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单位社区启示下的中国当代社区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单位社区启示下的中国当代社区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单位社区启示下的中国当代社区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单位社区启示下的中国当代社区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单位社区启示下的中国当代社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 要 i 摘 要 如今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在全社会都在努力营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由于城市建设规模较大、速度较快,加之理论指导缺乏,因此出现了社会矛盾激化、社区 空间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们虽然对社区的研究中关于人文社会方面的比重加大,并 且在努力改善社区的物质环境。然而,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 存在,社区的人际关系冷漠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都有待于我们必须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 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从城市社区的时 空连续统一体中认识社区空间的社会性本质及社区营造的方法;在明晰社区社会原则的内 涵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整合与社区营造相结合,用可行性的政策研究指导社区空间模式 的营造,进而增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以社会空间、时间空间和日常生活的综 合视角,从精神制度和空间结构两个层面,多角度透视了社区的物质和社会成因为各元素 的有机布置,从城市和社区两个空间层面探索了与社会原则相统一的城市社区空间形态模 式和空间调控策略。论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性丧失的分析,指出当代社区规划 中社会性原则营造的重要,并发现了社会性营造的前提是地域时空整合的营造,并通过城 市生活空间的调控分析,重新认识了社区的社会性,通过单位社区和当代社区的比较研究 得出单位社区对当代社区的启示,探寻出符合社会原则的社区新主张,从强化社区管理、 完善社区管理制度、优化社区服务等精神制度方面和城市路网、地块划分、用地分类、社 区活动与公共设施布置等空间结构方面对如何重塑城市社区形态结构与空间肌理提出了 有针对性的空间设计对策,重新审视了社区规划的社会性原则。 关键词:社区;单位社区;地域性 abstract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at present,china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phase of urbanizatio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re intensifying many issues. 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has increasingly turned to society ,the new communitys environment is also improving . however,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phenomenon is still widespread, the uncoordinated community relationship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is is we need to re- explore the crux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lanning, this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 papers. urban communities from the local space- time continuum of social and community space, nature and community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power system.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space and community to create a combination of microstruc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licy research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 multi- angl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hysical and social causes, from the two spatial dimensions of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s of unity with the community form model urban community space and space control strategy.urban living space on the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regulation,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unit set up to explore the area meets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ty space prototype proposed reshaping urba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atial texture new ideas and policy control mechanisms.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ommunity research, to re- examine the spatial elements of community planning, made room for the design of targeted measures. key words: community; unit community; regional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 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共同工作过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沈阳建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沈阳建筑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如作者和 导师同意论文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不同意。 )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不限 半年 一年 一年半 两年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社区规划的实质一个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的整合过程。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 期。社会阶层化、社会矛盾激化、社区空间异化等一系列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 在我国出现并亟待解决。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建设本身就隐藏着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建 设性破坏” 。另外,我国人均 g d p 己超过 1 0 0 0 美元,根据城市经济学对于社会时期的划分 我国现阶段是社会过渡期也是最易出现社会危机的阶段,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了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有着其稳定性,一旦形成要对其进行改变牵扯社会的各个方面,因 此解决由社会、空间分异造成社会问题比单一的物质和环境建设改善要困难的多。在当前 的市场机制下,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社区规划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特别是对于 社区规划的社会性认识不到位、政府部门之间监管的相互交错及“缺位、错位、越位”造 成了目前在利益驱使下,我国人文社会建构的进程受到社区空间的阻碍,在体制上、空间 策略和具体空间模式上都表现出一定问题。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正在逐渐的消失,与我们 本意渐渐远离,而同时一些历史过程中的社区却被我们忽视,所以笔者认为十分必要展开 对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区进行分析,找寻其优势以促进当代社区的建设发展。 1.1.2 课题研究目的 对于人文社会的探索,以及新建社区的物质环境改善虽然在我国社区规划中已经开 展,但社区归属感却在渐渐离我们远去。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的 症结,并寻求根本的解决方法。本文通过对社区规划社会原则的认识,借鉴单位社区的社 会性原则的启示,探索符合国情的当代社区规划主张及调控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为认识社 区规划的社会性,剖析空间建构和社会建构之间的意义,探索社会建构的社区空间策略、 机制和新的空间形态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重塑社区的社会原则,找到一种对当代社 区建设有启示意义的社区规划新主张。 1.1.3 课题研究意义 研究的前瞻性意义 从规划与建筑学科的前沿方向看,注重社会原则和人文关怀的社区规划理论与空间模 式的研究体现出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的培 育并非只有物质空间,我国的社区研究以物质视角、空间视角为主在实际中所暴露的一些 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要求我们整体考虑以建立社区精神为中心的社区和谐邻里 关系。 城市社区研究是一种基于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研究。在工作、居住、交通、休闲整个 过程和城市时空结构中市民完成其城市生活。从建立场所、培育社区精神方面看,社区空 间单位的确立以及空间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社区规划中要注重社区培育,树 第一章 绪 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立地域社会建构的思想,并且要加强与此相关的社区综合调控机制的研究与实施。在此前 提下,论文在规划建筑学科的领域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建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探索加入社会 性、人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可以说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研究视角的意义 本论文不同于传统居住区规划单一的、局部的物质视角,而是运用系统的方法,从多 学科、多层面、多方位透视社区空间与社区精神。为了更好透视“社区精神”的社会成因, 寻求人居环境建设方略的实质性进展,论文转换不同的研究角度,把居民的行为特征和社 会特征统一考虑,并结合实证考察力求达到对社区社会性的深层探究。 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国从“单位办社会”已经转变到了“社区办社会” ,社区形态也由单位社区逐步过 渡到当代城市社区,社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现实规划建设指导 上来看,论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人文、社会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建 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框架,特别是探索社区背后的社会学内涵,挖掘社区空间结构形 态背后的社会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力求为居住区规划由物质规划转向社会规划提供一个原 则指导,为社会因素成为形体规划重要动因的理念转变提供一个基点进而指导城市社区实 际规划建设。 单位社区的启示意义 在单位社区里,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朝夕相处、相互影响与依 赖。当前城市社区正是缺乏这种人与人、人与社区的和谐关系。本文通过对单位社区的分 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社区设计中正确引导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论文探讨的不 是简单的对单位社区的复辟,而是在城市社区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对单位社区的分析在其 自身模式中寻求突破。单位社区现在很多情况下缺少必要的分析而被一刀切的抛弃,其实 无论其优点和表现出的不足都对当代社区的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社区概念 “社区”作为概念进入学科领域最早出现在 1 8 8 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发表的共 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此后通过在人类学、生物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 代主义等各种哲学社会学思潮中的运用,产生了 1 0 0 多个关于社区的定义。学者们有的从 社会群体、过程的角度去界定社区;有的从社会系统、社会功能的角度去界定社区;有的 从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的不同区划去界定社区;还有从归属感、认同感及社区参与的角 度来界定社区。其中取得较为广泛赞同的社区认识为英国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从理论和 实践的可操作性上对社区的认识,认为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第一是物质尺度,社区是一 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社会尺度,在该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 通和互动;第三是心理尺度,即这些居民有心理上的共存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合以上分析社区可以定义为有共同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白杨超,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求实,2 0 0 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3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内聚集而形成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要具有作为共同体的社会功 能必须以社区的精神实质即社会尺度、心理尺度作为基础。例如重建和整合共同的生活环 境、社区资源,进行社区自治等。社区的地域影响力是建立在上述社区精神的基础上,所 以虽然社区对应于一定地域范围,但社区的空间范围非强行划分来确定而更多的应由居民 的感知。 1.2.2 社区的类型、要素和特征 社区类型 对于邻里类型的分类原则社会学家们通常考虑邻里的非物质性内涵或物质性内涵。例 如 a b l o w s将社区类型分为随机邻里、自然邻里、同质邻里、职能性邻里、社区邻里等 五种类型是考虑邻里之间的职能作用和邻里的整合程度的前提下提出的; w a r r e n则以邻 里的归属感和邻里互动同外界接触程度的强弱来划分社区,进而将社区分为从高度融合到 杂乱社区等六种类型。本论文研究中以社区形成的机制和年代为轴线将社区划分为传统型 社区、单位社区、当代社区。 社区的要素 社区中社区成员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关系结合起来构成社区的基础;一定的城 市空间地域范围,无论从地域范围本身还是从其和城市的关系来看,都为社区的存在提供 了物质支持;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社区成员在社会的进程中会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 活方式构成了社区的社会结构背景;在此基础上依托社会制度,加之社区成员情感上的沟 通、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宿感就共同营造出我们生活的社区。因此,从广义上来看社区成员、 区位地域、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构成了社区的五种要素。 社区的特性 对社区进行归纳与深层探究,我们发现社区是一个联系非常强烈的网络,社会事件和 社区成员都处于这个网络之中。同时这样的网络一方面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即要 有同一居住地;另一方面网络联系的紧密受社区成员间情感和公共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 上我们可以把社区网络表现出的特征概括为社会和空间两方面。社会成员间形成的高度联 系网络和成员间的情感以及开展的公共活动构成社会因素。同一居住区地构成空间因素。 社区的社会因素和空间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认 为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构成社区。社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空间属性,社会与空 间的统一才是社区,所以要从社会与空间关系两方面去考虑社区研究及其规划的问题。 1.2.3 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的定义一直是探讨的问题。国外对建成社区的规划称为社区发展规划,对于 新建社区的规划称为社区规划设计。我国习惯上把类似于“居住区规划” 、 “住区规划”的 新建社区的规划理解为社区规划。建成社区的规划多称为社区发展规划或社区建设。概念 的界定都是有其所处的环境的,我们分析社区规划的同时就要分析其与相关概念间的关 系,这样也能更好的对其深入了解。 从社区周期分析社区规划 第一章 绪 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与自然界的其它事物一样,社区也有着其存在的周期,从社区最早的空间产生到社区 的培育再到社区的消亡或者更新改造贯穿于整个社区的发展过程。因此当我们研究社区规 划的时候,广义上来看社区规划贯穿整个社区周期的全程,我们可以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 展规划等许多相互概念得到对社区规划的进一步理解(如图 1 1 ) 。 本论文所研究社区规划,重点考虑的是空间中社区精神和社会性体现,也就是新建社 区的规划设计,即新社区空间产生的过程,因此论文论述的是狭义的社区规划。希望通过 论文的启示使社区规划能提供一个适宜的空间,此空间既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又能留有社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的弹性空间。 从住区规划分析社区规划 从住区规划上看,过去我们所了解的住区规划可以看做是当今社区规划的一部分,我 们在做社区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住区规划中所重视的安排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设 施,更要把目光着眼于整个社会,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力求通过物质规划手段 达成社会目标。 从城市规划分析社区规划 社区是城市空间总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正是由社区这样一个个小环境构成了城市人 居空间的大环境。社区规划对于微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的综合规划,不能只局限于所处 的微观地域,而要放倒整个城市环境中进行分析,社区规划受到城市规划中城市经济、物 质空间和社会规划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社区规划的上位规划,社区规划和城 市规划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交叉。 从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分析社区规划 城市基层社区,即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城区所管辖的特定地域对应的城市居 住社区,是我国社区建设中所指的社区。社区建设与发展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 在政策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和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 活质量,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各方 面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文化是 最具共性的、最基本的社区建设的内容。 国内外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研究多偏重于建 成社区的后续发展,涵盖了物质复兴、经济发展、社会工程、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管理等。 这一过程通过规划促进社区变化,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居民参与等工作寻找社区居民的价 值观,这也就发现社区的变化动因。例如国外一些社区发展规划通过社区居民、政府和非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导论,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处社区建设课题组,1 9 9 9 社区周期: 新社区空间的产生建成社区的成长、衰落与更新 广义社区规划: 狭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 图 11 社区周期与社区规划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5 政府组织等的多方参与引导居民价值取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进 而促进社区自治。可见建成社区的社会工作是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主要方面。 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中主要工作对象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和居民间的问题,社区发 展建设资源可以从社会网络和居民参与中获得。虽然也有少量物质设施建设的内容在社区 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存在,但这些建设多是为了优化社区现状为主。我们同时认识到社区规 划正是新社区形成的开始,因此社区感和社区培育为中心的社区空间营造无论是社区建设 与发展规划还是社区规划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对社区空间规划具有启发意义是因为社会、经济、自然等诸 因素影响社区规划,同时社区空间又是动态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所 以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中考虑的问题在社区规划中也要加入进去。 1.2.4 单位社区 我们必须通过了解单位组织的概念来界定单位社区的概念。所谓单位组织,主要指在 中国社会特色中独具的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建立在单位组织基础上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社区模式即为单位社区,由于资源主要由单位垄 断性,所以在单位组织内个人和单位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再加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化思 潮的影响,单位社区体现出和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不同的特点。 单位社区在本文中指在国家宏观社会调控体系下由国家和单位统一建设的,并由本单 位职工及家属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需要特别说明单位社区空间上表现出的居住与工作 紧密相连指的是一种点到点之间的非常明确的映射关系。也就是不管居住和工作在空间上 是否相接,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确定的。 1.3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论文涉及到的社区、社区规 划、单位社区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研究的主体内容和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分析国内外社区规划研究现状,重点述评了 在社会原则下的社区空间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研究趋势,确立了论文的研究视 角。 第三章单位社区与当代社区概述,对单位社区制度的由来和单位社区的要素与空间特 征进行分析,反思我们当前对于单位社区的态度。对当代社区的社会背景和当代社区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下面找寻单位社区对当代社区的启示做铺垫。 第四章单位社区与当代社区的比较研究,通过单位社区和当代社区之间各社区因素的 比较,得出当代社区出现问题的根源和单位社区的启示作用。 第五章单位社区启示下的社区主张及调控策略,通过前几章节的分析,得出单位社区 启示下的社区主张,并从精神制度和空间结构方面提出新的社区主张的调控策略。 第六章对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的总结和提炼,同时展望课题后继研究方向。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论文以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初始,获取居民共性与需求特性,通过调查研究找出 居民社区生活的本质。 论文综合的考虑了空间对社区精神、社会整合的促进,通过对单位社区和当代社区的 分析力求建构出符合国情民意且适宜居住的社区空间模式。 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对我国社区进行纵向和横向相比较 的发展研究。 1.4 课题研究框架 1.5 课题创新点 1.5.1 在社区规划研究目标上的创新 认识到作为城市地域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当代城市社区在体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居住 生活地域空间的特性的同时,更多要能够促进居民社会互动和邻里交往。 1.5.2 在城市社区空间的社会性研究上的创新 从城市与社区关系层面认识了社区地域空间的社会性,重新解析了“单位社区”的社 会意义,通过单位制社区的启示,发现其体现了社区良好的社会性的优势,并以此为提出 当代社区的主张。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7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2.1 国内外社区规划研究评述 2.1.1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评述 论文研究重点为从社会视角探讨社区空间规划。那么我们有必要在回顾规划建筑学科 的同时分析一下社会学对社区研究的影响。21 世纪以来,社区研究有两条比较清晰的发展 脉络。其一是因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学分支,从而在社区规划中也自然 的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社区理论。其二是由于我国目前社会建设量较大,在此状况下社区理 论与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不断的结合,促进了社区理论的适用性,进而使研究成果直接应用 于各方面建设。 上世纪中期,西方城市居民认识到通过对城市综合整治和管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旧城衰 落以及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体系。但 是在如何加强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的同时解决好城市空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上世纪 8 0年代以来,社会学通过分析现代大城市居民的社会归属感丧失的问题,更加的 关注城市生活场所延续。从而社会学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将社区理解置于广泛的自 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通过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 来找寻社区的意义、功能、结构。 纵观国外社区规划,无论田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运动、新城市主义等理念和模式 实际上是这些设计理念和目标与其所在的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所面临主要问题是相对应的。 从这些社区空间理论变革中我们也发现社区规划思考问题时已经开始逐步将视角定位于 城市生活本质,以及以此为基础引申出的社区空间规划。 分散思想、社会改良、田园城市 19 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城市中出现的贫富分化和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其 中以欧文、傅利叶等为首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现社会平等的社会改良主张。 社会学家对社会改良的重视也为后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的提出埋下了伏笔。 19 世纪末,人们在面对人居环境选择的时候,因为工业化的发展所造成的城市卫生、 住宅供应和城市发展等问题,选择的标准发生了改变,秩序化、结构化、分散区域化的人 居环境成为首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霍华德于 1898 年提出田园城市模式,正是这样 一个低密度、分散思想下的社会空间模型。 随后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一种以细胞的有机组合为借鉴的有机城市构成理论,成 为今后社区空间模式的理论源泉。这种理论提倡把城市社区作为分散的社会和精神单位。 在社区的内部人与场所相互依靠、团结互助,并且在交流中有某种最佳的均衡。 现代主义、邻里单位、新城理论 19 世纪,为了解决无序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社会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化问题,一 些建筑师提出了现代主义城市理念,即主张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居住区,降低人口密度以改 善生活条件。以此思想为指导,一战前后出现了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 ,夏涅的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工业城”和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的一些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佩里的邻里单位思想基础是源自对人文社会的关注。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居住 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以创造完备的基本生活空间环境为主旨,把生活的安全、宁静、舒 适和卫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别强调邻里的亲和氛围与社区活动。可以说这一思想的提出 是非常进步的,但是人们对于其社会意义的关注远低于对其物质空间的关注。如今美国的 新城市主义又开始对邻里单位思想推崇,可以说是对于其社会性重视的开始。 在 20 世纪,新城理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无论社会学、建筑学和规划领 域都对其进行了关注,并在努力探索一种促进空间形式能促进社会的互动。 人文主义、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 50、60 年代,随着对人文主义关注的深入,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后现代城市主义思想。后现代城市主义包含多种城市思想理论,关注的 问题也包括引社区参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等许多城市问题。这一时期也是城市规划理 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最多的时期。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发表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在这样的思潮作用 下, “以人为本”成为社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人们对规划理念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社 区组织的建立和居民社区活动的参与也有所加强。 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多元化探索 上世纪 8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社会整合的空间模式与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 发展进行多元化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建立在对阶层平等同处的城市居住空间分析的基础上 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和英国的城市村庄理论。 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面对城市蔓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提出的重塑小城镇和居住区的 规划运动。新城市主义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和生活气息等因 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融合,力求形成一种邻里关系良好社区氛围。 城市村庄理论主张人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在步行范围内解决,多个村庄形成簇状并与城 市区域紧密联系。每个城市村庄在完善当地设施的同时还应善更大范围内城市村庄和区域 的设施。 这样形成了多中心组团的城市结构,也弥补了单一城市结构带来的城市不良影响。 2.1.2 我国社区规划理论演进 我国的社区及其规划研究近些年虽然有对社区内涵、社区建设、社区规划、类型社区 研究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社区规划的社会学传统 相对比较薄弱,这也与我国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建设发展时期有关,社会学、经济学及其他 相关学科的研究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建设,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当今我国城市空间的建设上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居住区规划理论 我国居住区规划理论形成于上世纪 50 年代,在以前苏联居住小区理论的基础上,结 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实践进而确立了居住小区模式在我国居住区规划 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先后经历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9 居住组团”的二级规划结构到“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结构的调 整;相应的居住小区的空间结构也由“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结构到“小区 院落”二级组织结构的发展。 综合住区理论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受到国外城市功能适当混合布局的理念思潮的影响,我国在居 住区规划中提出了综合住区理念。这种主张以居住功能为主、综合配备生活设施的理论, 按规模结构分为组团、小区与综合社区三个层次力求形成一个多功能体系交融的城市有机 整体。综合住区规划理论虽然没有脱离物质规划,本质上来看是居住区规划的发展,但是 其对于营造社区内部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注重,以及在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上对居民城 市生活组织模式的注重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社区规划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社区理念在社区规划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规划理论的进步之 处在于其深刻反思了规划对人文互动考虑的不足,主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建立人与人 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还提出要对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等 对城市的影响在规划建设中给予考虑。 我国对于社区规划理念的研究涉及空间规划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在地理学领域, 王兴中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 对日常生活、城市场所及邻里空间感知的研究很有启发性。柴彦威、刘志林等结合时间地 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居民行为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得出的 中国城市时空间结构的思考对社区中观层面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规划领域,王彦 辉从人文视角对社区空间整体营造提出了发展原则。赵民、赵蔚对社区发展规划进行了系 统的研究,特别是对社区成员、组织、物质空间及社区意识的相关性分析对空间规划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社区理论研究的趋势 上世纪社区规划研究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学对建筑与规划学科的研究有重 要的影响,社会学的研究启发了社区规划关于空间的社会性的研究。第二,对于社区和场 所等微观空间概念各学科之间界限是模糊的,同时各个学科对于社区的现实意义特别对现 代性交通和通讯技术造成的时空空间变革和由此导致人们时空观念的变化背景下对社区 作为地域社会系统存在合理性的存在着争议。第三,随着这种争议的演进,人们也把重点 放到了对场所的特殊性的理解和回归社区价值理念上来,带给我们一个社区研究的新时 期。通过对社区在规划社会目标原则下的过程分析发现以下发展趋势。 2.2.1 开始反思社区功能划分出现的问题 现代主义城市功能分区、分散思想导致当代城市结构日益松散。我们发现其对城市空 间扩张简单的运用交通技术去被动应对虽然加快城市流动性和机动性,但是这样做更加剧 了对交通的依赖,根本没有解决社区建构的基本问题,还造成居民的城市社区生活无谓奔 波。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社区仅具有居住功能而不具有社区特性。居住社区如果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略带夸张地说其仅剩的意义就是提供休息的使用空间而己,这样社区微观空间营造的再好 也难以形成人与环境的互动,更不会有社区交往等社会意义。 2.2.2 开始注重社区规划中的多理念整合 随着空间观念的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和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多种城市设计理念被综 合的应用到社区理论之中,推动着社区理论的发展。例如, t n d 模式将传统的社区规划推 向前进;t o d模式则从城市社区生活重构的角度,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设计手法,还涉及 到城市社会资源分配与合理使用等更深层面。这体现出社区理论研究对于城市空间和其它 社区规划因素的整合。 2.2.3 开始注重城市生活空间整体重构 社区感的创造作为社区设计理论的社会目标,是社区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石。上世纪以 来,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了传统家庭纽带分解,由此引发的社区空间消失和传统邻里解 散已是不争的事实。社区规划要从根本上实现社区的社会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为使社区空间形态趋于综合化、精细化、人性化,要对社区空间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 索,例如通过步行尺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等营造,来完善社区微观空间模式。其二, 社区规划要通过城市生活空间的整体重构达成社区回归。 对于社区的发展研究发现, 对于归属感、 场所感等社会目标的追求不仅限于居住领域。 当代社区规划虽然一直强调归属感、场所的营造和交往,但是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却恰恰是 对于社区研究则局限于居住生活的社区空间造成的。当今社区规划开始转向对城市合理形 式和城市生活适宜性思考的趋势,我们也要在社区规划中符合这种趋势,形成一种城市生 活空间整体的重构。 2.3 我国社区理论研究的问题 2.3.1 理论基础薄弱 一切事物的发展当然包括社区研究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逐渐接近事物本质的求真过 程。而我国对于社区的理论研究开展较晚,并且很多都是对国外社区理论的照搬,这样的 简单生搬硬套、重复并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的社区现状,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特色的社区理 论,这也就导致了目前我国的社区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提 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实现国外社区理论的本土化。 2.3.2 研究类型不全面 无论是对于我国现存大量的社区和还是已经不存在的历史社区的研究和总结十分缺 乏。特别是在当代体制转型这个特殊时期,对于我国社区发生的变化所应该引发的调查研 究和思考也不足,这种研究类型的缺失难以形成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社区理论,这样在指 导各类社区的规划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国外社区空间模式如美国的“传统邻里 (tnd) ” ,都是从历史类型模式中汲取经验挖掘了其存在意义,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研究 没有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历史上所有的社区类型,进而探究其现代意义及启示。 2.3.3 研究视角过于单一 我国的社区规划没有社会学的传统,进而也造成了我们从居住区规划转向社区规划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11 的研究视角仍然单一,仅仅研究物质空间。而且无论从社区的定义上看,还是从日常生活 行为的连续性上来看,城市生活也并非仅存在于居住生活领域。当代社区中出现的问题已 说明我们过去社区研究仅限于居住生活和居住领域的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视角单一是我 国社区规划理论体系不完整造成的。这样在认识、评价社区时容易造成误区将空间、社会、 个体等因素混为一谈。这种影响在对单位制社区认识上就有所体现,单位社区的分析中很 多时候是把本不属于物质环境的因素都强加在单位制之上,而实际上单位社区作为社区生 活空间仍有其社会积极意义。因此为了对社区问题结症获得更清晰的和正确的认识,我们 可以分别分析研究物质和社会因素,并适当的综合分析。 2.3.4 问题意识不强 社区研究与国情结合不强,多直接引用国外理论。还有社区研究针对性较弱,往往泛 泛而谈,形成很多千篇一律的城市。这些问题认识上的不足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无法 指导当代社区建设。 2.4 论文研究视角 2.4.1 以社会空间作为社区规划切入点 社会空间是空间的社会意义、社会因素与空间因素的统一体。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和 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空间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 社会关系的理解。我们对社会空间进行分解,其“空间”体现行为的领域,其“社会”体 现行为的基础。空间形式如何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秩序是社区研究的核心。 社会群体的活动产生及不断再创造导致城市形式出现,空间结构和群体活动有着密切的关 系,其对社会秩序、居住及社会选择的实现也有着促进作用。作为社会空间的统一体的社 区其空间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社会空间视角就是把其“社会”体现社会因素和 “空间”体现空间因素和行为因素进行一体研究,从社会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来考虑社 会问题和空间规划。 2.4.2 将时间和空间在规划中统筹考虑 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着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空间与时间结合适当时,空间 中人的行为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加强,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这样变向的增加了人们“休闲” 的时间,为交往创造了条件。很多学者关于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时间与空 间结合更利于社区空间社会性的营造。 论文正是基于此原理,将时间和空间统筹考虑,分析在不间断的时空间中个体生活行 为过程的连续性和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性。本文在社会纬度上强调时间个体的生活时间 与个体的行为轨迹的社区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出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空间以及社会三者 之间相互作用的才形成了社区。 2.4.3 以社区生活作为规划的基石 我们一直在寻找城市社会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回归社区 生活,以此为基础来探寻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人们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基石在对社区 生活的看待上只有身处其境才能更好了解其中滋味,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规划研究的时 第二章 社区理论分析与研究视角的提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 候要把自己作为生活参与者和亲身经历者而非旁观者,考虑问题的时候融入生活经验与感 觉情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章 单位社区与当代社区概述 13 第三章 单位社区与当代社区概述 3.1 单位制度的由来 单位社区是中国城市特有的社区现象,这样的社区现象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制度造成 的,单位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调控必然关系着单位社区产生与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单位社 区的时候首先要对单位制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回到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也才能 更好的研究单位社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在较少的时期内稳定社会,恢复发展国 民经济。单位作为中国城市特有的社会基本单元,在常规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外聚合起各 种分散、零乱的要素,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秩序。 为了便于管理和更好的社会建设, 按照单位组织级别高低和职能与行业分布不同,社会空间被行政划分为一个个管理地域, 这一个个管理地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单位社区,我国也正是依靠这种社区模式实现了在 困难时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政策自上而下的贯通。 3.1.1 单位制度的历史追溯 有学者认为,从解放战争年代根据地时期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中可以发现单位制度的雏 形。中国共产党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敌后根据地面临着资源紧缺 的严峻形势,为了应对资源紧缺根据地采用“供给制”对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和调控,有 效的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从皖南事变后逐步摆脱依靠外援,由半自给自足过度到完全自给自 足,在“独立自主,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指导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分散经 营也给财政管理带来一些混乱现象。基于此考虑,1942 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工作方针又改 为“统筹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 。在根据地形成的供给制,经过延安时代的试验之后, 逐渐向其他解放区扩展。供给制所体现的组织原则和分配方式实际上以各种形式在建国后 被继承下来。 3.1.2 单位制度的体制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的社会实践影响,在建国后确立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模式。通过对解放前的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地主 的私有资产实行没收、赎买等政策,使这些私有资产逐步变为国有资产。这样的财产归国 家或全民集体所有也就彻底消灭了资产阶级,消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社会矛盾, 国家在对全体无产阶级成员的分配体制上,延续了战争年代的“供给制” ,同时加入了对 前苏联模式的效仿,形成一种按劳分配原则。这样也就建立起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 紧密的联系,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必须融入集体、依附于集体,否则 会陷入孤立与边缘化的险境。这样以供给制和前苏联的实践结论为理论支撑,单位体制逐 步建立起来。 3.1.3 单位制度的目标起点 谭文勇,单位社区回顾、思考与启示,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三章 单位社区与当代社区概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4 为了改变我国发展落后且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状况,国家政府在 1950 年对全国的财 政经济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通过开展这样的政策,一方面稳定了建国初期的市场,另一 方面更深远的意义是为后来我国建设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通过使官僚资本的 国有化,使我国国营经济相对于私人工商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地位,进而国家也就有足够的 经济发展动力去构建由国家全盘调控的单位体系。我们可以看到统一的财政经济政策加强 了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也就必然终结了多元的经济格局,单位制度就是在这样高度同质性 的经济形势下建立起来的。在国家统一财政政策影响下建立的单位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在 国家的管制与保护之下、依附于国家发展。 3.2 单位社区的要素与空间特征 3.2.1 单位社区的要素 单位社区宽泛的来看是城市社区的一种类型,因此它有着和其他社区相同的共有属 性;作为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国家社会调控实现的行政管辖权属层面上的城市社区划分单 位社区也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职业构成同质 很显然社区构成的主体是生活在其中的人。通过单位建立起来的单位社区,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