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doc_第1页
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doc_第2页
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doc_第3页
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doc_第4页
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蒲发萍(东乡县教育局 邮编 731400)摘要: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习惯差的现象在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该研究主要通过对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归因,总结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初步提出改进这一现状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科地位、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过程监督、开辟劳动基地、制定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学校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光使教师能深入人心,而且必须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必须与社会、家庭结合。关键词:调查现状改进措施取得效果1、背景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也是我们赶超世界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的“生存教育”,表明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劳动力素质。 然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造成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偏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城镇学生劳动环境的局限,造成了劳动训练条件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90的学生回到家不洗衣服、红领巾等;四、五年级有76的学生不会做饭,现在孩子的自理、劳动能力确实令人担忧。乡村学生也并非几十年前的“泥孩子”,他们的劳动观念淡薄了,劳动技能弱了,劳动习惯也不尽人意。种种迹象表明,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开展调查的,通过对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出一些适合小学实际的劳动教学策略。2、过程调查以县中银小学(城镇)和龙泉中心小学(乡村)为主,采用听课、个别交谈、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有选择的调查。2005年5月,对中银小学和龙泉中心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进行了生活自理情况的检测,结果如下:内容中银小学龙泉中心小学优良中差优良中差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每天刷牙813.31423.41728.32135.05763.31820.01112.244.5自己叠被2846.71931.7610.0711.61718.92123.32730.02527.8清理房间58.301626.71830.021352831.11921.12325.62022.2穿衣整洁2338.41525.0711.615254246.73336.666.7910.0妥善保管东西1626.71321.61931.71220.02224.42730.03134.41011.2有计划、合理用钱2846.71423.4711.61118.355.63741.13640.01213.3不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大多以语文、数学等科目为主,城区学校为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也适时地开展了一些音乐、体育、美术、常识等学科的教研活动,而生活与劳动课除教研室组织的全县性教研活动外,学校几乎自行组织。学校没有生活与劳动学科组,许多老师上了几年的生活与劳动课,但从没学过教学大纲,根本不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注重的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2005年5月,对中银小学和龙泉中心小学各抽取120位五年制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劳动能力的检测,结果如下:内容中银小学龙泉中心小学优良中差优良中差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人数比率自我服务劳动6450.74233.364.886.24257.52128.8810.922.8家务劳动1814.32721.44938.93225.42838.43142.556.80912.3学校公益劳动2721.45140.53729.42116.73750.72027.41216.445.5手工制作劳动7458.72822.21713.575.61826.72331.51826.71419.13、调查结果分析3.1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各校对生活与劳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安排课务时,将生活与劳动课作为搭配课,生活与劳动课的安排主要采取“填”的办法,哪位老师的周课时量不足,就搭给他。从调查中看出,该课主要是班主任或年龄偏大点的老师兼而代之。学校每学年生活与劳动课任课教师不断更换,导致学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稳定,更不利于教师系统的掌握学科特征。由于忽略了生活与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校对生活与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很随意,教师不备课进课堂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 加上生活与劳动课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费时、费力,组织比较麻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中就难以体现生活与劳动课的学科特点,平时缺乏教研意识,不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致使教学效率低下。3.2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前面提及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本身主观上的不重视,平时很少化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因此,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把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过大,缺乏教研意识,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在其他学科中练就的教学能力来促使生活与劳动课教学的发展。如许多教师在上制作课时,前半堂课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堂课则是学生机械重复老师的操作,依样画葫芦;上生活知识类课文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授”,学生“受”的教学方式,照本宣读。课堂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3.3教学设备、劳动基地简缺乡镇学校教学设备奇缺,城区学校劳动基地缺乏,这也是造成生活与劳动教育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教学要求,该学科教学需要大量的劳动器材,必要的教学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但由于学校经费,投资方向等种种原因,使老师的教学成了无米之炊,上课只得照本宣科,劳动实践成了一句空话。如教材中有关种植劳动方面的劳动技能的形成,就必须要有实践场地,让学生亲手种植、栽培、护养,在一系列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种植的技能技巧,否则,便失去了教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又如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家务劳动内容,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3.4教材编排本身的缺陷现行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生活与劳动教材,把小学生活与劳动的内容分为“生活”与“劳动”两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举止文明、勤劳简朴的本质。教材充分体现生活与劳动学科的实践性、技术性、教育性的特点,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探讨得问题。3.4.1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如第七册教材中的铺路填坑一课,现在学校环境及社会交通设施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铺路填坑的教学内容在城区学校已失去教学意义。3.4.2有些教学内容的设置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使教学无法实施,而造成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如家务劳动中的洗涤、烹饪等内容的教学,由于大多学校无条件配备这方面的劳动器材和设备,教师只能以说代劳来实施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不好。3.4.3少数教学内容的难度层递不够合理如手工制作内容中的缝制部分,教材是按以下顺序安排的:钉钮扣(第五册)、做香袋(第六册)、缝手套(第七册)、缝制座垫(第八册)、缝制沙包(第九册)。从小学生生理、动手能力情况来看,缝手套的难度比缝制沙包的难度大,缝沙包的难度又比缝制座垫的难度大。在课序排列上未很好地考虑课程难易层递性。3.5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能力和习惯方面的障碍还来自家庭教育。台湾著名学者孙观汉先生曾说:“中国传统的教导是这样教育学生的:理想的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动手的事情是下等人做的。”现在,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希望孩子成“才”,父母往往不辞辛劳地包办了所有家务活,使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点在城区学校的学生中反应特别明显,做家务劳动的机会很少。偏颇的家庭教育不仅消解了有限的学校劳动教育效果,而且还不自觉地铸就了孩子不爱劳动的习惯,不珍惜劳动成果。更由于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缺乏生活上的正确引导,注意孩子物质的奖励,忽视艰苦教育,使很多孩子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4、改进对策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两校的教学实际,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并已付诸实践。4.1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这是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落实本课题实验的关键。由于生活与劳动课教师没有正规培养渠道,现任教师又都是由其他学科大教师兼任,对生活与劳动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有一个熟悉过程。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科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及劳动教学、劳动心理学、思维与动手等文章。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和大纲,帮助教师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使教师对本学科的特点、教学规律有一初步了解。同时,把生活与劳动学科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地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带动整个学校的生活与劳动教学工作。4.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学生掌握初步劳动技能的培养4.2.1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习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过去,学校劳动教学中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少,机会少,只是在课堂内看图学技能,所以,学生无兴趣,也培养不出技能。通过课题研究,课堂上变换了教学程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积极构建创造性劳动教学模式。 4.2.2调整、补充现行教材,使劳动技能训练系列化、科学化调整不易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内容。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适当补充自编教材。课题组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现行生活与劳动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如认识和初步学会使用木工工具方面课文,原教材分别为:第八课木制七巧板,第九课制作简易书立,第十六课认识木工工具,第十七课修理课桌椅。我们把它们合并为一个单元,按梯度重新排列:认识木工工具、木制七巧板、制作简易书立,修理课桌椅。在城区学校把叠被子、炒青菜等一些与家庭操作较密切都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家里完成,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写在家校联系单上,由家长配合完成。4.3重视学生劳动过程的监督在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的同时,建立监督机制,注重学生学习技能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各项需求,踏踏实实,真正使劳动教育由始至终落到实处。如制定“家校劳动教育联系卡”(见附表1),使用“劳动技能等级达标证书”等。4.4全面考核,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是手段,目的在于通过考核评价,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的目的。教学中提倡体现差异性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核。 具体做法是:4.4.1把教材内容归为三大类,每大类再分若干劳动内容4.4.2评价要求:A: 家务劳动一栏:主要由家长用“评语法”对学生在家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习惯、能力作简短的评价。学生为劳动情况作小结,家长写评语。B:社会劳动:若学校组织的劳动由评定小组作评价;若自己参加的公益劳动由社区或合作组织作评价。C:学校劳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做好老师总评。4.4.3评价标准: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掌握劳动内容和一般的制作方法。“”需家长或老师督促、帮助才能完成任务,质量一般。“”能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有创新能力。4.5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基地劳动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汪集中心小学积极利用乡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开辟菜地等劳动实践基地,实行分班管理。同时与乡村农户做横向挂钩,建立生、农劳动示范基地;在校内继续设置“小厨房”、“洗衣房”、“手工陈列室”等教育阵地。在其他乡村学校利用周边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在教材中补充了一些生农合作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5、研究结果通过课题研究,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所有参与研究的学校都提高了生活与劳动学科的教学地位,正常开设、开足课时,设立了学科教研组,劳动专用教室、作品陈列室,划拨专用经费改善设施配置。对学生来说,不但树立了较为正确的劳动观,提高了生活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各种能力、个性的健康发展,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5.1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家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通过劳动实践,同学们知道了家中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自己应该帮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尽自己家庭一员的责任。现在班里学生在家劳动的时间从原来平均每天510分钟上升到平均每天做1520分钟,双休日劳动的时间更多。家务劳动的内容也从以往的“倒垃圾”,“拿碗筷”扩展到“洗衣”、“整理蔬菜”、“煮饭”、“打扫卫生”等。同学们不但在家的劳动态度改变了,在校也能认真做值日生,自觉遵守文明规则,还主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你丢我捡,做文明居民”活动,在居民区承包绿地,打扫公共场所,帮助隔壁邻居收割小麦等,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5.2培养多种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把课堂教育与学校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活动,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开展合作与竞争教育;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乡村建立联营劳动基地,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为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打好基础。5.2.1动手能力的提高把学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主要途径。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的“养菊花”、“编织比赛”、“布置教室”、“修理课桌椅”等活动,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第二课堂得以深层、广泛地开展。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欢乐。5.2.2社交能力的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一文中指出:“建立物质基础才能保证早期吸引儿童参加劳动,保证劳动活动的多样性及其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调查使他们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有了大大地提高。学习储蓄知识后,学生在收获中写道:通过采访调查,培养了我们的采访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各尽所能,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在课堂里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探求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5.2.3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教学做到以创新为灵魂,以学生发展为本质,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构建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飞机创意拼装”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校内涌现出了好多“小发明”、“小制作”能手。同学们通过实践,不但懂得了很多科学常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我们在实验研究中还惊喜的发现,由于各校加强了劳动教育,学生自觉地、不自觉地参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生活与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