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模型PPT课件.ppt_第1页
疾病模型PPT课件.ppt_第2页
疾病模型PPT课件.ppt_第3页
疾病模型PPT课件.ppt_第4页
疾病模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免疫缺陷动物肿瘤动物模型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本章主要内容,人类疾病动物模型,.,2,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定义和意义1定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humandiseases)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应用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认识生命科学客观规律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3,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本质上是比较医学的应用科学。研究人员可利用各种动物的生物特征和疾病特点与人类疾病进行比较研究。长期以来,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的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机制是不可能也不允许在人体上试验研究的,但可以通过应用动物复制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对其生命现象进行研究,进而推论到人类,以便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4,2应用动物模型的意义应用动物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2)应用动物模型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3)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病的动物模型,.,5,(4)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临床上许多疾病是十分复杂的:病人并非患有一种疾病,有的几种疾病同时并存,即使某单一疾病,由于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以及社会因素对其疾病发生发展都会有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而用动物复制的疾病模型,就可以选择相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以及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内进行观察研究,这样对该疾病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就可以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也可单一变换某一因素,使实验研究的结果更加深入,增加了因素的可比性。,.,6,(5)样品收集方便,实验结果易分析(6)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7,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成功的动物模型常常依赖于最初周密的设计,动物模型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原则。1相似性2.重复性3可靠性4适用性和可控性5易行性和经济性,.,8,三、动物模型的分类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经过近30年的开发研究,现已累积2000多个动物模型,在医学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开发和研究动物模型,人们将其进行了分类,如按动物模型产生原因进行分类,按医学系统范围分类,按模型种类分类和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分类。现将各种分类方法分述如下:,.,9,(一)按产生原因分类1诱发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animalmodel)又称为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复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为人工诱发出特定的疾病动物模型。,.,10,(1)物理因素诱发动物模型常见的物理因素如机械损伤、放射线损伤、气压、手术等许多因素。使用物理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如外科手术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放射线复制大鼠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手术方法复制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以及放射线复制的大鼠、小鼠、狗的放射病模型等。采用物理因素复制动物模型比较直观、简便,是较常见的方法。,.,11,(2)化学因素诱发动物模型常见的化学因素如化学药物致癌、化学毒物中毒、强酸强碱烧伤、某种有机成分的增加或减少导致营养性疾病等。应用化学物质复制动物模型,如应用羟基乙胺复制大鼠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动物模型、应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以乙基亚硝基脲复制大鼠神经系统肿瘤动物模型、以缺碘饲料复制大鼠缺碘性甲状腺肿动物模型和应用胆固醇、胆盐、甲基巯氧嘧啶及动物脂肪油复制鸡、兔、大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动物模型。不同品种、品系的动物对化学药物耐受量不同,在应用时应引起注意。有些化学药物代谢易造成许多组织、器官损伤,有可能影响实验观察,应在预实验中摸索好稳定的实验条件。,.,12,(3)生物因素诱发动物模型常见的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生物毒素等。在人类疾病中,由生物因素导致发生的人畜共患病(传染性或非传染性)占很大的比例。传染病、寄生虫病、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研究经常使用生物因素复制动物模型。如以柯萨奇B族病毒复制小鼠、大鼠、猪等心肌炎动物模型;以福氏型痢疾杆菌或志贺杆菌复制猴的细菌性痢疾动物模型;以锥虫病原体感染小鼠,复制锥虫病小鼠动物模型;以钩端螺旋体感染豚鼠,复制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肺出血动物模型。,.,13,(4)复合因素诱发动物模型以上3种诱发动物模型的因素都是单一的,有些疾病模型应用单一因素诱发难以达到实验的要求,必须使用多种复合因素诱导才能复制成功,这些动物模型的复制往往需要时间较长,方法比较繁琐,但其与人类疾病比较相似。如复制大鼠或豚鼠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可使用细菌加寒冷方法或香烟加寒冷,也可使用细菌加二氧化硫等方法来复制;以四氯化碳(40棉籽油溶液)、胆固醇、乙醇等因素复制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以二甲基偶氮苯胺和60Co射线方法复制大鼠肝癌动物模型。,.,14,2.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animalmodel)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以肿瘤和遗传疾病居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分子性疾病和特种蛋白合成异常性疾病等。应用自发性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其完全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疾病,排除了人为的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其应用价值很高,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脑中风大鼠等。,.,15,3抗疾病型动物模型(negativeanimalmodel)是指特定的疾病不会在某种动物身上发生,从而可以用来探讨为何这种动物对该疾病有天然的抵抗力。如哺乳动物均易感染血吸虫病,而居于洞庭湖流域的东方田鼠却不能复制血吸虫病,因此将之用于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和抗病机制的研究。,.,16,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biomedicalanimalmodel)指利用健康动物生物学特征来提供人类疾病相似表现的疾病模型。如沙鼠缺乏完整的基底动脉环,左右大脑供血相对独立,是研究中风的理想动物模型;鹿的正常红细胞是镰刀形的,多年来被供作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研究;兔胸腔的特殊结构用于胸外手术研究比较方便;但这类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人员应加以分析比较。,.,17,(二)按系统范围分类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fundamentlypathologicprocessesofdisease)指各种疾病共同性的一些病理变化过程模型。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动物,使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造成一定病理损伤,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某些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许多疾病都可能共有的,不是某种疾病所特有的变化,如发热、缺氧、水肿、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均可称为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18,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differentsystemdisease)指与人类各系统疾病相应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各系统疾病模型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血液与造血、内分泌、骨骼等系统的动物模型,还包括按科分类,如传染病、妇科病、儿科病、皮肤科病、五官科病、外科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维生素缺乏病、物理损伤疾病和职业病等动物模型。,.,19,(三)按模型种类分类疾病模型的种类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株和数学模型。整体动物模型是常用的疾病模型,也是研究人类疾病常用的手段。,.,20,(四)按中医药体系分类祖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数千年,自1960年有人复制小鼠阳虚动物模型至今已有30多年,在此期间中医药动物模型迅猛发展,已形成独特的较完整的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独特的评价标准,证、病、症;独特的处置措施,中药、针灸、养生;独特的观察指标,舌、脉、汗、神、色;独特的认识特色,审证求因,形成中医药动物模型体系,进入了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大家族,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21,第二节免疫缺陷动物,一、概述免疫缺陷动物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免疫缺陷动物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成为肿瘤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等的重要模型动物,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22,二、免疫缺陷动物的分类目前,世界各国相继培育出一系列免疫缺陷动物,从啮齿类扩展到马和牛等大型哺乳类动物,从单一的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到几种免疫细胞联合缺陷,如T和NK细胞,T和B细胞以及T、B和NK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动物;从自发突变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到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本节着重介绍先天性免疫缺陷小鼠和大鼠。,.,23,三、常用免疫缺陷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一)裸小鼠指先天性无胸腺、无毛的裸体小鼠,常简称裸小鼠。导致这种异常状态的裸基因(nu)是一个隐性突变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目前裸基因已经回交到不同的小鼠品系中,即将其导人不同的遗传背景。带有裸基因的小鼠品系包括NIH-nu、BALB/c-nu、C3H-nu和C57BL/6-nu等。各个品系裸小鼠因其遗传背景不同,所表现的细胞免疫反应和实验检查指标也不尽相同。,.,24,带有纯合裸基因的小鼠具有两个主要的缺陷特征:毛发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全身形似无毛。呈裸体外表;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仅有异常的胸腺上皮,这种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及杀伤功能,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不能执行正常T细胞功能。此外,B细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龄)较普通鼠有较高水平的NK细胞活性,但幼鼠(34周龄)的NK细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细胞数比普通小鼠低。裸小鼠问世五十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毒理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25,(二)裸大鼠裸大鼠(nuderat)在1953年由英国Rowett首先发现,基因符号为rnu,纯合子裸大鼠(rnurnu)具有与裸小鼠基本相似的特征,无胸腺,缺乏功能性T淋巴细胞,B细胞功能基本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抵抗力差,易患呼吸道疾病,繁殖方法与裸小鼠相同,但躯干部仍有稀少被毛而并非像裸小鼠那样完全无毛,头部及四肢更多。裸大鼠同样能接受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的异种移植,但因其体型大,用一只裸大鼠可为常规血液学和血清生物化学分析实验提供足够的血样,也可为各种研究提供足够的瘤组织,同时裸大鼠易于进行外科手术,为各种部位肿瘤移植和肿瘤供血研究提供了方便。,.,26,(三)性连锁免疫缺陷小鼠(X-linkedimmunedeficiencymouse,XID)起源于CBA/N品系,又称CBA/N小鼠,其B细胞功能缺陷,基因符号xid,位于X性染色体上。纯合子雌鼠(xid/xid)和杂合子雄鼠(xid/Y)对非胸腺依赖性型抗原没有体液免疫反应,血清中IgM和IgG含量较低,对B细胞分裂素(B-cellmitogens)缺乏反应,分泌IgM和IgG亚类的B细胞数量减少,其T细胞功能正常。如果移植正常鼠的骨髓到xid宿主,B细胞缺损可得到恢复。相反,把xid鼠的骨髓移植给放射线照射的同系正常宿主,受体动物仍然表现为不正常的表型。该模型是研究B淋巴细胞的发生、功能与异质性理想的动物,其病理与人类Bruton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Wzeskott-Aidsch综合征相似。,.,27,(四)Beige小鼠为NK细胞活性缺陷的突变系小鼠,bg是隐性突变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上。纯合鼠(bg/bg)被毛完整,但毛色变浅,耳廓和尾尖色素减少,出生时眼睛颜色很淡。表型特征与人的齐-希氏综合征(Chediak-Higashisyndrome)相似。对化脓性细菌感染非常敏感,对各种病原因子也都较敏感,所以要在SPF或无菌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存。,.,28,(五)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tmice,SCID小鼠),1983年美国学者Bosma发现于C.B-17近交系,位于16号染色体scid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纯合scid基因导致控制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使VDJ区域重排,裂端不能正常连接,重排后抗原受体基因出现缺失和异常,进而造成T、B细胞自身不能分化成特异性功能淋巴细胞。,.,29,SCID小鼠外观与普通小鼠无异,体重发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一般均不及正常的30,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缺乏。SCID小鼠的所有T和B淋巴细胞功能测试均为阴性,对外源性抗原无细胞免疫及抗体反应,体内缺乏携带前B细胞、B细胞和T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在SPF环境下,SCID小鼠寿命可达1年,两性均能生育,但胎仔数只有35个。,.,30,(六)Motheaten小鼠突变基因(me)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出生后2h内即可出现皮肤脓肿,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表现为对胸腺依赖和不依赖抗原均无反应,对T、B细胞分裂素的增殖反应严重受损,细胞毒和NK细胞活性减低。纯合型(me/me)还伴有自身免疫的倾向,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肺、皮肤。该系小鼠对判别生命早期免疫功能缺陷和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都是有用的模型。,.,31,(七)人工培育的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型小鼠国外将分布于3种小鼠的3个隐性突变基因即NK细胞缺陷的beige基因、T细胞缺陷的nu基因以及B细胞缺陷的xid基因经过杂交、筛选并导入,育成了T、B、NK细胞三联免疫缺陷的beige-nude-xid小鼠。,.,32,(八)显性半肢畸形小鼠(dominanthemimeliamice)其基因符号为Dh,是显性突变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现有品系为B6C6-Dh。纯合子(Dh/+)缺乏脾脏,其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道和骨骼有一定程度的畸形。畸形发生于早期胚胎的脏壁中胚层。由于缺脾,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液免疫反应。这种小鼠无需特殊饲养条件。如果将nu基因和Dh基因结合在一起,即可培育出无胸腺和无脾脏的La-sat小鼠。,.,33,.,34,.,35,第三节肿瘤动物模型,肿瘤动物模型(animalmodelsoftumor)在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介绍诱发性动物肿瘤模型和动物自发性肿瘤及可移植瘤株。,.,36,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inducedtumor)指使用致癌因素(carcinogens)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动物发生肿瘤的动物模型,它是进行实验肿瘤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常用于验证可疑致癌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发生机理的研究及防治效果的观察上,在肿瘤病因学、遗传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有重要地位。由于诱发因素和条件可人为控制,诱发率远高于自然发病率,故在肿瘤实验研究中优于自发瘤。用于诱发实验性肿瘤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因种族不同而对相同致癌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性。常用的动物以哺乳动物为主,其中啮齿类动物的使用最多,应用最广,包括各种大鼠、小鼠、豚鼠等。,.,37,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原理是利用外源性致癌因素引起细胞遗传特性异常而呈现出异常生长和高增殖活性,形成肿瘤。致癌因素主要有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致癌物,而化学性致癌物最常见,已确知的多达一千余种,用于诱发实验性肿瘤的种类亦很多,如苯并芘、甲基胆蒽、联苯胺、亚硝胺类、黄曲霉毒素类。各种致癌物的致癌强度、致癌谱等特性相差较大,同一种致癌物经不同途径给药所致肿瘤部位或类型可有很大差异。有些化学性致癌物具有明显的亲器官或组织特性。因此,实验工作中应根据需要选用适当致癌物和致癌途径,并确定其他影响因素或实验条件。,.,38,(一)诱发方法诱发性动物肿瘤的诱发方式包括原位诱发和异位诱发。原位诱发是指将致癌物直接与动物靶组织或靶器官接触而诱发该组织或器官发生肿瘤,接触方法可通过涂抹、灌注、喂养或埋置等;异位诱发是将与致癌物接触后的动物组织或器官埋置于该动物或另一正常动物皮下而产生的该组织或器官的肿瘤。异位诱发肿瘤具有易于观察和取材的优点。,.,39,放射性物质致瘤方法主要是用放射线照射或局部注射同位素。能诱发动物肿瘤的病毒亦很多,例如用小鼠白血病病毒(murineleukovirus,MLV)、鸡白血病病毒(fowlleukosisvirus,FLV)和猫白血病病毒(felineleukosisvirus,FeLV)分别诱发小鼠、鸡和猫白血病;Rous鸡肉瘤病毒可诱发田鼠、鸡、鸭、鹌鹑、猴和蛇等动物发生肉瘤;猫肉瘤病毒(felinesarcomavirus,FSV)可使大鼠、猫、犬和猴发生肉瘤;人腺病毒能诱发小鼠、田鼠发生肉瘤和淋巴瘤。,.,40,在进行诱发动物肿瘤的实验中,应尽量简便可行,有较好的重复性,并利于与人肿瘤比较研究;选择对所用致癌物敏感的方法和种系动物。致癌物的剂量应能保证动物存活率较高、诱发期较短而又可诱发较高频率的肿瘤。常用的给药基本方法和途径有口服、注入、埋藏和涂抹等方式。1涂抹法将致癌物涂抹于动物背侧及耳部皮肤,主要用于诱发皮肤肿瘤(如乳头状瘤、鳞癌等)。常用的致癌物有煤焦油、3,4-苯并芘及20-甲基胆蒽等。,.,41,2经口给药法本法是将化学致癌物溶于饮水或以某种方式混合于动物食物中自然喂养或灌喂动物而使之发生肿瘤。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常用此方法。3注射法注射法是将化学致癌物制成溶液或悬浮物,经皮下、肌肉、静脉或体腔等途径注入体内而诱发肿瘤。本法亦常用,其中皮下和静脉注射又最常用。4气管灌注法常用于诱发肺癌。将颗粒性致癌物制成悬浮液直接注入或用导液管注入动物气管内。多使用金仓鼠和大鼠为实验动物。,.,42,5穿线法适用于将多环芳烃类致癌物直接置于某特定部位或器官,如宫颈、食管和腺胃等。方法是将一定量的致癌物放置于无菌试管内,加热使致癌物升华,吸附于预制的线结上;将含有致癌物的线结穿人靶器官或靶组织而诱发肿瘤。6埋藏法将致癌物包埋于皮下或其他组织内,或将经致癌物作用过的器官、组织移植于同种或同种系动物皮下进行肿瘤的诱发实验。,.,43,二、动物自发性肿瘤及移植瘤株人类肿瘤在实验动物中几乎都能找到相似的肿瘤性疾病。利用高发病率品系动物研究自发性肿瘤性疾病,更能接近人群发病情况,对研究人体肿瘤的防治有重要意义。,.,44,动物自发性肿瘤(spontaneoustumorsinanimals)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肿瘤。动物自发瘤发生于近交系动物,随实验动物种属、品系的不同,肿瘤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其中,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在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自发性肿瘤模型与诱发性肿瘤模型具有一定差异(如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但大部分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通过人为定向培养而成的,毕竟不同于人类自然发病情况,因此自发瘤模型和诱发瘤模型之间优缺点是相对的。目前研究自发瘤的动物主要为哺乳类和鸟类。,.,45,(一)动物移植瘤瘤株肿瘤移植实验在肿瘤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自发瘤可移植性肿瘤就是将动物自发性肿瘤移植到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生长并经传代后组织学类型稳定,生长特性(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已趋稳定;其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均已确定;能在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继续传代,形成可移植性肿瘤即瘤株。,.,46,移植瘤株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可靠的稳定性,通常需连续传代1520代。但即使已建立的瘤株再传代后,其生物学特性亦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如形态学上的改变、恶性程度以及转移特性的变化等。腹水瘤的移植方法为直接将抽取的含瘤细胞的腹水(0.10.2ml)接种于动物腹腔。,.,47,(二)常用动物自发瘤移植瘤株1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2小鼠可移植性肺腺癌3小鼠可移植性肝癌4小鼠可移植性宫颈癌5小鼠可移植性食管癌6小鼠可移植性胃肿瘤7小鼠可移植性脑胶质母细胞瘤8动物可移植性肉瘤9小鼠可移植性淋巴造血系肿瘤,.,48,系统疾病动物模型,.,49,(一)四氯化碳肝硬化动物模型Wistar或SD大鼠,体重180200g,皮下注射4050四氯化碳油溶液(0.3ml/100g体重),每周2次,第2周始,隔日以2030乙醇1ml灌胃(或作为唯一饮料),饲以单纯玉米面(混以0.5胆固醇),共10周。实验中大鼠成活率6080。四氯化碳所致高胆固醇饮食大鼠肝硬化是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可靠且复制时间短,肝纤维化进展稳定,适合于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50,2胆石症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cholelithiasis)我国人群中胆结石疾病,特别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高,手术后复发又非常普遍,最后常因反复感染发生胆汁性肝硬化而死亡。因此是医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对胆结石病的研究和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临床上开展胆石症的治疗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研究不易获取符合研究需要的,系统性和可比性的病理标本。而胆结石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研究胆石症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自从1952年Dam及Christensen以仓鼠成功地复制成胆固醇结石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来,各国学者广泛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51,动物可用叙利亚仓鼠、健康成年家兔、大鼠、家犬或猴等,具体方法有:(1)食饵法:选用叙利亚仓鼠,5060g左右,基本食饵的特点为高糖,不含不饱和脂肪酸。食饵配制方法:蔗糖74,酪蛋白2l,食盐4.4,胆碱0.1,浓缩鱼肝油0.5。按每只仓鼠每日59g,分两次喂养,同时每周喂青菜、麦芽12次,以补充维生素等,维持动物生命。1421d仓鼠胆囊内形成明显结石,22d后成石率高达100。选用雌性豚鼠,体重250300g。成石饲料的配制:在基础食物中加入酪蛋白1,蔗糖1.5,猪油1,纤维素1,胆酸0.02,胆固醇0.05。2个月后在90的豚鼠胆囊中可产生以胆色素为主的结石,其成分和结构与人类的胆色素结石相似。,.,52,选用成年家犬,成石饲料成分:50蔗糖、10酪蛋白、20玉米淀粉、5动物油、1胆固醇,辅以矿物质和维生素,特点为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其中胆固醇为关键成分。12周后结石成石率达100,结石为胆色素结石。本模型适用于饮食与结石生成关系及代谢和防治研究,以及胆石生成过程中胆色素、胆汁酸和糖蛋白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53,(2)感染成石法健康成年家兔,大鼠或家犬,采用无菌条件下剖腹术,显露十二指肠,从十二指肠乳头逆行插入一塑料管进入胆囊,从中注入蛔虫卵或大肠杆菌悬液。蛔虫卵悬液浓度为每毫升含3万15万个蛔虫卵。7个月后胆囊呈慢性炎症,囊内结石形成。此模型除用于防治研究外,还可进行有关胆系感染的功能代谢变化的分析与观察研究。,.,54,(3)狭窄成石法可选用健康成年家兔、家犬或猴,家兔诱发率高。胆囊结扎法:健康成年家兔,无菌条件下剖腹手术,分清胆管与肝管,用银夹适当地夹住胆囊颈部以产生部分梗阻。6个月后胆囊中有明显结石形成。胆总管结扎法:家兔剖腹后显露胆总管,在十二指肠上缘处预先经双鲸蜡基-26烷磷酸钠(dicetylsodiumphosphate)浸渍外敷纤维素粘胶(cellophane)的细带松松结扎一道。4个月后出现胆总管狭窄或完全梗阻,7080出现胆囊结石,此实验模型可用于进行胆色素混合结石的发病学与防治研究。,.,55,(4)切除迷走神经干成石法健康成年家兔或狗,性别不限。采用无菌手术探明家兔胆道及胆囊正常,然后显露胃、贲门及食管,将食管悬吊,显露两侧迷走神经干,从食管下端切除两侧迷走神经干各1.52.0cm。手术结束后,在腹腔内注入50葡萄糖20ml,术后继续禁食1620h。术后家兔胆汁成分明显改变,45周有胆固醇结石形成。,.,56,将狗麻醉后行无菌剖腹术。在隔下右侧肾上腺上方找出右侧内脏大神经,用止血钳小心分离,直达交感神经节,在神经干的局部撒无菌的浮石粉(一种对神经组织有刺激作用的物质),将放药粉的局部与腹腔内脏分隔,再沿胃的贲门上至食管,切断两侧的迷走神经干,随后缝合腹膜,术后2个月剖腹检查,可见多数动物呈现慢性或亚急性胆囊炎的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胆囊粘膜下水肿,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和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约有半数个体的胆囊内可找到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胆色素结石。此模型可用于探讨中西药物治疗措施,或对胆石形成和胆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57,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因素1致模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选择好致模因素是复制动物模型的第一步。应明确研究目的,清楚相应人类疾病的发生、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熟悉致病因素对动物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致病因素的剂量。,.,58,2动物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复制动物模型的动物种类繁多,如实验动物、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属自然生态类型,其微生物感染复杂,遗传背景不清楚,来源困难,很难饲养,因此不便使用;家养动物饲养方便,来源容易,但微生物控制不严,遗传背景不清楚也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