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多,但把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以 “带城”为体系来研究则没有见到。2 0 0 4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政府已 经把发展战略的边界延伸到“泛长江三角洲”。这就要求从理论上重新确定中心 城市南京市在城市圈中的辐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新评估城市群中卫星城市的 格局和结构,以有依据地推动整个区域在“十一五”的经济发展。首先,用数 理方法来确定“城市质量”,并由此获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及城市辐射范围,在 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出“城市质量”的双层含义、建立了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 响力指标体系。其次,使用主成份分析法,从实证角度评价南京市的卫星城市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中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具体研究程序是:第一步以沿江城 市带上的一些典型“带城”为样本,搜集数据,建立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u 向力 指标体系:第二步度量样本城市的“质量”,对其经济发展进行主成份分析,运 用断裂点公式,研究南京市以及各个样本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第三步修正引 力公式,建立城市引力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卫星城市能否形成反磁 力吸引中心与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相关,与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相关的结论。再 次,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所选样本城市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和三 个制约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其它城市群中的卫星城市和其它城市 圈的情况,相信对其它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的发展,特别对城市群和卫星城市 的发展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实证研究,南京,带城,城市质量,城市引力对数模型,主成份分析 法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m a n ya c a d e m i cf i - u i t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c l u s t e r so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i ti sf e wp r o d u c t i o n si ns t u d y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a n j i n g s s a t e l l i t ec i t i e sa st h es y s t e mo f z o n a r yc i t i e s ”i n2 0 0 4 t h ec i t i e s g o v e r n m e n t so f t h ec i t yc l u s t e r so n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h a de x t e n d e dt h eb o u n d a r yo f d e v e l o p i n g s t r a t a g e m st o “e x t e n s i v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t h u s ,t h i sr e q u i r e sr e b u i l d i n gt h e r a d i a n ta n d c o m p e t i t i v ef o r c eo f c e n t r a lc i t i e s - n 咖i n g i n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n d r e a p p r a i s i n g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s i t u a t i o no fs a t e l l i t ec i t i e si nt h ec i t yc l u s t e r s ,i m p e l l i n g t h ee c o n o m ya n d 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w h o l e r e g i o ni nt h ee l e v e n t hf i v e y e a rp l a n f i r s t , t h eq u a l i t yo f c i t i e s ”w a sc o n f i r m e dw i t hs y m b o l i cm e t h o d s ,t h em u t u a lf o r c e b e t w e e nc i t i e sa n dm d i a n ts c o p eo fac i t yw e r eo b t a i n e d ,d o u b l em e a n i n go f “t h e q u a l i t yo fc 妯e s ”b a s e do nt h ef r u i t so fp r e s c h o l a rw a se x p o u n d e d t h ee c o n o m i c i n d e xo fs y n t h e t i ce c o n o m i cf o r c eo fc i t i e s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s e c o n d l y ,t h e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h a sb e e nu s e d i nt h i ss t u d y t h ep r o c e d u r ea sf o l l o w s :s t e po n e , d a t aw e r ec o l l e c t e di no r d e rt oc r e a t et h ee c o n o m i ci n d e xo f s y n t h e t i ce c o n o m i cf o r c e o f c i t i e s s t e pt w o ,t h eq u a l i t yo f t h ec i t i e sb e i n gc h o s e nw a sm e a s u r e di no r d e rt o a n a l y z e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t h e f o r m u l ao f b r e a k i n gp o i n t sw a su s e dt or e s e a r c ht h er a d i a n ts c o p e so fc i t i e s s t e p t h r e e ,t h ef o r m u l ao fg r a v i t a t i o nw a sa m e n d e da n dm o d e lo fl o g - l i n e a rg r a v i t a t i o n w a se r e c t e d l a s t l y ,t h e o r e t i ca n a l y s i sa n d p o s i t i v er e s e a r c hw e r ec o m b i n e d p o l i c y a n da d v i c ew e r eb r o r l g h tf o r w a r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r e ep r i m a r yp r o b l e m sa n dt h r e e c o n d i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w h i c he x i s t e di nt h ec i t i e sb e i n gc h o s e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i sp a p e rh a sc o n s i d e r e ds o m ec a s e so f o t h e rs a t e l l i t ec i t i e st o s o m ee x t e n t t h e r ew e r ev a l u a b l er e f e r e n c e sa v a i t a b l et oo t h e ro n e s k e yw o r d s :p o s i t i v er e s e a r c h ,n a n j i n g ,z o n a r yc i t i e s ,t h eq u a l i t yo f c i t i e s ,m o d e l o f l o g l i n e a rg r a v i t a t i o n ,t h e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 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 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沦j 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赵良 日 期:五晒年期五午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 1 研究背景 绪论 0 1 1 研究依据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区域规划中起组织中心作用。随着城市地 域空间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拥挤和用地紧张,以及社会治安和市民 生活质量下降,这样使市区有限的环境已经难以承受。如果这时的城市要再进 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和改造,同时把城市的部分功能和产业逐 步向其卫星城市转移。 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 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 生活服务设施,并且相对独立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城市圈在城市功能上可以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减缓城市病。本文所研 究的南京都市圈,是中国城市群内最成熟的城市圈之一依托长江三角洲城 市群中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南京,以若干次级中心城市为辐射源、由众多中 小城市构成。这些中小城市以特色化的产业中心镇为支撑,成为城市带的主体, 参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分工,进而形成特色化的城市风格。 城市圈的空间范围可以用通勤圈来定义。如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就是以南 京为核j 心,以放射通道为依托,分布在南京市周边。它促进城市之间相互联系 与协作,吸引辐射周边区域与卫星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社会发展。 根据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的地理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 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 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南京都市圈的空间组织形式为:以南京都 市发展区为“核心”,以仪征、句容、马鞍山为核心圈层,以扬州、镇江、芜湖、 巢湖为紧密圈层。卫星城市的发展是南京加快城市化步伐,减轻中心城市压力 和利用中,b 城市辐射能力的有效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是沿着 主干线里放射性延伸,连接着许多卫星城市。所以,南京市卫星城市是长江三 角洲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 独立性。 在读研期间,我选的是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方向。在我两年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多的学习过程中,耳闻目睹我国城市圈发展的成果,随之对城市圈的成长路径 和卫星城市的发展机制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 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卫星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无论 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近几年中心城市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中心城市深层结 构卫星城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选择了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 证研究为论文题目。 0 1 2 研究目的 在理论上,通过对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南京市 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用调查资料来验证或检验中外卫星城市理论,供中国发 展卫星城市借鉴。 在实践上,通过对南京市卫星城市的实证研究,希望能够为南京市,甚至 为其它发达地区提供卫星城市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够为政府制定包括卫 星城市发展在内的总体城市发展战略提供现实依据。 0 2 研究意义与方法 0 2 1 研究意义 卫星城市是在城市化速度加快时期大城市发展阶段的产物,与中心城市 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期,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与卫星城市的关系重新定位和进行再探索。在区 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得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卫星 城市的功能,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论文选题的实际意义:( 1 ) 借鉴国外卫星城市研究的成果,有利于低成本 推进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化;为了有效实现“十五”到“十一五” 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卫星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总结中国各种卫星城市 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2 ) 用较详实的数据研究卫星城市,能够为政府提供新型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决策依据,证明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决不能走单打 ,或者单纯追求大城市的城市发展之路,而应选择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中 心城市与其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1 ) 中国从现在起到“十一五”期间,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时期,实现“三步走”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统筹协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 统筹协调。我们要借鉴国内外卫星城市建设经验,探索卫星城市发展理论:( 2 ) 总结发达国家在卫星城市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 国卫星城市发展的方案;( 3 ) 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的卫星城市发展, 可以丰富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o 2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文中使用文献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 ( 1 )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和文字资料,通过对其进 行分析,研究城市发展现象的方法。 ( 2 ) 主成份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是指用较少的主成份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 量以反应原来变量的信息,这种降维的方法解决了诸多变量由于存在多重共线 性给估计参数所带来的影响。 ( 3 ) 实地调查方法。经验资料对于推理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收集有关 实证资料,笔者选择了南京市卫星城市中的四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 中,主要使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资料的分析和使用中, 主要采取了统计分析法和比较法等,借鉴数理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城市空间演 化、中心城市的吸引半径和断裂点的分析和对卫星城市发展影响解释。 0 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o 3 1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的逻辑思路如图o 1 所示 图o 1 本文逻辑思路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03 2 文章结构 本文研究目的,首先在于通过对南京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分析,尝试分析 卫星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其次选择现有的计量理论对南京卫星城市发 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再次通过以上两项工作,有依据地指出南京卫星城市发 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理论分析是全文的依据,实证分析是重点,对策分析是 结论。全文具体结构如下: 图0 2 文章结构安排 0 4 拟突破的难点和创新点 0 4 1 拟突破的难点 难点在于运用国内外的各种经济理论成果对南京卫星城市发展进行理论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收集详实数据;借鉴国内专家对南京卫星城市发展的研究以及城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对南京卫星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0 4 2 创新点 1 将南京城市圈中的一些“带城”作为“反磁力吸引中心”分析。以往学 术界对长江三角洲“带城”的研究既不系统,又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在对已有 成果归纳的基础上,考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反磁力吸引中心”效应,对其 经济属性和经济行为进行了初步探索。 2 得到南京市的卫星城市量化评价的结果。本文运用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和 成熟的数理模型,得出卫星城市在城市圈内能否形成反磁力吸引中心,与城市 间相互作用力以及该城市的辐射范围有特定的相关关系。 3 丰富城市质量概念。本文在假设“城市质量”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 以及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效能的前提下,改造了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响力综合 指标体系,并用它得到度量城市质量的满意结果。 4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样本城市”目 前存在的发展难题,尝试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期望能够对有关部门决策提 供借鉴。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卫星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 1 1 有关概念界定 1 1 1 城市概念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城市有着很多种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专业性定义 和一般性定义两大类。城市受到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 众多学科共同关注,不同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有不同的理解。“城 市”作为一个现代名词,从语源上说是由“城”和“市”两部分组成。“城”在 古代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于防卫而筑起的城墙。“市”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由 于本文关注的是城市的区域空间和经济问题,所以从分析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 义开始,进而得出本文中城市所采取定义。 1 不同学科中的城市定义 ( 1 ) 从人口学角度看,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 聚居地,是聚落( s e t t l e m e n t ) 的一种特殊形态。 ( 2 ) 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地表上的一个简单 的突起,因为城市局部的改变了风速和大气的自然状况,所以又是一个人类与 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结果9 。它所占整个地球表面积很小,但聚集了高密度的人口 和社会经济活动。 ( 3 )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广阔的活动范围的中心, 它既要向外辐射影响,又要吸收这个范围内的资源和能量,把它们收拢到一起, 再重新组织分配,形成社会的环流。城市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长期生活、长 期共存的地方,是与田园相对立的概念,城市是人类自己建设的保护人类的有 效手段。 ( 4 )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一 一住房、劳动力、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各种活动因 。许学强城市地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7 :1 o 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 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 9 8 :1 5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姗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5 :7 o 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阻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 9 9 8 :1 2 。刘歧城市学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0 :导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它是一个经济的单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 段的典型形式。 ( 5 )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真正的城市只有在特别适应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 形成起来,或者只是在国家首脑及其地方总督把自己的收入( 剩余产品) 同劳 动相交换,把收入作为劳动基金来花费的地方才形成起来。 2 本文的城市定义 从上述各门学科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城市的角度不同, 城市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饶会林曾经把城市作如下一般性的定义:城市是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日本学者山因浩志的定义比较符合本文中所论述的城市内涵。他认为,城市就 其一般性质来讲具有以下三个性质:( 1 ) 密集型人口、资源等密集于特定空 间:( 2 ) 经济性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业活动集聚于特定空间:( 3 ) 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明显不同于乡村。 在本文中,把城市定义为以一定的地域为界限的,以非农业人口和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体,聚集高度的社会财富,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享受较高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地域综合体。就城市的性质来讲,除了日本学者山因浩 志所描述的几个性质外,还具有开放性的性质,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 外界进行着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各种交换。 1 1 2 中心城市概念 1 含义 中心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 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组织和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从区域角度看,中心城市是 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从城市体系角度来看,中心城市是 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固 2 本文的中心城市定义 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心城市是指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英】k j 巴顿,城市经济学 岫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1 4 。 德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 6 卷( 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4 7 4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 上卷) e m 3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9 :4 。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f j 】城市规划2 0 0 0 ( 3 ) :2 6 3 0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各种经济活动所依托的,对区域内的生产布局起枢纽作用的,对区域经济有稳 固的强有力的吸引辐射功能的,并和区域经济基础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城市。 一般情况下,区域性中心城市内部结构如图1 1 : 中央商务区( c b d ) 外城区 城区 图1 1 区域性中心城市内部结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心城市在其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 表现为物质、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流”的流动,这种“流”的总合正是 中心城市在经济区域中运动状况的外部反映。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区域性中心 城市,不仅仅在其内部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也 存在各种“流”的流动,并且更加侧重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的能力。本文正 是从发展现代卫星城市,通过这些城市的综合实力的提高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 聚和扩散的能力这一角度来进行对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实证研究的。 1 1 3 卫星城市概念 1 含义 卫星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衡量卫星城市的标准 也在发生变化。一般性的定义如下:现代卫星城市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 都市的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 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确认是否能够成为卫星城市的关键是这些城市同特大城 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与该城市的人口规模以及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 没有直接关系。 q 主:由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现代卫星城市如不做特别说明,卫星城市就是指现代卫星城市,即下文 所谈到的“新城”、“带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卫星城市的特征 ( 1 ) 与中心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又已经跳出这种联系,与自身周 围的其他卫星城有着频繁的交通往来和经济沟通。 ( 2 ) 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较近。具体距离视普通交通工具而定,时间在一个小 时或两个小时以内。而“卧城”、“辅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则满足往来于中心 城市上下班的工薪阶层的交通需要。 ( 3 ) 卫星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有些学者认为,现代卫星城市 人口规模大约在2 0 万人以上,具有聚集效应,非农人口比重不少于6 0 。 ( 4 ) 卫星城市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 ( 5 ) 卫星城市具有控制中心城市无限扩张,同时具有延伸、补充、修正、完 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职能。 3 卫星城市的发展及类型 ( 】) 第一代卫星城市依附性的“卧城” 英国的e h o w a r d 是提出卫星城镇的设想较早的人之一,称之为“田园城 市”理论,稍晚一点的r u n w i n 提出了的城郊居住区的概念。1 9 0 3 年在英国首 先开始了实践,在首都伦敦的郊区最早建起了这样的城市l e t c h w o n l l 城和 w e l w y n 城。这种城市实际上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卧城”。它与母城 间距离近或位于通往母城的主干线。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 福利设施。城内居民大多是母城的通勤职工,每天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通 常生产劳动、文娱生活和部分购物活动利用母城设施解决( 现代地理学词典) 。 “卧城”是初级形式的卫星城,距离市区较近,为分散大城市人口而建设。 如南京的河西新城区正是南京的一个居住区。而在2 0 0 2 年河西新城区概念规 划提到的另外两个功能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中心和 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一却没有能够凸现出来。使得该 区的开发功能单一,成为南京市区的“卧城”。这会对南京城市的交通、生活方 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 由于“卧城”规模小,职能有限,主要目的在于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 济活动,对母城依附性强,除居住建筑外,还没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实际 上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较为独立的居住区,其居民要在中心城市上班和娱乐,因 此它们对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不大,同时增加的路途往返需要增加了交通的 复杂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故难以真正起到分散与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的作_ i j j 。 ( 2 ) 第二代卫星城市半独立性的“辅城” 1 9 1 7 年由芬兰著名规划师e s a a r i n e n 提出“有机疏散”城市规划理论。 e s a a r i n e n 针对卧城的缺陷,提出建设一些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辅 城”,以此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矛盾。在s a a r i n e n 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一步 逐渐离散的,“辅城”既是空间上的“跳离”又是功能上的分离。其特点:一是 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二是通过地铁等加强了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郊 区“辅城”有条件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减轻了交通拥挤,降低了市民 的生活成本,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种半独立性的“辅城”虽具有相对优势,但公共产品的成本过高,经济 效益差,在吸引外来投资资金方面没有吸引力。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对疏散 大城市人口的作用方面又显得较弱。当地的工业与服务设施与中心城市相比存 在着一定的差距,没办法有效地吸引中一心城市人口,相反对于周边农村的人口 具有吸引力。如此种种,导致卫星城没法实现其分流人口的目的,这样的投入 必然是低效的。我国北京建国后建设的黄村等几个卫星城只有2 0 左右的人口是 从母城分流迁入的,绝大部分来自其它周边农村或外地。不过从另个侧面来 讲,虽然这样的卫星城没法实现其分流人口的目的,不过却在一定程度上卫星 城对于截留外来人口流入北京市区,缓解大城市的居住困难,分担大城市的部 分功能,减少大城市的各种压力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 3 ) 第三代卫星城市独立性的“新城” “新城”是完全独立性的卫星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有比例相当的工 业区与居住区,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作。孔祥 智在他的研究课题中介绍:“1 9 4 6 年,英议会通过了新城法( n e w t o w n s a c t ) , 从此掀起了建设新城的运动,到5 0 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 0 公里的半径内 已建设了8 座卫星城,又称伦敦圈( l o n d o nr i n g ) 新城。这8 座卫星城是为了解 决大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发展工业缺乏用地等问题而建设的。建设 的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独立自。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 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新城”对于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 对于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担一部分功能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成为大城 市的辐射力的中继站,对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更好的推动作用。昆山 。周文斌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的关系研究m 中国农村经济,2 0 0 2 ( i1 ) :7 1 - 7 7 1 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作为上海市的卫星城,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但是随着 卫星城市实力的增强引起了卫星城市和中心城市在政治上的对抗和利益上的冲 突。如昆山属江苏省管辖,在行政职权上,昆山市的一部分税收得上交省政府。 这主要体现在税收上可以不与省政府共享。卫星城带给政府巨大税收,如果房 产税不是与其它地区的共享税收,“新城”可改变自己的财政状况,使它的 经济发展更快速。 ( 4 ) 第四代卫星城市连绵性的“带城” “带城”是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结构,既有与城市相 互连接而出现的城市圈,并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出去,而且各分城之间也有 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人口更加密集,距离中心城市也更远。开敞式结构的另 一个发展,就是线状城市。它把传统的点状中心变为线状,线状中心的两侧串 挂着团组( 城市单元) 其道路与城市轴( 快速交通系统) 立体交叉。线状中心 和整个城市可向两边无限延伸,适应发展需要。 “带城”除了能有效缓解原有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之外,还具有 带动功能,本身也具有极强辐射力,甚至成为反磁力中心,并且不是单独和一 个中心城市形成经济联系,与其它的卫星城市在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轴之间 形成“葡萄串”式的具有独特功能( 如教育、科技、体闲、生态农业) 和 适度规模的城镇。比如,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 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和最大的城市( 镇) 连绵带,也是世界各大河 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为“带城”的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也立足于“新城”、“带城”的发展。 现将四代卫星城市的主要情况进行对比如下表1 1 : 袭1 1 四代卫星城市的主要情况对照。 名称人口规模与中心城市距离卫星城市与其他分交通工具 ( 万人)( 公里)功能城联系 卧城 6l o居住、生活服务 没有公交车、私人 汽车 辅城 l o2 0同上、部分就业几乎没有 同上、地铁 新城 2 5 4 06 0 8 0同上、就业、服务 联系很少同上、高速 带城4 0 以上8 0 以上综合多功能联系紧密同上、铁路 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卫星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卫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注:表格中的数据仅仅提供建议性的参考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独立性也日益加强,并且与分城的经 济联系也日益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的辐射范围。 1 2 卫星城市发展的理论 南京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南京都市圈是在 城市群内形成的若干中心城市为辐射源的城市圈之一,城市圈是整个城市群的 支柱,在城市功能上有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减缓城市病的过分集聚。在城 市圈的基础上,有众多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带。城市带的主体是中小城市,这 些城市以特色化的产业中心镇为支撑,进而形成特色化的城市风格。城市圈有 一个简单定义即为通勤圈,如南京一小时通勤圈,它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 通道为依托,促进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带动 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城市群体。根据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 的总体结构为:南京都市发展区为“核心”,仪征、句容、马鞍山为核心圈层, 扬卅l 、镇江、芜湖、巢湖为紧密圈层。我们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是沿着主干线 城放射性延伸,分布着许多卫星城市。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卫星城 市发展的理论分析。 1 2 1 区域分工中的卫星城市 1 区域集聚经济效应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这里所指的“区域”泛指一个地 区,一市、一省乃至如长江三角洲这样城市群。任何一个区域,无论是小的区 域,还是个大的综合经济区,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 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才能最大限度获得集聚经济效应。在微观 上,区域内的主要产业,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又总是成团地集聚在区内一 些生产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点上,而不会普遍分散到全区各地。这是因为,把 那些在生产上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有着相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 的比例,成团地布局在某个拥有特定优势的区域,有利于形成一个地区生产系 统。在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 境,并从中受益。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其中上海作为城市群中 的核心城市,是建设城市群的龙头,能有效带动其他各类城市的快速发展:南 。b a t c h ,ak i p n i s ,1 9 9 7d y n a m i c sa n d p o t e n t f a lo f l s r a e l m e g a l o p o l i t a n p r o c e s s ,u r b a ns t u d i e s ,3 4 ( 3 ) 4 8 弘5 0 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京作为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它的快速发展,可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功 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南京周围的“卧城”、“辅城”在快速 便捷的交通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分担南京市区的压力,使得南京的产业结构、 人口规模得到相应优化和控制,而“新城”、“带城”的建设可以作为南京巨大 辐射作用的中继站,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区域扩散经济效应 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经济发展与 社会问题突出并存,城市交通、住房、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由此,就产生了中 心城市疏散的策略。芬兰著名规划师e s a a r i n e n 在他1 9 4 2 年写的城市:它的 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e s a a r i n e n 认为城市 是一个有机体,其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有机疏 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 “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 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 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可以 使用较高的车速往返。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 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往 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区域分工中的有机疏散,就是要把区域中原先规模失衡的区域,分解成若 干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具有特色功能的集聚点。这样 原先非常密集的区域由于过度集聚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发生扩散效应,分裂疏 散成一个个城市。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生集聚,到一定阶段,再次扩散如 此周而复始,形成具有等级结构分明的区域分工体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区 域的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分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确,而是区域发展过程中 的两个方面,聚集中有扩散,扩散中有聚集。一个区域中的辐射体系为: 特大城市- 大城市( 包括规模大的“带城”卜+ 中城市( 包括规模中等的 “新城带城”) 小城市、中心城镇一小集镇- 农村 辐射半径和强度依次递减。 1 2 2 城市体系中的卫星城市 城市体系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结构层次关系。它通常是一个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 下卷)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9 :6 6 6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开放的、有机的、多层次的体系。根据a r p r e d 的定义:“城市体系是在一个经 济上相互联系的国家和区域内,所有城市都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构成一个相互 联系的整体。”。城市体系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内,有许多经济上、文 化上相互依赖的城市所组成的网络。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内,总是存在着规模不同的大中小城市,并且随着 规模的增大,城市的数量越少,形成了“城市金字塔”结构( 如图1 2 ) 。中小城 市( 包括卫星城市) 与大城市之间、中小城市之间,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发展 水平不同,优势和特点不同,会存在城市功能建设的取向、目标与战略都将有 所不同。 图l t2 城市金字塔结构。 由于城市承担的功能不同,城市总是处在城市金字塔体系结构的不同等级, 在区域中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和联系,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特点为基础,实 现功能优势互补。这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中是常见的。如卫星城市处在 城市等级结构的关键环节,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及高度发达的 信息网络,不同性质、类型的卫星城市与处在同一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 中心城市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互通有无。通过区域内资源的流动使各城市集中 力量进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功能建设,实现深层次的功能互补与分工。城市之间 关系日益密切形成功能集合体,各城市选择的功能建设方向与目标需要与区域 整体发展方向一致,无论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还是城市之间的协作机制都可能体 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特征。 2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如图1 3 。对于城市群( 都市群) ,城市圈( 都市圈) , 。a r p r e d c i t ys y s t e m s i n a d v a n c e d e c o n o m i c ,1 9 9 7 。w h e b e l l c e 1 9 6 9c o r r i d o r s :a t h e o r y o f u r b a ns y s t e m s a n n a l s ,s s s o c i m i o no f a m e r i c a n g e o g r a p h y e r 5 9 f 1 1 :l - 2 6 o 其中数据参照我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带( 都市带) 等概念,学术界中有的学者认为内涵一致,而有的学者认为 对这些概念应该加以区分。本文将上述概念作了区分。 ( 1 ) 城市群 1 9 6 1 年,法国地理学家哥特曼出版了大城市群一书,书中首先使用了 “城市群”概念,来特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多 中心城市化体系。加拿大学者布鲁门菲尔德( h b l u m e n f e l d ) 和耶茨( m y e a t e s ) 认为,城市群与都市区概念除了量的区别外,并无本质差别,哥特曼所描述的 城市群特征同样也是都市区所具有的,因此建议用大都市区地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 r e g i o n ) 来取代城市群概念。 一般意义上,城市群是指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聚集于 城市的非农产业活动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对周围城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使周围 一定范围内城市与中心城市能够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 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活动紧密关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在 城市群( a 区) 与其他任何未连成片的大城市网( c 区) 之间,有城市化水平很 低的空旷地带( b 区) 作为分隔。城市群中有一个核心城市( 0 城) 在城市群中起 龙头作用,四到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起着辐射源的作用,是城市群的支柱,若 干个中等城市、小城市、卫星城散布在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四周,起着基础性 的作用,共同组成巨大的城市群体系。如长江三角洲,由苏州、无锡、常州、 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 海一起组成。面积1 0 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 2 4 0 万。 城市群可以分为单核心城市群、双核心城市群及多核心城市群。具有如下 特征:城市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达到2 5 0 0 万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有每平 方公里2 5 0 人;发展的枢纽。”大城市群一般以国际化大城市为核心,联接国 内与国外两个城市网络,城市群内的城市沿轴线发展,形成城市走廊;交通 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旖发达。如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海港、空港和高速铁路等等: 城市功能分工合理。城市群内的城市布局合理,每个城市承担一定的职能, 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网络。 ( 2 ) 城市圈 在分析和比较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施勒提出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3 9 。王树功,周永章大城市群( 圈) 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倒 j 中国人口愤源与环境2 0 0 2 ( 0 3 ) :2 - 5 7 。数据来源于2 0 0 2 年中图统计年鉴。 o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 岫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4 0 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位论和城市经济区模式,从而揭示了城市圈的形成机制 夕 、l _ 。盯- 图i 3 单核心城市群结构。 及发展过程,对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此,城市群就可以看 作多个城市圈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 中国较早提出城市经济圈概念的是周起业、刘再兴等人,他们在区域经 济学一书中提到:“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 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 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相邻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及其 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全国的经济网络”圆。即城市圈是以经济比较发 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批卫星城市及城镇,连 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如南京城市圈,我 们可以看出城市是沿着主干线城放射性延伸,并分裂出许多卫星城市。 城市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城市圈内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并 与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通勤上的密切关系,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社会 。沣:图中虚线表示域市圈或城市带的范围。 。周起业区域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 l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活动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