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经济学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经济学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经济学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经济学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经济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发展 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 载体。城市的发展基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但这一利用的同时又造成了对环境资 源不可避免的破坏;如何维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当今城市研究的主题。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结果,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模的主要标志之一,确定城 市适度的人口容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任务,也是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基础。 。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提出p l i e d 协 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城市人口的构成与 变化、城市人口的特征,对城市人口容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述。论文分析了城 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指出在我国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城市劳动 力需求决定着城市人口的规模。城市规模的扩张会对城市人口容量产生正的或负 的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城市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论文认为, 对城市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社会经济因素,包 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收入水平、城市基础设施、人口政策、国家宏观区域 政策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区域文明差异等;二是资源环境因素,包括城市水资 源、城市土地资源,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等。 论文在对适度人口理论的论述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城 市适度人口容量加以界定,指出城市适度人口容量是针对特定城市发展程度而动 态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标准不尽相同。论文最后对 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人口预测方法进行评析,指出在应用时必须结合特定城市的 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城市劳动力需求;人口预测模型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r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o p e n i n g ,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i no u rc o u n t r yd e v e l o p e d q u i c k l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c c e l e r a t e d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c i t y a n dt h e e n l a r g e m e n to f c i t ys c a l e ,c i t yi sf o r m e db yp o p u l m i o n sc o n g r e g a t i o na n dn o wc i t yh a s b e c o m et h ed o m i n a t eo fe c o n o m y 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b r i n g su sn o t o n l yt h e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b u ta l s ou r b a np r o b l e m sw h i c hh a v ei n e v i t a b l yb l o c k e d 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t i e su r b a nl a n d u s em a n a g e m e n t , u r b a nt r a f f i cp l a n n i n g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a r es t u d i e d i ti s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e x c e s s i v eg r o w t ho fu r b a np o p u l a t i o ni st h em a i nf a c t o rc o n t r i b u t i n gt oa i lk i n d so f u r b a np r o b l e m s c i t yi st h er e s u l to fp o p u l a t i o n sc o n g r e g a t i o n p o p u l m i o ns c a l ei so n e o f t h em o s t s y m b o lo f c i t ys c a l e ,s oc i t ym a s t e rp l a nn o to n l ya t t a c h e s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e x a c t f o r e c a s to fc i t y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 b u ta l s od e t e r m i n e st h eb a s i so fu r b a n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a p e rf i r s t l ya n a l y z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u r b a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a n di t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p r e dc o o r d i n a t e dg r o w t hi st h ek e y f a c t o ro f u r b a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a p e rt h e na n a l y z e dt h ef o r ma n dc h a n g e o fc i t yp o p u l a t i o n ,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i t yp o p u l a t i o na n das y s t e m i cs u m m a r yw a s m a d ef o rc i t yp o p u l m i o nc a p a c i t y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d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c i t y s c a l ea n ds u p p l y - d e m a n de q u i l i b r i u mo fc i t yl a b o rm a r k e t i t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ac i t y s d e m a n df o rl a b o rd e t e r m i n e di t sp o p u l a t i o ns c a l e 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啪b e d e s c r i b e df r o mt w oa n g l e s t h e ya r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f a c t o r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s o u r c e f a c t o r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o p t i m u mp o p u l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p a p e rd i v i d e du r b a no p t i m u m 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i n t ot h r e ea n g l e s ;t h e ya r ee c o n o m y , s o c i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u r b a no p t i m u m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c h a n g e d 、 ,i t l lc e r t a i n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s c a l e a t d i f f e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 ,t h es t a n d a r d so fu r b a no p t i m u m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v a r i e d a il a s t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daf e w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p u l a t i o nf o r e c a s tm e t h o d s a n d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i ts h o u l dc o m b i n ew i t ht h ec o n c r e t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e e r t a i nc i t i e s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i t yo p t i m u mp o p u l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l a b o r d e m a n do f c i t y ;p o p u l a t i o nf o r e c a s tm o d e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掘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墨耋日期:竺孕! ! 堡!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l :垄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圣竺2 :! 丝! 占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睑丕法堂院电话: 通讯地址:睑丕渲壹直崮匡堂应四堂堑2 墨 邮编: ! 鲤8 q 引言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日 趋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入居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的发 展受到阻滞过度的规模膨胀不断积累着城市的环境风险,城市的发展与环 境保护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城市一切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有关,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给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越大。但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受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小于其人口容量,则人口规模还 有定的扩张余地,而不至引起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如 果城市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容量,则说明城市人口对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经 济系统的综合压力已超出两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引 起城市所在地自然资源供给系统的永久性破坏,从而导致该城市人口容量的永 久性减少或将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所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界定城市人口容量,采取适宜的手段使城市 人口规模与其容量相适应,是使城市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对城市入口规模、城市人口 容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可持 续发展人口适度规模的对策思路。 一、城市人口容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随着将来城市化的发展,将有更多 人口进入城市居住,其余人口的经济生存也更加依赖于城市。城市是人类活动 的主要场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伴随产 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城市住区衰退等问题,因此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 一)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1 可持续发展概念 著名经济学家e d w a r d b b a r b i e r 在经济咱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 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g r oh a r l e mb r u n d l a n d 在联合国世界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上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于1 9 9 4 年通 过的中国2 l 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各项发展的战略 选择。 据有关专家统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下1 0 0 多种,从众多的不同 定义中,人们可以得出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环境与 经济是紧密联系的;第二,代际公平的原则;第三,实现代内公平的社会平等; 第四,一方面要提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维护生态环境;第五,提倡公众参 与的民主原则。l l 】 从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 2 1 世纪议程宣言看,其中有三个突出的 要点:关注环境与资源的长期承载力;相对于1 9 7 2 年“世界环境大会”的认识, 要倾斜于发展和经济变化:强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 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永续利 用。同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于此。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是人e l 和资源利用的高密集地区。与可持续发展一样,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也并不统一。p e r r e l s 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效益与 能源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谐一致,以保证城市发展的持续性。r o s e l a n d 认为可持续发展城市首先应调整经济与社会要求,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包括: 减少机动车辆的出行次数,减少污染;抑制城市扩张,减少土地浪费;减少资 源浪费,节约住宅能源消费;减少不可回收物品的使用,回收废旧物资源;改 善社区的可居住性,满足人类要求,社会公平性和环境可容性;行政组织的开 放性、地方性和非部门性。1 2 1 n i j k a m p 和o p s c h o o r 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确保城市居民达到或维持 一个适宜的不下降的福利水平而不危害城市周边地区居民的福利。, 1 3 1 h a u g h t o n h u n t e r 将可持续城市描述为“城市的市民及其经济活动不断致力 于改善城市周边和区域的自然、人工、文化环境,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并 于1 9 9 5 年又进一步发展了“地域平等”的概念,认为将自身所在地区经济增长生 活质量的改善建立在其他地区环境恶化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对其他地区而言是 不平等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c a m a g n i c a p e l l o 从以下两个方面定义城市可持续性:一是静态的,就是环 境、经济、社会三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与其他两个系统的净交叉外部效应最 大化;二是动态的,就是三个系统平衡地协同演示。1 4 1 总结概括以上概念,从本质上讲、所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城市发 展与城市居民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 二)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 1 城市已成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 始于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不断上升。1 9 9 6 年全球城市化已达5 0 ,预计2 0 2 5 年将达7 5 。1 5 】 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 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占有和消耗地球上绝大多数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虽然城市面积仅占 陆地面积的极少部分,但城市人口却消耗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其活动排放了污 染物亦占多数比例。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不限于城市自身,许多影响是跨区域 的,如污水排放,甚至是全球性的,如交通和供热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影 响。 3 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据统计,目前,占世界城市人i :1 = - - 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贫因 人口约为1 5 亿,至少有6 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 l 亿人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 仅因饮用不洁净的水就造成1 0 0 0 万人死亡。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贫富分化,种族 宗教冲突,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 三) 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1 从单纯环境保护演变成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全面关注 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从单纯的环境、资源保护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最后逐 步形成包含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目标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芬兰城市可持续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由废物处理、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 噪音控制、自然资源保护等传统的环境问题向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环境教 育等更广泛的问题转变。 挪威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期,以自然资源的管理为重点,主要思路是有效 地管理城市,在利用与保护的平衡中寻长利用自然资源的最佳点。1 9 9 6 年,挪 威地方与区域政府议会与环境部总结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传统城市环境政策的 区别,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在规划中最广泛的群众参与;规划时 的长远性;地方行动的全球视角;采用广义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环境 概念。 瑞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保护和回收利用,还包括社 会发展规划以及能源、交通、住房等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2 由政府推动演变成跨部门合作 在初期阶段,许多国家由政府或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通常是环境保护部 门来负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但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领域从环境拓 展到与发展有关的各个方面,各国都开始重视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间发展跨部 门合作,注重与企业界、学术界、各民间社团和居民进行对话与合作,多元主 体共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美国在联邦一级,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成员来自环保署、自然 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商业部、内务部等政府和企业、各基金会 及民间团体。 瑞典于1 9 9 5 年春,设立了2 1 世纪议程全国委员会,成员有议员、非政府 组织代表、企业界和科学界代表。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瑞典2 l 世纪议程全国委 员会和瑞典环境保护部负责实旖。 芬兰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环境部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1 9 9 3 年成立 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首相任主席、成员有主任部长、中央政府的其他高 级官员大区及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员和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志原者组织、新 闻媒体和教育部门的各界人士。 3 从城市单独行动走向区域合作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始以区域合作的方式为主要特征。在芬兰土尔库市和 周围地区、奥库市和周围地区、首都赫尔辛基和周围地区都丌展了着眼于可持 续发展的长期合作。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考虑城市闯题时重视对全球环境影响,并开展了许多国 际合作,大约近4 0 个瑞典城市为东欧治理环境衰退提供帮助,并通过地方非政 府组织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合作。 4 强调经济手段,规划信息发展等工具综合运用 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有管理、税收和制订土地利用、区域发展 等相关规划。通过补贴税收优惠、政府绿色采购等经济措施,调动企业参与可 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芬兰对环境保护的大规模投资主要通过“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私人部门 来实现。 挪威地方规划法要求各自治市实行强制性宏观计划,赋予地方政府实施环 境政策的重要工具。 瑞典中央政府启动一项1 9 9 8 2 0 2 0 年间耗资1 2 5 亿瑞典克朗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同时首相还任命了由环境部长、农业部长和财政部助理组成的“可持续发 展委员会”负责审核投资项目和审核政府未来政府的趋向。瑞典地方政府最常用 的政策是垃圾差别化收集税,以鼓励垃圾回收。 许多瑞典城市在城市发展中采取市场化运作战略,在发展中解决高失业和 工业结构调整等问题。 ( 四)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 城市资源供给量短缺 我国目前城市资源供给量普遍短缺,加之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已 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从城市水资源看,我国目| j i 约 有4 2 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 1 4 座严重缺水,全国城市目缺水量达1 6 0 0 万立方 米,年缺水量6 0 亿立方米,这种状况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闩益严 峻。从城市土地资源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迅速增加,城市扩展空间日益紧张,城市进一步吸纳入口的压力 加大。同时,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 而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以城市人口计,我国目前城市人均 公共绿地仅6 5 2 平方米,人均道路用地仅7 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1 1 2 3 平方 米( 2 0 0 1 年) ,比发达国家低得多。从能源的供求看,我国城市能源需求矛盾 日益突出与能源消费结构严重不合理同时并存,这是我国目前能源问题主要特 征。我国能源主要产地在北方和西部内陆地区,而主要消费则集中在东部和南 部沿海城市地区,这种地区能源供求矛盾正日益加大。1 6 1 以上海为例,在资源 方面,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规划用地日趋减少,能源需求量的缺口越来越 大,2 0 0 1 年上海消耗每吨标准煤创造g d p 为1 0 0 0 美元,仅为日本的2 2 、美 国的4 8 。资源和能源现状制约着上海市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能源紧张、结 构失调、利用效率低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利用资源 相继减少,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城 市环境的日趋恶化已使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大多数城市j 下在被坏境污 染、空间拥挤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一方面,城市的聚集优势,规模优势 有利于城市生产专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源聚散、商品流通和信 息交流:另一方面,人口和其它要素过度集中,经济密度过大,也会使城市经 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加大。空气质量是评价城市环境的指标之一,2 0 0 2 年我国环 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仍然有近2 3 的城 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从城市固体废弃物 数量及处理利用率看,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 6 ,城市垃 圾产量年均增加1 0 ,无害化处理却不到5 ,2 3 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圈之中。 在城郊和河流荒滩上累积堆存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已达6 0 多亿吨,这对城乡 环境又造成二次污染。从城市水环境看,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水未经 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8 7 左右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有1 6 属于严重污染。2 0 0 2 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人口的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 的2 6 3 ;我国有近3 4 的城市人i :1 生活在空气质量未达标的环境中。【7 】我国城 市资源与环境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 ( 五) 城市人口容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反映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和环境关系认 识的变化。尽管不同学科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其本质的理解应是 相同的,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允许范围内的发展,它要求 人类控制自然数量的增加,并理智地选择经济发展方式,控制资源消耗数量和 环境污染程度,并通过人类自身各方面的调整,达到在保持一定经济发展水平 和生活质量条件下人类社会能够永续发展的目的。确定城市合理人口容量是一 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 p r e d 系统的含义与特点 ( 1 ) p r e d 协调发展 2 0 世纪7 0 年代初,国际社会以协调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优化生存环境、 调控失调的地球表层为目标,提出了区域人口( p o p u l a t i o n ) 、资源( r e s o u r c e ) 、 环境( e n v i r o n m e n t ) 、发展( d e v e l o p m e n t ) 问题的研究。 区域p r e d 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系统的思想;二是协调的思 想。只有真正做到了p r e d 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 种特定类型的区域,也应该把系统的思想和协调的思想贯穿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去。 ( 2 ) 城市p r e d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大予系统及其各组成元素或环节 都不能离开系统的整体而单独研究,局部的问题必须放在全局中协调解决。如 资源问题,不能仅就资源而论资源,必须与人口规模、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等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动态性。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动态过程,p r e d 四大子系统处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化进程中, 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整体系统的演进与变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时 间的演替,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环境和发 展阎题与人口的矛盾更加激化。在现代,那些人口规模过大的区域或城市,人 口问题已成为制约其p r e d 系统协调发展的带有主导性的重大问题。 可调控性。在p r e d 复杂系统中,必然存在若干个主要的参数或杠杆作 用点,称之为“政策作用点”或“调控开关”,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 发生变化,其影响将在系统中蔓延开来,例如,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资 源价格、环保标准等都是政策作用点,从对这些灵敏度较高参数的调控入手, 就可以有效改善p r i d 大系统的总体功能。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地域类型,它本身具有明鲜的特征,即人口高度聚 集,高密度的人口导致了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城市p r e d 大系统 中,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生态子系统的主体和主要消费者,又是城市经济子系统 的主人和主要生产者。城市人口子系统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城市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我国人口超过2 0 0 万以上的城市中,巨大的人口压力与城市有限的资源 和有限的环境自净能力形成尖锐矛盾,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短缺,尤其是 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国6 0 0 多个较大城市中,有3 0 0 多个是缺水城市。以北京 为例,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张直接导致了城市的扩大,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诸如:城市人口过于拥挤,造成交通堵塞,住宅面积不断增大导致冬季采暖造 成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汽车保有量上升也加剧了尾气排放量增加,空气 中氧化硫超标。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北京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另外, 由于城市外延逐年扩大,人口规模增加迅猛,使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上述情 况说明人口规模的无序扩张超过了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北京市的可持 续发展造成了现实的威胁。 因此,在实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首先要确定该 城市现有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基础上合理的人口容量。适度的人1 3 容量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人口容量的理论分析 ( 一) 城市人口的构成与变化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 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 动力和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确认 的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城镇划分标准一般综合考虑人口规模、 人1 2 1 密度、非农业人1 :3 比重和政治、经济等因素。 g l 城市按照人口密度、经济联系、管理条件等因素,一般可划分为市区、近 郊区、市辖县( 远郊区) 。城市规划中城市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人口。市辖 县的非农业人口,除个别直属该市的工业区( 镇) 以外,一般不计入,而应将 它们分别计入各市辖县镇。 1 城市人口的构成 城市人口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对一定时期城市人口的各种现 象,如年龄、寿命、性别、家庭、婚姻、劳动、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 方面的构成情况加以分析,反映其特征。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主要有年 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等构成情况。 ( 1 ) 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类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成六 组:托儿组( 啦3 岁) 、幼儿组( 4 6 岁) 、小学组( 7 1 l 岁或7 1 2 岁) 、中学 组( 1 2 1 6 或1 3 1 8 岁) 、成年组( 男:1 7 或1 9 , - , 6 0 ,女:1 7 或1 9 , - - 5 5 岁) 和 老年组( 男:6 1 岁以上,女:5 6 岁以上) 。为了便于研究,常根据年龄统计作 出百岁图和年龄构成图。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比较成年组人口与就业人数( n t 人数) 可以 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和被抚养人口比例,对于 估算人口发展规模有重要作用;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字和趋向是制 定托、幼及中学小等规划指标的依据;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的人口自 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的年龄数量是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依 据。 ( 2 ) 性别构成 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 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考虑男女性别比例的 基本平衡。 ( 3 ) 家庭构成 家庭构成反映城市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辈份组合等情况。它对于城市 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有密 切关系。我国城市家庭存在由传统的复合大家庭向简单的小家庭发展的趋向。 ( 4 ) 劳动构成 按居民参加工作与否,城市人1 2 1 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 被抚养人口) : 其中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所以,城市 人口可分为以下三类: 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 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 模起决定性作用。 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 作的人员。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它是 随职工人数而变动的。 劳动构成办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1 2 1 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劳动 构成分析,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调查和分析现状劳动构 成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三类人口 的划分口径与我国现状城市人口统计分类不一致,因此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只有 参考价值。 ( 5 ) 职业构成 职业构成指城市人口中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 即职业类型) 划 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的类型包括3 大产业和1 3 类行业。 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 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 规划定客指标的重要依据。在城市规划中,应提出合理的职业构成与产业结构 建议,协调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达到生产与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市的 综合效益。 2 城市人1 5 1 规模的变化 研究城市人口的容量,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因为城市的人口数量 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 1 ) 城市人口变化的组成部分 城市人口,一般由常住人口、暂住人口( 常信流动人口) 和临时流动人口 三个部分组成。按增长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其中暂住人口、流 动人口和部分常住人口主要来源于机械增长。另外,从空间上来看,城市行政 区划的变化也会对城市人口规模产生影响,造成城市人口增长的不连续性变化, 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一部分。 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 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 或期中人数) 之比的千 分率来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查笙堕生晕翠西美蓁掣- 。o o c , 出生率的高低与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龄、人 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传统观念和习俗、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 策有密切联系。死亡率则受年龄构成、卫生保健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影 响。就城市性质与规模不同的城市来说,其自然增长率与有所区别,一般大城 市小于小城市,新城市大于老城市。 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 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机械增长的多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城 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及国家的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会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国家对大城市的控制人口规模的政 策又会限制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而开放搞活的政策又大大刺激了城市暂住 人口数量的膨胀;对于具体的城市来说,其建设发展条件则是机械增长的重要 因素,尤其是新建城市,初期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机械增长的速度用机械增长率来表示,即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 对年平均人数( 或其中人数) 之千分率。 机械增长率= 奎笙堑叁会导鍪易高产,。o o c , 流动人口增长 随着城市的迸一步发展,这一部分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流动人口,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流动属性的那一部分人口,即指那些临时 性的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人口。最早被界定的流动人口是迁移人口,是指出于 各种原因而改变家庭长久居住地的一次性的流动人口,是广义的流动人口。根 据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实际情况,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籍管理所在 地,不改变户籍,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一般以跨乡( 镇) 以上行政区域的流 动为起点,包括跨乡( 镇) 、跨县( 市) 、跨地( 市) 、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前往异地谋生和就业而滞留暂住的人口,在外滞留时间一般较长。流动人口不 同于迁移人口。是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户分离”人口。改革开放以来, 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般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 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自j 一般较短,这类流动人口的流 动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一种就是 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劳动力,这类“流动人口”规模大,滞留城市时间长,流向 相对集中,产生的社会震荡也更大,通常被称为“暂住人口”或“外来人口”。还 有一种流动人口,有人称之为“社会型流动人口”和“公务型流动人口”,包括探 亲、旅游、度假、因公务出差、开会、上学、从军等各类人员。 流动人口占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应该成为城市人1 :3 规模必须考虑的组成部 分。 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增加了迁移人口的统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 流动量增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增加了暂住人1 3 的调查。1 9 在中国,流动人口的概念被模糊运用,本文讨述的流动人口不包括户口改 变的迁移人口。 城市空间扩展的人口增加 城市空间扩展的人口增加是指在城市建成区扩展的过程中,城市周边地区 原有的农村人口被强行纳入到城市人1 :3 统计的范畴中,城市人口规模随之扩大 的部分。城市的不断开发会带来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比如新区开发、农村 集体用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等。上海的浦东开发,深圳全部农村人口转为城市 人口等都是属于城市空间扩展的人口增加。另外,城市行政区划的变化也会导 致城市人口不规则的变化,比如重庆划归直辖市,对于重庆的城市人口统计的 连续性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情况在各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人口规模预 测模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考虑。 ( 二) 城市人口容量的概述 1 人口容量的内涵 人口容量的概念是从畜牧学中“载畜量”中引申出来的,并在基础上赋予受 社会经济规律的特点而形成,故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综观众多文献,人 们对“人口容量”内涵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 ( 1 ) 人口容量是在特定时空范畴,一定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最理想 人口数或适度的人口数量。 ( 2 ) 人口容量是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 人口数,故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临界人口( 密度) 等,“从生态学上讲,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生态系统能 稳定地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 戴量翼,1 9 9 1 ) 。某一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 够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 最高人口数。( 朱宝树,1 9 9 0 ) ( 3 ) 第三类将其理解为土地或资源承载力。如中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项目的工作定义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一定生 活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陈 石明,1 9 9 1 ) 。 可见,学者们对人口容量概念的理解至少有以下共识。 研究人口容量要有特定的时空范畴。 衡量人口容量的主要指标是一定生活水平或容量消费水准的人口数量。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容量的约束条件是资源是否得到永续合理利用和 自然生态是否保持平衡与稳定,即能否持续发展。 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人口规模超过阈限,导致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 严重,生态失去平衡。 2 城市人口容量含义与特征 ( 1 ) 城市人口容量的含义 城市人口容量是一个复合概念。因为它与“城市环境容量”、“人口容量”这 两个概念有着某种联系。 城市环境容量 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限度,具体而言是指:城市所在地 域的环境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 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 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 及人们在城市中的各项活动提出的容许限度。 其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环境对城市规模的限度;二是环境对人的活动的限 度。 人口容量 此概念的特点如前所述包含了两个特点,其一为它的外延很广,“特定的空 间范围,既包括农村,也可指城市区域;其二它的人口规模作为特定的时间范 围内人口容量的“内容”的。”,而不是象城市环境容量概念那样,既包括了人口 规模,又包括了用地规模,而且还包括了人的活动。 城市人口容量 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城市人口容量应该既具有以上两个概念的合理内核, 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含义。 其一它是在特定的空间范畴内城市内,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下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 其二,这一人口规模必须是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水平条件下 的人口数量; 其三,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应满足一定人口规模的静态需求, 还应满足一定人口规模的动态需求( 即这些人口在城市中的各项活动) ,同时, 还应具有相对的时间延续性。 因此,我们可将城市人口容量理解为:在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 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 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 2 ) 城市人口容量的特点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主要载体之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由其生物属性决 定,其人口容量与其他生物环境一样要受其生存空间的制约。随着城市人口绝 地数与相对数( 人口密度) 的不断上升,城市人均生存空间在变小。因此,在 城市人口绝对数增加而其生存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就发同生活在一个不断 “变小”的城市之中。 然而人类除了具有生物特性之外,还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属性。由人类的 社会属性所决定,城市的人口容量与动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其环境容量 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类能够主动地用各种手段来改造其生存空间的质量。 城市人口容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有限性。表明城市是人口、社会生产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 人们的各项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城市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 系统,无法通过正常的生态循环来净化自身环境。同时现代城市的功能越来越 复杂,也使得城市环境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变得越来越脆弱,某一方面的问题易 影响整个环境,这也限制了城市人口容量的增长。如果人们追求高标准的生存 质量和欲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而达到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无力支持时, 城市人口容量就将越来越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城市人口容量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否则就必将以牺牲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可变性。一是指城市人口容量会随着人类掌握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提 高而不断出现增长、扩大的倾向;二是指城市人口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 同的活动强度也会影响城市人口容量,如两个规模相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活动 强度,其人口容量数值绝不会一样;三是指人们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 开发的各项主观决策行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人口容量。 稳定性。指一定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下,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容量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城市人口容量是一个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结果,它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也将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共同变化。 以上对城市人口容量特点的概括,是试图通过不同侧面来反映其总体特征。 实际而言,在城市的不同发展过程中,三个特性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明显 程度及相互关系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在考察分析确定具体城市的人口容量 时,除对城市人口容量特性的总体把握外,还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