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ppt_第1页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ppt_第2页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ppt_第3页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ppt_第4页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单元概述,时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单元概述,发展线索: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单元概述,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2)具体特征:1.政治:由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过前代水平。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单元概述,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2)具体特征: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达到高潮。民族间的战争虽一度频频繁,但和平是主流4.对外关系: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科技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并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情分析,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其中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王安石变法更是重中之重,复现率高。“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是命题的空白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解决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使封建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趋于稳定。但是过分集权带来了诸多问题,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特别注意中央集权强化和改革的内容及理解。着眼于当前的改革,从吸取经验教训的角度,评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和王安石变法的得失,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复习重点,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开创的制度。2.宋辽和宋夏战争的性质与和约的内容。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与新制度、机构的创立。4.高度繁荣、世界领先的宋元文化的表现。,第1讲北宋的统治,一试身手,知识网络,知识拓展,(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退出,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2)结束分裂: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问题1:北宋统一南北战争的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问题2: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吗?,没有,只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与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巩固练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皇帝和时间分别是A宋太祖960年B宋太祖979年C宋太宗960年D.宋太宗979年,D,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问题3:北宋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哪些?,(1)国家分裂,十国割据。(2)武将权重,威胁中央集权。(3)辽占据幽云十六州。,问题4: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中央集权强化的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问题1: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必然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是必然的。(1)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赵匡胤建宋时仍是分裂割据,要巩固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赵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兵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由皇帝控制。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挑选地方精壮之士入禁军。,巩固练习,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A防止军事割据B加强军事力量C镇压人民反抗D抵抗辽的进攻,A,实例点拨,【例题】(全国高考)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基本属于初步分析历史因果关系层次的试题。都是目的,但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巩固练习,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支”“内外相制”目的的是()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B.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D,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半数戍守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前者是重防民而虚边防,后者是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主要是防割据。,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相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巩固练习,(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BCD,D,西周分封制中无宰相一职。刺史是地方职务。,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中央集权的强化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权: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核。,巩固练习,(重庆文综)不断完善职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关注的大事。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C,巩固练习,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巩固练习,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B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C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D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B,解析: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削弱相权,将朝中大权都集中至皇帝个人手中。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影响:(1)作用: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有利社会经济发展。(2)恶果: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机构重叠,冗官,财政开支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巩固练习,(广东高考)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A,解析:从话中可得出宋朝“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其它只是一方面。,巩固练习,(上海文综)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A,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3.科举制的发展(1)表现:严格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减少科目:进士科为主。严密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增加录取名额。(2)影响:广开仕途,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实例点拨,【例题】(江苏高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C,解析:可用排除法来做。“武举”、“殿试”创于唐武则天时,进士科属于隋炀帝时创建。,讲评:本题是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题目的特点是体现各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变化,日常复习中,要及时联系总结,构建小专题。,巩固练习,唐朝时期,考生一旦考取,对主考官感恩戴德,双方容易结成宗派关系。为改变这一现象宋王朝的举措是()A实行糊名法B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C殿试成为定制D命题范围限于四书五经,C,唐代科举的权柄在礼部,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恩师门生的亲密关系,容易结党营私。殿试制度使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巩固练习,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试卷实行糊名法ABCD,B,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2)冗官、冗兵、冗费。(3)辽、西夏的威胁。,一试身手,北宋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政治原因是()A官员数量增加B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臣,B,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巩固练习,(上海高考)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D,缗mn繁体:緡1.钓丝。引申为绳子。2.旧时穿钱的绳索。借指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3.量词。古代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3)教育措施:改革科举:不考诗赋,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整顿太学。,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2.王安石变法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水利兴修、荒地开垦,军事力量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失败原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地主、官僚反对。地方官拒绝执行。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废除新法。,巩固练习,(北京春季高考)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C,巩固练习,(全国春季高考)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A,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巩固练习,(江苏高考)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BCD,D,巩固练习,(上海高考)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C,巩固练习,(上海高考)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C,巩固练习,(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请回答: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冗官,巩固练习,(2007江苏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请回答: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答:措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巩固练习,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zhe栾luan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答: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巩固练习,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答: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知识拓展,1北宋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对策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3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及原因4宋代兵制的作用、问题及王安石的对策5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知识拓展,1北宋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对策,(1)问题:,A国家分裂,十国割据。B武将权重,威胁中央集权。C辽占据幽云十六州。,(2)对策:,A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到979年宋太宗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为防止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宋初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C宋太宗两次对辽用兵,均告失败,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统治者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虚弱。,知识拓展,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模式。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知识拓展,3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军队的战斗力差;在与辽、西夏的对峙中经常被击败,最终被金所灭。,(二)原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官僚、大地主占有广大的土地,官僚可以减免赋税,而地主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土地数额少纳税。北宋初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官俸和军费开支与日俱增。北宋政府将精兵强将充作禁军,集中于东京及其附近地区,地方及边境地区的军队较弱,使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常常败北。宋辽、宋夏议和后,北宋被迫缴纳大量银和绢,反过来加剧了财政困难。,知识拓展,4宋代兵制的作用、问题及王安石的对策(1)作用、问题:a宋朝的兵制使兵将分离,防止了武将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军队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b同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养兵、募兵之法,造成兵员剧增。c同时,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积贫”局面。(2)对策:一是推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组成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二是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训练。这样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队开支。,知识拓展,5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它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3)从失败原因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进步意义: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勇于改变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点拨:要重视对改革的认识,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改革在推进历史的发展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要从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以及失败原因等方面分析,对其作用分析,必须结合变法的内容进行。,知识网络,一试身手,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C,(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回顾宋代的选官制度,只能是科举制。,一试身手,宋太祖在各州设置的通判,其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知州,D,2009年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用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也就是集中地方的财权。,一试身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人民的人身控制ABCD,D,一试身手,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B,(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