o 伊印h i c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s a m et i m e s g u om o r u o s 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i n l9 2 0 sd e n o t e si t so w ns p e ci a l i t y ,f u l lw i t ht h e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m a lf o c u s ,g r e a t c a p a b i l i t yo fs h o np e r i o da n dd e t a i l e dn a 丌i t i v es t y l ew h i c hi sp r e s e n t sf a g m e n to nt h ew h o l e k e yw o r d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u t o b i o g r a p h i cl i t e r a t l l r e ;n a r r i t i v es t r a t e g i e s ;m a t u r i 够; b p i c a l v 两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引论 引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享誉文坛。作为一个球形 般的“天才人物”,实际上,郭沫若的自传文学也以其繁复、丰盈的叙事策略奠 定了在现代自传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先驱地位,它的叙事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 现代自传文学的典范。郭沫若自传包括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 和洪波曲四卷,它们记录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郭沫若在那个时代对于人生的抉 择,展现了极为广阔壮观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以其驳杂的内容及其体裁成为郭 沫若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有其独特的意义。 但目前,对于郭沫若自传的研究显然是十分薄弱的,主要集中在对郭沫若自 传中某一篇章或某一方面内容的研究,缺乏从文本意义上探究其自传的文学特 质,从叙事的角度对于郭沫若自传文学进行整体把握的研究。这些研究中具有代 表性的成果有熊家良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l 期的重读郭沫 若的 兼议鲁迅、胡适、沈从文的自传性作品,该论文是通过少 年时代来探测环境对郭沫若的影响;顾圣皓、肖林平发表在河南教育学院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0 4 期的中国现代史记散文的成功创造试 论郭沫若自传散文的思想与艺术,该论文探讨的是郭沫若自传中的散文作为史 记散文的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叶志良先生发表在郭沫若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总 第5 7 期) 上的个体与历史的双重叙事论郭沫若传记文学创作的特征,该 论文从引活人自述和形象塑造”、“纪实与虚构”、“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等 几个角度来探讨郭沫若自传的文学特征;曲阜师范大学2 0 0 4 级研究生孙恒的毕 业论文自传与“自叙传 小说两类文本中的郭沫若自我形象比较比较的 是自传与自叙传两类文本中透露出来的郭沫若自我形象的差异;山东省青年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登载的葛桐的郭沫若自传的身份寓言阐述 身份的游移是郭沫若自传写作的源动力。 基于此,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设定在2 0 世纪的2 0 年代,重点放在对郭沫若自 传的叙事策略研究,希望通过系统研究郭沫若自传文学文本,对其自传文学进行 整体的把握,以完成对郭沫若自传文本的叙事研究,凸显郭沫若自传文学对记录 自身及时代,开创中国现代自叙传文学之先河的价值。 两南人学硕 学位论文 ) l论 由于任何自传性作品( 包括日记在内) 都是回忆性的,作者的记忆可能因为 距离事件发生时间的长短和作者的现实遭遇而产生错位或是缺失,只有依据写作 时间来对沫若自传进行重新排序才可能使自传呈现出反应作者心灵成长的主线 索,以及呈现作者自传的叙事基调线条。因此,本文拟打乱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第1 1 一1 4 卷) 中对于郭沫若自传以历史时间来作 划分,而重新按照郭沫若自传的写作时间进行划分,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郭沫若自传文学的叙事进行界定。自传表达了真实的个人经历, 自传文学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自传文学异于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故 而自传文学叙事也就不得不把个人的真实经历考虑在内,这也是自传文学叙事异 于小说叙事的地方。 第二部分,探讨创作于2 0 年代自传文学的叙事策略,总结郭沫若早期自传 文学的叙事特征:叙事结构上对于“核心”事件的简单叙写;叙事文本中预设巧 妙的转喻;叙事顺序的重叠;叙述视角上叙述者与真实作者合二为一;采用多样 化的手法设定文化密码,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逆于普通自传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的分离;叙事时间中所指的时间与能指的时间交替出现使得文本的叙事视角的张 力极度扩张;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而显示出郭沫若自传叙事策略的日 渐丰盈。 第三部分,比较郭沫若创作于2 0 年代的自传文学与其他同时代作家自传文 学叙事策略的差异,凸显郭沫若自传文学独特的叙事特征:叙述焦点兼用内外聚 焦;叙事时距上短时间大容量;叙事总体风格碎片化。 两南大学硕l j 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第一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按照新华词典1 9 8 9 年版对于“自传”词条的解释:“作者叙述自己生平 事迹的文章或书籍”,传统意义上的自传都离不开传主通过系统地介绍自我, 以便展现自己的成长道路,达到与读者交流人生看法这一固定模式。一般说来, 自传是写作者简单地侧重于某一方面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忆,然后述之笔端而成 的一种记录性文字,这种自传讲求的是实用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有 一种自传是带有文学性的自传。虽然这种自传也讲求实用性,但它又融实用性与 文学性为一炉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作为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所探讨的自传主要是后者,即带有文学性的自传, 也可称之为“自传文学”。从另一层面来说,按照传统的四分法,文学体裁分为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那么自传文学就不是独立的文学体裁了,而是与上述 这些体裁联姻的。然而,自传讲究真实性的原则决定了它只可能选取利于它真实 性表达的方式。因而,以真实性为主要特点的散文无疑是它的最佳配偶。就连法 国学者菲利普勒热讷也这样认为:“某个现实中人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写就的散 文体追溯性叙事,写作重点须放在某个人生活,尤其是个性的发展史上。”无论 是以何种定义作为评价某一文本是否属于自传或自传文学之列,无疑都表达的是 它们要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为母本,在述诸文字须经过写作主体( 即自传叙 述者) 主观意向的加工。 就中国而言,在古代时就早已有“自传”的雏形,如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陶 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另外,还包括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太史公自序、 王充在论衡当中的自纪篇、曹丕在典论中的自序以及白居易的 醉吟先生传、杜牧的自传墓铭、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等。而从严格意 义上说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自传写作,是进入2 0 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于文坛 的。以胡适等为代表的留洋派,深谙自传文学在欧美文学世界中的主要作用,因 而,他们也想在中国推广这种体裁。但在2 0 年代后期,顾颉刚、郁达夫、郭沫 若就已有自传性文学作品问世。胡适就在其4 0 岁时所作的四十自述中的自 序中写道:“我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 3 两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 当时,张资平、沈从文、谢冰莹、瞿秋白以 及林语堂等作家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自传。1 9 3 3 年,上海第一出版社开始出版“自 传丛书”,其中包括从文自传、资平自传、庐隐自传、钦文自传以及 巴金自传等。这是作家自传的首次集中亮相,同时,报刊杂志也推出不少作 家的短篇自传。中国史无前例的“自传热 由此产生。 “中国现代传记繁荣的最初表现是大量自传和回忆录的出现。五四新文化运 动带来了知识分子个性的解放,写作接近西方传记体式的自传或凹忆录成了作家 们自我表现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最方便的形式。最早写作自传的是作家郁达夫、郭 沫若,史学家顾颉刚和戏剧家欧阳予倩。”郁达夫写过的自传有很多种,最早的 一部是1 9 2 7 年发表的日记体自传日记九种,顾颉刚的学术自传古史辨自序 写于1 9 2 6 年。1 9 2 9 年4 月,光华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的最早的自传我的幼年 ( 光华书局1 9 3 3 重印,并更名为幼年时代。) 内中收录了郭沫若最早期的 自传作品。1 9 5 1 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郭沫若的沫若自传,1 9 7 8 由香 港三联书店重印,人民文学出版年1 9 8 2 年编辑出版郭沫若全集,其中在文学 编里收录了包括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和洪波曲在内的四 卷本的郭沫若自传,这样一来,洋洋洒洒百余万字的沫若自传就成为了“中 国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部自传。 固 自传这类文体在西方是较为发达的,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认为是西方 自传的开端,之后西方较具代表性自传文学如卢梭的自传也以忏悔录命名。 无论是在圣奥古斯丁的自传里还是卢梭的自传里,都有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深 刻忏悔。由此可见,忏悔是西方自传文学较重要的母题。由于西方自传文学作者 将资料全面与详实作为衡量自传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他们写 作自传时非常注重对自己心理个性的探究,因而他们比较一致地倾向于围绕传主 私生活进行个人化的微观叙事。但在中国,“史传合一 、“知人论世”的传统使 得中国的自传作家们更为重视传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对自身个人生 活乃至个性的探究,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记录,而非展现个人 的人生面貌。因而,中国传统自传文学更侧重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体叙事。 。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书店,1 9 8 6 年 圆萧关鸿:中国百年传记经典,东方出版中心,2 0 0 2 年 杨正润著;传记文学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5 7 5 页 4 两南火学硕l j 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就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来看,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认为中国自传文学“较少自我省 察,更注重自我辩明自我省察,要求追踪从过去之我到现在之我的变化轨迹; 而自我辩明,则是过去之我和现在之我容颜无改,血脉相通,其间没有变化,也 不承认变化。西欧的自传讲求从旧我到新我的变化,其座标是纵向性的时间 流程,与之相对,中国的自传注重自己与世俗的对立,其座标是横切式的同一平 面的展开。中国的自传性文学,大体上是意识到自己与世俗的不同,在这种不同 中肯定自己的存在,从而导致自传的产生。 胡适和郁达夫在介绍西方近代以来的传记文学作品时,认为传记文学作品是 “中国最缺乏的一类文字”。留“从戊戌维新到五四前后,是中国的传记写作在吸 收借鉴西方传记经验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逐步突破封建时代的旧传记传统, 由此过渡到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传记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搭建起这座桥梁的正是 郭沫若、郁达夫这一类人。 郭沫若在其自传文学作品我的童年的前言中写道:“我的童年是封 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我现在把它从黑暗的石炭的院底挖出土来。我不 是想学a u g u s t i n e 和r o u s s e a u 要表述甚么忏悔,我也不是想学g o e t h e 和t o l s t o y 要表述甚么天才。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 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郭沫若又曾在其自传少年时代的序中写 道:“我没有什么仟悔。少年人的生活自己是不能负责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 出,郭沫若在写作自传时,也曾关注过奥古斯丁、卢梭、歌德、托尔斯泰等欧洲 代表性作家的自传。他明显地表明,自己的自传,不同于西方那种忏悔式地展开 自己灰暗的内心以及那种记录自己的天才是怎么炼成的,他的自传只不过是普通 人平凡人生的记录罢了。而且他异于中国传统自传文学的是他开始跳出单一的 “史传合一”的简单的模式,而开始关注于自身的人生面貌。“这充分显示了, 中国的自传虽然是在西欧自传的影响f 产生的,但与西欧自传相异的中同自传我 的独特的性格,也同时与生俱来。从忏悔、告白出发的西欧自传,其本质是 自我省察,即今日自我已非昨日之我,然后回顾昨日之我,乃知自己之非。” 叫| i 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4 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3 页 留胡适:传记文学,胡适传记作品伞编第4 卷,东方出版中心,1 9 9 9 年,第2 4 3 页 。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3 4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页 四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页 5 西南人学硕l 学位论文第一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西欧近代的自传被川合康三称为“精神的自我形成史”。而郭沫若则认为欧 洲自传中除了有忏悔、告白这种类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这即是天才的表述。 所谓天才,就是对那种异于常人的,智慧的聚集与爆发的人的称呼。“感觉到与 众人的差异,往往成为自传写作的动机,但其时其地天才的意识,似乎并不强 烈。郭沫若不仅与西欧自传的两大类型划清了界限,而且不期而然地揭示了 西欧罕见而中国独具的自传的鲜明特色: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 者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就是说,社会是个人的背景,个人存在于 社会之中这种紧密结合社会、时代来描述个人的方式,正是与缺乏自我省察 精神互为表里的中国式自传的重要特征。而郭沫若正是开启中国自传现代性特 征的第一人。 郁达夫曾在什么是传记文学中指出:“新的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 人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当写 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书。 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 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 者,尽量来写,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圆所以,在郭沫若的自传文学里,他极 力将“我与时代、社会的距离拉拢,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完完整整的 “我 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与在这个“我 所生活的特定时代的成长历程。 在其4 卷本的自传中,收录了游记、散文、日记、回忆录等多种类型的文章。 自传文学作品中,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两个并驾齐驱的重要因子。归根结底,游记、 散文、日记、回忆录等文体都属于散文这个大类,而真实性又是散文的最突出的 特点。倘要真正了解郭沫若是开启中国自传现代性特征的第一人,那么探讨郭沫 若自传文学的叙事方略及其独特性就有了必不可少的现实意义。 关于叙事的定义,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的在其叙事话语的引论部分 中提到了三层含义:一为“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 的话语”;二为“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之 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三为“某人讲述某事( 从叙事行为本身 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页 。郁达夫著:郁达犬文集( 第6 卷) ,花城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8 3 页 6 西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罗兰巴尔特看来,“核心 事件是重要的事件,它是功能性事件,而意义较小 的事件是“卫星事件,属于非功能性事件。“核心 事件之所以是重要事件原 因在于它需要在几种可能性中作出一种必然选择。选择的作出立即会引发下一个 事件。今津记游在一开篇就源引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为叙事的起点,紧接着便将“骛远性”作为本文叙事围绕的核心,例举意大利 诗圣但丁与俄国文豪杜斯妥逸夫司基生时受尽颠沛流离困窘之苦,死后后人却以 之为崇敬对象的时间上具有“骛远性”的例子以及自己生在峨眉山下,在离开家 乡的十多年时间里却未曾爬过峨眉山的具有空间上的“骛远性”的例子为铺垫引 出下文所说的自己在福冈住了将近四年,守着“元寇防垒 在近旁,不但不曾凭 吊,还渴想着踏破万里长城终是由于“骛远性 所致。以此设定骛远性指的就是 舍弃近的而追求那种得不到的东西。 当作者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就可能尽力消除这种“骛远性”。而在第二节 中,为了去听内科讲义,早晨八点钟早早跑到学校,被告知的是休讲。地点上是 在福冈,时间上也有了可能性,但他还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我想起今日的课 程,都是不愿意上的,只有午后两点钟以后的检眼实习不能不出席,我何不利用 我这半日的光阴,走到个甚么地方去,或者我亲爱的自然,还会赐我以许多的灵 感。 罗钢认为,在叙事结构中,核心事件是故事的关键或转折点。 “骛 远性虽是今津记游的“核心,但它却非该文的“核心事件”,而是一种具 有内驱力的心理动因。 在文中,郭沫若首先是被“骛远性”所缠绕,后来是为趋避它而采取的行动。 本是要瞻仰“元寇防垒,却没有料到在金津的一家卖花邮片的铺店里买的“元 寇歼灭碑 透露出的信息竟然也是具有“鹜远性”的,“浪曼谛克的鹜远性。为 了阐明“浪曼谛克的鹜远性 ,郭沫若将叙述的焦点聚集在初到金津购买的三张 花邮片( “胜福寺的蟠龙松”、“远寇歼灭碑 、“元寇防垒”) 所展示的景上:凄凉 的传说、冰凉的石栏、荒凉的乱石。同时伴随着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反应:“热, 汗流,渴,气低心搏亢进,筋力疲劳,好象得了心脏病的一样。山外的风物再也 莫有余暇助恋。”“上山时那么困苦,几乎如象害了一场入病;一到下山,就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0 7 贞 圆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8 4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1 7 页 9 ,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好象在滑冰的一样,周围的景色应接不暇,来时的道路亦了如指掌。飞,飞,飞, 我身轻如鸟,听凭山道的倾斜,把我滑下山来。真是舒服,真是舒服,只可惜喉 嗓终是有几分渴意。”在叙述外在景物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变化,使得外在之景与 内在之境交相辉映。 在行文过程中,他几次提到海水,在去余津的路上,“林中车行十多分钟的 光景,走出海岸上来了。海水一片青碧,海天小有几只白鸥,作种种峻险的无穷 曲线,盘旋飞舞。有的突然飞下海面,掠水而飞,飞不多远,又突然盘旋到空中 消去。 在元寇防垒处,“海湾中水色青碧,微有涟漪 在游历完毕后,“午后 的海水,又是一般气象了。好象圆熟了的艺术家的作品,激越的动摇,烘腾的气 势虽然没有,但总有一种沉静的诗情荡漾在上面。”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场景却 是作为一种点缀穿插在文中,作为自然意象承担诠释沫若的心灵写照之功用。“叙 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中国叙事作品具有如此特征,是由于它存 在着许多形成意象的条件。 但是,毋庸置疑地,由于是游记性质,而且还由于写作时间距离文本内叙事 时间比较近的缘故,今津记游的叙事策略稍显单一,它更主要是依据环境变 动而进行平铺直叙。 二、百合与番茄:叙事策略逐渐走向丰富 单纯从文章标题上来看,百合、番茄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也无甚关联。可郭 沫若却将无甚关联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借助两个语词勾起读者探寻的欲望。本 文大量篇幅都在写c 君和仿吾。 郭沫若将c 君寄来的信置于文章斤始,这封被置于文章显著位置的信与后文 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信中,c 君提到他现在变为了一个市侩。为了生活变成 了店里的阿大。c 君到底为何人? c 君原是农林学校毕业,常给他寄稿子的一个 2 2 岁的青年。 在百合与番茄下篇中,“我”到益寿里去找c 君,c 君是菜场上的一个 卖菜老板,在他的邀请下,我买了喜欢吃的番茄,和c 君相约今晚来吃番茄。番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1 1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1 5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1 8 页 杨义:杨义文存( 第一卷) 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6 7 页 1 0 西南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第_ 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线的事与创造社的姑娘发生冲突。郭沫若评价道:“本来社里的同人都是些文学 的青年男女,是浪漫性成的人,安娜儿事要去干涉,言语不同,意见又不能疏通, 结果是弄得来凿枘不相容。 二月九日的“定十一号走,心里涌以无限的烦恼。 又要登上漂流的路,怎么也觉得不安。这一家六口真是够我拖缠。安娜很平淡, 在她又不同,是回她自己的母国。她的太平淡,反增加了我的反抗性的懊恼,脑 子沉闷得难耐。”圆二月十二日的在思考儿女是否一定要受日本式教育,去日本究 竟要靠什么才能生活。郭沫若故意拉长某一时间段的内容,甚至牵连出内心某刻 的动荡波澜,而使得文本内单位叙事时间承载的信息量超过其他篇幅,也就使得 该时间段的叙事节奏强于与之衔接的时间段。呈现了自由跳跃的叙事节奏。 四、我的童年:叙事技巧的多维度超越 我的童年是郭沫若在一九二八年三至四月在养病期间写的自叙传。回忆 了1 8 9 2 到1 9 0 9 年间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沫若自传文学中较典型的自传文学篇章。 首先,任何叙事作品都会设定密码,这其中包括文化密码、心灵密码、政治 密码等等。在我的童年里,一开场自然是对于环境的交代:“大渡河流入岷 江( 府河) 处的两南岸,耸立着一座嘉定府城,那在乡土志上是号称为海棠香 国的地方。”“从嘉定的大西门出城差不多完全是沿着大渡河的西南岸走,走不 上十罩路的地方要渡过流入大渡河的雅河( 这大约是古书上的若水) 。再往南走, 在离城七十五里路远的一个市镇,名叫沙湾,那便是我的故乡了。 在“海棠香 国 之地,被钟灵的河水滋养的地方自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罩的“市 面和大渡河两岸的其他的市镇一样,是一条直街。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 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每逢二、四、七、十的场期,乡 里人负担着自己的货物到街上来贩卖。平常是异常清静的南面,到这时候两边的 街檐便成为摩肩踵接的市场了。”我的童年第一节是以“场( 村民们聚集 交换物品的场所) 为中心,然后,顺带粘出场北端的姚河坝、姚河坝上的韩王庙、 场南端的茶土寺、茶土寺旁的茶溪、茶溪南岸的榕树,在这山水清秀的地域里出 现的秀才举人、土匪恶霸。整段文字的表面看不到明显的转喻的痕迹,它们的联 郭沫若:郭沫若令集文学编( 第十三卷) ,人民文学 版社,1 9 9 2 年,第2 9 l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三卷) ,人民文学f | i 版社,1 9 9 2 年,第2 9 4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8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8 页 两南人学硕l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系不是基于“相似性 ,而以“邻近性”作为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郭沫若叙 事的基本线索是沿着转喻的轴线发展而来的。以一个点发散到几个点,再由几个 点串联起来拉起整个“沙湾场 这个面。面里又网罗“沙湾场 中的人事:在这 山水清秀的乡里好不容易出个据举人,此人却在中举不到半年的光景里便娶得 “小妾 ,却不料正是由于中举后娶得的小妾成了断送其性命的罪魁祸首;秀才 朝衣朝冠地屡次求情,把土匪杨三和尚的房屋拆毁后晕倒大渡河前焚烧,避免沙 湾场的劫难;“凶横”的土匪决不在本乡十五里之内生事,所抢的人也只是爱钱 如命的恶地主。大渡河畔的沙湾因此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在这种空间叙事 当中建构起来的是当地人对于“匪气”( 土匪们美其名日“义气”) 认同与接纳: “铜河的土匪尽管是怎样的多,但我们生在铜河的人并不觉得它怎样的可怕。 整个沙湾场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通过“场”这么个点清晰而生动地呈现在世 人面前。就它为传主的性格形成埋下环境成因,在被人们称作畏途的铜河岸旁出 生的郭沫若有自己俊秀与才情的同时自然也带上了叛逆的“匪气”。 但他的叛逆在还未出生时就有了征兆:“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 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惊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着文豹”圆郭 沫若更是借助梦的隐喻开来阐释自己的叛逆。豹子是以扑食小动物为主的非常凶 恶的肉食动物,它是动物中非常成功的猎手。它的生存能力极强,从沙漠到雨林, 从平原到高原,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生存。它坚守着自己的领地,却没有什么奢求, 只需猎物和水。而且豹子很会调整自己,它常常悠闲地躺在地上消磨时光以避免 随意消耗体力。豹子的速度快,力量强,能在猎物面前或是强敌对自己发动突然 袭击时能够作出有效地抵抗。因而,母亲的梦就隐喻了郭沫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 力,同时也比较具有破坏力这一特性。但在中国传统里,人们一致认为唯有文武 双全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能人,郭沫若的乳名“文豹”就把文与代表武的豹结 合起来,用“文 来克制住代表凶恶的“豹”。一面暗示着“文武兼修”,一面隐 喻郭家新出生的八儿会成为使郭家声威大震的人物。 “隐喻属于语言的选择轴,转喻与举隅则属于语言的联接轴,根据索绪尔的 说法,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所谓垂直关 系,是指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和它背后所隐藏的,未得到显露的,可以在这个位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6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8 页 1 6 西南大学硕i 学位论文 第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追叙祖父积攒家业的故事。在第三节写父亲时,又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父亲 给我的印象是很阴郁的,愁苦的。在我已有记忆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是满脸的 愁容。他因早年过劳和中年失意的关系,心身两方都好象受了很大的打击,特别 是他的神经系统我恐怕有时是有点反常罢? 而后记叙在小时候他对我说过两 件往事。 第三,逆于普通自传文学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分离,最后的落脚仍是现时 的“我”。 “为吃一顿饭,一家人都跑来,在小时候地主儿子的我们总觉得好笑,但我 现在实在从心忏悔了。这儿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 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自己不 能吃,乐得吃点别人的残余,自己都觉得是无上的恩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 剧吗? 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本篇前言里说道:“我也不是要学a u g u s t i n e 和r o u s s e a u 要表述甚么仟悔 。从写作时间来看,前言写于1 9 2 8 年1 2 月1 2 日,而正文写于“去年( 笔者注:1 9 2 8 年) 三四月间”( 我的童年后话) 。 一般说来,叙述者常常就是讲故事的那个人。有学者认为,“在自传的分析研究 中没有必要区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这一概念,因为叙述者在讲述他( 她) 本身的故事时,既是文本叙述者,又是真实作者的第二个自我,因而担任了叙述 者和隐含作者这双重角色。 “隐含作者 一词是美国学者w c 布斯所发明 的,他在小说修辞学中说:“在他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 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杰西明韦斯特说:“有的时 候通过写作故事,小说家可以发现不是他的故事而是它的作者,也可以 说,是适合这一叙述的正式的书记员。不管我们把这个隐含的作者称为正式的 书记员,还是采用最近由凯瑟琳蒂洛森所复活的术语作者的第二自我 但很清楚,读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取得的画象是作者最重要的效果之一。不管 他如何试图非人格化他的读者必然将构成以这种方式巧作的正式书记员的画象 正式书记员当然决不可能对所有价值都抱中立态度。布斯的观点主要是针 对小说而言,在我看来,自传文学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在特定的时候是同指一 人。因为自传文学作品本身的叙述者就是传主本身以及执笔者( 作者) 。这个特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6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卜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0 页 许德金:自传叙事学,原载外国文学2 0 0 4 第3 期,第4 8 页 美 w c 布斯著,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第8 0 页 1 8 两南大学硕 4 学位论文第二部分白传文学叙事策略 定的时候指的是传主在描写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时候。自传文学中的叙述者亲眼所 见或是亲耳所听到文中的内容,他叙述的开始就知道事情的结局。他不是以身外 人的身份参与叙述的,故而,叙述者与作者的合二为一,也就从一定意义上消解 了叙述者的存在价值。由此可见,在我的童年前言当中的“忏悔 主要是 为了表明中国自传异于西方自传的性质,而正文当中的“忏悔”却是出于对隐含 读者的考虑,不得不要用“忏悔”之类的语词。但是,毋庸置疑地,隐含作者同 真实作者在自传中仍旧是有差别的。多个作者可以共同创作一部作品,一个作者 可以创作多部作品,可是就一部作品而言,它只包含有一个隐含作者。但是,在 特定场合以外的范围内,叙述者和隐含 x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要算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爱我,我也爱她。我就到现在虽然有十几年不曾看见 过她,不知道她现在是生死存亡,但我在梦里是时常要和她见面的。叫该句第一 个“我 指的是幼年的“我”,第二、三、四个“我”是从出生到现在的“我”, 第五个“我”是从“我”能记事起到现在的“我”,第六个“我是从离家起到 现在的“我,第七个“我 是写作时间( 1 9 2 8 年3 、4 月) 前后的“我 。 “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是一首唐诗,我始终能 够记忆的,但我总没有机会去考查这诗的作者和题名。 圆 其中,第一、二个“我 指的是幼年时候尚未发蒙的“我”,第三个“我 指的是从幼年尚未发蒙时母亲教会我暗诵这首诗到现在的“我”,第四个“我” 又回到现在写作本段文字时的“我”。叙述者不断转换的结果是避免了自传文学 作品的僵硬,以便更好地为讲述故事服务。构成叙述者转换的直接诱因是叙述时 间,叙述时间是叙述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对叙述对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 加以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文本时间系统。它主要包括“所指时间 和“能指时间” 两种类型。在热奈特看来,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是叙事的两个时间的序列,具体 说来,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分别代表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的童年的叙事人称最终总会落脚到现在的“我 身上。而无数个交替往复的“我j 下是叙事时间中所指的时间与能指的时间交替 的缩影,这无疑使得文本的叙事张力极度扩张。这种叙事策略直接推进了郭沫若 自传文学作品在叙事技巧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反正前后: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 自传研究专家保尔约翰艾津( p a u lj o h ne a k i n ) 说:“当我们进入自传的 殿堂,我们已经准备承认我们所阅读到的一切是有历史性的,对于曾经发生事件 忠诚而自发地重构过去的材料被同忆和想象重新定型以合于当下的意识要 求,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反正前后的写作是源于一封读者来信。 该读者在信中写道:“你的目的是在记述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制度的 转换,但这个转换在你的童年时代其实并未完成。这个转换在反正前后才得到它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8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8 页 p a u lj o h ne a k i n ,扬矿1 9 虹r 三j y p s 石b c o 册p 箩芒d ,j e s ,勃台七砌5 p j - ,e s ,i t h a c aa n dl o n d o n : 两南大学硕 j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事策略 的划时期的表现,然而,它的转换终久没有完成,而且注定是永远不能完成 的。你想继续写下去的反正前后或欧战前后,乃至你最近的革命春秋,无非 也就是想叙述这些铁石的事实。 这为反正前后的写作奠定了叙事方向,以 致作者认为“在已经睁开了眼睛的人,一言一动都应该以社会的效用为前提,换 句话说,便是对于理想社会实现上的政治价值要占一切价值的首位。作者已经 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自发的自传文学写作的态度和方式。更多地介入了外部因素。 尽量写的目的在于讴歌这个自由的时代。当作者的主观意识充塞着有意为之的元 素后,作者笔下淌出的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的真实性便值得质疑。 “在语法人称和进入意识被视为视点的规定性特征时,关于这一题目的传统 阐释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区别。进入意识有两层含意: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 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 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看者,世界被观看;在这一 情况中,叙述者似乎已经把看的功能委托给人物。” 文章初始,在收到读者来信 而处于兴头上的郭沫若立即将读者拉入到他的叙述语词中,参与他的叙述活动。 “在春夏之交,你假如在沪宁路或沪杭路上,你从火车窗中望出,那眼前展放者 着的一片青翠的田亩,就如象在海舟中瞻望大海一样,一直展开到远远的地平线 而隐没下去。在这时,太阳光是和暖的,明朗的,眼前的大好平原真真是一片锦 绣。在这时,你会暂时忘机,觉得中国的前途有无穷的希望葱翠着。田畴中工作 着的农人、圆草亭中拖着水龙的悠然拓大的水牛,真象是世界的主人。 在此后, 又有多处将读者纳入叙事的范围。“你想,在一个省会地方,充当苦最高学政机 关的英文科长,他的英文程度才仅仅是这么样!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你怎么 能够希望有甚么好的教育,有甚么好的人才出现呢?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 种学校的陶冶之下。你怎么能够不失望、焦躁、愤懑、烦恼? ”缩短读者与文本 距离的目的就在于方便文本在与读者产生碰撞时及时融合,达到预想性的融合, 以此更好地凸显文本的价值,达到交流的目的,自觉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凸显 郭洙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6 3 一1 6 4 页 郭沫若:郭沫若伞集文学编( 第十一卷) ,人民文学版社,1 9 9 2 年,第1 6 4 页 四 美 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 x 两南大学硕卜学仲论文 第二部分自传文学叙审策略 作者作为故事叙述者的角色,无疑是郭沫若自传写作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反正前后发端中,郭沫若已经一再强调本文的行文目的是要讴歌自由 的时代,要将政治价值占到一切价值的首位。过于主观意识化,必然使得文本虚 构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关于这点,7 9 岁才开始写作自传的知堂老人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的缘 起中说:“真实是必然的要求,想象和修饰不仅是自叙者希望的,而且是自传 文学这一体裁本身所需要的。”在知堂回想录后叙里他又提到:“真实当 然就是事实,诗则是虚构或者是修饰描写的地方,因其记忆错误,与事实有矛盾 的地方,当然不算在内,唯故意造作的这才是,所以说是诗的部分,其实在自叙 传中乃是不可以凭信的,应该与小说一样的看法;虽然也可以考见著者的思想, 不过认为是实有的事实那总是不可以的了。他用歌德的诗与真实来界定自传。 同时,要求自传也要有故事性,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的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不 见得别人就会相信它。周作人的观点是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传的人总有一定 的作传动机在背后,他们在经过主观内化后,总愿意把有利于自己作传动机的一 面展露出来。因而,自传文学的虚构性是叙事策略的需要,它同时也是读者阅读 和欣赏的需要。 在反正前后中,真实作者在记忆的隧道中又退回到1 9 1 0 一1 9 1 1 年处于青 年时代的郭沫若,叙事的地点集中在四川省会成都。作者首先追述自己从嘉定到 成都就是因为被嘉定中学斥退。他用青年的眼光看待成都从教育到政治再到社会 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在反正前后中有对学生生活的描摹,有作者对理想、 事业的追求,对迂腐、落后的教育制度的抨击,对四川保路运动始末以及保路同 志会的成立、被镇压,赵尔丰被杀等诸多历史事件的记叙。当中,在叙述诸多历 史事件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技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在历史叙述中,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 p r i v a t en a r r a t i v e ) 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 g r a n dn a r r a t i v e ) 构成了一对相互紧张的 对应关系。”这里的私人叙事即是本文所指的个人叙事,相应地宏大叙事就是本 文所指的历史叙事。郭沫若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 写作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